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曾经那么被曹丕宠爱,后来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

曹操打邺城的时候,早就听说了甄宓的美貌。俗话说得好,南方大小乔,北方有甄宓。这可都是响当当的大美人。

最关键的一点是,甄宓嫁过人啊!曹操的尿性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好人妻!没嫁过人的女人,曹操还真未必就看得上。

如果这位人妻能带个拖油瓶,那就更符合曹操的爱好了。不信你可以参考一下何进的儿媳妇尹夫人,秦宜禄的妻子杜夫人,她们就都是带着自己的儿子嫁给曹操的。

当然了,甄宓在这一点上,还差了点意思,所以曹操心里也在打鼓,到底要不要收了她。结果刚进城,就看到自己的好大儿曹丕,抱着个大美人跑来向曹操禀报:老爸,啥也别说了,赐婚吧!

曹操气得嘴唇都在发抖了,曹丕怀里的美人儿,不就是北方著名的大美女甄宓啊!没法子,好人妻的这个特殊爱好,似乎会遗传。就这样,袁熙的妻子甄宓,就成了曹丕的妻子。

说起来,曹丕对甄宓的宠爱,那绝对是没得说。可自从曹丕称帝以后,这种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最后甄宓败给了郭女王,这倒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一、甄宓总把自己当成大冤种,这使得曹丕很不爽。

甄宓是个不错的女人,不仅长相甜美,而且生性善良。嫁给袁熙的时候,就知道照料自己的婆婆。改嫁给曹丕以后,又开始侍奉新婆婆卞夫人。

卞夫人有个头疼脑热的,甄宓总是在旁边照料,而且常常因为婆婆生病而伤心到落泪。所以说,不光曹丕喜欢甄宓,就连卞夫人对甄宓也是十分喜爱。

婚后,两人顺利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女儿是东乡公主。如果在普通人家,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幸福的四口之家。

可曹丕登基称帝以后,情况就不同了,身为皇帝,咋可能只有一个媳妇儿呢?因此除了甄宓以外,曹丕身边至少还有郭女王、汉献帝的2个女儿、李贵人、阴贵人等一堆妃嫔。

这些女人个个都是年轻貌美,而且有不少是刚入宫的,和曹丕之间的新鲜感还在。相对来说,甄宓可就算是年老色衰了。为此曹丕自然更加喜欢其他女人。

甄宓遭遇冷落以后,没事儿就在私底下抱怨,把自己搞成了一个无敌大冤种。这还得了?这显然是要让曹丕知道自己在抱怨什么。

曹丕心里很不高兴,觉得甄宓要的太多了!尤其是曹丕看到了甄宓所写的那首《塘上行》后,就更恼火了: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这首诗如果曹丕没有理解错了的话,是甄宓在咒骂曹丕和死了没啥两样。你说曹丕心里能高兴吗?所以直接把甄宓给赐死了。

当然了,有人觉得这事儿未免也太草率了吧?具体的夫妻俩因为啥矛盾走向决裂,咱也不可能知道啊!就算史官也不可能跑去问吧?所以只能了解个大概了。

二、还有一堆史官,对甄宓的死亡进行了各种猜测。

这事儿也算是八卦新闻了,古代没有新闻记者,挖这些八卦的任务,就交给了历代史官们了。

第一种说法,是郭女王进谗言,害死了甄宓。

在《魏略》中,甄宓的死因就有了明确交代。郭女王作为曹丕的另一个宠妃,一直觊觎甄宓的位置,所以想要取而代之。

甄宓的某个把柄落在了郭女王手里,随后郭女王立刻跑去曹丕那儿打小报告,结果就把甄宓给整死了。后宫女人一台戏,历朝历代都不能避免啊!

这事儿还有一个佐证,就是甄宓的儿子曹叡,被甄宓托付给了曹丕的另一个妃子李氏。曹叡继位以后,多次向时任太后的郭女王询问甄宓被杀时的惨况,结果把郭女王给活活吓死了!这个时候李氏才把郭女王陷害甄宓的事情说了出来。

曹叡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年曹丕在甄宓死后,以糠塞其嘴,以发覆其面。如今曹叡也如法炮制,按照这个模式安葬了郭女王,算是为母亲报仇了。

这种说法,《汉晋春秋》、《资治通鉴》、《三国志集解》等史料,都得以引用,看来这些史料的作者都认可这种八卦说法。

第二种说法,病死的。

这种说法来自三国时期的《魏书》,直接说甄宓是病死的。至于是什么时候开始生病的,生了什么病,啥也没交代。因此这种说法,谁也不认可。

第三种说法,甄宓给曹丕戴了绿帽子。

这事儿就有点儿神乎其技了。早年曹植到曹丕府上去,一眼就看中了自己的嫂子甄宓。从此以后就无法自拔了。

建安二十一年,很有趣的一年,这一年曹操、卞夫人、曹丕、曹叡、东乡公主,全都出征去了,甄宓因为生了病,就留在了邺城。与此同时,曹植也在邺城。

一直到第二年的九月份,曹操才带着大家回来。曹丕回来以后,看到妻子甄宓容光焕发,心里就打鼓了,他询问妻子:你这么久没见到儿女们,难道不想他们吗?为啥脸色还这么好?

