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宫保鸡丁的丁宝桢最后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他最后善终了吗?

慈禧气得差点跳房梁上去,因为她最宠爱的太监小安子安德海,居然被丁宝桢给咔嚓了!

这丁宝桢何许人也?居然敢动慈禧老佛爷身边的大红人?其实丁宝桢只是山东巡抚而已,换其他人,这个级别的官员,想拍安德海马屁都没机会呢,哪敢动他一根汗毛啊!

丁宝桢其实也是普通人,他难道就不怕慈禧太后报复他?甭说他是巡抚了,就算是总督慈禧想收拾,照样没话说。其实丁宝桢这么干,那是有恃无恐的。

一、丁宝桢背后有3位大佬支持,杀安德海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嘛!

辛酉政变以后,清朝的大权就落在了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以及恭亲王奕䜣手里。这3个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慈禧当时只有27岁,就成了帝国的主宰者之一。

3个人分权你觉得现实吗?解决了顾命八大臣以后,这3个人内部,其实也出现了不小的纷争。其中恭亲王奕䜣作为男人,又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手握实权,执掌朝政,朝中的一切事务,基本上都是恭亲王奕䜣说了算。

慈禧肯定不服气啊,她作为同治皇帝的生母,又非常在乎权力,自然是要跟恭亲王奕䜣斗一斗法的,所以慈禧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

这个安德海就是慈禧的心腹,此外慈禧还特地提拔了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譞,甚至希望奕譞有一天能够取代恭亲王奕䜣。甚至尝试性地撤了奕䜣议政王的头衔。

慈禧逐渐做大,又是皇帝的生母,这引起了慈安和奕䜣的共同不满。因此这个时候,慈安和奕䜣走到了一起,他们俩要给慈禧一个下马威,这才有了安德海被杀事件。

第一,慈安太后很不安。

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正妻,入宫没多久便火箭式提拔,一路做到了皇后。虽然她不是大清门抬进来的,但好歹也是正宫娘娘。

相对来说,慈禧的地位就低很多了,因为她只是个贵人。要不是给咸丰生了个儿子,压根就做不了贵妃。

要命的地方就在这里,慈安虽说是正宫,可她没给咸丰生下过儿子。因此等到咸丰去世以后,慈禧的儿子载淳继位后,慈安就很没有安全感了。

年纪上她比慈禧小,手段上她没有慈禧毒辣,原来还可以靠身份压一压慈禧,可现在人家儿子都做了皇帝了,你还有啥可臭显摆的呢?在这种情况下,慈安要想压住慈禧,就必须要跟恭亲王联手。杀小安子,慈安是点头的!

第二,恭亲王奕䜣有点反感慈禧了。

后宫不得干政,这本来是祖训。可是由于同治皇帝登基的时候年纪太小了,所以咸丰才会安排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加顾命八大臣辅政这出戏码。

慈禧太后太喜欢权力了,这事儿让奕䜣很反感。尤其是他们合伙收拾完顾命八大臣以后,其实恭亲王奕䜣,是不希望慈禧来插手的。

可慈禧偏偏就是要插手政务,而且还扶植起了醇亲王奕譞,希望奕譞来分奕䜣的权力。这事儿奕䜣别提多恶心了。因此他也想找个机会,收拾一下慈禧。安德海的案子发了以后,丁宝桢是有请示的,恭亲王奕䜣对此也是点头的。

第三,同治皇帝也想杀安德海。

有了前两位大佬的支持,其实丁宝桢心里就已经有底了。杀掉安德海,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其实在暗处还有一个人是力挺诛杀安德海的,那就是同治皇帝。

为啥呢?原来同治皇帝比较贪玩,而安德海总是偷偷到慈禧那儿打小报告。你说同治皇帝能对安德海有什么好感吗?这回丁宝桢抓了安德海,同治皇帝别提多高兴了,就差下旨明着要杀安德海了。既然连皇帝都想要丁宝桢杀了安德海,那丁宝桢更加有恃无恐了。

二、丁宝桢的结局很好,各位请放心。

同时有三位大佬罩着,丁宝桢又有非常正当的理由,所以丁宝桢当然不会出事。当时安德海作为太监,私自出宫,这本身就犯了大罪。可出宫以后,又打着宫里的旗子招摇撞骗,这就更让人不能忍了。丁宝桢杀他,那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可以说这事儿压根就没有影响丁宝桢的仕途,慈禧对此也只能忍气吞声,把这口气给咽下去了。此后丁宝桢不仅没有被贬职,反而平步青云了!

