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道台,又被称之为道员。在清朝,道台在巡抚、总督等省级领导之下,但同时又在知府等府级领导之上的地方官员。

简单来说,如果说巡抚、总督代表的是一省省长的话,那么知府就是地级市的市长。而道台则相当于省级各部门厅长这个级别。

我们都知道,厅长是具体管辖某一方面事务的领导,比如说农业厅长、教育厅长、商务厅长等等。因此道台也是一样,是具体负责某一事务的副省级或者正厅级领导。

一、清承明制,基本沿袭了道台制度。

明朝的时候,朝廷官员分为内阁和六部,六部具体是吏户礼兵刑工。而地方官员,则分成了三大块来管辖,主要就是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

其中按察使司主管司法和监察工作,都指挥使司主要负责军事工作,剩下的民政、财务、刑罚等等工作,全部由布政使司负责。

布政使司的老大按察使,又被称之为藩台,而按察使司的老大,又被称为臬台。而道员,主要就是这两位派遣到省内各地,管辖相应事务的官员。他们手里一般都捏着几个市,但是管辖事务相对专一。清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

二、交叉任命,便于管理。

知府是府的最高长官,手握这个府的军政大权。你能说他手里的权力比道台小吗?当然不能吧?好歹是地方一把手。

这就好比巡抚或者总督是一省的最高领导一样,手里掌握着该省的所有权力。可问题是,地方政府上面,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这又怎么算呢?

其实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权力出现交叉的时候,那么上头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除非天底下所有领导都沆瀣一气,否则肯定会在某个方面查出纰漏来。

比如说巡抚管着某个省的所有事情,这里面包括了官员提拔贬谪、省级财政、省级考试、省级军事、省级刑罚、省级基建等等。可到了六部那儿,这些东西还归六部的各部门来管辖。

比如说吏部,专门管官员的提拔贬谪,但是他们管的可不是一个省,而是天下所有省份的官员提拔与贬谪。

这么一来就出现交叉管理的模式了。因此道台就相当于省里的六部一样,他们具体分管某一个行业,比如说全省的盐铁、粮食、教育等等。

每一个道台只管辖自己专业内的东西,跨专业就不归他们管辖了,管粮食的道员,可以管辖我们府的粮食,但是却管不了我们府的教育,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道台和知府之间,本身是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的,职能分工完全不同。

三、品级决定了道台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说道台所处的位置,在巡抚和知府之间呢?其实这就要从道台们的品级来看了。

我们先打个比方,如今地级市的市长,大概是正厅级的官员。而省级厅长,一般来说,也是正厅级,所以说两个人的行政等级是相同的,不存在从属关系,也没有上下级这一说。

道员正四品。粮道。江南、苏松、江安、浙江、云南各一人。其山东、湖北、湖南、广东、贵州,俱光绪、宣统间省。江西兼巡南抚建、福建兼巡福宁、陕西兼守乾鄜,并省。河道。直隶永定河道驻固安。山东运河道、江苏河库道,俱光绪季年省。---《清史稿》

可我们再看看道台和知府,知府在清朝一般是从四品的级别。而道台最初的品级是没有规定的,啥人都有几乎来干,只要你够专业。

可到了乾隆十八年以后,道台则被规定为正四品级别。虽说从四品和正四品只差了半级,可人家就是比你地位高,这就没办法了。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无定员。---《清史稿》

况且伴随着道台在乾隆、嘉庆年间,拥有了密折封奏的权力后,他们的地位就更加高了,相当于是跨过了巡抚,直接跟大老板皇帝陛下联系上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道台过去是个临时工性质的官阶,因为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为省、府、县三级,可见道台是个很尴尬的存在。

可时间长了以后,道台就成了一个固定形式的官职,基本上都是长期设有。再加上他们级别略高于知府,因此道台就这么成了巡抚和知府之间的那个官员。

四、道员的相关分类。

过去道台都是临时工,可自从成了常备官职以后,他们就能在知府跟前扬眉吐气了。在明朝道台主要分成了这么3类:

  1. 第一类,分守道。
  2. 第二类,分巡道。
  3. 第三类,整饬兵备道。

其中分守道,指的是分管省内某一地区布政使司应该要管辖的事情。他们直接由布政使司管辖。相当于是把一个省分割成几大板块,分别由几大道台前去管辖,他们类似于分管某几个市的副省长一样。

