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家族,为何二世而亡?

我严重怀疑德川家康看过《三国演义》,因为这哥们简直跟司马懿一样。

德川家康虽然也是一方军阀,但是他的力量本不足以让他一统日本。

真正有实力的是丰臣秀吉,因为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的大部分政治遗产。

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丰臣秀吉出身卑微,而德川家康出身高贵。

这一点像什么?丰臣秀吉就好像太监的孙子曹操一样,看似高贵,实则出身被人瞧不起。

而德川家康则像司马懿一样,家族世代为官,是正儿八经的士族。

这也是一场寒族对士族的挑战,最终寒族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就是这么相似。

德川家康暂时蛰伏,选择投靠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个人非常有能力,他完成了织田信长没有完成的事业,一统整个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

本来德川家康还联合织田信长的儿子织田信雄一起对付丰臣秀吉。

结果老狐狸德川家康发现势头不对,织田信雄根本就不是丰臣秀吉的对手。

果不其然,没多久织田信雄就投降了丰臣秀吉,这还打什么玩意儿呢?

所以德川家康果断放弃了效忠织田家,转而就投靠了丰臣秀吉。

能不动干戈,自然是最好的。

所以丰臣秀吉立刻接纳了德川家康,并且依旧让他统领属于自己的队伍。

就是这么一个决定,让丰臣秀吉的后代们吃尽了苦头。

由于德川家康是以和平的方式与丰臣秀吉讲和,所以你很难说清楚他们彼此的关系。

至少当时德川家康并不是丰臣秀吉的臣子,也不是丰臣秀吉的敌人。

为了表示诚意,德川家康还送了个儿子到丰臣秀吉那儿做人质。

此后就是政治战了。

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一起努力,逐渐平定了日本的内乱,拿大头的肯定还是丰臣秀吉。

这个时候丰臣秀吉开始考虑自己和德川家康的关系了。

所以一波又一波的骚操作了。

  1. 首先,丰臣秀吉开始挖德川家康的墙脚。他从德川家撬走了重臣石川数正,又不断撒钱引诱德川家的其他人作为自己的家臣,包括德川家康本人。
  2. 其次,丰臣秀吉将自己的妹妹朝日姬嫁给了德川家康作为嫡妻,与德川家族联姻的同时,希望德川家康臣服。
  3. 再者,丰臣秀吉来狠的了,他居然把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到了德川家康那儿做人质。这可把德川家康吓坏了。

没错不是感动,而是被吓坏了。如果君王要把母亲送到诸侯那儿做人质,那这个诸侯会有啥好下场吗?

因此这算是丰臣秀吉在给德川家康下最后的通牒了,无奈之下德川家康只好臣服。但是在德川家康内心,已经种下了吞并丰臣家族的种子。

丰臣秀吉的几次大作战,德川家康都顺利避免了消耗自己的力量。

在丰臣秀吉讨伐九州的时候,德川家康压根就没派兵跟随,所以这一波丰臣秀吉损失巨大,而德川家康羽翼丰满。

在灭亡北条氏的时候,德川家康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所以得到了关东地区,自此德川家族改建江户城为居所。

等于说德川家康啥损失没有,还得到了一大片封地,丰臣秀吉的这一馈赠,不晓得他后悔否?

丰臣秀吉灭亡北条氏以后,基本完成了日本的大一统工作,于是他把眼光看向了不远处的大明,要想征服大明,必须要先征服朝鲜。

所以丰臣秀吉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战争,讨伐朝鲜。

那么这个时候德川家康在干嘛呢?对不起,我不去!

这段时间丰臣秀吉不断消耗实力,而德川家康对自己的领地治理有方,实力大增。这为后来德川家康灭亡丰臣家,奠定了基础。

等于说投降丰臣秀吉以后,什么坏事儿德川家康都没碰到,什么好事儿德川家康都占了。

丰臣秀吉胃口太大,结果把自己给撑死了。

他那年仅6岁的儿子丰臣秀赖继位,因此辅政大臣们纷纷登场。

其中德川家康就是五大老中的首席,负责国政。而前田利家则作为丰臣秀赖的监护老人,保护这个小主子。

是不是有点类似曹叡去世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

同样是辅政大臣,同样遭受大家的不满,德川家康的处境其实也很不好。

但是德川家康有办法啊,他早就开始跟全国各处大名联姻,又降服了前田家族。

眼看着德川家康权势滔天了,其他辅政大臣自然很不满。

比如说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胜就公开宣布要讨伐德川家康。

此外五大老中的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等,都是德川家康的反对者,在德川家康出征以后,他们也组建了联盟反对德川家康。

结果这一票人加在一起,都没能战胜德川家康。

此时此刻的德川家康只想问一句:还有谁!

