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高句丽是不听话的小国?难道是以面积看待国家的大小吗?高句丽的实力,远远被后人所低估了。
这么跟你说吧,从西汉末年,一直到隋唐时期,高句丽已经绵延不断存在了700多年,就问你中原有几个王朝能超过这个记录的?
存在即是合理的,就算不太合理,至少也有存在的原因。很显然,高句丽足够强大,才能保证他在这700多年时间里活下来,要不早就成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了嘛!
一、高句丽为了存活采取各种手段,活下来不是奇迹。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高句丽的确是个弹丸小国,不就是占着东三省和半岛的地盘嘛!有时候连这点地盘还占不齐,咋能说它强大呢?
说一个国家强大,倒不是说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直都很强,而是他们的生存能力很强大。两军交战未必都是拼国力吧?还要斗智谋,配合等方面的能力。
高句丽在这700多年时间里,针对不同的中原王朝,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所以才能在乱世和太平盛世中,都活得好好的。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恰好就是高句丽建国的时间。这个时候王莽乱政,自己家里的事情都解决不好,压根就没工夫管偏远地区,所以便宜了扶余人朱蒙,他在东北建立了高句丽。
等到刘秀平定内乱,再次大一统以后,高句丽已经成为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王国了。那高句丽二话不说就跟东汉讲和,成为了东汉的藩属国之一,就这么存活了下来,而且还偷摸着兼并了不少周围的地盘,逐渐壮大了自己。
等到魏晋时期,天下再次大乱,高句丽本打算捞一票。结果曹操横空出世,他一路向北打得高句丽没有还手的余地。还想捞一票?差点被曹操给彻底灭了。
可惜曹操大意了,他以为攻占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就等于是灭了高句丽。其实人家核心力量早就撤退躲起来了。趁着三国内乱时期,高句丽没多久再次重建了丸都城,再次拓展自己的领地。
南北朝近280年左右的混乱时期,高句丽也没有闲着,这货本打算入侵中原,趁机干票大的。结果被鲜卑慕容氏的燕国给打得载歌载舞,只好退回了自己的地盘。
高句丽的巅峰是在好太王时期,这哥们猛啊,不仅灭了扶余国,而且还兼并了靺鞨部落。使得新罗臣服于他,百济也是总被他欺负。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时期的版图是最大的,基本占了东北和半岛全境。
等于说这家伙其实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霸主,那些个原来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小国家,陆续都跑来臣服于高句丽了,你觉得中原王朝能高兴吗?
二、小弟来求救,大哥能袖手旁观吗?不少人不理解隋炀帝为啥要收拾高句丽,其实历史上但凡有点作为的君主,在这个时期,都想要收拾高句丽。
比如说曹操就差点灭了高句丽,前燕也把高句丽打得够呛。北魏王朝对高句丽的问题也很看重,隋文帝时期也想一手灭了高句丽。
当时隋文帝派遣汉王杨谅、周罗喉带着30万大军分为水陆两部分进攻高句丽。结果杨谅的陆军遭遇了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来,造成了军中大疫。而海上的周罗喉更惨,在海上遇到大风,大多数船都被吹翻了。
30万大军,还没怎么动手,就被自然环境搞掉了绝大多数人,你说这事儿闹的,差点没把隋文帝给气死。好在这个时候高句丽主动给隋文帝下了个台阶,表示要称臣,这才让隋文帝放弃了继续征讨。
隋炀帝时期,百济国王被高句丽和新罗合伙宰了,这可把隋炀帝气坏了。再加上隋文帝时期吃了亏,隋炀帝早就想要收拾高句丽了!
大家都是小弟,凭什么你们敢动我保护下的小弟?隋炀帝早就意识到,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霸主,新罗这种小角色,已经彻底投靠了高句丽。
如果不早点把这货给解决了,那只能是遗祸后代,隋炀帝可不是个懒散的君主,他既然想做,那当然要做个彻底。
因此我们才能看得到,隋炀帝动不动发动百万之众,对高句丽发起进攻。其实他也是吸取了曹操、慕容氏的教训,没有彻底清除高句丽的余孽,才会让他们春风吹又生。
这次隋炀帝出兵如此之多,其实就是为了一举消灭高句丽,让东北地区彻底安宁下来。结果呢?