分巡道,指的是按察使派遣到地方上的人。所谓按察使,相当于现代的公检法单位,所以说分巡道,则主要到各地负责司法、监察工作。

整饬兵备道,顾名思义,他们是主管军事的。不过跟前面两者不同的是,他们主要设置在各省的边境地带或者重要地区,负责维护当地治安。

布、按二司置正、副官。寻改置布政使左、右参议,是为守道;按察使副使、佥事,是为巡道。时道员止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也。顺治十六年,谕各道兼带布、按二司衔,著为例。康熙六年,省守、巡道百有八人,厥后渐次复置,有统辖阖省者,有分辖三、四府州者,省置无恒,衔额靡定,均视其升补本职为差。---《清史稿》

到了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的这种道员制度,不过也有所改变。比如说清朝的道员分工细化更加明显,比如说在以上分工外,还有主管粮食的粮道,主管漕运的河道,主管海关的海关道。

清朝末年,还增设了巡警道和劝业道。其中巡警道指的是负责全省的巡警、消防、户籍、卫生等事务的官员。而劝业道,顾名思义,也就是主管全省农业、商业、工业等方面的官员。

参考资料:《清史稿,职官志》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道台是清朝特有的一个官职,可别小看道台,其地位要比知府大上不少。

道台又称道员,是清朝一个特有的官职,其他朝代并不存在,而在清朝,道台属于一个“万金油”般的角色。

清朝时,对于地方上的行政级别划分共分为省、府、县三级,其中,省的级别为最高,而省里最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就是我们熟悉的总督和巡抚。

不过,总督和巡抚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清朝总督的官阶,一般是正二品,而巡抚的官阶,大多数则是从二品。

除了官阶高低有所不同之外,两者所能行使的权力范围同样也有区别。

清代的巡抚,一般是掌管所在省的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而总督有时候可能会督管多省。

尤其是在清朝,总督督管多省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在电视剧中也会经常看到,比如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

像李鸿章、张之洞以及袁世凯,就曾经先后担任过湖广总督。

清朝之所以要设置负责多省事务的总督一职,就是希望通过总督,来加强对地方上的管理,并且,总督最大的作用,就是协调各省、各县,以达到统一事权的目的。

同时,有一个负责多省的总督存在,还能起到防止各省之间互不相熟,遇到事情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

除了地方上的总督之外,清朝还设有专管某项具体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

这类总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负责与职务相关的具体事宜,而不是像地方上的总督那样全面抓,因此行政级别也就相对低了很多。

不过,不管是总督也好,还是巡抚也好,其设立的根本,还是古代皇帝鉴于协调统筹地方事务才来的。

也就是说,总督和巡抚最早的性质,是属于“特派员”性质,比如像明朝时,就是在朝廷需要处理某项事务时,委任某个官员担任总督去办理,而该项事务办理完毕后,总督一职也会被撤销。

只不过,到了后来,明朝的皇帝看这种特派方式比较好使,才逐渐将这两个官职给固定了下来,而清朝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官制,因此总督也就继续被沿用。

而在明清两代的官制中,除了总督和巡抚外,省一级地方上,还存在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一职,源自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削弱和分割地方上的权力,撤除元代的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并设左右两名布政使,分管全省民政事务。

当然,一个省的行政事务,不仅仅只有民政,还有十分重要的“刑名”,而为了不让布政使专权,按察使就派上了用场。

按察使这个官职,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不过,当时的按察使,主要职责是巡察、考核吏治,说白了就是皇帝派出去的督察员。

而到了宋代,按察使不再负责考核吏治,而是专一负责一省的司法刑狱。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官制仿照宋朝,不过,在一省的行政长官中,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也就是说,最初明朝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这三者中,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军务”,三者统称为“三司”。

清朝入关之后,裁减掉都指挥使司,只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因此也被称作为“二司”。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均为省一级的行政长官,而在他们之下,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府。

