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

这些新军为什么成了清廷灭亡的急先锋?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军队建制主要就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后来逐渐发展,才有了其他兵种。

第一梯队:八旗兵和绿营兵。

20万八旗兵那是清朝的立身之本,60万绿营兵那是收编来的明朝降卒。

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兵只懂遛鸟斗蛐蛐了,绿营兵由于是世袭的,所以也只知道吃喝玩乐。真正有战斗力的寥寥无几。

第二梯队: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于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朝把绿营兵里身强力壮的筛选出来,组建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结果都被太平军给吞了。

第三梯队:乡勇。

因此这个时候的清朝,只能依靠乡勇。也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以及李鸿章的淮军等。

这些部队是勇不是兵,所以他们没有朝廷的编制。军饷自筹,有点类似现代的劳务派遣工。别以为人家挣得少,打下一座城,大部分财产都被他们给抢了瓜分了。

不过他们毕竟没有编制,朝廷是最看重编制的,因为能入编的,怎么着也得查三代,首先底子要干净才行。为此平定太平军以后,湘军也就被陆续解散了。

李鸿章的淮军始终不肯解散,结果终于混到了朝廷的编制。可惜的是甲午战争的时候,这帮人也被打光了。

第四梯队:巡防营。

朝廷一看,这可不行啊,这么玩下去清朝不得完犊子吗?于是乎清廷同时又将原先的绿营兵、乡勇、团练等部队再筛选一遍,留下精华组成了巡防营,约有27万人。

不过这已经是1907年的事情了,距离清朝完犊子已经不远了。巡防营是地方上比较分散的部队,他们主要责任就是保卫地方治安而已,让他们打仗?看看辛亥革命时巡防营那个怂样就知道了。

第五梯队:新军。

甲午战争惨败以后,清廷痛定思痛,决定学习西方军队,组建新军。所谓新军,也就是新建陆军的意思,统一采购洋枪洋炮作为装备,所以战斗力很强。

最初由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练出了一支10个营,规模在4750人的定武军。

1895年,袁世凯接管了定武军,又将该军扩充到了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这支军队完全按照德国军队的训练方法训练,连教官都是从德军那儿聘请来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时候,袁世凯手里的武卫右军扩充到了2万多人,实力强劲。

张之洞这边也训练了一支自强军,大概有2千多人。后来也被袁世凯给吞并了,同样编入了武卫右军。

1896年,直隶提督聂士成也按照德军的训练方式,将手下的淮军、练军组建成了一支2万多人的武毅军。

到了1903年,清廷将过去的防军、练军、绿营兵全部裁撤,挑选精锐留下,同时再结合各省新军,打算组建36镇新军。可惜只组建了26镇,就遭遇了武昌起义。

不练新军就亡国,练了新军也得亡国。

1907年,慈禧和光绪都走了,这个时候新军已经有了16镇和16个混成协。其中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实力最强。

而且袁世凯的部队主要集中在直隶、山东、东北等地,这可都是清朝的大本营,所以说后期袁世凯能拿到清廷的军政大权。

这支新军的确比较给力,至少这段时间清朝没有被列强欺负。但是训练新军也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为新军内部出现了不安定因素。

由于大量海外留学回来的军事学生加入新军,他们给新军带来了新的思想。比如说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人,都是新式青年。

在这帮人的宣传下,大多数新军都了解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未必要效忠皇权,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与此同时,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领袖,也在积极地将自己人送到新军当中。打入敌人内部,才能同化对方,并且能更好地发动起义。

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军都开始响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六镇,能勉强维持住局面。

那袁世凯是不是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出路?是为腐朽的清政府殉葬呢,还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袁世凯终于放手一搏,利用手里的北洋六镇,先把革命党人揍一顿,随后就跑去找隆裕太后谈判。

谈判结果我们都知道,清帝宣布退位,但是保证不错的待遇。而袁世凯又以此作为筹码,从革命党手里夺取了大总统的位置。可以说清朝就是毁在了新军手里,但是不建新军,又能有什么出路呢?

