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陵寝还有哪些未被打开?

清朝从努尔哈赤奠基,一直到灭亡,一共经历了12位帝王,分别是:

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永琰(嘉庆),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其中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大汗,皇太极才是清朝的开国之君。而真正第一个入关的皇帝,又是顺治皇帝。因此分析清朝陵墓的时候,需要分两大部分来看,关内和关外。别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去世以后就会住在一起。

关外皇陵被称为关外三陵,分别是清永陵、清福陵以及清昭陵。

关内皇陵则又分成两部分,分别是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包括了:清孝陵、清景陵、清裕陵、定东陵、清惠陵。

清西陵包括了: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清崇陵。

一、三大片区,住着的都不是一般人。

第一,关外三陵,主要就是给清朝打基础的那帮人住在里面。

清永陵的主人,主要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等人。这些人后来被顺治追封为皇帝,所以是有资格住在皇陵里的。清永陵位置在辽宁省抚顺市境内。

清福陵的主人,那就更了不得了,是清朝的奠基人,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完成了女真人的统一,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清福陵位置在辽宁省沈阳市境内。

清昭陵的主人,是清朝的开国之君皇太极。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后金大汗之位后,觉得权力不够大,为此建立了清朝,自立为皇帝。清昭陵位置在辽宁省沈阳市境内。

第二,清东陵是清朝最初选定的皇陵,所以入关以后前两位皇帝都住在这里。

  1. 清孝陵的主人,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福临。其中除了康熙的生母以外,还葬着顺治最爱的女人董鄂妃。
  2. 清景陵的主人,是清朝名气最大的皇帝康熙皇帝玄烨。此外里面还有康熙的四位皇后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
  3. 清裕陵的主人,是清朝最嘚瑟的皇帝乾隆皇帝弘历。其中里面还有乾隆的孝贤皇后、孝仪皇后以及三位皇贵妃。
  4. 定东陵的主人,是咸丰皇帝和他的媳妇儿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
  5. 清惠陵的主人,是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载淳。此外还有同治的皇后孝哲毅皇后。

第三,清西陵是雍正第一个搬来住的,表面上的原因是清东陵漏水了!

  1. 清泰陵的主人,便是清朝最勤劳的一个皇帝雍正皇帝和他的皇后。
  2. 清昌陵的主人,是嘉庆皇帝永琰和他的皇后。这座陵墓是乾隆给儿子嘉庆造的,可谓是良苦用心啊!(老爹给儿子造陵,估计是历史上的独一份。)
  3. 清慕陵的主人,是道光皇帝和他的皇后。据说这里面的金丝楠木是从朱棣的陵墓里弄来的。
  4. 清崇陵的主人,是搞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一直到清朝灭亡,这座陵墓都没建好,是后来清朝的遗老们捐款修完的。

肯定会有人说,数量不对啊,入关以后不是有10位皇帝吗?为啥关内只有9座皇陵呢?不好意思,最后一位是没机会进皇陵的。

二、12座皇陵中,有5座被盗了。

很多人都了解东陵大盗的故事,讲的就是军阀孙殿英,假借军事演习,打开慈禧的陵墓,盗掘了里面的无数珍宝。那么究竟有几座皇陵被盗掘了呢?大致上是这样的:

  1. 清东陵中,唯一幸存的,就是顺治的清孝陵。其他的诸如康熙的清景陵、乾隆的清裕陵、咸丰的定东陵、同治的清惠陵全部被盗。
  2. 清西陵中,被盗掘的只有一座,那就是光绪的清崇陵。其他陵墓保存的都比较完好。
  3. 关外三陵,都没有被盗掘的现象。

因此,清朝12座皇陵中,一共有5座被盗掘:

康熙的清景陵、乾隆的清裕陵、咸丰的定东陵、同治的清惠陵、光绪的清崇陵。

第一,孙殿英打开了清裕陵和定东陵。

到了清东陵,要想找宝贝,肯定要先找乾隆的陵墓清裕陵。为啥?因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是清朝最繁华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乾隆手里有钱,自然要把自己的陵墓打造得恢宏大气。而且乾隆做了60年皇帝,有足够的时间来好好打磨自己的皇陵。

这不,他把自己的陵墓修好了,觉得没事做了,又跑去把儿子的陵墓顺道给修了。传说乾隆的陵墓里陪葬品极其丰富,所以孙殿英才打起了这座陵墓的主意。

此外,慈禧太后也是个极尽奢华的人,她的陵墓里自然也有很多数不清的宝贝,数量只会比乾隆的多,不会比他少。

结果我们都知道,孙殿英果然没有失望。运出来的宝贝,装了十几车,差点让他成了当时最富有的军阀。

第二,其余3座皇陵,都是被民间盗掘。

康熙的清景陵,早在1914年,就被清朝的护陵大臣毓彭带着人给盗了一回,不过那次只瞄准了地面上的东西。

到了直奉大战期间,张宗昌也对清景陵大打出手,弄了不少宝贝。孙殿英也打算到这里捞点好处,好在当时地下水超线,这才打消了他盗掘的想法。

抗战胜利以后,民间盗墓力量再次盯上了康熙的陵墓。这回清景陵就没那么好运气了,里面的宝贝被盗了个七七八八。

同治清惠陵,也是在抗战胜利的时候被盗掘的。当时民间盗墓团伙组织了起来,在盗掘康熙陵墓的同时,也对同治的陵墓下手了。

光绪的崇陵是比较可惜的,是清西陵唯一被盗掘的皇陵。谁让刚刚修好,就遭逢战乱呢?因此民间盗墓集团便打起了这座陵墓的主意。其中光绪和隆裕皇后的棺椁都被撬开过,里面的珠宝也都被拿走了,陪葬品被洗劫一空,

好在光绪的棺椁底下,还有个金井,这里面还有200多件文物,躲过了盗墓贼的魔爪。

总结:因此清朝皇陵,没有被盗掘的,还有7座。

关外三陵清永陵、清福陵以及清昭陵,保存都比较好。此外清西陵里雍正的清泰陵、嘉庆的清昌陵、道光的清慕陵也没有被盗掘。

最有意思的则是清东陵里的清孝陵了,这是清东陵里,唯一没有被下手的皇陵。为啥?因为顺治吃斋念佛,要求简单下葬,不要搞多少陪葬品。盗墓贼不感兴趣,因此躲过一劫。

清朝的陵寝还有哪些未被打开?

清朝一共出现过12位皇帝,有人至今安睡,有人却被盗墓贼拖拽丢弃!