三、隋炀帝给唐朝灭高句丽奠定了基础。三征高句丽,或许是隋炀帝一生中,所主导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军事活动。那么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 第一次征讨:隋文帝出兵130万人,后勤部队多达200万民夫。这规模我看在历史上找不到第二家了吧?打了足足5个月,结果在辽东城下被高句丽击败。
- 第二次征讨:规模没记载,不过绝对少不了,应该也在百万左右。在辽东城下打了20多天,双方都伤亡惨重。结果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国内反叛,导致这场征讨也是潦草收场。
- 第三次征讨:此时的隋朝内部已经到处都是农民军了,可是杨广还是没有忘记征讨高句丽。这回高句丽主动臣服于隋炀帝,这才让隋炀帝罢兵回朝。
那么从此以后高句丽就老实了吗?当然不是。臣服于隋炀帝的高句丽,却从来没有一次前来朝见过隋炀帝,你说这算是投降吗?这显然是一种缓兵之计有没有?
可惜没多久隋炀帝自己就挂了,所以高句丽总算是松了口气。不过这三次征讨高句丽,隋朝出兵百万之多,对高句丽的国力影响肯定相当大,这为后来唐朝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总结:还是李世民的方式比较高明。高句丽元气大伤以后,李世民并没有急着收拾他,而是采取了偷袭政策。每当高句丽要收获粮食的时候,李世民就派一支骑兵过去捣乱。
一两次还行,长此以往,这谁吃得消啊?高句丽的粮食产量严重下降,国力再次遭到了严重打击。等到唐高宗李治上台后,高句丽已经是苟延残喘了,被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参考资料:《隋书》、《后汉书》、《旧唐书》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高句丽已经在东北修长城了,你还能把它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弹丸小国吗?巅峰时期,高句丽有六十万军队,完全就是东北一霸主,什么样的小国能折腾出这么多军队。而且,高句丽征服了契丹、靺鞨等胡人部族,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因为有草原骑兵。
隋炀帝动员百万大军,的确是过分了。但李世民晚年准备彻底消灭高句丽,大唐也是举国搞动员。折腾的人力,也不止百万。
四川打造辎重战船、江浙打造运兵战船、山东组织运输、河南和陕西征募壮士,整个大唐动员了30万作战军队。这还只是国内动员。
在备战过程中,大唐也没闲着。公元647年,李勣所部跟高句丽干了10个月。公元648年,薛万彻领衔又跟高句丽干了4个月。大唐为了灭国高句丽,就没让这家伙闲着,一直各种战争折腾。然后,国内不停歇地厉兵秣马,举国动员了三十万大军,这才敢说要把高句丽灭国。
但,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李世民死了。所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唐高宗李治来完成了。李治是怎么打的?就是连年不断地暴力输出,之前是几个月、十几个月地打,现在就是以年为单位,十几年、十几年地打。即便是这样,大唐也没能把高句丽灭国。最后,高句丽内部上演了宫廷政变,于是大唐抓住这个机会,终于完成了灭国高句丽的任务。
所以,高句丽不好打。隋炀帝即便动员百万大军,也不能说百分百灭掉这个国家。但是,李世民知道控制战争规模、节制国力动员;李治也知道搞持续地暴力输出、依靠国力碾压。那么,隋炀帝是傻吗?非要搞百万规模的总动员,甚至还搞了三次,直接把大隋给搞死了。
战争有战争的算法,但政治也有政治的算法。
一个原因是隋文帝杨坚打下的底子太好。大隋的行政效率可以说冠绝整个中国历史,不让秦始皇。在历朝历代,老百姓总会有逃税的,总会有桃花源这种税外之地,也总会有终南山上无数逃税的隐士。但是,在大隋就是不行,任谁都得交税。行政效率要多高有多高,说修大运河,马上就能开完;说建洛阳城,马上就能建完;说在山西开路修长城,立即就能搞定。
这是前提,是个必要条件。你让宋朝动员个百万大军试一试,心有余但力不足,这个行政效率,大宋王朝根本就不具备。
另一个原因是隋炀帝的权力游戏。隋朝人不喜欢隋炀帝,唐朝人也不喜欢隋炀帝。实际,隋唐都是一伙人,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贵族和豪族士大夫们都不喜欢隋炀帝。因为隋炀帝动了他们的奶酪,就是要切分这伙人的权力。那怎么才能从这伙人手中切分权力呢?一个是迁都,关中的关陇贵族太强,不能跟这伙人在一块玩,所以迁都到洛阳。这个手段,之前的北魏孝文帝用过,之后的武则天也用过。另一个手段就是搞战争,通过资源重新整合来倒逼权力重新分配。
贵族不听话、豪族不好使,而杨广则热衷用出身比较低的士人,特别是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员。这伙人最听话,相当于战国时代的游士,命运全都绑在了皇权这架马车上。但是,这还不够,皇帝得有自己的军队。但当时的军队都在关陇贵族手中,隋炀帝手里没枪,那还能怎么玩。如果皇帝能够碾压朝堂,他老爹隋文帝杨坚也不会怕老婆怕了一辈子。杨坚不是天生怕老婆,他主要怕老丈人独孤信一家。独孤家就是就关陇贵族的一哥,分分钟就能让他这个皇帝下台。
所以,搞战争,特别是搞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则能够完成两件事,一个是灭国之功,这个威望就太高了;另一个是在战争中锤炼出一支真正听话的皇家军队。有了这些条件,隋炀帝完全就可以甩开什么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皇权专制也才能落地。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杨广死活也解决不了的。那就是钱从哪来?你是有军队了,但军队得养,得拿钱来养。太行上以东是豪族的天下,关中是关陇贵族的天下,天下税赋得经由宰相过手。所以,杨广需要新财源,但这个新财源直到安史之乱后才出现,具体就是江淮财源。因此,杨广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过大势,大英雄只能乘势而为,逆势操作往往都会翻盘。
