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谁高谁低?
对于荆州的问题,庞统和诸葛亮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庞统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三国志,庞统传》
这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庞统觉得,荆州这地方难搞啊!北边有曹操、东边有孙权,守住这里整天提心吊胆,以这里做基地,很难做大做强!
而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说,荆州东边连着东吴,西边又沟通巴蜀,北边还有各种水,真是个用兵的好地方啊!
乍一看,好像两个人的观点是相反的。庞统明显对荆州一脸嫌弃,而诸葛亮对荆州却十分青睐,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庞统和诸葛亮,对荆州的看法其实是一致的。庞统是凤雏,诸葛亮是卧龙,甭管这种称呼的真假,至少他们俩的智商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作为优秀的战略家,在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很难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对待荆州的问题也是一样,庞统觉得荆州是四战之地,前后左右到处都是敌人,这地方哪里是人呆的地方啊!还不赶紧撤?留着给人家包饺子吗?
显然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荆州的地理位置的确很尴尬,因为北边、东边、西边包括南边都是可以入侵它的势力。要想在这里建立基业,这是不可能的!
而诸葛亮其实也有相同的看法,诸葛亮也发现荆州是个四战之地,但是诸葛亮的观点却跟庞统不同,庞统觉得要逃离荆州,而诸葛亮却觉得荆州是大有可为之地。
所以说,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想法。虽然面对的都是四战之地,庞统只想着抛弃荆州,而诸葛亮却想着可以利用荆州作为夺取天下的跳板。
现在你知道这两个人在说啥了吧?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想法更加乐观,这是包括庞统在内的很多战略家都不具备的特点。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还是非常乐观的,忙着搞外交的人,如果性格不乐观,很难办成事儿,因为搞外交就是受气的一个过程。不过后来诸葛亮被刘备、刘禅这对父子给气坏了,后来压力又太大,所以把自己搞抑郁了。
二、相对来说,诸葛亮的看法更加高明。诸葛亮说这话的时候,还说了另外一句话: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啥意思?就是在夸巴蜀的好:这地方贼辣子好,不光沃野千里,而且周围全是屏障,当年你老祖宗邦哥就是在这里建立了帝王之业。顺便说一句,这地方山好水好美女多,尤其是火锅更是一绝!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其实诸葛亮和庞统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俩都希望刘备将成就帝业的地点放在巴蜀,只是在对待荆州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当初刘备打天下的时候,好不容易占据了荆南四郡,那可真的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啊!此后刘备又从孙权那儿顺来了南郡,自此成为了荆州的主人。
可以说没有荆州,就没有后来的汉昭烈帝刘备,因此荆州怎么能说丢就丢呢?荆州的确是四战之地,但是同时也是鱼米之乡。
这地方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刘备集团提供粮食,他们也可以在这里招募兵马,毕竟荆州人善于玩水,更适合做水军。关羽不就是靠荆州水军起家的嘛!
现在你说要放弃荆州?这事儿不光诸葛亮不答应,刘备也不可能答应。地盘是立身之本,因为地盘上有人和资源,这些东西才是夺取天下最重要的。
庞统只想着刘备能够成就帝业,舍弃荆州就等于甩掉了一个大麻烦。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舍弃荆州不光是甩掉了一个大麻烦,而且也失去了一个战略要地。
因此我觉得在这件事上,诸葛亮的观点比庞统更加优秀。社会我亮哥,毕竟是第一梯队的优秀战略家。
三、庞统提出这种观点,是否存在私心?我们都知道,领土问题,寸步都不能想让。可庞统偏偏要刘备放弃已经到手的荆州地盘,这不是瞎胡闹吗?任何人都不应该提出如此极端的观点。
但是庞统这个人自信有大才,在刘备还没得到川地的时候,就要刘备放弃荆州。这不就是让穿上鞋的刘备,再次光着脚走路吗?他为啥要这么做呢?
