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一、蒙哥汗是个数学爱好者。

别以为大蒙古帝国建立以后,就知道征战天下,其实他们也有十分细腻的时候。你比如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他作为大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本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一统天下做出努力的。

可是闲暇之余,蒙哥汗却是个痴迷于数学的人。成吉思汗的部队打到了欧洲,所以也从欧洲带回了一堆数学作品。

大多数蒙古人都不可能喜欢数学,所以他们把这些书丢在一边,结果被痴迷于数学的蒙哥汗给看到了。这还得了?

蒙哥汗拿到《几何原本》以后,立刻就走不动路了。这是什么神仙书?居然如此有趣?呵呵,不喜欢数学的人还真的不能理解蒙哥汗的乐趣所在。

此后蒙哥汗就一头扎进了数学的海洋之中,甚至阿拉伯数字首次传入中国,就有蒙哥汗的功劳。闲暇的时候,蒙哥汗就喜欢研究几何,这种帝王你是真拿他没有办法。

不过这位老兄在讨伐南宋时,在钓鱼城下被一个不知名的小兵给打死了,也是可怜。这个小兵后来成了《神雕侠侣》里的大侠杨过。

二、元朝首次建立了大一统各民族王朝。

其实我们观察历史上的诸多王朝,会发现一个神奇的地方,长城好像一直都挺管用的。也就是说长城以南才是诸多王朝争夺的地盘,而长城以北他们是不愿意管的。

  1. 比如说汉朝,绝对是一个很强大的王朝,可是长城以北的匈奴,他们就不愿意管,因此两汉400多年,匈奴和汉朝长期都处于敌对状态。
  2. 隋朝,又是一个大一统王朝,按道理隋朝总该管一管北方了吧?真不好意思,隋朝时期的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他们也不愿意管。
  3. 唐朝,绝对是封建王朝的明星,可是我们会发现,唐朝的版图到了巅峰时期,也没能把吐蕃纳入其中。更别提衰败时期的吐谷浑、高句丽、东西突厥了。
  4. 宋朝就更别提了,这个王朝连中原地区都没有完成一统,又谈什么一统天下呢?北边大辽、大金,西边西夏、吐蕃,南边还有个大理,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一直到了元朝,我们发现,真正的大一统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才正儿八经地建立了起来。当时元朝囊括了吐蕃、大理、南宋、金、西夏、蒙古等各国和地区的地盘,真正完成了所谓的大一统。

你可不看这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的确是存在的。第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王朝,其实就是元朝,纵然它只有不到100年的寿命。

三、元朝很多地方都没有父母官,而且采用包税制。

元朝对地方上的管理,那是相当松散的。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管得太严不好,比如说秦始皇管理就太严格,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可管理太松还是要灭亡,元朝显然就是管理太松了。

由于元朝的地盘太大,元朝那点官员根本就管不过来,所以有很多地方压根就不派当官的去管理,老百姓们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元朝的收税制度也比较奇葩,他们采用包税制。也就是说把税收这一块承包给一部分商人来打理,元朝只需要向这帮商人收钱就行了。至于商人怎么向老百姓收钱,对不起,人家懒得管。

这么做麻烦就大发了,因为朝廷收税好歹有个章法尺度,商人收税哪有什么良性可言呢?这帮人什么税都收,过个桥都要交税,你说有道理吧?

也不是所有商人都有资格包税的,因此各行各业的税收,都成了竞标的对象。甚至有人打算花费100万两银子,把天下的盐税给包下来。

盐这玩意儿可是关乎老百姓生存的东西,要是被不法商贩包了,老百姓还有好日子过吗?因此这种制度严重伤害了基层老百姓的利益,而元朝一直都是不怎么想管的态度。我估计他们想管也很难管,因为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才替他们打理税收。

四、一朝修三史,还都入了二十四史。

元朝实在是太猛了,一口气灭掉中原地区的西夏、大金和南宋。而我国古代本朝都有给前朝编修史书的习惯,元朝既然以华夏正统自居了,那编修史书的任务总要扛起来吧?