各省新军,都不是北洋六镇的对手。

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实力上的较量。载沣得知武昌起义以后,立刻调集人马到南方镇压,结果段祺瑞、冯国璋这些人拖拖拉拉,压根就不想去打仗。

为啥?因为当时袁世凯被打发回家养老了,而北洋六镇只听袁世凯的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载沣才选择自己退出,让袁世凯主导一切。

袁世凯来了以后,10天之内,段祺瑞和冯国璋就拿下了汉口和汉阳。要是再往前走一步,那武昌起义就失败了。这个时候袁世凯才跑出来找清廷和革命党同时谈判。

如果革命党这边的新军能击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那还需要谈吗?直接打不就完了嘛!就是因为打不过,才需要跟袁世凯谈判。

其实当时天下所有的新军中,唯独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六镇最强大。这也是为啥清廷会让他来保卫京畿了,结果谁也没想到,袁世凯会反水。

新军虽说有26镇之多,可是剩余的20镇全都分散在全国各省,压根就没办法拧成一股绳。反倒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可以迅速聚集在一起,这就是差距。

参考资料:《清史稿》

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

老太后也不傻,历经数次的对外战争,赔款割地丧权辱国,难道慈禧心里好受?老太后就不想万国来朝,重现康乾盛世。但一次一次的失败,已经让慈禧意识国家的武装力量必须重新组建建立,无论八旗还是绿营,曾国藩的湘军还是李鸿章的淮军也已经不堪大用,必须重现招募新军,依照西式练兵方式组建新军,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支被满清贵胄和慈禧寄予厚望的新军没有成为大清的保卫者,而成为了满清的掘墓人,袁世凯没有成为满清的郭汾阳,而成为了三国的曹阿瞒。

在组建新军的时候,慈禧还很感慨地对光绪说:你们爱新觉罗家但凡有个男人。也不至于让我一个妇道人家执掌国柄,应该说,这句话说得还颇有道理,慈禧也不的没有预料到新军的弊端,只不过没想到她一死。新军就调转枪口对准了大清王朝的心脏。八旗绿营始终是满清政府的正规军,新军是慈禧晚年基于甲午战争中惨败。而组建的新式国家军队,准备逐步取代八旗绿营。根据计划全国一共要训练和组建三十六个镇(军)新军,等到慈禧死的时候,一共编练成二十六镇。共有中下层军官1万余人人,士兵16万余人。

实际上训练新军不仅仅是袁世凯,还有张之洞,胡燏棻,聂士成刘坤一等等都在地方训练新军,在公元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常备学堂办法》以及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正式划定军制,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个级别,并规定招募应征、官制、训练、给养、奖罚等一切制度。友国家统一调配。只过不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因为在北京,最有名,最能战,后世评价最高,所以我们所说的满清新军一般说的都是袁世凯的北洋军。

北洋新军的一切行为操典都来自德国普鲁士陆军。征兵的标准也是按照德国陆军的标准确立的。即:“征兵年龄限于20-25岁之间,体格要求“力大限平举一百斤以外”、“步限每一时行二百里以外”、“身限官裁尺四尺八寸以上”。经过几年的训练,袁世凯的这支军队成为满清战斗力,军事素养,武器装备都成为满清最先进的六个镇。但可惜的是,这六个镇的军队姓袁而不姓满,各个地方的所编练的新军也和朝廷貌合神离,成为地方野心家个人的军队

慈禧提议组建新军之所以没有成为满清的守护神,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满清自曾国藩组建湘军以后,逐步丧失了对地方控制,尤其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以后,所有的人都已经意识到满清的覆灭已经是必然的了,只不过是那一天而已。新军作为接受新式西方教育的新人是不会为满清殉葬的,再就是,吃粮当兵。虽然是朝廷训练新军,但所有军费和粮饷都是地方自行筹备,那就是说谁给钱就听谁的了,北洋六镇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也就不足为奇了。

