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事件,庞大到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洞悉其全貌?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大获全胜,拿下了耶路撒冷。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著名的耶路撒冷王国,在十字军们看来,这是法兰克人的胜利,也是基督徒的胜利。
过去耶路撒冷一直都是伊斯兰世界的第三圣城,当年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也就是做梦来到了一座圣城,他的追随者们便将耶路撒冷当成了这座圣城,因此这里成为了继麦加、麦地那以外,伊斯兰世界的第三圣城。
如今这地方被法兰克人给夺走了,他们心里肯定很不爽啊!可耶路撒冷又是耶稣当年传教和受难的地方,是基督教的唯一圣城。法兰克人作为基督徒,自然对夺取圣城,也充满了正义感。
这场争夺耶路撒冷的战争,其实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而终结,反而因此拉开了序幕。公元1144年,伊斯兰世界的赞吉王朝,占领了埃德萨,这里可是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一世的龙兴之地,因此法兰克人立刻组织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这次东征过程中,赞吉王朝的建立者赞吉去世,他的儿子努尔丁表现非常突出。不仅击败了法德联军,而且还占领了阿帕米亚和哈里姆。
很显然,不出意外,这位牛掰的君主,将会成为耶路撒冷王国最大的对手。那么问题来了,努尔丁成功收复耶路撒冷了吗?
一、努尔丁并不是最终的收割者。当时阿拉伯帝国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阿拔斯王朝的苏丹只是一个象征性的领袖,手底下的诸侯们,谁也不听他的招呼。
比如说努尔丁的赞吉王朝,埃及法蒂玛王朝等,都有自己独立的建制。可以说,谁能够拿下耶路撒冷,谁就会成为伊斯兰世界真正的王者。
公元1149年,努尔丁开始攻打安条克公国,这也是十字军建立的一个国家。努尔丁佯装撤围,结果打了对手一个出其不意,占领了安条克公国的哈里姆与阿帕梅亚。
这个时候,努尔丁得知大马士革的老大乌努尔病逝了,这是拿下叙利亚最好的机会。因此努尔丁立刻把目光瞄准了叙利亚。
经过6年的交涉,最终努尔丁成功拿下了大马士革。距离耶路撒冷的路,又近了一步。不出意外,努尔丁将会成功拿下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世界真正的王者。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努尔丁病倒了!而且一连病了两次,谁能想到一位伟大的征服者,就这么被病痛拦在了耶路撒冷城外?
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三世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立刻转守为攻,先将哈里姆抢了回来,还给了安条克公国,随后又在布塔哈击败了努尔丁的军队。
此后双方展开了拉锯战,谁也没有占据什么优势。努尔丁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鲍德温三世更牛,在1162年直接嗝屁了。
努尔丁趁机又夺回了哈里姆,这么打下去一点意义都没有,因此鲍德温三世的继任者阿马尔里克一世,将目光定格在了埃及的法蒂玛王朝。
当时法蒂玛王朝已经陷入了内乱,阿马尔里克一世,立刻派遣一支军队降服了法蒂玛王朝,拿下了埃及。这事儿可把努尔丁给气炸了。本打算夺回耶路撒冷,结果伊斯兰世界又丢掉了埃及?这买卖不划算。
因此努尔丁果断派遣自己的心腹大将希尔库前往夺回埃及。一切都很顺利,埃及落在了希尔库手里。你以为努尔丁会高兴吗?不好意思,努尔丁的噩梦开始了。
因为希尔库去世以后,他的侄子萨拉丁继承了埃及法蒂玛王朝宰相的位置,自此不再听从努尔丁的调遣了!等于说努尔丁不仅没有得到埃及,反而失去了一支强大的军队。1174年,努尔丁在讨伐萨拉丁的途中被活活气死了。
当年拿下大马士革的时候,意气风发的努尔丁,哪里能想到,局势会发展成这样?
二、萨拉丁和鲍德温四世,都看不清未来。努尔丁死后,属于萨拉丁的时代终于到来了。由于努尔丁的几个儿子不争气,为了争权夺利,把赞吉王朝给搞崩了,伊斯兰世界急切地需要一个猛男来主持大局。很显然,这个人就是最新崛起的萨拉丁。
当时萨拉丁已经推翻了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建立了自己的阿尤布王朝,成为了埃及的主人。只要他拿下耶路撒冷,那他就是伊斯兰世界的老大。
与此同时,不仅努尔丁去世了,就连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也跟着走了。
新上台的鲍德温四世,也就是著名的麻风王,和萨拉丁几乎同时崛起。这两个人谁更胜一筹呢?