其实穿鞋是没错的,问题是谁给你穿上了这双鞋,这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夺取荆州,很显然是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也就是说荆州这双鞋,是诸葛亮给刘备穿上的。
而现在庞统要给刘备穿上另外一双鞋,那就是益州。对于一个光脚的人来说,第一双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属于雪中送炭的那种。而第二双鞋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其影响力,远远比不上第一双鞋。
所以说,庞统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了让刘备将益州看得更重,只好让刘备先把第一双鞋给脱了!在庞统的眼里,一个人是不能同时穿两双鞋的。
也就是说庞统觉得自己才应该是刘备集团的最高战略家,诸葛亮应该退而求其次。而诸葛亮的想法就不同了,他觉得荆州是一双袜子,而益州的确是一双鞋。
人可以不穿袜子就穿鞋,但是穿上袜子再穿鞋走路,是不是更加舒服了呢?这也就是庞统和诸葛亮之间观念上的差距,要我选,我觉得还是穿双袜子再穿鞋舒服点。
总结:庞统和诸葛亮打算走两种不同的路线。庞统的意思是,荆州并没有那么重要,一来连年战乱,二来人才凋零,所以跟益州比起来,这地方可有可无。
那么庞统给刘备的规划是怎样的呢?其实他的规划是希望刘备夺取益州、汉中,继而掌控关中以及陇西地区。这么一来西边的半壁江山就是刘备的了!
至于诸葛亮,早就在《隆中对》里给刘备规划了另外一个方案,那就是占据益州、荆州,等到天下有变的时候,再从益州和荆州分别出兵北上,继而一统江山。
这两个方案谁的更加优秀呢?我觉得是庞统,当然前提是刘备能拿下关中。因为事实证明从荆州北伐的时候,孙权可不是吃素的,这货完全可以偷袭荆州,导致刘备集团腹背受敌。而从西边往东边打,刘备集团的大后方是有保障的。
关羽丢了荆州以后,诸葛亮的确是按照庞统的计划进行的,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拿不下关中,自然也就无法一统天下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谁高谁低?
引言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虽是出自演义,倒也并非毫无道理。在三国的大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卧龙诸葛亮,还是凤雏庞士元都是各方都想要极力争取的人才。
只不过人才也会有自己的选择,最终花落谁家那就要看谁更让这两位人才所青睐。
很多人都说,庞统虽然与诸葛亮齐名,但事实上,他的能力远不及诸葛亮。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证据。
庞统一生好用险,其早早殒命,让他丧失了在后三国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而诸葛亮个性稳重,再加上后来他独自撑起蜀汉大旗,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诸葛亮要强于庞统。
卧龙、凤雏孰强孰弱,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毕竟,两个人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的事迹。但如果仅仅以两个人对荆州的看法,就判断二人的强弱,未免有些偏颇。
分析- 再现庞统的原话
要想分析庞统这句话的意思,那我们就必须重新再来解读一下庞统这句话。那么,庞统所说的原话是何面貌呢: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看完这句话,我们来自信的分析一下这句话。
1、庞统所说是否属实:众所众知,在经历了赤壁之战后,荆州一代,也没有了往日的欣欣向荣。所谓的荆州残荒、人物殚尽,正是战争后的事实展现。
那么东有吴孙、北有曹氏,更是地理上的真实表现。荆州之地,的确面临着孙权、曹操双向的威胁。虽然此时孙刘联盟并无破裂,但破裂也是迟早之事,无法避免,庞统担忧绝非多余。
2、庞统此说目的何为:我们来看庞统最终的落脚点“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庞统最后的落脚点丝毫没有问题。
庞统的意思是,如果要仅仅凭借荆州一地,鼎足之计,必然难以得志。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刘备真的不把眼光看长远,他经营荆州再好,也难以超越刘表。那么依旧是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庞统之所以这么说,真实的目的是为了让刘备夺取益州,扩大战果: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处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这是庞统的后半句话。
简单而说,庞统是在向刘备进言,提出合理化意见,助其完成政治抱负。也是刘备必须要走的一步棋。
- 简说《隆中对》中诸葛亮所制订的计划