知府这个官职,起源于唐代,最早叫做府尹,其具体职责为“掌宣教化,岁行属县,观风俗,录囚徒”等。

但从工作主要职责上来看,唐代的知府与后世朝代的知府大同小异,不过,行政级别却相差不少。

唐代时,知府为从三品,但在宋代和明代,知府改为正四品,到了清代再次降级,变为从四品。

而在知府之下,就是地方上最后一级行政单位,也就是县令,又称作知县。

说完省、府、县这三个级别的行政长官,我们再来说说清朝一个独有的官职,也就是前文所说有“万金油”之称的道台。

在清朝之前,是没有道台这个官职的,道台真正意义上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顺治年间。

前文讲过,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固定的是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既然作为一个省的最高长官,那么身边自然有助手,来帮助他们处理日常政务。

这些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助手,在清朝分别叫做“参政”和“按察副使”。

而在“参政”和“按察副使”之下,还设有参议和佥事,其工作职责同样也是协助布政使和按察使处理各项地方上的事务。

比如下去收税,再比如监督各县,代表布政使和按察使对官员进行巡查,说他们是一省之长的秘书也不算为过。

而这些人,就是清朝道台的前身。

乾隆登基后,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繁重,就有心想帮助他们减轻部分工作负担(其实也是为了监督和分解地方长官的权力),就有意把参政、按察副使等助手级别的官员,单独划分出来。

如何划分呢?就是把全省分为若干道,并把参政、参议等助手,分别派往各府各县去坐镇,以监督当地官员。

这样一来,原本是助手角色的参政、参议,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官职,因其负责的是一个或者多个道,所以也被称作道员。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道员分工非常详细,河、粮、盐、茶等事务均由不同的道员负责,而其官职名称也跟随其负责的事务不同而不同。

比如负责粮食的就叫做河道,负责盐茶的就叫做盐茶道等,另外还有“守道”和“巡道”。

而从行政级别上来说,道员是低于总督、巡抚以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但同时又高于知府,因此,道员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另外,清代的道员官阶一般为正四品,这也比知府的从四品要高。

那么,道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与上下级之间进行运作的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个地方的知府,有事情需要向该省的布政使汇报,就需要先看所汇报的事情属于哪一道。

确定完哪一道之后,比如粮食问题,知府就会将文书递交给相关的道员,也就是粮道,再有粮道审核之后,递交给上一级的布政使。

之所以说道员是”万金油“,是因为其本身就具备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地方上的事务,需要道员向上传递,而省里有什么指示,同样也需要道员向下传达。

到了后来,也就是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时,道员的权力得到了增加,当时朝廷下令,道员有密折封奏的权力,这就让道员地位更高。

因此,为了以示尊敬,逐渐有人开始称呼道员为道台,久而久之,道台这个称呼也就流传开来。

不过,道台有一点很特殊,他虽说比知府级别要高,但却不像知府那样具备地方行政单位性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道台与最早的总督在性质上类似,都是属于“特派”性质。

只不过,总督是朝廷特派,而道台则是由省里特派。

要是套用在我们现代,道台的行政地位,有点像省级的事业单位一把手,比如税务局一把手、水利局一把手等。

也就是说,道台所能行使的权力,仅限于其负责的那个业务领域,而在这个业务领域之外,道台是无权插手当地事务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清代各省的道台数量不一,并且道台的设定,也会根据该省的经济、人文,甚至包括所在区域的不同而设定。

比如,在江南等地,由于这里是粮食和财税重地,因此粮道官就会相对多一点,而在沿海城市,则设立有内地没有的海防道,这种情况,在清朝十分常见。

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台本身确实具备“特派”性质,说白了,道台就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而由于负责的区域和业务范围不一样,导致了清代的道台级别不一,有些道台因为所处重要之地,其级别就很高,甚至还有人做到了二品的地步,而有些偏远处的道台,没有什么能够对其进行支撑,因此级别就很低,只能止步于四品。

而这种品阶高低不一的情况,就造成了有些时候尊卑不分的事情发生,在光绪年间,就有大臣李慈铭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他看来,当前的道台在品阶上“ 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常有越级加封的例子,这样就会让其他官员心生不满,并且还会造成官员们对朝廷的官位晋升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李慈铭就建议,应该把道台固定在某个品级,不能出现太高品阶的事情。

不过,他的建议最终并未获得批准,而在此之后,由于清廷大量缺乏人才,因此跳级加封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最终形成泛滥。

