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阳明只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样一个闲职呢?

王阳明在龙场蛰居3年后,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一路高升,也代表了王阳明被朝廷的认可。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支持下,仅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肃清南赣匪患,继而在宁王反叛事件中运筹帷幄,利用劣势兵力在四十几天事件内平定叛乱。虽然一时受到奸臣刁难,但因正德皇帝翌年就去世了。王阳明的功绩也很快获得朝廷认可。以王阳明之能,完全可以胜任兵部尚书甚至入阁。为什么朝廷始终没有真正启用王阳明呢?

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的人生就跟开了挂一样。

在王琼的推荐下,王阳明被封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这个官职就相当于巡视组的小组长一样,负责带队巡视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他到了南中地区以后,恰逢这里盗贼横行。于是王阳明便发挥了自己开了外挂的大脑,想了各种办法出兵剿匪,连续破敌40多寨,斩杀、俘虏了7千多人。

这还不够,他觉得权力太小,施展不开拳脚。于是又从朝廷那儿弄来了旗牌,方便调兵。继而又攻破贼人巢穴84处,斩杀、俘虏合计6千多人。回赣州的路上,还顺便击败盗贼,斩杀2千多人。

这个书生有点儿猛啊!当地数十年的贼患,屡禁不止。到了王阳明出场以后,一切就都被搞定了。前后也不过只用了1年时间而已,以至于被他俘虏的那帮贼人纷纷表示:我们怕不是碰到神了吧?

你说这样的人不升官,谁能升官?

尤其是不久之后,王阳明还只身平定了宁王叛乱,压根没让朝廷操心。可为啥王阳明只得到了南京兵部尚书这么一个闲职呢?

一、王阳明平叛太顺利,抢了明武宗朱厚照的风头。

宁王叛乱以后,朱厚照别提多兴奋了,因为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御驾亲征的理由了。于是乎朱厚照便大摇大摆地带着大军南下平叛。

可走到半路上,王阳明的奏疏已经送来了:老大,你不用南下了,因为叛乱已经被我给平定了!

这是什么情况?朱厚照整个人都懵圈,难道宁王朱宸濠是泥捏的吗?这么不经打?朝廷正规军还没出马,宁王叛乱就被王阳明这么个书生给平定了。

原来当时王阳明正在江西,他得知这事儿以后,立刻分析出,如果朱宸濠顺江而下夺取南京,那可就麻烦了。因此王阳明开始部署自己的平叛计划:

  1. 首先,王阳明手里没兵马,便召集江西境内的官员帮他摇人打群架,自己又在江西宜春招集了府县士兵。同时打造战船,筹备军粮,以此备战。
  2. 其次,王阳明伪造檄文,传遍江西各处,表明朝廷已经派了8万边军南下。同时湖广、两广之地也派了大量人马,合计16万人前来攻打南昌。南昌是宁王的老巢,他的家眷钱粮都在这里。以此让朱宸濠对攻打南京这件事犹豫不决。
  3. 再者,紧接着在写蜡书给朱宸濠的手下李士实、刘养正,假意让他们劝说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随即再把这件事透露给朱宸濠,结果第二天这两位果然劝朱宸濠攻打南京。因此朱宸濠就更加怀疑了,所以选择了十多天时间按兵不动。
  4. 最后,利用这十多天时间,王阳明已经组建好了8万平叛大军,直奔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而来。朱宸濠只好选择撤军回援,结果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了3天3夜,最终朱宸濠兵败被擒。

结果传到朱厚照耳中的时候,朱厚照却显得很不高兴。为啥?因为他觉得王阳明抢了他的风头。这个时候朱厚照身边跟宁王关系不错的佞臣便开始煽风点火,怂恿朱厚照把宁王放了,再自己亲自重新抓一遍。

朱厚照对这个建议十分感兴趣,居然还真的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好在王阳明此时及时让出了自己的功劳,表示朱宸濠就是朱厚照的大军给抓获的,并且将朱宸濠交给了太监张永,而自己则称病回去了。

既然没有功劳,为什么要得到封赏呢?所以说朱厚照在位期间,压根就没有封赏王阳明,也是见鬼了。

二、明世宗时期,王阳明开始醉心于讲学。

王阳明平叛的功劳,一直等到明武宗去世,明世宗朱厚熜继位以后,才算是得到了认可。因此嘉靖皇帝论功行赏,将王阳明提拔为南京兵部尚书。

其实这一步已经算是不错了,虽说南京兵部尚书是个闲职,但是其地位和待遇,和北京兵部尚书没什么两样,而且在南京朝廷,南京兵部尚书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官员了。而且嘉靖皇帝还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这可是世袭的爵位,明朝文人里还真没几个能靠军功得到的。

