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二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和亚洲,说实话,和美国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也没有理由掺和进来,除非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或者可以让他们在未来,获得巨大的回报。
这也是为啥二战前期,美国的孤立主义集团如此强大的原因,他们有理有据地阐明了美国采取中立政策的原因,怼得那些主战派哑口无言。
不过美国还是有清醒者的,罗斯福总统就清楚地认识到,一旦法西斯主义占领了欧洲和亚洲,那对美国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为此,罗斯福认为,必须要在参战之前,积极地做一些准备工作,以此应对即将到来的麻烦。
一、援助各国。现在很多人排斥美国,没办法,他们如今要跟咱们打贸易战,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断转变的,一切都是利益关系罢了。
二战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意识到法西斯集团的危险以后,其实已经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们是站在反法西斯联盟这一边的。
那么美国是怎么行动的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各国的援助。
第一,对英法的援助。早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动手的时候,罗斯福就曾经表态:英法,可以得到除了军队和贷款外,美国的任何援助。
当英法和德军交火以后,罗斯福也曾经偷偷提醒英法两国,要打就打防御战,而不是进攻战。为啥?这种哀兵战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打动美国人,说不定他们就同意向英法提供军火了。
没办法,在老美那边,罗斯福一个人说了不算,主意还得大家来拿。那时候孤立主义集团的实力强大,罗斯福也只能偷摸地计划自己的想法。
与此同时,美国开始扩大飞机产能,甚至邀请法国使团到美国来,商量采购飞机的事情。这在无形中,就已经表明了美国打算支援英法武器的事实。
1940年,美国参战前,法国就已经累计从美国这儿买走了2000多架战斗机。由于当时美国处于中立状态,所以不能明目张胆地干这些事。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两家代理公司之间在合作。
比如说,罗斯福就曾经给陆军、海军部,将可用的枪支弹药,转交给某个代理公司,随后再由这家公司转卖给英国。因此从1949年6月到10月,从美国运到英国的武器大概有这些:97万支步枪、20万支手枪、8.7万挺机关枪、1100多门大炮等。
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一个协议,美国答应在1942年4月前,交付14375架飞机给英国。1940年9月,美国向英国移交了50艘驱逐舰。为了给人家一个交代,英国也大方地将纽芬兰、百慕大、加勒比等地的英国海空军基地,租给美国99年。
第二,对中国的援助。在亚洲战场,美国也是积极支持中国方面的。1937年7月7日,日军正式侵华。老蒋立马派人去美国拉赞助,可日本人坏啊,居然把海岸线给封锁了。这么一来,即使拉到了赞助,也没法送到国内来。
美国人也在算账,他们认为,如果美国支援中国继续抗战,那么战火就烧不到自己那儿,如果中国放弃了抵抗,那么日本就会直接对美国开战。
因此1938年11月,美国批准了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而且罗斯福给老蒋出了个主意,中国照样可以购买美国的军火,但是可以先运到香港和越南,再转移到大陆。
当日本宣布承认汪伪政权的时候,罗斯福立马答应给老蒋批复1亿美元的贷款。同时决定从中国采购价值6000万美元的黑钨、锑和锡。到了1940年12月,美国又特地从英国订单上,调拨出100架战机支援中国,以此保证滇缅公路这条补给线的安全。
当然了,最出名的援助,当属陈纳德上校支援中国建立了一支相对完备的空军力量。1941年8月,陈纳德和他招募来的200多名美国飞行员,以私人机构的名义,成立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飞虎队。
日军轰炸了香港,又切断了滇缅公路运输线,使得世界的援助很难进入大陆。为此飞虎队所开辟的驼峰航线,完美地解决了物资供应的问题,可以说是抗战时期的大功臣。
很多人现在在网上嘲讽,说飞虎队都是雇佣兵,拿钱办事的。说实话,这些人是真不带脑子,黑也得有下限啊。那时候如果没有驼峰航线,怎么解决物资补给的问题呢?飞虎队是在美国参战前就成立的,当然不能以美国政府的名义建立,但美国政府在背后做出的努力,其实也应该得到肯定。
