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梁启超先生曾经感叹: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是继黄帝以后的华夏第二伟人。

好家伙,这种评价未免太高了。梁启超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成为了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战争胜利的少数几位君主之一。

孔子当年连披发左衽都觉得丢人,赵武灵王赵雍,却要求赵国人都穿着胡人的衣服,按照胡人骑射的方式训练军队,这未免也太难了吧?

由此可见,这场改革势必会得罪很多人。这就是赵武灵王难能可贵的地方,为了国家的强大,他完全不怕得罪人。

此外,赵武灵王还有一个更可贵的地方,那就是有自知之明。当年他和几位诸侯一起称王后,合伙欺负秦国,结果被秦国揍了一顿。此后赵武灵王便意识到自身国力的弱小,从此放弃王位,再也没提过称王的事情。

这位英明的赵国君主,在42岁的时候,却做了一个很特别的决定,那就是禅让!他把大位禅让给了自己的次子赵何,自己跑去做了主父,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废长立幼,赵武灵王为爱情豁出去了。

赵武灵王在梦里经常见到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他常常向周围的人描述这位姑娘的样貌形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叫吴广的大臣忽然想到:这说的不就是我家闺女吗?

因此吴广立马把自己的闺女吴孟姚拾掇拾掇,送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一看到吴孟姚就走不动路了,从此和这位美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这便是梦中情人的故事。

吴孟姚为赵武灵王生下了次子赵何,赵武灵王和她的感情那就更深了。不过有一天吴孟姚忽然病重,临终之前,她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把儿子赵何变成赵国的储君。

赵武灵王含着泪答应了这件事,吴孟姚走了以后,赵武灵王便将长子赵章的储君之位给废了,转而让次子赵何成为了储君。

二、禅让大位给赵何,赵武灵王打算构建二元制国家。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也就是赵武灵王42岁那年,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那就是禅让。赵何做储君还不够,还要提前禅让?这未免太过分了吧?其实赵武灵王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赵武灵王打算和儿子分别管理政治和军事。

赵武灵王提前禅让大位,他是想要构建一个二元制国家。一个国家里有两位君主。赵武灵王自己擅长军事,可以专心致志地打造出一支强大的赵国军队,以此让赵国可以自如地应对混乱的战国时代。

儿子赵何,还处于年幼状态,可以先从治国方面入手,努力学习治国之道。让他提前做大王,也是为了提前给他一个更好的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关键时刻,赵武灵王还能把把关。

第二,赵武灵王担心自己遭遇不测。

赵武灵王擅长军事,常常亲自带兵出去打仗。万一自己哪天在战场上挂了,赵国群龙无首的话,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赵何虽然是储君,可毕竟年轻,且不是正儿八经的大王,很容易就被人干掉了。所以说赵武灵王提前让儿子登基,是为了稳住赵国大局,为赵国留条后路。

第三,赵武灵王实现了对吴孟姚的承诺。

赵武灵王是个痴情人,他和吴孟姚婚后非常恩爱。即使吴孟姚去世以后,赵武灵王也是好几年都没能忘记这位美人。

所以说,从痴情角度来说,赵武灵王提前禅让大位给赵何,也是为了给爱人一个交代。毕竟吴孟姚生前,除了这个愿望外,从没求过赵武灵王任何事情。

三、赵武灵王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

任何伟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赵武灵王也不例外。这位老兄是个多情人啊,自己做了主父以后,每次看到大儿子赵章,需要向赵何跪拜行礼,心里就不是滋味。

为啥呢?赵章不仅是赵何的兄长,而且还是昔日的储君,和赵武灵王很像,且比赵何大了10岁。如今却如此卑躬屈膝,这谁受得了啊?

爱子心切的赵武灵王,便打算为赵章谋一条出路。最后他想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把赵国的代地单独划出来,变成一个新国家,让赵章成为代王。两个儿子都做国王,事情不就解决了?

这事儿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抗议,分裂赵国?您老这不是疯了吧?