综上所述,清代的道台,属于是省级行政机构为了更进一步的细分权力,所衍生出来的派生物,是介于省级与府级之间的一个特有官职,而由于其行政权力的特殊,因此道台就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当然是道台比知府大了。

明清两朝,地方行政分为省、府、县三级。

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明初,最早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主管民政,俗称“藩台”,从二品。

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臬台”,正三品。

这两个长官,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政治地位是一样的,都是知府的直接上级,皇帝的直接下级,对皇帝直接负责。

明初,皇帝之所以要把省一级的管理权限进行分割,主要是为了让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基层相互制约,避免像元朝那样,封疆大吏在地方上一家独大,造反威胁朝廷。

但这样的分权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那就是如果碰上难搞的事情,比如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外患入侵,布政使和按察使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办不成事。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明朝中期,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就经常扯皮推诿。

于是乎,后来的明朝皇帝就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增加了巡抚。(明朝地方还有一个都指挥使,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合称三司)

每当地方上出现难搞的事件时,皇帝就派巡抚下去,统筹指挥三司解决问题。

巡抚这个官职,俗称“抚台”。

起初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皇帝才临时设立。派京官下去。不需要了,就撤销。把官员再召回朝。

后来,明朝皇帝觉得常设巡抚,更便于对地方进行管理。于是,巡抚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职务,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在地方。既管理地方的行政、司法、经济,也管一部分军事。

又后来,到了明末。由于战争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外患或内部的农民军,经常是跨几个省运动作战。

于是,皇帝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负责两到三个省的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

总督这个官职,俗称“制台”。

起初也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才设立,不需要了就撤销。

后来,也是因为皇帝觉得常设总督,更便于管理地方。于是总督也变成了固定职务,成为两至三个省的最高领导。

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关系一样,总督和巡抚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它们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区别只在于,总督往往统辖数省的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而所有的巡抚都只统辖一省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总督和巡抚的下级。但总督、巡抚对布政使、按察使没有任免权,只有评价权

也就是说,朝廷考察布政使、按察使时,总督和巡抚的评价,能影响布政使、按察使的升迁或降级。

但是,督抚不能直接任免藩台和臬台。二司长官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上。

这一点在很多历史剧中也有演绎。

比如《雍正王朝》中,江苏巡抚李卫要在辖区内推行“摊丁入亩”。

他让江苏按察使落实政策,但按察使黄伦故意顶着不办。李卫无法撤换黄伦,最后只能想别的办法,才搞掉了黄伦。

清朝入主中原后,大体借鉴了明末官制。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均保留。

布政使依然是从二品。

按察使依然是正三品。

巡抚固定为从二品,与布政使一样。但如果巡抚加兵部待郎衔,则为正二品。

总督固定为正二品,比巡抚高半级。但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高配至从一品。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书记或省长。那清朝布政使和按察使,就相当于副省长。

既然是副省长,那布政使和按察使,自然就有助手了。

布政使的助手,在明朝叫左、右参政。品级为从三品

左、右参政之下,还设有左、右参议。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使的助手,在明朝叫按察使副使。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副使之下,还有佥事。品级为正五品

这些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佥事。其实就是“道台”的前身。

他们的工作就是替布政使和按察使,下到府县巡查工作。负责收税和监督。

只不过,他们当时的正式职务还是布政使参政或按察使副使,还不是道员。

他们的身份也是布政使或按察使的属官。还不是独立的一级。

清朝入关后,起初和明朝一样。

但到了乾隆时期,估计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无法对每一个州府厅都能做到有效的管理。于是便干脆把各省划分为若干道,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派到各道坐镇。

布政使派出的副手,叫“守道”。

按察使派出的副手,叫“巡道”。

另外,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之下,也有道员派到各道,分别为“河道”和“粮储道”。

于是,之前所谓的布政使左、右参政;布政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等职务,就全部一并取消了。只留下守道和巡道,全部统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

而这样一来,道员就脱离了两司,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变成了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的独立的一级

道员变成正式的一级后,知府若有文书,必须要先上呈给道台,由道台转送两司,最后再由两司呈报给督抚。

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的知府,就降了半级。从明朝的正四品,降为从四品。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级,变成了道台的下级。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总督、巡抚和两司长官的眼线。而这种皇权特许的密奏之权,是知府不具备的。