甄宓难掩喜色地告诉曹丕:有卞夫人看着他们,我有啥不放心的!

可你要知道,这接近1年的时间里,曹植和甄宓,完全是有可能有交集的。甄宓脸色这么好,是不是曹植给予的爱情带来的呢?

此外,曹植曾经写过一首《洛神赋》,原来的名字叫《感甄赋》。好家伙,这名字有点儿露骨了,直接把甄宓比作了洛神,也就是伏羲的女儿。本来大家也没往这方面想,关键是曹叡上台以后,特地让叔叔曹植,把《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这就很有意思了。

再者,之前那首《塘上行》中记载:爱人和我生离死别。如果这里的爱人指的不是曹丕的话,是不是就很合理了呢?

而且后世各种八卦作者们,都对此深信不疑。比如说唐代李善注引《汉书音义》中,就特地讲述了甄宓是伏羲的女儿,溺死在洛水以后,成为了洛神。

《昭明文选》中,直接记载了甄宓因为谗言被赐死后,曹丕将他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了曹植。为啥把嫂嫂的东西送给小叔子?这有点儿奇葩。曹植回到封地的路上,路过了洛水。在这里他梦到了甄宓。甄宓直接告诉曹植,其实我稀罕你,可惜我们俩没缘分。

所以说,甄宓和曹植之间的这段情分,是后世各种八卦作者们,常常用来打牙祭的题材。至今都有电视剧这么拍。

总结:结合一下几种观点来看。

郭女王在甄宓跟前,是没什么竞争力的。但是她会躲在角落里暗中观察,等待机会。估计是在建安二十一年,郭女王发现曹植来家里的次数比较多,而曹丕并不在家,一直是甄宓在接待。

心生疑虑的郭女王,或许就看到了两人之间的事情。哪怕是单纯的聊天,都可以上头版头条了。因此郭女王将这事儿告诉了曹丕。

再加上曹丕喜新厌旧,从此以后曹丕就对甄宓冷淡了下来,甄宓心里很不高兴,她觉得自己只是和小叔子聊个天,又没干啥,所以心生抱怨,整天骂骂咧咧的,甚至写下了《塘上行》。

曹丕一气之下,就把甄宓给赐死了。随后郭女王顺利上位,取代甄宓,成为了后宫之主。

甄宓曾经那么被曹丕宠爱,后来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

曹丕对甄宓一见钟情,专宠多年。可是曹丕称帝的第二年,突然毫无征兆地赐死了甄宓,还在结发妻子口中塞满侮辱之物。随后,郭女王抢占了皇后的位置,她为何能胜出呢?

一、甄宓和郭女王,谁更强?

两个女人,年龄相当,甄宓略长郭女王两岁。而其他方面,甄宓都明显胜过郭女王。

论美貌:郭女王虽然也是美女,可是比起甄宓来还远远不如,甄宓的绝世风姿很少有人能及。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

曹丕率先进入袁府,看到躲在帷帐后哭泣的女子,虽然满脸泥污却不掩秀色。

待女子洗去脸上的泥污后,曹丕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一见钟情。

曹丕立刻带着她去见曹操,请求曹操为他们赐婚。那一年,甄宓22岁,曹丕17岁。

见惯了美女的曹丕都被甄宓的美貌吸引住了,不顾她大了五岁,已经结了婚,坚决要娶她为妻。可见甄宓的风姿是多么得令人惊艳!

如果只是曹丕一人为她的风姿所倾倒,还可以说是审美偏差。

可是,只要见过甄宓的人,无不赞叹她的风采。

才高八斗的曹植曾经写过一篇《洛神赋》。其中描写了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就是甄宓。

就算甄宓后来已经年老色衰,可是她与郭女王仅仅相差两岁,容貌上依然胜过郭女王。

论家世背景:甄宓出身于名门世家,外祖父曾任汉平帝刘衎的老师,父亲甄邯官拜大司马,执掌天下兵权。

郭女王的父亲官至南郡太守,只是郡县的官吏。

郭女王很小的时候,父母和兄弟都被战乱无情地夺去生命,从此家园被毁,颠沛流离。

为了生存,她在恶劣的环境中摸爬滚打,最后沦落到铜鞮侯家中做婢女。

大概在郭女王29岁的时候,她被作为巴结曹丕的礼物,送入曹丕府中。

从家世背景上来看,甄宓出身权贵之家,而郭女王却是以婢女身份进入宫中。两人的身份背景相差巨大,甄宓完胜。

论才华:甄宓从小就得到过良好的教育,从小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可是郭女王从小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父母去世后,她以婢女的身份讨生活,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琴棋书画。

