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合伙逼迫大妃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
至于什么原因,很多人猜测,是因为努尔哈赤将大位传给了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只要阿巴亥自尽,那么这个秘密就没有其他人知道。
不管怎么说,阿巴亥就这么被逼殉葬了,年仅37岁。那么问题来了,阿巴亥是有儿子的,而且有3个: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他们难道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吗?
这事儿不能怪多尔衮和多铎,因为那时候他们太小了,一个15岁,一个只有13岁,还是没上过战场的娃娃。可他们的大哥阿济格,当时已经22岁了。
阿济格作为三兄弟里的老大,已经成年,而且已经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被封为贝勒。面对四大贝勒逼死了自己的生母,难道他就没有一丝抵抗吗?
不好意思,真心没有。阿济格就跟个傻大个一样,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生母喊过一次冤。这使得年幼的弟弟多尔和多铎,恨透了这个“没用”的兄长。多尔衮看不上阿济格,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一、战功再多又怎样?还不是没脑子!阿济格打仗实在是有点儿猛,早在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阿济格的军事水平就已经凸显了,因此他深受努尔哈赤的赏识。当初皇太极的原配夫人,因为在遇到阿济格时不肯下轿行礼,结果直接被努尔哈赤下令给休了,可见阿济格在努尔哈赤心中的地位。
当然了,60多岁的努尔哈赤喜欢30多岁的阿巴亥,爱屋及乌,自然也特别喜欢阿巴亥所生的3个儿子了。阿济格又是3兄弟里第一个上战场的,自然备受青睐。
总体来说,阿济格的人生就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 公元1627年,皇太极上位的第一年,阿济格与二贝勒阿敏合伙进攻半岛,连续攻克了5座城池。同年又跟着皇太极进军明朝,击败2万明军。期间阿济格身先士卒,冲杀在前,明军死伤大半,其他贝勒看到阿济格的表现,都表示汗颜。
- 公元1629年,阿济格与济尔哈朗一起攻打锦州、宁远,焚毁明军粮草,俘虏3000多名明军。同年跟着皇太极绕道入关,逼近京城,斩杀袁崇焕手下名将赵率教。
- 公元1630年,阿济格带领2万大军夜围锦州,听取皇太极围城打援的方针,在大凌河将前来支援的4万明军狠狠揍了一顿,斩杀明军大半。
- 公元1632年,阿济格跟着大军征讨察哈尔,迫使林丹汗跑路。随后阿济格带兵南下攻打明朝的大同、宣府等重镇,斩获颇丰。
可以说,阿济格在皇太极在位前期,小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滋润的。皇太极感觉他比较听话,所以在战场上很看好阿济格的表现。
但是,皇太极也发现阿济格这个人没什么政治头脑,和自己逐渐长大的弟弟多尔衮相比,他啥也不是。多尔衮在政治上给皇太极的支持,要远远超过阿济格,因此阿济格渐渐被皇太极放弃,反而是多尔衮得到了重用。
二、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阿济格不懂什么叫站队。皇太极刚上位的时候,其实处境相当尴尬。为啥?他虽然是后金名义上的大汗,可后金从来都是4个人合伙管理: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压根不是皇太极一个人说了算的。4个人常常并排坐着管事儿,俗称“四尊佛”。
皇太极很不爽啊,他早就想要把其他3位贝勒给赶下台,至少自己手里的权力要大于他们才行,再也不能出现“四尊佛”的情况了。
因此皇太极开始寻求政治平衡,他看了一眼战功卓著的阿济格,什么玩意儿啊!整天和阿敏、莽古尔泰打成一片,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压根不知道站队为何物。
再看看多尔衮,皇太极和他相视一笑,彼此都知道大家都是聪明人。多尔衮这些年在战场上也历练出来了,最关键的是,他百分之百支持皇太极,尤其是支持皇太极称帝。
当时皇太极还只是后金大汗,只有称帝了才能凌驾于其他3位贝勒之上。为此公元1636年,在多尔衮、多铎平衡了其他3位贝勒的军事指挥权后,皇太极选择称帝,建立大清国,改元崇德。
这一年,多尔衮首先带领各路贝勒,向皇太极行礼。多尔衮也因为拥立之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这一年多尔衮25岁,位列六王第三位。哪怕是23岁的多铎,也被封为豫亲王,掌管礼部。
反观阿济格,此时已经32岁了,却只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这待遇差距着实有点儿大。你说阿济格的内心能平衡吗?当然不能。
两个小弟都混这么好了,自己比他们早出道这么多年,却比他们级别低,说出去真是要被人笑死。为此阿济格此后开始了作死之路。
三、多次夺权失败,阿济格被杀一点儿也不冤枉。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成为了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乃至于皇父摄政王,简称清朝一把手。就连多铎也被晋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简称清朝二把手。
第一次要权,被多尔衮拒绝。
可阿济格始终还只是个和硕英亲王,谁都想要进步啊,于是阿济格多次向多尔衮申请,希望弟弟多给点权力他,好让他一展抱负。可多尔衮毫不犹豫地回绝了。
不管是对当年阿济格没有救母的憎恨,还是对阿济格这个人的能力不信任,多尔衮都有充分的理由拒绝他。
第二次要权,又被多尔衮给拒绝了。
时间来到公元1649年,多铎得天花病逝了,年仅36岁。阿济格不仅没有感到多悲伤,反而想着自己总算能接替弟弟的位置了,于是再次上书多尔衮,希望接替多铎,成为辅政叔王。
这可把多尔衮给气炸了,再次拒绝了阿济格的申请。这回阿济格也挺生气,在杀入大同以后,制造了大同之屠以泄愤。
第三次夺权,顺治结果了阿济格。
公元1650年,39岁的多尔衮从马上摔下来,不久病逝了!得到这个消息的阿济格,并不是伤心,而是觉得机会又来了!