1177年,萨拉丁带着2.6万大军进军耶路撒冷,结果在半路上,被鲍德温四世带领的375名骑兵和几千步兵给击败了,萨拉丁本人骑着骆驼撒丫子就跑了。这一年鲍德温四世才16岁。
但是到了1179年,萨拉丁在泉水谷之战中,首次击败了鲍德温四世,又在雅各布渡口之战中,拿下了鲍德温四世修建的城堡。
但是这个时候,萨拉丁停下了脚步。为啥呢?我们不知道。同时鲍德温四世也停下了脚步,为啥呢?因为他病重了。没错,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病入膏肓。
可以说,1180年到1182年这2年多时间里,萨拉丁和鲍德温四世进入休战期,萨拉丁棋差一招,因为他忘记了麻风王的病。
1182年,反应过来的萨拉丁立刻对纳扎莱特、太巴列、贝鲁特等地发起进攻。而鲍德温四世此时已经双目失明,高烧不退,只能把权力交给了他的姐夫居伊。
居伊这家伙狂妄自大,甚至不把鲍德温四世放在眼里。萨拉丁利用这个机会,又拿下了阿勒颇。很显然,萨拉丁这波赚大发了。
1185年,鲍德温四世去世,年仅24岁。最初由年幼的鲍德温五世继位,可惜很不幸,这位小朋友一年以后也去世了。权力和王位终于落在了狂妄的居伊手里。
萨拉丁在鲍德温四世活着的时候,对夺取耶路撒冷一点儿信心都没有。在他看来,有这么一个睿智年轻的王者镇守此地,耶路撒冷压根就丢不了。可谁让上天给了他机会呢?
三、萨拉丁拿下耶路撒冷,却惹来了更大的麻烦。很显然,居伊和鲍德温四世压根没法比。两个人的统治水平差了好几个段位。他不仅没有认清自己和萨拉丁的差距,反而为了收复太巴列城,主动向萨拉丁发起挑战。结果在哈丁战役中,居伊惨败被俘,萨拉丁趁此机会夺取了耶路撒冷,彻底灭掉了耶路撒冷王国。
公元1187年,萨拉丁拿下了圣城耶路撒冷,也标志着他彻底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领袖。这么说吧,萨拉丁相当于伊斯兰世界的秦皇汉武。
这事儿直接把罗马教会乌尔班三世给活活吓死了,新上台的教皇格利高里八世立马召集了一帮人开大会:再不进行一次东征,法兰克人的老脸就没地方搁了!
于是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拉开了序幕。
萨拉丁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个行为,居然激怒了当时欧洲最强的三位君主,他们分别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英国国王理查、法国国王腓力二世。
这里面除了腓力二世有点儿掉链子外,其他两位,可都是正儿八经的猛男!尤其是腓特烈一世,被称为欧洲最强者,教皇也不得不为其加冕。
惹怒了这3个人,萨拉丁也有点儿瑟瑟发抖。
为了缓解气氛,萨拉丁宣布,不得屠戮耶路撒冷城中的基督徒。可惜十字军东征已经无法遏制,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有趣的是,最强的腓特烈一世(外号红胡子、巴巴罗萨),居然在河里淹死了。他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部队自然就解散了。腓力二世一直和理查不对付,所以也回家了。
等于说,浩浩荡荡的十字军东征,结果就剩下了英国狮心王理查这一支军队。萨拉丁长长松了口气,他觉得是真主安拉在保佑他。
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位狮心王理查,让萨拉丁认识到,自己在军事上压根就没啥特长。理查拿下阿卡,占领了耶路撒冷周围的据点,吓得萨拉丁立刻号召所有穆斯林一起守护圣城。
结果萨拉丁还是在阿苏夫会战中,被理查揍了一顿。萨拉丁多次组织反击,都没能击败理查。最终他只能退守耶路撒冷。
狮心王理查当时要是再坚持几个月,耶路撒冷唾手可得。可这哥们偏偏在这个时候病倒了。好巧不巧,萨拉丁也在这个时候病倒了。
既然大家都生病了,要不就和谈吧!
1192年,狮心王理查和萨拉丁签订了《拉姆莱和约》,萨拉丁松了口气。令他感到奇怪的是,理查为啥要和谈呢?原来理查后院起火,他得回去夺回自己的王位了!