满清废除科举,造成大量的有“知识青年”无所事事,只有出国留学,或者当新军士兵,而这些人又联系着无数的家人,这些昔日最拥护满清朝廷的人,成为了最痛恨满清的一群人,这些人由于满清废除科举,使得他们丧失成为特权阶层的机会,无法进入官僚体系,所以只有推翻满清才有他们的出头之日。新军既然接受新的军事思想,也就接受了西方文化政治制度,让他们为了这个腐朽而没落的朝廷去流血牺牲是万万不能的。再换句话说,即便是能够去保卫这个破落王朝,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满清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淮军为主体的中国军队一败涂地,一塌糊涂。相比之下,北洋水师虽然也输了,但好歹还能抵抗一阵,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按照欧洲方式训练和装备起来的日本陆军表现出色,而清军几乎毫无抵抗能力,日军一路势如破竹,从朝鲜半岛一直追杀清军到辽东一带,如果不是列强干预,几乎就要直接兵临北京城下了。

痛定思痛,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清廷意识到,不仅八旗兵靠不住、绿营兵靠不住、淮军也靠不住了,军事现代化势在必行,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水平,都必须步日本的后尘,开始向欧洲列强学习,决心开始编练新式陆军。此时的清廷柱石之臣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纷纷上书,建议朝廷痛下决心,开始编练新式陆军,走强军之路。

曾在朝鲜与日本打过交道,对日本颇有了解的袁世凯出身淮军世家,于是被选中了,奉命在天津小站练兵,就是训练新式陆军。一开始只有一镇,后来逐步扩大为六镇,也就是北洋六镇,成为北洋军阀的摇篮。这时的小站练兵还是叫武卫右军,名义上直属于朝廷,但实际上由北洋大臣负责管理,所以后来又叫北洋军,和其他的新式陆军区别开。

小站练兵之后,到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形成战斗力了。但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西逃西安,而这时候袁世凯却参加了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发起的东南互保,置朝廷的安全于不顾。反而是远道而来的甘军董福祥部和天津的武毅军进行了坚决抵抗,虽然说战斗力一般,但毕竟尽了力,肯为朝廷挡枪。

辛丑条约签完之后,到1904年,朝廷重臣和各地大员都纷纷上书,要求朝廷进行改革,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强军改革,按照欧洲的新式陆军大量编练陆军。到1907年之后,清廷下诏开始进行新政改革,大多数改革都没有真正落实,或者大打折扣,或者虎头蛇尾,但让各省自己筹钱,普遍编练新式陆军,却落实得比较好,多数省份十分积极的执行了。

各省在编练新式陆军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大量招募在欧洲或者日本学习过现代军事知识的军官,来充当各级干部。这其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在国内所占比例最高。这也不难理解,正如日本人自己刚开始吸引中国人赴日留学时说的那样,离得近,花费低,加上日本人这时候很喜欢宣传的同文同种,吸引了不少人赴日留学。

而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之后,大量原本打算读书考科举的读书人,只好转而寻求其它的出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出国留洋。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就业前途最好、用人需求最大的,就是各种军事人才。这也就导致大量出国留学的读书人,转而弃文从武,学习军事去了,回国之后直接进入各省的新军充任各级干部。

日本当时因为中国留学生数量比较大,也是革命思想酝酿和传播的重点地区,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就一直在日本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在留学生群体中影响很大,使其中不少人接受了反满革命的思想,回国之后从事秘密活动。后来就有不少人是留日学生,比如阎锡山、蔡锷、委员长等人,都是在日本学习过军事的,而且蔡锷回国之后还在广西创办了陆军小学。

而且,因为各地的新军从一开始就是地方主导编练的,对朝廷的认同和忠诚度都很低。所以,各地的新军在辛亥革命发生之后,都是率先开始发动起来,举行革命,地方官员要么自己直接参加革命,要么因为反对革命而被起义军所杀,或者逃走,新军的军官就直接出任地方军政长官。比如黎元洪,就是在武昌起义之后被起义军从床下拖出来,应让他当了督军。

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

慈禧组建新军,其实是痛定思痛后的举措。

在近代史中,慈禧基本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负面人物。她垂帘听政、独断专行;她保守愚昧、丧权辱国;她勾结洋人、镇压革命......在很多人的眼中,慈禧俨然就是阻碍近代中国进步的“历史罪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慈禧并不保守。相反,她实际上还算是比较开明的,不然她也不会放手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这些地方实力派汉臣推行洋务运动,更不会在行将就木的晚年推动清末新政。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在慈禧掌权的近半个世纪岁月里,她一直都在为保住清朝基业而努力,曾多次对腐朽落后的清朝作出改革。只不过,慈禧有她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她无法扭转清朝的败亡。

