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等7个国家。
他们能够熬到战国,着实不容易,有点儿大浪淘沙的意思。毕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而春秋巅峰时期,有140多个诸侯国。
能从140多个诸侯国里脱颖而出,这7个国家,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要么是上头有人,要么就是实力强劲。当然了,东周时期上头有人已经不足为道了,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标准。
它们7个,一般来说,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点点儿兼并出来的。比如说楚国就曾经兼并了50多个诸侯国。
当然,也有从庞然大物中分割出来的,比如说赵魏韩三国,其实就是从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得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最初创业的老祖宗,分别是哪7位猛男呢?
一、齐国始祖分两位。战国七雄里的齐国,是非常特殊的,因为齐国的历史中,有两个派系的君主,分别是姜姓齐国和田氏齐国。当然了,地盘基本是没什么变化的。
原来陈国有个王子叫陈完,他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了,就跑到姜姓齐国来打工,顺便改成了田氏,此后经历了8代人的发展,终于掌控了姜姓齐国的实权。
到了第8代子孙田和时,齐康公被他放逐到了小岛上,田和顺其自然地自立为齐国国君,也就是齐太公。田氏齐国就这么出现了。
第一,姜姓齐国的始祖是姜子牙。
姜子牙大家太熟悉了,每年春节贴在大门口的姜太公,指的就是姜子牙。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帮助周武王姬发灭亡了商纣,建立了周朝。
为了回馈姜子牙的功劳,周武王便将姜子牙封在了山东那边,建立了齐国。这就是姜姓齐国的由来。不过姜子牙到死都没有到齐国上任,一直在都城辅佐周天子。
第二,田氏齐国的始祖是陈完。
很多人不理解了,为啥田氏齐国的始祖,是个姓陈的呢?主要是因为陈完来自陈国,后来在本国遭到排挤,这才跑到齐国来打工的。
为了不惹麻烦,他们这一脉便以田氏在齐国生存。陈完是比较老实厚道的,他的子孙也正因此在齐国扎根繁衍。传了几代以后,他们逐渐掌权了,便开始谋夺齐国的君主之位了。
二、楚国始祖为熊绎。楚国一直以来,都被中原诸侯瞧不起,认为他们是南蛮。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那时候的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长江一带大多数都是野人生存。
而熊绎祖上三代人,都是周文王、周武王的仆人。到了熊绎这一代的时候,周成王感念这一大家子仆人十分忠诚,所以就在南方划了一块50里的子爵土地给熊绎。
这点儿大的地方,就是楚国的发源地。别瞧不起人家地方小,也别瞧不起子爵的爵低。要知道那时候南方处于上位开发的状态,芈姓熊氏的一大家子来了以后,开疆拓土,数十代人一起努力,终于搞出了一片天地。
三、燕国始祖为姬奭。提起姬奭,很多人不认识。但是提到召公,恐怕没人不知道。他可是和周公旦齐名,一起辅佐周成王的辅政大臣!