他认为自己是多尔衮和多铎的哥哥,完全有资格继承他们遗留下来的所有政治遗产。可惜这个时候的顺治已经13岁了,他什么都懂了,再加上大臣们尽力扶持,顺治顺理成章地选择亲政。
这个时候傻乎乎的阿济格跑来夺权,那不是找死嘛!正规途径走不通,阿济格甚至想到了谋反。好家伙,这货估计被俩弟弟给压制傻了。
夺权计划宣告失败后,阿济格被顺治给幽禁了起来。可幽禁期间,阿济格还是不老实,估计把顺治的祖宗十八代都给骂了个遍。顺治无奈,将其赐死。
总结:本事不大,就得摆正自己的位置。很明显,跟多尔衮和多铎比起来,阿济格的资质实在是太差了。虽说在战场上这哥们还能屡建功勋,可在政治上,却毫无建树,甚至可以说很幼稚。
其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认清自己的同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有多大本事,坐多高的椅子。德不配位,早晚要摔下来,拼了命往上爬的结果,或许是不久之后摔得惨不忍睹。
参考资料:《清史稿》
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有这样一支由三个亲兄弟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都自始至终保持了团结,他们从未有过“兄弟阋墙”的反目,自始至终都是兄弟齐心,共同面对眼前的一切。
这三人便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而在这三兄弟之中,多尔衮的功勋和地位自不用多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清王朝挥师入关、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乾隆皇帝都评价他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同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也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而这二人在世的时候一位是皇父摄政王,一个位是叔辅政王,是当时朝堂上权势和地位最为显赫的存在,更是各自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和硕睿亲王世系和和硕豫亲王世系。
相比之下,死后的荣耀和后世的评价上,远远不及他的两位弟弟,同时,在他在世的时候,不仅与两位弟弟的地位相距深远,并且最终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鲁莽和毫无政治头脑,只落得一个圈禁赐死的下场。
努尔哈赤时期备受宠爱的阿济格,在皇太极时期全方位的被两个弟弟所超越。努尔哈赤对于阿济格的喜爱实际上属于爱屋及乌,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
特别是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的,足可见此时阿济格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
并且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没人15个牛录,并且明确表示,阿济格将来会接任正黄旗旗主,多铎接任镶黄旗,多尔衮则是有意让他统领镶白旗。
但是由于阿济格年龄较长,率先走向了战场,随努尔哈赤征战,而在征战的过程中,阿济格又因为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混迹在一起,使得他除了学习了两位大贝勒的英勇与斗志外,更是像这二人一样,完全是一介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并且性格上是鲁莽、残忍、狂傲。
也正是因为如此,努尔哈赤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两位弟弟多尔衮和多铎身上,实际上,这也算是对于阿济格的一种“放弃”。
而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开始,皇太极便开始了对于三兄弟势力的瓦解。
皇太极登基后,先是夺了镶白旗,又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的原则,将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黄旗与自己手中的两白旗进行“黄白互换”,因而就变为了皇太极统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八旗中实力最强的正白旗,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其中阿济格是旗主。
但是很快,皇太极借口阿济格未经请示汇报,擅自给多铎指婚并主持婚礼为由,废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该由多尔衮担任。
实际上,亲哥哥给亲弟弟说媒并且主持婚礼原本是一件平常无奇的事情,特别是失去了父母之后,长兄便是如父般的存在。皇太极此意一来是为了打击阿济格,二来是为了拉拢多尔衮,同时对兄弟三人进行分化。只不过多尔衮在能力上确实有目共睹,众人佩服,同时阿济格当时也没有过渡在意旗主的位置,所以兄弟三人依旧感情深厚。
但是在后来的征战中,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与日俱增,将自己的哥哥甩在了身后,特别是多尔衮,位列“四大亲王之一”,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三,并且深得皇太极宠爱和信任,远非阿济格能比。
然而,伴随着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阿济格则开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尽管多尔衮角逐大清皇位失败,但是仍然可以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且开始排出异己,还未入关之前,就已经是大权独揽了。而阿济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亲王爵位,成为了英亲王。
随后阿济格领兵南下,在追击李自成大顺政权的过程中,阿济格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凯旋而归的阿济格却发现,自己的两个弟弟,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原本的朝堂之上,应该是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是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被多尔衮彻底排挤掉了,而顶替济尔哈朗位置的不是别人,正是多铎。