最后总结:
首先,高句丽真得不是小国,而且非常不好打。隋唐两大帝国折腾了几十年,才把高句丽搞定。
其次,杨广有自己的政治算盘,就是要通过征高丽的灭国战争立出自己的flag,扩张皇权力量。
但是,英雄只能乘势,而杨广却在逆势,所以再怎么折腾也是徒劳。大唐代隋,实际上统治阶层都是一伙人,只是换了个皇帝而已。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首先,高句丽并不是小国。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隋唐时的高句丽是一个占据了中国辽东地区二百余年,以农耕为主,依山修筑无数易守难攻的城池,常备军至少不低于三十万的中等强国。而再根据动员兵力反推人口可知,高句丽的人口规模肯定不下三四百万。这个人口规模可不小。当年魏蜀吴三国合计才多少人口?
因此,看似不大的高句丽,其实是一个半独立于汉文化圈,拥有自己独特制度,文明水平相当高的,类似于中原王朝的集权国家。
▼高句丽王宫【安鹤宫】复原图
当时的突厥虽然煊赫一时,但突厥毕竟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没有文化,没有凝聚力,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它的武力虽然非常强大,但终究只是外强中干罢了。一场较大的干旱或寒潮,或许就能对突厥形成致命的伤害。
而高句丽不同,它因为进化出了文化,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
所以它的抗打击能力是非常强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高句丽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建国后的辽国和西夏。
它不壮大则罢,一旦壮大了,威胁远比纯粹的游牧民族要可怕的多。
再加上,此前已有辽东地方政权入主中原的成功案例。比如建立了燕国的鲜卑慕容氏。
所以隋炀帝才说:“勿遗子孙忧也”。
后来的唐太宗才说:“若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患!”
可以说,唐太宗和早先的隋炀帝都是非常有远见的人。他们看到了高句丽的威胁,本着自己苦一代,造福后世几代人的想法。这才三番四次的攻伐高句丽。
当然,隋炀帝不顾实际情况攻伐高句丽,其行为并不值得鼓励。但他的眼界没问题,后来的北宋皇帝就是缺乏这种远见,以致西夏慢慢坐大,祸患了北宋西北整整八十余年。
第二,高句丽之于隋朝,问题并非是不听话那么简单。隋朝打它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高句丽的国力不容忽视,轻视它,必然会养虎为患。
二是高句丽王拒绝向隋朝纳贡称臣,不把隋朝放在眼里。
三是当时高句丽王暗中与突厥勾结,有攻打隋朝的企图。
第一点前面解释了,不再赘述。这里只说第二点和第三点。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第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四十万大军南下,以突厥是北周的兄弟之邦,现在来给北周报仇为由,猛攻隋朝的北部。突厥兵在抄掠了隋朝的部分州县后,扬长而去。
为了报复突厥,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3年也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在东起河北,西至甘肃的几千里国境线上,与突厥全面开打。
这次大战打了一年多。最终以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隋朝获胜告终。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隋朝与突厥多次开打。由于隋朝正处于开皇之治,国力强盛,军力也不弱,突厥占不到便宜,每次都是灰溜溜的退走。
不过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尽管突厥在隋朝身上占不到便宜,但隋朝也灭不了突厥,隋朝和突厥的战争,变成了僵持局面。
而突厥人在连番的南侵失利后,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便想到了联合盘踞契丹、奚、高句丽等势力,要挟他们一起与其攻隋。
前面说了,高句丽实力不弱,轻轻松松就能动员二三十万兵力。如果突厥和高句丽等势力搅和在一起,隋朝的边境就永无安宁了。
所以公元596年,当隋朝使者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非常震惊。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为了不让事态恶化,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王立即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否则隋朝就不客气了。然而,高句丽王并不理会。
公元597年,高句丽的婴阳王一面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表示自己愿意臣服。一面又暗中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打隋朝在辽西的军事据点(被隋军击退 )。消息传回到朝堂后,隋朝朝野对此震惊不已。
至此开始,隋朝朝廷意识到:高句丽人狼子野心,并不可靠,必须要消灭它!
