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王献之相比,谁的书法成就高?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古有名训。二王的书法成就到底谁的更高,历来就有争议。这很正常,争议的原因,是由于两人的风格略有差异。又因之人的审美趣味不同,对二王的评价,就有了差异。
唐孙过庭的《书谱》中,有对二王的评价。后世的论者,说到二王之时,恐怕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孙过庭的影响。个人觉得,孙过庭在《书谱》中,似有“抑献扬羲”之意。不过,孙过庭的观点,其实是初唐时期较普遍的观点。李世民也是推崇王羲之的。
在孙过庭看来,王献之的水平是不如王羲之的。他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谢安素善尺犊,王献之尝做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谢安是二王时期的政治文化名人。他很喜欢收藏名家的字迹。有一次,王献之有事给谢安写了个纸条,写完之后,自己感觉写的的很好。他心里想,谢安得到这个条子之后一定会保留下来。谁知道,谢安看了之后,在纸条的后面对问题做了个答复之后,还给王献之了。当然“题后答之”,是当时书信往还的正常形式。只不过,如果是书法名家,或是文化名人,人们得到他的片言只语,都会珍重的收藏起来。谢安的身份当然不同,他的书法,也是了不起的。这件事情,王献之自己觉得,有点没面子,深以为耻。
孙过庭还说了一事,表明他自己不太瞧得起王献之。但这个事情,与书法本身的关系不大,与人物的性格有关。书如其人,这也是古之名训。不爱其书,既是不爱其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故事,还是发生在谢安与王献之之间。谢安曾问王献之,你的书法与右军(王羲之)谁胜?王献之答道:“当然是我的比他的好!”谢安说:“但世人都觉得你父亲的字比你的要好。”王献之答:“他们懂什么?(世人哪得知!)”。孙过庭对这个故事评论说,王献之自称胜父,很不谦虚,有点狂的味道。孙过庭又说,如果王献之认认真真跟父亲好好学习,是可以传承王氏家学的,可是,王献之本人不承认他的书法得右军所传。所以,他的书法和王羲之不太一样,水平也比不上王羲之。
从孙过庭的评论中,其实是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的。孙对王献之的贬抑,不完全是出于书法的功力和水平,而是对书法的风格以及书如其人之上的做人风格的不赞同。总而言之,王献之的风格,与王羲之还是略有不同的。这个不同就是“内擫外拓”
“内擫”与“外拓”是元代的袁裒提出的,他也是在论二王书法不同之时提出的:“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阔,故散朗而多姿。”这是对二王审美风格上的评价。但是,这种审美风格的不同,是由于用笔的不同产生的。后世对于外擫与内拓笔法的解释有很多。这里我们不是内行。不去细分。但有一点,研究笔法的,一般不会细论,那就是,不同的用笔方法,成就不同的审美风格。同时,不同的用笔风格,本质上来源于性格的不同。我们抛开笔法的细节笼统的说,“擫”有收敛之意。“拓”有舒放之感。二王父子只所以有收与放的不同的感觉,与他们从小的生活与性格有关。
王羲之虽出身世家豪门,可是从小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必是一种内敛沉稳的风格。他的父亲在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就成为战争失踪人员。王羲之也就成了孤儿,虽然有叔伯的抚养,但是,这种现实情况决定了,他的性格不会太张扬。更多的是内敛。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内擫。
王献之的成长环境就不一样。他的父母都出身豪门大族,他自己又是驸马之贵,大令之尊。意气风发的贵族豪气恐怕掩盖不住。所以,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一种个性的张扬。表现在书法的风格上,就是外拓。
说到这儿,就可以讨论一下题主的问题了。二王的书法,到底谁的成就高?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因为风格的不同,喜欢内敛的,当然以王羲之为尊。喜欢张扬的,更推崇王大令。
内敛的风格,更符合儒家中庸之道。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我个人按传统的阴阳观念来评论一下,王羲之的风格,体现出一种阴阳平衡之美。而王献之的书法稍露阳刚,动感之美。魏晋时期,是玄学大盛的时期。个人觉得,玄学本质上是儒与道的融合。王羲之的从容内敛,体现了更多的儒家精神,而王献之的身上体现出某种程度的道家的洒脱。二王之所以并称,就是因为他们在大的风格一致的前提下,又有个人风格与气质的不同。假如王献之真的完全按父亲的路子下来。那么现在书法史上就不会有“二王”的提法了。王献之也顶多被人称为小王羲之,而不会是“二王”之一了。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你喜欢谁,谁就是最好的。
王羲之和王献之相比,谁的书法成就高?
