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窦建德不救王世充,听从凌敬的建议西进长安,结局会怎样?
隋朝末年,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状态:
- 关中地区是李渊的唐国。
- 河北地区是窦建德的夏国。
- 河南地区是王世充的郑国。
这个时候李世民要带着唐国的军队进攻郑国,你觉得河北的窦建德能够袖手旁观吗?当然不能,因为论实力,王世充压根就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因此,本着唇亡齿寒的原则,就算窦建德和王世充私交不好,也必须要派兵救援。可窦建德犯浑的地方是,他居然亲自带着大军去救援王世充,这可把王世充给感动坏了。
其实最感动的,还是李世民,因为本来收拾完王世充,才能再收拾窦建德。可窦建德这回亲自跑过来,那就省得李世民再跑一趟了,打包带走难道不香吗?
所以说李世民在半路上就把窦建德给收拾了,王世充一看,完犊子了,没戏了,还是出来投降好了!于是乎李世民把王世充和窦建德一起打包送到了长安,差点没把李渊给乐死。
窦建德是真的亏大发了,自己手里有几十万大军,声势浩大。他本人在河北的名声又倍儿棒,要是安安稳稳地在河北待着,至少可以集中全力和李世民一较高下吧?这回等于是被人家截胡了,你说冤枉不冤枉?
按照小品里的说法:钱还在,人没了!窦建德肠子都悔青了,偌大的家业好端端在河北放着,自己却已经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那么窦建德是不是有其他路可以选呢?
一、谋士凌敬曾经给窦建德出了一个好主意!按照谋士刘斌的说法,窦建德必须要去救王世充,主要负责在外面攻打唐军,而王世充则出城在里面攻打唐军,双方夹击自然可以击败唐军。此外,刘斌还补充道:如果唐军被打败的同时王世充也损失惨重的话,那么可以顺道把王世充给收拾了,再集中力量对付唐军。
时世充弟世辨为徐州行台,遣其将郭士衡领兵数千人从之,合众十馀万,号为三十万,军次成臯,筑宫于板渚,以示必战。又遣间使约世充共为表裏。经二月,迫於武牢,不得进。秦王遣将军王君廓领轻骑千馀抄其粮运,获其大将张青特,虏获甚众。---《旧唐书》
这可真是一盘大棋啊!可是在施行的过程中却出了意外。窦建德的大军的确声势浩大,号称有30万大军,实则也有十来万。但是李世民打仗厉害啊,他只用了1000多骑兵冲到窦建德的背后,将他们的粮草给切断了,这下窦建德傻眼了。
还没开始救援,就先被李世民揍了一顿,连粮草都被人家给切断了,你说军心能不涣散嘛!为此窦建德此时便打算撤军回家。可这个时候谋士凌敬给窦建德提出了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老大,这个时候不挥军北上,攻占怀州河阳,逼近上党,以长安为目标,不仅能够解王世充被围的局面,还有机会一举夺取关中。哪怕都不能办到,至少可以扩大地盘,增加人口。
这盘大棋似乎比刘斌的还要大,窦建德连连点头,觉得凌敬是个厉害的角色。可惜的是,窦建德的部将们有不少都被王世充的使者给收买了,他们一个劲儿地劝说窦建德留下,并且声称凌敬只是个书生,能懂什么呢?
