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登基后,为什么要祭祀朱允文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
这是一种政治幼稚的表现,准确来说,万历是被群臣给坑了。万历十三年,万历皇帝开始为建文帝朱允炆平反,同时被平反的人还有方孝孺、徐辉祖等一批忠于建文帝的大臣。
表面来看,万历皇帝体现出了他的大度,大有千古明君的气魄。可仔细一看,其实这么做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啥?
朱棣的皇位咋来的,你万历心里没点数吗?现在给建文帝平反,是不是等于在否定朱棣皇位的合法性?作为朱棣的后世子孙,你这点都拎不清吗?
所以说23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是太年轻。当年张居正死活不肯给建文帝翻案,万历还觉得不太理解,真正自己给他们翻了案以后,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了。
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不,万历另有目的。万历小时候接受了非常人的教育,老师张居正对他别提多严格了。只要张居正在,万历都会被吓得瑟瑟发抖,时间长了以后,万历的叛逆心理就这么萌发了。
再加上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总是帮着张居正说话,而且曾经拿霍光废刘贺的故事来威胁万历,让他听张师傅的话。这可把万历给气坏了。
因此等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以后没多久,万历的叛逆心理就彻底暴露了出来。在他的怂恿下,大家纷纷举报张居正贪污受贿的事实,结果张居正的家被抄了,一家人还被饿死了不少。
解决完张居正以后,万历皇帝忽然就有点儿空虚了。该怎么做一个好皇帝?这是摆在万历跟前的一个大问题。
志得意满的万历,觉得权力还没有完全在自己手里,他要学习自己的爷爷嘉靖皇帝,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要想掌权,就必须要搞事情。收拾张居正的家人只是小试牛刀,毕竟张居正已经去世了,这是欺负老张家没人。因此还必须要做点其他事情证明自己的权威才行。
那个时候没什么仗要打,否则就可以学习汉武帝了。所以说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万历皇帝才想到给建文帝和他的忠臣们平反这事儿。
看似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实际上这对万历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万历做了10年傀儡,被压抑的心顷刻间得到释放,是个人都要找个发泄的地方。
灭了张居正一家,没什么人反对,给建文帝平反,还是没什么人反对,万历皇帝第一次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二、大臣们的小心思坏得很啊!明朝的这帮大臣,仗着自己学问高,总是想要把皇帝玩得团团转。比如说朱厚照时期的杨廷和,总是想要掣肘皇权,朱厚照拿他没办法,结果他在嘉靖皇帝上台后栽了跟头。
隆庆皇帝时期的徐阶、高拱也是这么回事,仗着自己有学问,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到了万历时期,张居正只手遮天,万历只是他手里的提线木偶罢了。
所以说即使张居正去世了,明朝这帮文臣们,还是非常想要操控皇帝。即使不能像张居正这样明着来,也可以暗地里挖几个坑,让万历一个接着一个往里面跳。
这次的事情也是一样,万历的小脑袋瓜子,不会无缘无故想到建文帝。那些文臣们坏心思就这么来了,为了彰显小皇帝的仁慈博爱,他们给万历出主意,给建文帝翻案。
万历那时候年轻啊,觉得这可真是个好主意,这届大臣全都大忠臣啊!于是笑呵呵地给建文帝翻案,还给方孝孺等人立宗祠供后人祭祀。
第一步达成了,大臣们嘿嘿一笑,继续带万历皇帝入坑。他们建议万历应该恢复建文帝的年号、名誉,乃至于建议万历把那段空白的历史给补齐了。
这下子万历傻眼了,什么情况?如果恢复了建文帝的年号和名誉,那么朱棣究竟是明朝的皇帝还是叛臣?