郭女王唯一擅长的技艺是舞蹈。这也是铜鞮侯为了提升她取悦权贵的能力而培养的,并非阳春白雪的高雅才能。

论与曹丕的情分:甄宓与曹丕相识相爱十年后,郭女王才被送入曹丕府内。

在这十多年间,曹丕与甄宓育有一子一女。甄宓不仅获得了曹丕的专宠,还得到了曹家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喜爱和称赞。

甄宓对待婆婆卞夫人非常孝顺。有一次,卞夫人在外地生病,甄宓不能前去照顾她,急得整天以泪洗面。当她再次看到婆婆时,哭着跑过去,一把抱住婆婆,泪流不止。卞夫人感动于甄宓的真情,与她相处得一直很融洽。

公公曹操也非常喜爱甄宓。有一次,曹丕和下属一起喝酒,让甄宓出来敬酒。

甄宓倒酒的时候,人人都低头不敢看甄宓,只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平视甄宓。

男下属抬头平视上司夫人,是非常无礼的行为。曹操听说后大怒,将刘桢打发去服苦役。

对曹丕的其他妃嫔,甄宓不仅不妒忌,反而还鼓励曹丕和她们多生孩子。对于曹丕不喜爱的妃子,甄宓也多加安慰,从不捧高踩低。

可见,甄宓在家中很有地位,获得了各方的喜爱。她的方方面面都是皇家贵族女子的典范,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称赞。

无论是从相貌、才华、家世背景、品行、情分等方面来看,甄宓堪称一个完美的女人。

郭女王虽然也是个出色的女人,比起甄宓来,还是大有不如。更何况甄宓还给曹丕生了一儿一女,郭女王与曹丕生活多年,却无所出。

可是,对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女人,曹丕竟然不顾十多年的情分,将她赐死后,还命人解散甄宓的头发,盖在她的脸上,同时在甄宓嘴里塞上米糠。

甄宓死后第二年,曹丕想要改立郭女王为皇后。群臣们以“郭女王出身低微,妾不能升为妻”为由,极力反对。

可是,曹丕却坚持己见,最终将郭女王立为皇后。

那么,郭女王到底有什么地方胜过甄宓呢?

二、郭女王的最大优势

甄宓从小到大都是被宠爱着长大的。她从没有为生活发过愁,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也没有吃过什么苦。

因为她显赫的身世、出众的美丽和知书达理,周围的人对她都是连连称赞。

她成年后,大将军袁绍为其次子袁熙求娶甄宓为妻,袁绍一家也是将她捧在手心中。

甄宓所遭遇的最大的挫折发生在曹丕攻破邺城的那一天,袁熙不在身边,敌军破城后的前途未卜让甄宓相当恐慌。

可是曹丕一见到她,就为她倾倒不已,立即提出娶她为妻,所有的恐慌都烟消云散。

此后的十几年,生活几乎一帆风顺。

甄宓只需要做个贤妻良母就可以岁月静好,于是她在舒适圈中满足而又平静地生活下去,完全不需要理会阴谋诡计、世态炎凉。

用一个词来形容甄宓,就是“傻白甜”

郭女王却完全不同,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了生存而奋斗。

她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也见识了上层社会的尔虞我诈。这些颠沛流离的经历使郭女王见多识广,洞悉人性,拥有了参与政治斗争的智谋。

再美的容颜看久了也会熟视无睹,再精湛的才艺也只是闲暇时的消遣而已。而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帮助自己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才是处于人生动荡期的曹丕最需要的。

郭女王被当作礼物献给曹丕时,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战愈演愈烈,稍有不慎就可能命悬一线。

郭女王有谋士之才,时时向曹丕献纳良策,帮助曹丕在夺嫡之战站稳了位置。曹丕坐稳魏王世子的位置,郭女王功不可没。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成为魏王。

初登高位掌控大权的曹丕,不免心中激荡。父亲将一个国家交给了他,他今后人生中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复兴国力、平定天下。

这样拥有雄心壮志的男人,怎会一直迷失在风花雪月中?

他需要的不是可以欣赏和把玩的花瓶,而是一个能够跟他并肩作战,一起挥斥方遒的强人。

接下来一系列的篡位登基,都如同行走在悬崖边上,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

每一步都要谋划周全,一个完全可信任的伙伴,一个充满智慧和谋略的军师,该让曹丕多么安心和依赖!