修史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朝代修了一百多年都修不完一个王朝的史书。可是元朝的压力更大,因为他得一口气修完三个王朝的史书。

西夏跟他们家有仇,所以元朝不肯给他们修史。大辽、大金和大宋,这三个王朝,都是昔日的中原正统王朝,所以元朝有义务修订这三朝的史书。

在二十四史中,《辽史》、《金史》和《宋史》全都是元朝人修订的,而且总裁官都是宰相脱脱。更难能可贵的是,《宋史》居然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史书。

五、元朝打造了一条草原丝绸之路。

我们都听过西汉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可是元朝偏偏还搞了一条草原丝绸之路。也就是从元朝出发,经过蒙古草原、西伯利亚、中亚、欧洲这么一条草原贸易之路。

为了方便商人们沿途的衣食住行,元朝还特地在路上搞了一堆驿站。这就好比是地铁站里的小卖部一样,到了一站就能补充点吃的喝的,回头等下一趟车继续上路就行了。

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手段,当时全国大概有1500多个驿站,基本上商人到达任何一个犄角旮旯也不至于饿死。

驿站制度的确立,是元朝发展贸易的重要条件。东西方贸易的往来,也由此更加顺畅了,草原丝绸之路变得空前繁华。

参考资料:《元史》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聊一下元朝一个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吧。

大家知道,中国以前是有处女情结的,但是这个处女情结还不真是中国历史的传家宝。中国人以前是没有处女情结的。

比如春秋时期,那是乱得一塌糊涂,《诗经》里有很多描写嘿嘿嘿的故事。春秋还有一位用床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女人夏姬,她就嫁给了很多人。为了争夺她,引发了晋国楚国吴国多年的战争。

战国依然如此,秦国的秦宣太后公然养了一个外国小情人。秦始皇的妈赵姬当年也是吕不韦的小老婆,后面嫁给子异。当然不是什么处女了,可是一点也不耽误她成为秦国的国君夫人甚至太后。

到了汉朝,同样如此。刘邦就抢人家的老婆啊,也压根不在乎是不是处女什么的。汉文帝的妈妈薄姬原本是项羽部将魏豹的老婆,被刘邦抢去当老婆。跟吕后叫板的戚姬以前是娱乐行业的,说是处女谁相信啊。所以汉朝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就是刘邦本人,据推测也是来路不明,史书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谁知道太公看到的这个蛟龙是什么鬼,说不定是一个外号叫阿龙的古惑仔,不然,像刘太公这么老实的人怎么会有那么皮的一个儿子。

而据考证,秦汉时期乃至以前,可是很流行野合的。野合不是罪,车震也不是什么大事。看到避开就是,拿出手机拍,还传到网上就不对了。

汉武帝的妈,以前已经嫁过了,还生了娃。因为听说自己命中有福贵。所以跟老公离婚,进了太子宫。照样当皇后。

到了汉末,同样是无所谓的,曹操就是人妻控啊,专门勾搭熟女,还给儿子安排寡妇。

到了唐朝,得,不但不在乎是不是处女,连是不是小妈都不在乎了。武则天女士就是唐高宗的小妈。唐高宗不但把她从寺里找回来,还要封为皇后,搞得褚遂良大喊:那是先帝战斗过的地方!

但依然没拦住武则天成为皇后。

唐高宗娶了小妈,而唐玄宗基哥娶了儿媳妇杨玉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第一节课,就是论证杨玉环是不是处女。陈大师靠谱结论,绝对不是!但我们基哥绝对不在乎!

到了唐末五代十国,同样是不在乎的,后周的两位皇帝,一位郭威,连娶几任老婆全是寡妇,不是寡妇还不要。郭威给他的儿子柴荣娶的也是寡妇。这些不是处女的姑娘同样当皇后当太后。

好了,到了宋朝。很多人认为宋朝是处女情结的发源期,毕竟宋朝理学的兴起,讲的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嘛。

这是不太准确的。宋朝其实也很开放的,有一个说法叫脏唐乱宋,就是讲宋朝的风气之开放。就像小说里的武大郎娶金莲,宋江娶阎婆惜,杨雄娶的潘巧云都不是处女。鲁智深救的金翠莲,被郑屠夫霸占,后面不也嫁了员外,生了孩子?