所以说,道台比知府地位高。无论是品级还是实权,都比知府高。

当然,这里说的知府只是一般知府。如果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那又另当别论。

因为这两个府的知府,地位特殊,都是正三品官阶,比道台要高。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清朝设立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统治者全国设了18个行省,设府188个,设县1546个。

而在编织里,里面没有“道”一级行政机构。

道的地位非常微妙,说它是地级市,却又不是;道台的身份一言半语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它是四品官,有时候是三品,甚至是二品、一品。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大清朝道台是四品官,而且最低为正四品官,甚至有的道台是从三品官,个别情况下道台还是二品;知府也是四品官,但最高是从四品,道台当然比知府大。

说起清代的官职,最广为人知的怕是知府,所以才会有那句脍炙人口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道台知名度虽然不那么高,但是他们的俸禄比知府高得多,年收入(年俸 禄米 养廉银)在是知府的两倍左右。

所以说同为地方官,大清的“道台”,比知府的“人气”高得多。

比如蒲松龄小说里有王道台,冯骥才小说里有贺道台,陆士谔小说中有风流道台。

鲁迅小说《故乡》里虽然没有道台这个角色,但也有道台一词出现。

迅哥儿的老邻居杨二嫂曾经非常羡慕地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故乡》描述的是民国时期的场景,宣统皇帝已经退位,百姓还对道台津津乐道;道台的牛气可见一斑。

清朝末期的刽子手徐锡麟,就是捐道台的资格去安庆任职,进入大清官场。

清末首富盛宣怀的大公子,曾是湖北候补道(候补道台),官至二品。

盛宣怀的合作伙伴,有打工皇帝之称的清末巨富郑观应,在富可敌国的情况下,也买了个侯补道的官。

就连慈禧的弟弟桂祥,也梦寐以求当粤海关道员。

“道台”(道员)魅力为什么这么大?

道台,是大清首创的官职,在清朝建立之初称为“道员”。

清代的地方机构跟中国历代没有什么不同,也是分"省、府、县"三级。

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他们是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其中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省下面一级是府,府的首长是知府,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来降级为从四品。

县是封建王朝最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衙的长官是知县,级别是正七品,即人们常说的七品芝麻官。

清朝建立之初,道员官阶并不固定,是临时性的兼差;直到乾隆时期(乾隆十八年),道员的官阶才固定下来,一律定为正四品的地方长官。

个别情况下,道台也有成为正三品甚至正二品的,比如盛宣怀的大公子。

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曾经捐了个道台,级别就是二品。

甚至在个别朝代,比如在乾隆嘉庆时期,个别道台还像钦差一样,代表皇帝行使职权,到各地完成使命,手握“密折封奏”的大权。

到了光绪时期,道员的级别更高;光绪时期的御史李慈铭曾经说过“今则外官道员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

能赚“十万雪花银”的地方知府,权力显然不能跟道台比肩。

之所以那么多人对道台趋之若鹜, 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级别高,而是权力大,是个肥得流油的差事。

道台级别虽然是介于总督、巡抚和知府之间,但严格地说,道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地方行政机构;或者说道台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实际上它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怎么说都比知府级别高。

以《光绪会典》记载,清代的道台,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巡道”,另一种是“分守道”,即“民事行政道台”和“具有特殊职能的行政道台”。

前者是省级督抚和地方府县官员的承上启下的联系人,既有“观察”(监督)地方行政的权力,也有署理河务、水利等地方事务的职能。

后者则专门负责特殊事务,即外快非常多的行业,比如“粮道”、“盐道”、“河务道”、“提学道”、“茶马道”、“分巡道”、“海防道”、海关道,屯田道等。

在清代的地方行政体系里,“道台”责任重大,权力不小;他们既肩负着监督行政官员的责任,又负责多项关乎国计民生,油水很多的事务。

官大一级压死人,知府见了道台,都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有时候他们不仅掌握辖区经济资源,还掌控那里的人事组织资源和司法资源。

