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如果跟随父亲投奔曹操,曹操能不能统一天下?

马超的父亲是马腾,而马腾携全家归顺曹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也就是公元208年6月左右,只有老大马超留在关中统领马腾留下的部众。

三年后,曹操企图收复关中和益州,马超等人怀疑曹操会吞并关中,从而爆发关中之战。曹操虽然最终击败了马超,但是极大的延缓了占领汉中时间,从而给予刘备占领益州的机会,最后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那么假如马超归顺曹操,曹操还有机会统一天下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去看,也就是马超有可能归顺曹操吗?假设归顺了,曹操能够统一天下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马超有可能归顺曹操吗?

公元208年6月,当马腾携带家眷离开关中去了邺城,从此在曹操的眼皮底下安了家,而马腾把留在关中的部众全部交给马超统领。

对于这个安排,曹操也是无奈之举,按照正常的方式应该是马超也去邺城,其部下交给其他人统领,或者马超带着这些部下一起随曹操行动。曹操急于南征刘表,留下了一个尾巴,后患无穷。

曹操也是唯恐把马腾逼得太紧,马腾不肯来,这才采取了权宜之计,留马超在关中。

扣留家属作为人质对于马超来看,完全是没有任何作用,反而麻痹了曹操,让他抱有希望,导致马超势力坐大。那么马超有可能归顺曹操吗?其实自始至终,马超就没有想过归顺曹操,那么为何呢?

第一,关中地区割据太久,已成习惯。

关中地区自东汉中期以后就处于丧乱状态,各种叛乱不断,频繁打仗是常有的事情。长期的战乱让朝中一些大臣产生了放弃关中的想法,当这个荒谬的建议提出来后,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才得以作罢,然而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关中确实常年不受控制。

各个大小势力常年征战,已经习惯处于割据状态,和朝廷处于若即若离的地步,其离心力比较强,不太服从朝廷的管辖。一旦这个习惯养成太久,从而导致历年的诸侯们不愿意服从朝廷号令,因此当曹操试图将关中纳入到朝廷体系中的时候,马超等人就自然产生了反叛的想法。

第二,马超等人手握重兵。

要想割据首先得看是否有这个实力,而对于马超来说,他确实具备这个条件。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关中诸将果疑之,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

在曹操试图收服关中的时候,马超联合关中十余个诸侯,统领十余万兵马一起造反,可见关中实力还是比较强大。十余万兵马就是马超等人能够反叛曹操必要条件。

第三,马超本性如此。

马超的父亲,还有弟弟马铁、马休等人以及其家眷都在邺城,从理论上看,有这么多人质在曹操手里,马超应该有所顾忌,不会背叛曹操。可是从后来的历史看,马超的所作所为,完全违反常理,不顾其家眷处于危险之中,依然选择反叛曹操。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超的性格非常冷漠,导致他完全不顾父亲以及弟弟们的安危,悍然反叛曹操。

由此可见,马超反叛曹操确实由他冷漠的性格决定了的。

假如马超归顺曹操,曹操有机会统一天下吗?

从假设的角度来看,如果马超顾忌父亲马腾在邺城,选择归顺曹操,以全孝道,那么曹操有机会统一天下吗?马超归顺固然可以增强曹操一方的实力,可是即便如此,实力的天平依然倾斜于孙刘联盟,曹操要想在两条战线上消灭孙刘联盟,仍然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

况且,马超归顺曹操有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一个是公元208年,马腾离开关中去邺城居住;另外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公元211年,当曹操企图借道关中去讨伐汉中张鲁。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上,马超均有机会选择归顺曹操,我们分开表述一下。

第一个时间节点,公元208年,马腾接受张既的规劝去邺城居住。

如果此时的马超能够跟随马腾一起到邺城,并且统领其部下和曹操征战荆州,这样就可以填补张绣去世留下的缺憾。然而一旦马超离开关中,就会有人立即填补马超离开而留下的势力真空,比如韩遂等人就会在没有马超的情况下主导关中地区。

马超加入曹军,可以扩大曹操的实力,但是赤壁之战主要发生在长江沿岸,曹操也无力左右最终的结局,毕竟水战从来就不是北军的强项,况且遭遇疾役也不是因为有马超的加入而能够改变的,最终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反而关中一旦失去马超的领导,就会被其他关中诸侯填补,经过三年的发展,其后的关中已经大变样,不复当年,因此当曹操想借道关中去讨伐汉中的时候,同样也会遭受巨大的阻力,刘备依然还是占据先机夺取益州,最后拿下汉中。