郭女王与曹丕共同分析利弊,在千头万缕中寻找最合适的策略和方案。曹操因此得以迅速将权力集中在手,稳定政权局势。

两相比较,对甄宓外貌和才情的新鲜感过后,郭女王显然更能帮助曹丕完成称霸天下的雄心。共同的目标,让曹丕和郭女王在精神上互相支持。

甄宓一直跟随在曹丕身后,而郭女王则陪伴在曹丕身旁,成为曹丕不可或缺的谋士和伙伴。

在曹丕面对内忧外患,四处征战时,他带着的是“有用”的郭女王,共同谋划天下。“无用”的甄宓就被留在家中,抛诸脑后。

此时的甄宓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曹丕的眼中已经没有价值,反而像个怨妇一样对曹丕的冷落表示不满。

她写了一首《塘上行》,其中写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诗里充满对往昔恩爱的追忆和对薄情夫君的指责与不满。

正在前线搏杀的曹丕,见到这些抱怨之词后大怒。

他本来就是个睚眦必报的小心眼,恼怒之下遣使者送去了一份诏书,将结发妻子甄氏赐死。

甄宓死后,曹丕心中有些后悔,也有些害怕,毕竟甄宓没有犯下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过,他的处置方式实在太过心狠手辣。

于是,他将死去的甄宓“以发遮面,以糠塞口”

这样甄宓到了阴间后,面不能示人,口不能言,再也无法伸冤。曹丕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甄宓心中所要的是男欢女爱,温馨家庭。而郭女王所要的却是帮助自己的男人掌控天下,实现他的梦想。

格局的不同,让两个女人的关注点完全不同。能够与男人并驾齐驱的那个女人,才能够获得男人的尊重和爱。

这大概就是郭女王能够最后胜出的原因。

三、结束语

甄宓这样的女人,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和理想的生活。

如果不幸选择了曹丕这样可怕的男人,爱的时候疯狂无比,不爱的时候弃之如履。

甄宓也可以潇洒地离开这个男人,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以她出色的方方面面,一定还会找到将她捧在心尖上的男人。

可惜生不逢时,连死都无法得到安宁,可悲可叹!

甄宓曾经那么被曹丕宠爱,后来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成两个层次来解答。

一是为什么郭女王能有曹丕的盛宠,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讨论一下甄宓和郭女王到底是否真的存在传说中的“争宠”的事实。

关于郭女王能够得到曹丕的宠爱,我想主要是有下面两点原因。

一、郭女王自身的优秀素质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郭女王都是汉末三国时代一位极其优秀和出色的女性。一般认为郭女王出身低贱,本身是被作为礼物送给曹丕的。这里笔者觉得可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郭女王后来沦落为奴婢,“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完全是汉末战乱的结果。考察郭女王的家世,“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三国志·后妃传》)。《魏书》又说:(郭女王)父永,官至东汉的南郡太守(秩两千石高官),谥敬侯。这里透露出来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郭女王的家族世代为官,而且父亲曾任南郡太守。按照仇鹿鸣先生的说法,郭女王的家族是典型的郡中大姓。

本来曹魏的皇后,出身低贱的不少,这个本身不是什么值得多谈的问题。但是郭女王出身大族,意味着她应该是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了这个前提,就能很好地解释她入宫之后为什么能表现出高超的权谋和智术。

《三国志·后妃传》:

“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从这条史料里,我们看到郭女王在东宫时,就因为“有智数”而经常“献纳”。彼时正值曹丕和曹植争位,她为曹丕登上世子之位,是出过很多力的,毕竟史书直言“后有谋焉”。其实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后来曹丕那么宠爱她。

郭女王身后谥号“文德皇后”,而她生前最为仰慕的刚好就是汉明帝明德皇后。关于郭女王贤良淑德的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前面我们说了郭女王智商高有权谋,然而实际其情商更高,更有真正的大智慧。

《魏书》:

“后自在东宫,及即尊位,虽有异宠,心愈恭肃,供养永寿宫,以孝闻。是时柴贵人亦有宠,后教训奖导之。后宫诸贵人时有过失,常弥覆之,有谴让,辄为帝言其本末,帝或大有所怒,至为之顿首请罪,是以六宫无怨”

郭女王身受荣宠,还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对皇太后卞氏极尽孝道,还能处理好和后宫其他嫔妃的关系,做到“六宫无怨”,这一点殊为不易。

最后谈一下不能免俗的话题,就是郭女王的是否美女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于史无据,难以实证。曹丕经常带她出席一些公开场合不说,她甚至还能够出现在和曹丕好友吴质等人的私交聚会中,郭女王的长相应该还是很漂亮的。

纵观郭女王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素质出众,贤良淑德,几乎没有什么“黑点”的古典时代完美女性的形象。这样一个女人,得到曹丕的盛宠,应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郭女王和曹叡亲如母子关系融洽

受一些影视作品或者三无网文的影响,很多人的感官印象是曹叡和郭女王的关系很差。实际上,稍加考察史料,我们可以看到郭女王和曹叡的关系非常好,这当然也是影响曹丕对于郭女王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有一种说法是郭女王害死甄宓,导致曹叡记恨郭女王,所以两人的关系是很差的。实际上,这个想想也是不可能的。

甄宓死的时候(黄初二年),曹叡已经17岁了,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母的死因一无所知。以郭女王的智慧,也不可能愚蠢到害死了甄宓,还要去抢她的成年儿子。曹叡其实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孙权曾经说他无法挣脱辅政大臣的控制,光是在这一点上他就大大超出了孙权对他的预料。不仅如此,曹叡还牢牢地压制住了司马懿,做到了政由己出。