这说明,宋朝其实也是不在乎是不是处女的。

而且宋朝理学讲的那一套男女大防,春秋也在讲啊,为什么春秋时没人听,汉唐没人听,到了宋朝,全民就听了呢?而且思想这种东西都是上层读书人的事,光靠讲是很难普及到老百姓当中去的。

一种观点的铺开,绝对是有什么大事件。

这个大事件就是元朝的入主中原。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统治中原,开始实行更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把自己家的人口数、姓名都贴在门上。元朝还会派蒙古士兵入驻村子,充当一个村的监管。菜刀都被收到这个监管家里。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一种初夜权,就是娶了老婆要先送到这个监管家里过一夜。

这样一来,就等于夺走了新娘的贞操。

这种事情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神经,他们把这种夺走贞操的事情视为奇耻大辱,久而久之,对贞操就更看重了。

所以,到了元时,处女情结才被推到了高处,而且在民间生根发芽,到后面明清,处女情结、贞操观念更被提到顶点,以前结婚时没人关注的那个东西被视为婚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了。

这是元朝对中国人观念的改变,再讲一下元朝对中国区域的影响。

了解中国历史的亲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宋朝之前,军阀割据是很厉害的,战国争雄是一出,五胡乱华是一出,到了唐末,五代十国乱了七八十年。可谓达到了军阀割据的顶点。

到了宋朝,依然是有割据的,西夏就一直存在了西北边,你打或不打,他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但为什么到了元朝之后,割据的局面基本就不存在了呢?

其原因,大概在地图上。

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区域的划分。

一开始,中国的格局呈现部落聚居的形式,是完全依旧地理存在的。这里有一片平原,适合居住,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部落,这里有一个盆地合适居住,这里就会形成一个部落。

后面随着国家的出现,开始出现一种政治因素的划分,比如周朝的分封制,把家里的叔伯兄弟分到一块地方,但基本还是依靠地理的。像黄河,长江还有山脉这些地理切割物会自然的区分两个地方。比如春秋时期的,秦国跟晋国基本就是依照黄河来分地盘的。

后面的河南河北也是以黄河为界的。山东山西以是太行山分界的,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和长江来划分的。

这种人文自然的划分,有它的优势,就是大家交流起来很方便,语言习俗什么的都是相通的,但有坏处,就是很容易造成割据。我在这一块地方,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很容易培育自己的势力,别的地方也不容易插手过来,像是国中国,小王国一样。

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容易出现割据的地方就是四川,因为地理的原因,剑门关一关,四川就是一个独立小王国。所以人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那么,到了元朝时候 ,为什么这种局面不存在了呢,地方割据基本没戏了,就是清初,三藩之乱没折腾起来?

这就要说到元朝开始的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正式确定了行省制定。把一些地方划为一个省,另一些地方划为另一个省等等。

它的划分就不是像以前一样,以自然的地理、人文为依据,而是犬牙交错,大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就没办法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搞割据了。

看地图,大家知道,元朝的特点是大,它把原本不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地方划到一块,让你顾此失彼。比如江浙,就包括了浙江跟福建。湖广却把岭南外的广西地区也划到了湖南湖北。

到了明清时期就是细,主要目标是杂,把原本一块的地方拆成两块,或者把原本不是一块的地区凑到一块。

比如浙江跟福建的划分就很怪,像浙南的一些地区,比如温州丽水论地理上属于武夷山地区,应该更多偏向于福建的那一块,在以前温州这些地方,比如秦朝时,就属于闽这个地方。但它偏偏划到了浙江。而原本跟浙江杭州同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苏州却另起炉灶,建立了江苏省。

其原因很简单,武夷山脉没有尽入福建,而有一部分划归浙江,等于北边门户控制在浙江手里。福建要想形成割据就难多了。

同样的例子,四川的门户汉中在明代划到了陕西,这也是让四川却没办法割据的策略。

这可以说是自元朝留下的政治哲学,对维持中国的统一其实是有帮助的。另外,也利于打破地域隔绝,增加交流。

另外说一下,元明清唯一没有彻底摆平的区域大概就是蜀地了。

到了明末,张献忠还往四川跑,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也想往四川跑。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是中国唯一可以形成割据的地方。但是,因为上面我们说的,汉中已经在陕西了,所以他们最后也没有成功。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1985年,考古人员在对湖南省的一座元代墓葬进行发掘时,突遇雷人一幕:墓葬里竟然出土了两张印度漆器产品广告的包装纸。这两张经历了七个世纪岁月考验的“广告纸”上,印着关于元代潭州一家“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油漆店的产品介绍,全文以绘声绘色的笔墨,大赞该店产品“无比鲜红紫艳”的高品质,呼吁买家们“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如此“广告文案”,哪怕放在现代广告业界,也堪称行业范本。

