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权力非常大,为何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

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

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1. 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
  2. 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

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

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

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

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1. 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 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
  3. 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
  4. 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
  5. 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
  6. 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
  7. 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
  8. 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
  9. 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

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

漕运总督、河道总督。

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

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

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

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

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

  1. 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
  2. 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
  3. 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

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

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

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

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

  1. 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
  2. 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
  3. 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

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

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

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

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

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

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

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

参考资料:《清史稿》

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权力非常大,为何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直隶总督虽然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并且位列总督里面的第一,但是他的地盘里有两个管不了的官,一个是顺天府尹,另一个是热河总管。

清朝入关后,基本上很多制度都是直接继承了明朝的,原因很简单,明朝的制度比较合理和完善,清朝拿来照搬用的很舒服。

其中地方的官员基本上和明朝差不多,清朝地方上也设立巡抚和总督,但是清朝的巡抚和总督更像地方官,而明朝的有点中央派遣的意思。

清朝的巡抚掌管一省的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事务,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清朝巡抚一般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虽然还有掌管数省的总督,但是巡抚并不是总督的属官,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总督在清朝掌管一省或二三省的军政事务,一般总督都是管理两省或者两省以上,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四川总督只管四川,直隶总督只管直隶。

所以总督是地方权力和级别最大的官员,理论上总督为正二品,但是加兵部尚书衔的话,为从一品。

清朝一共有九大总督,其中东山省总督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大部分是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陕甘总督。

但是同样是总督,也是分大小的,比如直隶总督是地位最高的,因为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所以比较重视。能够当上直隶总督的都是朝中重臣,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都担任过这个重要职务。

直隶总督的地盘也不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天津、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小部分,但是直隶总督有两个地方管不到,一个是顺天府,也就是清朝的京城,另一个是热河,相当于清朝的副都。

顺天府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一个府,相当于地方的知府,可是由于地理位置是清朝的京师,所以它的长官不叫知府,而是叫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市长。

清代的知府是从四品,而顺天府尹是正三品,从品级上就看出它的与众不同。其实不止是清朝,从汉朝的京兆尹开始,再到后来宋朝的开封府尹,府尹一般都是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自然品级要比一般的府级别高。

那么为什么直隶总督管不了顺天府尹呢?

顺天府尹,担任着京师的行政事务,一共管辖着大兴县、宛平县、通州、涿州等24个州县。清朝的顺天府尹有着跟御史台、步军统领衙门、九门提督府等衙门有几乎相等的权限。

所以,顺天府尹注定要不同与一般的知府,顺天府虽然处在直隶的管辖范围内,但是它又有着独立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顺天府的地位高。

顺天府尹虽然是正三品,看上去比不过巡抚和总督,可是顺天府衙门的官印却是银印,而按照规定三品的衙门用铜印就够了,只有巡抚和总督的官印才是银的。

《春明梦余录》载:“旧制,三品衙门用铜印,顺天府则用银印,诚重之也”。

由此可见,顺天府尹和巡抚总督的地位差不多。

顺天府尹可以直接上奏折给皇帝,并且遇到事情,顺天府尹可以直接面圣,这点即使是直隶总督为做不到。毕竟直隶总督府衙在保定,肯定不可以轻易进京,而顺天府尹就可以。

雍正皇帝时期,为了让顺天府尹放心的管理城内八旗人,更是设立了兼尹一职,担任兼尹的都是当朝重臣,各部堂官。虽然有兼尹,但是也有本职的顺天府尹,他们相互制约,但是却可以一致对外。

由于兼尹品级高,当然不把直隶总督放眼里,而顺天府尹凭借着兼尹的权势,也不会在意直隶总督。

第二,权力大,并且不受直隶总督管辖。

顺天府尹相当于普通地方的知府,所以一般知府上面还有巡抚和总督,可是顺天府尹和理论上的直隶总督并没有隶属关系。

北京城垣内的事务,由顺天府尹负责,总督无权干涉,北京城垣以外的事情(比如顺天府下辖的州县),是总督和顺天府尹共同管理。

顺天府还有承接全国大小案件的资格,并不是所有的案子都由刑部来处理,顺天府也有资格处理,所以顺天府还有“小刑部”一说。

嘉庆皇帝之前,顺天府尹管理的州县官员,还是由直隶总督负责选择,顺天府尹只负责签字同意就行。

可是“天理教事件”发生后,嘉庆皇帝深感北京城的安防很重要,于是下令顺天府尹管理的州县下面的官员,一律由顺天府尹负责选择,而直隶总督只负责同意就行。

查顺天府所属二十四州县,定例均系直隶总督专主,府尹会衔。嗣后大兴、宛平二县缺出,请归府尹于所属之员详加遴选,出具考语,奏请升调。其外二十二州县拣选题调,均令府尹主稿,总督会衔。《嘉庆皇帝奏折批语》