不甘心的赵武灵王,开始刻意提高赵章的待遇,什么都和赵何一模一样,而且赵武灵王常常和赵章一起吃饭睡觉,其待遇俨然要超过赵何了。

这使得赵何很紧张,赵何集团的人认为,赵章这是要来夺取大位了!而赵章得到了父亲的特殊待遇以后,本已死去的心忽然又点亮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又能了!因此一场宫廷政变,势不可挡地即将爆发了。

除此以外,赵武灵王在执政过程中,发现大臣们都倒向了赵惠文王赵何。这使得赵武灵王倍感寂寞。其实这是人之常情,谁都愿意跟着新任君主混,毕竟他才是国家的未来。

可赵武灵王依旧还想独揽大权,因此他刻意扶持赵章,就是想利用赵章的势力,制衡赵何的势力,从而达到两者平衡的效果。这样自己就能再次独掌大权了。

结局:45岁的赵武灵王被饿死在了沙丘宫。

赵章率先发起了进攻,他杀掉了赵何的亲信肥义后,又打算诱使赵何束手就擒。结果赵何察觉出了异样,立马出兵平叛。

这个时候,支持赵何的公子成带兵前来,他手里的正规军三两下就击败了赵章的散兵游勇。赵章无奈,为了保命,只能躲进主父宫中。

赵武灵王爱子心切,即使知道儿子赵章犯了叛国罪,也强行收留了赵章。结果公子成的人马可不买账,二话不说带人进去把赵章抓出来宰了。

他们很担心赵武灵王会给儿子赵章报仇,又不敢手刃这位英明的君主,所以事情非常棘手。最终公子成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态度,把沙丘宫团团围住,赶走里面除了赵武灵王以外的所有人,什么吃喝都不准送进去。

赵惠文王赵何,此时也默许了这件事。3个月以后,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了沙丘宫,据说,沙丘宫中树上的鸟窝,都被赵武灵王给掏光了。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所谓不作死不会死,春秋首霸齐桓公小白,与战国雄主赵武灵王赵侯雍,这两个人都是没事儿瞎折腾结果弄得自己晚节不保的典型。

公元前299年,正值壮年的赵侯雍主动让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当然,也不是完全禅让,因为赵侯雍当时自称“主父”,类似于后来的太上皇,并且掌握着赵国的军权,这么一来,赵国相当于有了两个王。

关于赵侯雍干嘛这么折腾后面再说,关键仅四年后,赵侯雍又又想夺回王权,为此,他希望将赵国一分为二,引发赵国的内乱,有了后面的沙丘宫变,赵侯雍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也就是赵侯雍,战国时代诸侯们纷纷称王,哪怕是一些很小的诸侯国,其国君也开始称王,只有赵国最迟,赵雍坚持不称王,所以人们一直称其赵侯雍。

关于赵侯雍的伟大事迹,最突出的就是胡服骑射锐意改革,带领赵国走向强盛,这没的说。

赵侯雍在位期间,将赵国打造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相当强悍的一个,战国中后期,诸侯当中罕有的能够与秦国一较高下的诸侯之一。

话虽如此,但是当时的秦国强悍,齐国也不弱,南方的楚国还并没有完全衰落,赵国的处境仍旧不算是多么理想,为了专注于军事领域,赵侯雍想了个他自以为的好办法。

赵侯雍在位的第二十七年,正值壮年的他主动让位给了自己的太子公子何,自己称主父,而公子何继位后,也就是赵惠文王。

赵侯雍并非想要完全让权,他想的是在赵国构建一种二元制的体系,让赵王何专心于赵国的内政事务,而赵国的对外军事方面,则仍旧让他来负责。

提前让位还有个考虑,那就是赵侯雍常年在外带兵,没准啥时候出意外,早早确定好继承人也免得到时候赵国发生大乱,不好收拾。

虽然这样的设想非常美好,但非常可惜,事情没有按照赵侯雍想的那种路线走,而且还越走越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赵侯雍逐渐失去了对于赵国的掌握。

赵王何是赵侯雍的继任夫人吴娃所生,赵侯雍极其宠爱吴娃,而吴娃生前从来没有求过赵侯雍做什么事,使得他非常愧疚,没想到吴娃临终希望赵侯雍废黜太子,改立公子何。

原来,赵侯雍原本的储君是长子公子章,他是赵侯雍的发妻韩夫人所生,经不住吴娃请求的赵侯雍还真的废长立幼,让公子何坐上了赵国的大位。

公子何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极其聪慧,加上赵侯雍让人悉心教导辅佐,在登基后不久,赵王何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君王,把赵国的大权牢牢掌握在了手里。