1:努尔哈赤,在位11年,享年68岁

努尔哈赤于嘉靖38年出生,天命11年去世,享年68岁。

努尔哈赤生前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寝,皇太极时期天下未定,南征北战,根本没精力好好修建陵寝,于是就盖了三间大瓦房,连地宫都没有,努尔哈赤的骨灰就放在瓦房里面,取名福陵。

顺治皇帝登基后,为福陵修建了石像生、方城和角楼。

康熙皇帝登基后,为福陵修建了地宫和大明楼,树碑立传。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福陵修建了围墙。

乾隆皇帝登基后,将福陵全部翻修一遍,修建了二柱门。

经过五代皇帝的努力,努尔哈赤的福陵才修建完毕,占地500多公顷,苍松翠柏,石碑石像,满是威严景象,历代皇帝每年都得到这里祭祖。

目前,福陵保存完好,尚未被打开。

2:皇太极,在位17年,享年52岁

1963年11月,看管皇太极清昭陵的工作人员正在巡逻,发现一只狐狸钻进一个树洞,为了抓住它,工作人员把树都给刨了,结果在大树下面发现一个密道,注意,不是盗洞。

密道高1米,宽50公分,黑暗无比,不知通往何处,工作人员带着指南针、手电筒钻入洞中小心查探,在洞里发现了一些动物骸骨,前进了100米之后,被暗道里面的3根石柱挡住去路,指南针也突然失灵,一行人慌忙逃了出来。

密道通往何处,至今无人知晓,有人说那是下水道,有人说那就是地宫入口。

目前,清昭陵保存完好,地宫尚未被打开。

3:顺治皇帝,在位18年,享年24岁

顺治皇帝5岁登基,成年之后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董鄂妃,顺治17年,董鄂妃生了一个皇子,顺治大喜,本想封其为太子,没想到皇子刚满3个月就夭折了,董鄂妃忧伤成疾,撒手人寰。

先后失去儿子和爱妃,顺治皇帝悲痛欲绝,万念俱灰之下就想出家当和尚,被众人劝说之后才打消这一念头,可短短半年之后,顺治皇帝就因为悲伤过度病死了,享年24岁。

顺治皇帝去世较为突然,工匠们仓促之下,只用短短一年时间就修好了孝陵,按照顺治皇帝的意思,没有进行厚葬,地宫里面不仅没有金银珠宝,连棺材都没有,只有3个骨灰坛子。

纵观整个清东陵,大大小小的古墓几乎都被盗过,唯独孝陵没有被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太穷,没什么油水可捞!

4:康熙皇帝,在位61年,享年69岁

早在1945年,王绍义就带着一伙盗墓贼闯入了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拿走了所有的宝物,没错,康熙遭遇了和乾隆一样的命运。

1979年,乾隆皇帝的地宫经过文物局清理之后,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进入参观,可是至今为止,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宫仍未被开放,你知道为什么吗?

首先,康熙陵寝在修建的时候没有设计排水系统,被盗墓贼光顾的时候就已经被淹了,经过上百年的浸泡,地宫的损伤十分严重,安全性能不够。

其次,康熙陵寝在修建的时候正值战乱,财政紧张,所以修建陵寝所使用的材料很一般,反观乾隆陵寝修建的时候,国力鼎盛,材料从全国各地挑选,全是最好的没料,修建出来的陵寝十分豪华,参观性很强。

整体来看,康熙皇帝的墓被盗过,被水浸泡过,用料普通至极,所以没有对外开放的价值。

5:雍正皇帝,在位13年,享年58岁

1980年,考古队奉命发掘雍正皇帝的古墓,刚挖2米,考古队脸色大变,直接用水泥将洞口堵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雍正驾崩之后,并没有跟父亲一起埋入清东陵,而是另外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在清西陵修建了一座陵寝。

1975年,考古队在清理乾隆地宫的时候,发现雍正的陵寝位置也有一个盗洞,当时就认为雍正的陵寝也被盗墓贼光顾了。

1980年,考古队终于拿到了文物局的审批,开始对雍正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时,需要媒体也都赶到现场围观,他们都想通过古墓来了解雍正的真正死因。

在历史上,雍正的真正死因一直都是个谜团,有人说,雍正是被吕四娘刺杀而死的,有人说,雍正是被宫女勒死的,有人说,雍正是中风死的,有人说,雍正是服丹药太多死的……

说法太多,没有一个定论,于是,各路媒体齐聚一堂,想要通过雍正墓找到真相。

考古学家顺着“盗洞”的位置往下挖,刚挖了2米就发现不对劲了,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盗洞,下面全都是原封土,不是盗洞回填,这说明古墓还没有被盗过,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考古队马上停止发掘,并用水泥封住洞口。

至今为止,雍正皇帝的墓依旧没有打开,他的真实死因也依旧是个谜!

6:乾隆皇帝,在位60年,享年89岁

1928年7月,孙殿英打着演习的幌子,拉着部队来到了清东陵,将乾隆皇帝的古墓洗劫一空。

这伙人终究不是专业的盗墓贼,没有寻龙点穴的本领,站在地宫上方,就是找不到进入地宫的入口,东挖一下,西挖一下,把整个陵寝弄得一团糟,最终还是把枪顶在一个守墓人的脑门上,才知道入口在琉璃影壁下方。

面对珍贵的琉璃影壁,孙殿英没有一点犹豫,直接使用炸药将其炸开,露出了进入地宫的通道。

地宫里面有很多积水,这伙人趟着水前进,顺利打开3道石门,来到最后一道石门面前,可无论他们怎么使劲,就是推不开这一道石门,原来,乾隆的棺椁在积水中飘了起来,刚好顶住石门,也难怪他们推不开。

孙殿英是一个急脾气,眼瞅着石门推不开,便直接用炸药将其炸开,进入主墓室之后,他将乾隆的棺椁砍开,将乾隆的骸骨拖出来丢弃,将里面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后来,孙殿英虽然被抓了,可很多文物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1979年,乾隆的地宫经过文物局清理之后对外开放,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7:嘉庆皇帝,在位25年,享年61岁

嘉庆皇帝杀掉和珅之后,马上就有钱了,给自己修建陵寝的时候也不缺钱了,可是,昌陵在修建过程中还是遇到3个大问题。

其一,材料不够,准确来说是金丝楠木不够。

皇帝修陵必须要用金丝楠木,一来可以显得大气上档次,二来可以坚久耐用,可是,金丝楠木十分稀缺,一时之间根本找不出这么多,大臣提议拆掉京城的庙宇,取金丝楠木一用。

拆掉佛祖的庙宇给自己修陵墓,这怎么听都像是奸臣出的坏主意,所以,嘉庆皇帝根本没有理会,让工匠用其他的木料代替,这一举动堪称明智。

其二,大舅哥负责修建陵寝工程,偷工减料,造出了一个豆腐渣工程,把嘉庆气得不轻。

其三,工匠在雕刻石像的时候,雕坏了没有重新雕,而是用胶水粘起来,又把嘉庆气了一下。

整体来看,嘉庆皇帝为自己修建陵寝的时候,可谓是一波三折,好在最终修建出了一座质量优异的陵寝,直到今天也依旧完善,没有被盗,地宫也没有被打开。

8:道光皇帝,在位30年,享年69岁

道光皇帝以“节俭”出名,一辈子“清苦”惯了,可是你知道吗?他修建陵寝的开销之大,比乾隆和慈禧加在一起还要多!