此时的多尔衮,先是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是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如今更是坐上了皇父摄政王的位置,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依然是整个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多铎,也在多尔衮的支持下成为叔父摄政王。
看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成为了“叔王”,阿济格必然也会有所想法,于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便向多尔衮提出自己也要像多铎一样叔王,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严厉的拒绝了他。
其实多尔衮没有将阿济格扶上辅政王或者叔王的位置,是非常明智的,并且是对大清王朝非常负责任的决定。
首先,阿济格的政治能力确实非常的有限。
阿济格带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不仅作战勇猛,并且是经验丰富,就连鳌拜都对阿济格的打仗水平深表钦佩。但是政治上,阿济格是极为不成熟,他终归只是一介赳赳武夫,说治理国家,阿济格差的太远了,这一点从皇太极在位期间将他从亲王的位置上直接废黜到了郡王就可见一斑。
其次,阿济格的性格太过于鲁莽和残暴。
前文中也说到了,阿济格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个人混迹在一起,这两人虽说作战勇猛,但同样是有勇无谋,并且极为残暴,屠城、杀降、劫掠样样精通,可以说他们二人每天就是喝酒、打仗、杀人。
阿济格则是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这两位兄长是颇为相似,这样一个人统领朝局,必然是朝堂上人人自危,且不能说大清王朝能不能继续统一全国,说不定就会因为他陷入内乱。对于这一点多尔衮必然是非常清楚的。
再次,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感情远不及多铎。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只有14岁,多铎只有12岁,阿济格又常年在外征战,可以说兄弟二人是相依为命,相伴长大,在不断成长的同时,更要时刻提防周围的风险。所以,这二人之间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多尔衮更是将多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进行培养,只是后来多铎因为天花过早离世,才让多尔衮作罢。
相较于多铎,阿济格与多尔衮却是在关系上,稍微疏远一些,除了两人小时候的正常经历外,有些史料上说,多尔衮对于阿济格在其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极度的失望,进而对于阿济格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没有“以权谋私”,将自己的哥哥阿济格扶上位,对于后来大清王朝的发展,确实也是大功一件。
伴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阿济格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阿济格则在权力的争夺中再次跳了出来。
此时多尔衮已经被顺治皇帝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白旗的势力依旧把持着朝政,阿济格这个时候逼迫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一方面他可以继承多尔衮的权势地位,继续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两白旗号令在自己的统御之下。
然而,阿济格这次又失算了,顺治皇帝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的全力扶保下,已经亲政,并且开始了对于多尔衮集团的清算和报复,阿济格作为多尔衮三兄弟中仅剩的一位,必然是遭受打击的首要目标。因而阿济格的想要做“皇叔父摄政王”的美梦宣告破碎。可是,仍然无法认清形势的阿济格则是策划了一场谋反,希望通过武力夺权,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最终,作为多尔衮兄长的阿济格,本就因为顺治皇帝的“恨屋及乌”而遭人厌倦,再加上这一系列的“作死”行为,也直接导致了他被顺治皇帝圈禁,之后又被削宗夺爵,进而被顺治皇帝下令赐死。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多铎平反,阿济格再一次被华丽的“忽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离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此时当政的乾隆皇帝开始着手于对于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被处以极刑的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员们进行平反。
在这期间,多尔衮和多铎先后为乾隆皇帝所平反,恢复了身份和爵位,其后人也享受到了应有的殊荣。而乾隆皇帝借着此次平反,也最终厘定了“铁帽子王”的制度,多尔衮的后人袭承了他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多铎的后人也袭承了和硕豫亲王的爵位。
而阿济格非但没有被乾隆皇帝平反,相反则是继续对其进行了批判: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就这样,阿济格没有能像他的两位弟弟一样获得平反,他也只能继续以乱臣贼子的身份,打上了耻辱性的历史标签。
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才最终为阿济格的后人恢复了宗室身份,但是其爵位,始终没有被恢复。
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因为太蠢了。他脑子不够用,被皇太极玩得团团转。他的死法更可笑,别人谋反是为了称帝,他却只想抢弟弟多尔衮的位置。
多尔衮的哥哥,名叫阿济格,是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多尔衮同父同母的哥哥。
只是,都是一个妈生的,两人的智商差别,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若不是阿济格太蠢了,或许这天下,都是多尔衮的了。
努尔哈赤时期,阿济格因母妃受宠、骁勇善战,无人敢惹,连皇太极都要低头认输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女人,12岁那年,她以平妻的身份入门,自此圣眷不断,气得原来的大妃孟古(皇太极生母)不到2年,就抑郁而终了。
1605年,15岁的阿巴亥,生下了人生中第一个儿子,努尔哈赤开心坏了,为他取名阿济格。
后来,努尔哈赤见孩子从小就骁勇善战,便在他十多岁时,把镶白旗(另说正白旗)分给了他。