不过和谈的结果还是不错的,萨拉丁多允许基督徒自由出入耶鲁沙拉鞥朝圣,而且归还了真十字架在内的基督教圣物。耶路撒冷自此也开始成为一个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存的城市。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庞大到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洞悉其全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布尔战争。
这场战争,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重创了大英帝国,自布尔战争以后,大英帝国全面收缩。
起源布尔人,实际上就是德国人和荷兰人在南非的后裔,他们在南非建立了两个国家,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这两个国家组成联盟,而不巧的是,南非刚好发现了金矿,这对大英帝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大英帝国非常想得到南非,于是一场冲突发生了
第一次布尔战争让大家跌破眼镜的是,在英军和布尔人的第一次布尔战争中,大英帝国打的丢人现眼,狼狈不堪。
布龙克霍斯特干河战役,布尔人伏击英军,打死77人,打伤157人,自己仅仅2人阵亡,4人受伤。
在朗峡战役,布尔人阻击英军增员,打死93人,打伤133人,俘虏54人,布尔人仅仅1人阵亡,5人受伤。
被如此小的国家痛殴,大英帝国在欧洲成了众列强嘲笑的对象。
第二次布尔战争塔拉纳山战役
英军不甘心失败,援军一波又一波的到来,然而德兰士瓦军队和奥兰治联军翻越龙山山脉,奇袭英军驻扎地莱迪史密斯,在塔拉纳山战役大败英军,英军狼狈不堪,损失465人,而布尔人仅仅损失了145人。同时另外一只布尔人军队切断了英军铁路,包围了金伯利小镇,同时使用游击战骚扰英军补给线,导致英军的补给迟迟跟不上。
科伦索战役
英军乔治怀特中将在莱迪史密斯聚集了4000人的部队向布尔人发动猛攻,反被布尔人在尼科尔森峡谷击败,损失1272人,英军无奈,只好撤回,布尔人把莱迪史密斯团团包围,英军不敢突围,固守待援。
同时,英国发动征集令,2万人的南非远征军来到南非的开普敦,援救被保卫的金伯利小镇和莱迪史密斯几千名英军。
此时英军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和 人数优势,有各式各样的先进的大炮,还有三只骑兵中队,英军远征军外加当地的殖民地军以及约翰内斯堡的警察部队,气势汹汹的扑向布尔人,企图解莱迪史密斯之围,布尔人以逸待劳,灵活应对,又一次重创英军,英军死亡1139人,失踪250人,丢失了大量的军火,而布尔人仅仅阵亡8人,负伤30人。
而分兵出去的解金伯利之围的英军也损失惨重,损失了2800人,英军全线崩溃。
英军的惨败,震惊了整个英国社会,谁都没有想到曾经击败拿破仑,征服了地球四分之一土地的大英帝国如此不堪一击,英军国内进行了紧急征兵,大英帝国不惜血本也要拿下南非,英军在南非部署的部队一度高达40多人,而且使用了各式各样残酷的手段,例如为了打击布尔人的游击战,残酷的进行三光政策,在南非到处建立集中营,关押布尔人的平民甚至妇孺,大批的布尔妇女儿童惨死在集中营。
结局英军在南非部署的都有33万人,外加上殖民地的一系列部队,警察,总人数高达40多万人,而整个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居民一共加起来不过44万人,布尔人几乎是全民皆兵。
这场战争,布尔人总兵力不过8万人,战争带给布尔人七分之一人口的伤亡,集中营关押了四分之一的人口,最后实在寡不敌众,南非被英国吞并。
但是布尔人给予大英帝国极大的打击,英军在南非已经耗费了2亿2千万英镑,大英帝国积累的几十年的积蓄被挥霍一空,欧洲各大国纷纷表示看不下去了,纷纷调停。
布尔战争是大英帝国的转折点,是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自此大英帝国完全停止扩张,并且开始让自己的殖民地自治,而同时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通过这场战争看到了大英帝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为什么后来德国人敢于和大英帝国正面硬碰硬,布尔战争就是其中原因之一,英国人被迫和宿敌法国人,俄国人谈和,成立了协约国,这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小趣事后来带领英国人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丘吉尔,在这场战争中被布尔人俘虏。
由于布尔人全民皆兵,被德国,瑞士,以及以色列所借鉴,树立了总体战和全民皆兵的思想
布尔人也发明了现代的游击战。
英国人在南非的残酷政策,导致了臭名昭著的焦土政策和集中营,后来被纳粹借鉴。
英国士兵过去一直身着鲜艳的衣服,独立战争是这个打扮
布尔战争后,一律换成
因为很容易被当成靶子打。
布尔战争同时也诞生了很多新式战争工具,例如说野战电话,探照灯等等。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庞大到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洞悉其全貌?