因而后来隋文帝的一次攻伐,隋炀帝的三次攻伐,也就不奇怪了。
可以说,隋攻高句丽,起因完全是高句丽自找的。
至于隋炀帝为什么要用百万大军征讨,道理很简单。
一方面。当初司马昭讨伐仅百万人口体量的蜀汉,用了十八万大军;晋朝讨伐约两百万人口体量的东吴,用了二十余万大军;隋朝讨伐南陈(实际人口约五六百万),用了约五十万大军。
而高句丽作为一个人口体量与南陈相当,且进化出了农耕文明的中等强国(仅在辽东就构筑了四百多座城池),再加之其国内又没有任何内乱,无法趁虚而入。隋炀帝若是只派一二十万人去征讨,那无疑只是隔靴挠痒罢了。起不到什么效果。隋炀帝若真想消灭高句丽,五十万兵只是保底数字。
另一方面。炀帝本身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西征青海,压制西域,定交趾、灭林邑、平服契丹,每次都是大军尽出。百万大军在别人看来或许很夸张,但在隋炀帝看来,这只是常规操作而已。
总的来说。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一直以十二字箴言对付周边政权,即:学我者生,似我者惩,代我者死。
高句丽和隋朝一样,都是中央集权制度,都是农耕文明。这凭这两条,它就触犯了中原王朝的忌讳,它必须挨打。再加上,它勾结突厥打隋朝,它就不是该打,而是该死了。
隋朝对高句丽的压制,对高句丽人来说,或许很残酷。但没办法,一山不容二虎,东亚容不下两个集权强国。高句丽必须被消灭。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这个问题用隋炀帝的名言来解释就是:勿遗子孙忧也。
而且高句丽虽然没有随着疆域辽阔,那也绝不是所谓的小国,我是真正的东北小霸王。否则隋朝也不会因三征高句丽而间接导致身死国灭了。
今天的高句丽,最独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撮尔小国的哄抢,莫名成了韩国这样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从未让中原王朝如此重视过。
从公元598年隋文帝兵发3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开始,到668年唐高宗一举荡平东北消灭高句丽,隋唐两大帝国耗时整整70年,终于将强盛一时的高句丽彻底送入地狱。
当然,在征伐高句丽的过程中,隋炀帝杨广曾三次用兵,最终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那么,为何隋唐两大帝国一定要倾全国之力干掉高句丽,甚至身死国灭也在所不惜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就是隋炀帝的那句“勿遗子孙忧”,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1、东北不平,中原不安
古往今来,东北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是否和平安宁。
前227年秦始皇消灭燕国后,将辽东纳入版图,随后修筑长城予以巩固,东北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前108年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统称为“汉四郡”,中原王朝对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统治不断加强。
但高句丽也是在此时开始出现的。前37年高句丽人朱蒙建国后,势力迅速壮大,吞并了周边的东沃沮和东濊部分地区,而后与东汉发生冲突。
不过,强盛的东汉并未给高句丽壮大的机会,于是高句丽在东汉的反击下迁都丸都城,后在骚扰曹魏时被曹操一路追杀而后焚毁。
不过,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天下大乱,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疯狂南下,出现了恐怖的五胡乱华;而此时的高句丽也开始趁机扩张,比如:
311年,“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
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
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
在4世纪末5世纪初,高句丽南征百济、北讨契丹、扶余外,占领玄菟、乐浪两郡以及辽水以东大片土地,随后于427年迁都平壤。
到5世纪末,高句丽又吞并了部分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控制新罗、百济,并与北魏保持军事对峙。此时的高句丽疆域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北跨辽水,北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势力达到极盛。
随后中原地区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后,于589年最终统一,高句丽也开始盛极而衰。
当然,高句丽是不甘心就此退出的,于是它在表面上向隋朝称臣的同时,背地里却联合同在东北的靺鞨于597年进攻隋朝辽西军事驻地,又勾结东突厥侵扰隋朝北方,开启了南下侵略隋朝的序幕,这直接引发了隋文帝在598年对高句丽的征讨。