可以说,努尔哈赤时期,阿济格基本可以横着走,连皇太极都得向他低头。
当年,皇太极的原配夫人钮祜禄氏,因为走在路上,看见阿济格没有下轿,直接被努尔哈赤要求休离。
要知道,皇太极排行老四,阿济格排行十二。
换言之,钮祜禄氏是嫂子,见到兄弟不下轿是有些失礼,但远远达不到被休弃的地步。
可努尔哈赤太宠爱阿济格,直接拿钮祜禄氏当了炮灰。
到了皇太极时期,阿济格继续骁勇善战,但已经明显暴露了他智谋上的短板。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34岁的皇太极带人逼着大妃阿巴亥殉葬,自此坐稳了汗位。
原本,皇太极还打算斩草除根,一起除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
但当时,22岁的阿济格掌握了镶白旗,13岁的多铎有正白旗,15岁的多尔衮也有不少牛录(八旗衡量军事、财产的单位)。
如果皇太极要下手,必然免不了是一场腥风血雨。
此外,当时满清没入关,拿下明朝军队还需要他们三兄弟效力,因此,皇太极采取了怀柔政策。
智商够用的多尔衮,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蓄力量;而智商不够用的阿济格,自此成了皇太极手上的一把利刃。
- 天聪元年,阿济格和二贝勒一起攻打朝鲜,接连攻克五城;与明军交战,他又鼎立支持皇太极,会师锦州,灭了大半明军……
- 天聪三年,阿济格攻打宁远,与皇太极兵分三路讨伐明朝,一路杀到遵化,逼近北京;
- 天聪四年,阿济格从义州逼近广宁,夜围锦州时反偷袭,缴获了不少器械、马匹;
- 天聪六年,阿济格又去讨伐察哈尔、林丹汗;
- 天聪八年,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一起进入龙门口,攻克了保安州、灵丘。
基本上,在皇太极时期,阿济格一直在马不停蹄地打仗、立功,将骁勇善战印在了骨血里。
但是,这样骁勇的阿济格,一到谋略上,就是个睁眼瞎。
天聪二年时,他干了一件大蠢事,硬生生让三兄弟手里少了一旗。
努尔哈赤生前曾答应在死后要给多尔衮一旗,阿巴亥殉葬时,皇太极也亲口允诺,一定会完成父皇的允诺。
但皇太极很清楚,不能再给多尔衮一旗了,否则,加上阿济格和多铎的镶白旗、正白旗,这三兄弟就有三旗了,势力太大。
正在皇太极一筹莫展的时候,阿济格给他送去了一个好消息。
当时,皇太极和阿巴亥哥哥阿布泰的关系不好,登基后,他直接下令,不允许皇室贵族与阿布泰家族通婚。
但阿济格却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以哥哥的身份,帮着多铎迎娶了阿布泰的女儿。
就这样,皇太极抓住话柄,直接下令:剥夺阿济格镶白旗旗主的位置,并让多尔衮当了旗主。
这样一来,皇太极既守住了自己的权威,又完成了父皇的遗言,顺带,还敲打了三兄弟,让这三兄弟的势力没有丝毫增加,还起了内讧。
说真的,这样的反间计,实在是太明显了,任何聪明点的人,都能看出来皇太极的算计。
可偏偏,阿济格却恨上了弟弟多尔衮。
或许,阿济格认为,弟弟多尔衮的势力增大,都踩在了自己的伤痛上。
这是皇太极的算计,既兑现了当年的承诺,也离间了多尔衮兄弟,避免大权旁落。
不过,连皇太极自己都没想到,在自己功业未成之际,八阿哥和海兰珠接连去世,他伤心过度,牵连旧伤,匆匆离世,连个继承人都来不及确定。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与豪格争抢皇位,最后6岁的福临,在双方的妥协之下,成了皇帝,即顺治皇帝。
在顺治时期,阿济格多次犯罪,多尔衮多次出手相助,但他却并不领情自从被皇太极摆了一道,阿济格就开始了“摆烂”之旅。
顺治登基的前几年,阿济格奉命攻打李自成,在这个过程中,他犯下了一系列罪行,比如:谎报李自成死亡、在午门张盖坐、胁迫宣府巡抚、擅取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之马、称顺治帝为“孺子……
这每一桩都是大罪。
多尔衮为了保住他的性命,主动当“恶人”清算他,只是将他从亲王贬为郡王。而且,没过多久,阿济格的亲王位就又恢复了。
《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责阿济格不候诏班师,又自成未死时,先以死闻,遣人数其罪;又在午门张盖坐,召而斥之。复议方出师时,胁宣府巡抚李鉴释逮问赤城道朱寿及擅取鄂尔多斯、土默特马,降郡王。寻复之。
但阿济格一点都不感恩,他认为,皇帝都没收拾自己,弟弟却跑出来出头,显然是故意针对自己。
为此,他开始多次找多尔衮的茬,和他作对。
后来,清军入关攻下了北京,多尔衮表示要定都北京。阿济格却带头反对,他认为应当趁机屠杀一番,抢点东西,再回到辽东去。
多尔衮的意图在于占据北京,统一中国南北;而阿济格却只想着要辽东的一亩三分地,至于打到的其他地方,抢一抢,杀一杀就好了。
《李朝实录》:“(阿济格) 不欲留北京……乘此兵威, 大肆屠戮”
兄弟二人的格局,高下立见。
但阿济格却不觉得自己没格局,反而怒斥弟弟多尔衮是“忘本”,兄弟俩吵得热火朝天。
当然,最终还是多尔衮胜了。
顺治六年,阿济格眼见多尔衮大权在握,成了摄政王,而小弟多铎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心中越发不平衡。
他直接写信给多尔衮泄愤。在信中,阿济格表示:
“辅政豫亲王的儿子功小,不当优异。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当以已为叔王。”
阿济格的意思是,多铎和他的儿子没什么功劳,郑亲王也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当叔王?真正的叔王,应该是自己才对。
《清史稿·卷二百十七 列传四》:阿济格自以功多,告多尔衮曰:“辅政德豫亲王征流寇至庆都……不当优异其子。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称‘叔王’。”多尔衮斥其妄,令勿预部务及交接汉官。
阿济格有几斤几两,多尔衮非常清楚,他规劝阿济格老实一点,可阿济格根本不听。
此后,阿济格又因为“妄思越分及私除职官”被议罪,众臣纷纷表示要削了他的爵位。
这一次,又是多尔衮站了出来,力保了他。
可阿济格依然没有自我反省,他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只认为老天爷真是不公平。
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在郊外打猎,意外坠马受伤,卧床不起。此时,阿济格又有了歪主意——代替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阿济格想要当摄政王,倒也不是什么值得苛责的事,但问题是,他实在太蠢了。
多尔衮在城外病死,他就直接带着儿子们逼宫造反,打算趁乱夺权。
而可笑的是,他想要夺的不是皇位,而是摄政王之位。
事情的结果是,阿济格还没靠近宫殿就被幽禁了。此时,他可没有一个弟弟站出来力挺他了。
顺治皇帝在暴怒下,先把阿济格丢进了监狱,打算把多尔衮的遗体迎接回宫再说。
岂料,被幽禁的阿济格,不求饶、不反省,大喊大叫、狂暴无理,藏着大刀嚷嚷着要放火烧监狱……
这样疯魔的人,顺治也不想再理会,直接令他自尽。
至此,阿济格结束了他的一生。
后来,不管是臣子,还是其他皇帝都不曾有人为他平反。
就连为多尔衮平凡的乾隆,都评价阿济格罪有应得: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乾隆)
都是一个妈生的,怎么性格差距就这么大呢?