由此可见,即便在公元208年,马超随马腾归顺曹操,刘备和孙权同样还是会三分天下,曹操也无力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天下。

第二个时间节点,在公元211年,曹操借道关中讨伐汉中张鲁。

公元211年,赤壁之战已经结束两年,曹操开始把主要的战略目标放在经营关中,拿下汉中上,意图进一步占领益州。

假如马超识时务,及时的归顺曹操,同时曹操还会增加十万凉州兵马,极大的增强曹军战斗力。历史中应该发生的三年关中之战就可以避免,那么曹操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汉中。

然而,鉴于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刘备在占领益州后,定然不会放弃汉中,就会联合孙权同时在两线开展对曹操的进攻,那么曹操还是会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因此曹操限于实力的缘故,无法同时兼顾汉中,合肥以及襄樊一线,就不得不放弃已成鸡肋的汉中,让给刘备,全力经营襄樊和合肥。

因此,即使马超归顺曹操,也无法改变基本的历史走向,曹操在他有生之年,最终也无法统一天下。

综上所述,马超是否归顺曹操,虽然在历史某个细节上会做一些调整,但是没有办法在大的方向上改变历史的走向,三国鼎立的趋势已经形成,除非马超能够在战场上杀掉刘备或者孙权,否则三分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无力改变。

马超如果跟随父亲投奔曹操,曹操能不能统一天下?

如果马超投奔曹操,不仅可以改变西凉马氏家族的命运,甚至会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清楚马超及其父马腾在西凉的势力和威望,以及他们的态度对于曹操的霸业所带来的影响。

01

马腾在西凉的崛起和对朝廷的态度

马腾(?-212年),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

中平四年(187年),狄道人王国以及氐、羌等民族造反,凉州刺史耿鄙征集勇士讨伐叛乱,马腾应征,被任命为军从事,后因征战有功提升为军司马,迁偏将军。

耿鄙被手下杀死以后,马腾就联合韩遂与王国一起反叛朝廷。董卓进京洛阳时,曾拉拢马腾、韩遂一起出兵进京,但他们犹豫不决。

初平三年(192年),等他们率众前往长安时,董卓已经被杀死,朝政被李傕、郭祀控制。马腾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屯兵于郿县。

之后,因为诛杀权臣李傕、郭祀失败,马腾等回到了凉州。马腾、韩遂逐步发展成为关中十几股军阀割据中最强的势力。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派遣钟繇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以利害关系劝说马腾、韩遂归顺朝廷,并将儿子送到许都作为人质。

建安七年(202年),在曹操使者张既、傅干等人的劝说下,马腾派遣其子马超带领万余人帮助钟繇,击败了袁尚所安置的河东太守郭援,马超部将庞德斩杀了郭援。曹操上表拜马腾为征南将军、开府。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派张既征集马腾等人,击败了袁绍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张晟军,斩杀了反叛的卫固等人。

十三年(208年),马腾、韩遂翻脸,相互攻杀。曹操派钟繇、韦端前去劝和,并以马腾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兵槐里。

张既劝说马腾放弃军队,入朝为官。马腾一度犹豫不决,最后迫于压力,来到了邺城。曹操上表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代替马腾统领军队,屯兵原地;封其子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尉,同其余家属一起迁徙到邺城。

02

马超反叛曹操,马腾被夷灭三族。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

马超少年成名,曹操多次征召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渊率军出河东,试图经过马超等凉州军阀的领地进攻汉中张鲁,但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西军阀都怀疑曹操要攻打并吞并凉州。马超认为这是曹操假道伐虢之计,于是联合关中诸将张横、梁兴、安定杨秋、河东候选、程银、李堪、马玩、成宜等十部共十万人起兵反曹。

马超还试图拉拢刘雄鸣势力,但遭到拒绝。刘雄鸣被马超击败后,投靠了曹操。

为了拉拢韩遂,马超甚至说出了放弃父亲马腾,并让韩遂放弃儿子,马超给韩遂当儿子的话。

于是,关中联军推举韩遂为都督,屯居渭河、潼关,对抗曹军。曹操命令曹仁据守,等待曹操大军支援。

曹操采用贾诩的离间计,击败马超、韩遂。马超投奔了汉中张鲁,韩遂逃亡凉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一怒之下将马超父亲马腾诛杀,并夷灭其三族;将韩遂在京师的子孙全部诛杀。

