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罗贯中是个亲刘派,大家怎么看?
罗贯中是元末反元志士。心中一腔忠君报国热血未果后,将所有倾住在《三国演义》中。
他自然要抒发正统观,就着力描述刘皇叔,鞭挞奸雄曹孟德。
罗贯中最精彩的篇章,就是贩草鞋的刘皇叔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两人对待徐庶的一敬一逼,两人待人的恩惠和残杀,两人对汉帝的大忠大奸,等等。
写刘皇叔匡扶汉室,表达对华夏正统的忠诚。
罗贯中表现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威武不能屈丶富贵不能淫丶贫贱不能移的高尚风范。
我感觉罗贯中是个亲刘派,大家怎么看?
为什么《三国演义》中作者用心良苦,把诸葛亮北筏写的淋漓尽致…草船借箭丶火烧赤壁丶空城计…还有关羽大意失荆洲…兴复汉室,而不写曹操的英明,和华容道战败的局面,孙、孙联合,抵抗曹操,还有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从多方面看出作者是地地道道丶底确的亲刘派!
我感觉罗贯中是个亲刘派,大家怎么看?
说罗贯中是亲刘派,主要是《三国演义》在思想上是维护刘汉正统的,宣扬所谓汉賊不两立的观念,困此把刘备当作维护刘汉正统的人物加以美化,而把曹操当作篡汉的奸贼加以丑化,造成了亲刘的印象。巜三国演义》这样的描写,也不完全是罗贯中的主观意图,而是早就存在于坊间话本中,罗的编撰是基于这些话本的。
我感觉罗贯中是个亲刘派,大家怎么看?
都不要抢,我会回答这个问题
不光题主这样觉得,我也是这样觉得的。罗贯中先生根据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戏曲创作了这一部大型的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那么罗贯中为“尊刘贬曹”呢?很简单,罗贯中不是史官,他是个写小说的,他在写这部小说时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原因在里面。如果大家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建议大家去看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先生编撰的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就事论事,是史学界比较认可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正统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
到了元末明初,得益于朱元璋驱逐暴元,汉人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地位和自信,不再被少数民族所压迫,汉人的正统地位越来越受到正视。但三国归晋后,史书里记载的是曹丕代汉自立,司马炎代魏自立为晋,曹魏是正统,可是在当时大汉还是很有民心的,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振兴汉室,是那个时候读书人的目标。
也在三国时期,出了刘备这样的汉室后裔,刘备一直是以“振兴汉室”为己任,相对于曹魏的篡权,刘备的合法地位和正统地位更容易让人接受,毕竟在中原大地延续了四百年的江山是姓刘的,而不是姓曹的。所以罗贯中“尊刘贬曹”的观点,也是基于正统问题提出的,这样也就不难理解罗贯中“亲刘派”的想法了。
不管谁是正统,爱民如子,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天下太平,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就是好的。
看《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一方的篇幅多于曹魏和东吴刘备一方的人物描写,罗贯中先生用了大量的篇幅,比如写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赤壁之战华容道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还有描述诸葛亮神机妙算,很多的历史事件与诸葛亮无关的都被罗贯中安排在了诸葛亮的身上,比如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
通过描述蜀汉这一方面的历史人物,神话了这些人物来打压和抹黑了其余两方的人物,可见罗贯中是真的很喜欢刘备和刘备方的人物,亲刘贬曹抑吴再明显不过了。
结语:正如民间所说,看到刘备胜利,欢呼庆幸,刘备失败时,替刘备感到惋惜,悲痛,同时痛恨曹魏和东吴,尤其在关羽败走麦城,我们为关公的失败感到惋惜,同时对东吴的背盟和偷袭感到不齿。但历史有着其规律和必然,作为历史的传播者,正确与理性的看待历史,去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才是学历史的态度。罗贯中先生虽然是“亲刘派”,但通过各种不同的描写手法和叙事问题的能力,为我们展现了那段精彩纷呈的三国故事,通过对正史的学习和了解,以及《三国演义》的宣传,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熟悉这段历史。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欢饮大家点赞、留言、评论,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我感觉罗贯中是个亲刘派,大家怎么看?
罗贯中的确是一个“亲刘派”,但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嘛。
创作背景《三国演义》是演绎,不是正史,如果《三国演义》像正史一样一板一眼的去写,那还要小说家做什么?小说的兴盛起源于市井,也就是说,小说的描写是通俗也且具有戏剧性的,因为他们要靠这个吃饭,就像现在的小说一样,如果作者都写得像流水账一样,那会有谁会看?
搞清楚这个,《三国演义》戏剧性的原因便由此解开了,为什么亲刘也就很好解释了。
早在宋朝时期的戏文当中,每逢讲到刘备战败,听客们都会痛哭流涕,但每每听到曹操战败,听客们就会开怀大笑。这一现象古代便有,罗贯中将《三国演义》写成“亲刘派”,就是复合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口味,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顺应市场潮流,提供了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
为什么民众会由此喜好?因为民间不像是庙堂。身居庙堂的史官们,编纂史书靠的是各种史书与大趋势的对比、纵横考量,就如同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一样,《汉纪》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魏纪》,也就是说,史官是按照客观的历史规律来定性历史事件。
市民阶层则不同,他们的考虑更加的“感性”,他们更加崇尚“感性”上的正统。正统为何?当然是“仁义满天下”的刘备,而且他还冠以了一个“皇叔”的称谓。历朝历代对于他的美化何止一回两回,长此以往,市民们就将刘备当作正统来看待,不仅仅是口口相传,更是一种直观感受。
反观曹操呢?虽然魏武挥鞭、礼贤下士、广开言路、统一北方,但是却因为屠城、“奉天子以令不臣”等一系列的举动,使得曹操声名狼藉,外加曹丕篡汉自立,曹操这个汉贼的罪名是彻底坐实了。
写作意图《三国演义》完全是按照蜀汉为主线创作的。从第一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本亲刘小说。其中的人物刻画也多以蜀汉阵营为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鲁迅曾经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道:“诸葛智多近妖!”