第三,对苏联的援助。不对吧?美苏之间不是仇人吗?这就是我说的,国与国之间,其实都是利益关系。苏联在二战初期,跟德国是一伙的,德国在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苏联也在积极地入侵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等国,尤其是后来他们一起把波兰给瓜分了。
没办法,当时大家利益一致,都需要对外扩张,所以就成了盟友,还签订了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过到了1941年6月份,德军突然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从此苏联被迫成为了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员。
原来和苏联关系很紧张的美国,忽然也转变了态度,开始积极支持苏联对抗德国。美国首先撤销了苏联价值3900万美元资产的冻结令。
到了1941年9月,苏联对英美开出的物资清单,大部分都得到了满足。按照约定,除了大量粮食和医药外(约价值10亿美元),英美还需要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1256门反坦克炮、5000辆吉普车等军事装备。
1941年10月30日,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价值10亿美元的援助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苏联。就连斯大林都曾经感叹:如果不是租借法案,那我们可就要战败了。
二、建立美洲防御体系,保卫西半球的和平。其实二战爆发前,美国已经相继从美洲不少地区,撤走了军队,他们打算实行睦邻政策,让身边的小国家,感受到平等的待遇,至少没有武装干涉。
到了二战爆发以后,美国发现德国对拉丁美洲的渗透,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希特勒当局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左右。而且,他们会利用一切方式,阻断美国和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贸易。
因此,二战爆发以后,美国很担心德国会在拉丁美洲撕开一个口子,以这里为基础,滋扰美洲世界的和平生活。
从1938年4月开始,美国便开始向拉丁美洲各大共和国的防御组织,提供了大量军火,以此让他们保证自己国家的独立性。不能出现类似捷克的苏台德地区的悲剧。
此外,美国在参战前,还向拉丁美洲各国,提供了利息极低的贷款,额度都非常大。而且还不断采购这些国家的矿藏,以此变相支援这些国家增强实力。
当然了,美国也不是救世主,他们这么做,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拉丁美洲上出现德国的据点。只要能避免战火烧到自己家门口,给点钱不算什么。
总结:美国也在积极备战。别看美国没有参战,其实他们早就计划好了参战后的一切事务。所谓世界大战,大多数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尤其是类似美国这种大国。
1938年5月,文森海军扩充法授权大量增加海军吨位,大概是原有基础上再增加20%左右。此后美国又开始组织了大规模的海军演习和空军演习。
1939年4月,美国通过了海军航空基地法,宣布在阿拉斯加、波多黎各、夏威夷、帕尔米拉等地区,建造11个空军、潜艇基地。
1940年6月22日,国会通过,并且由罗斯福亲自签署,拨款40亿美元,扩建海军力量。本应在1941年毕业的海军学生,直接提前5个月参加工作。而且海军新兵训练中心,每个月都会增加5000名新兵学员。
原本美国只有28万常备陆军,可到了1940年5月,一向对陆军抠抠搜搜的国会,忽然大手一挥,决定投资17亿美元扩充陆军。首次扩充,将陆军从28万提高到了37.5万人,后来又紧急增加到了90万人左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显然,美国在参战之前,早就已经秣兵历马,就等着一个机会触发战争,到时候一切就都派上用场了。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美国忙着呢,忙的四脚朝天,不亦乐乎。
世界大战已经开打了几年,美国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参战是迟早的事,而且肯定是和德国日本开战,在太平洋地区和日本美国的确是在卖给日本钢铁石油,但是卖着卖着,美国也发现不对劲了,美国一开始想中国日本两头挣钱,中国是卖给一些飞机什么的,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发现是日本彻底占领了中国,那么这样一块和欧洲差不多大的地盘就全是日本的,而且这块土地上的资源和人口将极大的弥补日本本土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日本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以后,那么到时候这个太平洋可就容纳不下日本和美国两个大国可就不好说了。美国发的战争财,钱数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数量。