万历终于明白了大臣们的心思,真的是太恶毒了。这帮大臣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在他们心目中,其实朱棣就是乱臣贼子,但是没人敢说这样的话。
反正平反以后,政治地位不稳的是朱棣这一脉皇帝而已,跟他们这些学而优则仕的大臣,是完全没关系的!万历知道自己上当以后,愤怒地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
三、这事儿对万历的影响是很大的。按道理来说,刚刚亲政没几年,万历正是要大干一场的好时候。可是一出道就办了两件大错事,这让万历彻底失去了自信心。
- 第一件事就是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再霸道,那也是明朝的大功臣,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这么做只会让万历留下骂名。而那些弹劾张居正的大臣们却能笑嘻嘻地表示很满意。
- 第二件事就是给建文帝平反。这事儿看似光明正大,但实际上却是给自己以及自己的老祖宗们挖了一个大坑,差点填不上。
这两件事做完以后,万历发现明朝的大臣,实在是太坏了。而且这帮人道貌岸然,表面上还装着是一个个大忠臣的样子。
最可怕的是,这帮大臣不怕死!你越是要杀他们,他们就越高兴。为啥?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忠臣的表现,万历杀忠臣,岂不是证明万历是昏君吗?
太坏了,太坏了!差点气吐血的万历,自此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勇气。从万历十四年开始,万历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不再愿意插手朝中政务了。
总结:万历一辈子都在跟这帮大臣斗法。学习朱元璋来硬的,倒也不是不行,只不过这么做的话,那青史上留下的将是数不清的骂名,不到最后一刻万历是不会这么干的。
万历对付群臣的办法,是学习自己的爷爷,采取冷暴力。在国本之争中,万历更喜欢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可群臣天天上书,坚持要万历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结果到了万历十七年,他也懒得跟这帮大臣争论了,索性就不出门了。此后长达30年时间,万历皇帝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有人说因为万历有腿疾,所以才会这么干,实际上他就是被这帮大臣给气的。一开局就给自己挖了两个大坑,以后再听这帮大臣们的,那还得了?
不过正是由于这种君臣不和的局面,才使得明朝开始加速走起了下坡路。尤其在万历三大征以后,明朝气数已尽。
参考资料:《明史》
万历登基后,为什么要祭祀朱允文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
其实万历就是乖孩子,政治明锐性比起张居正差远了,更别提他爷爷嘉靖了。不过,在给朱允炆恢复年号,给方孝孺等忠义节士们平反摘帽子,还算是功德一件。但结果可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
万历年幼的时候,张居正和李太后对其管教那是相当严格的。苦口婆心,有点慈禧对光绪的那种意思,人前人后说要将万历培养成一代圣君。
万历年幼的时候,的确也非常勤奋好学!而且善于提问题,当他学习本朝历史的时候,发现了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记录语焉不详,甚至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于是他就问张太傅,这个建文帝究竟什么情况?而张居正就一句话,”自己看书!”
这就触发了少年万历的好奇心,他因此对建文帝朱允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张居正给万历上课呢,万历再次抛出问题,朱允炆究竟是被烧死了,还是流亡了?张居正面对少年万历的好奇心,终于告诉了万历一个秘密。就是后来记录在《明神宗实录》里面的那个建文帝本尊在明英宗年间被发现的故事。同时,万历对建文朝的忠臣节士方孝孺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同情!
所以万历10岁继位的时候,就公开下诏,要求褒奖建文朝忠臣节士的忠义,为他们建造忠节祠以表纪念。但是万万没想到,张居正为首的朝臣们,对此无动于衷,万历的圣旨简直就是一张废纸!小小的万历开始怀疑他的偶像张太傅了,为什么明明方孝孺是忠臣,你们却不允许我去纪念忠臣?既然建文帝没有死,为什么要宣布他死亡?其实炒米猜想,万历可能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那就是明明朱棣是抢了建文帝的位子,为什么太庙里只有朱棣而没有朱允炆?你在教我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现实不是在违背着圣人之道吗?