由此可见,嘉庆皇帝时期,顺天府尹已经取得了下面州县的人事权,直隶总督无权过问,更是让顺天府变成一个独立的地方机构。

第三,影响大,并且不次于直隶总督。

顺天府尹由于可以面见皇帝,所以他可以针对一些朝廷的政策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

还有就是顺天府尹的工作内容都是在京城,所以他和六部打交道的地方比较多,从而和六部多有工作往来,从而在朝中中枢的影响力并不小,直隶总督一般也不敢得罪顺天府尹。

其实顺天府尹虽然很厉害,但是归根结底他也只是一个三品官,顺天府尹升官的话,在京城一般也就是到侍郎的比较多,而直隶总督调任京城,怎么也得是尚书级别的。

从而变相的说明,虽然顺天府尹很牛,但还是比不上直隶总督,只是直隶总督确实管不着他而已。

小结:直隶总督权力是大,但是他怎么也管不到京城,毕竟皇帝也不会给他这个权力。实际上皇帝为了防止直隶总督权力过大,故意提高了顺天府尹的地位,就是让直隶总督不能插手京城的事务。而京城之外的顺天府尹下辖州县,也让直隶总督和顺天府尹共同管理,起到相互制约的结果,换句话说,只要是京师附近的事情,皇帝都很关心。

另外,清朝入主中原后,八旗子弟也进入到北京城,这些个八旗子弟自然比较嚣张,很多不守法度的。皇帝为了给顺天府尹管理这些人的胆量,所以才努力的提高顺天府尹的职权,目的就是镇住这些八旗子弟,设置兼尹也是一个道理。

既然顺天府尹承担着皇帝的赋予他的责任,自然直隶总督肯定不敢招惹。直隶总督别说越权管理顺天府尹,就是共同管理的地方,直隶总督也不会傻到去干涉顺天府尹,因为顺天府尹背后是皇帝,出于这种考虑,直隶总督也不敢管顺天府尹。

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权力非常大,为何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顺天府尹虽说品阶比直隶总督低,但由于其管辖位置的特殊,故而手中的丝毫权力不比直隶总督小,双方的地位不相上下,因此直隶总督才会管不了顺天府尹。

清朝入关后,为了便于管理地方,也为了上传下达的效率更高,延续了明朝的总督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设了八大总督。

不过,清朝的总督与明朝的总督仅仅是名字一样,其权利范围和所能行使的职责大相径庭。

明朝的总督,相当于一个特派员,哪里遇到了麻烦事儿,需要朝廷出面处理时,朝廷就会派出一位大臣,领总督衔,去处理相关事务,处理完毕后,大臣回京,总督衔取消。

而清朝的总督,就是一个常年驻守地方的封疆大吏,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常设职位,地方上的军政等事务,都归该地区的总督负责。

因此,清朝的总督手中的权力很大,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并且,个个在朝中的地位都相当显赫。

除了湖广、两广等这些总督外,清朝还有个位置十分关键的直隶总督,其负责的区域,在京畿周边,同样也是朝中大员。

不过,虽说直隶总督权力大地位高,但有一个品阶比他低的地方长官,他却管不了。

这个地方长官,就是清朝的顺天府尹,一个品阶只有正三品的知府。

如果单从品阶上来看,直隶总督要比顺天府尹高上两级。

前文讲过,清朝共有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这些总督的品阶,按清朝的制度,属于是正二品。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从一品,比正二品高一个级别。

为什么呢?因为清朝朝廷在授予官员总督衔时,通常会加上另外一个头衔,比如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等。

