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柴家为什么是世赐王?
柴家和赵家的恩怨,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赵家抢了柴家的江山,但却想要保住自己的脸面。
赵匡胤早年是跟着柴荣后面混饭吃的,柴荣继承了自己的姑父郭威的皇位后,听闻点检为天子的传闻,所以就把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给撤了,改由赵匡胤担任。
这逻辑大家肯定想不通,为啥?因为不管换谁上,殿前都点检这个官职始终都有人干着,岂不还是有点检为天子的麻烦吗?
其实柴荣担忧的,倒不是这个传闻,他主要是担忧张永德这个人。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这层身份让柴荣忧心忡忡。
郭威的儿子,在郭威起兵反叛后汉的时候,就都被后汉隐帝给宰了。因此郭威膝下无子,只剩下一个亲闺女郭氏和一个干儿子柴荣。
因此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郭威的女儿自然和郭威关系更亲密。如果张永德可以继承大统,那么张永德和郭氏的儿子,就成了后周的继承人,而他和郭威是有血缘关系的!
现在你明白了吧?柴荣要防备的,其实是张永德这个人,而不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嘿嘿一笑:你们随便闹,晚点儿我来收摊。
一、柴荣的江山,被好兄弟赵匡胤抢了。柴荣号称是五代第一英主,打得周围邻居们一个个连连求饶。可惜这位老兄寿命不长,只做了6年皇帝就去世了,享年39岁。
这个时候后周的江山,落在了年幼的柴宗训手里。柴宗训是柴荣活着的儿子里,最年长的一个,当时也不过只有7岁而已。
好在柴荣给柴宗训搞了一堆辅政大臣,还有一套看似比较完备的辅政机构。柴荣放心地走了,赵匡胤躲在角落里笑了。
因为赵匡胤知道,这套辅政机构包括那几个辅政大臣,都不管用。禁军的军权都在自己手里,哪里还能让其他人放肆了?
因此柴荣去世没多久,赵匡胤便让人假传消息,说契丹人打来了。
柴宗训匆忙中,只好让赵匡胤带着禁军前去平叛,结果好了,赵匡胤走到一个叫陈桥的地方以后,就不肯走了。
一场兵变就此爆发,大将们纷纷跑到赵匡胤跟前,强行将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赵匡胤“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了这一使命,带着大军折返回了京城。
柴宗训都懵了,赵叔叔你这是什么操作?赵匡胤嘿嘿一笑:侄儿,还不麻溜地下来?
就这样,赵匡胤夺取了老柴家的江山。准确来说是老郭家的江山,因为柴荣继承了郭威的江山,而且改名为郭荣。
二、赵匡胤总觉得有点儿不自在。柴荣对赵匡胤是真心好,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看待。赵匡胤也因为这份情谊,得以不断得到提拔,陆续成为了禁军领袖。
当时的禁军可不是看管皇城的部队,而是朝廷的正规军,战斗力异常强悍。是柴荣亲手将篡位的资本交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篡位时,自然是有点儿脸红,毕竟当初和柴荣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一眨眼功夫,就跑来欺负柴荣家的孤儿寡母了,这是人干的事情吗?
为此赵匡胤承诺柴宗训和太后,肯定保住老柴家的所有人,而且让他们享受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只要宋朝在,那么老柴家的子孙后代一定都有保障。
这就是为啥《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敢随意接待天下豪杰的原因。这背后没人撑腰,还真不敢这么搞。杨门女将里的柴郡主,在小说里也是老柴家的后代,在老杨家这才有了话语权。
赵匡胤觉得这么做,似乎还不够,因此赵匡胤索性把柴荣的本姓给改了回来。柴荣本是郭威的内侄,也就是郭威的皇后柴氏的侄子,和郭威没有血缘关系。
可是柴荣后来拜郭威为义父,这才把姓氏改成了郭,自此一直用郭荣这个名字。赵匡胤觉得不好,所以将柴荣的名字给改了回来。
为啥赵匡胤觉得不好呢?主要是因为赵匡胤这么一改,就可以说明一件事,柴荣继承来的江山,也是得国不正!既然大家都是得国不正,那谁也别笑话谁!