道光皇帝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耗时7年,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才修建完成,可当他看到陵寝有漏水问题之后,没有要求修缮,而是直接丢掉,换了一个地方重新修建,又耗时数年才修建完成。

道光皇帝的陵寝,三殿木料全部使用最为名贵的金丝楠木,要知道,金丝楠木是非常稀少珍贵的,历代皇帝都舍不得多用,只在关键位置用一些,嘉庆皇帝直接用普通木料代替,反观以节俭出名的道光皇帝,不仅在大殿使用金丝楠木,连东西配殿都使用金丝楠木,奢侈至极。

大殿的天花板也十分华丽,历代皇帝都使用彩绘手法,简单省钱,以节俭出名的道光皇帝却用金丝楠木雕刻,900多块天花板全是金丝楠木雕刻出来的,奢侈至极。

乾隆皇帝修建陵墓总开支200万两白银,以奢侈出名的慈禧太后修建陵墓也只花了200多万两白银,道光就厉害了,总开支超过400万两白银,当真是“节俭”,也难怪后人调侃:省了一辈子钱,全都用来修陵寝了。

值得一提的是,道光皇帝的陵寝保护相当完善,至今都没有被盗的消息传出,地宫也没有打开。

9:咸丰皇帝,在位11年,享年31岁

咸丰皇帝的陵寝是被一个叫做王绍义的盗墓贼盗掘的,他伪装成一位弹棉花的老汉,隐藏几十年,苦练手艺,等待时机,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潜入了咸丰的地宫。

咸丰的棺木是金丝楠木打造的,十分珍贵,但王绍义却瞧不上,他让人拿着斧头猛砍,好半天才将棺材砍碎,露出里面的金银珠宝,以及咸丰皇帝的骸骨。

当时,距离咸丰下葬已经过去84年,咸丰的遗体只剩下骨架和头发,然后就是龙袍和一堆宝物,王绍义没有客气,将里面的宝物洗劫一空。

后来,王绍义虽然被抓了,但还是有一些文物流失了,再也无法找回!

10:同治皇帝,在位13年,享年19岁

同治皇帝跟咸丰皇帝一样,陵墓都是被同一个人盗掘的!

同治皇帝6岁继位,表面上是皇帝,实则一点权利都没有,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中。

同治13年,也就是1875年,同治皇帝病死,年仅19岁,是清朝最短命的一位皇帝,关于他的死因,民间有很多版本,有说他死于梅毒的,有说他死于疥疮的,历史学家查阅太医按脉记录之后确定,同治皇帝其实是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妻子孝哲皇后是一个直性子,看不惯婆婆慈禧的作风,经常跟慈禧对着干,婆媳之间积怨颇深,同治皇帝驾崩74天之后,孝哲皇后就被慈禧逼着自缢而死,跟同治皇帝埋在一起。

1945年,由王绍义带领的盗墓团伙炸开了地宫入口,一股恶臭扑面而来,盗墓贼被熏得一阵头晕,忍不住怀疑墓中有毒气,还有人怀疑同治皇帝死于梅毒,生怕会传染给自己,纠结了很久之后,金钱还是战胜了胆怯。

王绍义让人打开同治皇帝的棺椁之后,终于找到了恶臭的来源,正是同治皇帝的遗体腐烂发出的臭味,一伙盗墓贼被熏得哇哇乱吐,可他们扔没有退走,而是加快了掠夺宝贝的速度。

搬空同治皇帝的棺椁之后,盗墓贼又打开了孝哲皇后的棺椁,原本就状态不佳的盗墓贼心中一惊,因为孝哲皇后的尸身并非腐败,保存十分完好,就像是睡着了一样,王绍义很喜欢研究历史,知道孝哲皇后是吞金而死,就让人剖尸取金,可怜的孝哲皇后,生前死后都不得安宁。

现如今,同治皇帝的陵墓还没有对外开放,或许永远都不会对外开放吧!

11:光绪皇帝,在位34年,享年38岁

光绪皇帝的陵寝地宫中有一道金刚墙,用砖石砌成,之后用浇灌铁水,坚固无比,目的就是为了防盗墓贼,可最终还是没能防住。

盗墓贼的手段很多,他们使用了一种佛跳墙的手法,从金刚墙的下方挖掘盗洞,巧妙地绕过了金刚墙,顺利进入墓穴之中,打破了光绪皇帝的棺椁,拿走了里面的金银珠宝。

1980年,考古人员对地宫进行清理的时候发现,光绪皇帝的棺椁破了一个大洞,光绪皇帝趴在里面,双脚被盗墓贼拖拽过,小腿露在棺材外面。

整个地宫里面一片狼藉,棺木里面也一片凌乱,幸运的是,光绪皇帝手中紧紧握着一件连体翡翠环,这是珍妃生前最喜欢的一件宝物,象征着光绪帝跟珍妃之间的爱情,价值连城,盗墓贼可能是出于疏忽,没有将其带走。

现如今,光绪皇帝的陵寝地宫处于开放状态,游客可以进入参观。

12:溥仪,在位3年,享年61岁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1906年出生,1967年因尿毒症去世,享年61岁。

溥仪去世之后,先是安葬在北京的八宝山陵园里面,后来,溥仪的第5位夫人李淑贤提出,要将溥仪的骨灰埋在清西陵里面,紧紧挨着光绪帝的陵寝,也算是回家了吧。

溥仪的墓就比较简单了,不存在盗墓贼一说,也不存在考古发掘一说。

以上便是清朝12位皇帝的陵墓情况了,同为皇帝,一脉相承,命运却各不相同!

清朝的陵寝还有哪些未被打开?

清朝皇陵共分为三处,分别是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和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以及位于山海关外的关外三陵,这其中清东陵被盗挖最惨,基本全部被打开了,清西陵和关外三陵保存比较完好,下面就说说为何清东陵被打开的比较多,还有就是清西陵和关外三陵为何保存得比较完整。

清东陵被盗得非常惨,地宫基本都被打开

清东陵被盗还是源于民国时期,在1928年夏天,民国军阀孙殿英以防备匪患进行军事演习的名义率军入驻河北遵化马兰峪一带,而这附近正是清东陵所在地。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共计安葬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五座陵寝。

孙殿英盗挖清东陵,他最先打开的是康熙的景陵,但是由于景陵地宫渗水非常严重,因此孙殿英放弃了进入景陵地宫。

之后孙殿英就把主意打到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之后孙殿英用火药炸开了裕陵地宫,随即将乾隆的裕陵盗挖一空,紧接着又将慈禧的定东陵也盗挖一空。

孙殿英并没有继续盗挖清东陵其他皇陵,主要在于乾隆和慈禧生前太过于奢侈,墓中陪葬品极其丰富,据传孙殿英光盗挖裕陵和定东陵两处陵寝宝物就运了30多辆骡马车,因此这些宝物就足够了,所以孙殿英没有继续再盗挖其他陵寝。