然而这样一个曹叡对郭女王是什么态度呢?在郭女王生前自不必说,曹叡侍奉郭女王孝名直到晋代都还在被广为传颂。而郭女王死后,曹叡还不断给郭氏家族赏赐和进封。如果说曹叡恨郭女王,这些事情恐怕很难解释。

三、郭女王和甄宓并没有什么激烈斗争

经过前面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郭女王得宠,完全是自身素质出众的原因。最多只能说郭女王得宠,客观上产生了甄宓失宠的结果。如果一定要给甄宓找出失宠的原因的话,可能她之前袁家儿媳的身份,再加上年长色衰,或许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吧。

而且我们专门谈到郭女王在后宫人缘极好,做到了六宫无怨,并没有刻意针对过谁。而且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甄宓已经失宠,曹叡的情况并不乐观。曹丕当时也并不喜欢曹叡,曹叡一度还被废为平原侯,如果不是郭女王收其为养子的话,曹叡能否承继帝位,应该还有相当的疑问。

所以,这也就是后来曹叡对郭女王心怀感激,厚待其家族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郭女王和甄宓也不会有什么激烈的斗争。说郭女王害死甄宓,完全是无稽之谈。

结论

郭女王得宠,完全是因为自身优秀出色。甄宓失宠,是有一些自身的客观原因。

当然,郭女王得宠,客观上导致了甄宓的失宠也是事实,然而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特别激烈的斗争。

甄宓曾经那么被曹丕宠爱,后来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

甄宓失宠于曹丕的原因,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她和曹植的暧昧关系,据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为甄宓而写,也正因为此,甄宓才遭到曹丕的冷落。但其实,这个不过是标准的民间故事,甄宓被郭女王取而代之,背后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最初,在曹丕和甄宓结婚后,也曾有过一段甜蜜时光,甄宓还为他生下了长子曹睿,虽然后来花心的曹丕身边不断有新的女人,诸如李贵人、阴贵人,还有刘协的两个女儿,但她们并没有对甄宓的地位造成过威胁,直到郭女王的出现。

这位郭女王和甄宓一样,年龄都比曹丕要大,郭女王比曹丕大三岁,甄宓比曹丕大五岁,所以单论年轻貌美,郭女王和甄宓相比,并没有太多优势,甚至还隐然处于劣势。但是,郭女王相比要甄宓,却有两个非常显著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郭女王非常聪明,尤其是比较热衷于政治权谋。本来,甄宓出生于最顶级的门阀望族,从小就读遍诸子百家,按理说也非常聪明,拥有很高的智慧,但问题的,甄宓的聪明和智慧,更多是表现在对对人生的感悟上,至于谋略权术,她并不擅长也不热衷。

相反,郭女王虽然没有出色的才华,但她却非常擅长谋略权术,并且还积极参与到各种政治斗争中。甚至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曹丕出谋划策,因此,曹丕能够最后胜出并且最终称帝,郭女王也应记一大功。

别的不说,就凭这一点,曹丕丕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背景下,甄宓便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怨恨曹丕薄悻的诗,结果曹丕读了这首诗后更是恼羞成怒,直接不再理会甄宓。当然,如果仅仅于此,郭女王仍然无法取代甄宓的地位。

真正给予甄宓致命一击的,就在于郭女王的第二个优势,也就是她的家庭背景。和甄宓的显赫家世相比,郭女王的家庭,那只能算是个底层平民。虽然郭女王小时候,他的父母也算是个芝麻小官,但黄巾起义后,她的母亲和兄弟姐妹都先后去世,郭女王自己也沦落成铜鞮侯家的婢女。后来,她作为礼品,被主人送给了曹丕。

反观甄宓,她的家族那绝对是当时最顶尖的门阀望族,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甄宓的家族有多牛,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下:甄宓的先祖,是孔子的第十四代传人孔光,在汉成帝时期,孔光曾先后担任大将军、丞相、太傅和太师。从这层意义上说,甄宓的家族,那就是当世最有名的书香门第兼名门望族。

在王莽时代,甄宓的先祖甄邯和甄丰,分别担任大将军和大司马。随后整个东汉一朝,直到甄宓的父亲,其家庭成员都是朝廷世袭的两千石高官。毫不夸张的所,在当时的河北地区,甄宓的家族,那就是最大的地头蛇,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河北可以排名前三。

也正因为此,袁绍占据河北后,作为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他,选择让自己的嫡子、时任幽州刺史的袁熙,与甄宓结为夫妻,目的就是为有效的控制河北地区。后来,曹操攻破邺城后,也让自己的世子曹丕娶甄宓为老婆,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换句话说,甄宓的家族作为河北最强大的地头蛇,无论谁占据河北,都需要和甄氏家族合作,否则很难真正控制该地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等到曹氏家族爬上皇位后,甄宓身后强大的家族优势,恰恰成为她最大的劣势。