从后续契丹、金以及清朝从东北崛起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来看,东北地区的势力,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的安宁与否,因为它可以同纬度联手蒙古高原势力对中原王朝形成自北向南的压制,更能同经度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搅得鸡犬不宁,高句丽无疑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对于隋唐两大帝国而言,为了帝国东北、东部乃至北部的安宁,高句丽必须死,
2、农耕文明,争夺正统
高句丽之所以能存在700多年,而不是像其他北方政权那样“胡虏无百年国运”,根本原因在于高句丽虽在北方,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农耕文明。
东北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也远比蒙古高原优越,所以具备农耕文明的发展条件。
而农耕文明相比于游牧文明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人口多,在古代的任何政权,人口都是政权兴盛繁荣的重要资源,而农耕文明下的高句丽无疑比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更加人丁兴旺。而有了人,就能开疆拓土,快速崛起;
集权程度高,相比于游牧民族的部落制组织形式,农耕文明下的高句丽中央集权程度更高,这使得高句丽比游牧民族更难对付;
相比于游牧民族抢完就走的形态,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一般都是“占住了就不走”,除非战争让他们放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句丽首先就比游牧民族更难对付,这也是高句丽在中原王朝打击下不断复兴并壮大的重要基础。
而除了人口更多,集权程度更强,高句丽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372年从中原引入佛教并奉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这让高句丽越来越“文明”。
而从契丹、金等少数民族汉化后的状态来看,一旦具备了和中原王朝相似的制度,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和中原王朝争夺正统的野心,这是比侵扰边界还可怕的存在。
所以,隋唐两朝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高句丽彻底拿下。
在隋文帝挑拨突厥将其分化为东西两部后,就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征讨;
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且三次征讨,但终归还是功亏一篑;
唐太宗对高句丽产生了一定打击但终归只是皮毛;
等到唐高宗时期,正式开启了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663年白江口海战彻底消灭倭寇水师后,唐军于668年攻占平壤,高句丽彻底被灭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隋文帝和隋炀帝一共四次远征高句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隋朝也因此走向覆灭,直到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和李治父子采取了正确的对策,这才将高句丽彻底灭掉。
那么,高句丽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让隋唐必须要除之而后快呢?
西汉时期,在玄菟郡(辽东和朝鲜各一部分)居住着一群高句丽人,他们在汉朝的统治下生活,是一个十分弱小的种群。
西汉末期,一个叫做高朱蒙的人被朝廷封为高句丽侯,他由此成为高句丽首领,但其实他不是高句丽人,而是辽东地区的扶余王室庶子。
我们都知道,汉朝的侯爵是有侯国的,高朱蒙的封国就在高句丽县,高句丽国(当时叫做卒本扶余)作为侯国的名称就此诞生,但那时候它还在汉朝的统治之下,并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公元三年,高句丽将国都迁到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也叫丸都城),在此后四百余年时间里,高句丽都以此为国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纷飞,高句丽因此抓住难得的发展机会,但依然遭到了鲜卑和曹魏两次沉重打击,从而被迫迁都到平壤。
尤其是在与曹魏的关系处理上,暴露了高句丽扩张的野心,那时候高句丽东川王(或许是在东汉末期开始称王的)主动与曹魏结盟,双方联合出兵夹击辽东公孙度,但在击败公孙度之后,东川王又出兵攻占了辽东西部。
因为这件事,曹魏出兵攻打高句丽,攻占了它的都城,曹魏以为高句丽就此灭亡了,便撤兵而还,但东川王却带领一些部众逃到了沃沮,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此后再也不敢侵扰中原国家了。