的确,日本这块领土上,已经没人是德川家康的对手了。

成为日本真正的主宰者以后,德川家康开始拉拢各地大名,因此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信任,从而被推举为征夷大将军。

这就好比司马懿灭了曹爽这一派,成为了唯一的辅政大臣。

问题是,日本是有天皇的!既然有一个傀儡了,为啥还要多丰臣秀赖这么一个傀儡呢?

于是乎方广寺钟铭事件发生,导致了大阪之战,丰臣秀赖成功被德川家康逼得切腹自尽。

自此德川家康在江户开幕,形成了德川幕府,成为了日本真正的统治家族。

整件事中,最大的外挂,那就是德川家康居然能取得丰臣秀吉的信任。

当时德川家康虽然臣服,可实力那么强,丰臣秀吉居然还让他担任首辅大臣,这不是给自己的子孙找事儿吗?

所以说德川家康的演技,绝对不低于司马懿。

司马懿卧薪尝胆数十年,熬死了曹家三代英主,终于成就司马家的大业。

而德川家康同样蛰伏多年,熬死了丰臣秀吉以后,也开创了265年的德川幕府统治时代。

寒族基础太薄弱,即使暂时掌握了大权,可真正跟士族家庭斗的时候,依旧后劲不足。

这或许就是网上常说的:三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吧?

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家族,为何二世而亡?

丰臣秀吉建立的王朝二世而亡,可以说是三分外力,七分内讧。

咱们先来说为什么是七分内讧。

(丰臣秀吉画像)

第一,丰臣秀吉没有选好接班人。

丰臣秀吉虽然一生娶了15个妻妾,可惜他的生育能力实在不强,仅仅是第一侧室南殿生了儿子石松丸,第二侧室淀殿(浅井茶茶)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丰臣鹤松和丰臣秀赖。而且石松丸和丰臣鹤松都很早就夭折了,丰臣秀赖又是丰臣秀吉57岁的时候才生的,等到丰臣秀吉去世时,丰臣秀赖才5岁。

丰臣秀吉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长大成人,分别给他们取名“舍”“拾”这样一些贱名。但是没有办法,最后只留下一个。

丰臣秀吉把关白之位最后传给了年幼的丰臣秀赖,为丰臣家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丰臣秀吉一直没有儿子,他曾试图把关白之位传给养子,同时也是外甥的小早川秀秋(也就是丰臣秀吉正室宁宁的亲侄儿)。但后来有了丰臣鹤松以后,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丰臣鹤松早夭,这时候,丰臣秀吉把关白之位传给了他的另一个养子、外甥丰臣秀次(丰臣秀吉姐姐的儿子)。但是很快,侧室浅井茶茶又给他生了丰臣秀赖,于是,他为了把关白之位传给亲儿子,不断打击自己的外甥丰臣秀次,逼他自杀,并清理掉丰臣秀次的势力。

如果当初丰臣秀吉从整个丰臣家族的前途着想,把关白之位传给小早川秀秋和丰臣秀次其中任何一个人,这两个都是成年人,而且曾多次跟随丰臣秀吉南征北战,他们绝对是能够把丰臣家族延续下去的。

而没传位的结果是,杀掉丰臣秀次及支持者,严重削弱了自身势力。不传位小早川秀秋,因此小早川秀秋后来成为丰臣家族的叛徒,直接导致在与德川家康的交战中失败。

第二,丰臣秀吉没有处理好正室与侧室之间的关系。

丰臣秀吉的正室名叫宁宁(北政所),是丰臣秀吉的患难夫妻,原本与丰臣秀吉关系不错。但因为她一直不生孩子,又出生平民,使得丰臣秀吉后来娶了大量侧室。最终这些侧室中,他最宠爱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的浅井茶茶。同时,浅井茶茶又出生贵族,可以说,丰臣秀吉的全部宠爱,都在浅井茶茶身上。

(浅井茶茶剧照)

这一种状况,让宁宁很不满,她曾经还给当时的大名织田信长(那时候丰臣秀吉还只是织田信长的一员大将)写信,控告丰臣秀吉拈花惹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她心中的不满。