三、柴家的待遇究竟如何?很多人说柴家在宋朝是世赐王爵,混得相当不错,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后周灭亡时,柴荣还有4个儿子活着,分别是:
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
第一,柴宗训,20岁去世。
其中柴宗训继承了大统,后来禅让大位给赵匡胤,自己则被降爵为郑王,迁居房州。房州那地方在唐朝是流放犯了罪的皇族子弟的地方。
柴宗训在这里生活了几年,还生了5个儿子,结果自己20岁的时候就突然暴毙而亡。把赵匡胤给伤心坏了。
那么柴宗训留下的那5个儿子,是不是都得到了善终呢?不好意思,历史压根就懒得记载他们,而且柴宗训这一脉,到了他儿子这一代,就全部断绝了。
第二,柴熙让,丢了!
至少史料里是这么记载的,柴熙让就是在赵匡胤篡位期间丢了!这么大的孩子,按道理不会随便就丢了,我看极有可能在战乱中挂了,亦或是防止被赵匡胤给害了,在忠臣的协助下,选择隐姓埋名了。
第三,柴熙谨,说法不一。
有一种说法,是柴熙谨也在赵匡胤篡位时丢了!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柴熙谨被赵匡胤手下大将潘美给收养了,还改名为潘惟吉。
第四,柴熙诲,说法也不一。
柴熙诲的结果也有两种说法,要么也是丢了,要么就是被柴熙诲的岳父卢琰给收养了,明确改名卢璇。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得出,柴荣的嫡系后裔,基本全都没了!最关键是,还真的落了断子绝孙的下场。
那怎么说柴家在宋朝世赐王爵呢?其实到了柴宗训的儿子这一代,压根就没这个待遇了,因为柴家没人了!
结局:那么后来柴家咋又有人了呢?原来时间到了宋仁宗时期,大家面子上又挂不住了。说好了对老柴家一辈子好,结果搞得人家断子绝孙了!
宋仁宗觉得很惭愧啊,因此就从柴家的旁枝中,找了那么一个人来继承了老柴家的香火。不过此时已经不是世赐王爵了,而是改封为崇义公。此后这帮人世代承袭崇义公。
这显然就是老赵家,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行搞起来的一件事。你要真的对老柴家好,就不会把老柴家那么多子孙给搞丢了!还不是怕他们活着碍事嘛!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宋史》
宋朝柴家为什么是世赐王?
柴氏在宋朝是世袭公爵,不是王爵。
为什么不是王爵?
因为宋朝册封的柴氏,不是后周皇族,没资格封王。
五代后汉时期,由于权力斗争,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杀了个精光,导致他没有亲儿子承嗣大统,只得从外戚中寻找继承人。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有三人,分别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内侄柴荣。
论血缘关系,李重进是郭威妹妹的儿子,其血缘关系与跟郭威最近。
论亲缘关系,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按老话的说法,“一个女婿半个儿”,张永德与郭威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比之下,柴荣和郭威的关系就很一般了。
他只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与郭威既无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上也比较疏远。
但郭威感念当年与柴皇后的感情,加之柴荣的能力也确实强出李重进和张永德。
所以最终,郭威收柴荣为养子,并把皇位传给了柴荣。
需要注意的是,柴荣是郭威养子。不是所谓的义子。
养子在法律上,是被法律承认的收养与被收养关系。
而义子则是所谓的干儿子,并不具备法律上的关系。
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养子等同于儿子,有家产继承权;义子不是儿子,没有继承权。