赵侯雍退位为主父之后不久,中原诸侯因为连年战争疲惫不堪,而赵国已称雄北方,草原上的部落,东边的燕国与西边的秦国都已不是问题,接下来就是进军中原之地。

要实现这个目标,赵侯雍最先要做的就是夺回王权,重新成为赵国的王,因为那时候随着赵王何的羽翼丰满,朝野上下的权势已大规模远离赵侯雍。

赵侯雍深深感觉自己,对于赵国的掌握能力大不如前,失去了中心的位置。

可赵王何是自己扶持册立的,总不能直接出尔反尔,何况真的硬拼也未必有好处,所以赵侯雍走了曲线夺位的路线,他打算扶持长子公子章,让他称王。

公子章的才华不逊于赵王何,他无端被废黜也让赵侯雍深感有愧,尤其是在于赵王何之间产生隔阂之后,赵侯雍对大儿子的那种迫切想要补偿的心思,也越来越重。

公子章原本就颇得人心,加上赵侯雍的有意重视,越来越多的朝臣倾向于公子章,赵侯雍想着让公子章在代地自立为代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肥义。

肥义是胡人出身,是当初赵侯雍派去教导赵王何的人,没想到肥义反水,他认为赵侯雍的想法无异于将赵国撕裂成三份,而且他也看清了赵侯雍想要夺权的心思。

肥义将此事告诉了自己教出来的徒弟赵王何,把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全都分析了一遍,赵王何深以为然,觉得绝对不能够让父亲这么乱来。

于是赵王何在肥义的帮助下,联络宗室中的忠臣赵豹、公子成等人,想着如何应对,而赵侯雍又自作聪明,将此事告诉了公子章,想要公子章与赵王何兄弟相争,然后自己出面调停。

赵侯雍想得美,觉得公子章与赵王何要是闹起来,到时候君上失德,自己这个主父就有足够的理由重新掌握朝政,公子章果然不负父亲的心思,决定动手。

于是赵侯雍以前往沙丘查看陵墓为由,让公子章与赵王何跟自己一起,到达以后,赵王何单独居住,公子章跟着赵侯雍住一起。

公子章想着控制赵侯雍,然后刺杀赵王何,以赵侯雍的名义称王继位。

公子章以赵侯雍的名义邀请赵王何来说事情,却被拒绝,感觉赵王何察觉到了的公子章先发制人带人闯宫,杀了赵王何身边的肥义,却被赵王何的大军反攻,退到了赵侯雍那里。

围困主父宫之后,本来赵王何手下的李兑想去请示赵王何,却被公子成阻止,公子成说要是去请示,赵王何肯定不愿下达诛其父兄的命令,那到时候围困主父宫可是大罪。

但是,如果他们自己处置这件事,事后的话赵王何肯定会接受结果,于是,李兑等人闯入主父宫将公子章诛杀,而赵侯雍则被围困在主父宫当中。

公子成等人只是将主父宫围住,他们不敢真的对赵侯雍动手。

主父宫被围,断水断粮三个月,一代雄主赵侯雍一命呜呼年仅四十五岁,在此期间赵王何不闻不问,可事后却嚎啕大哭下令厚葬,而他到底什么意思,再清楚不过。

赵侯雍当初之所以选择退位,原因非常简单:

一,他需要专心于对外征战,没心思全权处理赵国内部的事务;

二,常年出征难免有意外发生,提早完成王位的交接,也免得赵国出什么岔子。

赵侯雍想着构建二元制的赵国,但却失败了,他后来想着重新夺回王权,集中大权进军中原完成自己的抱负,而他的办法,就是另立新王分割赵国作为契机,没想到弄巧成拙。

赵王何这个赵侯雍亲自选的继承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赵侯雍却窝囊离世。

不管是提前退位,还是想着将赵国一分为二,赵侯雍心中所想都是希望把赵国推向更加强大的地步,王权的更迭也是如此,只可惜赵侯雍的折腾,到头来害了他自己。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1、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呢?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位二十七年后,突然宣布逊位,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

据史料记载,赵武灵王登基时“年少”,没有说具体的年龄,就以十五岁来论吧,以此推算,逊位时年龄大约四十三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什么他会选择逊位呢?