随后七十年时间里,高句丽趁着中原局势动荡的机会积极发展自身,取得了辽东地区的乐浪和玄菟两郡,并重修了旧都丸都城,还攻占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其版图因此急剧扩大。
高句丽最巅峰的时候,国土面积包含朝鲜半岛北部、辽水以东地区,以及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控制的一部分北方领土,势力范围非常庞大,军队人数几十万,是一个敢跟北魏叫板的国家。
并且,朝鲜半岛上的另外两个国家新罗和百济,长期是高句丽奴役的对象,这两个国家为了摆脱高句丽的控制,时常与中原国家眉来眼去,而高句丽的灭亡与这件事是关系莫大的,这当然是后话了。
公元六世纪,高句丽国力达到鼎盛,但内乱也由此开始,王室内部因为争权夺势而发生大规模火并,最终安藏王被刺杀,他的弟弟安原王继位后不久又命丧敌手,最后由年仅八岁的阳原王继位。
主少臣强,内乱当然不会停止,权臣们都招兵买马,在各自领地内实施自治,并且展示出了极强的侵略性,不断进攻北方少数民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强烈不满,便联合发起反击。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新罗和百济见高句丽内忧外患,便联合起来攻打,最终占领了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且土地肥沃的汉江流域,这让高句丽损失惨重。
不过,新罗和百济在分赃的时候发生了矛盾,最后新罗取得了江汉流域的控制权,实力得到极大增加,而百济则遭受了新罗的严厉打击,国力逐渐衰弱。
尽管高句丽损失惨重,但它依然不可小觑,毕竟它经过了五百多年的发展,体量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吸收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建立了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绝不是谁想灭就灭得掉的。
到六世纪末,高句丽内部逐渐趋于平稳,国王高元便有了吞并整个辽东,从而与中原国家分庭抗礼的想法。
当时隋朝刚刚建立,为了防止高句丽进攻,在辽西建立了军事基地,隋文帝杨坚还派人联络辽东的契丹、靺鞨等民族,使得它们归附隋朝。
在这种情况下,隋朝虽然没有占领辽东,但在辽东的势力让高句丽感到隐隐担忧,如何应对呢?
答案是主动出击,平阳王认为高句丽足够强大,拥兵六十余万,怎么会怕刚建国不久的隋朝呢。
597年,高句丽大举进攻隋朝在辽西的军事基地,但被营州总管韦冲给击败了,杨坚得知此事后深感焦虑,因为北方的突厥还没搞定,如果再被高句丽牵制,但局势可就大不利了。
为了避免两面受敌,隋文帝最终做出了先消灭相对弱小的高句丽的决定,他派遣汉王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攻打高句丽,但大军刚出山海关就遭遇了罕见的暴雨,海上的船只也大都暴风掀翻,再加上粮草难以供应,最终导致食物匮乏和瘟疫频发,十之八九的将士都死在了半路上。
没办法,杨坚只得下令撤军了,高句丽因此成为他的心病,但他还没来得及解决,就撒手人寰了。
不过,杨坚派出去的大军虽然没能抵达高句丽,但高句丽国王高元还是给杨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愿意向隋朝称臣,还自称为“辽东粪土臣元”, 杨坚回信表示同意,这也是他没有继续攻打高句丽的原因之一。
大家要注意的是,别以为高句丽是真的愿意臣服隋朝,这只是缓兵之策而已,隋朝大军撤回后,高元就下令在辽东修建长城,在巩固已占领土地的同时,防备隋朝的进攻。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对高句丽占领中国固有领土辽东感到十分不满,再加上高句丽十分强大,而且野心勃勃,始终是隋朝的隐患,因此决定亲征。
大业八年,杨广在战前横征暴敛,凑足军费之后,他又征调士卒一百三十余万,以及民夫二百万运送衣甲、粮食等物资。
尽管隋军人数众多,但高句丽绝非软柿子,高元下令军队全部龟缩在坚固的城池内,隋军展开了抗日持久的进攻,但收效甚微。
更要命的是,高句丽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对隋军进行埋伏、偷袭,导致隋军损失极其惨重。
举个例子说,杨广下令来护儿率领四万精锐走水路抵达朝鲜半岛,对高句丽都城平壤发起进攻,但还没抵达平壤城,就中了高句丽军队的埋伏,结果逃回去的士卒只有数千人而已。
后来,杨广又下令三十五万大军从渡过鸭绿江进攻高句丽本土,但也陷入了埋伏圈,最终只有二千七百人逃了回来,损失的粮食、辎重也都落入了高句丽的口袋。
并且,杨广下令所有进攻方案都必须他亲自审核之后才可执行,但他本人却驻扎在远离战场的后方,这就导致军情延误情况十分严重,也给了高句丽军队调整的时间,隋军无法获胜就情有可原了。
大业九年,不甘心失败的杨广再次发起了对高句丽的进攻,正当隋军与高句丽相持不下的时候,杨玄感起兵造反了,杨广只得下令撤军回国救火。
大业十年,杨广第三次远征高句丽,此时隋朝农民起义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了,但高句丽也因为长期作战而疲惫不堪,高元实在不想打仗了,于是写信给杨广投降,还说愿意继续称臣。
