柴荣和赵匡胤都不能打败的北汉,为什么赵光义却能一战而平呢?
柴荣和赵匡胤,把北汉最难啃的骨头都给啃掉了,赵光义上来,几乎只需要捡现成的就行了。柴荣、赵匡胤、赵光义,那可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一个小小的北汉,哪里需要他们3个先后出手呢?
后周世宗柴荣打得契丹不敢吭声,打得南唐俯首称臣。赵匡胤更牛了,他在位期间,带领宋军先后灭掉了五代十国中的5个割据政权。
说实话,他们俩要真想吞掉北汉,努努力完全可以搞定。不过人家事情太多了,完全没工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北汉身上。
一、柴荣和赵匡胤都太忙了。当时柴荣接管的后周,周围全都是敌人,他首先要做的是稳住江山,随后击败大辽和南唐这两个劲敌。可惜他只活了39岁,在位6年就去世了。
柴荣曾经立下一个志向,打算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等于说他打算用30年时间,打造出一个和贞观之治一样的太平盛世。这是每个雄主都希望做到的事情。
不过很可惜啊,他倒在了第一个十年里。柴荣继位以后,整顿李治,锐意改革,使得后周吏治清明,军队战斗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
此后他开始征战天下,确立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 公元955年,柴荣派遣向拱、王景等人带兵征讨后蜀,先后拿下了秦州、凤州、成州、阶州等地。
- 公元955年到公元958年,柴荣先后三次征讨南唐,夺取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迫使南唐中宗李璟,俯首称臣,自去帝号,仅称国主。
- 公元959年,打服了南方诸侯的柴荣,直接带兵北伐,打算夺回燕云十六州。这回他压根看不上北汉,而是直接对大辽下手。仅仅42年,柴荣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三关三州,威震大辽。
只可惜此后柴荣就生病了,只能匆匆放弃了继续北伐,没能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
赵匡胤就更忙了,他在公元960年夺取皇位,建立宋朝以后,便开始了征战天下之路。赵匡胤依旧延续了柴荣先南后北的战略部署。
- 公元963年,赵匡胤采取假道伐虢的策略,向南平借道平定湖南的叛乱,结果顺路就把南平给灭了。
- 公元964年,赵匡胤兵分两路进攻后蜀。说实话,蜀地安稳了30多年,估计这代人都不会打仗了,因此很快就被拿下了。
- 公元970年,赵匡胤派遣大将潘美南下,击败南汉10万大军,强行攻占韶州。第二年顺利灭亡南汉。
- 公元974年,终于到了与南唐大决战的时候了。赵匡胤备战2年,派遣10万大军出荆南,调遣吴越国的军队出杭州,牵制南唐东路军。水陆并进之下,消灭了南方最强大的政权南唐。至于吴越国,其实早就臣服于赵匡胤了。
到了公元976年,50岁的赵匡胤忽然就猝死了。所以说,赵匡胤一直忙着收拾南方的诸侯,压根就没工夫去管北汉。即使有过三征北汉的事迹,也只是试探性的,没有长期围攻的打算。
等到赵匡胤再回过头来,打算重新收拾北汉的时候,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
二、柴荣和赵匡胤的两次北伐,为赵光义打下了基础。柴荣压根就没把北汉当成对手,他真正的对手其实是北汉背后的大辽。可他刚继位,北汉就联合大辽,反过来偷袭后周了,他们觉得柴荣继位后地位不稳,正是好机会。
第一,柴荣灭了北汉3万主力。
首次作战,后周军队惨败,损失了2千人马。柴荣终于上心了,因为对方是北汉加大辽的模式,所以柴荣决定御驾亲征。
北汉皇帝刘崇一直打不下潞州,只好绕道进攻大梁,恰好遇上了从大梁出发的柴荣大军,双方大战一场,刘崇压根就不是柴荣的对手,只能匆忙后撤。
这场大战过后,后周杀得北汉大军片甲不留,北汉军队死伤无数,刘崇带着3万多人马南下,结果只带着几百人匆忙逃了回去。柴荣也不客气,直接跑到北汉的老巢,将太原城围困了一个多月。
刘崇苦苦支撑,直到大辽的援军来了,柴荣担心后勤被切断,这才撤围。没多久刘崇便病死了,估计是被这场大败给气死的。