主要原因,是他建树武功的念头太迫切了,才选择了急流勇退。逊位是为了让自己从繁忙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军事扩张,集中精力开疆拓土,征胡伐秦。除此之外,他可能还有一个考虑。作为一个亲历亲为的君主,哪里有战争,他就奔向哪里,战场毕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地方,谁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万一有一天,他战死沙场,那么他所宠爱的女人怎么办呢?孤儿寡母怎么办呢?要知道宫廷之内,各种势力暗流涌动,只有尽早把太子赵何扶上王位,这才是万全之策。

2、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赵国一分为二呢?

这事说来话长。

赵武灵王的第一任夫人是韩国女子,这纯粹是一桩政治婚姻,因为赵国与韩国向来是盟友。公元前321年,赵武灵王娶韩女为妻,婚后不久,韩夫人便产下一子,名为赵章,后来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310年的某天,赵武灵王做了个梦,梦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处女。多情的赵武灵王念念不忘梦境中的女子,有一回与群臣饮酒,说到了这件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宾客中有一人名叫吴广,精心设计了一个局。

他有一个女儿,唤作“孟姚”,又叫“娃嬴”,“娃嬴”的意思是嬴姓的女娃。孟姚长得很漂亮,干嘛不冒充赵武灵王的梦中情人呢?于是便有人在赵武灵王面前夸赞孟姚的美貌多才,并且说她跟赵王所描述的“梦中情人”长得很像。这么一来,赵武灵王真的动心了,难道梦中见的神女,在真实世界中确有其人吗?

孟姚就这样入了宫。赵武灵王见了她后非常喜欢,便对她宠爱有加。据《史记》所称,赵武灵王得到孟姚后,“爱之,为不出者数岁”,有一段时间沉溺于情爱之中,不能自拔。孟姚很快被立为王后,史称“惠后”。

当王后孟姚生下王子赵何后,太子赵章的地位岌岌可危了。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赵武灵王太爱孟姚了,所以也喜欢儿子赵何,以致于想把所有一切的好都给她们母子。他所能给的最大礼物,莫过于王位的继承权。赵武灵王是一个当机立断的人,他废掉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

即便赵武灵王把所能拥有的一切都赐给心爱的女人,人的命运仍然不是凡人所有左右。不久后,王后孟姚被死神召唤而去。孟姚之死对赵武灵王是一大打击,同时,当爱已成往事时,因母亲而得宠的赵何渐渐被父亲冷落了。

当年赵武灵王废除长子赵章的继承人资格,并无别的原因,只是移情别恋的结果。如今,梦中情人已仙逝,他忽然觉得对长子赵章有一种愧疚之意,打算给予补偿。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后,他把代郡的一块土地封给长子赵章,称为“安阳君”。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召集各地官员前往国都邯郸城。此时赵惠文王大约十三、四岁,赵武灵王认为是时候让小国王亲自处理朝政了。赵惠文王坐在王座上,赵武灵王没有露面,他躲在帷幕之后,观察诸大臣与宗亲贵族的表现。

他看到了一张颓废的脸。这是废太子赵章的脸,只见他脸色苍白,垂头丧气。这一切被赵武灵王看在眼中。这位父亲心里又涌出愧疚之意,当年如果没有废掉太子,现在坐在王位上的人应该是赵章,赵何只能在阶下称臣。作为长子,赵章的年龄比赵何大了十来岁,而且是韩王后的嫡子,如今却只能卑躬屈膝,向自己的弟弟称臣,这是何等的委曲。

自从惠后孟姚去世后,赵武灵王一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长子,想方设法要补偿他。正是这种父爱蒙蔽了他的判断力,对赵章显露无疑的嚣张视而不见。看到赵章在朝廷之上的沮丧,赵武灵王动了一个念头。他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

赵武灵王可谓是英雄一世,糊涂一时。自古以来,为了权力你斗我争的事情还少吗?春秋时代多少弑君、弑父的故事,多少兄弟相残的故事?一个国家立两个王,怎么可能相安无事呢?