纵观阿济格的一生,虽然他最后被赐死,却也算得上幸运:
- 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包容了他;
- 皇太极需要他的战斗力,忍了他;
- 顺治没亲政,有弟弟多尔衮力保他……
只可惜,他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反思,硬生生在最后把自己给“蠢”死了。
精明的多尔衮,恐怕也想不到,自己的哥哥,居然会在自己去世后,玩一波“谋乱”。更可笑的是,阿济格的谋乱目的不是皇位,而是摄政之位。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你问为何多尔衮的哥哥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我的答案是:他太蠢了,死在了有勇无谋上,更死在了没有自知之明上。很多时候,“怀才不遇”和“缺乏自知之明”只有一墙之隔。
很明显,阿济格压根不是怀才不遇。
我想,就算这次谋乱,他侥幸得到了摄政王之位,他也绝不可能成就如弟弟多尔衮一样的功绩。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题主指的应该是多尔衮的同胞哥哥阿济格。
努尔哈赤有十几个儿子,其中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而且其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也就是说他们三兄弟才是嫡子,皇太极虽然是哥哥,却是庶子。不过当时后金还比较原始野蛮,没有完善的继承制度,所以最后还是拳头最大的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三兄弟中,大哥阿济格身高一丈有余,虎背熊腰,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他的著名战功有第一次入关时,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全歼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所部;攻克东江军驻地皮岛,全歼东江总兵沈世魁所部;击溃明监军道张春的四万军队,斩杀大半;与大顺军作战时,俘杀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顺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
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缺少政治智慧,性格粗暴的人。阿济格本来很重兄弟之情,明明自己是哥哥,因为二弟多尔衮足智多谋,他心甘情愿听其驱策。当皇太极驾崩时,阿济格力劝多尔衮即位,令他意外的是,多尔衮为避免发生内讧,把皇太极的幼子福临扶上了皇位。面对自己三兄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转眼间让一个小毛孩给拿去,阿济格心里自然是不舒服的,从而与多尔衮产生了矛盾。
入关后,阿济格一向看不起的三弟多铎因为战功被封为豫亲王。而阿济格因为上奏说李自成已死,可实际上李自成死没死,他自己也不知道,这让多尔衮对他又增加了不满,将其降为郡王,这自然让阿济格更为不满。
多铎同样也是战功彪炳,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阿济格在他死后公然否定其功绩,泼脏水,明显是给自己拉仇恨、败人品
多铎病死后,阿济格上奏要求接替多铎辅政叔王的地位,还乘机贬低多铎:“辅政德豫亲王(多铎)征讨流寇时,在庆都躲到偏僻地方,在潼关、西安时不全歼其众,追剿腾机思时不取其国,功绩并不显著,不该对其子给予优厚待遇,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我们叔父的儿子,不应该叫叔王。我是太祖的儿子、皇帝的叔叔,应该叫叔王才是。”
多尔衮生前不准阿济格参政,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这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哥哥,可他一死,阿济格就开始花样作死了
说了这么不讲团结的话,多尔衮当然不会同意,下诏斥其狂妄。诸王大臣要求削其爵位,多尔衮没有同意,但禁止阿济格干预朝廷事务及交接汉官。多尔衮深知阿济格太缺乏政治头脑,打仗是一把好手,辅政只会坏事。但是阿济格就此认为多尔衮偏心,与多尔衮彻底闹翻。
其实,多尔衮毕竟看重兄弟之情,虽然屡施薄惩,但都隔靴搔痒,确保了阿济格的荣华富贵,更不会要他的命。结果阿济格变本加厉,终于惹出杀身之祸。
多尔衮把顺治当傀儡,阿济格更当面称顺治是“小儿”,可以说顺治是一定会报复的。阿济格的白痴行径让顺治赢得无比轻松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企图接替多尔衮为摄政王,又干了一件蠢事。他胁迫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绝后又以兵戎相威胁。其实多尔衮去世,又没有儿子,其心腹党羽众多,正在人心惶惶之际,只要稍微晓以情理,接收这批势力并不难,可阿济格只会用刀子说话。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乘丧欲谋乱夺政。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派驻重兵,乘阿济格父子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时将其逮捕。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阿济格罪,将其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 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奏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正是咎由自取、祸福自招。
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狱中的阿济格一副死猪不怕烫的姿态,公然挖地道企图越狱,失败后又放火焚烧监门。如此折腾了十个月,终于有人跟他对话了:阿济格悖乱已极,赐自尽!