元代的油漆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一环,其产业中心已从宋代时的定州移到南方,生产规模更大,技术水准更高,出现了“黑光”“朱红”“戗金银”等新技法。明清年间的油漆业,更公认“以宋元为通法”,强大广告意识,正是植根于这火热发展势头上。

何止是油漆业“广告意识强烈”?不足百年就出版了三千多种图书的元朝出版业,“做广告”也是无孔不入。元代的图书上,第一次出现了带插画广告的封面,图书的后记上也常见各种广告语。另外还有虐了多少“学生党”的元曲里,也有特殊的“广告散曲”,比如元代散曲《赠茶肆》,就被许多学者认定为商业广告。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小广告风气”只存在于中原汉地,1984年时,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元代遗址里,同样发现了七百多年前的“小广告”。同样是精美的广告纸上,广告主热情介绍自家小铺做的馒头,且“伏望仁兄早降”,可见元代近一个世纪里,“广告意识”确如一股新风刮遍大江南北,成为元代商品经济的别样缩影。

元朝立国后的一个重要法律,是“禁伐柑橙果树”,以《史集》记载,元初年间时,元王朝还把全国各地的特产瓜果品种,尽数移植到元大都地区。于是随着元朝版图的空前扩大,中国各地的水果特产,也实现了空前的“大跨界”。许多原产于江南、东南等地的水果,竟在北方扎根生产。比如福建两广的甘蔗,就在元大都周围广泛种植。

而且对于水果,元朝一代代统治者都是“真爱”,每年七月,就是元朝各地向朝廷上贡水果的日子,主要水果有桃、李、瓜。葡萄等品种。遇到端午节等节庆,元朝光禄寺还要向宫中和各大衙门送水果。元朝法律规定,元朝民间“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到1286年,全国就有“桑枣杂果诸树”两千三百多万株,元代水果的种植技术、种类、产量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更“跨界”的,则是元代的水果加工业。比如以“果汁之液”加蜂蜜制成的蜜饯,从此成为中国传统的水果糕点。另外还有以荔枝为原料制成的荔枝膏,也是起于此时。元朝人还尝试把晒干的水果加中药煮水,制成“石榴浆”“白眉汤”等饮品。喜好享乐的元朝贵族,还开发出了“水果沙拉”吃法——把水果拌上酥油,加冰水食用。不夸张说,今天中国各地的“水果糕点”“水果饮品”,好些都能在元代找到源头。

以这个意义说,对于中国人“吃水果”这事儿,元朝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说到“狗拉雪橇”,我们也许会想起爱斯基摩人,但在元朝土地上,还真能看到“狗拉雪橇”。元朝遍布大江南北的1500多驿站,既有陆地的陆站,也是水上的“水站”,但在今天辽宁至松花江一带的东北大地上,元朝还设有特殊的驿站“狗站”。这些极度严寒且终年积雪的地区,当时既没有陆地道路,水运也极度困难。牛马在雪地里行走非常不便,狗就成了最好的畜力,当地驿站拉车运货,都是在雪地里驱使大狗。

而在元代的东北,“狗站”一度非常密集。在1295年左右,仅仅在哈尔滨地区(元代称哈里宾),就设有12所“狗站”。这些“狗站”当时除了传递消息情报,主要任务是运输貂、海东青等贡品。广袤的元朝版图,就是被这些大大小小名字不同的驿站,牢牢连在一起。

发达的驿站,曾是元朝重要的统治成果。但几十年时间不到,它却又迅速腐化。虽然元代有完备的《站赤条划》,但驿站管理却十分疏松。从元朝初期起,官员过境驿站时敲诈勒索就成了常事。1284年正二月这一个月里,元朝湖南道过往的官员,仅索要妓女就达88次。很多元朝官员在驿站住舒服了,干脆就把驿房据为己有,堂而皇之做了钉子户。难道元朝不管?元王朝却有一个怪论:驿站经费最好平民负担,因为贫民穷,官员就是挥霍,也糟不了几个钱。

