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明知必败,却执意偷袭珍珠港?

二战的时候,老美多鸡贼啊!他就想着坐山观虎斗,自己从中渔利。前期效果甭提多好了,无论日德获胜,还是中英苏获胜,老美都赚得盆满钵满,他们的家底也就是这个时候攒下来的。

正当他们痛快的时候,有人不想让他们继续痛快下去了!1941年12月,日本居然对老美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发起了猛攻。

这种近乎于自杀式的行为,直接把老美拉下了水,从此以后,老美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同盟国这边,开始对轴心国核心成员日本,发动了猛烈的打击。

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明知道老美是个强硬的对手,为啥日本还要作死,去偷袭对方的珍珠港呢?其实倒不是日本作死,他要不这么干,或许只有死路一条,这么干万一成了,那收益可是响当当的!

一,日本的石油被老美给断了!

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资源少得可怜。这就是为啥日本非要入侵咱们的重要原因。中国最好的一块土地,那就是东三省了。这地方资源富饶,地理条件也好。所以日本在二战时期曾经扬言,就算放弃本土,也不能放弃东三省。

为啥?还不是为了资源嘛!一个岛国获取资源的途径的确有很大困难,要么海运要么空运,成本都不小。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力发展工业,工业的血液就是石油。可是日本本土有石油吗?他们那点石油还真不够干啥的。

所以日本到了东北以后,就发了疯似的开始到处打洞,就是为了在这里找到石油。可是这过程中每天都需要用石油,这可咋整?

老美笑嘻嘻地表示:小老弟,来找我啊!

此后日本和老美就达成了石油战略合伙伙伴关系,你给钱,我给你石油,我还包送货上门服务,就问你方不方便?

1937年,日本所需要的石油,有80%都是从老美那儿买来的。到了1939年,更是高达85%,几乎被老美给垄断了。

要知道,老美是要做全天下人的生意,所以当时正在抗日的咱们,也可以从老美那儿获得大量资源。而且东南亚地区的各国也是一样,主要依靠老美。

可日本动了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以后,严重侵犯了老美的利益。这下子老美不干了,便宜又新鲜的石油你不想要了吗?他们要求日本恢复到1931年以前,在中国的利益状况。你说日本能答应吗?于是乎老美就中断了日本的石油供给。

这下子完蛋了,机械化的军队,啥玩意儿都要靠石油,断了石油不是要了日本的小命嘛!你要我的命,那我就跟你打一架。甭管赢不赢,先打了再说!

二,打赢了日本便能拥有整个太平洋!

别以为日本是在痴心妄想,老美那个时候顶着的压力也着实不小,因为日本太强大了!自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倡导脱亚入欧,完全融入到了西方社会之中。

第一,教育投入巨大。

这事儿对日本的国力提升影响巨大,所有现代化建设也都在陆续进行。尤其是日本对教育的投入,是国家支出占比最高的。

所以这段时间日本培养出了一大批爱国主义者,他们非常热血,而且充满了为天皇献身的精神,这对地球上的其他民族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儿!

第二,机械化程度高。

除了人员亢奋外,日本军队的机械化水平也相当高。就拿1941年来说,这一年日本生产的飞机就多达6174架,野炮2096门,坦克1024辆。

按照这个速度生产下去,日本铁定会成为太平洋霸主。除此以外日本已经在太平洋部署了15个海军基地,此外日本这些年相继建造了赤城号,加贺号 ,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翔凤号,飞鹰号,瑞鹤号,隼鹰号,凤翔号,瑞凤号等一系列航空母舰。

这些航母中,凤翔号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艘标准的航空母舰,你说日本为啥敢偷袭珍珠港?哪怕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老美,也必须要对日本引起足够的重视。

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自然敢对老美发动攻击了。如果打赢了老美,那整个太平洋可就全都是日本的地盘了。

日本可以到东南亚掠取大米、橡胶、金属矿等各种资源,也可以到咱们这儿掠取大量的兵源。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获取石油的道路上无人可挡了!