因为,在乱世之中,基于统战工作的需要,曹氏需要与豪门大户联姻,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但问题是,等到曹氏自己爬上皇位,需要巩固皇权时,就会害怕豪门大户,借与曹氏联姻的机会扩张权力。再加上,东汉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所导致。

在这种背景下,曹氏借鉴前朝灭亡的经验,在权力布局时就会有意压制外戚,所以曹操在当魏王时,废掉名门望族之后的丁夫人,而立出身下层的卞夫人为后。许多人因此说曹操心胸宽广,因为选老婆时不看出身。

其实呢,曹操这样做,主要是源于对豪门外戚的恐惧,因为简单的看,外戚势力太大,永远会威胁皇权;所以削弱外戚是一个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方式。所以,削弱外戚也永远是曹魏帝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不是曹操这样玩,曹丕、曹睿都也是这样玩。

曹丕当皇帝后,也是放着名门之后的甄夫人不立,而立了一个出身卑微的郭夫人当了皇后。等曹睿当皇帝后,也是这样玩的,以至于丧失当皇后机会的豪门大户女子,气得大呼小叫说,曹氏就喜欢让贱人主掌后宫。

也正因为此,当时曹丕为把出身低微的郭女王扶上皇后位,才不得不对甄宓下了杀心。在公元221年,也就是在曹丕即位后的第二年六月,他派使者前往甄洛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死后其尸首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同月,曹丕正式立郭女王为皇后,这一年,甄宓四十岁,曹丕三十五岁,郭女王三十八岁。

甄宓曾经那么被曹丕宠爱,后来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

甄宓就是三国志中的甄氏,她是魏明帝曹睿的母亲,曹丕曾经非常迷恋她,但是后来移情别恋,宠幸郭女王。那么,甄氏为什么会争不过郭女王,她输在哪呢?

第一,审美疲劳

再漂亮的女人, 你天天看,也会审美疲劳的。

甄氏与曹丕第一次相遇,是在公元204年。当时曹丕18岁,甄氏23岁。曹丕情窦初开,而甄氏已是嫁作人妇,她的前夫是袁绍的儿子袁熙。这一年曹操击破袁氏,攻取邺城,当时曹丕占领袁府时,见到了袁熙的老婆甄氏。甄氏十分害羞,不敢抬头看曹丕,曹丕叫她抬起头,两人眼睛相视时,曹丕立即被甄氏的美貌吸引,魂不守舍,春心萌动。就这样,甄氏成了曹丕的女人。

但是,到曹丕登基当皇帝时,已经是公元220年,时间过了16年。甄氏再美,看了16年,也实在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第二,曹丕心里有个疙瘩

起初曹丕是因为贪恋美色,被甄氏给迷上了。然而,当热情之火冷却后,对于甄氏曾经嫁人一事,未免心里有疙瘩。

我们看曹丕的生平,可以发现这个人内心深处挺自卑的,似乎缺乏安全感。外在表现,一是自尊心过强,心胸狭隘;另一点就是他喜欢姐弟恋,喜欢比他大的女子,这很明显是内心需要女性的呵护与温暖。甄氏比曹丕大了五岁,而郭女王比曹丕大三岁。有人说曹丕冷淡甄氏的原因是因为色衰爱弛,不排除这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因为甄氏的情敌郭女王,也只比甄氏小两岁罢了。

我认为曹丕在热情过后,对甄氏曾嫁给袁熙,还是很不舒服的,因为男人比较怕女人会拿他与前任相比较。

第三,甄氏的“怨妇”心态,令曹丕更加不爽

曹丕冷落甄氏后,甄氏怨妇心态大爆发。

特别是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理睬甄氏了。魏国迁都洛阳后,甄氏未能同行,被留在邺城,想见夫君一眼都见不到。甄氏内心怨言极多。比如她写了一首诗,名为《塘上行》,诗里写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诗里出现最多的三个字是“悲”“苦”“愁”,苦大愁深。从心理学角度说,女人越发牢骚,只会让男人越厌恶。

倘若只是普通百姓家,发发牢骚也不会惹出杀身之祸,可甄氏偏偏是在帝王之家。甄氏的牢骚话传到曹丕耳中,作为皇帝的曹丕大为恼怒。可怜的甄氏没有迎来丈夫的回心转意,等待她的竟然是一杯毒酒,她充满怨恨地一饮而尽,香消玉殒。

第四,郭女王为什么能在争宠中胜出?

