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成都时,赵云劝住刘备分田地会不会得罪了很多人?
赵云在很多专家眼里,居然成了杂牌将军。因为刘备活着的时候,给赵云的封号,永远都是自己发明的。诸如牙门将军、翊军将军,这都啥玩意儿啊?
但是我们通读整篇《三国志》,就会发现,真正敢“忤逆”刘备的人,其实只有庞统和赵云。就连诸葛亮,为了避嫌很多事情都不敢说。
当年刘备正在攻打益州的涪城,大宴群臣的时候很高兴,结果庞统泼冷水道:跑来抢人家的地盘,这有什么好高兴的?气得刘备当场就把庞统给赶出去了,但是没多久两人的感情又和好如初。
赵云也是个耿直的人,他曾经多次忤逆过刘备。比如说刘备打算讨伐东吴的时候,赵云就耿直地表示:老板,咱们要收拾的应该是曹丕!因为曹丕篡汉,他才是汉贼!
刘备非常恼火,所以这次伐吴的时候,愣是没带赵云前去。后来刘备被陆逊揍了一顿以后,才后悔莫及。
其实早在刘备拿下益州的时候,赵云也曾经忤逆过刘备。当时刘备觉得得到了天府之国,是建立帝王基业的基础,所以便将益州的良田美宅都赏赐给了自己的功臣们。
这个时候耿直的赵云又出现了:老板!不可啊!当年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天下到处都是对手,咋能这个时候分赃呢?益州的老百姓刚刚在战乱中惊魂未定,你现在抢了他们的房子和田产,你让他们怎么活呢?
一、赵云不怕得罪人,这是刘备敢用赵云的原因。赵云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已经无形中得罪了刘备集团的所有功臣。功臣们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把赵云给撕了。
毕竟他们跟着刘备打天下,为的不就是良田美宅,过上富贵生活吗?现在能提前得到,你小子在这里瞎逼逼什么呢?
刘备心里也很不爽,因为分赃大会已经开了,而且划分范围也已经定了。现在你让刘备这个当老板的食言,岂不是在打他的脸吗?
这要换成其他人,那这家伙的小命肯定不保,就算刘备不杀他,刘备手下那帮功臣也要灭了他不可!可是他是赵云!
赵云跟刘备的时间,仅次于关羽张飞,比诸葛亮还要早。而且赵云的赤胆忠心,刘备早就体会到了。因此他不可能怠慢赵云,赵云的建议,刘备当然会虚心接受。
反过来一想,功臣们一个个都想着要良田美宅,可赵云自己偏偏不要,这不是大公无私是什么?能有这样的臣子,刘备何愁不得天下?
因此刘备着重考虑了赵云的建议,便取消了分赃大会的所有成果,将良田美宅再次还给了以前的主人,从而得到了益州本土百姓们的一致拥戴。
自打庞统死后,已经很少有人敢这么跟刘备说话了,所以刘备不仅不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十分高兴,毕竟身边有个说实话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二、赵云的身份地位,那帮功臣可不敢动。得罪刘备还好,毕竟刘备信任赵云。可是得罪了那帮功臣,尤其是益州投降派们,他们跟赵云可不熟,会不会惹祸上身呢?
显然这种麻烦是避免不了的,不过我们要知道,赵云是什么人?他们敢轻易去收拾吗?显然不可能。
刘备集团分成三大派系,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荆州派是核心力量,也是刘备集团的高层,东州派是收复益州时的投降分子,他们属于中层。而益州派作为本土势力,是刘备的重点打击对象。
而赵云是荆州派中的核心成员,他的地位仅次于关张,跟刘备别提多亲密了。这种关系是东州派和益州派能撼动的吗?
当年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只身救下了刘备唯一的儿子刘禅,这可把刘备感动坏了,差点把孩子给摔傻了。后来孙夫人要劫持刘禅去江东,结果又是赵云冲来把刘禅给救走了。刘备入川前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赵云两次相救,这份恩情,你让刘备如何报答?