赵武灵王的态度,坚定了赵章夺权的决心,他发誓要夺回本来属于他的王位。只要他发动政变,把弟弟赵惠文王杀了,到时生米煮成熟饭,父亲也只能认了这样的结果。

于是乎,有了沙丘政变的故事。赵章发动政变,欲铲除弟弟赵何,失败后躲进赵武灵王的行宫。最后,赵章被杀死,而赵武灵王则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即赵武灵王,嬴姓,赵国人,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赵国第六任君王。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商鞅之后最伟大的变法改革者之一,建立华夏骑兵军团的先驱者。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15岁的赵雍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那时的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眼看着国家早晚要被别国逐步蚕食。

赵国的地理位置,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

中原地区的国家,自古以来都是推崇战车,一个国家有多少辆战车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实力,所以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形容这个国家的强大。

但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的战争中,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赵武灵王通过几次战役逐渐认识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是自己国弱民衰,而是在于军队的传统服饰,早已不适于骑兵和车战的作战形式。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弘扬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伟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只有学习诸胡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鉴于这种情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大胆的决定,要推行服制的改革。其步骤是首先在军队中进行改革,然后再推广到朝中的官员们,此后“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竹书纪年》)。

但是改革服饰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尤其是公子成(其叔父)等人的反对最为坚决。

他们集体给国王上了《谏阻胡服书》,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接到上书,赵雍立马做了回答,在《答谏阻胡服书》中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此书一下,便在大臣中流传开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沛然正气,直面国难的深重忧患,以及雄辩犀利的说辞,竟使读者无不悚然动容!

那边做着说服工作,这边军队中已经开始实施了。等军队装备齐全后, 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当邯郸城外两万铁骑全部胡服,由柱国将军肥义率领,大军挺进时,可以说是万众哗然。大家争相出城观看胡服赵军,军营外竟是人山人海一般。

看到这威武军阵,公子成顿然醒悟,他立即进宫请罪,痛切自责:“老臣愚昧,不达强国之道,妄议文华习俗也。国君强兵以张先祖功业,老臣该当欣然从命,率先胡服!”

赵雍看到以实际效果征服了这些顽固派,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将这位叔父抚慰了一番,并与公子成当场议定:立即颁行胡服令,旬日之后大朝会,君臣人等皆须一体胡服!

从战国大势看,这次的服饰改革,其实不光是改革的服饰,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敞开胸襟接受新思想的突破。因此可以这么说,其改革的力度与广度均超过了除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外的其余五国。

赵国也因而得以强盛,成为战国晚期仅次于秦、齐之后的第三大军事强国。

改革的成功,也使赵武灵王达到他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他在信都的信宫(今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的。

“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太平寰宇记》)

“梁襄王与太子遫、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史记》)

公元前299年,赵雍传位于小儿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他要在赵国实行二元政治的权力结构,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

他的想法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则专心对外,和周边的大国进行周旋。

他的这个想法是非常超前的,他看到以往王室在旧王死后,王子们争夺王位的惨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也变成这样,他要在自己的亲自关怀下,早早把儿子培养成成熟的国王。这次的改革设想,其大胆行为更是超过上一次的“胡服骑射”。

但当时他没有想到,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为今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因为赵惠文王心胸宽广、善于纳谏,因此赢得了赵国许多大臣的拥护和支持,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实际掌权者。

当赵雍灭了中山国凯旋而归时,他没有想到,那些庆贺的祝词和鲜花不是送给他的,而是都献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对于雄心不已的赵雍来说,简直无法忍受。自己的尊严掉了一地不说,在外域的连年征战,似乎老百姓都忘记了他的存在。这让他怒不可遏!

自己东征西战,连连告捷,为赵国争取到多少“国际”权益?这帮白眼狼。他哪里受过这种闷气,但此时再不甘心也没用,江山已经易主了。

他陷入了沉思。儿子是自己扶持起来的,权力也是自己主动给他的。如今翅膀硬了,自己也有些力不从心了。几经琢磨,终于想出一个注意来。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这块地方,分给长子废太子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深层含义就是一个赵国同时存在两个国王,自己这个“主父”,好在上面进行统御。俨然周天子统御各分封国的翻版。这样就能够收回现任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真正做到“一王两二”。

但是出乎赵武灵王的意料,本以为亲自出面,一定马到成功,没成想自己的要求却被一口回绝了。

灰头土脸的赵武灵王回来后,将讨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

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十分怨恨赵王何与肥义,对于父亲的默许,公子章决定采取行动。

公子章心想,本来你屁股下坐着的就是我的位置,现在连老爹让你分给我的地都不给我,我要造反了!