再加上后来,丰臣秀吉没有把关白之位传给宁宁的亲侄儿小早川秀秋,而是传给了丰臣秀吉与浅井茶茶的儿子丰臣秀赖,后来,丰臣秀赖继位,浅井茶茶摄政以后,宁宁实际上成为了丰臣家族的分裂力量。而小早川秀秋的叛变,也与宁宁不无关系。

第三,丰臣秀吉没有处理好老臣与新贵之间的关系。

老臣是以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为代表的尾张派,主要是武臣,是在丰臣秀吉还没有成为大名前,和丰臣秀吉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新贵则是以石田三成、大野治长为代表的近江派,主要是文官。这两派中,尾张派后来不受丰臣秀吉重视,因此他们自然地和同样不受丰臣秀吉重视的正室宁宁站在一起。近江派则与浅井茶茶站在一起。

后来,在新贵近江派的石田三成为了维护丰臣家族的利益,向德川家康打响关之原合战时,本来尾张派应该站在丰臣家族身边,他们却最后倒向了德川家康。再加上小早川秀秋在宁宁支持下的叛变,因此,这场决定丰臣家族生死的大战,半天时间就结束了,德川家康最终取代丰臣秀赖,成为日本新的执政者。

第四,浅井茶茶对儿子修丰臣秀赖太过溺爱。

浅井茶茶怕儿子在战场上受委屈,因此,就算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她也不让丰臣秀赖亲自带兵作战,甚至不让他出来见大臣们,从而造成丰臣家族群龙无首,在与德川家康的殊死搏斗中,家族内部为了自身利益内耗,最后至于惨败。

咱们再来说三分外力。

这三分外力就是老狐狸德川家康通过一系列运作,把权力从丰臣家族手中,运作到自己手中。他主要的策略有四点:

(德川家康画像)

一是挑起丰臣家族内部的争斗。也就是丰臣秀吉正室与侧室,老臣与新贵之间的争斗。二是消耗丰臣家族内部的财富。丰臣秀吉本来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德川家康挑动浅井茶茶大兴土木修寺庙,从而把丰臣家族财富消耗殆尽。三是瓦解丰臣家族的防御工事。丰臣秀吉修建了一座大阪城,易守难攻。当时连丰臣秀吉自己都说,除非把大阪外面的壕沟填满,否则根本无法占领大阪。而德川家康最终怂恿浅井茶茶填了这条壕沟。四是德川家康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丰臣秀吉,麻痹浅井茶茶与丰臣秀赖的注意力,瓦解其斗志。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四两拨千斤的运作,德川家康最后被朝廷封为征夷大将军,逼死丰臣秀赖,取代丰臣家族,让丰臣秀吉打下的江山二世而亡。

(参考资料:《日本战国史》)

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家族,为何二世而亡?

应当承认,出身低下的丰臣秀吉能够成为统一日本的“天下人”,其励志人生和杰出才能值得肯定。不过,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期间和统一日本之后也犯下了一些致命错误、从而导致自己的政权二世而亡,丰臣氏也落得了灭族的可悲结局。我们可以将导致丰臣家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列举如下:

一、未能彻底击败自己最大的政敌德川家康、在政权内部埋下了一颗最大的定时炸弹。1582年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迅速打出“为主公复仇”的旗号、占据了舆论高地,他也成功击败了明智光秀、柴田胜家、泷川一益等觊觎最高权力的竞争者,彻底掌握了旧主信长的江山。然而秀吉的专权引发了信长之子织田信雄的不满,信雄遂联合信长的忠实盟友德川家康与秀吉对抗。在1584年的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实力占优的秀吉未能击败家康。虽然家康之后向秀吉表示臣服,但他从未真心对秀吉效忠;统一日本后,被转封至关东的家康仍然是秀吉政权下最强力的大名,拥有250万石领地,家康也并未参加文禄·庆长之役,这令家康拥有了颠覆丰臣政权的实力基础。当然,秀吉对家康的潜在威胁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为了制约家康还设立了“五大老”合议制度,希望借助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等有利大名的力量压制家康。但当时唯一能够制约家康的人只有前田利家,当利家于1599年逝世后,再无别人具备与家康抗衡的实力和资历。总之,当秀吉和他最倚重的顾命大臣前田利家相继逝世后,国内已经无人能制衡家康,家康才得以干预丰臣家内政、重新夺取天下。