所以说,就算东州派和益州派的人,在刘备身边打小报告,刘备也绝对不会对赵云下手。这就是赵云敢说实话的原因。
三、赵云的人品,没人不服气吧?赵云这个人,我感觉是那种真正的忠义之士,难怪罗贯中老爷子会将他打造成神话一般的完美男子。
第一,忠心不二。
早年赵云跟着公孙瓒后面混,但是刘备来了以后,赵云和刘备一见如故。即使他再想跟着刘备混,也不愿背弃自己的主公公孙瓒。刘备多次希望赵云入伙,可赵云却表示:我不愿意做违背道德操行的事情。
后来公孙瓒败亡,而赵云也失业了。这个时候赵云才跑来跟着刘备,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跟随过其他主公。
第二,患难见真情。
刘备集团在新野一战中,被曹操打得七零八落,刘备的老婆孩子都给丢了。就连徐庶都觉得刘备没希望了,所以北上跳槽到曹操那儿去了。正当大家说赵云也跑路的时候,刘备却坚决表示:赵云不会背弃我!
果不其然,没多久赵云就抱着刘禅,带着甘夫人来到了刘备身边,这可把刘备感动坏了,从此倍加信任赵云。
第三,冷静沉着。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带着一帮马仔平定荆南四郡。这个时候的赵云取代了投降的赵范,成为了桂阳太守。
当时赵范有一个嫂嫂樊氏,正在守寡,由于长得过分好看,所以赵范打算把樊氏许配给赵云。赵云看了一眼樊氏,自然也很心动。
但是赵云却表示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赵范的嫂子就是他的嫂子!后来旁人也觉得赵云可以娶了樊氏。而赵云却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赵范这家伙不靠谱,肯定会反叛,再说了天涯何处无芳草?
结果赵范果然跑路了,由此可见赵云分析问题有多冷静。哪怕美色近在眼前,赵云也能克制自己。
第四,赵云大公无私。
跟着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遭遇了箕谷之战。蜀军大多数战败,混乱一团。唯独赵云在撤退的时候负责殿后,保住了蜀军和大量物资。
虽说这一战败了,可是赵云的功劳却十分刺眼。于是住了便赏了赵云手下士卒们有些绢布。可是赵云却表示拒绝:本来就打了败仗,咋还有赏赐呢?还是先将这些东西放入府库之中,将来寒冬的时候再给大家用好了。
总结:子龙不光一身是胆,而且敢说真话。任何一个时期,敢说真话的人都不多。因为说真话会得罪人,谁愿意得罪自己的领导、同事呢?难道就不怕被穿小鞋?这可是咱们的优良传统。
可是赵云偏偏是个例外,他在战场上一身是胆,到了朝堂之中依旧是一身是胆。因此他说实话的时候,没有同事会找他的麻烦,他们也不敢找赵云的麻烦。
至于刘备和诸葛亮,那都是比较英明的领袖人物,他们自然知道赵云说真话的目的,那是忠义无双的表现,褒奖还来不及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入主成都时,赵云劝住刘备分田地会不会得罪了很多人?
这个典故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曾提到过,看来符合事实。一般人跟随主公打天下造乾坤大多是为了青史留名,光宗耀祖,馈赏封地,以达到享受荣华富贵。二般人就层次高了,是为了信仰去奋斗,为天下苍生的安危,为了公正义的实行,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才是国家的栋梁和忠臣良将。这种境界远比什么同年同月同日死要有价值的多。赵云的这个建议得以实施,使饱受战乱的成都百姓受益匪浅,也使得刘备集团初掌蜀中便赢得了民心,稳固了新开的基业。但是那些一般人肯定会心存怨气,憎恨赵云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后来关羽失荊州被东吴杀了,刘备起兵报仇,无人敢劝阻,还是赵云力劝刘备伐吴,这一次还是为了国家利益,宁愿冒着得罪刘备,张飞的风险也要力劝。从中可以看出赵云颇具政治家素养,也很有预见性和判断能力,实属蜀汉文武兼备的国之栋梁。
入主成都时,赵云劝住刘备分田地会不会得罪了很多人?
《云别传》: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刘备拿下益州后,有人议论到应该把成都城中的房屋及城外的田地分封赏赐给各路将领,刘备还没有表态,赵云就说道:
霍去病曾经说过匈奴没有被消灭,我怎么能成家呢?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还不到安定下来的时候,必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种土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乱,现在应该将田地房产归还给老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可以让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才能得到民心。
赵云
刘备听了之后,立即采纳了赵云的建议,没有将成都的房产和田地分给手下将领,那么问题来了,赵云为何要劝阻刘备分田地给诸将?
赵云有三个理由:
一、赵云追求仁政。
赵云的家乡是冀州常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在东汉末年真定县是归袁绍统领的,但是赵云率领本郡军民最早却是投靠公孙瓒的,公孙瓒嘲讽赵云:听说冀州人都归顺了袁绍,为什么你来投靠我?