这一时期的王阳明,并没有将生活重心放在加官进爵之上,而是选择了专研学术。嘉靖元年,王阳明的父亲去世,他便选择回乡守制。也正是在家丁忧期间,王阳明有了讲学授课的想法。

到了嘉靖三年,守制期满以后,王阳明开始在稷山书院讲课。第二年,他本人又创建了阳明书院,选择在绍兴地区讲课,传播自己的心学。一直到嘉靖六年为止,王阳明这4年时间,基本都用在了讲课之上。官位升迁的事情,他自然也就没怎么考虑了。

三、总督两广,王阳明不负众望。

别以为王阳明此后就一心扑在了搞学术之上,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办完。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出现叛乱,王阳明临危受命,以总督两广兼巡抚的身份前往两广负责平叛。

有意思的是,当时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听闻是王阳明来了,立刻吓得缴械投降了,因为他们知道,论智商多少人都比不上王阳明。

在归降者的帮助下,王阳明采取四面夹攻的方式,将防守松懈的反贼狠狠揍了一顿。为数不多残存的反贼,只好躲进了深山之中。

你以为王阳明这就没办法了?他兵分三路,一路顺着山路进去,连续攻破了油榨、石壁、大陂等地。一路偷偷前往围剿仙台的反贼。还有一路则重点攻打永安力山。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断藤峡的反贼基本都被王阳明给灭了。

此后王阳明便得病了,再也没能继续在仕途上往前走一走。不过他这一生出将入相,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总结:在王阳明心里,当多大的官,没有意义。

王阳明的境界,和普通读书人还是不同的。正常读书人,将学而优则仕当成了金科玉律,可王阳明天生就不太喜欢做官。尤其是对科举这件事,很不感冒。

因为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就是科举状元出身,所以王阳明早就见怪不怪了。两次科举都没考中进士以后,他老爹还想安慰他,可王阳明却大笑着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由此可见,王阳明对仕途看得很淡。所以无论是龙场驿丞,还是南京兵部尚书,或是总督两广兼巡抚,对王阳明来说都是一样的。

参考资料:《明史》

为什么王阳明只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样一个闲职呢?

或许在明朝,南京的其他五个部是绝对的闲职,但南京兵部绝对不是闲职!

南京的兵部主管南方的防务,权利很大,根本不是什么闲职

为什么王阳明只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样一个闲职呢?

因为王阳明的老上级兵部尚书王琼与当朝首辅杨廷和不和、有仇

王琼较有能力,也很有野心,他努力结交钱宁、江彬等正德皇帝身边的红人,这一点让以杨廷和为首的保守派十分厌恶。

琼才高,善结纳。厚事钱宁、江彬等,因得自展,所奏请辄行。其能为功于兵部者,亦彬等力也。

当时宁王想造反,宁王处心积虑给朝廷各个实权人物送钱,包括钱宁,江彬,还有王琼的前任兵部尚书陆完,甚至包括首辅杨廷和。

但现任兵部尚书王琼觉得宁王的异心,王琼就派自己的下级王守仁留心宁王。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王守仁就带兵在这一带平叛。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身为兵部尚书的王琼就让大家别乱,自己早有准备——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

王守仁果然平定了宁王叛乱。

当时首辅杨廷和虽然厌恶王琼结交“小人”,但并不打算排斥他。真正让杨廷和不满的是;王琼竟然绕开内阁,直接从皇帝那听取命令——而大学士廷和亦以琼所诛赏,多取中旨,不关内阁,弗能堪

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处,虽然不是正式的“宰相”,但默认皇帝的命令由内阁发出(皇帝签字)。当然了,只要皇帝认定,就能直接对接六部,不经过内阁。但王琼这么干直接分走了内阁的权力,杨廷和脾气再怎么好,也不可能忍。

然后就是正德死亡,嘉靖登上皇帝。

嘉靖由王爷入宫当皇帝,杨廷和出了大力气。而且因为杨廷和的选择,在嘉靖前三年,朝廷的主要大事由杨廷和说了算。

于是,嘉靖一上任,杨廷和让都察院弹劾王琼,王琼也是老江湖,不用猜就知道谁是主谋,立刻反击杨廷和。此时的嘉靖只好命大臣讨论,大臣们讨论的后果是,王琼结交皇帝近侍,按律当死,皇帝减了一级,只说戍边庄浪。王琼没办法,以年老求情,改戍边绥德。

明年,世宗入继,言官交劾琼,系都察院狱。琼力讦廷和,帝愈不直琼,下廷臣杂议。坐交结近侍律论死,命戍庄浪。琼复诉年老,改戍绥德。

所以史书说;

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会有言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者,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王守仁的老上级与王琼与杨廷和有仇,而且王守仁平定宁王后,将功归上级王琼,杨廷和就不高兴了,而且其它大臣也忌惮王琼与王守仁的功劳。按理说,兵部尚书王琼一退,下一位就是有功的王守仁,而杨廷和也知道王琼与王守仁是什么关系,他费好大劲挤走王琼,再换一个王守仁,这不白干了吗?