比如《官场现形记》中何藩台是盐法道的道台,在任期间让几个兄弟、幕友充当掮客,进行公开卖官。

不仅如此,道台中的巡道还主管理刑名诉讼诸事,负责纠正冤假错案。

即使地方驻军将领,也要看道台脸色,不敢得罪他们。

因为部分道员还额外加兵备衔,此类道员皆可节制所辖境内的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军队将领,成为该辖区最高的文武长官。

而且在特定时期,有的道台本身就是更高级别的官员兼任,其职权可想而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是地方行政的枢纽,地位非同小可。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清朝末期,那么多风云人物,都要对道台一职趋之若鹜,不遗余力要捐一个道台,以此为荣。

即使不在关键部门的道台,手中掌握的实权也比知府要大,掌握的资源也比知府多:而且最叫知府羡慕的是,他们管的具体事务少,肩膀上的责任轻,活得逍遥自在。

比如的所谓的“粮道”,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是运粮,而是负责省一级行政机构的应酬,即招待官员,筹备宴席。

把上级藩台臬台(省级最高长官)各衙门都叫来聚餐,交流工作经验。

清末哈尔滨的道台府,里面有16个厨子,长年忙得不可开交,负责招待各路官员、各国使节,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

京城的官员等重要客人到道台府,一般都用“鳇鱼宴”招待,宴席的主菜是鳇鱼,体长可达5米,重逾千斤。

由此可见,道台的工作压力主要是胃部压力非常大,对健康的危害可想而知。

尽管压力山大,但大家越是艰险越上前。

曾经担任光绪年间江西道员的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作为陕西粮道的“道台”,为避免失去工作,每年要给西安将军送五次礼,每次白银在800两以上。这还不算,每个季度还要给陕西巡抚送礼,每次白银不低于1000两。

至于给门包等人的“礼金”同样非常可观,甚至高于给上司送礼的金额。

“道台”如果用自己的俸禄送礼,恐怕早就倾家荡产了,他们合法收入不吃不喝也不够花的。

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投入产出比太高,送礼的钱没有一分钱需要自己掏腰包。

无论是“粮道”“盐法道”还是“河道”,都是大清朝支出最高的项目,(清王朝每年花在“河工”上的钱,几乎占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而且河道和盐道根本没有办法核查账目。

洪水来了,不顾一切加固堤坝、抗洪救灾,你能算出往河里投入多少石头和沙袋?

至于食盐,在运输途中也是要损耗的,损耗多少怎么计算,谁说了算?

如此“肥缺”谁都舍不得失去,它是聚宝盆,能招财进宝,为了保住它就要舍得付出,上下关系打点好。

这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越是投入多,洪水越是泛滥成灾;越是损耗大,运到的官盐量却逐年减少。

晚清《见闻琐录》里更做过统计:每次清王朝治河的经费,“河督去十之一,河道、河厅、师爷、书办、青役 以次亦各去十之二。”基本啥活没干,就给分个精光。《清俾类钞》也记载,只要有“河工”,“河道”必然组织宴席,一顿宴席要吃三天三夜,宴席上云集各种奇珍。类似“折腾”里,“道台”们都是其中连接各方利益的“中坚力量”。

如此特殊角色,也就不难理解“道台”们为何受欢迎,甚至惹得晚清有钱人们砸钱买。

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里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话:“江南有三多,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

道台是大清行政官员,应该为君分忧,为国尽职,为民楷模。

可是事实上他们早就忘了自己的职责,干的是中饱私囊的把戏,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肮脏无比。

从早年的“朝廷枢纽”,到与“婊子”“驴子”成为一丘之貉,叫人啼笑皆非。

由此可见,道台不但级别比知府高,贪腐起来也比知府厉害;三年清道台,何止万两雪花银?

大清“道台”们的堕落,何尝不是晚清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道台,又称道员,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是清代独特的省级行政机构派生物。

道台是个很奇怪的官职,说他地地方行政长官,确实也是,因为道台能够插手地方的一些行政事务,但实际上却又不具备知府的所有权限。它又有点像如今的省级税务厅厅长,检察院院长,农业厅厅长。

这个职位相对其他官职相对复杂,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尊卑不别,等级不明”。起初,它是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按察使下的副使、佥事演变而来,专责督粮的叫做粮道,负责刑名的叫做巡道,后来逐渐都发展成加兵备衔,所掌趋于一致。