三、日本人想得真美。

日本攻打珍珠港,可不是脑门一热做出的计划,他们在国会里争执了很长时间,达成共识以后,又做了很长时间的计划。

  1. 首先,日本打算先摧毁老美在珍珠港的大部分战舰,这样就可以顺利攻占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包括老美在威克岛上的军事基地。
  2. 其次,日本打下新加坡以后,可以继续攻占苏门答腊地区,包括荷属印度地区。
  3. 此后,日本便能够继续进军孟加拉湾和缅甸,以此对咱们这儿形成合围之势。

当时的老美压根不想打这一仗,为啥?因为珍珠港海军基地还在建设当中,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就打仗,未免太荒唐。

而且老美的大部分民众,其实也不太愿意参战。他们认为日本对他们没有构成威胁,为啥他们要参加战争呢?所以当时的老美压根就没有准备好这一战。

日本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老美会和咱们一样,实行绥靖政策。结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美发火了!

总结:从日本的角度出发,不打这一仗不行。

每个国家肯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从1894年开始,日本对咱们的侵略就从未终止过。一开始只是试探一下,结果日本把张作霖给炸了,张少帅都没什么反应。

这下子日本知道了,咱们过于软弱,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了!于是乎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北,而张少帅没有抵抗就放弃了这块宝地,使得日本的野心就更加膨胀了。

野心是逐渐锻炼出来的,虽然老美强大,可日本的野心更大,这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打败了老美,那日本就天下无敌了。如果不打这一仗,那日本就要退缩到1931年之前的在华状况,这会让他们这些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他们当然不会屈服。

为什么日本明知必败,却执意偷袭珍珠港?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之际,并无"明知必败" 之意。相反是野心勃勃、沉溺于建立"东亚共荣圈"的迷梦,妄图征服整个东南亚。

为什么日本明知必败,却执意偷袭珍珠港?

好赌成性了吧。二战之前,日本两次对外扩张,那一次不是以弱胜强。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在战前单就各项国力指标、军事数据,日本都远输对手,但结局却是日本大胜,不仅实现了对外扩张,取得了实际的利益,还使得国家地位迅速提升,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由此才有了称霸亚洲的底气和征服世界的野心

日俄战争前俄国欧洲老牌强国,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375万人。俄国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但就太平洋分舰队就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19.2万多吨)。

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海军有战舰约80艘(26万多吨),

中日甲午战争,其他不对比了,单就海军就算是中国挪用海军的经费给慈禧老佛爷建院子,仍就在将清朝海军打造了世界第7(纸面数据),而日本拿出60%的财政进行海军建设,天皇带头捐钱,一天只吃一顿饭,日本建立起的海军也就只是世界排名第11名

但这两次我们都知道结果,日本赌赢了国运。

同样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从国力上说是必败,仍然想通过筹谋实现逆袭,赌赢这次国运。

假设日本偷袭,美军航母在珍珠港内,那么日军得手之后美国海军能这么快恢复吗?

假设美军没有从日军坠毁的飞机中缴获密码本,而成功破译日本密码,日本成功在中途岛诱奸美国刚以剩余航母重建的太平洋舰队,战争天平还在美国吗?

偷袭珍珠港之前,因为日本因为本土国土贫瘠,战略物资被美国的禁运,导致战争无以为继。他的战争目标在于夺权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的战略物资,目标本就不是征服美国

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风卷残云占领东南亚,如果不是战争天平半年间重新倒回美国,日本大肆掠夺东南亚战争物资后,迅速扩充的国力,此时美国依靠自身国力即使重新建立的海军,真的有底气和已经摆脱物资匮乏窘境的日本硬钢吗?

日本偷袭珍珠港抱有这侥幸,想着实力了的差距靠技术弥补。

只是胜利女神这次没有战争在了日本一边,也没有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指挥艺术。

为什么日本明知必败,却执意偷袭珍珠港?