并说正德皇帝死了,不宜举行宴会赏赐,所以折中之下,王守仁只当任南京兵部尚书了。

为什么王阳明只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样一个闲职呢?

根本原因是王阳明的功绩威胁到了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政治利益。直到王阳明去世,他的功绩都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尽管这些他并不在乎。

杨廷和很早就看王阳明不顺眼了。

正德十一年,时任南京兵部主事的王阳明被兵部尚书王琼看中,举荐他为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剿抚盗匪。虽然当时江西匪患严重,但这并不是派王阳明去江西的唯一目的。

当时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密谋活动频繁,早已引起了王琼以及朝中一些人的注意,所以王阳明到达江西不久,王琼便授予王阳明提督江西军务的权力,为的就是防备宁王叛乱。

王阳明到达江西后,表现不俗,一举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且王阳明从不居功,把功劳都归于兵部,王琼也因此受到明武宗朱厚照的奖赏,这一切让杨廷和嫉妒不已。

杨廷和与王琼一直不和,这种不和不是出于政见或是个人恩怨,单纯就是内阁与六部的权力之争,六部不想受内阁的牵制,而内阁又时常想主导朝政,这在明代中后期是常有的事。

所以王阳明的行为,在杨廷和看来,王阳明的身上已经打上了王琼的标签,是一个势力集体,也就是从这时起,连带着不待见王阳明了。

正德十四年,宁王果然谋反,王阳明在江西迅速做出反应,指挥平叛,仅用了四十多天就平定了叛乱。而在此期间,无论是举荐平叛之人,还是战略部署,杨廷和都成了局外人。

事后王阳明平叛有功,依旧称王琼有“发纵指示之功也”,是首功,丝毫没提内阁有什么功劳,此举再次得罪了杨廷和,是故内阁对平叛之事也不上心,迟迟没有对平叛功臣进行封赏。

另一方面,王阳明的平叛还得罪了朱厚照身边的佞臣。这些佞臣本想借着平叛之机,挣些军功,扩大势力,而朱厚照也想趁此机会到江南去耍耍。

谁料王阳明的动作太快了,朱厚照排除万难得以的亲征,刚出了紫禁城,到了涿州(今保定)就收到了王阳明的捷报,真是大煞风景。

朱厚照与这些佞臣不甘心这次亲征就这样泡汤了,便将捷报压下,继续南巡。他们还设想把抓获的朱宸濠放了,再抓一次,只是平叛胜利的消息还是传遍了京城。

这些佞臣的想法落空,便忌恨王阳明,肆意罗织诬语,朝中嫉妒王阳明的人也跟着附和。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本就无意于封赏的王阳明急流勇退。称病请辞。

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

直到嘉靖皇帝即位,才对平叛之功重新评定。先晋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后又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诏王阳明进京受赏,但再一次遭到杨廷和的阻挠。

阻挠的理由是,明武宗朱厚照丧事期间,不宜封赏。

此时的杨廷和在朝中的权力是空前的膨胀。朱厚照驾崩后,由于没有子嗣,继位人选便由皇太后与杨廷和作主,选定了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此事连吏部、兵部的人都没知会,就定下了。

在等待新君进京继位的时间里,杨廷和总揽朝政,嘉靖皇帝即位后,由于是藩王入继,在朝中没有半点根基,一切也都听凭内阁。杨廷和当然要借此机会稳固自己的地位,打击政敌。

那个一直与他不和的王琼很快便被弹劾下狱了。至于王阳明,杨廷和当然要千方百计地阻止他进京。

大明一直以军功加封进爵,但王阳明以文臣的身份封爵,有明以来算上他也只此三例,短时间很难超越,一旦入京受赏,至少也会任职兵部,甚至入阁也有可能,这样一来王阳明的身份、品级就凌驾于所有文官之上了,杨廷和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地位有所撼动呢!