而由于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所以从他过继给郭威开始,他就改叫“郭荣”了。与柴氏不再有亲缘上的关系。
他的儿子也都要改姓郭,应该叫郭宗训,郭熙让,郭熙谨,郭熙诲。也与柴氏不再有亲缘上的关系。
他们死后,牌位要摆在郭氏祠堂内,而非柴氏祠堂。
否则,他们就不具备继承后周皇位的法统。
而也正是因为郭荣和他的四个儿子不能再与柴氏有亲缘关系的缘故。
郭荣的本家柴氏家族,在后周一朝并不是皇族,享受不到特殊待遇。
就拿郭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来说。
他虽然是郭荣的亲爹,但因为他把郭荣过继给了姐夫郭威。所以他在后周一朝,只能算作是皇帝的国舅爷,享受外戚待遇。
他见了亲儿子郭荣,还要行君臣之礼,下跪磕头。
亲生父亲尚且如此,郭荣的那些叔伯堂兄自然也必须如此。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郭荣虽然本姓柴,但从他过继给郭威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与柴氏再无任何关系了。
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夺皇位后,对赵宋江山有政治威胁的人,是“郭氏”,也就是郭荣的四个儿子;而庞非大的“柴氏家族”。
这点一定要搞清楚。因为这决定了后来赵宋王朝分别给郭荣儿子和柴氏家族的待遇。
先说郭荣儿子的待遇。
由于郭宗训,郭熙让,郭熙谨,郭熙诲都是后周皇子,对赵匡胤威胁极大。所以他们的待遇都很一般。
郭熙谨、郭熙诲在陈桥兵变期间失踪,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原本想要杀掉他们,但被大将潘美劝阻。随后潘美和卢琰分别收留了他们,并替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郭熙让于次年失踪,彻彻底底的失踪。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相比于三个倒霉蛋弟弟,周恭帝郭宗训的待遇最好。被赵匡胤依照魏晋逊位之君封王爵的老规矩,封为郑王。
但是由于赵匡胤此后剥夺了他的“郭姓”。令他又改回叫“柴宗训”。
所以,郭宗训虽然封了王爵。可因为他的儿子又恢复了柴姓,又重新回到柴氏之列。不属于后周皇族了。故而,郭宗训的郑王爵位只传承了一代。他的五个儿子,柴永琦、柴永廉、柴永惠、柴永孝、柴永盛,都没有王位继承权。最高也就只能是封到公。
973年,郭宗训莫名其妙暴毙。
他死后,他五个儿子的下落,史籍没有详细记载。别说现在人了,连当时人都不清楚。
比如宋仁宗在位期间,仁宗皇帝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郭氏子孙”,便下令寻找郭宗训的直系后裔。打算找到后,借其制造舆论,收买人心。可结果居然找不着。
郭宗训的子孙,可能隐居了,可能被杀,没人说的清楚。(从侧面也能说明赵匡胤和赵光义对郭宗训并非民间传说的那样善待,不然怎么可能找不着呢)
再说柴氏家族的待遇。
后周时期,柴氏顶天了也只能算外戚。而北宋建立后,连郭宗训的儿子也混得很凄凉。
因此,柴氏在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如同老百姓一般。在史料中,找不到柴氏子孙在这一时期出仕为官的记载。
民间传言,赵匡胤曾立下遗诏,要求后世赵氏子孙“善待柴氏”的说法,显然是谣言。
事实上,不管是郭氏,还是柴氏。赵匡胤和赵光义哥俩都没善待,只是没抹脖子而已。
如果真善待了,何至于偌大的柴氏,最有名的人,居然小说虚构人物柴进?
不过宋仁宗继位后,柴氏子孙开始转运了。
前面说了,宋仁宗想找郭宗训的直系后裔出来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找不着。
于是,宋仁宗便又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家子弟中找人。
最终,宋仁宗从柴氏族谱中找到一个柴咏的人出来,立其为榜样,赐予爵位。让他承担奉祀后周的任务。
柴咏当时封的什么级别的爵位呢?