不过这个时候,美国和当时的苏联一样,都远远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美国的情况比苏联好一点有限,美国当时的经济凭借发战争财已经有所恢复,而这个时候是要开始扩军备战了。但是,美国和苏联一样的问题,缺人缺武器。
美国的正规军在1939年只有不到35万人,这里边不算20万国民警卫队,其中陆军约19万人,海军15万人,当时美国陆军据称是排在包括葡萄牙🇵🇹之后的世界第26位,而这对于一个准备要参加世界大战的国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相较于苏联的扩军备战,一个是美国有钱,有道是有钱好办事,而扩军备战就是要大笔的花钱,还有一个就是美国的工业产能足够,能够迅速的为扩充的军队提供充足的武器,还有一个就是美国有两个大洋的庇护,战火对于美国本土的破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军工厂就不用一边搬家,一边增加生产。
但是,美国面对的问题也很复杂。一个是缺人,美国在当时并不是一个有军事传统的国家,虽说美国国内不禁枪,但是会玩枪不代表会打仗。而且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官不是光玩枪就完了,还需要学习各种战术以及管理部队等等,这些可不是光从学校里边学习就完了,学完了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美国当时是充分发挥自己在国民教育方面的优势,从在大学生中开办预备役军官后备团,这样就是缓解了军官的问题,但是这种军官的指挥能力还是需要在实战中磨练,就像兄弟连里边,有温斯特这样能打仗的,但是也有索博那样不会打仗的,而如何能把那些不会打仗的剔除来,就只能是通过实战的考验了。二战前的美军是这个样子,钢盔都还在用一战时期的旧货。美军的步兵师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在开战前美国人就在计划怎么把带毡帽的军队,换成车轮上的军队。其他国家的步兵,那就是步兵,真的是用脚步来移动自己,用骡马拉大炮。上边的那两张是德国神圣的骡马帝国,下边这张好像是波兰的。
但是,就算是这样要把一只只有三十多万人的军队,扩充到最终的1212万人,并不容易,而且美国军官的水平一直只能用凑活来形容。这些装备都还在测试,美军在二战中恐怕是唯一一支能够完成了全面换装的摩托化军队,苏联人如果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换装,那德国就不会打苏联了,没准就真的是苏联主动进攻德国去了。
武器的问题同样严重,前一段时间是德国用扫把涂黑了代替机枪训练的故事,这种事在二战前的美军也不是没干过。而且在重武器方面,尤其是陆战武器中,美国除了汽车其他的武器比如坦克大炮都缺乏技术积累,虽然克里斯蒂结构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美国在二战前是没有象T-34那样优秀的坦克,而火炮当年,还是用的是法国一战时期的155老炮,后来通过改进,才成了长臂汤姆,而改进这些武器都是需要时间。而美国人在二战前,这些事情也是需要忙一阵子的。
剩下的就是如何参战的问题了,罗斯福特意是不断的制造舆论,把德国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是抖搂出来,为自己以后参战做一些铺垫。还有就是等待时机,这里边还有把珍珠港说成是苦肉计的阴谋论的,反正我是这么看的,美国和日本迟早要打起来,就看在哪里了,美国人没有料到的是日本人敢于冒那么大的风险偷袭珍珠港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孤立主义与大萧条
要扯淡美国二战下场开片之前的作为,咱们不妨把眼光拉远点,从一战结束说起。有句玩笑话叫《凡尔赛条约》是大家都不满意的条约,这说法很有道理,喊出弱国无外交的除了中国,还有意大利、德国、日本.....连战胜国法国和美国也不是很满意。
美国人的不满在于他们积极参加一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没有取得足够收益(仅指国家收益,资本家对收益很满意的,一战期间美国的出口暴涨近一倍)。所以他们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也拒绝加入国联。整个美国孤立主义情绪开始蔓延,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关起门来过日子,少管外面那些破事儿。
当一战士兵回国后,这批很有钱的壮劳力迅速拉升了美国的经济和生产能力,各种新技术蓬勃发展,他们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来临。但这种爆炸式的增长也快速拉升着消费债务,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溃,大萧条时代来临。