在王阳明的人生理想中,“上欲以其学辅吾君,下欲以其学淑吾民”。新君登基,王阳明对政局是抱有企盼的,但如今面对当下局面,也就不再执着。

不久,父亲亡故,王阳明回乡丁忧,远离纷争。“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王阳明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学术研究上,潜心于书院讲学。

这个时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已经更加成熟,心学的魅力吸引了许多人,据说,当时绍兴“四方鸿俊,千里负发,汉氏以来,未有此盛”。

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甚至在朝中也遍布他的门生弟子,这再次让杨廷和甚至嘉靖皇帝忌惮不已。

于是,朝中再次以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来攻击王阳明。王阳明的学生对王阳明深陷舆论攻击的处境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对此,王阳明这样说:

“吾自南京以前尚有乡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王阳明借机再次以“良知”处之,他说,“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

外在的世俗名利早已不是他所求,能以狂者自比,是对自己学说的自信,才能超然于世间毁誉及富贵名利,从容于良知之学的探讨,自由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才是圣人的境界!

后话:

朝廷的攻击压不住心学的传播,反倒是几年后,广西思恩、田州的叛乱,朝廷无法镇压,又再次想起了王阳明,给他官复原职,把欠下的恩赏一并补给王阳明。

而此时的王阳明已经卧病在床,但既然国家有需要,他还是去了,平定叛乱后,他自己也病入膏肓,私自弃官回乡,同样的再次因功忌遭到弹劾,还剥夺了他的爵位,再次申禁他的学说。

不过,这些对于王阳明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正如他临终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为什么王阳明只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样一个闲职呢?

王阳明一生担任最高的官职应该就是南京兵部尚书了,只是可惜这个官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闲职,实权并不大,看上去倒是很不错,实际操作中却处处受到他人的限制,很多人都对王阳明虎视眈眈。

本来根据王阳明所取得的功绩以及为人处事能力来看,不管如何他都应该被授予更高或者更加拥有实权的官职,为何偏偏王阳明的仕途就是这么不顺利呢?实际上这一切离不开两个人。

王阳明取得的军功

王阳明本身是一个文官,在王琼的推荐下担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专门负责带队巡视南安、赣州、漳州等地,他巡视的主要目的就是看看各地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从而将其解决掉,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王阳明去到南中地区之后,他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当时的南中地区盗贼横行、目无王法,这些盗贼仗着自己人多势众,经常骚扰当地百姓,人们可谓是闻风丧胆,遇到这样严重的问题,王阳明当然不可能袖手旁观。

王阳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想了多种方法来剿匪,在王阳明的努力下,很快当地土匪就被他剿灭了四十多处,斩杀以及俘虏土匪共计七千多人;有了这些成绩后,对一部分土匪已经有了震慑,但是对于少数土匪而言,他们依旧还抱有侥幸的态度,继续为非作歹。

王阳明深知这些土匪的本性,他明白要是自己当时不继续乘胜追击,等到自己离开之后,土匪还会卷土重来,为了一举将其拿下,彻底稳定当地百姓生活,王阳明又向朝廷申请了一些士兵,继续剿匪,在王阳明的坚持下,又剿灭了八十多处土匪,打得土匪们听到王阳明这个名字就落荒而逃。

到了这种程度,盗匪们断然是不敢再出来祸害百姓了,他们见识了王阳明的厉害之处,纷纷称其为神仙,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造次,王阳明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经过这次事件后,百姓们对王阳明也更加尊敬起来。

要是放在一般官员身上,王阳明剿匪取得的成绩已经够吹一辈子了,可是对于王阳明而言这一切完全不值一提,因为他心中并不在乎自己取得多少成绩,剿匪的功劳他都是记在当年推荐自己的王琼身上的,王琼因此深受朱厚照的赞赏。

剿匪之后,王阳明去到江西一带,准备继续整顿江西让百姓安居乐业,也就是在江西期间,王阳明遇见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宁王造反。在宁王还没有正式造反之前,王阳明就已经看出一些端倪,等到宁王正式造反之后,王阳明迅速调兵遣将,给宁王来了一个措手不及。

这场叛乱总共持续了四十多天,就被王阳明给平定了,朱厚照一直想要御驾亲征,在朝廷之中唇枪舌剑排除万难之后终于有了机会出城收拾宁王,结果朱厚照才到半路,王阳明就为他递上平叛胜利的捷报,让朱厚照颇为失望。

王阳明看出了朱厚照的失望,再次将平叛宁王的功劳归于他人,自己则称病请假回家了,朱厚照回京之后,也没有对王阳明进行封赏,王阳明平叛一事就这样一直搁置,直到朱厚照去世之后,嘉靖皇帝上位才对王阳明论功行赏,从而封他当了南京兵部尚书。