召公其实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和周武王姬发、周公旦,是兄弟关系。有了这层关系以后,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召公自然能分得部分领土。
周武王将燕地封给召公,召公也就是燕国的第一任国君,史称燕召公。作为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老姬家的诸侯国,燕国混得实在是有点儿惨。
四、赵魏韩三个国家,要一起来看。春秋时期,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也就是晋国。当时的晋国力压秦国和楚国,绝对是中原地区的一大霸主。尤其是晋文公时期,堪称春秋五霸之首。
可惜晋国的盘子太大了,晋文公成为霸主以后,为了回馈当年一直跟随他的亲信们,所以作三军设六卿。让韩、赵、魏、智、范、中行等大夫家族逐渐掌权。
到了晋平公时期,这几个家族互相伤害,结果范、中行氏被灭,剩下了赵魏韩智等4大家族。其中智家最牛,实力最强。
直到公元前453年,赵魏韩3家联手,合伙把智家给灭了,顺便瓜分了智家的地盘。这么一来,晋国就算名存实亡了。这就出现了赵魏韩三家的创业君主。
第一,赵国的创业君主是赵襄子。
智伯瑶掌权以后,要求赵魏韩智4大家族,分别贡献土地给晋王室,以此恢复晋王室的地位。可赵襄子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很显然,赵襄子是个猛男,智伯瑶很生气,于是就联合魏韩两家,一起对付赵襄子。可关键时刻,魏韩两家反水,把智家给灭了。
第二,魏国的创业君主是魏桓子。
赵襄子这么刚,魏桓子当然也十分感动。一想到赵家如果被灭,魏家也难以全身而退,所以魏桓子也就愿意跟着赵襄子一起干了。这才有了后来的魏国。
第三,韩国的创业君主是韩康子。
韩家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是最小的。从地盘上我们就能看得出差距。当时韩康子也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
而且他们家最弱小,智伯瑶想要灭了他们太容易了,因此他也加入了三家分晋的行列之中,这才有了后来的韩国。
五、秦国的创始人是秦非子。往远了说,秦国和赵国拥有同样的始祖,他们都是商朝名将飞廉的后代,所以赵国和秦国都是嬴姓赵氏。
当然了,那就扯远了,我们还得从创业君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秦非子过去是个比较擅长养马的人,周孝王时期,看中了秦非子养马的能力,所以就让秦非子负责管理养马的事务。
几年以后,秦非子手里的马匹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身强力壮。因此周孝王便将秦地赏给了秦非子,让他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基业,这就是秦国的由来。
在电视剧里,周赧王曾经臭骂秦昭襄王是他们家养马的奴才,这话好像还真有点儿道理,只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消彼长罢了。
参考资料:《史记》
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背诵过战国七雄的口诀,“齐、楚、燕、韩、赵、魏、秦”。但这七个国家是怎么来的,可能很多人搞不清,其实,战国七雄中有的是从周朝一开始就受到天子分封的,有的是在周朝中后期受到分封的,还有的是自己赤手空拳打下了一片天,逼着周天子分封的,而且他们最开始的爵位也各不相同。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简单来说就是周天子自己占据了天下最中心,也是最肥沃的两块土地,其他的土地就分封给了先古圣王后裔、自家亲戚和功臣们。据说,当时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周天子家姬姓的,就有五十三个。
诸侯国的权力很大,除了每年要向周天子上贡,以及必要时听从周天子指挥之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相当于自己的封国之内的天子。
所以,各诸侯国的国君会按照同样的方法,继续分封下去,他的下一级叫做“卿大夫”,一般来说各诸侯国都有四到九个左右的卿大夫,共同辅佐本国的国君。卿大夫再继续分封,下一级就叫做“士”,也是有封地的,属于贵族阶级。比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以为说的是普通老百姓?
同样是诸侯国,也得分出个高低贵贱,不能都一样,对吧?所以,周王室就将所有的诸侯国分为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公爵的封国就称为公国,其他以此类推。
齐国的祖先是姜子牙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在鹿台自焚,从此天下就改姓姬了。周武王自称天子,开始大封宗亲和功臣,其中第一个获封的就是他的师父姜子牙,封地在营丘,国号齐,爵位是侯爵。
不过,齐国的历史并没有那么简单。
齐国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很快就通过煮盐垦田富甲一方,成为了当时举足轻重的大国,到了齐桓公这一代膨胀到了极点,也就有了齐桓公称霸一事。然而,就在齐桓公十四年,一个叫田完的人到了齐国。
田完是田氏的首领,他的父亲是陈国的国君,陈国也是西周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势力不大不小,算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你要是非要问陈国的国君为啥姓田,那我就告诉你,因为专家考证说因为“田”和“陈”发音接近,误传。
田完因为在国内斗争不利,担心会牵扯到自己,便逃到了齐国。到了齐国之后,只是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但他的后代田桓子深得齐庄公宠爱,于是势力逐渐得以扩大,尤其是在联合其他家族击败了齐国最强大的庆氏之后,田氏已经成为齐国举足轻重的家族。