我是“”快乐书法营”,专挑难题来回答。
关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那个比较好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几个方面来观照:
第一、首先,我们要排除一些俗传的所谓“天下第一”等出自何人之口无法考证,也不合艺术规律的隧道声音的干扰,以及皇权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而有意鼓吹的夸大之辞的蒙蔽。
一种书法风格,书法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一个时期内,可能当时极其好尚,但到另一个时期,反而非常厌恶。比如米芾学习二王,初期日日临习不辍,连他的斋号,都叫“宝晋斋”。但后来就持批评态度,自己又说“一洗二王恶札”!(宝晋斋《英光集》)那么,他前面说王羲之天下第一之类的话,后面就完全否定了;至于唐太宗李世民、梁武帝萧衍,则完全出于“成教化,助人伦”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极力鼓吹王羲之,贬低王献之,则明显是睁眼说瞎话。比如李世民同学,一边捧着王羲之,贬低王献之,自己的书法,学的却是王献之。他的《温泉铭》,几乎就是王献之书法的翻版。说一套做一套,是古代帝王的常规操作,因此,帝王推荐的书籍,帝王吹捧的人和事,不可全信,最好不信。呵呵。
第二、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代表传统书法中“内擫”、“外拓”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艺术的不同的风格,只有异同之辩,没有高下之分。
回顾历史,汉字的结体,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外拓,结体圆转,外轮廓线略向外弯曲,成铜鼓状者,与之相应的,笔致开张,点画线条一般都偏圆,不很强调起笔和收笔的裹束,两端与中段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
(王献之《淳化阁帖》选字,外拓风格)
二是内擫,结体方折,外轮廓线略向内弯曲,成腰鼓状者,与之相应,笔致紧敛,点画线条一般都偏方,强调起笔和收笔的裹束,两端与中段的粗细变化较大,一般两端粗于中间。
(王羲之《兴福寺碑》选字,内擫风格)
内擫沉静,外拓奔放。不同性格,不同好尚的人,在继承前人风格的取法方向上,就不相同。
包世臣《艺舟双楫》说:
“右军(王羲之)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蔡邕,东汉大书法家,擅长隶书);大令(王献之)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李斯,战国末秦书法家,擅长篆书)。”
一句话就道破了他们父子俩的传统渊源。
王羲之书法的法源,来自隶书(当然也有章草的承袭)。因此他的笔法,往往在转折处多方,大多笔笔另起,比如有名的《十七帖》,《圣教序》,这样的字例非常多;其行书,往往也是如此;结体偏方正,但一改隶书、章草的横势为纵势(如不然,怎么会有“创立新体”之说)。其行书的显著特征是:少圆转多方折,正直为主,斜曲为宾,字的四周笔画向内弯曲,结构造型表现为闭合性。
(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王献之书法的法源,来自篆书,其笔势连绵不断,转折韧劲而多圆,盘曲摇曳,外感柔美,内蕴坚韧,篆籀之意,粲然在目。字的造型凝练而放逸,新意异态时出。正者特正,斜者更斜,长者特长,短者更短,奇异诡谲,变化莫测。笔形字型,别于大王,富于大王,字的造型表现为开放性。
(王献之《不审帖》局部)
小王的历史性贡献,为大草狂草之滥觞。后世所见连绵大草,不外乎出自小王。
如果王献之书法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以古人尊老抑小的一贯作派,书法史上就不会有他的什么地位。
我们看《淳化阁帖》,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与二王同时代的书法家,以及之前近一百年左右的许多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水平,绝对不亚于二王父子。说王羲之“增损古法,创立新体”,总感觉历史选择性的抹杀了一些人对传统书法的贡献(这里面,帝王的好尚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因为下这个结论的人,就是唐开元年间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书断》)。张怀瓘是唐开元年间人。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同学的年号。李隆基,史载其通音律,善书法。他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李隆基传世的书法作品《鹡鸰颂》,完全是王羲之《兰亭序》笔法。但李隆基同学,把兰亭笔法,写的很富态。李隆基同学喜好丰腴,找老婆也要找杨玉环这样珠圆玉润的。个人的喜好,反映到书法风格上来了,有没有?