少年天子万历再成长过程中,有一万个为什么?很多事情张太傅回复得无可辩驳。但唯独此事,没有给予解惑。在万历心中埋下了种子。
所以张居正死后,大量的张居正的另外一面被政敌强行暴露给万历的时候,万历出离了愤怒!所以万历亲政之初,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清算他的张太傅。这个老骗子,欺骗了我20年。
万历13年,清算完张居正的万历,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了,于是大规模给“建文余孽”翻案,平反,摘帽子!同年,徐辉祖、方孝孺、卓敬、卢迥等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平反,他们的后裔得到了抚恤。在南京做官的汤显祖亲自给方孝孺重塑衣冠冢,几经破坏与重修,现在方孝孺的墓还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烈士陵园东北山麓。
但是到了万历16年,大臣王祖嫡提出要为建文帝恢复名誉,恢复年号,补录历史的是时候。此刻的万历终于明白当年张居正对此事“冷处理”的原因。于是他喊停了这个提议!因为他终于意识到朱棣当年“靖难之役”夺嫡成功,但是造成明初历史上那段空白,以及留给后世子孙的政治合法性的包袱。
的确此时距离朱允炆那段历史,已经隔着近200年。时间已经冲淡了很多政治敏感,此时再提朱允炆,对万历的合法性已经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了。而且明英宗也有释放朱允炆儿子的先例。但毕竟对于朱允炆本人,还是讳莫如深的!
万历终于为自己当初政治上的幼稚开始买单。因为离开了张居正以后,面对文官集团的强大,万历并没有像他爷爷嘉靖那样,牢牢控制内阁,掌握主动权。所以,光争国本事件就持续了15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身心交瘁、整个帝国不得安宁,最终还是以万历失败告终。
其实,早在万历24年,万历失败就已经有预兆了。因为在这一年,万历扛了7年之久,终于同意给恢复建文年号,在不给朱允炆单独列本纪的前提下,同意重新编写国史,记录朱允炆事迹!
此刻的万历比起嘉靖,已经到了和文官集团讨价还价的地步了。而且这个文官集团后来就发展成为了明末最最有名得东林党!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万历登基后,为什么要祭祀朱允文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
万历皇帝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有48年,也是明朝所有皇帝中最任性的皇帝之一,说他任性是因为他在位后期长达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事。
明神宗朱翊钧登基时还是一个10岁的未成年,对于很多事情都懵懂无知,而且还充满了好奇心。
朱翊钧年幼之时,他的母亲和老师张居正对他的管教都十分严格,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但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幼年的朱翊钧也确实是个聪明好学的好孩子。
有一天,他在学习本朝的历史时发现书中记载的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记录非常不详细,还存在一些特别明显的前后矛盾的地方,而且他的老师张居正张太傅给他讲课时讲到此处也是语焉不详,宁可一句话带过,并没有给出多余的解释。于是聪明好学的他便向张太傅提出了他的疑问:
“建文帝的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张太傅并不想做出过多的解释,只是告诉他自己去看书。这不仅没有让万历就此打住,而是加重了他的好奇心,对建文帝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从此建文帝这件事在他心中便成了一个大问号,未得到解答之前,他都会对此而耿耿于怀。有些知识在书本上是得不到的,所以在张太傅为他上课时,他再一次追问张太傅,建文帝究竟是被烧死了,还是逃亡了?
张太傅看到万历如此好奇,而且一副不得到答案就誓不罢休的样子,苦笑一声,便把秘密告诉给了万历。就是后来记录在《明神宗实录》中的关于建文帝朱允炆在明英宗年被“发现”的故事。
知道真实答案后的明神宗朱翊钧,大发感慨,对建文朝的忠臣节士方孝孺等人都产生了同情之心。所以在他登基为帝后,他便提出要祭祀朱允炆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而且还为此特意下了一道圣旨。
但是结果却让他出乎意料,他的圣旨如同一张废纸一般,因为没有人真正响应他去做这件事,而且以张居正为首的大臣们都忽视他的圣旨,当它不存在。
这让年少的万历对此疑问更加深重,而且对于张太傅的做法也完全不能理解。作为忠臣为什么不去祭祀?明明是祖先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为什么太庙有朱棣,却没有朱允炆?