阿济格为大清定鼎江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且还有个“皇父摄政王”的弟弟护佑,按理来说不至于落到如此境地,可阿济格就是这么牛,愣是以“六亲不认”的风骚步伐走向了“众叛亲离”的绝境。
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生母阿巴亥,是多尔衮、多铎的同母哥哥。他比多尔衮大七岁,比多铎大九岁,努尔哈赤驾崩时他21岁。
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弟都是悍将,他们大多十四五岁就提刀上阵,因而年龄大就意味着立功多。阿济格就因为这个原因,早早地被父亲授以镶白旗旗主之职。
阿济格的战功实在太多,他征讨过蒙古、参加过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山海关之战、皮岛之战,后又作为先锋部队打到北京。顺治入主紫禁城后,阿济格因战功受封英亲王,位列众王第八位。
战场正是“身长丈余,腰腹甚大”的阿济格的用武之地,他撵着李自成一路追打到九宫山,后又转战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总之一句话,论战功阿济格绝对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佼佼者。
但他的贡献也仅限于战场,离开那片天地,他的智商就显得缺斤少两。
比如,攻克北京后阿济格提出一个“治国蓝图”:汉人太狡猾,咱乘机多搞点屠城,然后退回关外,留几位亲王留守北京,遥控指挥免得被汉人算计。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在平定姜镶的反叛后,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同之屠”,全城仅剩下5名囚犯活了下来。
这么“深谋远虑”的政治纲领,在幼儿组独领风骚应该问题不大。可阿济格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很能耐,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感。
他对多尔衮发牢骚:“多铎凭啥位居二号人物?当年他追击流寇时躲到偏僻的地方,在潼关、西安又不能全歼敌众,就这功劳跟我能比吗?”
他又对济尔哈朗发炮:“济尔哈朗是叔叔的儿子,我是太祖嫡子,他有什么资格叫‘叔王’?要叫也该轮到我才对。”
他甚至看不起那个穿着龙袍的小娃娃,进殿拜见时,别人老老实实站在午门外排队,他明目张胆支起伞盖,坐在那里一副借鉴别人的架势,还张口称大殿上的那个娃子是“孺子”。
一个人狂到这种程度,其行为你就可以想象了。
在没有见到李自成尸首的情况下,他就谎报战功,说李自成已经被他杀了,然后不等朝廷下旨,就擅自班师回朝了。其它像夺人钱财、妻女,干涉司法,收受贿赂等,这些事都是小儿科。
阿济格恐怕忘了一件事,如今多尔衮才是大清的实际掌门人,他这么做等于在拆多尔衮的台。
多尔衮被他搞得不厌其烦,加上弹劾状太多,再不给他一个下马威,估计自己都会被他带下水。于是多尔衮下令:阿济格降为郡王。
按说这一盆冷水至少应该让他清醒清醒,可阿济格的智商水平有限,把他扔进冰柜都不带清醒的,他继续朝着众叛亲离的深渊划去。
顺治七年,多尔衮去永平打猎,一不小心发生“车祸”,从马上摔下来摔死了。多尔衮临死前,秘密召见了阿济格,谈了什么无从知晓。
阿济格来不及为弟弟的死悲伤,他甚至暗自高兴:你可终于死了,该轮到我显摆显摆了。于是他开始了一连串花式作死表演。
第一道命令:封锁多尔衮去世的消息;第二道命令:密令其子劳亲率军前来会合;第三道命令下达给正白、镶白两旗的主要将领:摄政王死了,我马上就是新的摄政王,你们必须听我的。
也不知道阿济格哪来的底气,敢对两旗将领发出这个指令。多尔衮在世,两旗唯他马首是瞻,多尔衮死了,他们凭啥听你阿济格的呢?
对两旗将领来说,多尔衮的死,就意味着靠山的倒塌,要想保持富贵,只有寻求新的靠山。很显然,众叛亲离的阿济格连自己都没有靠山了,哪有资格给别人当靠山?
这些将领们不傻,他们众口一词:效忠皇帝是唯一的光明大道。于是两白旗的将军们做了个决定,监视阿济格的一举一动,随时逮捕他。同时多尔衮的心腹刚林,快马加鞭直奔北京,向顺治帝纳投名状去了。
当阿济格和劳亲的四百亲兵,护着多尔衮的灵柩到达德胜门时,剧情没有按他的设计进行。他原以为顺治帝会亲自来迎接灵柩,那么德胜门就是他吓唬小孩玩的好地方。
可惜他抬眼看见的是威风凛凛的济尔哈朗,他诧异的是,两白旗将军们拔出来的刀对准的是他。
就这样,阿济格住进了“豪华套间”,三百护卫替他“看家护院”。
多尔衮已经是墙倒众人推,阿济格在众人心目中只是个小丑,连多尔衮都瞧不起他,所以朝臣们居然一时忘了他的存在。
这让阿济格的自尊心大大受挫,于是他又开始花式作死。
第一招,泼妇骂街。本来这种下三滥的招数不该属于他,可惜他骑不了马提不得刀,所以只好就地取材,靠舌头当武器。骂谁呢?骂济尔哈朗、顺治帝、骂背叛他的两白旗,也为儿子劳亲被杀,妻女沦为奴隶发怒。
第二招,老鼠打洞。不是有三百护卫吗?来来来,给我干活,替我挖地道,本王要越狱。看得我忍不住笑得肚子疼,三百护卫都被你催眠了吗?
