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启时期浑河血战发生在哪里?后世如何评价浑河血战?

你可以把浑河之战理解成为大明朝最后的倔强,也可以宣传成为一场为民族打鸡血的战争。但是反思使人进步,我们必须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剖析这场战争,为何会那么惨?

战争简单介绍一下。

发生时间:明朝天启元年。

战争地点:沈阳城外,浑河之畔。

主要参战部队:浙兵(戚家军)3000人、川兵(白杆兵)3300人、辽军(辽东铁骑)3万人、后金军数万等。

大致情况:

按道理说,戚家军、白杆兵、辽东铁骑应该互相合作,一同对付后金军。可在部署完备以后,白杆兵却率先出征,压根就不按套路出牌。

白杆兵战斗力相当猛,连续击退了三次后金军的进攻,击杀了2千多后金军。后金第四次进攻时,白杆兵体力耗尽,遭遇全军覆没的下场。当时戚家军站在后面看戏,压根没有动手的意思。

等到后金军解决完了白杆兵,又来跟戚家军较量。戚家军和后金军又血战了很长时间,后面的辽东铁骑也在看戏,压根就没有出来相助的意思,结果导致戚家军基本也全军覆没。

辽东经略袁应泰吓破了胆子,撒丫子就跑路了。所以说,这场浑河之战,努尔哈赤的后金取得了惨胜,而明军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么为什么这三支部队互不相助呢?我不想打什么鸡血,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事出反常必有妖嘛!

一、戚家军和白杆兵之间,互不信任。

这事儿从何说起呢?一支是来自浙江义乌的兵马,一支则是重庆那边派来的。按道理说,这两支军队是不可能产生矛盾的。

可问题就在浑河之战前,这两支军队碰面了,而且还是以很夸张的方式碰面的。当时戚家军在通州休整部队,打算开拔到前线。这个时候白杆兵也到了通州。

两支人马此前没怎么打过交道,结果就这么吵了起来。吵架也就算了,关键人家手里都有家伙,一眨眼,小规模吵架就成了大规模的打群架,甚至引发了双方的战争。

你没有看错,戚家军和白杆兵在对付后金军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内讧。双方在通州打得十分激烈,甚至动用了火炮互射。损毁民房若干,打死打伤了一堆百姓。

这事儿闹得挺不愉快的,而且是非常严重的军事事故。如果不是大敌当前,大家都要到前线去的话,这两帮人肯定都得被拖出去杀头不可!

现在你知道了吧,为啥戚家军和白杆兵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了。甚至于在白杆兵独自对敌的时候,戚家军丝毫没有上去帮忙的意思。而白杆兵似乎也从来没有让戚家军上来帮忙的意思。

二、戚家军和辽军之间的矛盾。

戚家军和辽东铁骑之间的仇恨,早就形成了。张居正活着的时候,重点支持戚继光,所以戚家军那时候风头很旺,是明朝正规军里的主力,别提多出彩了,这就引起了北方军队们的羡慕嫉妒恨。

等到张居正去世以后,戚继光失去了靠山,自然也就垮台了。这么一来北方军队们开始落井下石,各种给戚家军使绊子,导致戚家军一蹶不振,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当年万历三大征中,有抗日援朝战争。在战争中戚家军英勇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辽东总兵李如松,不仅抢了他们的部分战功,而且还克扣他们的军饷。

结果这事儿越闹越大,直接酿成了一场兵变。当时的蓟州总兵王保是个狠人,他表面上声称要给戚家军们索要军饷,将数千名戚家军骗到训练场。实际上却以兵变为由,将这些戚家军都给杀了,保守统计,损失了3000多名戚家军。

要知道,戚家军都是从浙江义乌那边精挑细选才选拔出来的将士。战斗力强悍,保家卫国的精神难能可贵,这样的士兵可谓是百里挑一,就这么被自己人给害了,你说可惜不可惜?最有意思的是,万历不仅没责罚王保,反而嘉奖了他。

因此戚家军和辽东铁骑之间,早就有了很深的芥蒂。双方谁也不鸟谁,到了浑河之战的时候,辽军不救戚家军,也就很正常了。

三、明朝北方军队,最讨厌南方军队。

大家都是在一口锅里吃饭,财政补贴给了你,那我就没饭吃了。因此表面上大家都是吃公家饭的,实际上内部还是存在竞争的。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这种竞争是良性竞争。

其中戚家军在过去的表现,一直都是非常突出的,你说北方的辽军恨不恨他们?财政补贴拿到手软,提拔升官他们的名额又多,不怪辽军会眼红。

至于川军,当年杨应龙叛乱的时候,秦良玉和马千乘所带领的川军就是立下战功最多的。马千乘去世以后,秦良玉更是以女性的身份统领了这支部队,就问你是不是站在新闻行业的头版头条上?北方军队自然也很不爽:凭啥每次我想上头条,她总是来捣乱?