当时,能和田氏相提并论的家族还有高氏、国氏两家,这两家都是姜子牙的后代。但是,这两家最终没有斗过田家,田桓子死后,田氏首领成了田乞,田乞善待百姓,施恩于民,与当时奢靡的齐国国君形成了鲜明对比,百姓附之如流水。最终经过95年的斗争,以田常为齐宣公相这一事件为代表,田氏已经独揽了齐国的大权,齐国国君沦为傀儡。
大概又过了七十年,田氏托关系告诉周天子说,齐国王族姜姓已经绝嗣,请求把田氏为诸侯。次年,周天子此时早已没了制约诸侯的权力,只好答应下来,正式列田和为齐侯。也就是说,虽然田氏没有改换国号,但实际上田氏已经取代了姜子牙的后人,成为齐国的国君。因此,齐国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田起封齐侯之前为“姜齐”,之后为“田齐”。
田和被封为齐侯的时候,大约是刚刚进入战国时代,所以齐国的始祖该是哪个呢?似乎你说是姜子牙也行,你说是第一个来到齐国的田完也行,你说被封为齐侯的田和也行……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国号没变,还是应该把姜子牙认作齐国的始祖。
楚国的始祖是熊绎周文王的时候,有一个蛮荒部落的首领前来投奔,名叫鬻熊,并且受到了重用,担任“火师”。所谓火师,其实就是一个官职,掌管火事,属于高级官员。
从此之后,这一家子就为周朝效力,鬻熊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继续侍奉周武王,但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并没有给他们封爵,只是让他们一直在朝中担任高官。
到了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后,觉得熊氏家族功劳很大,世代兢兢业业的辅佐周朝,于是便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
子爵的爵位并不高,所以周成王给的待遇也很一般,只分给他一块南方蛮荒之地,方圆只有五十里,就这样熊绎就建立了楚国。
由于楚国不在中原之地,所以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过程十分艰苦,但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积累,楚国逐渐成为一方大国。如果用一个成语形容楚国的发展历程,没有比“筚路蓝缕”更合适的了。
楚国和齐国不同的是,他自建国之后,政权从未发生过变动,一直是熊氏家族掌权,到被秦国所灭,共有八百年。
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一言难尽,唯一需要强调的是,后来灭秦朝的项羽,就是楚国人。
所以,楚国的第一任国君是熊绎,但这个家族的祖先叫鬻熊。
燕国的始祖是周召公姬奭燕国与齐、楚不同,他的始祖不是功臣,而是周朝王室宗亲,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的庶长子周召公姬奭。
周武王灭商后,封自己弟弟召公姬奭于燕地,爵位为公爵,所以也称为燕召公。
燕国和楚国一样,到被秦国所灭时,共存在了八百二十八年,多出来的这二十多年,是因为召公被封的时候比较早。
虽然开始和结束时,燕国的国君都是一个家族,但在战国时期,有过四年的时间,国君之位被国相子之夺了去。尽管这个子之也是姬姓,但和燕王不是一个家族。但是,仅仅四年之后,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被拥立为燕王,即燕昭王。总之,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燕国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影响并不大。
燕国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那个指使荆轲刺秦的太子丹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壮士在踏上不归路时,念出了这一句豪言壮语。
韩国、赵国、魏国的始祖都是“卿大夫”要说韩国、赵国、魏国这三个国家,那就不得不从晋国说起。
晋国的始祖,依然是周朝王室的宗亲,不过并不是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的,而是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封的。
大家都知道,周武王的王后,就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两人生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虞。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由周公辅政。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虞一起玩,随手拿起一片桐叶对虞说,“我拿这个封你。”周公听到后,就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那就得办!”于是,虞就这样得到了一块封地。
虞得到封地建国,定国号为唐。因为他比周成王年纪小,所以史书称他为“叔虞”,再加上他的国号唐,所以晋国的第一任国君就被称作“唐叔虞”。
所以,千万不要奇怪,为啥晋国的国君名字前面有个唐字。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把国都迁到了晋水之旁,所以改国号为“晋”,之后一直都称晋国。
晋国的知识重点不多,唯一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嫡子,但只是被封侯爵,而不是公爵,所以晋国是侯国。
晋国建国五百年之后,早已成为雄霸中原的最强大之国,可谓独霸中原。但在其扩张过程中,国内的卿大夫势力也不断扩张,渐渐凌驾于国君之上了。
前文我们说过,各诸侯国的国君可以分封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就相当于诸侯国里的小诸侯国,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势力。晋国当时的制度,有六个卿大夫,这六个家族六卿出将入相,把持了晋国大权。而晋国的宗室力量相对弱小,导致卿大夫逐渐架空了晋国君主。