凌敬进说曰:“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居守。更率众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先声後实,传檄而定。渐趋壶口,稍骇蒲津,收河东之地,此策之上也。行此必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师有万全;二则拓土得兵;三则郑围自解。”---《旧唐书》
这话倒是说进了窦建德的心坎里,窦建德是泥腿子出身,家里世代务农,本身就没读过几本书,却能够成就如此大业,他心里当然也发自肺腑地瞧不上读书人了。
因此窦建德拒绝了凌敬的建议,这可坏了大事儿了。因为正是没有听从凌敬的建议,直接导致了后来窦建德兵败被俘的惨剧。
二、如果窦建德按照凌敬说的去做,那历史或许会改写。其实凌敬的这一招,无非就是围魏救赵。当初孙膑利用这一招,把魏国打得够呛,同时也打击了赵国的力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一,李世民回程救援。
如今凌敬也是这么个目的,让李世民放手猛攻王世充,而窦建德的部队可以直奔长安而去。当时李世民带走了唐国的大多数精锐,压根就无力阻挡窦建德的大军。
因此窦建德拿下长安的希望非常大,而李世民在猛攻王世充以后,肯定会得到战报,得知长安被围,自然要返回救援。
这个时候王世充被打得损兵折将,而李世民的部队肯定也有损失。再加上连夜奔袭救援,自然战斗力也会下降。
如果窦建德在半路上设下埋伏,就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孙膑半路给回援大梁的庞涓设下埋伏一样,你觉得李世民不会中招吗?
一旦李世民损兵折将,那么三国实力的天平将会发生反转。窦建德一家独大,王世充和李渊都被打残了。紧接着窦建德杀入长安,灭亡唐国,再回过头来收拾李世民的残部和王世充的残部,就容易太多了。
第二,李世民把心一横,不去救援长安。
这事儿我觉得李世民干得出来,毕竟他能诛杀自己的俩兄弟,自然也能狠下心来放弃救援长安。当年庞涓也是先攻入赵国的邯郸城,才回援魏国大梁的。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历史又要换一种玩法了。
窦建德肯定能顺利攻下长安,而经过血战,没有外援的王世充,肯定也会被李世民给灭了。这么一来三足鼎立的状态,就会变成南北分治的状态。
这个时候就要看看李世民和窦建德这两个人的本事了。论实力,两者旗鼓相当,毕竟窦建德吞并了关中,而李世民吞并了河南。论能力,李世民还要强过窦建德。
因此我认为结局就是李世民将窦建德击败,完成天下一统的事业。虽说还是建立唐朝,可李世民将会成为唐朝的开国之君。当然,也不排除李世民中途掉链子,让窦建德捡便宜的可能。
总结:窦建德绝对非常可惜。窦建德这个人很讲义气,在河北地区的声望很高。因此他起义的时候,几乎是一呼百应,拥有超高的人气。这是普通人所不具备的。
李渊起兵,靠的是他唐国公的招牌,王世充起兵,靠的是他乃隋炀帝的重臣。唯独窦建德起兵,靠的是自身的个人魅力,这完全没法比。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李渊和王世充,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可窦建德却是普通人都应该崇拜的典范才对。
窦建德和刘备很类似,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靠自身的魅力和能力,一点点打下了属于自己的江山。可惜窦建德在救援王世充这件事上犯了糊涂,否则不至于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
窦建德被抓以后,其实他还有生还的希望。可窦建德的部众们,觉得李渊是天命所归,因此没有继续坚持对抗唐朝,而是把夏国国库里的钱拿出来给分了,随后纷纷投降了唐朝。
李渊一看,哟呵,河北的力量如此不堪一击?既然窦建德部下们都投诚了,那窦建德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因此李渊就放心大胆地把窦建德给宰了。谁知道,这么做却惹来的大祸!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如果窦建德不救王世充,听从凌敬的建议西进长安,结局会怎样?
隋末大乱的时候,共有四个人认为当先取关中长安,但是只有一个人的计策得以实施并最后得逞,唐高祖李渊起兵时候的第一智囊,刘文静。
按照时间顺序,提出西取关中长安的,分别是这四个人:
李密、柴孝和、刘文静、凌敬。
一,李密李密最早看出关中乃取天下之根本。
613年杨玄感黎阳起兵,当时隋炀帝正率领百万大军征讨辽东高句丽,李密向杨玄感献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北取幽州,切断隋炀帝的退路,天下可传檄而定;中策是西取长安,据关中四塞之地与隋师争锋;下策是攻打东都洛阳,顿兵于坚城之下,生死决于胜负!