同治皇帝去世以后,丁宝桢被光绪皇帝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而且又被调任四川,担任四川总督。

由此可见,慈禧对丁宝桢并没有太多记恨。这就是慈禧高明的地方,因为安德海已经被杀了,那就得让安德海死得有价值才行。

所以慈禧不光没有收拾丁宝桢,反而把他给提拔了上来,慈禧这一招厉害,不愧是一位高手。既给自己赢得了好名声,又能让丁宝桢人尽其才。

丁宝桢到四川以后,其实工作很不好开展。当时地方上吏治腐败、流言四起,几乎无法管控。丁宝桢正在头疼的时候,慈禧一边让年幼的光绪鼓励他,一边还亲自给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这下可把丁宝桢给感动坏了,所以他在四川担任10年总督,把四川治理得井井有条。谁也没想到,当初那个他主动得罪的太后,居然成了自己的恩人。66岁的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算是善终了。

总结:丁宝桢和宫保鸡丁。

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宫保鸡丁就是因为丁宝桢而闻名天下的。其实发明这道菜的过程倒是其次,主要讲的就是丁宝桢这个人更贴近百姓。

丁宝桢和当时的那些名臣不一样,比如说曾国藩,他心里装着的只有清廷,至于百姓的安危,他管不了,也不想管。

丁宝桢就不一样了,他的施政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稳定的大环境维持下去,老百姓才能家家户户吃到一盘宫保鸡丁。

参考资料:《清史稿》

发明宫保鸡丁的丁宝桢最后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他最后善终了吗?

谢谢邀请!丁宝桢是晚清于成龙式的清官,正直无私,对满清政府非常忠诚,对黎民百姓尽心尽力,口碑是很好的。他在山东主政期间,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安德海经过山东,安德海依仗慈禧太后的威严,趾高气扬,权利超出太监行使职权的范围,丁宝桢看到,就立刻上奏同治帝,接着就斩首。这胆子也够大的,就是给慈禧太后的难看,慈禧太后的心理肯定不好受,可是,面对丁宝桢的正直无私,也没有责怪,此事就不了了之。实际上,丁宝桢已经做好了丢官受罚的准备,没想到慈禧太后放过了他。丁宝桢是善终的,没有听说他有什么不测!

发明宫保鸡丁的丁宝桢最后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他最后善终了吗?

平远奇男,抚东督川,勇于任事惩恶扬善,一身正气;

晚清重臣,爱国为民,睿智超群廉洁奉公,两袖清风。

——丁宝桢。

我最熟悉的川菜有两个:一个是鱼香肉丝,另外一个就属宫保鸡丁了。

宫保鸡丁这道菜源自清朝的封疆大吏丁宝桢,而真正让丁宝桢名震天下的却是诛杀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

杀了西太后眼中的红人,想必丁宝桢的结局应该会惨不忍睹、惨不忍闻,可历史奇怪的地方在于丁宝桢非但无罪、亦没被贬,而且还加官进爵,只差连升三级。

上图为电脑复原慈禧图片

时间回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久居红墙深宫的六品蓝翎太监安德海,以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为借口,在多次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物产丰饶的江南,置办龙袍以及宫中婚礼所需之物后,终于获得慈禧的口头许可。

仗着背后有慈禧撑腰,出了宫的安德海彻底放飞自我。豪横劲比在紫禁城里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经州县各路官员得知大太监安德海降临,都不敢怠慢,好酒好肉伺候不说,临走时还送些银两或礼品,以期他能在慈禧面前美言几句,好为自己将来的仕途做铺垫。

就这样,安德海在作死的道上一路狂奔,只到他遇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用一道密奏就了结了安德海的悲喜一生,时年25岁。

事情的经过如下:

当安德海一行人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闻讯对此颇感费解:既是钦差过境,却为何未接到“明降谕旨”(官方外派公文)并部文传知;且仆役下船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类似于“官方出差消费券”)。为谨慎起见,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至巡抚丁宝桢。

接报后,丁宝桢火速派骑兵将其逮捕,旋即押往济南。

安德海的仗势跋扈远在山东的巡抚丁宝桢早已有所耳闻,但无奈鞭长莫及,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执法范围”。安德海一来:丁宝桢心想:“这下可好,你倒是自己送上门来”。于是立即密奏朝廷,痛斥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大意)——

一:清立国以来,从不允许太监与外人交接,而且,也不曾有过派遣太监出京的情况。

二:龙袍如此重要的锦衣绸缎,定会谨慎织造,根本不需要太监远涉选购,浪费资金。再说,皇太后与皇上,一向崇尚节俭,按理不会让太监出京采购置办。即便真有此事,最起码也要有相关的谕旨和公文。