这并不是真是的诸葛亮形象,但是罗贯中出于创作需要,对诸葛亮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将诸葛亮可化成了一个足智多谋到像妖怪的男人。这也是为了刻画蜀汉的正统形象,并且纳入了仙神色彩,毕竟历来的看客们都一样,喜欢猎奇、新颖的东西。
《三国演义》如此规划,既满足了普通大众的阅读需求,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蜀汉正统”历史体系。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自诞生那一刻开始便深受大众喜爱,时至今日,也有数不清的人将《三国演义》当作正史来看,这不是小说的过错,毕竟,《三国演义》本身只是一种人们文娱时刻使用的东西,大可不必当真。
《三国演义》是成功的,它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将一定程度的历史文化通过娱乐形式普及给人们,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毕竟依靠历史描写故事要比架空历史的杜撰有价值的多,《三国演义》便是在一个众人皆知的历史背景下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三国体系,这正是他艺术文化上的成就。
结束语:罗贯中塑造了“亲刘派”的《三国演义》,并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也并不是一个错误。换位思考,如果你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写书,你也会亲刘,若是亲曹,怕是会被市井乡民们当作史书封存起来,要么就是放在茅厕出恭使用。毕竟没有市场的小说和废纸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感觉罗贯中是个亲刘派,大家怎么看?
问题:我感觉罗贯中是个亲刘派,大家怎么看?
前言题主的感觉不错,三国演义通篇都是亲刘贬曹。但是陈寿当年编撰《三国志》的时候,似乎是以曹魏为正统,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故事,却是尊蜀汉为正统。
这股风气是什么时候改的呢?
如果说罗贯中是个亲刘派没有问题,但是罗贯中为什么亲刘呢?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罗贯中亲刘,而是大多数人都亲刘,原因并不出于罗贯中。
亲刘贬曹的观点出自于东晋的名士习凿齿。
一、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吗?人民文学出版社98年版的《三国演义》前言写到:
晋朝史学家陈寿把这段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增补了许多材料。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他本是蜀汉的官员。他出生于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正是蜀后主刘禅建兴31年,也就是刘备向诸葛亮托孤后的第11年,此时的三国争霸已渐渐进入尾声。
陈寿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以后,马谡被诸葛亮斩杀,陈寿父亲就受到髡刑(剃发)处罚,被逐出军营。这在当时是巨大的耻辱, 因此《三国志》中, 陈寿却只字未提自己的父亲。
陈寿18岁时进入了成都太学 ,在谯周门下学习。谯周是蜀汉投降曹魏的重要人物,正是在他的劝导下,263年刘禅决定降魏。两年后,西晋代魏。
268年,36岁的陈寿受到司空张华的推荐,赴晋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开始编撰史书,《三国志》成书以后引起轰动。
从陈寿当时的环境来说,如果尊蜀汉为正统,似乎是质疑西晋代魏的正统性,估计风险很高。清代学者朱彝尊就此评论说:
“寿独齐魏于吴、蜀,正其名曰《三国》,以明魏不得为正统”。朱彝尊说,陈寿委婉地表示了“魏”并不是正统。
二、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尊蜀汉为正统习凿齿是东晋的名士,他的《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写三国的史书。但是在这本书中,习凿齿m以蜀汉为正统,曹魏是是篡逆。
在《晋书》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中,关于习凿齿作《汉晋春秋》的背景作了介绍: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当时桓温觊觎帝位,于是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警示他。习凿齿认为在司马昭评定蜀汉以后,才是汉朝真正的灭亡,晋朝才开始兴起。
晋世祖(即司马炎》忌讳炎兴(炎兴元年,刘禅降魏,蜀国灭亡)之事,而受禅让于曹魏,表明天意不应受到势力的影响。
习凿齿认为,晋朝是灭掉东汉(蜀汉)而兴起的,不是汉禅让给曹魏、曹魏禅让给晋。
习凿齿是东晋时候的人,写这部书其实也有着政治的目的,尊蜀汉为正统警示桓温,符合当时的东晋利益。
三、朱熹《通鉴纲目》与毛宗岗批三国 尊刘贬曹罗贯中根据前人的作品和民间传说写成三国以后, 清朝毛纶 、毛宗岗 父子, 对《三国演义》重新加以修订,进一步突出了以蜀汉为正统。
毛氏父子明确提出:
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紫阳,是指南宋的朱熹,号紫阳先生。他的《资治通鉴纲目》里认为蜀汉是正统。
《资治通鉴》中对于三国史事,原来是魏国纪年,朱熹改为据蜀汉纪年,以宣扬蜀汉的正统观念。后来的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因此蜀汉的正统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结束语三国的故事, 陈寿 《三国志》、习凿齿 《汉晋春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不少三国故事。
据杜宝《大业拾遗录》记载,隋朝时已经有了关于三国的民间戏剧。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有了“说三分”(即说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
罗贯中整理编撰《三国演义》时,三国故事已经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自然也遵循了以蜀汉为正统的立场。
@老街味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