这一个个的疑问长久的存在于少年万历的心中,没有得到准确的解惑。
一直到张居正死后,张居正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才被他的政敌给暴露给万历。亲政后的万历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清算他的老师张太傅。
之后就把他一直想做却没有完成的事做了,那就是大规模给建文朝的大臣们翻案,平反,摘帽子!
但就在万历做完这件事三年之后,大臣提出为建文帝恢复名誉,恢复年号,补录历史的时候,万历才忽然反应过来,似乎他本人的皇位的政治合法性完全是因为当年朱棣“靖难之役”夺嫡成功,才造成的明朝初期那段空白历史。
所以,当年张太傅之所以会有如此冷淡的态度去处理,原因就在于此,你给朱允炆平反,相当于出卖祖宗,也就是出卖自我!自己得位不正!此时的他不得不就此打住之前的提议。但是万历最终也要为自己当初政治上的单纯无知所买单。
因为在张居正死后,万历没有了张居正的辅佐,又因文官集团逐渐强大,亲政的万历并没有牢牢的控制内阁,掌握一切主动权。所以后来便发生了“争国本”这件事就持续了15年之久的大事情,还有很多大臣因此被斥责被贬官被杖打等,万历也因此被搞得身心俱疲,整个明王朝都不得安宁,最后不得不以万历失败而告终。
万历登基后,为什么要祭祀朱允文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
事实上万历登基的时候并没有祭祀朱允炆,最终也只是恢复了他的年号。但是建文忠臣,确实得到了广泛的祭祀。朱允炆这个话题,在明朝是禁忌,君臣之间为此之间的斗法时间长达近两百年。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七月初一日,“反贼”朱棣在南郊大祀天地,得意洋洋地宣布废除侄子朱允炆的建文年号。朱允炆,这个被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钦点为接班人的正牌皇帝,成了朱棣口中“秉心不顺,崇信奸回,改更成宪,戕害诸王”的昏君。而原先在朱允炆口中“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的“燕庶人”朱棣,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众臣口中有着“尧舜之德,汤武之仁”的一代明君。世事之无常,于此可见一斑。
今年仍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其改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以来,祖宗成法有更改者,仍复旧制。—《明太宗实录卷十上》
朱允炆剧照
自此之后,朱允炆、建文这些字眼就成了大明朝堂中不可触及的禁忌。因为谁都知道,朱棣虽然百般为自己脸上贴金,可正如刘伯温之子刘璟怒斥这位永乐皇帝的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那么问题来了,万历帝朱翊钧也是朱棣的子孙,他为什么要打脸先人,恢复朱允炆的年号,为建文忠臣平反呢?
朱允炆:一个禁忌的名字朱棣当初起兵造反,打的是“奉天靖难”的旗号,目的是“清君侧”,也就是除掉朱允炆身边的奸臣。具体来说,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为代表。南京城破之后,朱棣迅速公布了一份29人的奸臣名单,并对方孝孺等人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清洗。
等到局势逐渐稳定之后,朱棣对当初忠于建文帝的臣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赦免。比如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十一月,杀红了眼的都察院副都御史陈瑛指出礼部侍中黄观、翰林院修撰王叔英等人竟敢自尽以效忠前朝,应该将他们“追戮之”,意思就是扒出来鞭尸。陈瑛虽然是朱棣的御用打手,但此举过于人神共愤。为了安抚人心,永乐皇帝顺势表示不再对忠于建文帝的臣子进行追究。
上曰:朕初举义,诛奸臣不过齐、黄数辈耳。后来二十九人中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皆宥而用之。今汝所言数人,况有不与二十九人之数者。彼食其禄,自尽其心,悉勿问。—《明太宗实录卷十四》
方孝孺剧照