郭女王的名字很另类,很多人会以为她肯定出身高贵。其实不然,她的父亲郭永只当过南郡太守。她从小聪颖过人,言谈举止有女王范,父亲甚是惊异,名之为“女王”。然而,女王之路十分坎坷。汉末大动乱时,郭女王的父母兄弟都死于战乱,她一度沦为大户人家的婢女。她是被当作礼物送给曹丕当小妾,而且已经年近三十岁,这当时算是超大龄的剩女。

无论从出身或是年龄看,郭女王都不太可能从曹丕后宫众多女人中脱颖而出。但是,她竟然不可思议地成为曹丕最爱的女人,原因何在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年龄大本是是女人的一个劣势,但对内心渴望得到关爱的曹丕来说,这却是个优势。曹丕就是喜欢大龄女青年,你有什么办法?第二,郭女王才智极高,这一点是别的任何女人都无法相比的。《三国志》记:“后(郭皇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她成了曹丕的贤内助,时时出谋划策,曹丕能被立为太子,有她一份功劳。郭女王从小妾的身份,一跃成为夫人,与甄氏平起平坐。曹丕称帝后,立郭女王为贵嫔,成为众妃嫔中最贵者。

现在有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大概就是甄氏与郭氏的写照吧。甄氏长得再好看,多看几眼也就那样了;但郭氏的才智,却能比好看的皮囊更有持久的魅力。

甄宓曾经那么被曹丕宠爱,后来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

事实上,甄宓之所以竞争不过郭女王,反而被赐死、羞辱,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广受好评的甄宓

甄宓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代,算是出身名门世家,典型的白富美,在她年纪还小的时候,就有相士点评过她,说她将来会贵不可言,令其名声大噪!古时候的人都非常迷信的,相士更擅长搞迷信这一套,相士说甄宓贵不可言,意思就是将来的甄宓,很可能是皇后级别的人物,所以不少势力都非常看好甄宓!既然甄宓是皇后的命,那么娶了甄宓的人岂不就是皇帝的命?

甄宓被评价为贵不可言,她自身也出身名门望族,长得非常漂亮,德行广受赞扬,所以袁绍直接看中了甄宓,为自己的儿子袁熙娶了甄宓。当时的袁绍,几乎算是整个天下中最强的势力了,也是最有可能统一华夏之人,所以说甄宓嫁给袁熙,应该算是非常好的结局。但没过多久,曹操就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并最终彻底击败了袁绍集团,占领了整个北方!按理说甄宓应该会沦为阶下囚,结局会非常惨,但曹丕却看中了她,又一次改变了她的命运!

甄宓本身就长得非常漂亮,家室也非常不错,又有“贵不可言”的传说在身上,所以曹丕非常看重甄宓,直接就将其笑纳了,并最终在曹操的支持下迎娶了甄宓。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甄宓是二婚,曹丕娶她其实就是看中了她的美色,曹丕并非真心喜欢甄宓,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曹丕和甄宓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好,甄宓甚至还主动劝说曹丕多纳妾,多为曹家开枝散叶,是典型的贤妻,深受曹丕的喜爱!

除了深得曹丕喜爱,甄宓在孝顺长辈方面,也表现得非常优秀!无论是曹操还是卞夫人,对甄宓都非常满意。曹操西征时,卞夫人跟随同行,甄宓听闻卞夫人身体抱恙,急得寝食难安,经常偷偷哭泣,令众人感动不已!

《魏书》: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

总的来说,甄宓不仅长得漂亮家室好,而是非常体贴,和公婆的关系也非常不错,是真正的贤妻良母,深受曹丕、曹操、卞夫人等人的尊重与喜爱,可以说她是广受众人好评的!不过她的结局却非常凄惨,不仅在和情敌郭女王的竞争中惨遭失败,而且还遭到了丈夫曹丕的嫌弃,被下令赐死,死后还要被披发覆面,口中塞糠来羞辱,令人颇为不平!那么甄宓究竟做了什么呢?为何她竞争不过郭女王呢?为何她又会被丈夫曹丕残忍对待呢?

事实上,从各方史料来看,甄宓之所以会竞争失败,最终惨死,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甄宓本身竞争力不如郭女王

甄宓被很多人评价为三国第一美女,颜值不输大乔小乔,在颜值上,她肯定是不输于郭女王的!很多人会以色衰爱弛来解释甄宓和郭女王之间的竞争,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甄宓出生于公元183年,郭女王出生于公元184年,两人的年纪就相差一岁,在颜值上不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甄宓出身名门,生活条件好,保养好,在颜值方面,她很可能还要强于郭女王!

事实上,到了曹丕这种级别,他并不会特别看重美色,他们这种级别的人物,什么样的美女没有见过?对于普通人来说,美女是稀缺物品,但是对于曹丕来说,美女只不过时家常便饭而已,根本不值得多花费心思。曹丕真正看重的,乃是利益!

甄宓深得曹操和卞夫人的欢心,能够帮助曹丕说好话,所以曹丕前期非常器重喜欢甄宓。但曹操死后,曹丕自己已经上位了,甄宓深得曹操欢心的这个竞争优势就已经没了,所以曹丕越来越疏远甄宓。而此时的甄宓,对于自己的处境还完全不知,她还在奇怪曹丕对她为何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以为曹丕变心了,所以写了一首情诗给曹丕,令曹丕大为愤怒!