杨广也自知无法再继续进攻高句丽了,便下令撤军,但他不知道的是,高元这一次又是在诈降,他只是在争取时间恢复国力而已。
杨广三征高句丽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沉默的结果只能是等死,而造反还要一线生机,隋朝因此陷入到十分危险的境地,但杨广对此看得还不是很明白。
杨广回国后,下令让高元入朝觐见,高元则拖延不去,还拒不释放数万隋军俘虏,杨广因此感到十分愤怒,于是下令再次征讨高句丽。
杨广的这个决定可就苦了百姓了,于是造反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杨广再征高句丽的想法也只能是个想法了。
没过几年,隋朝就在起义军的不断打击下灭亡了,而高句丽却活了下来,它以一己之力将隋朝拉向深渊,还让隋朝周边的突厥、吐谷浑趁机崛起,吞并了大片中原领土,中原一度有再次被异族统治的危险。
唐朝建立之后,无暇顾及高句丽,而是花费了大力气来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等国家,一直到李世民执政后期,这才着手处理高句丽问题。
此时的高句丽嚣张得不得了,将新罗和百济按在地上摩擦,并对辽西蠢蠢欲动,李世民为之忧心忡忡。
贞观十七年(643年),高句丽大举进攻新罗,准备切断唐朝与新罗的通商通道,李世民就准备夺回辽东,永久解决高句丽对唐朝的威胁,便发兵亲征高句丽。
鉴于隋朝的惨痛教训,李世民没有动辄百万大军,而是采取使用少量精兵出战,并联合百济和新罗一起进攻高句丽的策略。
这么做的好处是,唐朝不用背负太过沉重的负担,并让高句丽陷入多面作战的境地。
并且,李世民也没有打算一口气吃掉高句丽,毕竟高句丽不是个弱国,他采取的是逐步蚕食高句丽领土的办法,即先收回辽东,再攻占高句丽本土。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消灭了大量高句丽有生力量,并收回辽东大部分领土,战果是很辉煌的。
但李世民对此感到不满,便在随后两三年时间里,连续发起了数次对高句丽的战争,高句丽的国土逐步丧失,军队人数也慢慢下降,但依然没有被彻底消灭。
李世民虽然将高句丽给打残了,但它依然是朝鲜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将百济给拉拢过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治继位后就不可能坐视不管了。
654年,贼心不死的高句丽先是联合靺鞨攻打契丹,被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击败,而后又联合百济进攻亲唐的新罗,新罗国王金春秋紧急向唐朝求援。
李治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但他没有丧失理智,而是准备先消灭百济,在铲除高句丽的羽翼之后,再消灭高句丽就相对容易了。
655年,李治派兵攻打高句丽作为牵制,然后另外出兵攻打百济,最终将百济给灭了。
百济灭亡之后,高句丽老实了一段时间,但它暗中支持百济国内的复辟实力,再加上倭国也派遣四万余军队支援百济,李治因此下定决心铲除高句丽。
663年,唐将刘仁轨在白江口之战中歼灭了倭国军队,进而一鼓作气彻底铲除了百济国内的复辟势力。
百济平定之后,李治派遣李勣、苏定方、薛仁贵等人率领大军攻打高句丽,采取的依然是逐步蚕食的策略。
不得不说,高句丽的军队还是很强大的,在最初的几次战争中,唐军也遭受过数次比较大的失败,但整体上而言依然处于下风。
尤其是,唐朝名将众多,武器装备也比隋朝先进很多,比如大射程的投石机的运用,就对高句丽的城防工事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也是唐军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面对唐军的不断进攻,高句丽王室成员却为了争权而斗争不断,唐朝则趁机支持一派,打压另一派,使得高句丽的实力大为削弱。
到668年,唐军这才占领了高句丽最后一座城池,高句丽建国近七百年之后灭亡,唐朝在此设立都护府,将其纳入了统治版图。
我们可以发现,唐朝经历了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四位统治者,费时几十年才将高句丽彻底灭亡,可见高句丽的强大,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要知道,那时候唐朝国力强盛,军队也强大无比,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等国家,都比消灭高句丽要容易得多,也可以说明高句丽是很强盛的,不是个可以去轻易击败的对手。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隋朝和唐朝之所以要攻打高句丽,不仅仅是因为高句丽占领了我国固有的辽东之地,更在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个强大的高句丽是会让隋唐统治者感到危险的,更何况高句丽还野心勃勃,对中原虎视眈眈,不灭它简直天理不容。
并且,从历史上大轴上来看,高句丽向来被中原人认为是箕子朝鲜的后裔,历史上也长期是中原国家的附属国,这样一个国家不听话也就算了,还损坏隋唐两朝的利益,打它是天经地义的,就跟父亲教训儿子一个道理。
只不过,隋唐在攻打高句丽的过程中,也掺杂着一些小心意,那就是在将朝鲜半岛也纳入版图范围,要不然李治收回辽东即可,何必再攻打高句丽本土及百济,并将新罗当成附庸国呢?