三:太监出行往返也应该有传牌勘合,绝不能任其肆意消费游玩。

四:龙凤图案为御用禁物,安德海却明目张胆地在船上悬挂龙凤旗帜出京远游。身为太监,明知大清礼制,却故意冒犯。

第五,官宦出差不说,还携带女眷,不成体统。

从接到安德海到山东的奏报,到安德海就地正法,历时不过5天。

时至今日,山东济南民间都还流传着“前门接旨,后门斩杀”的大快人心“版本”。一时间,“丁青天”的名字响彻齐鲁大地。

常言道:打狗还得看主人。杀了安德海,丁宝桢即便不死,也够他喝一壶了,整的不好,被诛九族,在慈禧的“字典里”也属于“正常现象”。可丁宝桢毕竟也是进士出生,饱读诗书,满腹良策。他来了一手——剥衣暴尸。成功化险为夷。

话说同治七年冬,北京城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原来是京城大太监安德海娶徽班唱旦名角——年方19岁的大美人、艺名九岁红的马赛花为妻。

太监娶妻,可谓千古奇闻。

当时,慈禧太后为了表示恩宠,特地赏赐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由此,民间有种传言,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在悠深禁宫和西太后那啥,夜夜行巫山云雨。

而安德海被剥衣暴尸之后,阳光下,被证实是个净身净的非常彻底的一个太监。于是,民间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同时也还了慈禧“清白”之声。一石二鸟。

当然,以上的题外话只是民间野史,友友看罢一笑即可,不必深究。

安德海被杀,慈禧心里肯定难受。至于为什么治丁宝桢的“罪”,原因较为复杂,历来众说纷纭:一是安德海违背祖制,擅自出宫,按律当诛;二是侧室出身的慈禧当时羽翼未丰,慈安皇后才是幕后的真正“大玩家”;三是同治帝和军机处等部分大臣早已对权倾朝野而又不可一世的安德海恨之入骨;四是慈禧不太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个违法的太监而向秉公办案的朝廷二品大员发难,孰轻孰重,慈禧还是拎得清的……

可即便如此,诛杀安德海,丁宝桢也是报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丁宝桢在山东任职13年:两次治理黄河水患,保了黄河山东郓城段近百年来不再决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奠定了山东近代工业的基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为齐鲁大地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鉴于丁宝桢在山东的一系列举措,光绪二年,丁宝桢代替吴棠升任四川总督。

丁宝桢督川十载,同样在民间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其政绩依旧可圈可点:一是大修都江堰水利设施,持续保障川西地区的灌溉、引水以及分洪;二是创办四川机器局,为国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以及必要的军需物资;三是积极改良当地制盐法,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

丁宝桢在四川任上的突出表现也赢得了朝廷的诸多关注,慈禧甚至亲自为其手书“国之宝桢”四字予以嘉奖,这种殊荣放眼整个清朝也是实属罕见。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逝世于四川总督任所。

让人唏嘘的是作为一个封疆大吏兼兵部尚书,平日里,朝廷发放的俸禄多数被丁宝桢拿出来救济贫困百姓。以至于在他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家贫不足以敛葬。最后还是随从及下属纷纷凑钱才把丧事办了。

(比如,在四川期间丁宝桢曾一次性出资7000两白银,并联合当地大户人家发起募捐,共得白银10000余两,在成都购置良田200多亩,请人耕种,所得上缴国库,以充公粮,永久抵减昭化县百姓之赋税。)

丁宝桢病逝后,朝廷为表彰其卓绝功绩,谥封“太子太保”,也因此后人尊称他为“丁宫保”。

四川昭化百姓感念丁宝桢的恩德,在古城西门外建起了丁公祠。并把他生前最爱吃的“花生鸡丁”更名为“宫保鸡丁”,此为宫保鸡丁这道菜的由来。

也许是因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缘故吧。

而今很多的中餐馆不知是闲“宫保鸡丁”之名不够“火辣劲爆”,还是出于其他别的什么原因,把它改成了“宫爆鸡丁”。

菜其实也还是那个味,名称也不过一字之别,可我总感觉它像一道少了“灵魂”的“山寨菜品”,而这个“灵魂”就是晚清名臣丁宝桢——

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公仆,

一个不计生死的执法者,

一个时隔135年后还被世人津津乐道的“丁青天”!

发明宫保鸡丁的丁宝桢最后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他最后善终了吗?

丁宝桢为满清封疆大吏,他衷心耿耿,殚思竭虑,为封建王朝统治服务,最终病亡任上,被誉为晚清名臣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