《隆中对》是绝对意义上的千古名策。且不论后期执行的效果如何,单从理论上的合理性来说,排在历史前五,那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言论: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所言,正是当时刘备最需要的。此时的刘备虽有英雄之志,但苦于没有地盘得以发展。于是,诸葛亮就给他制订出了发展计划。
第一步:以“巧取豪夺”的方式,从刘表的手中获得荆州。我们看一下诸葛亮所说的话: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这是什么意思呢?刘表无力占据荆州,让刘备尽量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来夺取荆州。
但人算不如天算,曹操攻打荆州,孙刘无奈进行联盟,这就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的结果就是,刘备不仅没有兵不血刃的拿下荆州,而且荆州还被瓜分了。
此外,刘表多年经营的这片“乐土”,也在刀光剑影中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这个是始料不及的事情,诸葛亮不可能在《隆中对》的时候,就预见到这一结果。
第二步:拿下益州。因为益州之主刘璋无能,而且益州之地又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所以,诸葛亮的计划中,拿下益州是必然行为。
这一点庞统与诸葛亮的观点是一样的。都是要夺取益州的,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 岂可以此分高下
庞统与诸葛亮是否能分高下,我无法给出结论。但绝不能因为这件事而分出高下来。
1、庞统进言时候的背景,与《隆中对》时候的背景已经不同。天下格局又完成了新一轮的洗牌。诸葛亮对荆州后来的境况并没有预料到,所以他在《隆中对》时对荆州的重要性做了大量的阐述。
而庞统在向刘备进言的时候,荆州的确也已经遭遇了战火的袭扰。整体的情况与《隆中对》不再一样了。客观来说,庞统所说,更加与时俱进。
2、庞统并未否认荆州的重要性。庞统的话,的确是说出了荆州的问题。但庞统所说,也是从荆州的当时的面貌而说。
我并未感觉到庞统认为荆州是累赘,我只是觉得庞统在向刘备阐述一个事实。庞统从来也没有说过荆州可以忽略,从来没说过荆州不重要。他阐述事实的宗旨都是为了夺益州服务的。
3、在益州方面,庞统与诸葛亮是英雄所见略同。庞统出仕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获得了荆州的部分地盘,而依照刘备当时的实力,想在荆州有更大的作为,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那么刘备就需要把目光盯向其他的地方,既然北方的曹魏和东边的孙吴,刘备没有实力同他们虎口夺食。那不如就把战略扩张定向益州。事实也证明夺取益州对蜀汉非常重要。
后来的发展也证明,庞统的担心并不多余。危机四伏,而又一直被人惦记的荆州,时刻处于危险当中。
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刘备没有夺取益州,那么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就又没有了根据地,还得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结语:庞统从未说过荆州是累赘这样的话,他的话只是在摆事实,为了让刘备把益州提到日程上,这样才可以让刘备得以更快的发展。
而且庞统所说的也非常可观,如果刘备想凭借荆州一地发展的话,那的确是“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在对刘备势力扩张的计划上,庞统与诸葛亮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态度。而且庞统也从未表述过荆州是累赘的意思。
二人之所以会出现不一样的言论,完全是因为说话时候的背景发生了变化。仅仅以此来判断二人高下,并不客观。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谁高谁低?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突然明白了,刘备原来是在庞统的建议或者说怂恿下,把关羽给抛弃了。
一,庞统说,荆州是拖累的由来庞统说主公,荆州是个是非之地,不要还好点。刘备反驳无效后,听庞统的话。为什么庞统一定不要荆州呢?鼎足而立,三分天下而自己王之,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是荆州四方没有坚固的城防系统。容易遭到敌人的攻击。为什么不取益州,那里是天府之国,国富民强,人口又多,兵精粮足。加上刘璋实在暗弱,你不取,别人一定会取,到时候就后悔了。刘备用“人和”来反驳庞统,刘备的言辞十分苍白,跟一个软蛋差不多,这样的人能干大事吗?想想都不可能。庞统引古证今,极力说服刘备,刘备才准备去对付刘璋。这里,我以为庞统眼里只有益州了。他准备依靠刘备的力量,来实现攻取益州这一件大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诸葛亮之上。从而颠覆诸葛亮关于进取中原必须从荆州出发的著名论点。
结果,诸葛亮留在荆州,庞统跟着刘备去重新打天下。实际上刘备已经把荆州留给诸葛亮,关羽兄弟们去管理。在庞统看来,有荆州更好,没有荆州也不用悲情。这就不能不体会庞统为什么会这样做?