下图是李隆基《鹡鸰颂》真迹。大家感受下。
(张怀瓘是和李隆基同时代的人,即使想说点公正话,就问他敢吗?)
(下面两图为《淳化阁帖》选字,二王的字例,属于个别)。大家感受下。
第二、看后世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评价。
首先,张怀瓘《书断》说:
“逸少(王羲之字)乘真行之要,子敬(王献之字)执行草之权。”
指出二人的擅长不同。
大王擅长行楷,基本上字字独立,中规中矩;小王擅长行草,痛快淋漓,为“一笔书”之祖。
其次,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录》说:
“大令善隶、稿,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指出二人的风格取向不同。
张怀瓘《书断》也说:
“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说:
“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
指出二人各有长短。
我们看二王父子的字例,说明上述分析评价,都是非常中肯的。作为两种风格的典型,当然无法评定其高低优劣。
唐太宗李世民《羲之传论》赞誉大王的字为“尽善尽美”,而对献之却大加贬斥,说什么“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如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枒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赢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如此不符实际地瞎胡说,其真实意图是啥?就不用说了。
我们看大王风格的忠实继承者,欧阳询的行书,恰恰符合李世民对王献之评价的某些特征。有木有?
(欧阳询《张翰帖》)
三、看后世的传承,以及传承者的历史贡献。
大王内撒,小王外拓,写法不同,对后世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
首先,就书写过程来说,手腕的运动,圆转外拓是顺的,翻转内擫是逆的,顺则快,逆则慢,因此,写圆比写方快。
张怀灌《书议》说: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
因为外拓比内擫写得快,写得自由,更符合草体“以趋简约”的本质,所以流传也就更广、更普及,影响更大。
其次,就书写风格来说,内擫的行笔以直线为主,朴质无华,外拓的行笔以曲线为主,婀娜华丽,书法风格的发展大势是“古质而今妍”(《书谱》)。因此华丽的外拓法当然比朴质的内擫法更受后人的青睐。(说句笑话,流行的江湖体,老干部体,全都是外拓法啊!哈哈)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毫无疑问,小王的影响超过大王。
萧子显《南齐书·刘休传》说:
“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贵之。”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说:
“比世皆尚子敬书,元常继以齐代,名实脱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大王去世,大约在东晋中叶的晋穆帝(公元343*361)年间,离晋亡尚有五十余年,再经过宋的六十年,齐的二十四年,到陶弘景和梁武帝的年代,总共一百四十余年,王羲之书法在这段时间内,几乎要被小王压倒;梁以后,历朝历代著名书家的风格,也以外拓为主。
张怀璀《书议》说:
“子敬后,羊(羊欣,南朝宋时书法家)薄(薄绍之,羊欣同时代后书法家)嗣之。宋齐之间,此体弥尚。谢灵运尤为杰出,近者虞世南亦工此法。”
从两种不同书法风格的后世继承来看,书法史上声名如炸雷轰响的唐颜真卿、张旭、怀素、都属于外拓风格;再后,明傅山,王铎等等,书风都属于小王外拓一路。
相对来说,大王的内擫行草,则比较冷落。唐朝的欧阳询,五代宋初的李建中、元代的杨维桢,明末清初的张瑞图和黄道周。名家屈指可数。
总而言之,古往今来,整个行草书法史上,外拓的势力远远超过内擫,王献之的影响,要比王羲之大得多。
但当代的人,由于曾经有过几十年的文化断层,也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书法史,对书法的不同风格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产生题主这样的疑问,也是能够理解的。
谢谢您的阅读。觉得回答不错,就请点个赞呗!
王羲之和王献之相比,谁的书法成就高?
这个问题比较尖端!