等到朱棣驾崩之后,深受文人集团支持的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皇帝身边的辅佐之臣,如后世知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本就是建文朝廷的臣子。为了拉拢这部分人的力量,仁宗登基后宣布将建文朝“奸臣”的后代都削除奴籍,恢复平民的身份。不过这里我们要澄清一下,方孝孺这些人还是“奸臣”,朱高炽并没有为他们平反。这个很好理解,朱棣刚刚驾崩,靖难功臣势力依然强盛,这个时候文官集团们不敢做得太过。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十月,仁宗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释放朱允炆的幼子朱文圭。朱文圭自两岁起就被囚禁在中都凤阳广安宫,迄今已经五十多年。英宗之所以会做这个决定,首先他靠着政变重夺皇位,急欲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其次他在瓦剌和紫禁城外的南宫做了七八年的阶下囚,对朱文圭这位堂叔难免感同身受。
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天顺日录》
明英宗剧照
英宗驾崩后皇太子朱见深继位,即明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滕昭请求将朱文圭挪出凤阳,送去有军卫的城池看管,被宪宗以“安置已定”的理由否决。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因为朱文圭已经去世,户部郎中李炯然请求朝廷给他们家每月的养赡米酌情量减少,又被宪宗以这是先帝“钦给之数”为由再次回绝。到了宪宗之子明孝宗朱祐樘时代,甚至有人提出给朱文圭的后代封王,可见当时的政治空气已经相当宽松,文官们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按宏治(注:应为弘治)中台州人缪恭走京师,上书言六事,其一请封建庶人之后为王,以奉懿文祀。通政司大怒,谓为讨死,囚之兵马司,以其疏上。上不罪也。—《万历野获编卷一·园庙缺典》
看到这样的上书也没有受到打击,大家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兵科给事中吴世忠提出为方孝孺、周是修、练子宁、黄子澄、邹公瑾、魏公冕、颜瑰、齐泰等人平反昭雪,称他们是“伏节死义”。孝宗没有生气,反而让礼部对吴世忠的奏本进行讨论,虽然最终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至少说明皇帝本人并不反对。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致仕礼部主事杨循吉第一次正面捅破了禁忌,要求恢复朱允炆的建文年号。此事虽然还是到礼部讨论讨论就没了结果,毕竟算是打响了恢复建文年号的第一枪。
臣闻洪武后有建文君,乃太祖高皇帝嫡孙。躬受神器,称帝建号者三年。其后天命归于太宗文皇帝,遂兴征讨之师,入正大统,削建文位号。今百余年,未蒙显复。—《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明孝宗剧照
不过等到孝宗驾崩,皇太子朱厚照继位,即明武宗,事情就发生了变化。武宗和孝宗不同,他通过太监和文官斗,到最后亲自赤膊上阵,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整个正德朝,没有人提出要为朱允炆、方孝孺等人平反,因为说了也白说。武宗莫名驾崩后,因其无嗣,由其堂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继大统,即明世宗。世宗朝初期有著名的”大礼议“,即到底要不要认伯父孝宗为”皇考“。此后大获全胜的明世宗大权独揽,操控文官们于股掌之间。除了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有个愣头青吏科给事中杨僎提出为方孝孺等人平反,结果被世宗大骂“不谙事体,轻率进言”外,再无人敢为建文君臣出头。
明神宗:恢复建文年号的小心思明世宗驾崩后,裕王朱载坖继位,即明穆宗。穆宗在位六年驾崩,年仅36岁,由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明神宗。由于皇帝年幼,经过一番权力搏杀,内阁次辅张居正斗倒首辅高拱,掌握了辅政大权。神宗平时称张居正为“先生”,对他言听计从。
神宗在登基伊始尊穆宗继后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生母皇贵妃李氏为慈圣皇太后,随即下诏大赦天下。其中有一条是为建文忠臣在其本乡建祠并厚加恤录其后人。这道旨意当然是出自张居正之手,也让少年天子对那段史实产生了兴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神宗在文华殿读书的时候,特地向张居正讨教了建文帝的下落。
上从容与辅臣语及建文皇帝事,因问曰:“闻建文当时逃免,果否?”辅臣张居正对言:“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明神宗实录卷三十》
张居正剧照
神宗对朱允炆的结局很同情,还特地让张居正抄录一首建文帝所作诗章进呈。但对于张居正来说,此前纪念建文忠臣,不过是为了拉拢人心而已。他本人内心并不认同这些江南地主代言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是“罪虽不赦,心实可原”而已。因此他对神宗同情建文帝的苗头提出了批评,认为朱允炆的诗句是“亡国之事,失位之辞”。如果想做一个好皇帝,必须要向太祖朱元璋学习。于是乎当年年底巡按浙江御史田乐请求豁免方孝孺姻党三百七十余户的请求,被皇帝(张居正)断然拒绝。