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常山赵子龙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赵云在乱世中是为了追求仁政而跟随公孙瓒的,但是后来赵云发现公孙瓒并没有施行仁政,所以就借口兄长去世而离开了公孙瓒,几经周折之后,赵云投靠了刘备,而刘备是东汉末年愿意施行仁政的势力之一。
《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陈寿在《三国志》评论刘备意志坚定,宽厚仁德,知人善任,礼待下人,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还有英雄的气量,这就是仁政,刘备先到一地,首先做的就是收买人心,施行仁政,刘备从樊城往江陵逃跑时,有十余万百姓跟随刘备一起,如果不是刘备实行仁政,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抛弃家乡而跟随刘备呢?
赵云就是认为刘备施行的是仁政而跟随他的,所谓的志同道合就是如此,赵云的种种表现也证明了他是一个仁爱之人,并且非常爱护百姓,赵云曾经跟刘备说过一句话: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
赵云与刘备关系密切
所以刘备把赵云放在自己身边保护家眷,这是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这等于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赵云,襄樊之战后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在称帝之后执意伐吴,朝中有很多人劝阻刘备,比如秦宓,他劝刘备说天时不当,必难取胜,结果被刘备投到监狱去了。
赵云也曾劝阻过刘备,但刘备并没有处罚赵云,而是让赵云都督江州,刘备的区别对待是对赵云的偏袒,同样说明刘备喜欢赵云。
刘备拿下益州后,是大功一件,按理说就要论功行赏,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不奖赏有功之臣,就很难吸引天下人才跟着你一起打江山。
《三国志 张飞传》: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赵云一直守护刘备的家人
在张飞传中记载了刘备对功臣的赏赐,刘备平定益州后,赏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四人各五百斤金、千斤银、五千万钱、千匹锦,这是赏赐最重的四个人,也是功劳最大的四个人,除此之外,其他人的赏赐各有不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刘备赏赐的是钱财和锦缎,不是房屋和田地,因为钱财和锦缎是刘璋留下来的,直接被刘备所继承,而房屋和田地不是刘璋的,是老百姓的,因为赵云的劝说,而没有赏赐给有功之将,这一切都是因为赵云追求仁政,而刘备本人也是追求仁政的,所以赵云一说,刘备马上就同意了。
二、先安定民心再打天下才是政治正确。
刘备作为外来势力,利用军事能力打败了益州旧主刘璋,成为了益州新的主人,此时益州的老百姓则直接成为刘备属地的百姓,而不是当初刘璋的百姓了,此时的刘备如果把百姓的房屋和田地分给手下将领,这种行为无疑是失掉民心的,跟强盗没啥两样。
刘备施行仁政
刘备和赵云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刘备本人不方便直接拒绝这个建议,这样就显得刘备小气了,不舍得赏赐将领,毕竟刘备手下有一大帮将领跟着一起打天下的,但如果是赵云来劝阻,刘备就有台阶下了,他作为主公就有可能拒绝这个建议了,因为刘备只是听从了赵云的建议而已。
刘备作为标准的政治人物,他知道先安定民心再打天下才是政治正确,所以赵云一说他就同意了。
三、只有安抚百姓之后,只能征兵和纳税。
刘备主政益州后,就取代刘璋成为益州政府,作为政府,可以对内征兵和纳税,对外发动战争,征兵和纳税都要依靠益州本地的百姓来完成,刘备是外来势力,他带到益州的人马本来就不多,只能依靠益州当地人。
赵云用来反驳的话中最有份量的理由就是征兵与纳税,这是刘备建立政权并统一天下的基础,如果在此时得罪了百姓,失掉民心,那么就很难完成征兵与纳税,刘备和赵云都明白这个道理。
刘备非常信任赵云
所以赵云劝阻刘备将成都房屋与城外田地分给将领是对的,那么问题来了,那些想分成都房产和田地的将领们,会不会因此而怨恨赵云呢?