如此省钱算盘,看似省了小钱,其实是纵容官员放手去牢,结果从元朝中期起,各个水陆驿站,就不断出现“站户”逃亡的景象,有的驿站竟然多年空无一人,几乎瘫痪。比如在元朝交通枢纽会通河上,元末就出现了几十人轻松劫走数百艘官船的怪事。发达的元代驿站,到底被狗官糟蹋没了。

元朝的吏治,是出名的槽点。不过在元朝做官,捞钱也许不难,买房却是真难。

元朝的“住房制度”,管理非常严格,政府掌握的房子叫“系官房舍”,官员居住时可以不交房钱,但是严禁买卖。而且居住期间如果房屋有损坏,还要造价赔偿。那如果在民间买房呢?由于元朝在统一战争里,相关的官员军将强占了大批南宋年间的房子,甚至还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于是南宋灭亡没多久,元朝多地就出现“房价暴跌”现象。因此元王朝专门下令,禁止官吏收买百姓房屋,哪怕已经完成交易,也要原价“回付”。

这么一来,元朝官员就是兜里有钱,买房也是不划算。所以整个元朝年间,品级较低的官员,往往都是“赁房以居”。但随着元朝的日益腐败,这事儿就变了味。好些元朝官员如果看上了哪家民房,往往就先以“租房”名义住进去,然后就乘胜追击,不断扩大面积,占住了房子不走,最后大手一挥,把老百姓家的房子变成“传舍”,不明不白就变成了官府的房子。房主呢?也只能乖乖搬走。这种操作,虽然没有“产权”,却比房主住得还滋润。

发展到元末时,官员租房更成了一种“贿赂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只要新官上任,当地豪强富户就来约饭,把官员请进豪宅安排住下,就打着“租”的名义把房子送出去。收了好处的官员呢?当然也要卖力回报。这样就“交通关节,败坏官府”。看上去“不许买房”的善政,却给贪污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所以对于元朝的官员来说,没权的买房难,有权的却是不需要买房。这样的“房地产趋势”下,元朝自然越来越腐,最终随着“石人一只眼”,被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淹没。“不买房”的恶政,显然给这个历史结局,狠狠加了一把干柴。

参考资料:《元代史》《一口气读懂元朝》《元代社会生活史》《元代的书业广告》《中国手工业社会经济通史》

作者:张嵚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元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到百年,却留下深刻的映像,这主要得益于成吉思汗的威名。但当我们说元朝的时候,已经与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初,漠北蒙古人尚且不认可元朝的合法性,他们更多的人是支持阿里不哥承袭下来的帝国,忽必烈后来的北伐也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故而我们所说的元朝,仅仅是由成吉思汗的子孙于中华大地上建立起的新兴大一统国家。

社会形态

如果说元朝的冷知识,那么首先要说的就是他的社会形态。他虽然存世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时期,但他封建的并不彻底,甚至有学者指出元朝就是地地道道的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这两种不同形态社会形式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划分。元朝的特殊性恰巧就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封建社会是解放了“会说话的生产力”,元朝则是保留了大量会说话的生产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奴隶,这里的奴隶完全不等同于奴婢,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物品,是没有人身自由与劳动报酬的,例如忽必烈的宠臣啊合马拥有七千多“驱口”,也就是七千多奴隶,元朝规定“驱口与物同”,也就是可以自由买卖与赠予,这种买卖还形成了元朝特有的“人市”。

而元朝建立者忽必烈却是从“经略汉地”中成长并崛起的,他重用汉人、学习汉文化,故而元朝在社会形态上也兼容了农耕文明,但这种兼容出现了畸形。当土地私有制遇上贫农,它并非形成一种封建社会下的“租赁”劳作模式,而是演化成一种农奴附庸模式,特别是元朝的包税官制度推行,导致大规模小农破产,沦为元统治阶层的农奴,统治阶层虽可以冠名地主阶级,但农民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下的农民,他们的性质更像是奴隶。

“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倾,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元史》