在书法界,总有人喜欢定义除了王羲之就是颜真卿,可是,王献之呢?颜真卿比王献之的书法高吗?非也!在书法史上除了王羲之就是王献之才合理。
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要高出王献之一大截!即使是王献之也没有学全王羲之的笔法。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各种难的笔法,截笔,方笔,还有变态的结体等等,这些王献之的书法力几乎难以看到。
那么,王献之对于王羲之就没有优势了吗?不是!王献之比王羲之强的是草书的断与连,以及书法的流美之处,如果把王羲之比作是温文尔雅的中年学士,那么王献之就是快马风流的少年!
王羲之和王献之相比,谁的书法成就高?
答: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王羲之的书法比王献之的书法,要强很多,不是一点半点!
我们首先看看大王的书法,他的功底十分得深厚,而且笔力强健!这跟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据说,大王曾经隐居在抱犊山上苦学书法,五年没有下过山。他每天洗砚台的水池,因为时间长了而变成了墨池。象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人学得来的。
再说,大王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尤其是行书,开创了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他的《兰亭序》更是一生的杰作,光耀千年。后世学书法的人,几乎没有人没学过大王的书法。一个人,如果学到了大王书法的十分之五、六,那么便可以成为一代名家。
而小王呢?他的书法跟父亲相比,那是要差几个档次。首先是字的功底上,大王要甩小王几条街。再者,字的线条上,小王还是比较飘,不够稳重。我总觉得小王的书法,特别是楷书,比较拘谨,放不开,小家子气。
只不过行、草书上,小王的天分较高些。他的草书,因为擅长一笔书,所以气势连绵,给人一种余犹未尽的味道。
王羲之和王献之相比,谁的书法成就高?
此问题应该由当事人自己回答,方为准确可信。
根据史料记载,东晋谢安曾问王献之曰:‘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故当不同。’安曰:‘外论不尔。’答曰:‘人那得知!’”这一段话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谢安这个人很睿智,他知道王献之的性格率真,便故意问王献之,你和你父亲相比,哪一个字更好呢?谢安其实只是想为难一下献之。献之也知道谢安的意思,回答得绝对巧妙,他不说我自己好,也不说他父亲的好,他只是说当然不同。前面有一个“故”字,很有意思。这其实隐含的意思就是,我父亲肯定好,我的也不比他老人家差,而是各不相同耳。至于不同在哪里呢?外人哪里知道!意思是就凭你谢安也不一定知道吧!又驳了回去。不过这次确是非常含蓄,没有抬杠,给了谢安一个礼貌的台阶下。
虞龢的《论书表》却在这个细节上的表述有些不同。《论书表》这样记载的:“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哪得知。”我个人比较相信前者的描述与对话。以献之的智慧,他不会明白说出“故当胜”这话,这样就不是魏晋风流了。再看看《世说新语》中记述的对话,也含蓄得很。虞龢在《论书表》里把意思全改了。什么“世人哪得知”,这话就不是魏晋风度,而是狂妄自大。
王献之随着技法成长与审美认知的成熟,是要变父亲法的,就从他书作的风格就可以看出结论。根据张怀瓘《书议》的记载,王献之劝父亲变法。在他十五六岁时,就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这就是王献之的伟大之处,王羲之已经非常非常厉害了,通常的情况是,儿子肯定不行的,比如欧阳询与欧阳通,米芾与米友仁,赵孟頫与赵雍,文徵明与文彭等等,他们的儿子,书法水平就很一般与其父水平相去甚远。但是献之想到要变老子的法,这个气度却是非同寻常,献之变“古法”,创造出了“今体”。
张怀瓘《书议》评价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魏晋风流不是人人可当得起的,必须要有学识、智慧、气度、胆略,缺一不可矣,方为人之至高境界。
综上所述,从书艺上说应该是各有所长,各领风骚。书圣应该是“二王”。从辈份上说,若羲之是唐太宗奉为的“书圣”,那献之最起码也应该是“亚圣”。
有谁说天上不能出两个太阳?我偏要出给你们看看。结果一门父子,两个圣人。
王羲之和王献之相比,谁的书法成就高?
来看看书谱是怎么说的吧,“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