马超投奔张鲁,很受器重,被封为都讲祭酒,还打算把女儿嫁给他。由于部下劝谏,张鲁后悔了。

马超借兵反攻凉州,夏侯渊派遣张郃将马超逼退,撤回汉中。

张鲁部下杨白害怕马超的才能,想加害于他。于是,马超逃入氐中。马超认为张鲁不是干大事的人,恰巧刘备派遣李恢结好马超,马超就归附了刘备。

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重,上疏刘备:

"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同年十二月,马超病死,终年四十七岁。

03

如果马超归顺曹操,曹操很可能一统天下。

马超反叛曹操,导致了马腾之死,并被夷灭三族,自己也被击败,先是投靠张鲁,后依附刘备。最终也没有得到刘备足够的信任,郁闷而死,反而乞求刘备照看自己的从弟马岱,延续马氏宗族一线血脉。这的确是可悲可叹。

从联合关西军阀对抗曹操来看,马超在西凉地区,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如果马超能与曹操合作,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断然不会把马氏宗族及西凉军阀赶尽杀绝,而且曹操也需要利用其势力和影响镇抚西凉地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211年马超归顺了曹操,曹操就可以顺势拿下汉中,不必等到215年才进攻汉中张鲁。

如果当时曹操就占据了汉中,刘璋就不会再邀请刘备入蜀。赤壁之战时,刘璋就曾经接受曹操征召,派遣徭役支援曹操。后来也曾派遣张松去许都,有投降曹操的意图。由于张松从中作梗才邀请刘备入川。

如果马超与曹操合作,顺利拿下关中、关西地区,进而占据汉中,那么蜀中也很容易为曹操所有,基本就没有刘备啥事。三足鼎立的局势就很难出现,这对曹操的统一霸业具有重要意义。

但历史没有如果,马超一时犯浑,不仅把整个家族的命运全部断送掉,而且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很大程度上也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个人既然不能左右历史的趋势,但首先要顺应潮流,确保自己的命运。与张鲁相比,马超的选择不是差了一点两点。刘备毕竟还做了几天的皇帝,过了一把瘾,但马超这弄得是些啥?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也好理解。做过老板的人,很难再去替别人打工。唯一合适的事,就是再做老板,除此之外,没有更合适的工作。

马超做土霸王习惯了,很难再接受朝廷的束缚。无论依附张鲁还是刘备,都是暂时的,他一心想回到西凉去,继续土皇帝的事业。

可谁不清楚他的想法呢?谁又会满足他的愿望呢?

马超的结局,是咎由自取,此所谓“自作孽,不可活。”

马超如果跟随父亲投奔曹操,曹操能不能统一天下?

应该不可能,既不可能统一天下,也不可能接受他们父子二人的投降。第一,在早先,就是献帝衣带诏之事,马腾和刘备一起签字了,可惜董成国舅那边的人泄露了消息。要是此前父子二人投降或许曹操会接纳,但是那时马超未成年吧,哈哈。还有一点,父子二人是时代公侯,估计不会瞧得上曹操。

要是真的投降曹操,必然难以久居人下。马超狂妄,曹操必然反感,而要是用他,马超最多就是另外一个许褚或者典韦而已,岂能一统天下?

马超如果跟随父亲投奔曹操,曹操能不能统一天下?

  • 马超是西凉军阀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在西凉军阀中有很高的威望,曹操如果能够将马超收归麾下,那么毫无疑问在之后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能够增添不小助力。

  • 至于得马超者,未必能够得天下。马超是英雄人物,英雄人物能够影响历史,但永远不能决定历史走向。曹操能不能统一天下,与得到马超没有必然的联系。

假如马超投奔到曹操麾下,并且曹操对于马超能够做到放心使用,让其充分发挥才能,负责西方战线,那么,无疑就为曹操在西线上减少了后顾之忧。如果能够保证马超活的足够长,长期镇守在西线,那么之后诸葛亮兵出祁山也就相当困难了,并且蜀汉政权要时常面对悬在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也就是北伐的羌族无休止的骚扰。

  • 事情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对于这样在西方羌族中很有威望的马超,曹操未必能够做到放心使用;而且马超未必能够活到很长时间,最起码在历史上诸葛亮兵出祁山时,马超已经死亡了。就是对于刘备而言,马超在投奔蜀汉政权后,也没有做到放权使用,而是让马超镇守北方一方关口,负责防御羌族,完全没有做到骠骑将军、凉州牧、斄乡侯相应的权利。

毕竟马超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就在当初进攻长安,对抗曹操的时候,以马超、韩遂为首的西凉军阀联合关中诸将张横、梁兴、安定的杨秋、河东的侯选、程银、李堪、马玩、成宜等十部共十万人马起兵反曹,可见马超的影响力不仅仅在西凉,已经扩展到关中京畿三辅地区。

假如一切都能如题主想象的那样,曹操无疑就很顺利的平定关中地区,也能够顺利的得到汉中地区。就在西线无压力的前提下,集中兵力于中线襄樊地区、东线淮南地区,南下就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不至于出现如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后被动防守的局面。面对关羽的北上攻打曹仁防御的樊城,让曹魏一度非常被动,甚至让曹操产生了迁都避其锋芒的想法。

马超如果跟随父亲投奔曹操,曹操能不能统一天下?