王阳明为何仕途坎坷

从王阳明一路建功立业,但却没有得到该有的赏赐一事来看,我们就知道此事背后必有蹊跷,而这些蹊跷实际上和两个人息息相关,这两个人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以及内阁首辅杨廷和,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继续详细分析。

先说杨廷和,此人在王阳明的仕途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他就是王阳明难以上升的最大绊脚石,而他之所以一直压制王阳明,又和王琼有关。王琼当时担任的是北京的兵部尚书,杨廷和担任的是内阁首辅,两人之间单纯从职位上来说,就是对立的,因为兵部尚书权力大的话,势必导致内阁首辅实权小。

刚好王琼推荐的王阳明,恰似开挂一样的存在,关键是每次取得军功之后,还不占为己有,而是将其挂在王琼身上,让王琼在朝廷之中深受朱厚照赏识,严重影响到杨廷和的地位以及实权,为了压制王琼,杨廷和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压制王阳明,这就是杨廷和始终压制王阳明的本质原因。

有了杨廷和从中作梗之后,王阳明的职位以及仕途必然就会出现坎坷了,而也就是在这种关键阶段,王阳明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绊脚石,此人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的一生十分贪玩,不过在军事方面还是颇有建树,比如他御驾亲征取得胜利的应州大捷就是他皇帝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场战役。

自从应州大捷之后,朱厚照一直都想再次表现一下自己,他一直等待机会,才等到宁王造反,朱厚照一听说宁王造反就激动不已,因为终于有机会御驾亲征了,于是他排除万难走出京城,带领正规军前往江西平叛,谁曾想才到半路宁王就被王阳明平叛了,朱厚照相当郁闷。

朱厚照认为是王阳明抢了自己的风头,同时还影响了自己的心情,于是朱厚照在身边奸佞小人的怂恿下,居然产生将宁王放走重新抓的想法,幸亏王阳明及时止损,将军功归于朱厚照,此事才不了了之。

当时劝诫朱厚照将宁王放走重抓的人当中,就有一部分是杨廷和的人,从这个举动,我们就足以看出当时杨廷和对王阳明的压制有多么严重。幸亏王阳明是千古奇人,看到这些之后,他也就明白其中原由,将军功归于朱厚照之后,自己称病回家休养去了。

既然王阳明的军功都给了朱厚照,自然就没有论功行赏一说了,所以朱厚照为了保证自己的颜面,在自己在世期间,从来没有提过给王阳明升官的事情,一直到朱厚照去世之后,嘉靖皇帝上位才开始对王阳明论功行赏,封他为南京兵部尚书。

按照军功来说,王阳明应该有机会被封更高的职位,或者说嘉靖皇帝完全可以让王阳明担任一个有实权的职位,可是为何仅仅让王阳明担任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实权不大的南京兵部尚书呢?很明显这件事情的背后还是与杨廷和有关。

嘉靖皇帝并非朱厚照儿子,他算是小宗入承大宗,因此刚登基时并没有多少实权可言,既然没有实权,嘉靖皇帝的话语权自然就不多,杨廷和这个掌握实权的内阁首辅自然会对嘉靖皇帝的一举一动产生限制,他不想王阳明拥有实权,嘉靖自然也不能完全不顾及杨廷和的面子。

嘉靖皇帝为了抢回实权,花了几十年时间搞“大礼议之争”,仅仅从这个举动,就能看出嘉靖皇帝在封赏王阳明的时候,确实受到的限制很多,要不然王阳明的职位肯定更高。当然了,就连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杨廷和都是持反对意见的,所以后来一直针对王阳明,看透官场本质的王阳明只能借助丁忧的借口回家开始讲学,对官场的事情不再抱有过多期望。

王阳明回家丁忧之后,就一直在讲学,可他的心学也受到杨廷和等人的限制,他们找各种理由攻击王阳明,却始终没有将王阳明打倒,后来广西叛乱之后,朝廷再次想起王阳明,任命他为总督两广,带兵前往平定叛乱,当时的王阳明已经病入膏肓,在叛乱平定之后,王阳明就回到家乡继续研究心学,从此再也不过问政事。

结语

王阳明的一生,堪称绝对的传奇,他明明建立了显赫的功绩,但是却因为小人挡路,始终得不到重用,要是换成另外的人,可能就会抑郁而终,好在是王阳明,他对功名利禄根本就不感兴趣,靠着明哲保身得以善终,也算是一大奇迹!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为什么王阳明只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样一个闲职呢?

南京兵部尚书是南京最高行政长官,可差相比拟的只有南京镇守太监,但镇守太监的实权天差地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