言归正传,说到慈禧组建新军的原因,其实主要是因为真的被列强打痛了。在慈禧掌权的前半部分,意气风发的她,重用以李鸿章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汉臣,大胆的推动洋务运动,希望能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扭转清朝当时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困局。

客观来说,洋务运动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还曾让清朝短暂跻身世界列强之列。在此期间,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清朝军备近代化程度大为提升,逐步缩少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并且还打造起一支号称亚洲第一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然而,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清朝居然输给了一向为自己所轻视的邻国——日本。这让清朝上下从短暂的“强国美梦”中清醒过来。清朝当局明白,军队光靠“师夷长技”无法真正实现“制夷”的目标,军事体系的落后,不是靠装备先进武器就能改变的。所以,甲午惨败后,慈禧便开始着手筹建清末新军。

1894年12月,胡燏棻在天津马厂(后移至小站)编练出清末第一支新军,名为定武军。定武军,全军编有十个营,共4700余人,并聘请德国教官训练官兵。次年,袁世凯接管定武军,正式改称为“新建陆军”,兵力扩充到7000余人,全军完全参照德国军制进行编练,分立步、马、炮、工、辎等兵种,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站练兵”。

这支新军人数虽不多,但却是清末新军的开端,北洋军阀的根基。后来在民国初年叱咤风云的那些北洋军阀,比如“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犬”冯国璋、“保定王”曹锟、“辫帅”张勋等等,他们都出自这支新军。

后来在庚子之变中,八国联军的入侵,再度暴露了清朝旧式军队的懦弱无能。此后,慈禧终于下定决定,要对全国军队进行全面的改编。她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至此,清末大规模的新军编练运动才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清朝当局当时的规划,将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然而,直至1911年10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灭亡时,全国只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而这其中,当属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新军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

讽刺的是,慈禧苦心打造的新军,不但没有守护清朝,反而革了清朝的命!

清朝起初计划编练的三十六镇新军,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残酷。因为,如此庞大的新军规模,光一年的军费就得耗废上亿银元。而当时的清朝财政可是相当吃紧,一方面要还赔款给列强,另一方面还要花钱供养一大群八旗子弟和贪官污吏,每年那点少得可怜的财政收入,本来就不够花,又哪来这么多钱去编练新军呢?

于是,慈禧便采用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清廷中央则只负责北洋六镇新军的费用,然后把练军大权直接下放给地方各省,朝廷只配给各省兵额,各省自行想办法筹钱招兵、练兵。

而从之后历史的发展来看,慈禧此举无疑是把清朝给坑没了。因为,练军大权下放给各省,使得清朝从此失去对地方军队的实际控制。

一方面,当时各省新军由地方自行督办,很多开明的地方官员都把思想先进的进步青年招募到新军之中,如此便在地方新军当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当时,新军的基层军官和士兵之间活跃着进步的革命思潮。这为日后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扎实的革命基础。

另一方面,清朝自己条腰包供养的那支北洋新军,又由于没有管好上层将官,最终也是替了别人做嫁衣。因为,这支军队实际上成了袁世凯的私人军队。虽然,拿的是清朝给的军费,可这支军队却是替袁世凯卖命。

所以,当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之前就埋好的雷,在短时间内就接连引爆。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到同年12月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清朝23省当中,就有15省宣布革命。

而面对狂风暴雨般的革命风潮,清朝根本没能力调集军队镇压革命军,甚至可以说完全掌握不了军队。因为,就连奉命南下的北洋新军这支最后的王牌,实际上都已经“倒戈”了,成了袁世凯争取政治利益的筹码。这支军队没有袁世凯的指示,即便到了战场也是出工不出力。

综上所述,清末新军确实反倒成了压倒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很简单,对外的几次战争中,腐朽的八旗和绿营兵已经不堪使用。原本希望大力发展海军来强大国防,可甲午一战,北洋水师损失殆尽。在她看来决胜于国土之外已然不够现实,只能将眼光再次转到陆军上来,通过训练一支强大的按照西方训练的新式陆军是维持满清统治的唯一途径。