二、贸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征伐朝鲜,导致文治派和武断派的对立,也使忠于自己的西国大名实力损耗严重、削弱了统治根基。秀吉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也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增加威望,于1592-1598年先后两次对朝鲜发动战争,都动员了数十万军队参战,但侵朝战争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极大消耗了人力物力,战争中负责管理后勤的石田三成等奉行又与直接作战的武将产生矛盾,双方相互指责对方未尽职守,由此引发了文治派和武断派将领的冲突,使秀吉的统治威望受到极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远征军的主力,参战的西国大名们损失惨重,而与秀吉不和的东国大名却几乎毫发无损,秀吉的侵朝战争也极大改变了国内的政治格局,削弱了他对地方大名的控制力,这也为秀吉逝世后大名之间的混战埋下祸根。

三、“杀生关白”事件导致丰臣家族的继承问题和政权的内部动荡,使秀吉失去了唯一有能力的继承人。秀吉为了保证自己亲生儿子丰臣秀赖的继承权不受威胁,强令已经出家的养子丰臣秀次切腹自尽、还将秀次一族几乎赶尽杀绝,此事也株连了许多大名。秀次之死对丰臣政权的负面影响极为恶劣:秀次作为丰臣家族中唯一的成年者和家督,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望,秀次家族被灭一事导致丰臣家族势力削弱,当秀吉逝世后,丰臣家族就陷入了完全没有本家支持的危险状态;另外,被卷入“杀生关白”事件且又令秀吉不满的大名全部都在关原之战中加入德川方成为东军。除了在向朝鲜出兵时文治派和武断派的对立外,秀次之死才是丰臣家和丰臣家臣团决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导致关原之战的重要原因。

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家族,为何二世而亡?

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堪称日本战国史上最牛逼的人物,在他手上,日本获得全面的统一。敢蛇吞象发动文禄庆长之役(中国叫万历援朝战争)侵略中国明朝的藩属国朝鲜进而觊觎中原。丰臣秀吉是日本六百八十余年幕府时代最出色的幕府将军,他在日本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世时,权倾天下位极人臣,死后日本却深陷战争漩涡,最终于“关原之战”被德川家康取而代之,丰臣秀吉家族二世而亡。

号称“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是实实在在的日本战国时代大人物,他是继室町幕府之后,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著名政治家,一代枭雄。他的一生,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励志模范。出生东海道尾州爱知郡贫农家庭,因为家穷,入伍做了个足轻(日本战国时代的下级士兵的称谓)。冥冥之中自有贵人相助,他遇到了同乡,同是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治田信长,并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至此开启了丰臣秀吉开挂的人生。

丰臣秀吉于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郁郁不得志间回到故乡尾张国(即尾州),在家乡他以足利的身份成为尾张国领主织田信长的家臣。他从最卑贱最底下的杂役仆人做起,凭借着自己多年在外漂泊流浪累积的聪明才智逐渐得到织田信长的信任和重用,从下级足利升为下级武士,此后在织田信长的提携下,丰臣秀吉在治田家地位越来越高,借着这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丰臣秀吉此后发展越来越顺,终成就一世英名,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后期的第一号权臣。

他的贵人织田信长也是牛人一个,尾张国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成为当时的日本战国时代实力最强盛的大名。他野心勃勃,毕生为统一日本而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年轻的丰臣秀吉逐渐展露头角,在几场大战中都累立战功。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击败了浅井长政,浅井长政自尽,浅井的旧属归织田家所有。时年三十七岁的丰臣秀吉因军功受封近江国今滨城城主,领浅井故领北近江二十二万石,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开始跻身于战国群雄之列。同时他取织田家名将柴田胜家与丹羽长秀名字中各一字创造出一个新苗字——羽柴,称羽柴筑前守秀吉(筑前守是官位)。这是他开始走向人生巅峰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军功累积了巨大的政治威望,为他以后继承织田信长遗志统一日本提供了雄厚的资本。

天正十年(1582年)发生了震惊日本的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遭到心腹家臣明智光秀的背叛,最终自杀而亡。他在世期间推翻了统治日本两百余年的室町幕府,日本差一步就可以统一了,但他不幸遭变而亡,真是英雄长恨空留遗憾。由于织田信长还没有选定继承人就死了(尸体一直没找到),围绕着织田家继承人的问题,素来懂得收买人心的丰臣秀吉在了丹羽长秀、池田恒兴支持的下掌握了治田家的大权,此后又通过一系列战争,将织田家内部反丰臣秀吉的势力逐一消灭。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进行四国征伐,降服长宗我部氏,同年降服越中国佐佐成政,就任关白。就这样,丰臣秀吉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成功的登上了日本的权利之巅。此后又通过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等几场大恶战于天正十八年(1590年)基本统一了日本,达到了前人所未企及的成功。