很明显,会,这是人性。但是怨恨是没用的,因为刘备同意了,而赵云又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其他将领即使有意见,也不敢说什么。另外,赵云又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也不怕得罪别人,况且他劝阻刘备分房分地也是理由充分的。
赵云在蜀汉政权的地位也不低,以刘备平定益州之后的地位来看,赵云是翊军将军,这个称号是刘备发明的,专门封给赵云的,而且赵云长年守护刘备的家人,刘备不在军中时,赵云还担任过中留营司马,为主将刘备守卫后方,管理军事和治安,这个级别的将领在整个蜀汉政权都是排名靠前的,位高权重。
赵云位高权重
刘备手下的将领绝大多数是从荆州来到益州的,平定益州后,这些人肯定要有房屋住,要有田地种,否则无法在益州立足,益州又不是无主之地,原来的房屋和田地都是有主人的,刘备手下的外来将领想要在益州立足,要么逼抢人家的房屋与田地,要么花钱买人家的房屋与田地。
比如诸葛亮,他是山东人,在荆州生活多年,来到成都后,算是外地人,诸葛亮在成都也没有房产和田地,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诸葛亮临死前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当然也有房子住,以诸葛亮的为人处事,这些东西肯定是他花钱买来的,因为刘备赏赐了诸葛亮五百斤金、千斤银、五千万钱、千匹锦,完全可以买房买地。
入主成都时,赵云劝住刘备分田地会不会得罪了很多人?
实话实说,封建时代的攻城掠地,都是为了个人或者利益集团,所谓“入主成都”云云,实际上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随之而来的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赵云在经济利益面前的确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见识和非凡的政治勇气。肯定要得罪很多人,尤其是既得利益者。
天府之国名不虚传压倒成都最后一根稻草是马超在城头的喊话,益州军民惮于西凉军的凶悍,权衡利弊后,刘璋终于献城让位,毕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嘛!
虽然是兵临城下几十天,当北城门大开迎接新的主人刘备时,久居川北山沟葭萌的北方军队立即被城市一种淡淡的富庶、悠闲、恬适的生活氛围所感染。
东汉末年的成都可以说是锦绣天府,七百里岷江流域为益州创造了多少财富!眼快手快的诸葛亮的确有眼力,不过真正立下具体功劳的还是“弃暗投明”的法正、庞统等旧臣。
建安十九年(214)夏天的三伏季节,比这两天还热,距今1807年的成都,新的主人刘备却不怕热,穿上全套冠服,登上权座。寄人篱下近二十年的刘皇叔,拥有成都皇城府是理所当然。
北方残酷的战乱使中原大地哀鸿遍野,而益州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长期的平静安定,所以益州财政相当富裕,位于现在成都天府广场的皇宫内库,储存着大批量的黄金、白银、铜钱、锦绣。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
头等功臣诸葛亮、法正、关羽和张飞,真的做到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上面的四位功臣,每人黄金五百斤(存疑)、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蜀锦一千匹。其余的按级分配奖赏。
上面的记述来自裴松之注《赵云别传》,我对此存疑,因为汉末三国时期的黄金数量大为减少,作为货币地位已经逐渐失去,金价于是大幅上涨,黄金转而用于装饰和艺术品,如果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五百斤黄金,那的确不得了!
当然,上述四位大臣打下了江山,理应得到如此丰厚的奖赏,我不是忌妒,只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而己。
浮财 动产 房地产汉末三国时期,金银财宝只能自己贮存,那时没有钱庄、票号,要使用巨大数额的金银送礼、行贿,不但麻烦,而且“露白”惹祸。如果送对方的府邸、田地,不但隐蔽,而且实在,在农耕时代,土地就是命根子。
蜀汉政权的许多人盯上了不动产,那时的不动产概念和今天一样,九里三分蓉城内的皇城一带,土地寸土寸金,府邸当然是豪宅;而在城外,是旱涝保丰收的水田、地主庄园......
由于刘备当时剑指成都,在今天的广汉打得不可开交,城市里的官绅、土豪、地主从成都的南边外逃,他们“和尚跑了庙子在”,房屋、田园都是无主财产。
据裴松之注《赵云别传》记载,进了城的和留在城中开城门引路的官员,都纷纷向刘备建议:“大王,干脆把这些房地产分了嘛!”
据《三国志.吕布传》,当年流亡中的刘备对于房地产、田地是不屑一顾的。繁华的荆州,在刘表举办的社交酒席上,一个叫许氾的商人,恭敬的递上自己的“名片”,那时叫“爵里刺”,或称“奏刺”、“名刺”,如果现在你递给别人一张名片,称为“名刺”,这个没有问题,正确。
(东吴朱然的名片(仿品))
许氾就是当年的房地产“倒爷”,刘备仗着自己的“皇叔”身份,瞧不起社会上的这类商人,用他的话说,他们仅仅只是“求田问舍”郎而已。
但是,刘备现在的身份变了,自己的部下也来“求田问舍”,他很为难,用一口标准的河北方言含糊应对......