栾氏之乱后,晋国六卿为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在激烈的较量中,范氏和中行氏先后出局,剩下的四家中又以智家势力最大。智家的掌门人智伯命令韩氏、魏氏和他一起出兵,想要灭掉赵氏,不料赵氏反过来拉拢了韩氏、魏氏,反而一举把智家灭掉了。
从此之后,赵、魏、韩三家就掌握了晋国的实权,不仅平分了智家的土地,最后连晋国王室的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朝王室此时早已式微,周威烈王觉得这三家早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诸侯,无论自己答不答应,都区别不大,不如作个顺水人情,于是下令将韩、赵、魏三家封为诸侯。
晋国六卿之中,智家的爵位是伯爵,因此称为智伯,而韩、赵、魏三家的爵位都是子爵,所以我们称他们三家掌门人为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按照常理,这三家即使封为诸侯,也应该是子爵诸侯,但实际上三家都自称为王了。就因为这个原因,“三家分晋”也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即所谓的““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
由此可知,韩、赵、魏三国的始祖,可以说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这三个人完成了“三家分晋”,奠定了后来三个国家建立的基础,但他们并不是周王朝的功臣或者宗亲,而是自己家族一代又一代人打拼得来的,都是出身于晋国的卿大夫。
关于这三家的故事那可就太多了,最出名的就是赵家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在此不作详细叙述了,故事里的赵氏孤儿,就是赵襄子的曾祖父。
秦国的始祖是秦非子,一个养马的好手秦国是最后扫灭其他六国的诸侯国,关于秦国的始祖,咱就多说两句。
相传,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本打算禅位给伯益,但最终他的儿子夏启还是夺取了天子之位。当然,夏启也没亏待伯益,分封他的两个儿子为国君。伯益的大儿子大廉为黄国国君,次子若木为徐国国君。
伯益的第十五世孙叫造父,是伯益长子大廉这一支的后代,他在桃林一带得到八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天子周穆王。有一次周穆王下属造反,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平定了叛乱。因此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造父也就成了周朝王室册封的士大夫,虽然是贵族,但级别其实还很低。
到周孝王时,造父的后裔中,有一个叫非子的人,因会养马而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把秦地赐给了他,让他成为周王朝的一个附庸国。注意,秦国此时还不是一个诸侯国,因为秦非子根本没被赐予爵位。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看到秦非子的名字最后是个“子”字,就以为和赵襄子等人一样都是子爵,他的名字就是“非子”,而赵襄子的名字是“无恤”,只不过因为谥号为“襄”,爵位为“子”,才被史书称呼为赵襄子的,和秦非子大有不同。
等到秦庄公时,击败了意图进兵的西戎,周宣王为了奖励他的勇猛,才将他封为西垂大夫。这只是一个官职而不是诸侯,顶多就是一个地盘小一点的领地主罢了。
后来,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周平王就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封秦襄公为伯爵,从此秦国才正式成为一个诸侯国,定国号为“秦”。
这里的秦襄公也不代表秦国国君是公爵,而是因为春秋时期,周朝王室式微,礼乐制度崩坏,野心膨胀的诸侯国不再以爵位来互称,而是纷纷自称为“公”,楚国国君更是过分,直接自称为“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效仿,也就都称王了。
总的来看,秦国的起点很低,甚至比只有五十里地的楚国还要低,楚国的开国国君至少还是个子爵,秦国的开国国君秦非子啥爵位都有,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还比不上各诸侯国的卿大夫身份尊贵。
不过,秦地在西周王室手里是一副烂牌,但到了秦国手里,那就是成就万世功业的基石,后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一个,最终由秦始皇扫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综上所述,战国七雄之中,秦国建立时间最晚,起点最低,但最后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却正是秦国,可见“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往往越是“新来的”,越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周王朝经过旷日持久的春秋争霸,诸侯国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经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齐国齐国的创立者是姜姓吕氏,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姜太公姜子牙。后被田氏取代,战国时期的齐,已经不是姜姓的齐了,所以这时期的齐我们追述姓氏与始祖,应当是陈国公族陈完,本名妫完,是陈厉公的次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武王追封前代圣王帝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时,陈国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深厚,恐祸及自己,便逃至齐国。齐桓公对陈完很是赏识,便封他于田地,田完的后世在齐国发展壮大,最终取代姜齐,仍以齐为国号,史称“田齐”。