第三招,纵火烧监。后来他发现骂得喉咙发炎也没人理他,挖地道也没人帮他,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居然这么不值钱,于是在狱中点了一把火。没人知道他是作死,还是耍宝。
估计多尔衮的“账目”清理完毕了,大臣们这才想起还有个催命鬼在。那就简化流程吧,反正这伙计没人心疼。于是顺治帝顺应民意,一道圣旨让他安安静静地走开。
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公元1651年,爱新觉罗·阿济格被顺治帝一道圣旨赐死,从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全部离世。阿济格之所以被赐死,主要还是因大靠山多尔衮去世了,无人保他。
在清朝建立之初,努尔哈赤的三个儿子,多铎、多尔衮、阿济格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尤其是作为嫡长子的阿济格,战功赫赫、勇猛无敌,阿济格的2匹战马被他累死沙场,这般彪悍无人能敌。
但是阿济格作为清太祖的嫡长子,只有匹夫之勇,缺乏智者谋略,因此到了最后,成了三兄弟中下场最惨的一个,直到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才为他平反,为他重修陵墓。
那么阿济格为何会被顺治帝赐死呢?这事还得从阿济格,对还是幼儿时期的顺治不尊敬说起。
阿济格和清朝两位统治者的矛盾阿济格身为努尔哈赤的长子,年纪自然是最大的一个,也是最早为大清政权卖命的贵族公子哥,因此他的资历最长,战功也可以说是最大的。
根据后世统计,阿济格从参战开始一直到结束,大大小小的战役共参加过56次,最神奇的是,阿济格的56次战役都是以胜利收尾,从来没有失败过,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大将军。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可汗大位,阿济格则成为了正白旗的首领,阿济格这样立下赫赫战功的人,自然是不愿意屈居人下,只做八旗之一的老大,因此从皇太极开始,阿济格就与大清的继承者先后发生了不少矛盾。
1、阿济格与皇太极的矛盾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多尔衮就很受他的宠爱,但是由于年龄和战功的不如皇太极,可汗之位落入皇太极之手。
皇太极继位以后,内部的最大压力就是来自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因此对于这三兄弟,皇太极采取的政策是“以拉为主,以打为辅助”,拉就是拉拢,打就是敲打,而皇太极选择敲打的对象,就是得罪过自己的阿济格。
阿济格战功显著,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和看重,自然也是人人都得敬他三分,后来有一次,皇太极的原配钮祜禄氏遇到阿济格,钮祜禄氏认为自己是皇太极的妻子,并不比阿济格地位低,因此就没有下轿子向阿济格行礼。
阿济格十分生气,于是就跑去找老爸努尔哈赤告状,而努尔哈赤也很偏袒他,随即命令皇太极休了钮祜禄氏,虽说是政治联姻,但是这种屈辱,哪个男人受得了。
公元1626年,蒙古扎鲁特部的台吉恩格参出逃,准备去投靠阿济格,按照八旗的规矩,人家要加入谁可以自己决定,但是皇太极偏偏不让阿济格好过,直接下令让台吉恩格加入德格类的旗下,但是台吉恩格也是一根筋,偏又认定阿济格。
其实这里面也没阿济格啥事,人家啥也没说,但是皇太极却以此为由大发雷霆,向阿济格问罪,还罚了阿济格1000两白银和7匹战马。
这件事情确实是皇太极借题发挥了,但是不得不说阿济格自己也是有问题的,他要是想明哲保身,直接拒绝台吉恩格的加入就好了,毕竟皇太极有命令在前,也不算得罪人,但是阿济格不拒绝选择默认,摆明了就是和皇太极对着干,而且还不止这一件事。
2年以后,阿济格的弟弟多铎想要迎娶阿布泰的女儿,多铎迎娶阿布泰的女儿实际上就是亲上加亲,因为阿布泰是阿济格母亲阿巴亥的亲哥哥,是他们三兄弟的亲舅舅。
且阿布泰与努尔哈赤的关系十分要好,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十分器重他,是著名的八位“都堂”之一,且名列靠前。
不过阿布泰和皇太极的关系却不怎么好,阿布泰和皇太极在政治问题上一直没有达成一致,两人意见相左,矛盾颇深,关系十分糟糕,皇太极继承可汗大位以后,明目张胆打压阿布泰,阿布泰地位一落千丈,且皇太极曾明令禁止贵族们与阿布泰家联姻。
所以多铎想要迎娶阿布泰的女儿,皇太极非常反对,但是阿济格又再一次和皇太极对着干,你反对我就要支持。
阿济格这次彻底将皇太极激怒,也因此付出了代价,阿济格的正白旗旗主被褫夺,由弟弟多尔衮接替。
不得不说,阿济格其实是有点不知好歹的,他对皇太极不满,但是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将别人拉下马,不知道收敛锋芒就罢了,还四处招摇,皇太极都不用找借口,就可以拿下阿济格。
实际上,皇太极原本也没有处处针对阿济格,相反地,阿济格每次出征回来,皇太极都是亲自迎接,给足了面子,但是阿济格从不领情。
要说皇太极和自己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所以迟早会清算,我们可以视为皇太极公报私仇,但是阿济格的出格行为,连亲弟弟多尔衮都看不下去。
2、阿济格和顺治的矛盾
皇太极要是长命百岁,我觉得阿济格多半会死在皇太极的手里,可惜皇太极是个情种,因为宸妃海兰珠的离世郁郁而终。
皇太极离世以后,由还是孩子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帝。古代社会无论皇帝年龄多大,只要是皇帝就是老大,任何人见了都必须行礼跪拜,恭恭敬敬,但是阿济格面对还是孩子的福临时,更为嚣张跋扈。
福临刚刚继位的时候,朝中文武大臣没有不顺从的,一来是因为他是皇帝,二来是因为福林身后站着的,是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大家别忘了福临的摄政王是2位,并不是只有多尔衮,而郑亲王可以说是皇太极的亲信,因此他和多尔衮互相牵制。
阿济格就喜欢不走寻常路,他不但对福临不恭敬,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福临是“孺子”,意思很明确:你一个小屁孩也配做皇帝?