虽说柴荣这回没有消灭北汉,但柴荣消灭了北汉最为强大的3万主力,这为后来宋朝荡平北汉,奠定了基础。
第二,赵匡胤把太原城周围的百姓都迁走了。
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以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扫荡南方的工作上。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国,都先后臣服于赵匡胤脚下。
公元968年,赵匡胤带领宋军北伐,终于把灭亡北汉提上了议程。这个时候,北汉皇帝刘钧却因为赵匡胤大军压境,直接被吓死了。不过,不得不说,刘钧是打算挣脱大辽的束缚,所以对大辽不怎么恭敬,因此大辽对北汉的援助开始减少。
这回赵匡胤也差点就能拿下太原城了,他采取的是引水淹城的方式攻城。可就在这个时候,宋军忽然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说实话,用水淹城的手段实在是有点儿不厚道,估计是适得其反,遭报应了。眼看着自己的士兵接二连三倒下,赵匡胤只好放弃了攻城。
后来大辽方面坦言,如果赵匡胤坚持攻打太原城的话,或许北汉当时就没了。这次作战,赵匡胤将太原周围的百姓全都给迁走了,差不多有北汉三分之一的人口。这使得太原成了一座孤城,严重削弱了北汉的综合实力。也为后来宋朝灭亡北汉,奠定了基础。
三、赵光义捡漏的时代终于来了。公元976年,赵光义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上台以后,先迫使陈洪进将泉州、漳州等地免费送给了宋朝,随后又扣留了吴越国主钱弘俶,迫使钱弘俶将吴越国的所有人口、资源都彻底送给了宋朝。
这回算是彻底处理完南方的事务了。公元979年,赵光义终于决定御驾亲征,带领10万大军北伐北汉。其实在他哥哥去世的那一年,宋朝曾经北伐过一次北汉,要不是赵匡胤突然去世,说不定那次就能搞定了。
赵光义也算给力,亲自到太原城下督战,给将士们画了一堆大饼,灌了一肚子的鸡汤。宋军果然奋勇杀敌,迫使北汉末帝刘继元出城投降。灭了北汉以后,赵光义下令毁掉了太原城,谁让它这么硬呢?
柴荣和赵匡胤都不能打败的北汉,为什么赵光义却能一战而平呢?
柴荣和赵匡胤都是历史上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也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能力,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曾经御驾亲征,讨伐过北汉,但是最后都功败垂成。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个皇帝,他在公元979年率军进攻北汉,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占领太原,消灭了北汉。
那么为什么柴荣和赵匡胤没有做到的事,能力比他们弱的赵光义却做到了呢?我想原因有四点:
一:经过柴荣和赵匡胤的连续打击,北汉已经损兵折将。特别是赵匡胤回军时迁走了太原城外所有的居民,导致北汉的经济人口和综合国力急剧下降。
二:赵光义在继位后积极整军备战,训练士兵。在二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二次大规模的阅兵,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宋军训练有素,士气高昂。
三:周世宗柴荣的失败是因为辽国援军的到来,赵匡胤的失利是因为士兵的饮用水出了问题。赵光义汲取了前二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战前制定了详细和周密的作战计划,采取了攻城和打援并重的策略,在成功打败辽国的援军后,北汉孤立无援,最后只能选择投降。四:赵光义在攻打北汉前,陈洪进已经献出了漳泉二州,钱俶也献出了吴越国所有的人口土地,这样北宋就彻底兼并了南方所有的割据政权,真正完成了南方的统一。没有了后顾之忧,赵光义可以一心一意集中全力攻打北汉。从而一战而平。柴荣和赵匡胤都不能打败的北汉,为什么赵光义却能一战而平呢?