庞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二,刘备把所有的一班人马放在荆州,单独把庞统带了去开辟新的立足之地刘备到益州帮助刘璋,是刘璋请刘备去的,至于是如何请刘备去的,那是刘璋手下的人干的事情。这些人在刘璋手下得不到好的发展,要找新主子,求个好的出身。刘备到益州去。
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自己左右的得力干将都留在荆州,说明刘备对荆州的重视,说明刘备即使在没有得到新的地方,也不至于荆州失去后没有住的。从这里说刘备是赞同诸葛亮的,必须以荆州为根据地。
后来,刘备在得到益州后,刘备就躲在成都不会荆州去了。后来,关羽在荆州,刘备诸葛亮几乎是不闻不问,等于把关羽抛弃了。关羽失败于荆州,荆州就被东吴夺了去。
刘备应刘璋之请,要去对付汉中的张鲁,其实,刘备是去找间会,不是去替刘璋打仗,刘备的心被庞统诱惑了,刘备的目的就是想替自己和张飞找一个立足之地。而把关羽放在荆州,刘备相信关羽能够受得住荆州,刘备并没有听庞统的忽悠,刘备对庞统有所保留。
三,庞统在东吴的关系非常铁,与东吴的许多大臣过往从密庞统迷惑了刘备,说服刘备不要荆州,取益州为上。
事实证明,庞统是对的,关羽都没有守住荆州,那么处于“四战之国”的荆州,换了刘备手下的大将,恐怕都守不住。
诸葛亮说荆州是进取中原的一条直接的大道。从这条路上走,比其他路更能在短时间里达到目的地。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这样说是有时代背景的。诸葛亮没有错,前提条件就是荆州被刘备占据了,而且被刘备牢牢底控制在手里。那么 荆州从北方可以到中原,向西可以进取益州,从东南可以浮江而下东吴。诸葛亮的论述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关羽把荆州丢失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荆州被孙权,陆逊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诸葛亮对孙权占据的荆州无可奈何,曹操对孙权的诡诈也叹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对荆州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只得让陆逊坐大了。
四,孙权得到荆州后,他的地盘增大了,但是,东吴的第一大将陆逊却深陷在荆州。孙权也是想统一中国的,但是,孙权这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荆州,另外的兵力放在东线濡须一带。这就说明,荆州牵制了东吴大量的兵力。陆逊镇守荆州,几十年如一日,荆州拖累了东吴大量的兵力。所以说,荆州确实如庞统所说是一个拖累。
但是,作为刘备的立锥之地,荆州是他们的根据地。离开了这个地方,他们就暂时没有地方住下去。诸葛亮说荆州的是统一中国的根据地,是在这个现实情况下发生的。诸葛亮应该是有道理的。至于谁高明,那是说不清楚的。
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处祁山,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说明,诸葛亮在荆州失去后,北伐艰难。荆州对诸葛亮北伐的重要作用就凹陷出来了。诸葛亮说从荆州进取中原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就显得本比较高明。而庞统建议抛弃荆州的建议,不仅使刘备失去了立足之地,而且关羽也因此而死,荆州再也没有回到蜀国。
由此可见,诸葛亮重视荆州的见解恐怕比庞统舍去荆州的建议更适合于刚刚立足的刘备了。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谁高谁低?
三国争霸,刘备起家最晚。荆州是刘备的第一个根据地,但仅有荆州是不够的。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里阐明了荆州和益州的关系,先得有个家,然后得向益州发展,才能成就霸业。
而刘备的另一军师庞统对荆州和益州的看法是:“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刘备从荆州到益州
这些都是《三国演义》等书籍记载的内容,由此可见,诸葛亮与庞统对益州可成大业的看法是一致的,而且他们对荆州处于曹操和孙权之间,难有大发展的观点也差不多。庞统与诸葛亮的区别在于,庞统认为荆州人才凋零,极力劝刘备取益州,这当然与他加入刘备阵营后急于立功有关。而诸葛亮对刘备说荆州重要,必须要守住。从刘备取四川前分兵的情况看,他赞同诸葛亮的意见,自己与庞统、黄忠、魏延去益州,留下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这相当于刘备带领新军去开拓益州,把老班底都留在了荆州。刘备的心思可以洞见,取益州前途未卜,荆州这个家不能丢啊,否则就又无家可归了,还能依附谁啊。
后来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意料,庞统丧命在落凤坡,刘备进退两难,诸葛亮带领张飞、赵云去增援刘备,留下关羽守荆州。刘备拿下益州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这是刘备的鼎盛时期,已经具备了实施“隆中对”的充分条件。
大意失荆州是转折点