道台的职权掌管范围也不固定,最初他们之负责一府之地,有的是数道负责一府,后来是一道分辖三四府,后来逐渐趋于统辖全省,这或许是跟清廷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问题。

比如江南地区作为粮食财税重地,所以粮道官就会很多,而沿海城市则设有海防道,内陆城市则没有,产马地会有马政道,靠近运河的有运河道,天津还有海关道,有些省份的道员管水利,统辖一府,有的兼管盐法、水利、驿传。

道员的品级在原则上位正四品官员,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在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皆有。到了乾隆、嘉庆时,道员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与知府相比,它在品秩上确实要高出一品。知府最初是正四品,后来改为了从四品。

看到有的朋友说布政使被称之为“道员”这就是谬误了,布政使实际上被称之为“藩台”,它的权限要比道台高,属于巡抚的属官,类似于现在的省委副书记,主要负责中央政府传到的政务、法令,督促各级政府执行,同时管辖全省官员,以及税赋。相较于只管辖一方面业务的“道台”,布政使的权力更大。

不过在品秩上,布政使一直都是正三品,而道台却从正四品一路发展到了二品大员的程度,到了宣统时,由于人才匮乏,这种跳级现象更为严重,甚至封到了一品。出现这种情况,大致上是因为专制管理某一方面的技术性官员的稀缺所导致的。

相对于行政级别中的制台(总督)、抚台(巡抚)、臬台(按察使)、以及府台(知府)这类的政务官,道台应该算是偏技术性官员的事务官。

综上,道台算上如今的省级厅长级别的官员,专门负责一方面的工作,因所辖省份的政治经济工作不同,而管辖领域不同,算是封建官制不断发展细化的结果。总体上到了清中后期以后,基本各省的道台业务都是明确地,编制也趋于固定,在其业务范围内,是完全凌驾于知府上的,可也没有权力插手一府之地所属业务范围外其他政务。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就如同民国时期士兵们喜欢把军官称之为军座、师座、团座一样,清朝时期人们也喜欢把一些高级的官员称之为台,比如那时候的总督习惯被人们称之为制台、布政使习惯被人们称之为藩台、道员习惯被人们称之为道台、知府习惯被人们称之为府台等。

如果要说到清朝时期道员和知府之间的地位,那么道员的权力、地位是要比知府高的。

往下,我们就了解一下这两个清朝时期的官职。

清朝时期知府和道员的差距

清朝时期,知府是从四品的官员,执掌着一个府的所有大权。

而清朝时期的府相当于现如今的一个地级市,那么作为一个府最高的长官,知府其实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市委书记。

道员则是正四品的官员,比知府高了一个级别,是清朝时期介于省份和市之间的一个官职。

在清朝时期,主要掌管的是粮食运输、河道、海关、驿道等等非地方性的政务。

简单点说,道员其实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厅级官员,地位在省之下、市之上。

不过因为清朝时期的道台并不是地方性的官职,所以皇帝为了节约人力资源,他们基本不会单独设置道员官职。

一般来说,他们会从当地省份中挑选一些和道台级别差不多的官员,让他们保留原本官职的同时,兼职道台的工作。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基本清楚了道台和知府之间的区别。

清朝时期其他的重要地方官职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下清朝时期其他地方官职的地位。

在清朝时期,地方上权力最大的人物是总督,总督一般管着两到三个省份的权力,是清朝地方上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

而清朝时期的总督,品级一般是从一品,加兵部尚书衔,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副国级,加国防部长职衔。

整个清朝时期,一共存在了九大地方总督,其中,东北总督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才设置的。

地方上除了总督之外,地位最高的人物是巡抚,巡抚是一个省份的最高长官,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握一部分兵权,总的来说,地位就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

品级一般在正二品,加兵部侍郎衔,相当于现如今的部级、加国防副部长衔。

地位再往下一级的是布政使,清朝时期的布政使品级是从二品,主要掌管着一个省份的财政和民政权力,受巡抚统辖,相当于现如今的省长。

而排在布政使之下的,则是按察使,按察使的品级是正三品,主要掌管着一个省份的刑法权力,地位就有点类似于现如今兼辖着公检法的副省长。

而再往下,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道员和知府了。

所以说,清朝时期的道台是要比知府地位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