前面也已经说过了,郭宗训被赵匡胤下旨改回柴姓后,所有的柴氏子孙,无论是郭荣的这一分支,还是柴氏本宗,都与后周皇族再无半点关联了。
所以,宋仁宗封给柴咏的爵位便是公爵。
正式封号是“崇义公”。
北宋时期,算上柴咏,崇义公爵位正常传承了四代。
直到北宋末年,因靖康之变,北宋末代崇义公柴夔悟被金军俘,随徽钦二帝一起被俘虏到北方。崇义公爵位的传承才断绝。
不过南宋高宗时期,随着时局稳定,宋高宗又想到了柴氏,又派人在柴氏族人当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并经过一番选拔后,找到一个叫柴叔夏的柴氏子孙继承崇义公爵位。
所以南宋一朝,崇义公又传了九代。直到崖山之战,南宋被灭,崇义公爵位才废止。
需要说明的是,崇义公爵位和宋朝的齐安郡王和安定郡王一样,虽然是世袭爵位,但并不是父传子式的世袭。
每一代崇义公都要皇帝钦点。新一代崇义公不一定是上一代的儿子。谁来承袭爵位,要看皇帝的意思。
被皇帝点中的,获得爵位,自然飞黄腾达。
没点中的,那就回家该干啥干啥吧。
所以,古代的小说,如《水浒传》。今天的电视剧,如《杨家将》。说整个柴氏家族在宋朝都显赫无比,男的封郑王,女的封郡主。甚至还有丹书铁券,显然都是戏剧情节,看看就好了,不能当真。
毕竟,宋朝正儿八经的赵氏子弟都有混得落魄的。比如赵匡胤四弟赵廷美一支,在王安石变法后,被宋神宗全部踢出宗室,不再给予物质上的优待。
更何况是本身就不是后周皇族,只是被宋朝皇帝拉来充门面的区区柴氏呢?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时期,郭宗训的直系子孙找着了。
按道理说,既然找着了,那就应该把崇义公的爵位还给他们。但徽宗没这么做,他只是封郭宗训的直系后裔为宣义郎。
这是一个品级不高的虚职。
从这个事可以看出,宋徽宗这个人,蔫坏蔫坏的。
与郭荣其实没啥关系的柴氏子孙封公爵,而且还承担了奉祀任务。
而正经郭宗训的直系子孙只是个宣义郎,而且奉祀时,还得排在崇义公的后面。
到底谁才是正经的后周皇族后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郭荣的本家柴氏呢。
宋朝柴家为什么是世赐王?
在不少小说中,比如《水浒传》,都会提到在宋朝,柴家地位崇高,世代受封。
那么,柴家为何在宋朝有那么高的地位呢?
这还要从宋朝为何建立说起。
从唐末开始,藩镇割据成风,朝堂上,也往往是最高武将专权。第一代皇帝还能手握实权,但开国之君去世,军权大半就落到枢密使(五代品级最高的武将职位)或者禁军首领手中。他们一旦羽翼丰满,就会废掉少帝,自己登上皇位。
像后汉皇帝刘知远就是后晋大将,后周皇帝郭威是后汉大将。后周郭威称帝不过数年就病死,由其外侄柴荣登基,史称周世宗。
周世宗在位也不过五六年。赵匡胤是周世宗亲信。赵匡胤从高平一战开始,就进入周世宗视野。之后,无论是后周南征南唐,还是北征辽国,赵匡胤都冲杀在第一线,建立赫赫战功。
到周世宗晚年,赵匡胤已经成为禁军殿前司都指挥使,兵权极大,麾下又有一帮心腹,占据禁军高位。
在周世宗去世之后,其子六岁的柴宗训继位。在赵匡胤的谋臣赵普的策划下,他的心腹制造了北汉入侵的谣言,使得赵匡胤获得了统军北征的大权。
在大军离开都城不久,赵匡胤就在陈桥发动兵变,史称“陈桥兵变”。
因赵匡胤及其部下都是周世宗的亲信,加上赵匡胤本人心怀仁慈,且对军队的掌控力极强,后周皇室已经很难撼动其地位,于是,陈桥兵变时,他就命令部下,不得侵害柴家。
等他登基之后,赵匡胤更传下诏令,要求宋朝历代皇帝都要善待柴家。
因此,在整个两宋时期,柴家的地位都比较高。
不过,和提问中所说的柴家是世赐王不同,从宋太祖时期,给柴家的最高勋爵,不是王爵,而是公爵。从柴宗训开始,历代柴家嫡系继承人,都受封为崇义公。
这个崇义公是公爵,品阶仅次于王爵,在侯爵、伯爵等等爵位之上。不过,柴家毕竟是前朝皇族,身份颇为尴尬,因此,柴家在政治上一直受到打压,无法获得实权。
像《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他四处招揽江湖豪杰,已经让宋朝皇族不满。他的家族后来会被人陷害,和柴家这前朝皇族的身份有关。
换言之,在普通人眼中,柴家地位高贵,可是,在真正的宋朝贵族,尤其是皇族看来,柴家不过是二等公民而已。
宋朝柴家为什么是世赐王?