魏王曹操听说刘备称王了,勃然大怒,要兴兵讨伐。这时司马懿献计:请孙权取荆州,刘备去救时,大王再打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刘备已探知曹操勾结东吴的阴谋,忙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他已料到曹操的打算,也估计到东吴会让曹操先起兵。刘备问诸葛亮怎么办 ?诸葛亮说:“可让云长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了。”
显然,面对曹操和孙权的联手,刘备采纳诸葛亮的意见,派关羽主动出击。但刘备和诸葛亮有两个估计不足:一是关羽进军的目的是威慑,还是直接北伐,指令并不明确。如果关羽一直攻下去,益州也要出兵啊,这才是“隆中对”。否则,关羽孤军深入,有成功的可能吗?二是他们没有想到东吴背弃盟约,直接偷袭了荆州。之前刘备和孙权争执,刘备亲自率军去增援关羽,两家划地暂时和解了。那么,这次为什么没做准备,防备东吴背后下手呢。
所以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和诸葛亮负有很大责任。即使他们没有出兵帮助关羽,至少要帮助关羽守住后方荆州。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让关羽出兵,本身就是冒进。关羽的责任是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后骄傲自满,不知见好就收,结果曹操派强援来他攻不动了,后院又起火,导致狼狈地走麦城灭亡。
荆州的重要性
有些东西失去了,才知道其珍贵。刘备失了荆州,就失去了北伐的重要桥头堡,单从益州进军困难重重,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刘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不止是为关羽报仇,他要拿回荆州。夷陵之战中,刘备被火烧连营,还让蜀军伤筋动骨,只能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了。
回头再看诸葛亮和庞统对荆州的看法,庞统说荆州“人物流失殆尽”是不正确的。关羽当初统领的荆州军包括水军,绝对是刘备军中的重要力量。而且,刘备在益州的军政人才基本来自荆州,惟楚有才”不是句空话。在失去荆州后,蜀汉同时丧失了一个人才基地。
曹操当年取得汉中后,把张鲁和汉中居民大量迁往中原,让四川的人口减少了许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感叹的就是将士们的逐渐逝去,不是益州能补充的。仅靠一个州与魏国打持久战是不可能的,只能速战速决。
关键还有一点,益州人偏安一隅,并不好战。刘备到益州来,刘璋投降了。后来魏国讨伐蜀国,刘备的儿子蜀后主刘禅也投降了。从益州出发打下天下的,只有汉高祖刘邦。那时还有水路可走,韩信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刘备和诸葛亮这里,只有旱路可行,地势险要,运粮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皆不能成功,主要因为缺少与荆州的两翼齐飞。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谁高谁低?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刘备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从战略眼光看,诸葛亮高而庞统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庞统力主袭夺益州,似乎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动机与目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寒冬,经徐庶、司马徽推荐,戎马半生、已经47岁的刘备,顶风冒雪,亲自到隆中拜访、请教年仅26岁的“卧龙”诸葛亮。头两次无缘得见,第三次才受到诸葛亮的热情接待,因此留下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刘备诚恳地对诸葛亮说:“现在汉室衰微,汉朝濒于崩溃,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我决心扫除凶逆,匡扶汉室,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由于智术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成,竟无立锥之地。不过,我的雄心壮志并未衰减,特请先生给予指教”。
诸葛亮对刘备的为人、经历早有所知,知道他是个有抱负、善用人、意志坚韧、百折不挠的政治家,如今亲眼见他礼贤下士、态度谦恭诚恳,内心深受感动,便毫无保留地向刘备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四方豪杰并起,跨州占郡、割据称雄者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力弱小,但他却以弱胜强,打败袁绍,主要靠的不是客观条件,而是靠 主观谋略。如今曹操已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大力强,暂时无力与他较量、抗衡;孙权虎踞江东,经父兄三代苦心经营,实力亦不容小觑,加之江东地势险要,民心归附,有才能的人都愿为其效力。因此 ,可以东联孙权,共抗曹魏,而不能图谋袭占其地 ......