中立法案与经济复苏在国人的贫穷与愤怒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接手了这个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国家,开始试水“罗斯福”新政。但经济的复苏是一个缓慢过程,到1935年东亚和欧洲局势开始险恶时,他们仍然没有挣脱出泥潭。
为了不让国家再次被拖入战争,也是为了顺应孤立主义情绪,1935年8月31日他们通过了《中立法案》,不向任何参与国际战争的国家出售军火。这一年正是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开始扩军的年份。
但这个《中立法案》其实并非不可调整,大抵就跟我们签很多活动须知一样,肯定有一条是最终解释权归活动方所有。《中立法案》只是为了确保美国不会被人拖累进战争,但并没有堵死自己赚钱的渠道。
比如参战国可以通过第三方购买军火,再比如他们只是不卖军火,可没说不卖军火原料的。钢铁、石油、橡胶之类的还是敞开供应的,而且价格也越来越高。换言之,《中立法案》可以看成是对交战国家的变相经济封锁,让这些国家越来越依赖美国的原料深加工能力。
而且《中立法案》让美国连快递费都省了,必须现金购买,还得把物资自己运回去。整个二战初期,美国的生产机器几乎开足马力,失业率一降再降,可以说让美国走出大萧条泥潭的未必是罗斯福新政,更大的因素是二战出口,为了卖鬼子钢材,他们连纽约的电梯都拆了。
租借法案与下场收割时间很快到了1941年,几乎所有参战国都打红了眼,现金流也不在充裕。罗斯福贴心的批准了《租借法案》,虽然当时国内有法案会把美国拖进战争的质疑,但这个已经有明显倾向性的法案还是对美国很有利的。
因为法案援助的是战争弱势方,利用这套法案可以让整个战争恢复相对均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停止向鬼子提供原料也不是不行的。事实上也正是这部《租借法案》帮助同盟国打赢了二战,同时也确实把美国拖进了战争。
没了原料供应又被要求退回东北的鬼子又赌了一回国运,他们偷袭了珍珠港,试图打断美国在太平洋上对东南亚的联系,从而取得东南亚重要的战争资源。收到攻击的美国顺理成章的直接参战,开始亲自下场收割鬼子和德棍。
以上就是美国在参战前的大致轨迹,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在利用外部战争的机会恢复大萧条的创伤,两边做买卖发财。吐槽机是个实用主义者,大抵上觉得这种行为没啥值得吐槽的,换成是谁都会这么做,包括现在混的人模狗样的瑞士和葡萄牙。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忙着卖軍火,日本是美国最大的钢铁火药进口国。要是德国也象日本这样进口美国军火,指不定美国要帮谁。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美国在二战时期,一直是处于坐山观虎斗,并且还真希望打下去。盼着德国打下法国再打败英国,这样他们就等于能发战争的大财。
俗话说得好:“炮声一响,黄金万两。”,美国人还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德国疯狂进攻英国期间,并且德军的飞机把整个英国狂轰滥炸的一片废墟,快要摇摇欲坠时,丘吉尔多次求助美国出兵援助。但是美国当局总是打着小算盘利用战争赚钱。他们趁机把大量的坦克、汽车、火炮、钢材、石油出口到日本和德国,换了大量的黄金。这就无形中助长了日本和德国的狼子野心,使它们变本加厉的又侵略了苏联。
但是美国美梦不长,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爆炸声响,美国也陷入了太平洋战争,经过几年的太平洋战争,美国也成了战胜国,二战后迅速崛起,即而收复了英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从此在世界上形成了美苏两霸的格局。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之前回答了:二战的时候美国可以造150艘航母,为什么现在只能造10艘,这样一个问题。我给的答案是:需求,没那个需求。
谈这个不能只看现在的航母比二战的航母高级了多少,难度提高了多少,同时也得看现在的生产力、科技水平比二战时提高了多少。航母的建造难度在增长,但人类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同时也在涨,而且这几十年来是暴涨。实际上现在造航母的难度和二战时造航母的难度是一样的,没变。现在人类造隐身机,和二战时期造螺旋桨战机,难度也是一样的,没变。都是人类拿出顶尖的技术造当时顶尖的装备。
现在不打世界大战,没人能在海上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它也就没必要大量的造航母。美国其实有4艘重型航母就已经天下无敌了,他造10艘,属于上了保险,更不会有人能打败他。再造140艘,1400艘也是这么回事。也不打世界大战,平时养150艘航母明显是浪费。到退役的时候,退150艘旧的,再造150艘新的,太扯淡,拖累经济发展之类的话都没必要说了。
简单的讲,航母的建造难度和生产力水平,得把这两件事综合到一起来讨论,只看现在的航母有多复杂,是没意义的事。
然后有朋友留言说:现在美国的船厂没这个实力了。
这就和现在这个问题联系上了。
美国现在依然有造150航母的实力,但能不能今天马上就开工?然后像二战那样航母下饺子?