其实奴隶的规模并不能决定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中,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奴籍的存在,这并不能否定生产关系的封建化。而元朝的生产关系在包税制度下出现变化,这个制度针对的便是汉地,在分封下的豪族地主就成为了包税主,他们利用农奴创造价值,向朝廷缴纳足够的税收,剩余的财富分配全由自己决定,这种生产关系下就失去了价值平衡,作为生产基础的农奴就成为包税主圈养的工具。或者干脆就将农奴转变为游牧时期的奴隶,将农田圈成草场,以畜牧为业,汉地农民与草原上的牧羊人无异。

海禁政策

我们往往会将闭关锁国的映像定格在明清时期,其实在元朝开始,中原王朝便开始了海禁政策。元朝一共进行了四次海禁,但维持的时间皆不长,短则2年,长也不过5年,对比明清两朝的四百年闭关锁国,确实不会令人映像深刻。

“官自具舶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元史》

元朝的海禁是具有很高灵活性的,从时间上也能够看出,它是根据需要进行闭关政策,而又达到一种“禁民不禁官、禁内不禁外”的效果,也就是说政府主导的海禁是以政府获利为根本原则,所以出现了禁止民间海外贸易,而官府主导的海外贸易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元朝的海禁是禁止国内人民出海贸易,但未禁止海外商人来华,这也是它与明清不同的地方。

婚姻制度“今之嫁女者重要钱财,与估卖驱口无异”。——《历代名臣奏议》

蒙古族的婚俗是多妻制,但并非任何人都能娶得起媳妇儿,因为元朝的妻子是需要用钱来买的,这是蒙古族的聘婚制度导致的,此行为在普通人民间演化成了赤裸裸的人口交易,甚至兴起了“婚介服务”,成为牙婆获利的渠道。一些贫困家庭的家长将女儿当作赚钱的工具,出现了订婚骗取财礼的现象,或者一女多许的现象,元政府为了控制这种现象,以法律的形势规定了财礼上限,并对悔婚、骗婚进行严厉打击。

“不改嫁誓状、失节不封赠,奁田需听夫家为主。”——《元典章》

与此同时,“童养媳”在元朝盛兴,贫困家庭将女娃早早定给财力尚可的人家以便获取钉礼,而如元曲《窦娥冤》里所说以童女抵债的现象也已然成风,这是元朝时期女子的灾难。而当女子丧夫之后,女子婆娘两家会争着将此女改嫁,以便获得财礼,毫不顾忌守丧期间的礼节与规矩,因此元朝政府在武宗时期,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女子改嫁问题。

“其妻既入典雇之家,公然得为夫妇,或为婢妾,往往又有所出。三年五年限满之日,虽日归还本主,或典主贪爱妇之姿色,再舍钱财,或妇人恋慕主之丰足,弃嫌夫主”——《新集.户部四》

在元政府的干预之下,女子的婚嫁价码有所下降,这又形成了一个“市场空白”,即低价买入高价转手,这样的女子就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名为“典雇女”。这个习俗形成其实还要从元政府的官方行为说起,元政府起初针对家庭贫困的罪犯执行死刑后是要集中处理尸体的,当罪犯承担不起这个处理尸体的“烧埋银”时,政府就鼓励该家属典雇罪犯的妻子,给别人做个三五年妻子以获得银子用于抵扣“烧埋银”。入典方一般都是已婚无子,且家境宽裕者,故而典雇女的主要作用是给这些富裕人家延续香火,这个典雇形式同样出现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

当妻子沦为商品时,就形成了元朝时期一条特有的产业链,即拐卖妇女!这个产业往往是有官商勾结而至,由官府提供方便,人贩子为官府敛财,这种人口拐卖的市场中,已经不再区分蒙元统治者所区分的四个等级的人口类别,就连蒙古女子也成为拐卖的对象。

元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其表现出的特征充满了野蛮与文明的碰撞,我个人觉得在这个碰撞中,还是游牧文化占据了上风,蒙元统治者并没有深耕中原大地,也没有从汉文明中得到持久进步,故而也加快了其走向灭亡的脚步。

参考史料:《元史》、《元典章》、《元典章新集》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通常,一个皇帝在生前、逝后,会得到三种称号:分别是尊号、谥号和庙号。