《塘上行》:……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总的来说,甄宓写给曹丕的这首情诗,前文表达了对曹丕的思念,但是后文画风一转,直接变成了对曹丕的怨恨,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表达了甄宓对曹丕抛弃她的怨恨,尤其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说祝愿曹丕可以活千年,意思就是再也不想和曹丕见面了,这直接触怒了曹丕!

曹丕以前肯定是喜欢过甄宓的,因为甄宓可以帮她在曹操面前说话,所以曹丕对甄宓一直比较看重,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曹丕自己就是皇帝了,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脸色了,所以他对甄宓的抱怨非常不满,在他看来,甄宓不懂自己的定位,就像个怨妇一样,令人厌恶,再加上曹丕本身喜新厌旧,所以他直接下令将甄宓处死!

总的来说,甄宓之所以会竞争失败,落得被杀的下场,其实就是因为她看不清现实,没有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甚至口出怨言,最终引得曹丕不满。当然了,甄宓本身的行为其实也没啥大错,人之常情嘛,但皇室家庭,这些情绪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面对皇帝,所以说甄宓的死令人感到非常惋惜!反观郭女王,她就比甄宓聪明多了!

郭女王本身长得也非常漂亮,而除此之外,她最大的竞争力其实就是帮曹丕出谋划策!三国志中,对于郭女王的评价,有这么一句话,叫作:“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也就是说,郭女王不仅是曹丕的女人,而且非常有头脑,经常帮助曹丕出谋划策,当时曹丕和曹植竞争激烈,而手下谋士是不可能时时刻刻在曹丕身边的,郭女王这个枕边人,正好可以填补空隙,所以说曹丕非常重视郭女王,即便称帝以后,也经常把郭女王带在身边!

也就是说,其实相比于甄宓,其实郭女王本身的竞争力更强,她跟聪明,更加能帮曹丕出谋划策,所以曹丕才会打压甄宓,重视郭女王!

二、郭女王有卞太后支持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甄宓非常孝顺,深受曹操和卞太后的喜欢,按理说卞太后肯定会支持甄宓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当曹丕下令诛杀甄宓时,卞太后并没有阻拦,当曹丕在甄宓下葬时羞辱她,卞太后也没有阻止,很明显卞太后并不在乎甄宓的死活!很多人会解释,认为卞太后没啥实权,所以她不是不想阻止,而是没能力阻止,然而我们从后续曹洪事件可以发现,卞太后的能量非常大

曹丕年轻的时候曾向曹洪借钱,但曹洪不答应,于是曹丕记恨上了曹洪,等到他当了皇帝以后,直接借机将曹洪下狱,想要诛杀曹洪,无论谁来求情都不好使!危急关头,是卞太后出手,威胁郭女王必须劝服曹丕,不然就直接废了郭女王的皇后之位!

《三国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众朝臣请命不要诛杀曹洪,曹丕均不答应,结果卞太后一出手,直接搞定,救下了曹洪,可见卞太后的能力是多么的大!所以说,当年要是卞太后出手阻拦曹丕,她完全可以救下甄宓,只不过她没有这么干!事实上,我们从卞太后、甄宓、郭女王三人的出身情况,便可以发现此事的猫腻!

卞太后出身歌伎,这是众人都知晓的,而甄宓出身名门,这也是大家知道的,但大家知道郭女王的出身吗?《魏书》中说郭女王出身官吏家庭,也是大家族,但是三国志对郭女王的记载却是这样的!

《三国志》: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

注意“没在铜鞮侯家”中的这个“没”字,做动词时这个字读mò,意思是没收,也就是说郭女王其实是被没收在铜鞮侯的家中。而郭女王被选入东宫时,已经29岁了,在那个年代,29岁都还未成亲的女子,会是什么人呢?不可能是良家妇女吧?所以说,郭女王在铜鞮侯家大概率就是一个歌伎,和卞太后是同样的出身!

确定了郭女王的出身以后,我们便可以理解了,为何卞太后会坐视甄宓被杀,且在处理曹洪事件中,为何卞太后对郭女王有如此强大的威慑力,可以说出让郭女王丢失皇后位置的话语!说白了,郭女王的上位,是因为卞太后在支持她,她俩出身背景相同,把郭女王扶正,卞太后在宫中会有更多支持,且郭女王的出身背景更好控制,这样的话卞太后的权力也更稳固!而甄宓出身名门,不利于卞太后控制,所以卞太后直接放弃了甄宓!

三、曹丕薄情寡义

关于曹丕薄情寡义这一点,其实不用过多解释!甄宓陪伴曹丕这么多年,为他生儿育女,没犯过什么大错,顶多抱怨两句,这种情况就将人家处死,这不是薄情寡义是什么?怪不得曹丕死后,他儿子曹睿直接不去给他送葬呢!遗传啊!

结语

总的来说,甄宓之所以竞争不过郭女王,反而被赐死、羞辱,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一、甄宓本身的竞争力不如郭女王,郭女王不仅漂亮,而且聪慧,善于为曹丕出谋划策;二、卞太后在背后支持郭女王;三、曹丕薄情寡义!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