偏偏杨玄感取了下策,率军攻打洛阳,他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充分,隋室、百官都在洛阳,攻陷洛阳就可以动摇隋朝的根本。
所以,李密的计策没能实施。
二,柴孝和柴孝和是李密的护军(军师)。
617年4月,李密已经取得瓦岗军指挥权,柴孝和给李密献计,说:
“秦地阻山带河,项羽刘邦得失天下都是因为它!如今您让裴仁基守虎牢,让翟让守洛口,自己带兵西入长安,众附兵强,然后东向,天下可定矣。现在不取,恐怕会被别人抢先!”
当时隋炀帝被困在江都醉生梦死,王世充率十万江淮劲卒守卫洛阳,李渊在太原尚未起兵,而关中长安守备空虚,正是夺取的好时机。
李密说,“我早就这么想的!但是我的手下都是关东人,洛阳还没有攻下,岂肯随我西去?并且,诸将都是强盗出身,互相不服气,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一哄而散啊!”
李密的担心也是实情,他的手下土匪多。
但是结合后来的史实来看,李密部下的忠诚度还是可以的,即使他虎牢之败投降了李渊,还是有那么多人效忠于他。
所以,李密多虑了!
三,刘文静李渊起兵最晚,他617年九月太原立白旗造反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用刘文静的话说,“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
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先取哪里呢?
从太原出兵,最近最方便的路径是东都洛阳,但是那里正是天下精兵汇集的地方,王世充、李密、以及后来的宇文化及酣战不休,窦建德也在不远处窥探。
刘文静和秦王李世民的意见都是:“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 矣。”
先取关中长安!
李渊九月起兵,十一月就已经兵临长安城下,夺取关中,在隋末群雄中抢得先机!
四,凌敬我们知道,窦建德没有采纳凌敬的计策,而是列二十里长阵,鼓噪向西攻打虎牢关,结果被李世民一战而擒,遗憾退场。
其实,凌敬给窦建德的献策,并不是西取关中。
窦建德西进救王世充已是621年3月,此时中原地区的形势是,李渊牢牢控制关中三年多,山西、河北西南部也在唐军手上,王世充困守洛阳孤城,河南大部,包括虎牢关都被李世民攻占。
这个时候已经没办法西取关中了,除非窦建德飞过去!
凌敬的计策是,“如今唐军重兵包围洛阳,我们应该避实就虚,全军北渡黄河,攻占怀州(焦作)、河阳(孟县),然后重兵防守,翻越太行山,攻取上党(山西长治),大张旗鼓地进攻壶口,威胁蒲津。”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妙计!
打到蒲津,就已经到了关中家门口了,老家受威胁,李世民不得不回军救援。
照此计策去做,虽说未必能攻下关中,但是洛阳之围可解,窦建德救郑的目的就达成了!
并且,照此计策,避免了决战的发生,李世民将不得不渡河进攻窦建德,攻守之势逆转,胜败尚未可料。
凌敬的计策是弱势情况下的万全之策,可惜窦建德没有听从。
不过,即使窦建德采纳了凌敬的意见北渡黄河,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原地区的形势。隋末的天下大局,从高祖起兵,攻占关中的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书目,新唐书,本纪一,李密列传,刘文静列传,窦建德列传。
如果窦建德不救王世充,听从凌敬的建议西进长安,结局会怎样?