一、旧军的不堪使用和编练新军的呼声

改革旧军从60年代开始已经由一些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如郑观应就曾在所著《练兵》一文中介绍西方编练水陆军的情况,要求中国实行军事改革。

不仅如此,满洲亲贵也已看到这一点,如恭亲王在同治三年四月所上奏折中,就提到自强练兵的问题。他说:“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

当甲午战争尚在进行中,清政府已见到旧军之腐败而谋有所改进,于是在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将参与黄海之战的德国陆军军官汉纳根召京,备总理衙门咨洵。九月三十日(10月28日)汉纳根在与翁同龢、李鸿藻诸人相见时,提出三点建议,其中之一即用洋人西械加练新军10万,全以新法教练。

十月初四日(11月1日)再次会谈具体办法,次日即上奏慈禧太后,并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为首,庆亲王为会办,李鸿藻、翁同龢、荣禄、长麟会同办理,负责整顿京畿旧军和改练新军,推动实施。

十月十八日(11月12日)清政府谕令立即开办编军之事,并命胡燏棻会同办理。所以,清末编练新军之议,汉纳根应是始创议者。

但是,汉纳根练军10万的建议遭到李鸿章、胡燏棻等人的反对,主要的理由是:一则需巨款;二则 支强大军队一旦由外国人掌握,恐难以控制;三则自镇压太平军 后,军权一直操在汉族地方官吏手中,如建成十万现代中央军队定会削弱汉族地方官吏实力。

胡燏棻就是这部分人的典型代表。他多次上疏反对汉纳根的建议并例举唐代安史之乱,借回纥兵平定叛乱,导致回纥轻视唐朝,后又联兵侵唐一事,以为清廷借鉴。

又以 李鸿章借洋将华尔剿太平军得胜后桀骜不驯,赶紧遣散为证。清政 府接受了这些意见,汉纳根的建议被否定,而由胡橘棻自行试办,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下旬,即在马厂编练定武军。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更明显地暴露了旧军已不堪用的地步,于是朝野上下无不大声疾呼编练新军,一时形成“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的风气。朝廷大臣也多认为:“现欲讲求自强之道,固必首重练兵,而欲迅期兵力之强,尤必更革旧制”。

当时的重臣、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即主张用西法练新军,他“愤兵事之 不振,由固习之太深,非认真仿照西法,急练劲旅,不足以为御侮之 资”。清朝统治者也对“西法用兵实胜中法”的观点深信不疑。一 些帝国主义分子也别有用心地竭力鼓吹西法练兵。清政府的外交顾问福士达就写了一份《整顿中国条陈》,开宗 明义第一条就提出“中国目前急务,须先整顿陆军”,又说:“陆军未 成,则不能使人遵守国家纪律,赤裸裸地表述了练新军的政治目的。

同时,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也建议清政府选用“忠廉有才略大臣”,“练一支劲兵”。于是,清政府为求维护与延续其统治,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针对张之洞对战局分析的长篇奏议而下“自强诏”诏中有云:

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亟筹兴革。毋生懈意,毋鹜虚名,毋忽远图,毋沿积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过了两天,光绪再一次下诏罪己,并重提了练兵筹二事,期望认真施行说:

惟望京外文武大小各员,自今以后,深省愆尤,痛除积弊,咸知练兵、筹饷为今日当务之急。切实振兴,一新气象,不可因循废弛,再路前辙。

二、编练新军的实验——定武军与自强军

北方“定武军”和南方“自强军”的编练是清末编练新军之始。

1.定武军

在举国上下震惊中国惨败于蕞尔小国的日本时,连统治集团内也有不少人认为旧军已失去效用,军制改革已是当时的重大举措,于是纷纷议论,并向朝廷分析弊端,要求练兵,其中以为李鸿章操办洋务的要员胡燏棻表现最突出。

胡燏棻,字芸楣,“夙以谈洋务著称”,是李鸿章赏识的淮系官僚。历任广西按察使、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及邮传部侍郎。他在任广西按察使时就抨击募兵之腐朽而上奏说:

今各处所招之勇,急于成军,不暇选择,乞丐无赖,驱以赴敌,一经临阵,望风而遁,反以利器资敌,沿途更肆焚劫。日后又投别军,仍蹈前辙,以致屡战屡败欲救其弊,必先由本籍地方官查取住址亲族,年在十六以上二十以下者方许入营当勇,以杜将来逃亡之弊。到营时,先验身材,不入格者,当即剔退。

胡曾参与光绪二十年十月间与德国军官汉纳根争论如何编练新军问题,得到清政府与李鸿章的支持而得到练兵权。

是年底,即受命在马厂练新军定武军3营,规模虽小而步骑炮工俱全,用费自较汉纳根建议为省,于是受到清政府的“颇见成效”的赞扬,并得到督办军务处的批准,扩充为10营5000人,包括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实际人数为共4750人。

这些兵士都先后由天津、山东等地招募而来,参用西法教练。

定武军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在山东、河南、口外、朝阳及京津附近招募兵勇开始编练时,屯驻马厂。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定武军因马厂营房不敷应用而移驻小站,开始了所谓“小站练兵”。

“小站”,是距天津东南70里的一个小镇—新农镇。李鸿章镇压捻军以后,指令淮军周盛波、周盛传部(称盛军)在小站驻扎屯田。

周盛传,字新畲,安徽合肥人,是淮军的重要将领。光绪元年受任天津镇总兵,驻军城东小站。因小站开通新河90里以达大活海口,分辟小河十数支,上接南运减河,其减河左右开沟渠,俾农民易于引灌。又于小站下,开横河门,建桥闸30余处,分运河盛涨,下汇海潮,借淡刷咸,得稻田6万余顷。濒河两岸,田亩悉变斥卤之旧,民利赖之。至今小站犹有“周公祠”。

盛军在此驻了二十多年,甲午战争中开赴前敌,因继任统帅卫汝贵临阵脱逃处斩,全军溃散。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关于编练新式军队的建议,经过议论考虑,决定建立一支由中国人自己主持的新式陆军,即派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小站“招募开办”。

胡燏棻把招募来的军队编为10营,名定武军。各级军官大都是淮军将领,同时还选拔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何宗莲(总教习)、吴金彪、曹锟、田中玉、刘承恩等担任教习或军官,购置西洋先进武器。

又聘请德国军官沙尔等为教习,根据德国陆军操典进行训练。力求以新的装备,新的武器,新的训练,形成新的阵容。这支定武军于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为袁世凯所接管,成为“北洋新军”即“新建陆军”的前身。

它是北洋军阀武装力量的直接奠基石。因而晚清首练新军的应是胡燏棻的定武军。

2、自强军

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1895年12月27日),张之洞在南京上奏,陈述旧军痼习,并以“惟有改以洋将带之,则诸弊悉除”,方能“舍旧图新”为理由,奏准在南京创练一支照洋法分为13营(步队8营、马队2营、炮队2营、工程队1营)共2860人的“自强军”一称“南洋新军”)。

张之洞认为:“非认真依照西法,急练劲旅,不足以为御侮之资。”所以,他完全仿德军营制,聘德国教官35人担任协、营、哨正职,“其带兵操练之权,悉以委之洋将洋弁”;而副职则从原来武职中“壮健有志,不染习气者”和天津、广东武备学堂毕业生中挑选。指挥权授予洋员,“约束惩责权,则专归华官”。全部装备是欧洲陆军类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自强军开始招兵。二月,在南京建立。自强军的营制饷章是:设步队8营,每营250人,一营分5哨;马队2营,每营180骑,一营分3哨;炮队2营,每营200人,一营分4哨;工程队1营,为100人。共13营,实际共有勇丁2860人。

江北人较强健,练为马、步各队;江南人较聪颖,练为炮法、工程各队。正勇饷银,每人月给官铸元5元(合库平银3两6钱)。勇目递加,其官给饭食衣履等费在外。而洋将洋弁薪水,每月需银9000余两。