这样一来,两个头衔相加,总督的品阶就变成了从一品。

“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史稿》

举个例子,像我们十分熟悉的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9月的时候,被咸丰皇帝授予两江总督一职,在他被授封之前,朝廷就是先赏加他兵部尚书衔,之后再授予了两江总督。

也就是说,清朝的总督加另一个头衔,已经成了惯例,基本上没有光秃秃的总督。

相比之下,顺天府尹的品阶,在总督面前并不占优势,根据清朝相关制度,顺天府尹的品阶,通常都定为正三品。

正三品的官衔,在清朝不算高也不算低,属于中等地位,而与总督的从一品对比,双方则差着从二品和正二品这两个级别。

按理说,品阶低的官员,应当受到品阶高的官员管束,比如两江总督就能管住湖南某个地方上的知府,双方是上下级的关系。

但这种情况,在直隶总督和顺天府尹身上,却根本不会出现,双方不仅不是上下级,甚至还能平起平坐。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顺天府尹所管辖的位置比较特殊。

按照清制,直隶总督所能管辖的范围,是整个直隶省,其范围就是如今的首都、天津两市,外加河北大部分,以及山东、河南两省的小部分区域。

另外,在康熙之后,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还囊括了部分内蒙的区域。

如果在地图上标注的话,清朝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就是以京城为中心,上下左右辐射,涉及到如今的四个省、两个市的行政区域。

而顺天府尹的管辖范围在哪里呢?简单来说,就是包括京城以及京城近郊的几个州县。

像如今的通州、宛平、大兴等,当年都是顺天府尹的管辖范围,换句话说,就是皇城以及皇城周边。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顺天府尹的管辖范围,是处在直隶总督范围之内,因此,按照常规,顺天府尹是直隶总督的下级才对。

但这里就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顺天府尹管辖的中心区域,包括了皇城在内。

皇城也就是紫禁城,乃是全国的最高权力中心,也就是说,顺天府尹的职责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京畿地区。

这个位置,从明朝定都之后,就十分重要,清朝同样也是如此,因此,该地区在全国的行政地位,历来就高出其他地区。

所以,管辖这里的行政长官,虽说在级别上也是知府这一级,但其地位却不是其他知府所能比的。

比如,同样都是府级长官,但顺天府的最高负责人叫做“府尹”,其他府衙的长官只能叫做知府,别小看这一个“尹”字,这是历朝历代赋予京畿地区行政长官的特权。

因此,虽说直隶总督负责管辖的范围中,含有京畿地区,但这里却并不受其直接管辖,而是单独列了出来,就好比我们今天的直辖市一样。

既然是直辖市,自然双方就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直隶总督也就无权管理顺天府尹。

其二,因为管辖位置的特殊,朝廷授予顺天府尹的权力极大。

顺天府尹的级别,清朝时规定得十分清楚,其行政地位,是高于其他府衙的知府的,并且,很多时候还和直隶总督不相上下。

比如清朝时,在很多皇帝的诏谕中,经常会把直隶总督和是顺天府尹并列。

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就曾下过一道诏令,诏令中明确要求,顺天府所辖州县的官员任免,均由顺天府尹自行挑选报备,而直隶总督只能是协同办理。

这种与总督并列的情况,在其他省份是不可能出现的,比如广州知府不会和两广总督并列。

除此之外,顺天府还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直接上殿面君,也就是其能享受“直达圣听”的高级待遇。

不要小看这种待遇,在清朝,也只有朝中大员才能有资格面圣,像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如果没有旨意召见,想见皇帝那难得很。

还有,顺天府在当时,可以承接来自全国各地的诉状,要知道这可是刑部干的活,因此,清朝的顺天府,还有个绰号,叫做“小刑部”。

换句话说,清朝的顺天府,拥有着高于地方府衙的行政特权,并且还能“直达圣听”,而这种特权来源的根本,也是因为其管辖位置的特殊。

前文讲过,顺天府的管辖范围就是皇城以及周边,而这里是全国的权力中心,而这里什么人最多?自然是皇族成员以及八旗子弟最多。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根本就在于八旗,因此,在清朝入关之后,那些曾经跟着打天下的八旗子弟,摇身一变,就成了皇亲贵胄。

但皇亲贵胄中,也不是没有不法之徒,这些人平日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指不定还会惹出什么事情来,而一旦惹出事情,总得有人去管吧。