回顾后周和北宋对北汉的战争,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对一个内有坚城,外有强援的敌人,还是用好一个战法,都如十月怀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汉难打后汉,在今山西一带。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时期,那里始终是中原统治者头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从这里起家,一统天下。十国中,后唐、后晋、后汉,都从这里起家,建立王朝。因此,割据河东的势力,对中原王朝来说,绝不仅仅只是割据的问题,而是腹心之患,随时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换代!
北汉,他不但拥有上述优势,还与契丹结为盟友。可谓内有坚城,外有强援,不好打!
后周世宗的攻北汉,小试牛刀由于历史原因,北汉和后周就是汉贼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关系。在郭威时期,北汉就曾经发起对后周的进攻。当时,郭威因为担心慕容彦超等更严重的威胁,没有组织大规模反击,仅仅以防守为主。
到了郭威去世后,北汉企图趁你病要你命,连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结果,在高平之战中,北汉被天才柴荣一举击败!北汉老大刘崇只能隐姓埋名,连滚带爬,才回到太原。
在这种情况下,柴荣趁势追击,一举打到北汉老巢!
由于后周进攻气势如虹,北汉州县纷纷望风而降。短短1个多月,北汉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与契丹援军的作战中,双方互有胜负,陷入僵持,同时,由于连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军。
在撤退时,担任掩护的后周后军发生了惊扰,损失粮草物资无数!
柴荣对北汉的进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战的追击阶段。因此,柴荣虽然在高平战场呼风唤雨,但在设防多年,城墙高大的太原,明显准备不足。
另外,由于柴荣刚刚即位,还来不及进行整顿。因此,军队作风、战斗力,尚远远比不上后来。
此战后,柴荣采取“先南后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后阶段,才北上作战,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废。
假如天假时光,柴荣再来打一次北汉,或许结果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了。只是,那也仅仅是假如而已!
不过,柴荣这次小试牛刀,收获不小!
1、削弱了北汉国力,后周可以专心先南后北!
自此之后,北汉老老实实,对中原政权最多进行骚扰,大举进攻,已经是痴人说梦了!在这个前提下,后周、北宋,才可能安心南下,先南后北,稳步发展!
2、确立了后来北宋天子攻北汉的基本基调:围城打援。
事实上,以后的数次讨伐中,北汉国土的其他州县都不难搞,唯独太原,极难攻克。因此,所谓打北汉,就是打太原,以及前来援救太原的契丹军!
宋太祖的三次讨伐,围城打援的摸索尽管确立了围城打援的基本打法,但具体操作怎么做?兵力如何分配?这些都需要摸索。
宋太祖时期,对北汉进行了三次讨伐。
第一次,宋太祖试图趁北汉内乱,趁火打劫。
因此,这次宋太祖主要委托李继勋等人进攻,而且,在打援方面基本没有部署。当辽国援军逼近后,北宋很快就撤退了。
这次失败说明,北汉是顽固的敌人,即使陷入内乱,想要趁虚而入也是很困难的。
要灭北汉,还是要围城打援!
第二次,激战。
宋太祖第二次北伐,是下了狠心的,准备也比较充分。
在这次作战中,宋太祖亲自指挥围城作战。北宋采取了强攻、灌水等各种方法,设防坚固的太原险象环生!在打援作战中,北宋也部署了相对较强的兵力,两次击退辽军。
可是,辽军耶律斜斟趁夜从间道逼近太原!他们在太原之西进进出出,威胁极大!
而此时,攻城已久,宋军驻扎在草地,腹足病很多,战斗力下降!
久攻不克,外援逼近,无奈之下,太祖班师。
这次作战最大的成果是:宋太祖迁徙太原附近居民入宋!
此后,北汉国力非常脆弱!几乎到了一户养一兵的惨状!
这次作战,说明:辽救援北汉的决心十分坚决。同时,辽军又是机动能力极强的武装。对于这种机动力强大的敌人,打援,想要靠单纯的堵截,是风险极大的!第三次,太祖病逝,半途而废
在第二次攻太原失败后,宋太祖意识到辽的强大。他采纳赵普建议,先留北汉作为宋辽缓冲,专意平定南方。
在平定南方后,宋太祖再次北伐,可是,这次北伐进行中,太祖病逝,宋军班师。
宋太宗灭北汉在宋太宗即位后,继续执行灭北汉战争。
此时,南方已经基本平定,北宋已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得以全力灭汉。
宋太宗此次准备相当充分,各州准备物资、攻城器械;军队调整、部署,加强攻城力量。
同时,吸取了此前围城打援不顺利的教训,这次,宋太宗在部署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他亲自坐镇镇州,把重心放在打援上。而且,打援兵团的任务,不再以单纯的消极堵截为主,而是要歼灭援军有生力量!