最后再交代一下故事后续发展,新罗虽然在唐朝的统治下,但高句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反抗唐朝了,于676年统一了今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区。
不过,八世纪唐朝陷入混乱之后,新罗也分裂成三个国家,也叫后三国,及新罗、后百济和泰封。
后来,泰封一个叫做王隆的豪族趁机崛起,被拥立为王,他的儿子王建于918年建立高丽国,又于935年吞并新罗,936年消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领土范围大致在朝鲜半岛中南部。
至于朝鲜半岛北部,则长期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一直到十四世纪末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整个朝鲜半岛才完成统一,但因为国力有限,也只能依附于中原王朝,直到清朝末期被日本占领,之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熟悉了。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就是高句丽在哪?是个什么性质的反隋势力。
高句丽在东北那疙瘩,从地理上看,它有一半在我们的东三省,有一半在现在的朝鲜半岛。
从沿承上看,有点像箕子朝鲜
或者卫满朝鲜。
或者是汉朝的汉四郡。
从政权上来看,它并不是一个游牧民族,对游牧民族,中原的政权是能拉扰就拉扰,能赶就赶,一般不会直接灭掉。因为人家是游动人口。你想灭也灭不掉,你一来,人家就跑,你一走,人家就春风吹又生。
那么,高句丽在地理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一半在中原政权的藩属区域,就是朝鲜、越南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因为过于偏远,再加上地理上的隔断,比如有大河大江,大山脉等等,进行了一定的隔断。在技术上又成熟的古代,是没办法直接管辖。
比如越南,朝鲜,都曾经征服过然后直接管辖的尝试,但就是因为文化地理上的原因,大家没办法尿一个壶里。
那怎么办?认个老大就行了呗。承认我是这一圈的大哥。中原政权也无非是要一个保障,就是你不会对我构成威胁。
那回到高句丽这个国家,它是一个跨界的存在,它一半属于那种你不惹事,我就给钱你的地方,一半则属于你必须是我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地方。
比如高句丽占的辽东这一块,那必须是要归入到中原政权的,中原政权如果弱,那就另说,如果强,那肯定要纳入管辖的。因为这些地方,是有能力入侵中原的。你不拿下,你的国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后面事实也证明,很多朝代都是被辽东这些搞翻的,比如宋朝,比如明朝,再比如就不比如了。
所以,辽东那疙瘩不允许有那么牛叉的存在。
高句丽恰好就在这个疙瘩上,而且态度上也比较鸡贼,要打他了,马上服软,一撤兵,马上就开始搞事情。杨广在扬州总是没法有办法放心玩啊。
那怎么办,只好打喽。
比较政治的说法,就是杨广的东亚声明: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办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未蛮貊之乡乎。
就是自古以来,那块就是我们的地盘,这要在我们手上丢了,我们负不起这个历史责任,就无法实现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不仅仅是隋朝打,到了唐朝接着打,一直打到武则天时期,大大小小十余战,人数近大百万,打了七十年,终于把东北以及朝鲜半岛那一块打服了。
当然,这跟帝王的气质也有关系,唐太宗,杨广这些人,都是自我感觉超好的人,那越打不下来,越要打。
我什么事情都办成了,天下就我一个天可汗,你一个高句丽,看得也不大,就敢不服我?
开国际大会,万国来朝,就你一个高句丽缺席,那人生不就是不完美吗?帝王生活也很无聊的,也需要一个对手的。那正好赶上了,于国家安全,必得之,于人生完满,必得之。那就打吧,
那么,拿下后,效果是明显的,首先,朝鲜半岛政权不过鸭绿江,不过鸭绿江,就不会对中原政权构成威胁,那你们在朝鲜半岛是三个国家小演义,还是一个国家大团结,还是两个兄弟比手腕,那是你们的事,我们不管。
当然,有外部势力介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比如日本。日本要攻中国,朝鲜半岛必定是跳板,所以日本要打,中国就得救,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就是一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