小日本要是知道失败就不会偷袭珍珠港了,它是想要把美国打败了它就能与德国平分天下,那时的小日本是被胜利冲昏了头了,总认为它是最强最能打的,结果呢被打的差点亡国,如今的小日本又要走老路,这次要是在开战最会彻底灭亡了,决不在给它留下任何机会翻身。

为什么日本明知必败,却执意偷袭珍珠港?

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是野心勃勃、沉溺于建立"东亚共荣圈"的迷梦,妄图征服整个东南亚,建立大日本帝国的狂妄野心。

为什么日本明知必败,却执意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战术上,日本人取得巨大成功,但战略上,却是自杀。在深陷中国战区同时,又树敌于美国,决策如此无理性,堪称丧心病狂。

决策失误不仅是最高决策人的问题,更是决策机制的问题,当高层利益与底层利益分离时,疯狂蠢行在所难免。这涉及到军方内部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支撑工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相当匮乏,在军国主义背景下,军方内部各派系为获得更多的资源明争暗斗。

而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内阁中,陆相东条英机令人头痛,他力主对美强硬,在决策圈中,人人都知道东条在瞎扯,就算和美国打,靠的也是海军,与陆军无关,且日本不可能打赢。但在军国主义氛围下,“反美”等于“爱国”,有天然的道德合法性,这比逻辑更有号召力。

近卫文麿出身贵族,做事犹豫,总想讨好各方,可陆军和海军为了抢资源,都在拼命折磨近卫,东条英机的招数是:频频打出“反美”牌。中层军官多支持东条,他们出身寒微,靠个人奋斗爬上来,在升职的天花板前,他们觉得高层是一批投降派文人,应统统下台,好让他们放手大干一场。

在当时,陆军军人暗杀、政变被涂上悲壮色彩,因此前赴后继,决策圈人人自危,生怕被愤青误会,无人敢言反战,在东条英机咄咄进逼下,近卫文麿只好拖延,可东条拿出了绝招:设置解决问题的最后时间点。

在倒计时声中,近卫文麿干脆撂挑子,辞职了。1941年10月16日,近卫文麿首相宣布辞职,第二天,天皇召见东条英机,命他为首相,这让东条大感意外。

任命东条英机为首相,其实含有恶意:你也来尝尝近卫文麿的滋味,你还真敢和美国人开战?

确实,把东条英机放到首相位置,他也犯难,他当然明白,跟美国开战是找死,但对当年吹过的牛逼,总要有个交代。

麻烦源于“七七事变”,日本陆军以为几个月就能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没想到深陷其中,造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匮乏,连皇宫的铁栏都被拆掉,送进炼钢炉。

逃避指责的最好办法,是主动出击,陆军产生了激进想法:进攻东南亚。

东南亚有橡胶和锡,可以威胁荷属东印度提供石油,同时切断中国物资供给线,逼蒋介石投降。

可那里是列强的殖民地,美国不可能坐视。果然,日军刚迈开脚步,美国便下令石油禁运,日本陷入恐慌,储备用油只够一年,只能尽快向美屈服。

其实,美国也有意与日媾和,此时罗斯福已决心对德开战,他不想同时和日本打仗,他愿意让出实利,保留道德制高点。可东条英机更需要面子,以保证他“反美”表演不穿帮,在条约中,他设置了太多复杂措辞,对皮毛问题寸步不让。而美国也提出过大幅度让步的方案,但日本人没看懂,在最后日子里,日本人也提了让步方案,可美国人也无法看懂。

直到日本军机起飞瞬间,美日仍有达成和平的可能,如果没设置倒计时,日本外交官本可以发挥作用,罗斯福甚至对他们说“朋友之间总有商谈的余地”,但负责最后斡旋的来栖知道,已经没有时间了。

同样,如果能在面子上妥协一点,日本将尽收实利,可怎么向爱国派交代呢?

又要“里子”又要“面子”,结果全部丢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