孙殿英虽然没有盗挖其他的皇陵,但是到了抗日战争之后,当地周边的土匪王绍义联合曾经的日伪情报队长张尽忠还有清东陵护陵人后裔穆树轩二次盗挖了清东陵。

王绍义、张尽忠、穆树轩等人主要盗挖了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以及同治的惠陵,毕竟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几乎被孙殿英盗空,而其他的妃嫔陵寝也都无所幸免被这群山匪所光顾。

清东陵唯一没有被打开的陵寝就是顺治的孝陵,顺治的孝陵之所以没有被人打开主要在于他生前提倡简葬,而且顺治由于笃信佛教,再加上女真族死后火化的旧制,顺治在死后是先被火化才下葬。

因此顺治的陵寝内应该非常寒酸,只有他和两位皇后的骨灰盒,几乎是没有多少陪葬品的,顺治生前提倡的简葬也让他死后躲过了一劫。

而孙殿英盗墓时,主要盗挖了生前奢侈成性比较出名的乾隆和慈禧,他认为二人生前最为奢侈,死后必定陪葬品极为丰富,所以盗挖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寝。

孙殿英当时也想盗挖康熙的景陵,但由于地宫积水只得放弃,这也给王绍义等山匪留下了财路,王绍义等人就是盗挖了康熙景陵获得了不少陪葬品。

其实王绍义和张尽忠本来的想法是直接将清东陵全部盗挖一遍,但是同伙内的穆树轩是清东陵守陵人后裔,他熟知祖辈传下来的消息,知道顺治生前提倡简葬,并且是火化后才下葬,所以墓中陪葬品应该不多。因此他建议盗墓团伙跳过顺治的孝陵,不必为没有多少陪葬品的孝陵费时费力了。也是这样顺治的孝陵才得以幸免。

清东陵被盗之后地宫内损坏严重,主要就以康熙的景陵和乾隆的裕陵以及慈禧的定东陵损坏最厉害。

乾隆的裕陵内陪葬有他的原配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五位后妃,孙殿英的匪兵肆意搜寻地宫中的宝贝,把乾隆和他的五位后妃棺椁全部整的凌乱,乾隆的遗体和五位后妃遗体被随意丢在地上。

据记载当初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尸身百余年未腐坏,结果由于孙殿英等人恶意盗墓,尸身最终被毁。而乾隆和五位后妃尸骨被扔在一旁混在一起根本分不出来是谁的遗骨,可以说乾隆遗体下场非常凄惨。

康熙的景陵地宫也是堪比乾隆,景陵地宫内共葬有康熙和他的原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十三子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王绍义等人盗挖的景陵也是如孙殿英一般,只顾着疯狂搜寻陪葬品,将康熙和五位后妃的遗体随意丢弃,就这样康熙皇帝及四后一皇贵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相比较之下慈禧还比康熙和乾隆的待遇好一些,毕竟定东陵墓葬中只有她一人,不过慈禧棺内陪葬品和慈禧身上的宝物基本都被盗走,定东陵地宫也遭到了不同程度损坏。

清西陵保存十分完好,只有光绪的崇陵地宫被打开

相比清东陵被盗得惨不忍睹,清西陵则要保存的比较完整了,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其中共葬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四座帝王陵寝。

这四座帝陵中只有光绪的崇陵于1938年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盗挖,这伙不明身份的盗墓贼似乎对光绪的崇陵内部构造很了解,他们没有像孙殿英盗挖乾隆的裕陵那样用炸药炸开石门,而是用松杆木片拨开了石门内的自来石,他们进入崇陵熟门熟路,仿佛这座陵寝是他们修建的一般。

于是光绪和他的妻子隆裕太后仅封墓20多年就被这伙人“打扰”了,光绪墓中的陪葬品其实并不丰厚,但依旧被洗劫一空,其中最珍贵的就是玉册和宝玺。

据后来民间传说,这伙盗墓贼将光绪墓中的陪葬品售卖给了京西八国教会,然后他们却用销赃得来的钱财购买了近千套军用棉服。

照这种情形推断,似乎盗墓贼又能和当时的军队扯啥关系,但至少这伙盗墓贼要比较讲究,不像孙殿英那般盗墓只为了自己发财,他们却是拿盗墓所得的钱财用来购买军需物资,按照当时的情形,这批军用物资很有可能是用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这伙盗墓贼也算是盗亦有道了。

清西陵中除了光绪的崇陵被光顾过之外,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到现今为止都是保存完好,地宫封土没有被破坏过。

不过雍正的泰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险些被考古发掘,当时河北省文物局在进行巡查时,发现了泰陵地宫上面有盗洞,因此怀疑清泰陵被盗了,于是紧急上报了国家文物局,请求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清泰陵进行抢救式考古发掘。

可是再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发现清泰陵的盗洞只有两米多深,只是表面的封土被破坏了,里面的封土还是完好,这说明很可能曾经有盗墓贼打过清泰陵的主意,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最终没能成功,因此清泰陵还是保存完好的古墓。

这样一来就引起了考古界的争议,因为当时国家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曾经主动发掘过明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明定陵,结果由于考古技术并不完善,导致了明定陵被发掘后很多文物出土后就风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国家自此之后立下规定,不主动发掘古墓,只在发现被盗后进行抢救式发掘。

因此当时考古界对于发掘还是不发掘清泰陵存有很大争议,这件事被当时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所知道,夏鼐先生知道以当时国内的考古技术,如果真的打开清泰陵那将还会重复上演明定陵的考古悲剧,对文物是一大损失,所以与其发掘出来被损毁,不如将它长留地下,于是夏鼐先生赶紧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叫停了对清泰陵的考古发掘。

最后在夏鼐先生的努力下,国家叫停了对清泰陵的考古发掘,并将清泰陵地宫的封土重新封好,这也使得清泰陵至今还没有被打开,依旧完好的保存。

其实清西陵中的陵寝基本保存完好主要还在于它的地理位置比清东陵更加隐蔽,清西陵在雍正建陵时当地都没有多少住户,雍正几乎没怎么花钱就把这些住户全部迁走了,可以说当地几乎是人迹罕至。直到雍正的清泰陵建完,才陆续入住了八旗护陵子弟。

再者就是在民国时期当地周围没有驻军,大大减少了军方盗墓的概率,而民间盗墓贼力量不够,除非像王绍义、张尽忠这些山匪成群结队手中还有武器敢明目张胆去盗墓,即便像他们这样的山匪,还得需要穆树轩这样的护陵人后裔帮助才能顺利盗墓,因此一般民间盗墓贼实力不足也不能盗挖这些帝陵,所以清西陵才保存得比较完好。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就是清西陵的皇帝普遍墓葬规格相比清东陵的皇帝都比较简陋一些。雍正算是清朝历史上比较勤俭的皇帝了,尤其是近现代人都非常推崇雍正的勤俭治国。