所以说整个北方军队集团,最讨厌的就是南兵,除了戚家军还有就是白杆兵。这帮人抢风头太厉害,这让辽东铁骑和蓟辽边军们十分头疼。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白杆兵和戚家军在前线多么卖力,他们也绝对不会出手相助的。他们就是要看看,这两拨人究竟能熬到什么时候。当然了,贪生怕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总结:白杆兵和戚家军似乎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当戚家军和白杆兵在通州城内内讧的时候,辽东铁骑早就想看笑话了。因为他们的行为过于恶劣,如果不是急着上战场,肯定都要军法从事。

所以说,摆在戚家军和白杆兵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跟后金军血拼到底!只有在战场上立下战功,才能掩盖住此前打群架的劣迹。

但是后金军太强了,打不赢又该咋整?不好意思,打不赢也只能血染沙场了,因为回来大概率也会被军法从事。

尤其是戚家军没有搭救白杆兵这件事儿,很多人喜欢一笔带过,我觉得这是严重的军事事故!只要他们活着回来,绝对会被各种弹劾。

没有回头路可走啊!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事后辽东铁骑丝毫没有受到惩罚,可见戚家军和白杆兵所为之卖命的朝廷,究竟是什么货色了。

参考资料:《明实录》、《满文老档》

明朝天启时期浑河血战发生在哪里?后世如何评价浑河血战?

浑河血战,是明朝末年,中原军队打得最有血性,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一战,名震天下的戚家军全军覆灭,死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这一战,让女真人知道,一个叫秦良玉的汉人女将军,她手底下的四川兵,是多么的勇猛刚烈。

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围攻沈阳,沈阳请求援兵,辽东经略袁应泰调拨川军7000人、浙兵3000人和奉集堡、虎皮驿两地三万辽东明军增援。

事实证明,外地增援而来的是猛虎。

本地辽东军队是蠢猪。

四川浙江军队到达沈阳的时候,沈阳已经失手。这个时候所谓救援已经没有意义,主帅童仲揆、陈策原计划与沈阳城内的明军内外夹击后金,这个时候马上停止前进。

四川土司兵将领周敦吉、秦邦屏纷纷请战,这些人是秦良玉派来的白杆兵,非常彪悍。

主帅童仲揆、陈策随后决定向后金军发起进攻。当时的安排,是四川土司军首先发起进攻,因为浙江的戚家军(戚继光已死,指挥官是戚继光侄子戚金)需要布置车阵和防御阵地。

四川兵的任务就是进攻,并且为浙江军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

女真人刚刚打赢沈阳一战,士气非常旺盛。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遇到的这只奇装异服的四川军队如此难缠。

努尔哈赤连续排除八旗兵里骁勇的正白旗和正黄旗,都被四川军队打败。

要知道,正黄旗,可是努尔哈赤亲自指挥的部队。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女真人士气低迷严重受挫。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可耻的汉人叛徒。

李成芳。

这个投降女真的军人,找到了俘虏过来的明朝军队的炮手,亲自松绑,许诺重金,让神炮手屠杀自己的同胞。

勇猛的中国军人,没有死在女真人的铁蹄之下,却被自己的炮手消灭。

神炮手很快就把前方的四川土司兵击溃。

周敦吉、秦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力战而死。周世禄带领残军退回浑河南岸,和浙江军队继续坚持作战。

此时戚家军已经排兵布阵结束。

后金军队原指望一鼓作气吃掉戚家军,没有想到这支戚家军的顽强程度丝毫不亚于四川军。后金兵集中兵力向戚家军阵地发起进攻,戚家军利用自己熟悉的车阵和火铳三叠阵迎敌,火炮远战,火铳中距离射杀,等到穿越枪林弹雨杀到跟前的敌人,就用戚家军最擅长的鸳鸯阵法招呼。

杀得后金人仰马翻,伤亡3000人。

这个时候,如果明朝辽东主力助攻戚家军,这场战役胜负难料。

可是,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明朝的主力军,就是猪队友。

看着支援他们都川军和浙军浴血奋战,这批辽东猪队友选择了冷眼旁观。

李秉诚、朱万良率领的三万辽东军离浑河战场仅有不到二十里,童总兵急派人求援。

可这些本地的辽东军阀,却开始磨洋工。也许他们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也许更愿意拿别人当炮灰。

这就给了后金喘息的机会。皇太极分兵狙击辽东主力,主力一触即溃,被八旗兵一路宰杀。

一看辽东主力如此弱鸡,皇太极从容整合军队,全力绞杀戚家军!

因为辽东那群猪,什么时候都可以宰杀。

戚家军在后金的全力进攻下,因为敌我实力悬殊被攻破防御阵型。

最后戚家军以步兵鸳鸯战法,在平原地带对抗满清的骑兵,居然杀得难解难分。

平原地带,步兵对抗骑兵不落下风。

即便没有军事知识,用常识推测都可以知道是如何的了不起。

最后在后金的包围圈里,戚家军被敌人万箭齐发,几乎完全消灭。

外围辽东明军冷眼旁观,坐视千里赴援的明军最精锐的部队覆灭。

浑河血战,是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军人最伟大的一场野战。

明朝军人在实际军力悬殊几倍的情况下,打出了血性,打出了精神,给予八旗兵重创。

此战,努尔哈赤只能称得上惨胜。

浑河血战之后,人间再也没有了戚家军!