大明王朝灭亡前的那一个时间段,人员关系庞杂,庞杂到每一个当事人皆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都无法洞悉全局,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每一个人物细微的变化都会牵动全局,改变历史。假如大明王朝不裁撤驿站系统,就没有那个愤愤不平的下岗邮递员李自成;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如果能够宰掉投降的张献忠;洪承畴、孙传庭如果能够在李自成退入商洛山之前干掉他;李自成如果没有遇到李岩;李岩如果能约束到刘宗敏;刘宗敏如果没碰上陈圆圆;陈圆圆如果在遇到刘宗敏之前自杀......假如崇祯剥夺陈演、魏藻德和枪手光时亨这哥几个的发言权,或者就是不听他们的阻拦,南下避祸;要不干脆就别自杀,跟李自成面谈一下;自杀也不是不行,你把太子先送走......假如吴三桂不认识陈圆圆,或者没有产生那么深厚的情谊;假如吴三桂及时悬崖勒马,与南明响应;造反的时机再提前一点;孙可望与李定国别产生冲突;左良玉如果不拥兵自重;郑成功攻打南京时再给力一点......
满清那边,我就别那么多假如了,我唯一的念头就是想穿越回去把范文程干掉。
上面的每一个人的微小心理变化,都改变了中国的国运。难道我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的只想说明这帮人的能力有多牛叉吗?
绝不,我想说的是,请你们把投向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的目光向外看,大航海时代早就开始,欧洲人已踏上了对殖民地的征程,世界将不再是从前你们认知的样子了,而你们却兀自“七大恨”、“七十二营”、“五个小朝廷”玩的如此开心呐!话说到这里算完了吗?绝不!
什么明粉清粉、工业革命、现代文明,大家有没有想过,人类根本就是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之中,创造我们这个虚拟世界的程序员只不过抽空点了个外卖的工夫没搭理我们,然后我们就发展成了现在这样?历史上有哪些事件,庞大到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洞悉其全貌?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的大地上正在发生一件举世闻名的大事,但是当时所参入者,都不会料到这件事情的影响力在后世会有如此之大,这件事情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被誉为近一千世界影响力最大的100件事件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入选的大事。
我们所熟知的长征,主要是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最终到达陕北的这一路,而实际上长征在当时的影响更广泛,涉及的省份、人物也更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一个人在当时能洞悉整个长征的全貌。
“长征”是我们现在对那次红军军事转移的称呼,而在此次军事转移过程中,并没有“长征”这一称呼,当时的说法就是“战略转移”。事情的背景是蒋介石上打败了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基本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问题,他就腾出手围剿分布在各地的红军,红军的战略转移也由此开始。
红一方面军即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是从瑞金出发,最初的目标是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来蒋介石在湘江设伏,红军锐减至3万多,中央不得已转道黔北。本来想在黔北建立根据地,发现黔北太穷了,又转道川西,结果到川西之后,发现川西也穷,不过好在这时中央红军听到了红四方面军的消息,便翻越雪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之后,还是在川西,依旧不能解决站稳脚跟的问题,便出现了南下和北上两种方针,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带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攻克腊子口,打开了北上的道路。最初北上的目标是打通接通苏联的交通线,但当毛主席到达西北时,他才从报纸上了解到陕北,这才有了长征最终的目的地。
红四方面军当时虽然实力强悍,但面对蒋介石的围剿,红四方面军开始从鄂豫皖转移,最终到达陕南川北,不过在嘉陵江战斗之后,红四方面军又放弃了陕南的根据地,转移到川西,并与中央红军会师。
虽然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但是在相互转移的途中,他们都不确切地知道对方的位置,只能猜测,因为中央红军与外联络的电台在湘江战役中损坏,所以两支红军队伍都是各自为战。
当时进行战略转移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是由贺老总的红二军团和肖克的红六军团合并而来,红六军团本来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先遣队,结果在突围过程中没有突围出去,最终不得已跑到湘西与贺老总汇合。
当中央红军走了之后,红二军团的压力也急剧加大,也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这一转移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了,并且促成红四方面军北上(张国焘有点怕贺老总)。
除了上述的中央主力,还有两支部队也参加了长征,一支是由徐海东将军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是一支传奇的部队,人员越打越多;这一支部队也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大多数都是十几岁的娃娃;然而就是这支部队在长征中创造奇迹,并为中央立足陕北建立了基础。
还有一支北上转移的部队,这便是红七军团,当时粟裕担任副参谋长,这支部队被称为“抗日北上支队”,其作用实际上与肖克的红六军团一样,作为长征的先遣队,不过一个向西、一个向东。可惜这支部队的战斗环境太差,部队在转战到皖浙地带时,基本被全歼,只剩下粟裕率领的700多人,留在江南打游击。
红军参入长征的部队众多,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洞悉全局,即使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他也不知道全国当时其它地方的事情。举个例子:一个是中央红军攻打腊子口,险些没能攻克,但是就在此前的20多天时间里,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完全的控制这条道路一个多月,可惜当时就是没有等来中央红军。
不仅仅是红军不能洞悉全局,即使国民党也不能洞悉全局,蒋介石虽然全国范围内的调兵遣将,但他连红军的具体行动路线都不清楚,而且当时红军的大转移,很多还是地方军阀在围剿,蒋介石只是想收渔翁之利。
故而,长征这一伟大而奇迹的军事行动,在发生时,并没有人能洞悉全局,但是毛主席很敏锐,他能从一张报纸上就找到红军的立足之地,真可谓奇才。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庞大到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洞悉其全貌?