嘉庆在历史上口碑也算是比较简朴,当然嘉庆是属于实在没办法才简朴的,他老爹乾隆六下江南,十全武功,早把国库掏空了,虽然后来嘉庆整死了大贪官和珅,抄没和珅家产赚了一波,但是和珅的家产也不够他花多久,尤其是他执政时期清朝国力已经是江河日下,因此嘉庆是不得不简朴。

道光更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抠门皇帝,他接手时中国已经是东方睡狮了,国力衰退,国库空虚,这也练就了道光一生抠门的性格。

据记载道光怕总洗衣服把衣服洗坏了费钱,几乎是一个月换一次衣服,才让人洗一次衣服,而且道光的龙袍坏了他也不换,只让打上补丁继续穿。因此当时众朝臣为了讨好道光纷纷在朝服上打上补丁,于是大家脑补一下道光每天上朝开朝会,上面坐着穿补丁衣服的领导,下面站着一群穿补丁衣服的下属,这像不像召开丐帮大会。

而且道光的陵寝慕陵也是清朝历史上最为寒酸的陵寝,就是因为道光在陵寝的地面建筑上特意命人削减了许多建筑,所以显得十分寒酸。不过别看道光陵寝地面建筑看起来很寒酸,但是道光的慕陵却算是清朝历代帝王陵寝花费最高的,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道光的陵寝最初定在了河北遵化清东陵范围内,陵寝都已经修建好了,结果出现了渗水问题,于是道光改变主意,命人在清西陵重新修建了陵寝,由于之前已经修建好了陵寝,这回在拆了重修,等于花了两份钱,所以抠门的道光十分心疼,特意命人在清西陵修建时把原来的地面建筑削减了很多,因此道光的慕陵虽然地面建筑看起来很寒酸,可却是清朝皇陵中花费最高的陵寝。

而清西陵中最后埋葬的一位皇帝就是光绪,其实光绪的墓葬也很简陋,毕竟他死的时候清朝几乎已经快亡国了,而且光绪本人也不是奢侈之人。只不过他很不幸的被那伙不明身份的盗墓者盯上了,但是这些盗墓者从光绪的崇陵中盗走的宝物也并不多,远比不上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定东陵中的宝物。

所以说清西陵之所以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保存完好,就因这三位帝王相对清东陵那些皇帝都比较简朴,死后也都是简葬,因此再加上之前那些因素才让这三座帝陵保存完好。

关外三陵保存十分完整,地宫都没有被打开

除了清西陵保存完整,还有就是埋葬爱新觉罗氏先祖的关外三陵也都是保存的非常完好无缺。

清朝的关外三陵分别指的是埋葬在爱新觉罗氏老家赫图阿拉的祖先一辈的永陵和埋葬在盛京沈阳的努尔哈赤的清福陵以及皇太极的清昭陵。

这关外三陵保存的都是非常完好,努尔哈赤的清福陵还曾经在民国时期遭到过雷击被毁了一小部分地面建筑之外,其余包括地宫在内都保存完好。埋葬爱新觉罗氏祖先的清永陵是有些年久失修,不过大体都非常完好。皇太极的清昭陵保存的最为完善,清昭陵也是目前清代皇陵中保存最完整的皇陵。

关外三陵之所以保存完好,主要也在于简葬。清永陵不用说埋葬的都是爱新觉罗氏的祖先,当时努尔哈赤还只是称霸关外的土皇帝,加上清永陵中埋葬的爱新觉罗氏的先人都是遵循着女真族旧制火葬,墓葬内只有骨灰盒,没有太多的陪葬品,根本也不会引起外界盗墓的想法。

同样努尔哈赤去世时还属于后金,清朝没有统一天下,墓葬也比较简单,而且努尔哈赤也遵循女真族旧制在死后火葬,墓中应该也只有骨灰盒,因此陪葬品不会太多,属于简葬,这样也不会引起盗墓贼的关注。

皇太极去世时虽然已经改国号为清朝,但是也只是关外的土皇帝,并没有真正的入主中原,虽然皇太极是按照汉人的墓葬形式进行了土葬,但是皇太极时期也没有厚葬的风俗习惯,因此皇太极虽然是土葬,但墓中陪葬品应该也不多,也不太可能引起盗墓贼的关注。

除了关外三陵都基本是简葬不会引起盗墓贼的关注这个因素之外,就是清朝灭亡之后关外东北一直是由张作霖统治,当时张作霖的东北军对清朝皇陵还是加以了保护,张作霖为人比较讲究,没有对关外三陵进行军方盗挖。

后来日本人入侵东北,在东北扶持清末帝溥仪当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因此更得对溥仪祖先的陵寝进行保护,所以关外三陵在民国时期才得以妥善保存下来。

写在最后

所以综上所述,清朝皇陵中爱新觉罗氏的祖陵永陵、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顺治的孝陵、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都保存完好,地宫都没有被打开,而清东陵中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清西陵光绪的崇陵都被盗毁严重,地宫大门都是被打开的。

其实造成清东陵被盗挖十分严重,主要还在于乾隆和慈禧生前过于奢侈,二人的陵寝引起了孙殿英的惦记,孙殿英首盗清东陵,他盗挖之后由于用盗来的宝物贿赂了民国政府要员得以逍遥法外,也让后来的人对盗挖清东陵垂涎欲滴。

清西陵和关外三陵以及顺治的孝陵都属于简葬风格,因此才能得以保存完善。相比之下厚葬之风真是不可取,否则就像乾隆和慈禧一般死后都难得安宁。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清朝的陵寝还有哪些未被打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的传统,作为统治天下、富有四海的皇帝而言,他们则比普通人更渴望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再加上封建社会普遍认为“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因此,中国的皇帝从始皇帝秦始皇开始,就有大修墓葬,并陪葬大量价值连城宝物的传统。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帝也不例外。

清朝自努尔哈赤建八旗,在关在崛起以来,历经12位皇帝。在这些皇帝死后,清朝一共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分别是关外三陵和位于关内的清东陵、清西陵。位于关外的关外三陵,分别为埋葬努尔哈赤祖先的永陵、葬有努尔哈赤的福陵、埋葬皇太极的昭陵。

清朝自1644年入关占领中原后,清朝皇帝的陵墓就开始修建在关内。从顺治帝开始,清朝的皇帝、皇后、妃子们在死后被埋葬于两个地方:分别是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清东陵分别埋葬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除此之外还有四座皇后陵,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的陵墓。

而清西陵建有的四座皇帝陵,分别为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此外还有三座皇后陵和七座王公、公主、妃嫔陵墓。

作为皇家陵墓,这些人死后自然也陪葬了数量巨大、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在清朝灭亡后,自然也引起了众多贪婪的目光。清朝皇室陵墓也因此大多被盗。最著名的莫过于发生在1928年的孙殿英盗清东陵案。孙殿英直接使用炸药炸开了清东陵乾隆、慈禧太后等人的墓穴,获得了数目庞大,金额惊人的陪葬宝物。

如此“一本万利”,再加上民国始终处于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没有政府的保护,清朝的许多皇陵也因此被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猖獗的盗墓行为才最终被遏制。而清朝的皇室陵墓中,最终没有被盗的,分别为:永陵、福陵、昭陵、孝陵、泰陵、昌陵,慕陵。

清朝的陵寝还有哪些未被打开?