楚国楚国从周成王时授封熊绎,到亡国之君熊负刍时,历经800年,共有44位国君,中间也发生弑君篡位的事件,但都是本宗相杀,王国一直控制在熊氏手中。楚国统治楚地长达800年,所产生的凝聚力不可小觑,故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燕国燕国始祖:召公奭,姬姓,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后,把召公封在北燕,召公奭为周文王的长庶子,燕国一直传到战国末年才被秦所灭,共42世,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
韩国国君为姬姓韩氏,建国的国军名虔,是晋国大夫韩武子之子,韩万是晋武公的叔父,晋武公将韩原封给了韩万作为采邑,因而以韩为氏,与晋国君同宗,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
赵国赵国国君嬴姓赵氏,开国国君赵籍,为商朝名臣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周幽王时造父七世孙叔代事晋文侯,叔代以下五世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氏子孙世代事晋,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赵国建立,追述上古,赵国始祖跟秦国始祖也都是伯益。
魏国魏国开国国君,姬姓魏氏名斯。魏恒子和赵襄子、韩康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魏斯是魏恒子的孙子,他的后裔,毕万因随晋献公消灭耿、霍、魏三国有功,晋献公于是将魏地赐封给毕万。毕公,姬姓,名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
秦国秦国的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嬴”为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他养马的技术很有一套,周孝王为了表彰他,,便把秦谷(今甘肃天水市)一代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
秦赵的祖先都是蜚廉,蜚廉有两个儿子:恶来和季胜。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非子;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古秦赵同族,也是战国时打的最狠的两个国家。
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战国时期的七国其实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由于两周实行分封制,所以周王朝境内有大量的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七国始祖又是谁呢?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的国号来自于地名,西周时期的秦人的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史称“嬴秦”。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秦始皇统一后,仍然以秦为国号。
赢姓部族由来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颛顼。颛顼的后代大费和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后,大费便留在舜帝的身边,为舜帝驯养和调教鸟兽。舜帝赞赏大费的功劳,就赐姓为嬴,这就是嬴姓的由来。因为大费善于调教鸟兽,人们又叫他柏翳(伯益)。
大费生有两子,分别叫大廉、若木。
若木有个裔孙叫费昌,他所处的时期正是夏桀时期。费昌受不了夏桀之暴,便离开了夏朝,投奔了商汤,专门给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
大廉玄孙中衍,为商帝太戊驾车,太戊又把女儿嫁给了他。 嬴姓部族因此成为商朝的贵族。
中衍有个玄孙叫中潏,住在西戎族生活的地方,替商朝保卫西部边陲。中潏生子蜚廉,蜚廉有两个儿子:恶来和季胜。蜚廉与恶来助纣为孽依附商纣王,周武王伐商,蜚廉和恶来被杀。
西周建立后不久,周武王死,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国政交由周公旦。此时以纣王之子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势力联合武王三弟发动了三监之乱,嬴氏部族也有人参与。周公总共征服熊姓嬴姓之族有十七国。
秦国成为诸侯国
恶来有个弟弟季胜,季胜有个儿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宠信。
孟增有个孙子叫造父,造父很善于驾驭马车,不但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这就是赵国由来,所以秦国与赵国本是同一先祖,一脉相承。
周孝王时期,造父有个侄子大骆住在犬丘。大骆的次子非子被周王朝安置在汧、渭之间管理马匹,马畜蕃息。非子(伯益十六世孙)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后人称他为“秦非子”,秦国历代国君认秦非子为秦国立国者,为始祖。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戍边对抗西戎,但当时秦国只是作为西周的附庸国,并不是诸侯国。
秦非子画像
周幽王时期,西戎的犬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骊山下杀死了幽王,西周灭亡。犬戎大军盘踞于镐京,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共率兵营救西周,立幽王故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以保卫社稷。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骚扰,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人开始建国。周平王还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平王与秦襄公立下誓约。秦襄公时才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伯爵国),跟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互致聘问献纳之礼。