不能!他需要时间去准备。
美国要是觉得自己需要150艘航母,他得从筹备资金开始,国会批,然后改造、扩建船厂,甚至要建全新的船厂。这期间还得买各种造航母的设备,而生产这些设备的工厂也需要新建......得先建机床厂,螺丝厂才能一步步轮到建造船厂。钢板厂、雷达厂、声呐厂、锅炉厂......这些都得提前建。甚至从源头的矿场到运输的铁路,这都得新建。然后工人呢?需要培训。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需要整合,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统一行动起来,再来个合理规划,1年的时间就没了。
美国有造150艘航母的实力,但想把这种实力转变成真实的生产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准备,最低、最低:4年。准备了4年以后,新船厂功能齐备了,原材料备足了,工人都到岗了,这才能开始全力造。
问题说:二战参战前,美国在忙什么?
他就是在忙这些。一直想写个系列文章,题目是:战争是件很麻烦的事。不是说皇上一拍龙书案,立即10万大军就兵发幽州了。即便是古代,想大军挪个窝,你也得提前把银子、粮食先备足了。没银子,部队都出不了军营,需要开拔费的。
打仗,尤其是大规模战争,都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去准备,三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
跟航母的道理一样,如果真打仗,你可能需要1亿发炮弹。但在和平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真生产1亿发炮弹存着。太浪费,影响经济、生活。存几年,过期了,销毁,再造1亿存着,不等打仗,自己先拖死了。所以正常国家都是只造100万发,临时应个急。真有战争危险的时候,再加班加点的造。而想大规模造炮弹,又得是先从新建炮弹厂、新建厂房、新买机器、新培训工人......开始,一大堆烂事。
战争需要一个准备过程。
二战,为什么是希特勒率先发动了进攻?就是因为德国最先完成了战争准备。他先把飞机、坦克、大炮、炮弹......生产出来了,他先把部队训练好了,那就得先动手。就像我们现在聊二战,说到初期英法对德国宣而不战,绥靖政策,很多人还说什么英法想祸水东引,张伯伦昏聩,这都是文革的教材了。英法初期没能主动出击,答案非常简单:没做好战争准备。
英法当时还处于经济危机的末期,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没能力去准备战争。士兵没训练好、部队没组织好,缺少粮食、弹药。他们根本没办法主动发起大规模作战。
但是从希特勒入侵波兰开始,英法就已经铁了心要跟德国打了,这时候美国也已经站到了英法的一边。美国的参战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和一个契机的问题。所以当时英法对战争的态度是:拖。等我自己经济好转的,等我们完成战争准备的,等美国的援助到来的......英法是想等一等再和德国拼命,等多久呢?两年!英法想完成战争准备,兵精粮足,弹药充沛,还得再等两年,然而希特勒并没有给他们两年的时间,迅速灭了法国,把英国赶出了欧洲大陆。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这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准备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这期间是2年零3个月,而即便是这样,美国依旧没有完成战争准备。是日本的偷袭大大加速了美国的战争进程。又熬了一年,美国这台战争机器才算彻底开起来,军舰、飞机、坦克铺天盖地的生产。