但是等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为了清除这位”权相“的影响力,神宗指使言官对这位昔日的恩师发动了大规模的抹黑。当然为了获得文官们的支持,宽恕建文忠臣无疑是一条捷径。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神宗下旨将包括方孝孺等人的姻戚后裔,全部查勘豁免。经过一年的统计,我们在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看到了具体的数字:浙江七百一十三人,江西三百七十一人,福建二百四十四人,四川四十一人,广东三十四人,合计一千四百零三人。
明神宗画像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国子监司业王祖嫡抛出了一份重磅奏本,提出要恢复建文年号。对此大学士申时行认为建文年号其实从未革除。当初成祖皇帝只是将建文四年七月以后改为洪武三十五年,都在此前描述靖难事迹时仍称朱允炆为少主,称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只不过前面没有加“建文”二字而已。由于此事存在争议,最终神宗的决定是“建文年号仍已之”,也就是放一放再说。这一放就是七年,直到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礼科给事中杨天民再次上奏“请改正革除建文年号”。杨天民指出恢复建文年号,并不妨碍成祖成为正统。而且当年成祖登基后仍称建文帝为少帝,以天子礼将其下葬,说明其皇帝身份从未革除。御史牛应元也认为建文帝既然受统于太祖,若将其年号革除,“是致成祖以子而违父命也”。而且把建文年号改为洪武,期间政令若有得失,后世之人还以为是太祖皇帝施政不善,“是又致成祖以子而诬父事也”。随即礼官范谦等人也认为当年太祖皇帝给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都上了谥号,我们自己本朝的正牌皇帝就此湮没于历史之中合适吗?最终神宗下旨恢复建文年号,将其事迹附录于《太祖实录》之后。
“夫元史可修,奈何失其寔于当代?胜国之君可谥,奈何削其号于本朝?景泰之位号可改,奈何靳其名于建文?一时死事之臣可褒,奈何遗弃其君而令淹没于百世?愿及此纂修之时,命史局于高庙实录中摘洪武三十二年逮三十五年遗事,复称建文年号,辑为少帝本纪。”奏上,诏以建文事迹附太祖高皇帝之末而存其年号。—《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九》
结语: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到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朱允炆的建文年号终于正大光明地出现在了明朝官方史书之中。建文忠臣本人得到祭祀,后代得到宽宥。这是江南文人的胜利,也是皇权的倒退。虽然时间过去了两百年,可能老百姓对于当朝皇帝的老祖宗究竟是不是篡位已经不在乎了。但是对于文官们来说,为最懂他们的建文帝平反,仍然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这意味着皇帝必须更多地借助文官们的力量才能行使权力,相权已经膨胀到足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地步。
万历登基后,为什么要祭祀朱允文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
万历皇帝刚登基时才10岁,应该说童心未泯,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
当时的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一次在给万历讲历史课的时候,当讲到朱允炆时,张居正语焉不详一句带过,这就引起万历小皇帝的好奇心追问朱允炆的下落,张居正被逼无奈讲出根据历代内阁大臣口口相传,朱允炆在福建的某个寺庙出家为生疑,这是著名的《明神宗实录》首次明文提到有关朱允炆的记载。
然后小皇帝又提出公开祭祀朱允炆及其忠臣,遭到了张居正的严厉反对。年幼的小皇帝不明白为什么老师反对,直到张居正因病去世万历皇帝亲政时,因为叛逆的心里,被张居正压制多年,凡是张居正做的都要反着来做,包括一条鞭法、考成法这些为明朝带来众多好处的措施都被取消,当他再次提出要祭祀建文帝朱允炆及其忠臣的时候,满朝的大臣们居然一个反对的都没有。
祭祀后没多久,大臣们又给万历皇帝上书,要求恢复朱允文的年号,本质上确是对万历皇权的挑战,万历一想自己是朱棣这一系造反夺来的皇位本不想答应,如果答应了就对皇位合法性造成威胁,但被大臣们逼迫的没办法最终还是答应。