楚国楚国是周朝时期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
楚人就是荆蛮,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郑,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玄帝颛顼的后人。
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参与周文王姬昌的起兵灭商,《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
所以楚国的始祖是鬻熊。
齐国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是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位于今天山东。
姜姓吕氏齐国始祖是姜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姜太公,封神榜里的姜子牙,应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应功被封诸侯国。所以齐国姜姓始祖是姜尚。
田齐始祖叫陈完,为了避祸投靠齐恒公,因古代“陈”“田”音相近,所以也叫田完,公元前391年,田完后世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燕国燕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周武王十三年,燕国始祖召公姬奭跟随周武王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的弟弟召公姬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所以燕国的始祖为姬奭。
赵国赵国建国君主一脉和秦国君主赢姓本是同一祖先。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章,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秦赵王族是同一祖先伯益(大费)的后人,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
夏朝末年,伯益的五世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朝。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失去了赢姓宗主之位。
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的弟弟季胜担任蜚廉赢姓族人的宗主。季胜有个儿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宠信。孟增有个孙子叫造父,造父很善于驾驭马车,不但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他的后人以赵为氏,是赵国的始祖。周孝王时期,造父有个侄子大骆住在犬丘。大骆的次子非子因造父举荐被周王朝安置在汧、渭之间管理马匹,马畜蕃息。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为秦国始祖,所以秦赵王族本是一家。
魏国在两周时期有两个魏国。
第一个魏国是西周初期周成王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失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所以第一个魏国的始祖是失载。
第二个魏国是在东周后建立的,始祖是毕万,毕万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所以姓毕。毕国在西周末期亡国,毕万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国属地封给毕万,毕万以魏为氏,才有了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所以战国时期的魏国始祖是毕万。
其实两个魏国的王族和周王族是同宗,都是姬姓。
韩国韩国建诸侯国也有两个时期。
第一个韩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的诸侯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庶子,周成王的弟弟,性名不详,西周灭亡后,晋国吞并了韩国,西周时期的韩国灭亡。
此后,晋国君主将原韩国的领土赐予了曲沃桓叔的儿子姬万,他便以封地韩作了自己的新氏,号为“韩万”,晋国韩氏的历史便是从韩万开始的。所以战国时期的韩国始祖是姬万。
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正所谓万宗归一,战国七雄的始祖都是黄帝,他们都是黄帝后裔,皆是贵族出生。秦国、赵国均为嬴姓,秦国始祖恶来、赵国始祖季胜,这两人的远祖都是伯益,而伯益是黄帝六世孙。韩国、魏国、燕国三国皆是姬姓:韩国始祖是韩武子,原本是晋国公族;魏国始祖是毕万,毕万是毕公高的后裔,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燕国始祖是姬奭,召公奭是周武王的弟弟。周王朝的始祖是后稷,而后稷是帝喾的儿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楚国始祖是鬻熊,他是帝高阳的后裔,高阳就是颛顼帝,颛顼是黄帝的孙子。