赵章在沙丘围攻了赵何,但毕竟人家是一国之主,自己是个废太子,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自己那些死士,寥寥无几,而赵王何却掌握着皇家的军队。于是一次弹性碰撞,赵章惨败。

打不过就只能跑了,可这里都是人家的地盘,往哪里跑呢?他想起了自己的老爹 。赵武灵王还是护犊子的,收留了他。

但此时大权旁落的赵武灵王,已经没有能力来保护自己的儿子了。赵章被搜出来,就在赵武灵王的面前被杀掉了。

杀掉赵章以后,带兵的公子成等人毕竟不敢弑君,于是大军就把赵雍围困在沙丘宫,断水断食三个月。

一代霸王赵武灵王竟落得一个被饿死的下场。

结语:赵武灵王这个谥号很恰如其分。

根据古代的谥法,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对外征伐、威强敌德,所以称“武”。

又由于自己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反复造成了国家的内乱,但没有实力大损,乱而不损,所以就叫“灵”。 他的谥号“武灵”概括极其精准。

赵武灵王有智慧,有权谋,胆子大,敢于改革创新。一开始的改革,虽然冒了很大风险,但确实符合实际,所以最后成功了。

上一次的成功,给他很大荣誉,于是就有点飘飘然起来。后来脑子一热,要建立更大的功勋。可惜这一次却没有深思熟虑,也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其行为根本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事情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光是试验失败,还搭上了性命,简直让后人惋惜。

现在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要让后来者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不管是几千年之前的古人也好,还是现代也好,都会陷入灭顶之灾。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先识览》秦·吕不韦

《战国策·赵策》

《史记》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赵雍是一个悲情英雄,他的悲情在于身为帝王却感情用事,爱老婆,爱孩子,最终却把他们都害了。国家公器不能受感情左右,如果执掌国家公器却感情用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家毁国亡。赵雍感情用事差点分裂了赵国,但他儿子赵何明显更加具备帝王气质,杀兄弑父一点不手软,最终稳定了赵国,并进一步强大了赵国。

一、韩国公主与吴娃

赵雍作为赵国的第六代国君,他英雄盖世,气质超群,生得孔武有力,一表人才。英雄岂能无美女相伴,赵雍年少之时就娶了韩国公主为妻,婚后夫妻恩爱,夫唱妇随,很是甜蜜。和一般的政治婚姻不同,赵雍与韩公主是有真感情的,而且感情很深,赵雍除了韩公主外,并没有其它女人,这作为一个王是很难得可贵的。韩公主生长子赵章,生子后不久就生病死了,赵雍很长一段没有再娶妻。

老婆死后赵雍将全部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上,他在赵国变法,也就是打着胡服骑射的旗号行商鞅变法之实。变法后的赵国需要扩张,扩张的方向就是匈奴,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赵雍不仅收获了胜利,还再得佳人。在赵匈边境之上,赵雍遇到一个绝色少女,此女真名不可知,但是美丽传遍草原,人们称之为吴娃!赵雍得到吴娃后十分的恩爱,夜夜承欢,不久生子赵何,但是少女产子就容易死,吴娃生了儿子赵何后不久也死了。赵雍出于对吴娃的思念,立赵何为太子。

二、赵章与赵何

赵雍一生只有两个女人,两个女人分别给他生了一个儿子,韩公主生子赵章,吴娃生子赵何。赵雍对两位夫人都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对两个儿子也十分的喜爱。长子赵章原本是太子,后来有了弟弟赵何后,他就不是太子了,而成了将军。赵章跟赵雍十分的相似,在战场上十分英勇善战,是赵雍的左膀右臂。赵何没有上过战场,他在国都主持国政,对于治国理民很得心应手。