功成名就后的丰臣秀吉于天正十九年(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前关白的尊称),但依然手握大权。在他人生的晚年,也许是年龄原因,许多政策都大失人心,比如,不能认清他国的实力,过分自信,发动了一场决定丰臣家族命运的战争--文禄长庆战争(中国叫万历援朝战争,朝鲜叫壬辰倭乱)。

丰臣秀吉是一个有大野心的权谋家,在统一日本后,他萌发了征服朝鲜统治中原进而南进印度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天下霸国的野心。文禄元年(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14万浩浩荡荡渡海侵入朝鲜。于同年4月渡过朝鲜海峡,在釜山、庆州一线侵入朝鲜。战争初期,日军以压倒性优势迅速席卷朝鲜王朝,朝鲜八道几乎尽数沦陷。藩邦有难,作为宗主国的明朝怎能不仗义相助。同年,明神宗以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援朝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领4万多明军入朝作战,于次年在平壤之战中大败日军。朝鲜名将李舜臣也通过水军配合明军再败日军,丰臣秀吉遂决定与和谈。庆长元年(1596年)又再次起兵14万来犯,明朝增兵至7万,于1598年彻底将日军赶出朝鲜半岛。文禄长庆战争以日本的完败而结束。

(德川家康像)

对外扩张的失利,对自尊心极强的丰臣秀吉是个不小的精神打击。劳民伤财却无功而返更是遭致朝野上下的巨大非议。文禄四年(1595年),丰臣秀吉赐死原定的接班人外甥丰臣秀次,并打算将年幼的次子丰臣秀赖作为丰臣家族的接班人。此时的他,身体健康已经出现问题,接班人之事早已刻不容缓。

庆长三年(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病死于伏见城。他死前,为了防止实力仅次于丰臣家的德川家康试图谋反,乃命五大老(包括德川家康)辅佐年幼的次子丰臣秀赖。但这种安排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早有挑战丰臣家族之志的德川家康怎会轻易罢手,庆长五年(1600年),以拥护丰臣秀赖的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在关原地区爆发了日本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对决,双方共投入兵力15万。最终以德川家康的东军战胜西军而结束,西军统帅石田三成最后被处死。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即征夷大将军之位,丰臣家从此日渐没落。德川家康于江户开府建制,建立江户幕府(德川幕府),一代雄主丰臣秀吉二世而亡。

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家族,为何二世而亡?

丰臣秀吉以一介平民子弟的身份崛起于战国乱世,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因此被后世誉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然而他所开创的丰臣政权却二世而亡,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丰臣政权从一开始建立就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古代日本没学习中国的科举制,而是一个由士、农、工、商等各阶层固定组成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原本作为平民子弟的丰臣秀吉是绝无出头之日的。然而他抓住战国乱世的机遇,成功崛起成为统一日本的“天下人”。可即使是他也无法一下推翻日本既定的阶级固化形态,所以他不能名正言顺地创建幕府,就任征夷大将军,这就使其政权自一开始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丰臣秀吉意识到:自己不能就任征夷大将军,也就无法名正言顺地成为武士阶级的主公。他想到的对策是向天皇朝廷靠拢,建立以关白为核心的文官治国模式。本来这是强化丰臣政权统治力的,但武士阶级毕竟已统治日本数百年,此时依然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秀吉重用文官不仅没能起到强化丰臣政权统治的目的,反而催化了丰臣政权内部文官和武士的对立,以致于在丰臣秀吉死后以石田三成为首的文官派遭到丰臣家武将势力的围攻,德川家康正是利用丰臣家两派之间的矛盾最终消灭了丰臣政权。

其次丰臣秀吉没能解决好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他身边虽从不乏女人,然而诞下男丁者却仅有淀殿一人。偏偏淀殿诞下的鹤松却于幼年早夭,此时已年过半百的秀吉已不对子嗣抱有希望,于是过继外甥秀次作为丰臣家的继承人。谁知此后淀殿又诞下秀赖,秀吉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逼迫养子秀次自尽并将秀次的妻妾子女全部斩杀,多家大名受到此事的牵连,同时丰臣家原本属于秀次一系的那些辅佐的家臣也因此事受到牵累,无形中等于是丰臣家自断臂膀自毁长城。

再次丰臣秀吉错误地卷入到朝鲜战场——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初衷有三点:其一凭借征服朝鲜的功勋洗刷自己出身卑微的尴尬;其二借机扩张自己统治的领土;其三削弱地方诸侯大名的势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德川家康等关东大名始终按兵不动,避免将自己的实力消耗在朝鲜战场;反倒是亲丰臣的诸侯大名们在战争中损失惨重。

最后丰臣政权的灭亡实乃时势使然——丰臣秀吉尽管压制了地方诸侯大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然而此时地方诸侯大名的势力依然还很强势,丰臣秀吉必须从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隐患。问题是这么做是需要时间的,丰臣秀吉没能活到那一天。从小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丰臣秀赖又如何是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伊达政宗这些强势大名的对手呢?