包括清朝在内,目前猜测未被打开过的历代皇帝陵墓有三十多座。

秦始皇陵

之所以猜测未被打开,依据源于近年来对秦始皇陵墓的钻探资料。根据资料显示,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如果地宫被打开,水银是会挥发掉的。

另外资料还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的宫墙有四米厚,宫墙用砖包砌。地宫打开的难度不是一般大。并且,若干条通往地宫的甬道中的五花土,也没有人为破坏的迹象。

据说项羽当年曾毁掉始皇陵的地面建筑,但并没有挖开地宫部分。

汉末三国时期的部分帝王陵

如刘备的汉惠陵,曹丕的首阳陵。

汉惠陵之所以猜测未被打开,一是根据现有的材料显示,未见有惠陵被盗挖的记录。二是陵墓的规制实在太小了,比一般的地主墓也大不了多少。估计里面都没有陪葬品,委实没有盗掘的必要。

首阳陵之所以猜测未被打开,主要还是找不着在哪里。据说曹魏生前曾有明示,自己的墓冢不封树,不建寝殿、神道等地面设施。由于墓室深埋于地下深处,地上又无地标,所以直到现在都不知道陵墓的位置。

曹操墓也是很多年都找不到,不过前些年貌似被考古人员找到了。

唐朝的两座帝陵

即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以及他们的小儿子,唐睿宗的桥陵。

之所以猜测此二陵未被打开,是因为经过专家的勘测,确定这两座皇陵的墓道的密封条石完好。没有被打开的迹象。

另外,目前的考古勘察也的确未在陵墓外面发现有打进墓室的盗洞。

另外,据说隋文帝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也没有被打开过。

但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元朝诸皇陵

不含追尊的有11座。

之所以猜测元陵未被打开,原因和曹丕的首阳陵一样,找不到。截止到现在,元皇陵一个都没找到。

元代统治者采用密葬制,很可能当初压根就没有兴建陵墓吧。

除万历皇帝的定陵、崇祯皇帝的思陵外的明朝帝陵

不含追尊的有12座。

分别是朱元璋的孝陵、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明永陵、穆宗朱载后的昭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和熹宗朱由校的德陵。

这没什么好解释的,明朝大部分帝陵的地宫确实没被打开过。

不过,很多明帝陵的地面建筑,历史上有过被毁的情况。比如乾隆修自己陵墓时,就派人偷过明长陵的石料。

另外,明朝还有四座尊重皇帝的陵墓。分别是明祖陵、明皇陵、明东陵、明显陵。

明祖陵是朱元璋给自己爷爷、奶奶建的,是一个衣冠冢。位于江苏盱眙,历史上应该没有被打开过。因为它被考古专家发现时,是泡在水里的。据说泡了几百年。

明皇陵是朱元璋给自己父母建的,也是一个衣冠冢。位于安徽凤阳,历史上被焚毁。毁于张献忠之手。

明东陵的主人是懿文太子朱标,位于明孝陵的旁边。原本是太子墓,建文帝登基后,追尊老爸为帝,太子墓便升级为了帝陵。历史上没有关于明东陵被打开过的记载。

明显陵的主人是初代兴王朱祐杬,位于湖北钟祥,原本是亲王墓。朱祐杬死后两年,其子朱厚熜登基为帝,是为嘉靖帝。继位后,嘉靖冒着被群臣孤立的风险给老爸追尊了帝号。于是兴献王墓便升级为了明显陵。历史上,明显陵曾被明末农民军焚烧过地面建筑,抗战期间还被日军盗窃过石像。但陵墓的宝顶并未被挖穿。应该没有被打开过。

部分清朝皇陵

含追尊的有7座。

分别是清东陵一座:顺治皇帝的的清孝陵。

清西陵三座:雍正皇帝的清泰陵、嘉庆皇帝的清昌陵、道光皇帝的清慕陵。

盛京皇陵三座:位于辽宁新宾的清永陵,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宗;位于辽宁沈阳的清褔陵和清昭陵,分别埋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除了这七座外,康熙皇帝的清景陵,乾隆皇帝的清裕陵,咸丰皇帝的清定陵,同治皇帝的清惠陵(都在清东陵);光绪皇帝的清崇陵(清西陵)。在民国时期都被盗掘过。

其中,乾隆的裕陵被孙殿英盗掘。

当时孙殿英驻军于离清东陵不足20公里的一个小镇。因为种种原因,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名义,把乾隆陵盗掘了。顺手还盗掘了慈禧的定东陵。

光绪的崇陵在1931年被当时一伙不可描述的军士所盗掘。

清东陵除顺治孝陵之外的其余陵墓,在1945年被一伙土匪尽数盗掘。

为什么同样位于清东陵的康熙陵、乾隆陵都被盗掘了,偏偏就顺治陵逃过了一劫呢?

有一种说法,是说顺治驾崩时,清朝统治者还保留着传统。也就是死后火葬,珠宝与梓宫并焚,陵内不放陪葬物,无物可盗。所以孙殿英和当地土匪便没有炸清孝陵。

关外三陵没被打开过的原因也一样。其实就是三座空坟,不值得一盗。

相比于清东陵,清西陵的四座帝陵大部分都保持的很好。只有光绪的被盗。

如果当年乾隆不搞什么昭穆之制,老老实实跟老爸雍正葬在一起,他的陵寝或许能逃过孙殿英的魔爪。(道光命好,按照乾隆的规矩,他本来该葬在东陵。但他嫌弃东陵风水不好,以地宫漏水为由,坚持要把陵寝搬到清西陵。于是幸免于难)

那么,清西陵当时为什么能逃过一劫呢?

主要原因,其实还是运气好。

因为清东陵和清西陵,都远离城市,都建在犄角旮旯之地。当初孙殿英盗东陵,前后折腾好几天,用炸药炸,动静那么大,北京的国民党大佬们愣是不知情。

之所以事发,还是因为孙殿英派到天津销赃的军官被缉私人员抓住了。

从这就足以看出,清东陵的地位位置到底是有多偏僻。

如果当时保定也出个孙殿英式的人物,就凭清西陵的位置(保定易县西郊四十里),也肯定是在劫难逃。

不得不承认,要论选风水宝地,还是明朝皇帝的智商在线。

葬者,藏也。

下葬在上古,就是把尸体藏起来,不让人看到的寓意。

皇帝修陵,要么就像曹丕那样,不要让别人知道具体位置。

要么就大大方方的修,不要怕被人知道。

明孝陵、明东陵修在南京郊外,明十三陵修在北京昌平。

把陵寝修在离皇城近的地方,防没脸没皮的小人很难,但防正常脸皮厚度,足以。

炸弹一响,必然是震动京华,弄得举国上下都知道。没几个要脸的军阀敢这么干。

清朝的陵寝还有哪些未被打开?