两位优秀的儿子让赵雍很高兴,不过赵章对于不能当王还是显得很失望。作为一位父亲,赵雍觉得不应该让两个优秀儿子得到的待遇不一样,于是赵雍想将赵国一分为二,北赵国给长子赵章,南赵国给小儿子赵何。对于将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赵雍正在一步一步的落实:他退位为主父,领军在北方开拓土地,长子赵章随军作战,他要给长子打出一片大大的国土;赵何登基为赵王,在邯郸主持国政,负责管理赵国本土的一切事务,当然打仗的事除外。

三、沙丘政变

赵何作为赵王,他是不想将赵国一分为二的,也不想在国王之上还有一个主父存在,因此他秘密策划政变,企图杀死大哥赵章。赵章作为长子,无辜被废除太子之位,虽然父亲要将北赵国划给他,但是他更想杀死弟弟赵何,独掌赵国。因此赵章也在秘密策划政变,一举杀死弟弟赵何,然后自己成为赵王。对于两个儿子的谋划,一心对外扩张的赵雍并不知情,他以为两个儿子会和平共处,却不知道同室操戈就要发生了。赵章带领心腹死士直接冲击王宫,想一举击杀弟弟赵何,赵何命令赵成领公室禁军反攻赵章。

在内乱之中相国肥义被赵章诛杀了,赵章兵败后逃到了沙丘行宫,寻求父亲的庇护。赵雍得知内乱后,十分生气,一刀将赵章的谋士田不礼劈成两半,但是他还是想保护长子赵章。主父赵雍命令赵成退军,赵成说他只听命于赵王,于是领兵进来将赵章当着赵雍的面斩杀了。赵雍派人出去通知边军大将领军来平乱,赵何将出来的人都软禁了,并且要求所有护卫服侍主父的人都投降。很快大家看出主父失势了,纷纷出宫投降,赵雍被围在沙丘宫中三个月,被活活饿死了,边军也没有来平叛。赵雍死后,赵何给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各国皆派军队来护送赵雍的灵柩,送葬的人多达十万以上,是战国时代最为隆重的葬礼,没有之一!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赵武灵王,赢姓赵氏,名雍。往远了推,和秦国的宗室赢姓赵氏勉强也算是亲戚。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人,他当初从父亲赵肃侯手中接过来的是一副算不得太好的牌,虽然赵国名义上是大国,赵肃侯一生也在不断征战、开疆拓土。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国,赵国的实力并不算非常强大,起码不占什么优势。而且,赵国西临秦国、东临齐国,北方还有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地缘上劣势明显,等于是位于三大强敌的环伺之下。

赵武灵王十五岁即位,虽然手里的牌不怎么样,但是赵武灵王却是一个颇有战略眼光的玩家,硬是把这副烂牌打得风生水起。赵武灵王将与游牧民族近邻的劣势化为了优势,以其为师,大力推行“胡服骑射”,一改传统的车步协同作战方式,大力发展更加先进、擅长突袭的骑兵。在赵武灵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赵国日益强盛,尤其是军事方面,甚至一度威胁到近邻秦国的安危。

年纪轻轻便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赵武灵王也不免有些飘飘然了,在最喜欢的小老婆吴娃去世之后,赵武灵王居然因为这个小老婆临终前的一番话起了废长立幼的念头。赵武灵王那可是说干就干的主儿,二话不说,立马废了太子、也就是公子章,改立公子何为太子,即后来的赵惠文王。再后来,赵武灵王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在四十出头、正值壮年时玩起了禅位!将王位和行政权全部交给了赵惠文王,自己专司开疆拓土。赵武灵王跟后来的清高宗不一样,那可是真敢放权!并没有让儿子像后来的清仁宗那样当“实习生”,而是实打实的真赵王。这一点从赵武灵王给自己的新“职务”也能看出这是,“主父”,国主的父亲!并不是像后来的“太上皇”那样,强调自己还是“皇”,赵武灵王只称自己是“主父”,可见最初其内心还是真心想放权的。

赵武灵王作为开疆拓土的国君,那是绝对合格的!但是,作为父亲,就不能及格了。先是废长立幼,自古这就是儿子内斗的根源,可是他干了。这也就算了,毕竟他为了权力平稳过渡,壮年时便传位给赵惠文王了。而且,赵惠文王干得的确还不错!此间也并没有发生兄弟阋墙之类的悲剧。但是,接下来赵武灵王便是昏招凭出了。他看到废太子、公子章以臣下之礼拜见弟弟赵惠文王,心里又不是滋味、觉得愧对这个儿子了。于是,赵武灵王开始出昏招了,他想将代地封给公子章,立其为代王。