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家族,为何二世而亡?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在伏见城去世,将6岁遗孤丰臣秀赖托付给了“五奉行”长束正家、石田三成、增田长盛、浅野长政、前田玄以,遗嘱要求由“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宇喜多秀家共同治理国家。“太阁藏入地”即他的领地由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照管,由此建立了“后丰臣秀吉体制”。但是,由于德川家康势力逐渐扩大,几乎独揽政权,引起其他大老的极度不满,在1600年暴发武力冲突。这场冲突德川家康成为“天下人”的关键之战——关原合战(关原地处岐阜县。日本“关东”、“关西”即以关原为界分界)。

“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对降伏和制服的原敌军阵营的大名进行了“除封”(剥夺领地和俸禄),对原“大老”毛利辉元、上杉景胜等进行了“减封”(减少俸禄),同时对自己一方的大名和部属进行了“加封”和“转封”,从而开始形成“亲藩大名”(德川血亲一族)和“谱代大名”(关原之战前跟随德川家族的大名)集中于近畿及东海道和关东等地区,“外样大藩” 关原之战后臣服德川家族的大名分布于东北、北陆、中国、四国、九州等周边地区的格局。这一格局在江户时代贯穿始终。

当时,丰臣秀吉的遗孤丰臣秀赖仍居于大坂,“后丰臣秀吉体制”虽然分裂,但是并未彻底解体。1603年,德川家康根据丰臣秀吉遗命,将其孙女千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之女)嫁给了丰臣秀赖,和丰臣家建立了政治联姻。关原之战以后,德川家康权力虽然迅速扩张,但朝贺时丰臣秀赖仍处“雁行”的大臣之首,每年旧丰臣系的大名贺岁,也首先前往大坂城。年轻的丰臣秀赖继续作为丰臣秀吉体制的象征而存在,成为德川家康心头之患,于是德川家康运用权谋对丰臣秀赖进行“修理”。

德川家康“鼓励”丰臣秀赖广建寺社,试图以此消耗其财产。丰臣秀赖没有违抗,修建了众多寺社。但是,令丰臣秀赖始料不及的是,他与佛结缘、修建寺社的善事,却不经意修建了自己的“坟墓”,使自己遭受灭顶之灾。

1586年,丰臣秀吉仿照奈良东大寺,在京都东山建造了方广寺。1596年闰7月大地震,寺内高16丈的木质大佛倒塌。德川家康建议丰臣秀赖重建。1614年大佛竣工,预定8月3日举行落成典礼。但是,根据幕府儒官林道春的解释(实为德川家康授意),大钟铭文“国家安康君臣丰乐”一句,是诅咒德川家康分崩离析(将“家康”的名字分拆)、祈求丰臣家万世繁荣。这一“文字狱”式的指控,史称“方广寺钟铭事件”。

对这一指控,丰臣秀赖坚决否认。但是,德川家康坚决咬住不放,要求处置铭文作者清韩,并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让丰臣秀赖选择其中一个:1.丰臣秀赖的母亲淀君作为人质,留居江户;2.丰臣秀赖迁出大坂城,前往大和郡山城;3.淀君和丰臣秀赖母子迁居安房国或上总国,由幕府给与俸禄。接受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无异于向德川家康俯首称臣,丰臣秀赖当然拒绝。双方矛盾迅速升级并呈白热化状态,于1614年冬天和1615年夏天爆发了史称“大坂冬之阵”和“大阪夏之阵”的两场会战。1615年5月7日,大坂城天守阁发生大火,丰臣秀赖母子葬身火海。大坂城陷落后,丰臣秀赖8岁的儿子被逮捕并在京都六条河原斩首。7岁的女儿在镰仓动庆寺出家为尼,法号“天秀”。战后根据德川家康下令点验的首级达14530余个。5月14日,丰臣氏余党600多人的首级被暴晒京都街头。丰臣秀吉的墓以及在京都供奉丰臣秀吉的丰国神社亦遭幕府破坏,其属下或被处死,或被追捕。

图:方广寺钟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