清朝的皇陵,目前应该还有七座未被打开。

清皇陵并非集中在一处,而是位于三个不同的地方,按照建成的年代顺序,分别是位于山海关外的盛京三陵、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以及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其中,盛京三陵分别为埋葬清朝皇帝先祖的永陵、埋葬努尔哈赤本人以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福陵,和埋葬皇太极以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昭陵。

另外,清东陵则分别是埋葬顺治皇帝的孝陵、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以及埋葬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还包括埋葬一帮后妃的陵寝,像慈安、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就在其中。

而清西陵,分别是埋葬雍正皇帝的泰陵、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绪皇帝的崇陵,以及埋葬一帮后妃的陵寝,至于末代皇帝溥仪,则未能葬入清皇陵,而是埋在了距清西陵不远的华龙皇家陵园中。

那么,除了溥仪墓之外,剩余的三处清皇陵中,还有哪几座未被打开呢?

先说盛京三陵,盛京三陵是三处清皇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

前文提到,盛京三陵分别埋在了清朝皇帝的先祖,以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而这其中,埋葬人数最多的当属永陵。

根据资料记载,永陵埋葬的人数,仅男性就高达六人,分别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此外还有努尔哈赤的伯父、叔父均埋葬于此。

除了男性先祖之外,这里埋葬有努尔哈赤的四位女性先祖,即其六世祖、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的嫡福晋。

这么算下来的话,单是永陵就埋了至少十个人。

但在最早的时候,这座陵墓并不叫“永陵”,其兴建时间为明万历年间,因此当时只是努尔哈赤家族的一个家族墓地而已。

到了皇太极继位之初,将这座家族墓地改称为“兴京陵”,直到清军入关,也就是顺治时期,才正式开始使用“永陵”这个名字。

之所以用这个名字,主要是取“江山永固、帝业长久”之意。

而埋葬努尔哈赤的福陵,则是兴建于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一直到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方才修建完毕。

并且,福陵最开始的名字叫做“先汗陵”,是在皇太极继位后,才正式更名为“福陵”。

此外,埋葬皇太极的昭陵则是始建于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顺治元年时,正式定名为“清昭陵”。

上述这三座皇陵,可以说是清朝的三处皇陵中最为完好的,除了永陵因为年久失修有些自然老化,以及努尔哈赤的福陵曾遭雷击导致地面小部分建筑受损外,其他均保持大体完好,并没有遭到比如盗掘等人为的破坏。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简葬让盛京三陵躲过了被人觊觎的可能。

永陵兴建时,爱新觉罗家族还只是一个小势力,因此当时的墓地也相当普通,加上女真人一般采取的是火葬,所以,墓地里除了骨灰盒之外,也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品。

而努尔哈赤的福陵虽说比永陵好一点,但基本也是简葬,并且努尔哈赤去世后同样也是火葬,所以,其墓中的情况和永陵基本差不多。

因此,这两座陵墓内部除了骨灰盒之外,没有什么价值连城的陪葬品,所以就不会有盗墓贼对此感兴趣。

至于皇太极的昭陵,他确实是仿照汉人采取了土葬,但当时清朝尚未入关,并且还在为入关努力,因此,埋葬皇太极时也不会太过奢侈。

说白了就是,这三座陵墓在盗墓贼眼里没啥油水,不值得也没必要去盗掘,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就躲过了被人惦记的可能。

第二个原因,是地方势力的保护。

清朝还未灭亡时,对于盛京三陵自然是看管得极其严密,毕竟这里埋的都是他们的先祖,因此在此期间,是不可能有人敢盗掘盛京三陵的。

而到了清朝灭亡后,盛京三陵所处的东北一带,已经逐渐成为张作霖的地盘,张作霖在这里就俨然是“土皇帝”一般。

而张作霖这个人,不仅没有对盛京三陵进行挖掘,反而还派人进行了保护,有了张作霖出面保护,自然更没人敢动盛京三陵了。

至于为何张作霖不挖盛京三陵反而要保护,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张作霖看不上挖坟得来的那点钱,二来则是他不愿背这个恶名。

毕竟他也知道盛京三陵没啥太大的油水,但如果挖了就会惹来一身骚,到时候成为被声讨的对象,这样就得不偿失,与其如此,还不如出面保护起来,还能落一个名声。

而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在张作霖死后,东北落入日本人手中,并在这里扶持了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既然都扶持溥仪了,自然就更不可能挖溥仪祖宗的坟墓了,并且为了照顾溥仪情绪,甚至还要更加妥善的进行保护。

这便是在盛京三陵即使经历了多个时期,但始终能大体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总结就是没啥值钱的陪葬品,所以盗墓贼就不会对其惦记,而张作霖和日本人出于需要,又对其进行了保护,因此才得以让盛京三陵保存的相对完好。

说完盛京三陵,我们再来说说清东陵。

清东陵中,一共埋了顺治、康熙、乾隆以及咸丰、同治这四位皇帝,以及这几人的一众后妃,这其中,唯有顺治的孝陵未曾打开,其余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928年夏天,军阀孙殿英以防范匪患的名义,打着“军事演习”的旗号率军进驻河北遵化一带,随后便展开了对清东陵的大规模盗掘。

其实早在孙殿英之前,就已经有人打起了清东陵的主意,这个人名叫王绍义,他的老家就在清东陵附近,并且他在年少时曾跟随父亲进入清东陵维修石器,因此对清东陵相当熟悉。

之后王绍义勾结一个叫做马福田的人,召集一帮土匪,准备动手盗掘清东陵,但没等他们动手,孙殿英赶来,最终双方发生火并,马福田被当场打死,而王绍义逃走,至此,孙殿英便开始了洗劫清东陵。

遭到孙殿英严重破坏的,主要是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但他最开始的时候,是先对康熙的景陵动的手,只不过由于当时景陵渗水严重,如果要盗掘就得大费周章的排水,而这显然不符合孙殿英“速战速决”的宗旨,因此他便放弃了景陵。

并且,由于裕陵和定东陵中的陪葬品实在太过“丰厚”,因此在盗掘完这两座陵寝后,孙殿英心满意足,加上当时已经走漏了消息,所以,才会放弃对清东陵的其他皇陵继续盗挖。

但这些皇陵,虽说躲过了孙殿英,但依然没有躲过别人的毒手。

前文提到的王绍义,在逃走的十七年后,也就是1945年,他纠集一帮曾经当过土匪的人,加上笼络了一部分干部,因此得以开始对清东陵动手。

当年9月23日,王绍义正式行动,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咸丰皇帝的定陵,当时他为了掩人耳目,派出一部分人在定陵西边用炸药、雷管打石头,靠着制造声音来掩盖他的行动,而他则带着另一波人开挖。