常山赵子龙闪亮登场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这种“求田问舍”的汹汹官意!赵云义正辞严的在蜀汉政权的扩大会议上发言:“以前的霍去病说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我们面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的虎视耽耽,肯定不应该追求奢华的生活,何况益州民众因为战乱而离乡背井,现在应该招贴广而告知,通告财产原主来认领自己的房地产,他们安居乐业了,我们才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赋税资源,才谈得上对抗外界威胁!
这一番发言,充分说明赵云有自己明确的政治方向,那就是打倒曹操,清除献帝君侧,恢复汉室。
闻听此番言论,刘备老脸微微一红,立即命令会议记录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按照子龙的建议办理。”
法正心头怪不安逸刘备取成都后,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之前,他“身在益州心在备”,利用刘璋派他到葭萌(广元昭化)的机会,输诚刘备,成都易主后,法正、谯周、许慈等文人旧臣,都希望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对于“求田问舍”的诱惑,心头暗暗叫好。
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的人之常情,整个朝廷,衮兖诸公,对此都“王顾左右而言他”,赵云公开站出来断了这些人的财路,同朝为官,情何以堪?
可贵的是赵云尚是沙漠中的一汪清泉,敢说敢当,就如当初的长坂坡一样,只有他一人一骑杀了曹营七进七出,就是凭借自己一颗忠诚的心。
巜三国志.法正传》“(先主)以正为蜀郡太守、扬威将军、外统都譏,内为谋士,一餐之德,睚眦(龙的九种之一,以凶恶著称)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连诸葛亮都看不下去了:“法正于蜀郡太纵横。”
法正与谯周都是同僚旧臣,对赵云的怨恨,通过谯周的学生陈寿暴露了,陈寿在《三国志.赵云传》中,对赵云的叙述极为简单、差评,他最后对赵云的评价是:“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解释一下:赵云刚强勇猛,充当战将,与灌婴、夏侯婴是一样的人物吧?把“爪牙”解释为“勇猛”;一一我醉了!
(赵云墓.四川大邑)
结语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赵云之所以长期抑郁不得志,根本的原因就是被“边缘化”了,被“忌妒”了,只有诸葛亮看不过意,在后蜀时代的第一次北伐中带上了他,还是希望他能够有一次机会表现自己,今后也可以给予他应有的荣誉,不过,天不遂人意,“失街亭”后的北伐于岐山止步,赵云从此解甲归田,终老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鹤鸣山”。
入主成都时,赵云劝住刘备分田地会不会得罪了很多人?
赵云劝谏刘备瓜分田地赏赐功臣一事,放到现在也是很讨人嫌的。
比如放学后,老师忘了布置作业,一学生突然提醒老师。
再比如公司一团队完成了一个大项目,老板准备奖励他们的时候,一员工突然站出来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比喻虽然不是很恰当,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赵云那是个什么事呢?我们简单说一下。
益州之战结束后,刘备就开始论功行赏。很快,刘璋积攒多年的益州府库就被刘备挥霍一空。人性是贪婪的,尽管获得了丰厚的赏赐,仍觉得不够,有人就建议收回百姓田地分赏给有功之人。此时赵云就站出来,引经据典,极力劝谏。
最终,刘备还是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这事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是记载于《云别传》中。】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利益。
不涉及到利益,怎么都好说;一旦触碰到了利益,瞬间跟你翻脸。
很明显,赵云的劝谏触碰到了不少人的利益获取。
得罪的这些人自然就是随刘备入川征战的荆州派、原从派,以及交战中临阵倒戈并同样做出不少贡献的东州派。
从大局来看,赵云的建议无疑是好的。
他既防止了刘备的人设崩塌,又保住了益州百姓的利益。使得刘备在益州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拥戴。
好人都被刘备当完了,黑锅就由赵云来背。
停止瓜分田地,百姓只会记住刘备的好。但没有分到田地的功臣却不会、也不敢记恨刘备,他们只会迁怒于提建议的赵云。
所以赵云在这件事中得罪人是肯定的,但迫于赵云在集团中的地位和威望,再有刘备这个后盾,大家也不好说什么。
入主成都时,赵云劝住刘备分田地会不会得罪了很多人?
刘备入主成都欲分田宅给他的功臣们,被赵云劝止住了。有人说赵云因此得罪了人而被刘备不重用,这不大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