战国七雄虽然并称七雄,当是他们的历史并不一样长,比如韩、赵、魏三国最年轻,此三国是公元前403年才建立的;历史最久的当属燕国,它是西周王朝建立后第一批分封的姬姓诸侯,血统十分纯正。齐国跟燕国的历史一样长,但是齐国分为姜齐与田齐,姜齐是姜子牙的后代,田齐则是陈国的后代,可以说田齐跟三晋的历史一样年轻。楚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它是周成王时代分封的,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从西周一直延续到秦朝。秦国的历史不长也不断,它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因为勤王有功,护驾得力,因此才得以立国,历史有五百余年。
燕国是皇亲国戚,因为血统高贵,所以得以封国,燕国长久偏居燕山,以王室帝胄后裔自居,因此长久以来燕国都不强不弱,直到田齐攻入燕国,打得燕国醒了,才开始崛起了一段时间。周武王伐纣之时,楚人派了八百勇士参与,后来受封丹阳,领地为50里的子爵国;后来楚人不断掘起,终于成为一个地跨五千里的大王国。齐国传承日久,后来田氏取代了姜氏,成为齐国的新主人,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成功的秘诀在于田氏有钱。晋文公创立三军六卿制,六卿渐渐架空了晋国公室,六卿相互兼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大禹死前,指定伯益为继承人;大禹的儿子夏启杀了伯益,建立了夏朝。嬴族从此与夏朝结了梁子,夏朝分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为徐国国君,嬴族从此远离夏朝。商汤革命时,嬴族举兵助商灭夏,最终嬴族成为商朝望族;周武伐纣时,嬴族保商击周,被周武王诛杀了嬴族首领恶来。周武王怕嬴族造反,于是将嬴族迁至西陲之地养马戍边,成为王室的奴隶部族。造父帮助周穆王平定徐国叛乱后,造父受封赵邑,成为赵氏始祖,造父是季胜的后代。嬴非帮助王室养马有功,受封秦邑,号嬴秦,祭祀嬴族先祖。后来周平王东迁,秦人千里勤王,又千里护驾,最终周平王允许秦人立国。
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三家分晋后,战国时代开启,赵、魏、韩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宣告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齐国是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始封国君为姜子牙。他助武王伐纣,是周朝开国功臣,被封在齐国,疆域为位于今山东。姜氏齐国传到齐康公时,被大夫田和取代。
姜子牙的始祖源于炎帝,是吕国伯夷之后,姜氏齐国存在658年;妫(gui)姓田和的始祖源自上古舜帝,而田氏则是来源于陈氏,鸠占鹊巢的田齐存在了165年。
楚国(前1115年—前223年)楚国是先秦时期的南方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商朝末年,楚国先祖鬻(yù)熊老师的身份辅助周文王起兵灭商,并成为周初的首席火师。他乃颛顼之后裔。
到了周成王时,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分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始建楚国。楚国芈姓熊氏国君属于颛顼五世孙季连的一脉,楚国共传47位国君,享国892年。
燕国(前1044年—前222年)燕国是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始封国君是武王的弟弟姬奭(shì),因采邑位于召(岐山),因此也被称为召公。他一直在镐京辅佐成王,其长子姬克管理燕国。
燕国姬姓燕氏源自于黄帝,因其居于姬水而得姓,周天子也是出自这一脉。在姬奭被分封到燕地后而得燕氏,他还是召、邵姓氏的来源。燕国共存在了822年。
韩国(前403年—前230年)韩国是三家分晋之后形成的诸侯国,其创始者是韩康子,他是晋国六卿之一,其五世祖是晋国赵氏家臣韩厥。韩厥的四世祖韩万是曲沃桓叔的庶子,被封于韩地。
姬姓韩氏一支原为晋国大夫,晋国原名为唐国,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封于此,他的儿子燮即位后改国号为晋,韩国君主也是出自晋国宗室。晋国共存在了173年。
赵国(前403年—前222年)赵国也是三家分晋之后形成的诸侯国,赵国的始祖是赵衰,他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赵衰的国卿世袭到赵襄子时,他联合韩魏三分晋国,是赵国创始者。
赵烈侯赵籍在位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赵国国君是赢姓赵氏,赢姓是舜帝赐予伯益,赵氏源自伯益之后造父,他被周穆王封于赵城。赵国共存在了181年。
魏国(前403年—前225年)魏国也是三家分晋之后形成的诸侯国,魏国先祖毕万是晋国大臣,晋献公将魏地赐封给他并封其为大夫,其子孙以魏氏相称。大夫爵位世袭至魏桓子时,晋国被分。
魏文侯魏斯在位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魏国君是姬姓魏氏,魏国始祖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被封于毕地,其后代毕万因被封在魏地而称魏氏。魏国共存178年。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秦国是战国时西北部的一个诸侯国,其先祖原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大将,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大将飞廉之子恶来的后人。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
西周末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杀,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赵两国系出同源,同为赢姓赵氏,秦国先祖恶来和赵国先祖季胜是兄弟。秦国共存在563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