最终,定陵里的陪葬品基本被洗劫一空,包括一些珍珠玛瑙翡翠等小玩意儿,也被参与盗掘的当地村民拿走。

之后,王绍义又先后将慈安太后的定东陵,以及同治皇帝惠陵洗劫了一遍,这两座陵墓中的陪葬品,均没有逃过这些人的黑手,而墓主的棺椁和尸骨,尽皆遭到严重毁坏。

而在不断盗掘上述陵墓的同时,王绍义的胆子越来越大,他当年因为孙殿英的横插一杠导致没有盗掘乾隆的陵墓,因此,他就将目光转向康熙的景陵,决定要对景陵动手。

当年12月月末,王绍义正式开挖景陵,资料记载,他带了三百多号人在景陵里折腾了三天三夜,最终成功得手。

用他后来的话就是,景陵里的宝贝,丝毫不次于慈禧、乾隆墓中的陪葬品。

不过,王绍义也没得意多久,最终他被相关部门抓获,并被枪决,其余案犯大部分都受到严惩,但可惜的是,他们盗掘出来的那些文物,大部分都已经不知所踪。

这么一算下来的话,整个清东陵几乎全军覆没,唯有顺治皇帝的孝陵幸免于难。

而孝陵之所以能幸免于难,说白了就是其是一个“穷陵”,也就是坊间一直有传言这孝陵里面没啥陪葬品,并且民间也有说法说是顺治出家当了和尚,陵墓里面其实是空的。

虽说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但确实为孝陵挡了一灾,并且,顺治皇帝陵墓前有一块康熙手书的石碑,上面碑文的大致意思也是说明这墓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些都是造成孙殿英等放过孝陵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据说当时孙殿英曾尝试着对孝陵下手,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再加上上述传言和说法,就让孙殿英觉得与其花大力气炸开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宝贝的孝陵,还不如赶紧开挖乾隆和慈禧的墓划得来,所以也就放弃了孝陵。

包括后来的王绍义也是如此,他在正式开挖之前,也是跳过了顺治的孝陵,因此,孝陵才会最终得以逃过浩劫。

最后再来说说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乃是雍正皇帝亲自为自己选的陵址。

按理说,雍正是康熙的儿子,理应是随父而葬,埋在清东陵才对,但他为何又单独找了一处墓地呢?

关于这其中的缘由,历来说法甚多,比较流行的一种,是说雍正能继位是使用了非常规手段,因此,他有愧于康熙,所以才不敢把自己葬在康熙身边。

实际上并非如此,史料上有过记载,最开始雍正为自己选的墓地地址,正是清东陵附近的九风朝阳山,但之后雍正派人经过堪舆发现,这里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雍正废掉九风朝阳山墓址的诏书

也就是说,之所以没有葬在清东陵附近,是由于原来的墓址“形局末全”,并且“土又带砂石”,这才让雍正不得不另选墓址。

最终,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就成了雍正的新墓址,而这里除了建有雍正的泰陵之外,还有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包括埋有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部分王公、公主的陵墓。

而在清西陵的这一片陵寝中,只有光绪皇帝的崇陵遭到了盗掘。

崇陵始建于宣统元年(1908年),即光绪皇帝去世后的第二年(1909年),根据资料记载,崇陵所在之处金龙峪,原是一块风水中的宝地,但却在清朝历史上遭到四次遗弃。

第一次是在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的嫡子永琏早夭后,乾隆就选中金龙峪(当时叫魏家沟)作为永琏的墓地,但随后不久不知为何放弃了这里,而是另选墓址。

第二次是在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最开始是想把这里当做自己墓地的,但最终也是放弃。

而第三次则是在咸丰年间,当时咸丰皇帝在金龙峪和龙泉峪两个地方进行挑选,结果最后挑中了龙泉峪。

第四次是在同治帝去世后,慈禧太后也是在金龙峪和双山峪选择,而最终选中了双山峪,放弃了金龙峪。

而到光绪死后,当时清朝已经日暮西山,没有太多精力和能力为他挑选上好的风水宝地,所以,就把金龙峪这个地方塞给了光绪。

并且,由于光绪死后不久,清朝便宣告灭亡,因此,他的崇陵拖拖拉拉一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方才大致完工,也就是在同一年,光绪皇帝被葬于此。

但在1938年,光绪帝的崇陵却遭到了一伙身份不明之人的盗挖,而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伙人对于盗墓十分在行,手法也很专业,完全不像孙殿英那样只会拿着炸药炸,而是探明地宫所在位置后,通过挖掘盗洞进入陵墓之内。

最终,这伙人将崇陵洗劫一空,光绪的遗骨也被拖了出来随意丢弃在地上,基本上所有陪葬品均被盗走,不仅如此,光绪的皇后隆裕,其棺椁也遭到破坏,里面的玉册和宝玺也被拿走。

至于这伙人是谁,到现在一直是个谜团,不过民间有传言说他们是军队的人,证据就是这伙人在盗墓成功后,把那些陪葬品卖给了八国教会,换取了几百套棉军装。

但是真是假,已经无法确认,总之清西陵中,光绪的崇陵是唯一一个遭到盗掘破坏的陵寝。

而清西陵的其他陵墓基本上都保存完好,之所以盗墓贼不打这几座陵寝的主意,大致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就是清西陵埋葬的皇帝较少,前后也就是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这四位,而这四位中,雍正是出了名的简朴,剩余三个基本也是如此。

嘉庆就不用说了,他登基时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加上他的父亲乾隆把钱都霍霍光了,虽说他也抄了和珅的家,但奈何杯水车薪,因此他就不得不简朴。

而道光更是简朴到了极致,史料上说他衣服上都是补丁,这样的皇帝自然不愿意把钱铺张浪费到自己的陵墓上。

至于光绪,他倒是不想简朴,但奈何有慈禧压着,所以一辈子过的憋屈的很,加上他死后不久清朝灭亡,所以陵墓就只能草草修建。

这样一来,整个清西陵都没有“富墓”,所以盗墓贼也就提不起兴趣。

其次就是清西陵地处偏远,如果盗墓贼想盗挖这里的话,人数少了根本不够用,只能像是孙殿英或者王绍义那样有组织的势力才有能力盗挖这里。

但人数多了,这里又是个“穷墓”,大费周章地挖一通后说不定还会赔本,这账一划拉下来,盗墓则发现得不偿失,因此就放弃了盗挖清西陵。

所以,清西陵除光绪的崇陵外,剩余陵墓就是因为“穷”名在外,才幸运地躲过了盗墓贼的黑手。

因此,刨除上述几座被挖开的清朝皇陵后,剩余未被打开的有盛京三陵、顺治的孝陵、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和道光的慕陵,合计七座清皇陵,盛京三陵是由于地处东北,清朝灭亡后受到了一定保护,而顺治孝陵则是因为出家疑云和墓葬简朴,另外清西陵中的泰陵、昌陵和慕陵,是因为“穷名在外”,所以才会没有被盗掘破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