自强军与湘、淮军有所不同。张之洞不在自己的故乡——河北南皮招募士兵,不具有湘、淮军那种浓厚的乡土气。他在江苏、安徽离南京较近的府、州各招一营,但土兵必须“具族邻团董甘结,声明情愿效力十年,只准开革,不准辞退。凡城市油滑、向充营勇者一概不收”。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由两江总督调任湖广总督,自强军由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续办。但数年间,刘坤一并没有扩建,营队和兵员数量都不及北洋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调自强军赴山东归袁世凯节制操练。不久,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即率军入直。后来,袁世凯在编练北洋陆军时将自强军编入北洋陆军第四镇。

所谓“新军”是和八旗、绿营、练勇、湘军、淮军等“旧日军”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是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营制编成,以洋人为教习,以洋操为训练内容,使用的是洋枪洋炮。它的出现是由于在“日本之役”后,感到“练兵、练勇又不足恃,而不得不另行换用“新”的镇压工具。

它的练兵者的主观意图上和“旧军”并无二致;不过,在辛亥革命前夕,它提供了宣传新思潮的阵地,有些新军成员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赞助和推动革命起了一些客观作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

太平天国战争是对清朝军制的巨大冲击,在这次战争中八旗绿营的弱点暴露无遗,在这场战争中湘淮军借此崛起,一跃成为清军的编制模板。湘淮军的军制称不上先进,但就是这一个军制前后沿用了30多年,直到甲午惨败。甲午战争的惨败不是因为枪炮器械不如人,而是因为制度不如人。甲午之后,清政府开始筹建新式军队。

缺少排长的湘淮军

湘军的基本战术单位是500人的步兵营。一营设立营官1人,下辖4哨。每哨108人,设哨长1人,下辖8队,每队12-14人。4哨一共432人,加上营官直属6队共72人,总计504人。湘军在营以下,是哨(连)长直接管辖8个队(班),这样就只有营-哨(连)-队(班)三个等级。比较与近现代军队营-连-排-班-四个层次,中间缺少了排这个层次。

湘军营制源自戚继光。戚继光时代尚以冷兵器为主,厮杀之际,为了防止被对手撕开战线,那么就必须采取肩并肩的密集阵型。作战时,全哨人员集中在少则几十米,至多不超过百米的小范围内,哨长足以轻松指挥和监督到手下的每一个士兵。虽然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但是此时装备的前装滑膛枪射程和精度都不高,湘军必须使用排枪战术密集火力射击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杀伤效果,所以战斗阵型依然非常密集。所以曾国藩也就一成不变地沿用了戚继光的营制。

但是从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后膛枪和定装枪弹的列装,步枪不再需要站立装填,而且步枪的射程和精度都大为提高,那么曾经有效的排枪战术也就失去了必要性,尤其是机关枪、速射炮等武器的出现,卧倒射击、堑壕隐藏、多线纵深防御逐渐成为基本战法。

步兵队形因此变得越来越稀疏,步兵也由原来的肩并肩,逐渐扩大到间距2-3米甚至更远,一个哨(连)的战线从几十米延伸到数百米。而进攻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速射炮和机关枪倾斜的弹雨下,战场上没有闲暇让哨长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能够整理一下队伍,士兵必须尽快通过200-400米的火线冲击距离,这使得哨(连)的攻击队形很容易分散到哨(连)长难以掌控的范围。

而新装备、新战术的复杂性,使得哨长一个人很难进行训练、指挥,近现代部队对此进行了调整,增设排这一级别,同时为连长增设了若干必须的副职帮手。但是湘淮军的营制却坚持30年不改,这就造成了湘淮军善于扎堆防守,却弱于分散进攻,只能够“结硬寨,打呆仗”。

湘淮军的营以上没有常设编制,数目不定的营因为历史关系或是个人原因组合在一起,归属一个统领管辖。一个统领能带几个营,纯粹取决于历史机缘以及个人经营。因为没有常设单位,国家也就不必刻意培养和储备相应的干部,结果当从战争中历练出来的老将引退或亡故之后,替补者往往难堪大任。

当碰上大仗时,朝廷往往会派遣若干个统领带着各自的步兵营拼凑到一起。所以湘淮军打得好的战斗多数是一个统领所直辖的三五个营兵力规模。兵力规模超过这个极限之后,清军的作战效能就会下降直至自乱崩溃。

到后来,不合时代的湘淮军连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都组织不起来了,更不要说步、炮、骑多兵种合成作战了。组建新军迫在眉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