宋朝柴家是五代后周柴荣的后代。陈桥兵变,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占了柴宗训的皇帝宝座,建立了北宋。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心中抱愧,善待柴家,颁布铁券,柴家子孙世代赐王。
北宋、南宋时期,柴家一直延续为王。
宋朝柴家为什么是世赐王?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的发生也就预示前任君主有被灭的风险,但却有一个例外,禅位新君主后过得十分逍遥,而且世代得以厚待。
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感恩于借柴家势力,得以建立大宋江山,给柴家册封公爵,地位次于王爵,在侯爵、伯爵等等爵位之上,历代柴家嫡系继承人,都受封为崇义公。
之所以能够让后世优待柴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心中有愧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被迫当上了皇帝,尽管是被迫,但是外界看来还是有很大的争议,赵匡胤夺取皇位心中有愧。作为后周的将领,赵匡胤的夺位,带有明显的不正当性。
而且后周两代君主,郭威和柴荣对赵匡胤都不错,从人性来说,无论怎样都是说不过去的,所以肯定要多给柴家一些优待政策。
二、安抚天下
赵匡胤成功登上皇位后,毕竟皇位是从别家给过来的,这个时候如果赶尽杀绝,势必招致天下人说道。
而此时他表现出了高风亮节的气度,可以让天下人看到,他是是一位明君,实行仁政,对自己治理国家,安抚人心有好处。
赵匡义是十分的聪明,登基后为了善待柴氏后人,立下一块石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每一位柴氏后人能够在赵家人的庇护下生活,只要不是犯下谋逆的死罪,都可以免过。世袭爵位,让柴氏子弟衣食无忧安享生活。
最后我想说:
无论赵匡胤出于怎样的目的保护柴氏后代,柴氏后代都应该感谢赵匡胤的优待,对于柴氏后代也是十分仁慈的,柴氏后代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实权,但在那个年代衣食无忧,始终受到了大宋的保护。也算是对前主一种报答。
宋朝柴家为什么是世赐王?
这个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众所周知宋朝是在后周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而后周的实际控制者就是我们所说的柴家。宋朝的第一个皇帝就是赵匡胤,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赵匡胤是在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的建立者)。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受到周世宗柴荣器重,赵匡胤也不辜负期望,在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死后,七岁的周恭帝即位不久后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随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随即带部队进入京城,接受周恭帝的禅让。我们历史上的宋朝就是这样被建立的。
像宋朝赵氏是属于权臣篡位而来,美其名曰尧舜禅让,但是谁不知道就是看在人家皇帝年纪小,孤儿寡母的好欺负,顺势就披了件黄马甲就上位了。后周柴家既然是禅让,赵氏又说是尧舜之德,把柴家比喻是尧,那么要是对尧不好,那就真的是要换来天下的骂名了,所以赵匡胤很是尊重柴家一族,给后周恭帝封王,在其旧朝太后死后,还以后礼安葬在皇家园陵。
宋朝政府很仁厚,非常善待柴家。宋太祖编写祖训时。 其中就有(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总之就是得位不正,心中有鬼!一切都是做给世人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