谁来管?皇帝自然不可能去,毕竟是九五之尊,其他的王爷什么的,同样也不会,因为犯不上,所以,就必须得有个地面上的官员出面,来处理这些事情。

但问题是,如果这个官员权力太小和级别太低,就会被轻视,继而就无法管理。

因此,朝廷就有必要赋予顺天府和顺天府尹较高的权力,以此来镇住那些惹事的八旗子弟,让这些人不敢轻视这个地方官。

这个例子,同样也说明了顺天府尹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其和寻常的知府不一样,再怎么说也是皇城根儿下的地方官员,因此,直隶总督管不了顺天府尹,也是十分正常的。

其三,清朝的朝廷,对于顺天府尹的高度重视,让其有了超然的地位。

从清军入关开始,就对顺天府尹这个官职极为重视,毕竟这个位置关系到自身安危,因此就不得不慎之又慎。

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在最早的时候,清朝选择顺天府尹,有着“非亲近人不授”的原则。

换句话说,在清军刚入关的时候,出任顺天府尹的官员,必须是清廷信得过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自己人”。

什么是“自己人”呢?当然是旗人,也就是八旗中的一员。

比如在整个顺治朝前后十八年的历史中,所有担任顺天府尹的,其出身均是汉军旗的人,其他外人即便是能力再强,也没有资格担任该职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清朝刚入关时,天下的局势尚且不太稳定,甚至还曾几度威胁到清朝政权的统治,当时的清政府,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所以,作为京畿地区,清政府自然是极为重视,毕竟这里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紫禁城的安危,因此,只能是选拔靠得住的人担任这里的长官。

直到康熙中期,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固,顺天府尹才打破了只允许汉军旗人出任的传统。

正是出于朝廷对该地区的高度重视,因此,顺天府尹不管在朝堂上,还是在皇帝的心中,其分量都十分不一般,所以,其自然就有了超然的地位。、

同样也是源自于皇帝的重视,因此,直隶总督也就不可能凌驾于顺天府尹之上。

不过,虽说顺天府尹有着诸多特权和非比寻常的地位,但也不是没有任何约束,清朝的皇帝为了稳固统治,同时也为了防止顺天府尹有不臣之心,也做有相应的防备手段。

从雍正登基开始,雍正帝就对顺天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雍正皇帝要求,凡是直隶籍贯的官员,不得任职于顺天府内,换句话说,就是本地的官员不得在其中任职。

这个规定的好处,就是能有效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并且杜绝当地的官员仗着在本地做官的优势,形成一个由本地势力组成的组织。

另外,也是从雍正开始,经常会派六部的堂官去顺天府,以本职兼管顺天府的各项事务。

这种六部堂官来兼管的方式,在当时有个单独的官职,叫做“兼尹”,意思就是兼职的府尹,其与常设的府尹一起,共同处理顺天府的事务

需要注意的是,兼府虽说大部分是六部的堂官,品阶也比顺天府的常设府尹高,但双方同样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至少在顺天府内,两者的地位都是一样。

而之所以会有兼尹的存在,根本原因就是朝廷为了放心。

毕竟顺天府管辖的是皇城,其本身具有的权力,就已经很高,如果把对其进行监控的话,保不齐会滋生不臣之心,因此,朝廷才会特意设置了一个所谓的“兼尹”,让双方有所牵制,起到互相监视的效果。

总而言之,清朝的顺天府尹,其地位十分特殊,虽说直隶总督在品阶上要高其两级,但却无权对其管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顺天府尹所管辖的范围是皇城以及周边,这个位置,决定了其特殊性和超然的地位,因此,直隶总督只能与其平起平坐。

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权力非常大,为何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首先,我们看一下总督的情况。总督出现于明朝,在明朝统治时期,总督属于临时性的岗位。例如发生了重特大问题,朝廷会临时派遣一位重臣在地方上担任总督。例如抗击日本倭寇侵扰的时候,胡宗宪担任了浙直总督。但是在问题解决以后,总督这个岗位会立刻被撤销。 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总督逐渐成为了地方上的高级官员,而且编制开始固定下来。清朝总计划分了9位总督,除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其余的总督都负责两三个省的事务。