这次作战中,宋军在白石岭大败辽军西路援军,辽军损失十分惨重。辽东路援军在得知西路惨况后,犹豫不前。
而太原城下,曹彬、潘美等正积极组织猛攻。
北汉失去外援,而其城内早因连年征战物资匮乏。
无奈之下,北汉出降。
这次灭北汉,一方面是因为太宗准备充分,而北汉早已在连年征战中疲弱不堪、内政混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辽方统帅对宋军灭汉决心估计不足,调配援军不足!
可惜的是,太宗在这次作战后,以辽在此战中的表现误判了辽军的实力,仓促发起征辽战争,一败涂地!这是后话了!
北汉的条件,得天独厚,又得外援,难以一举击灭。
因此,宋太宗灭北汉,不能孤立地看。正因后周和太祖时期的攻伐,使北汉国力衰竭,北宋才得以从容平定天下其他区域,以绝对优势专力对北汉,并留出足够力量预备打援!
同时,在如何搞好攻城打援(或围城打援),与所有的战法一样,都是需要精心地准备和总结,反复地尝试,如十月怀胎,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许多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解决,许多方法要反复打磨才能掌握精髓,但是,只要不断尝试、调整,就总能解决问题、掌握技能!
与君共勉!
柴荣和赵匡胤都不能打败的北汉,为什么赵光义却能一战而平呢?
北汉是后汉的残余势力,其军队是中原的百战之师。除了契丹的援助,北汉自身的军事力量也很强。而北汉内部派系斗争,再加上北宋完成了南方的一统,可以全力对付北汉,此消彼长。
后汉精锐河东军都在北汉,光骑兵就有数万,比赵匡胤手里加起来都多,猛人也有很多,张元徽,杨业,折氏等大小军头......再加上坚城晋阳,还有雁门关、金锁关、娘子关、宁武关、偏关.....天下九塞,大半都在这一区域,易守难攻,确实难打,精兵猛将坚城雄关加成。
北汉兵少而劲悍。北汉无论是人口,还是兵力,还是经济,各个方面都不足以与中原抗衡。不过北汉力专,中原力散。尤其是在北宋还没有彻底稳定南方前,必须在南方留下相当一部分的兵力作为震慑和牵制。而北汉与辽国结盟,只需专注于对中原的防御。此外,北汉虽然总人口总兵力都少,但也能拉出个三五万人马来,虽然非常少,但用于太原城防和偷袭还是可以的,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河东一带骑兵能力相当不错。与北汉有过实战经验的张永德就说北汉兵少而劲。
河东地势险要和城防坚固。关于河东的形胜,自不多言。山西自古就被誉为是四塞之地,表里山河。而首府太原府更是东魏北齐陪都,唐朝和后唐、后晋、后汉三代的北京。太原城自东魏大规模扩建到唐朝继续经营以来,已经形成一个城中有城跨河而建的巨大城池。依山傍水,坚固异常。北汉后来自知野战能力已经无法与周宋抗衡,就改变方式,依托太原的坚固城池,坚守待援,同时小规模袭扰敌军粮饷,迫使敌军撤退,然后顺带收复失地。这已经成为日后的固定模式。
因为北汉事实上的割据,加上兵力的薄弱,必然要选择石敬瑭路线来维持事实独立,宋与北汉的问题,本质上是宋辽关系。辽国不愿意看见宋统一。
柴荣当时征讨北汉的时候,不是主动征讨,而是被动迎击当时,后周太祖郭威刚刚去世不到两个月,柴荣刚刚继位,完成权力交接,边境就传来紧急战报,三万北汉军联合一万契丹军杀向后周来了。那个时候,北汉皇帝正是开国皇帝刘崇,刘崇早在后汉时期就割据一方,拥有超级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再加上他和契丹皇帝叔侄相称,相互结成同盟。