在阿济格的眼中,他只是单纯地看不起福临,但是在多尔衮那里,你这不是拆亲兄弟我的台子吗?而在郑亲王眼中,阿济格就是一个有不臣之心的 隐患。
后来多尔衮等人攻下北京,多尔衮根据皇太极生前的意愿,在得到北京以后要马上入关,稳定人心,于是准备入关,但是却遭到了阿济格的反对。
阿济格认为,入关十分危险,很可能遭到汉人的集体反攻,从而发生当初攻打辽军时候的惨剧,应该大肆屠城,然后留守部分亲王驻守北京,主力还是应该退回山海关。
很显然阿济格的目光实在是太短浅,因此多尔衮也没有理睬他,按照原计划入关,但也是从此,两兄弟开始有了嫌隙。
公元1645年的时候,阿济格率军与李建成对战,接连攻下城池38座,一口气打了13场胜仗,将李建成逼得躲进了山里,或许是阿济格太高兴了,于是向朝廷谎报称李建成已死。
谎报还不算,接连拿下63城以后,阿济格在没有接到任何旨意的情况下,擅自班师回朝,古代将军无召回京是大罪。
在他班师回朝以后,朝廷上下皆上本参他,说他目无君王、有不臣之心等等。
多尔衮顶不住压力,于是新仇旧恨一起清算,从喊顺治帝为“孺子”开始,一直到无召回京列举了诸多罪状,但是也仅仅是贬为了郡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多尔衮和大哥意见相左,阿济格为人嚣张跋扈,做事没有规矩,但是只要多尔衮在,谁也不能伤他分毫。
不过世事难料,公元1650年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外出打猎,不慎坠马身亡。跟随多尔衮一起外出狩猎的阿济格第一时间封锁了多尔衮去世的消息,也就是在那一刻,阿济格决定放手一搏。
阿济格悄悄写信给自己的儿子,让他率领士兵前来,与此同时他还向正白旗和镶白旗发出命令,让他们协同自己谋夺权位,正白旗和镶白旗都是以多尔衮为首,多尔衮去世保护伞就没了,此时的正白旗和镶白旗选择了归顺顺治,不愿参与阿济格的谋反。
阿济格在没得到两大白旗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孤注一掷,带领自己的亲兵,打算借护送多尔衮遗体为由进宫,发动政变。
但是镶白旗人在收到阿济格的谋反请求时,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了摄政王郑亲王,所以顺治帝等人早有准备,阿济格的最后一搏也就失败了。
阿济格和顺治的矛盾,其实都是间接矛盾,像和皇太极那般正面硬刚的场面是没有的,但是无形的硝烟更危险。
后来阿济格被捕入狱以后,不但不知悔改,还在狱中破口大骂,扬言要放火烧了大牢,还私自藏了兵器带入狱中,企图挖地道越狱逃走。
入狱后的阿济格,与其说是不知悔改,不如说他是展现真我,如果他入狱后老老实实的,诚心悔过,说不定顺治帝将他关一关就放出来了,再降个级就算了,再不济看在他是自己叔叔的份上,将他圈禁起来,留他一命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他入狱后的种种行为,更像是急于求死,这或许跟他的的性格有关,一个一辈子戎马天下的常胜将军,那他就是草原上野马,根本不愿意被关在牢狱中,任人指摘,对于野马来说,比起被驯兽听话,他宁死不屈,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从清朝建立初期的局势分析阿济格被赐死的原因固然,阿济格不得善终和他的行为跋扈是分不开的,但是光从他的行为就能得出他不得善终的原因,我认为是不完整的,古代大人物的结局,都与时局分不开。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阿济格从一开始就是嚣张跋扈的,他并不是针对皇太极,也并不是针对福临,因为在他老爸努尔哈赤还在的时候,他就已经嚣张得不行了。
而他嚣张的原因和资本很简单——他为大清打了太多仗了,而且都是胜仗。我们试想一下,一个集团在建立之初最需要的,就是能不择手段签下大单,能为公司带来利益的人才。
在创立初期的公司有了阿济格这样的人才,即使不听话一些,做事有点违反常理我们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但是当公司稳定下来,步入正轨以后,这样的人才我们还需要吗?答案是需要,但是那时候需要的是具备阿济格这样又能打仗,又遵守规则的人才,否则就会破坏公司规则,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很显然,在多尔衮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入关,局势已经稳定,种种该打的仗都已经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小打小闹,即使没有阿济格,其他人也能摆平。
也就是说,阿济格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已经没有入关前那么重要了,可有可无。且当时的顺治皇帝正在进行加强皇权、整顿吏治、着重发挥汉官的作用等等这一系列作用,这些动作无论哪一个,阿济格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在当时局势下的阿济格和顺治,两人注定背道而驰。
都说阿济格头脑简单,我认为阿济格实际上是一个很能看懂时局的人,他之所以想趁着多尔衮去世夺权,也是想拼一把,自古成王败寇,赢了最好,输了大不了就是人头落地,这也很符合古代将军武士的做事风格。
所以我们总结下来,阿济格落得被赐死的原因就3个:一是他为人行事嚣张跋扈不知收敛,引起皇帝厌恶;二是自己的保护伞多尔衮突然去世,靠山倒下了无人庇护;三是当时的清廷局势已经平稳,阿济格被局势抛弃,被皇家抛弃。
写在最后清朝廷时期的名将很多,前期清朝皇帝生的儿子们各个骁勇善战,比如代善等人,但是阿济格却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被赐死的亲王,结局悲惨,终极原因我认为还是在局势,不在其他,不然在皇太极时期,阿济格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