二战美国总共动员了1250万的部队。400万在海外作战,850万在国内做后勤和预备队。但在二战开始前,美国总兵力不到50万,陆军三十多万,海军十几万。也就是说几年间,美军数量翻了25倍。养50万兵和养1250万兵,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二战前的50万,基本上是属于维持治安的,扩建起来的这1250万是用来打恶仗的,训练、装备、后勤不在一个层面。战斗机、战舰、坦克、大炮的数量也要几十倍的增加。人数涨了25倍,成本是涨了100倍。
对于美国高层而言,参战,是必然选择。但是,美国当时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不参与欧洲事务是国父华盛顿定下来的百年大计,所以在国内,在老百姓心里,依然认为欧洲的战争跟美国没关系,美国人没必要去为欧洲人流血。这就导致美国的战争准备进行的比较慢。希特勒在欧洲开打,美军的高层也开始着手扩军,但这个军也不是说扩就扩,得先选将。把马歇尔、麦克阿瑟、巴顿......这些参加过一战,有战争经验的将领先组织起来,把军、师、团、营的高级军官先选好,把部队的骨干先打造出来,然后才能扩军,这又需要时间,一年、两年。你不能直接招1250万士兵,没军官管理,对不对?那不乱套了嘛。
美国参加二战这是必然的,美国高层自己心知肚明,英法盟友知道,希特勒也知道。所以希特勒一直保持对美国的忍让,不给美国参战的借口,然后想尽快消灭苏联,在美国参战前,控制住整个欧洲,这样美国就打不动他了。但这个时候,日本猪队友袭击了珍珠港,直接把美国拖了进来。
美国的高层知道自己一定要参战,也一直在做着准备工作,比如说扩军、打造骨干。扩大军火生产,对自己老百姓说这是做生意赚钱,其实扩建工厂,也是为了以后自己用方便。这些前期工作进展确实是慢,但他也确实是在做。当时美国的老百姓看不到参战的好处,不支持政府参战,在美国国内甚至有纳粹的信徒,所以美国高层这些有远见的人也不能大张旗鼓、放开手脚的准备战争。
二战总共打了6年。
德国进攻波兰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没直接参战。但他依然在默默的做参战准备。把一些精锐的部队已经建立起来,军工厂的产能也很大。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正式参战,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甩开膀子进行战争准备了。军队扩编、造船厂、军工厂扩建......这段时间属于边打边建。到了战争的最后两年,美国的战争机器才算完全的开动,把实力彻底发挥了出来了,这才有了一周造一艘航母,一天下水一艘战舰的疯狂。
美国用了最低4年的时间才算把战争彻底准备好。
这就回到了咱们开始说的,美国现在依然有大量造航母的实力,但也依然要准备时间。拼尽全力准备4年,才能又回到二战末期的状态。而且还得需要像珍珠港被袭击后那样,美国上下一心,群情激奋。
聊军事我们会经常看到两个词: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
所谓的战争准备的过程就是平时经济想战时经济转变的过程。最简单的例子,平时这是一家拖拉机厂,到了战时就得把它改造成坦克厂。而政府想把拖拉机厂改造成坦克厂,那就得把准备用来发展经济的钱投到这个改造过程里。而把整个社会的企业都打造成兵工厂,这肯定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美国在参战前是在为这些事做准备,做铺垫。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契机来了,立即放开手脚,火力全开。
英法前期的软弱是因为他们的平时经济还在危机之中,在粥都喝不上的情况下,把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肯定是极其吃力。苏联前期的吃亏也是没做好准备。最后在莫斯科挡住了德军,为工厂争取到了时间。当苏联完成了准备,拖拉机厂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T34坦克的时候,德国也就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