979年,太宗兵分两路征讨北汉,一路人马阻击契丹援军,一路人马围住太原城,切断一切物资供应。北汉主计穷力竭,无力抵抗,出城投降,北汉平。北宋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非常不错,对北汉军民的吸引力加大,而北汉统治者并不得人心。北汉内部主要分为南进派、河东派和亲辽派。南进派最大的代表就是刘崇。刘崇与郭威有杀侄杀子之仇,可谓是不共戴天。但是高平之战的失败,意味着南进政策根本行不通。河东和亲辽派比较难划分,本质上都是想利用辽国的支持来维持住北汉偏安河东一隅小朝廷的存在。到了北汉中后期,实际上都是河东派。刘承钧任内执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实际上就是河东派的具体体现。北汉内部对辽国的凌辱蔑视实际上是十分不满的,一些有血性的人实际上是主张可以比较体面的投降宋朝与辽国断绝。
文臣方面就是帮助刘继元继位的最大功臣郭无为,军方的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业。郭无为曾经策划让刘继元率军突袭,实际上是投降北宋,目的是把刘继元弄出去后与北宋里应外合。但是北汉的宦官卫德贵早就对郭无为有怀疑,遂暗中四处打探,得到消息后向傀儡皇帝刘继元报告了郭无为里通外军,企图投降宋朝。 后来,当得知郭无为企图投降时,刘继元竟气得昏厥三次,对于郭无为扶持自己登上皇位,他的确很感激,但郭无为身在汉营心在宋,刘继元震怒之下,将郭无为当众绞死。
关于杨业,也是在宋太祖亲征北汉之时,杨业曾率军夜晚突袭被党进击败,赖辽军救援后回城。这是杨业军旅中为数不多的几场败仗之一。辽朝援兵到来,宋军撤退后,杨业对刘继元建议:“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萬,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这段话明显可以看出杨业是希望有条件投降北宋的。
经过柴荣和赵匡胤的连续打击,北汉已经损兵折将。特别是赵匡胤回军时迁走了太原城外所有的居民,导致北汉的经济人口和综合国力急剧下降。赵光义在继位后积极整军备战,训练士兵。在两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阅兵,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宋军训练有素,士气高昂。
周世宗柴荣的失败是因为辽国援军的到来,赵匡胤的失利是因为士兵的饮用水出了问题。战前制定了详细和周密的作战计划,采取了攻城和打援并重的策略,在成功打败辽国的援军后,北汉孤立无援,最后只能选择投降。
赵光义在攻打北汉前,陈洪进已经献出了漳泉二州,钱俶也献出了吴越国所有的人口土地,这样北宋就彻底兼并了南方所有的割据政权,真正完成了南方的统一。
在有了这些准备后,天时地利人和,北宋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柴荣和赵匡胤都不能打败的北汉,为什么赵光义却能一战而平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摘果子不需要太大的周折!
柴荣和赵匡胤都不能打败的北汉,为什么赵光义却能一战而平呢?