导语:如果窦建德不在虎牢关地区与李世民周旋,而是听从谋士凌敬的建议,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攻打关中,直取长安;那么,恐怕李唐王朝就会陷入危机之中,说不定中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了。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盘踞河北的窦建德是一位声势仅次于瓦岗寨李密的豪杰人物。公元621年,李唐王朝、河北的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了统一天下,李唐王朝决定先去消灭力量较弱的王世充。
王世充兵力没有唐军强大,于是,他就派人去向窦建德求救。
秉持着“唇亡齿寒”的原则,窦建德决定出兵去支援王世充。
窦建德崛起于河北;他在河北地区发展经济,恢复农桑,使河北百姓都归心于他。因此,窦建德的力量很强大,又有非常稳固的后方根据地。
正是因为如此,李唐王朝才避免过早地去招惹窦建德。
当李唐王朝集中全部兵力去攻打洛阳的时候,窦建德刚刚消灭了两股小割据势力:徐园朗和孟海公。
决策援救王世充之后,窦建德并没有征调自己在河北根据地的军队,而是带领着收编以后的孟海公和徐园朗的全部军队,前往洛阳去与唐军作战。
由于刚刚整合组成的军队战斗力不强,窦建德的这支大军被唐军牵制在虎牢关地区,接连失利,一筹莫展。
此时,窦建德的亲信部队已经不愿再打下去了;因为他们在打败孟海公、徐园朗的战事中,抢掠到了很多战利品,所以,急于返回河北老家去。
而孟海公、徐园朗的军队,刚刚被打败收编,士气自然是非常低落的。
军心如此,当然是打不了硬仗恶仗的。
窦建德的谋士凌敬是一个谋略出众的人,他对此情况非常焦急,认为不能在虎牢关与李世民统率的唐军对峙下去了。于是,他向窦建德提出了一个建议:
乘唐军的主力都在洛阳作战,而李唐王朝的大本营——关中地区防守空虚,窦建德可以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攻掠关中要地,有机会就乘势直取长安。
这样一来,李世民不得不从洛阳撤围,回师来救长安。那么,洛阳王世充的危险也就解除了。
而如果有意外战机出现的话,窦建德还很有可能一举攻取长安,灭掉李唐王朝。
窦建德粗疏豪阔,缺乏战略目光,他否定了凌敬的建议。依然在虎牢关地区与李世民胶着在一起,最终,善于用兵的李世民打败了窦建德,并且还活捉住了他。
其实,凌敬的建议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就连窦建德的老婆都认为凌敬的建议是正确的。她也劝说窦建德采纳凌敬的计策,直取关中,再联络突厥,请突厥军队配合包抄关中地区,这样,唐军就必须回师救援关中,洛阳的危机也自然就解除了。她劝窦建德不要滞留虎牢关地区,屯兵于坚城之下,以免劳师无功,反遭不测。
可是,自称夏王以后的窦建德,再也听不进忠言了。最终,窦建德兵败被俘;李渊因为窦建德在河北深得人心,就下令处死了他。
结语:窦建德如果听从凌敬的建议,率军转进关中,直取长安;那么,只会有两种结果:
1.窦建德攻入长安,消灭掉李唐王朝;
2.逼迫李世民撤军回援,解除王世充的危机;从此,天下出现李唐王朝、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果窦建德不救王世充,听从凌敬的建议西进长安,结局会怎样?
依然会输,三点原因,一是夏军战力太弱,虎牢关前一个月内,李世民跟夏军小规模交手过几次,每次出动人数几十到几百人不等,结果坐拥十万大军的窦建德全输。窦建德是农民出身,个人品德堪称隋末诸侯之冠,但是手下农民军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比不过唐军。而且唐军骑兵不少,夏军则多是步兵,机动性就远不如唐军。二是夏军唯一一个可与李世民一战的将领刘黑闼这次没有随军出征。虎牢关下决战时李世民率三千骑兵以中央突破战术攻击夏军,结果夏军一直未能组织起像样的阻击,导致十万大军顷刻崩溃,窦建德本人还被活捉。而李世民手下有一票的人杰,什么战术都可以执行。第三是大唐内部也并非只有李世民一人能打仗,李建成、平阳公主都不是庸才。夏军跑去攻城碰上个能打的,一两个月打不下来的话李世民就解决王世充掩杀过来了。
总结一下就是窦建德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没有去打关中,而是他不该自己带兵上阵,假如他是派刘黑闼为帅带兵救郑,无论是打虎牢关还是攻击关中,历史都会改写。
如果窦建德不救王世充,听从凌敬的建议西进长安,结局会怎样?
唐代隋,与杨坚取代宇文氏一样,只是关陇贵族集团换个利益代言人而已,所以很顺利。
如果出身河北农民的窦建德出兵关中,那关陇贵族集团一定死磕…这个集团人才济济,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杰出人才层出不穷。窦建德必败无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