总督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高官,一般兼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因此,经常被属下成为部堂大人、制台大人或者总宪大人。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河道、粮食运输等方面的工作,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不同。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是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但直隶和四川两个省只有总督,根本没有巡抚。因此,这两个省的总督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属于一把手。由于直隶省至关重要,直隶总督的地位很高。在天下9位总督中,直隶总督的地位最高。到了清朝统治的中后期,直隶总督还兼任了其他重要岗位,权力更大。直隶省下辖各地区的知府、知州们,对直隶总督毕恭毕敬。 但是,顺天府的府尹则可以不接受直隶总督的管理。

顺天府尹的说法也出现于明朝,不过明朝的顺天府尹,仅仅管理宛平县和大兴县,管理的辖区非常小。但是到了清朝统治时期,顺天府尹管辖了京城外的24个县,管辖区比现在的北京市还大。其他府的当家人都是知府,只有顺天府的当家人被称为府尹,官职就完全不同。 其他省份的知府,基本上都是从四品或者正五品官。顺天府尹则是正三品,与副省级的按察使平起平坐。所以说,顺天府尹的地位非常特殊。按照朝廷的规定,每个省的人事管理,有从二品的布政使负责。但是在顺天府尹管理的24个县,顺天府尹可以直接决定各县官员的任免。

此外,如果发生了重特大事件,顺天府尹需要和直隶总督商议。请注意是商议,而不是汇报。顺天府尹直接隶属于朝廷,直隶总督虽然是权力很大的从一品高官,但无权管理顺天府尹。从顺天府尹的工作权限来看,管辖面积不如巡抚和总督。但是从职权范围来说,已经相当于缩小版的封疆大吏。此外,顺天府尹能够管理相当一部分治安部队,具有保卫京城治安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直接和贵族高官们打交道,而且需要负责京城的治安。虽然,顺天府尹仅仅是正三品官。但是,历任顺天府尹基本上都是皇帝信得过的官员。

此外,由于需要和权贵们打交道,顺天府尹的背后肯定都有靠山,靠山很有可能是亲王贝勒或者军机大臣。所以说,顺天府尹这个官职非常特殊,负责京城各方面的事务,品级比较高,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虽然各地的总督、巡抚在品级上高于顺天府尹,但并没有直接隶属关系。面对顺天府尹,各地的总督、巡抚们也必须给点面子。其实,最尴尬的还是顺天府下辖的那些知县们。所说知县属于一个县的父母官,但由于在京城的边上,顺天府下辖的各个知县完全不一样,因此出现了“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的说法。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权力非常大,为何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满清共有9大总督,最炙手可热的是排名第一的直隶总督,地处京畿要地,管着今天的河北和部分内蒙古地区,驻所早期为大名县,后移保定,品秩为从一品,较其它总督权利极大,乾隆时不再授直隶巡抚,由总督兼任,咸丰时又监管长芦盐政,同治时又兼管北洋通商大臣,等于说直隶总督是个总督、巡抚、盐政、三口通商全包的职位,为“疆臣之首”。

到清末时,顺天府共辖5州19县。

清朝的行政机构是省、道、府、县四级,府这一级在乾隆以后官秩只为从四品,但不同的是满清的顺天府和奉天府却大不一样,其原因是顺天府管着京师北京城,奉天府管着陪都奉天城,也就是今天的沈阳,两府特殊的地位造就了不同的身份,《清史稿·职官》记载,顺天府最高长官为顺天府尹,官秩正三品,比一般的知府要高出3级,与地方布政使同一品级,奉天府也一样,甚至光绪时,奉天府尹加到了二品衔。

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是现存最完整的总督署。

由于京城是天子脚下,满大街王公贵胄,有事直对中央,品级太低不对等,为了更好处理京城事务,拔高为正三品,等同于省级大员,属于“京卿”序列,不久如此,顺天府尹和普通知府有天壤之别,《顺天府之知愧堂》记载,地方知府有事需要上级督抚转奏,而顺天府尹可以直接面奏皇帝;清朝大印分5种,玉、金、银、铜、木,金印以上是皇室用的,一、二品用银印,三到九品用铜印,九品以下用木印,唯顺天府尹特殊照顾,独授银印。