在中国古代,无论一个皇帝生前作为如何,在死后,大多都会得到一个谥号,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同作为的,好坏不一的皇帝,有体现不同含义的谥号。这就是古代的"谥法"。

一个皇帝可能在死后被废黜皇位,贬为各种王公侯甚至庶人,但是在礼制传统上,给他一个谥号,原则上是必须的。即使是十恶不赦,人神共愤如隋帝杨广,金海陵王完颜亮,也可以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谥号"炀"。

但在中国的元代,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在位的年岁不短,正常病死,也不是亡国之君,但他却没有"尊号"、"谥号"和"庙号",在后世史书中称呼他的时候,只能称呼他的年号。

他就是元代的第六位皇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泰定帝的出身是非常不错的,他的父亲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孙,但忽必烈去世的时候,却把皇位传给了甘麻剌的三弟成宗铁穆尔。到元英宗硕德八剌在位的时候,也孙铁木儿承袭了父亲的晋王爵位,在皇族成员中地位很高。

1323年,元朝发生了一场惊天巨变,不满于元英宗汉化改革的一些蒙古守旧派大臣杀害了元英宗,史称"南坡之变",这帮人拥戴也孙铁木儿为皇帝。

也孙铁木儿做了五年皇帝,在他在位期间,元朝的政局基本稳定,但在元朝内部许多对皇位极有野心的人看来,也孙铁木儿是一个篡位者,他把元朝皇帝的世系改变了。而不满的人中,最不满的人就是元武宗海山的两个儿子,未来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和元明宗和世?,他们也是真金的孙子,只不过他们的父亲是甘麻剌的二弟答剌麻八剌。

于是,图帖睦尔串联了朝中的一帮对泰定帝不满的大臣,在泰定帝死后发难,他们不承认泰定帝所立的太子阿剌吉八,而是拥立了图帖睦尔。

不久,支持不同皇位继承人的两派人马发生火并,这就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两都之战",两都之战的结果是图帖睦尔派获胜,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阿剌吉八下落不明。

获胜的图帖睦尔,满怀对泰定帝和天顺帝的愤恨,他下令要抹去这父子俩在元朝历史上的印记。

于是,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不仅被废黜了皇位,而且成了"三无"皇帝,没有尊号,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连作为蒙古大汗所必有的"汗号"都被剥夺,彻底成了"被抹去存在感"的皇帝。

不仅如此,连泰定帝生前为自己的父亲甘麻剌所上的谥号光圣仁孝皇帝和庙号显宗,也被元文宗全部废掉,并废其庙室。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元朝有很多谣言,比如典型的初夜权,摔头胎,十户一把菜刀,这些谣言盛传不衰,现在还有人继续信谣传谣,根本不带脑子。

关于元朝的初夜权谣言大致是这样的:就说元朝入主中原后,开始严格的户口管理,蒙古人会派士兵入驻村子,充当村子的监管,汉人娶了老婆得先让监管睡三天,把初夜权献给蒙古人,因此,汉人还有摔头胎的习惯。

这就是初夜权和摔头胎的谣言,稍微有点自己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分辨谣言的真伪,但是有些比较懒的就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光看看蒙古人和汉人比例也不会信这样的谣言,有些为了黑敌人给自己祖宗头上泼脏水的智商也是让人醉了,相信这样谣言的智商,大概距离再次沦陷异族统治也不远了。

第一,蒙古人根本没有贞操观念。

第二,初夜权在正史毫无记载,特别是大明朝,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如果有初夜权,元末义军不得当起义的噱头用用啊!难道元末的人不知道,现在网络键盘造谣侠知道?

第三,元朝政府对国家基层掌控力很差,高层官员体制还很混乱,根本不可能到村级,朱元璋的话:帝(朱元璋)曰:“不然,朕欲闻元朝之失,正欲为朕之监戒。如行车者,前车既覆,后车不当循其辙也。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皇明宝训》

就是因为元朝不管事,只收税,所以基层才崩溃,所以才被说政治宽和,河南行中书省范孟端一个汉人小吏带着四五个同伴杀光全省蒙古色目高官,关闭黄河漕运,朝廷都发现不了,哪有人去深入基层执行初夜权?

第四,不想说了,谁爱信就信吧!这世上总是傻子太多造谣者不够用,认真辟谣的还被喷。

就是这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