因为柴荣和赵匡胤替赵光义把困难的事干了,赵光义只需要摘桃子就行了。
北汉政权的建立辽在公元947年灭亡后晋入主中原,辽太宗在开封称帝仅三个月就因为契丹民族汉化有限,辽国对中原统治失败而被迫北归。
在太原称帝的刘知远利用其在太原的经营趁虚而入占领中原。然而,刘知远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其子刘承祜继位。刘知远南下后,派他的弟弟刘崇为北京留守(太原或称晋阳),留下了一批谋臣、勇将协助驻守。
刘知远死后,郭威趋势而起,取代了后汉。史载:“周太祖为人多任权诈,以胥吏之行,图帝王之位,安能享国长久。如史肇出于行伍,专事杀害,後更稔之为非。将赴大名,乃为肇日‘兄处于内,余处于外,则朝廷安如泰山矣’。朝廷秘议,肇一一录报,以此窥伺汉室,可谓奸雄”。
郭威控制朝廷后为稳住刘崇,假意说要立刘崇的儿子刘赞为皇帝,然而天真的刘崇信以为真。郭威做好准备后,杀了刘崇派来当皇帝的儿子刘赞。
刘崇相当生气,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在称帝的当月就派兵进攻后周。
打了二次晋州之战,第一次北汉独立出兵,后周只守不攻,北汉大败;第二次北汉联合辽国,再次攻晋州,后周仍然利用晋州城坚的特点,严密防守,守了五十多日,辽军经不起消耗,“会大雪,民相聚保山寨,野无所掠,军乏食”出去打草谷,后周军追击,北汉再次大败。
柴荣进攻北汉周显德元年(954年),太祖郭威死亡,新上任的皇帝是柴荣。刘崇以为看到了机会,联合辽国准备再攻后周,于是北汉发兵三万联合辽国杨兖的万余骑。
周世宗为了稳住局势和改变对北部边防的守势,力排众议决定亲征,双方在高平狭路相逢。因为北汉与辽不齐心(辽军始终没动),再加上周世宗身先士卒极大感染了士气,后周逆转了战局获得了大胜北汉的胜利。
北汉败走高平,后周军队随后进攻北汉。周世宗本来是想威慑北汉,但到了太原城下,发现“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须,助攻晋阳,北汉州县继有降者”。
后周军成“王师”了,于是,周世宗此时有了灭亡北汉的想法。但是由于粮草不足,诸将希望班师,后周军队只得攻陷了北汉一半的州县,但是始终没有攻破太原坚城,然后撤退。
周世宗亲征使得北汉国元气大伤,一方面在战场上损兵折将,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了战略形势对自己十分不利。此后北汉“力已竭,气己丧,不足以为边患”。这次战争结果基本上也标志着北汉从此再也没有入主中原的力量了。
此次战争,导致原本贫穷的北汉为加强军备,只得更加大肆搜刮百姓,这就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史载:“赋役繁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多。”
新继位的北汉皇帝刘承钧只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史载“北汉孝和帝性孝谨,既嗣位,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境内粗安”。北汉也由开始的想要灭掉后周进军中原的宏伟战略,转变为割据河东一隅之地以求自保。
基本上柴荣将北汉的进取心与实力打掉了大半。
赵匡胤对北汉在北宋取代后周不久,镇守潞州八年的节度使李筠在北汉刘承钧的引诱下反叛。宋太祖
命宋军分两路攻击李筠。而此时,刘承钧仅仅派少数军队支援李筠。最终,在赵匡胤的亲征下李筠起兵被镇压,李筠自焚身亡。
北汉刘承钧死后,刘继恩继位。然而这位苦命天子只在位60天就被刺客刺杀。
宋太祖就亲帅大军利用北汉政权内部不稳的这一次机会大举进攻北汉。引次赵匡胤准备相当充分,准备大量粮草,并利用汾河的水来淹太原城。在水淹太原城后宋军对太原四面包围,在太原城四面设立四个军寨。
只是太原军民防守的意志非常坚定,再加辽国来援,宋军“时大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破腹病。”宋军只得撤退,但此次征战,又进一晃压缩北汉的势力范围。
并且赵匡胤还听从谋士的建议,“凡伐木,先去枝叶,后取根底。今河东外有契丹之助,内有人户赋输,窃恐岁月间未能拿下,宜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内人户于西京、襄邓唐汝州,给闲田使自耕种,绝其供馈。如此,不数年间,自可平定。”
利用北宋优势的资源,吸引北汉的百姓来投。北宋数年执行这类计划,北汉的人口大量被宋朝所稀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北汉到亡
国之时,国内只有三万多户。北汉后来由于人口的流失使得国家赋税大减,不仅宰相官员需要再次减免俸禄,甚至要向辽国借粮食。
此时的北汉财政已经崩溃,要不是辽国在后来撑着,北汉早完了。
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北汉主刘继元在内忧外患以及辽国援军被击退的情况下开城投降,北汉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