历史经不起假设的。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可耻的叛徒出毒计,浑河血战,会不会结局完全不同。

如果明朝军队在

正常战役中获得胜利,我们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清朝人对此战的评价,他叫魏源,是汉人,也是清朝人,历经几百年的奴役,最有才华的汉人,也称满清为“我”,称中华王朝明朝为“明”了。

明朝天启时期浑河血战发生在哪里?后世如何评价浑河血战?

浑河之战

公元1621年,明朝天启元年三月,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率八旗铁骑猛攻沈阳。据守沈阳的主将派人向明廷求援。辽东经略袁应泰急调川浙精兵万余人(其中川军7000人、浙兵3000人),火速增援沈阳,并下令三万辽东明军作为后援赶赴前线。其中的浙军,就是戚继光侄儿戚金率领的赫赫有名的戚家军。

川浙之兵行至中途,就听闻沈阳城已陷落,主帅童仲揆、陈策见救援已失去意义,因为原计划是与沈阳城内的明军内外夹击后金军。此时的川浙援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川军将领周敦吉、秦邦屏等纷纷请战:今沈阳陷落,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最后川浙兵达成了绝不后退的统一意见。

  川兵是明末著名女将秦良玉派来的数千白杆兵,这是一支手持白木杆长枪的军队,被人称作“白杆军”。他们作战勇猛,不惧生死,屡立战功,是明军中的精锐部队,“素为远近所惮”。

北岸血战

由于戚金率领的戚家军展开车阵、购置防御阵地需要时间,周敦吉与副总兵四川石柱都司佥书秦邦屏先带川军渡过沈阳浑河,在浑河北岸扎营,向北岸的后金军发起了猛攻。为戚家军的防御争取时间。

努尔哈赤没有轻敌,马上调战斗力颇为强悍的正白旗对其进攻,想趁着这支明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歼灭。但剽悍的八旗铁骑被手握长枪的“白杆军”杀得人仰马翻。连续几次冲锋都铩羽而归,在城下留下一推后金士兵的尸首。恼羞成怒的努尔哈赤,派出了他亲自掌握的正黄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样的败绩,两次交锋,8万八旗兵硬是没捞着一点便宜,反而“死于枪弩者数千人”。打沈阳城也没伤亡这么大,八旗军上下震惊。

努尔哈赤一筹莫展,明朝降将李永芳见后金军屡战屡败,于是找到被俘的明朝炮手,亲自解开捆绑,重赏他们,炮击川军,“发炮无不立碎者”。经过激烈交锋,川军终于饥饿疲劳,难以支持,全部被歼灭。周敦吉、秦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力战而死。周世禄从西北逸出,邓起龙、袁见龙夺桥西奔,带领残军退回到浑河南岸,和戚家军汇合。

决战南岸

就在北岸血战之际,南岸以童仲癸、陈策率领的浙江兵三千人也在离浑河五里处布列战车铳炮,扎营响应,戚家军与北岸退回的川兵一同准备抗击后金军。后金军在打败川军后,趁势度过浑河掩杀过来。

后金兵集中兵力向戚家军阵地发起进攻,陈策、童仲揆、张明世、戚金等将率领的戚家军利用车阵和火铳三叠阵迎敌,少量凶猛的后金骑兵,突破火力网冲击到了车阵前,最后也被戚家军的特制武器狼筅刺死。两轮进攻之后,后金兵伤亡达三千多人。

明援军隔岸观火

总兵朱万良、姜弼率领三万多辽东援军,行至白塔铺,观望不战。皇太极迅速抽调军队,主动进攻辽东军,辽东军一触即溃,皇太极一路追杀,辽东军伤亡三千多人。此时苦苦鏖战多时的八旗军与川浙兵仍然打得胜负难分,统帅陈策、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应泰叩首求援。袁已经吓破了胆,竟以后金强大派兵也扭转不了战局为由拒不答应。

结局

后金兵不断增援,明军则孤军奋战,双方血战到天色将晚,八旗援兵又赶到战场。童仲癸见援兵迟迟未到,遂与部众将士都抱成仁之心,决死回马杀向数倍于已的后金军,最终除极少官兵幸免回辽阳外,陈策、童仲癸与副将戚金、将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大小将校共120多人全部义无反顾、悲壮殉国。

评价

浑河之战,是萨尔浒战后明军最有声色的一场野战。

明军以少抗多,以步抗骑,而有的八旗部队竟被惨烈所慑不战而败逃,即使在整个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努尔哈赤深感川兵之劲厉,再三告诫刚刚惨胜的八旗兵“勿轻敌”,并故意强调“仲癸所将皆川兵”以警醒部下。(录自《三朝辽事实录》)

后金阵亡将领达九人: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颜、雅木布里、实尔泰、郎格、杜木布、大哈木布禄、旺格等共九人。

努尔哈赤的嫡系部队正黄旗、正白旗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伤亡惨重。

努尔哈赤对浑河北岸八旗步兵败于川东土司兵之事极为愤恨,进行追查,革去了参将拜音达里、游击伊郎阿之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