这一答应就让大臣们看出万历皇帝的软弱性,此后国本之争,大臣们就是拖着不答应,造成万历赌气三十年不上朝,也没能办成。皇帝不上朝,大臣们就玩起了党争,越演越烈,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万历登基后,为什么要祭祀朱允文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
据记载,公元1572年,年仅10岁的万历皇帝登基仅一个多月就发布诏书,公开褒奖建文朝忠臣节士的忠义,并要求全国各地的官员为他们建造忠节祠以表纪念。
不久,万历皇帝又再次下旨,宣布对建文忠臣的家属及后代实行“推恩”政策,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得以享受祖上“福荫”。
万历皇帝如此大度,让人不禁想起当年朱棣争夺皇位时发生的惨剧。但是万历真的是大度能容所以才为建文帝平反的吗?恐怕不是。首先万历皇帝是出了名的昏庸皇帝,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在万历手中开始的。也就是说,万历为建文帝平反,是另有原因。
叛逆的少年需要干一些反抗的事据说,少年时的万历皇帝对建文帝的故事十分感兴趣,然而满朝的文武大臣,尤其是老师张居正,除了讲官史中记载的一些关于建文帝之事外,其余的则根本闭口不谈。这让处于叛逆期的万历皇帝越来越好奇,越来越想要知道建文帝当年遭遇的真相。
一直到张居正死后,关于建文帝的故事,万历皇帝才得以了解实情。可以想象,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反抗情绪,并为了表现出自己这个新皇帝的宽容大度,所以为前朝弊政冤狱平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一石两鸟的好主意,一方面可以给天下一个贤明英雄的皇帝形象,另一方面,可以笼络天下人心。而且,不管怎么说,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以至于根本不会有任何坏处,只有好处。
神宗皇帝其人其政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执政49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昏庸懒惰贪婪残忍,既贪婪又荒唐,最终使明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
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自幼聪明伶俐,5岁就开始读书,比大明的历代皇子都要早。穆宗对他的期望也很高,特地请了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做他的老师。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就病逝了,年仅10岁的朱翊钧就即位称帝,即明神宗,次年改元万历。神宗即位之时,年纪太小,所以政事都由张居正代理。
张居正被后人誉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改革家”,这可不是浪得虚名。据说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太仓的存粮可以支用10年,国库的钱财多时达400多万。这些业绩,都是首辅张居正的功劳。
不过,张居正辅政期间,神宗皇帝的叛逆情绪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反感张居正这个对自己指手画脚的家伙,所以张居正死后,神宗亲政,就抄了张居正的家。此时20岁的神宗,已经变得十分叛逆,张居正多年的精心教诲也一点用都没有了。凡是张居正革除的弊政,神宗都迅速恢复。并且神宗日渐奢靡,酒色财气俱全,连抽大烟,玩花鸟都学会了。
至此,朝政日渐荒废。不仅经筵、讲义等都停止了,神宗皇帝更是连上朝也不去。从万历十八年(1590年)起,神宗就公然不再上朝,直到25年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宫中发生“梃击案”,神宗才召见了群臣。满朝文武大臣,时隔25年才重睹天颜。此后,直到神宗去世,也没有再上过朝。这种情形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政府拼凑了10万军马,号称47万,由辽东经略杨镐指挥,分四路围攻努尔哈赤。不料杨镐中了努尔哈赤的诱敌之计,明军伤亡近6万,将领战死达300多人,最后被迫撤出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此战之后,明军实力大损,而后金在这一年又出动10万铁骑,横扫辽东大地,明王朝已走向名存实亡了。实际上,大明王朝的灭亡,一般都是认为就是始于万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