通常带如果的话题,答者可以任意发挥,各抒个见。因为历史没有如果。

但今天题主这一假设,倒有些趣处。因为什么呢,因为在后世的时光中,有过类似的历史再现。

那一段呢,散发弄舟要说出来,相信熟读历史的同好,不会持反对意见太多。

公元1928年,即民国十七年,东北奉军张学良宣布改变旗帜,服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东北易帜的政治意义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和形式上的统一,结束了北洋军阀的时代。实际因素还有,当时蒋介石正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阀展开中原大战。张学良的“投靠”,出兵助蒋,一下扭转了战局。

起先,张学良片面的把北伐战争的功绩,都记在了蒋介石身上了,认为蒋有统一中国的能力。并有言:我张学良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但我有诚心服从能统一中国的人。这点上张的价值观是值得称赞的。至于他看没看走眼,另当一论了。

后来时局,读史的都知道,各种原因、走向,蒋介石成了民国领袖,张学良一直软禁,这里不在絮笔,已属题外。

但针对本提问来说,大家把马超套用下张学良,蒋介石套用为曹操,展开下思维呢? 曹操得马超,不在顾虑西线屯兵用兵,且还有生力军加入进来,刀更快更亮,在对付孙刘的前线上,岂不顺风顺水。后世张学良易帜,兵一发动,中原大战便力见分晓,倒蒋势力败北。蒋才有了时机、重兵杀向井冈山的红军根据地。

以后世之理,推演曹操得马超,本就没有根基、流寇性质的刘备,必然更加难过。曹操只要死死先盯住击垮刘备,剩下的形势,应该就会出现精明的孙权谈判自保,提早称臣于曹操“辅佐”的汉天子,保求制度自立而已。这样,一个形式上又统一的大汉就复兴了。至于后面,曹操能不能实权的荡平与统一,就是看曹操的能力实施了。以曹操的心略智力,小编的角度是倾向于他能最终一统的。至于马超的结局,还是可以继续结合后世义兄蒋公义弟少帅的遭遇,各人各生联想了。

世事如棋局,博弈水平差不多时,平白给一方加了个车或马,胜利的天平只会倒向捡到馅饼的哪一方,这是常理,勿用多烧脑推演。总之,以后世民国中原大战之势,套用马超归属曹操。结局答案是:曹操能够统一天下。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史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马超如果跟随父亲投奔曹操,曹操能不能统一天下?

只能说有极大的可能。马超文武双全,保守的说,其能力绝对在黄忠与赵云之上,很可能是蜀国超越关张的存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才能被刘备压抑了,根本没有发挥的机会。如果给马超充分施展的机会,其功绩应该不在关张之下。

马超因反叛曹操而被诛其三族,世人皆怨马超无情,这几乎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其实他又何尝想如此,乃是情势所逼。事情发生后,他一样也是痛不欲生,终生为此事自责苦恼,否则也不会英年早逝。

以曹操之智谋与手段,尚且对马超颇为忌讳,几次差点死于马超之手,要不是有许储的剑客营保护,估计早就被马超咔嚓了。杨阜就对曹操说的话很说明问题。

《三国志马超传》记载:“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

杨阜说马超有韩信之谋,英布之勇,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马超在与曹操交战中,屡出奇谋,奈何韩遂不听,否则曹操也不会轻易战胜关中联军,马超也不会被曹操所败。

《三国志马超传》记载:”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马超的本领还不止于此,以他在羌胡人中的名望与地位,足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瞬间就可以拉起万人的队伍,而且羌胡人种英勇善战,弓马娴熟,绝对是一支虎狼之师。谁能得到马超,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其骑兵作战能力超强。

马超是三国时期蜀国唯一有记载的剑侠,其武学造诣深不可测,有西凉拳,军阵剑术流传于世,据说日本的拔刀术就源于马超的军阵剑术。

有此人物帮曹操打天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果曹操用马超守汉中,以其在羌胡人中的威望和他不凡的本领,估计刘备难取汉中,注定死路一条。灭掉刘备后,再进军江东,曹操霸业可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