20世纪初,当一个湖南有志青年放弃了留学机会,毅然加入北大,成为一名优秀的图书管理员,我想当时,没任何一个人,会预知到他的一个小决定影响有多大。。。。。。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庞大到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洞悉其全貌?
我是讲历史的生物学家,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满高欢专权,出逃至长安,投奔了宇文泰。这事在当时起初被看成北魏上层又一次争权闹剧,顶多再打一次内战就好了。不少人可能料到了,这会给北魏再次带来混乱,北中国将会再次重复曾延续二百年的分裂。谁也不会料到元修出奔带来的影响,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中国乃至东亚的格局都由此改变。
元修出奔后带来的第一个重大影响是北魏的分裂。
元修逃走后,高欢立即宣布罢黜元修,另立元亶为新帝。元修和宇文泰自然不服,自此北魏境内出现了两位大魏皇帝,北魏由此分裂为高欢掌控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控的西魏。
不久,高氏家族和宇文氏家族废黜了各自的傀儡皇帝,分别建立了北齐和北周,继续对峙。两国和南方的梁(陈)国并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三国”时期。
北方陷入东西对立的局面后,对南方政权的威胁大减,军事力量相对弱小的梁(陈)政权得以继续延续了数十年。如果元修没有出奔,北方很有可能不会分裂,南北统一的日子很可能会到来的更早一点。
南北方的统一被推迟,还不是元修出奔带来的最严重影响,东西的持续对立才是最深远的。
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对立虽然只延续了四十多年,但由于双方连年征战,彼此结下很深的仇怨,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彼此仇视。即使北方重新统一后,东西之间仍然暗斗不断。
出自北周的隋朝统一天下后,隋炀帝急功近利,弄得民怨沸腾,第一个起来造反的王薄就是旧齐人,后面的瓦岗寨翟让和河北义军首脑窦建德也都曾是北齐人。
同样出自北周的李渊父子再次实现统一后,加大了对旧齐人的安抚力度,越来越多的关东人进入朝堂。这里面最出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些高门的故事网上随便一查就知道了,他们在唐朝时发展到了顶峰,同样也在唐朝迎来衰落。
东西对立还有一个突出的例子,那便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叛乱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都不是关东人,但他们的基本盘都在河朔之地,即现在的河北,这里是关东的核心区域。这里能成为反唐的根据地,自然是有民意基础的。
事实上,唐廷结束安史之乱后,也没能真正收复这一地区,河北之地一直和长安方面貌合神离,保持着藩镇割据的半独立状态。这种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割据状态,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各地纷纷效仿,中央难以掌控地方,并最终酿成五代十国的乱局。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刺激了外部游牧民族的壮大,北方的契丹得以崛起,并攫取了农牧分界线以南的幽云十六州。这为后来汉人政权始终受制于北方游牧民族打下了基调。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能够先后崛起,或多或少都与此有关。
元修出奔,先是导致了北方的分裂,推迟了南北的统一,后来导致了东西的持续对立,为后世的中原政权都埋下了一个大雷,令汉唐这样的壮阔王朝难以再现。
这是谁也无法想象的到的,就算到今日,我们仍然生活在元修出奔事件的影响之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