何凌汉,道光时期良臣,由学台升为顺天府尹,10年后已升到左都御史,仍兼顺天府尹之职,清史稿有传。

顺天府名义上在直隶总督之下,实际上所掌之事,仅有二、三件事需经总督,其它均可自行处理或上报中央,《清朝通典》记载,顺天府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流放以上的重大案件需要报总督审核;有钱粮会计事宜的,要与总督一起会审后上报户部;官员调、迁的与总督会审,这三件以外的事,顺天府尹均有自主权、或越过总督上报会审。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权利再大的直隶总督,能管到顺天府尹的内容极为有限,一般都不会伸手,,顺天府就像今天的特别行政区,直属中央,这也清皇帝对京师腹地重视的原因。

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权力非常大,为何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在清朝的9位总督中,直隶总督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属于9位总督中的第一位。从品级来说,直隶总督一般属于从一品的高官。但是在管理各个地区的官员中,直隶总督却无法管理顺天府的府尹。

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驻地为直隶省城保定,驻所为直隶总督署。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雍正二年例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

顺治元年(1644年)直隶地区分别设置顺天巡抚、保定巡抚、宣府巡抚、宣大总督、山西总督。巡抚、总督之间无明确的隶属关系。之后,清政府又将直隶于北京地区的北直隶改为直隶省,辖区相当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分

顺治五年(1648年),直隶、山东、河南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称为直隶大名府。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诏谕:“直隶各省各设总督一员,驻扎省城”。据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全国15个省都先后设置了总督,直隶从此有了单独一省的总督,此任总督为苗澄,驻大名。

苗澄(生卒不详,河北任县人)因此成为“第一任直隶总督”。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府,至清朝灭亡(1911年),近二百五十年间保定一直作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保定直隶总督署,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权力非常大,为何管不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当中,阶级制度对于权力的掌控是至关重要的。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话,官大一级压死人。由此可见,官职的大小是判断古代人掌握权力大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就有一个官职为一品直隶总督,这个官职的权力是十分大的,但是就算他有很大的权力,他也管不了官职为正三品的顺天府尹。高等的官职却管不了低等官职,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们两者的责任和管辖范围上面。

虽然从一品高于正三品,但由于这两个官职的管辖范围,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责任,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就算直隶总督官职再高,也管不了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外的低等官职顺天府尹。

在清朝时期每一个封疆大吏都是朝廷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而直隶总督由于直接就在zhi天子脚下他的势力更大,可以说他是清朝的那些总督当中权力最大的一个。

但是即便如此,直隶总督也是管不了看似在他管辖范围之内顺天府尹,因为你直隶总督特殊人家更特殊。可以说顺天府就是皇帝直接管理的直辖之地,权力大的超乎想象。

职位特殊责任重大

从一品的直隶总督虽然在清朝的时候是个最大的封疆大吏,但是顺天府看范围属于他的管辖范围,但是顺天府并不是一般的地方,而顺天府尹更是京师重地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说在京师基本不会发生战乱,但是也要防患于未然的。

顺天府尹由于地位特殊,别看是正三品,就是从一品的直隶总督就不看小瞧他。并且由于直隶总督有很多事需要涉及到顺天府,他从什么事之前也是需要和顺天府尹好言相商的。

平衡权力牵制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的权力不仅在于地方上,更主要是在于军队的管理。当时这是由于这样的情况,使得他的地位和权力都很大,虽然直隶总督都是皇帝的忠臣来担任,但是如果权力过于集中,有的时候也不是一件好事。

在清朝的时候皇帝对于这方面的考虑其实也是很多的,所以在京师重地设置了一个顺天府这样的直辖之地。另外在直隶总督府是在保定,也不是在京师的。为了可以牵制直隶总督,顺天府尹也是可以调动军队的,有顺天府尹管理的军队有三千多人。顺天府尹也是当时天下唯一可以调兵的知府。

总结:顺天府名义上在直隶总督之下,实际上所掌之事,仅有二、三件事需经总督,其它均可自行处理或上报中央,《清朝通典》记载,顺天府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流放以上的重大案件需要报总督审核;有钱粮会计事宜的,要与总督一起会审后上报户部;官员调、迁的与总督会审,这三件以外的事,顺天府尹均有自主权、或越过总督上报会审。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权利再大的直隶总督,能管到顺天府尹的内容极为有限,一般都不会伸手,顺天府就像今天的特别行政区,直属中央,这也清皇帝对京师腹地重视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