赵惠文王一看,不干了!“爹,您这啥意思啊?让我接班,又硬生生挖我一块肉给我哥,让他跟我分权!”于是,赵惠文王拖着不办,直当没这回事。赵武灵王见儿子不怎么听话,心里本就不太高兴。于是,准备找自己的旧臣出面,给儿子施压。不找还好,一找,把赵武灵王的心给找忐忑了!自己的旧臣因为主子换了,也开始重新站队,赵武灵王已经不太用得动他们了。这下把赵武灵王彻底气炸了!“老子看你小子不错,让你接班!你小子还真是“不错”!直接把你老子我给架空了!”于是,赵武灵王的斗志被重新激发出来,他不再是心疼大儿子、想弥补大儿子了。而是准备用大儿子当刀子,出头跟小儿子争权!公子章见父亲跟弟弟闹掰了,也觉得自己翻盘的机会来了,于是父子二人一拍即合,一场宫廷政变开始酝酿。

不久之后,赵武灵王以选堪陵寝为由,出巡沙丘宫,点名让两个儿子随行。陵寝之事关系孝道,赵惠文王就算明知有诈,也不得不硬着头皮随行。而公子章在父亲的授意或默许之下,也在酝酿“弑君”之事。或许公子章内心也没有帮父亲夺权的打算,仅仅是想利用父亲来实现自己夺权篡位的目的而已,他的打算是直接杀了赵惠文王上位!或许像杀了弟弟之后会顺带着像后来弟弟那样饿死老爹,也不一定!

到了沙丘宫之后,公子章与父亲赵武灵王同住,赵惠文王另住。彼时,公子章的想法是借父亲赵武灵王之名召赵惠文王前来,然后杀了弟弟直接上位。可是,赵惠文王也是有所准备的,他并没有亲自前往,而是派出了自己的亲信肥义,也就是之前不太听赵武灵王话的那位旧臣。肥义一到,并没有见到赵武灵王,见到的是公子章,瞬时便知道事情不对了。公子章看到来的不是弟弟而是肥义,心里也慌了,他知道事情败露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先杀了肥义,然后直接公开“弑君”。但是,胳膊终究掰不过大腿,早有准备的赵惠文王见肥义久久未归,便知道凶多吉少了。于是,赵惠文王先下手为强,派人三下五除二,把哥哥公子章给咔嚓了!

接下来,父亲赵武灵王便成了烫手的山芋,留着他赵惠文王不想,杀了他是“忤逆”,还多少有那么点儿“谋逆”之嫌,赵惠文王又不敢!很何况,赵惠文王麾下的文臣武将也根本没有谁愿意担上诛杀“主父”的罪名。怎么办?于是,在赵惠文王的授意或默许之下,手下人清空了沙丘宫的所有下人,并且断粮断水,就是不进攻。在被围困三个多月后,赵武灵王被活生生饿死在了沙丘宫内,据说连鸟窝、老鼠洞都被他掏空吃了!在确认父亲死挺了之后,“大孝子”赵惠文王出现在了沙丘宫,一把鼻涕一把泪:“爹啊,你怎么就饿死了呢?你死得好惨啊……”实际上,赵惠文王心里不知道笑成啥样儿了呢!之后,赵惠文王将父亲赵武灵王风光大葬,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就这么被自己给作死了,而且死得一点儿尊严都没有!

至于赵武灵王当初为什么想把赵国一分为二?首先是补偿公子章的想法。其次,是想让公子章跟另一个儿子赵惠文王分权,如此一来,赵地和代地便成了他两个儿子实际上的“封地”,两个儿子名义上虽然都是王,实际上却成了他分封的两个“小诸侯”。而赵武灵王自身,很明显凌驾于二者之上,他这个“主父”又重新成为了赵王!两个儿子斗得越厉害,他的位子越稳当。但是,赵武灵王却低估了两个儿子的野心,事实上,两个儿子内心都不想他这位“主父”存在,个人认为,无论哪个儿子斗赢了,恐怕最终赵武灵王都不太可能善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