荆州这个地区,北有汉水、沔水,南面直达大海,东联吴郡、会稽,西通巴蜀,大有用武之地。可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他,大概是上天有意将这块战略要地留给您,将军有此意吗?益州(四川)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高祖刘邦曾以那里为基地成就了王霸之业。如今占据益州的刘璋却是昏庸无能之辈,既不会治理,又不会爱惜民力,外部还受汉中张鲁之威胁,所以,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啊” 。
接着他概括地向刘备建议说:“将军乃汉室之胄,一向注重信义,威望甚高,又广结英雄,求贤若渴,立志成就大业;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据险防守,与西边的诸夷(少数民族)结好,安抚好南边的诸蛮夷;对外东和孙权;对内改革政治,积蓄力量;待天下形势出现变化、时机成熟时,就命一员得力大将率领荆州之军直攻宛、洛(今南阳、洛阳),以图中原。将军自己则亲率益州之军出师秦川(今陕、甘),进取(夹攻)中原。到那时,百姓岂不箪食壶浆来欢迎您呢 !果真这样,将军的统一大业便可成功,汉家江山也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这一登高望远的精辟见解,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他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仔细分析了各割据势力间的力量对比,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方面的形势变化为出发点,为刘备提出了三步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第一步,消灭暗弱无能的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袭夺二州,作为进取中原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第二步,同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改革政治、整饬军武、稳定内部,积蓄实力,同时与孙权结盟,共同抵御咄咄逼人的曹操, 以待形势出现变化;第三步,抓住有利时机,从荆、益二州兵分两路,北伐中原,最终摧垮曹魏,完成统一大业。这是个高瞻远瞩的大战略计划,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大师。正是诸葛亮这一决策,才使刘备化茧为蝶,由弱变强,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
若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以及他的运筹帷幄,实力极其弱小的刘备集团根本不可能同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三分之势并与之角逐天下。
后来,由于关羽擅自违背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基本方针,丢掉了战略重地荆州;刘备又进一步发展这种错误,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已经实现的第一步战略计划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丢掉荆州,使蜀汉的北伐大计严重受挫,后来诸葛亮只能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回,也是因为失掉了从荆州、汉中两线作战的优势,只能从一个点发起攻击,亦属不得已而为之了。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也出现了一些战略、战术失误,导致蜀军出师不利,北伐功亏一篑。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他制定的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进而全取天下的战略计划是非常英明的。
后来,经江东鲁肃的大力举荐,有“凤雏”之称的庞统被刘备纳入麾下。彼时江湖盛传“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安天下”,刘备把这两位人中之杰都得到了,却未能统一天下,最终只落得个偏安西南一隅的结局。
庞统智虑深远,军事谋略出众,有能力,有水平,早就名声在外了。他既然愿意从东吴投到刘备阵营里,刘备自然对他高看一眼,倚重三分。他一来就被刘备委以重任,和诸葛亮同为(左右)军师将军,两人基本平起平坐。庞统投到刘备门下不久,就对夺取益州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来,他极力撺掇刘备尽快袭取益州。他的意思是,荆州因为连年战火,早已荒废不堪,加上此地易攻难守,应该及早出军谋夺益州,方可成鼎足之势。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率军溯江而上,入川后,庞统又迫不及待地劝刘备赶紧设计擒获刘璋,说这样做可以“无用兵劳而定一州也”。但以仁义自诩的刘备没有采纳,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刘备断然否决了庞统的阴计。
虽然诸葛亮是谋取西蜀的最早倡导者,但庞统似乎也早有此意,他才是帮助刘备攻取西蜀的具体实施者。唯一不同的是,庞统似乎有意放弃荆州,全力去攻夺并经营益州。
庞统对袭取益州不仅非常热切,而且表现的有些不择手段。刘璋与刘备在葭萌会盟结束后,刘璋回到成都,庞统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全取西川的办法,分为上、中、下三策 ,供刘备定夺。上策是派军偷袭成都, 擒杀刘璋;中策是制造借口,袭杀葭萌关守将杨怀、高沛,再袭取成都;下策是暂退白帝城,再等机会反攻益州。刘备斟酌再三,最终选择了中策。
从时人对庞统的评价看,他水准不低。但在如何夺取益州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一定的短浅见识。他拟定的上策有些不择手段,根本不考虑如何赢取西川人士之心,更不考虑是否会引发当地人的反感,也没有考虑是否会对刘备将来入主西川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刘备用他的计策最终顺利夺取了益州。然而他却在大局已定时突然中流矢而死,却也是蜀汉的遗憾。或许,从战略层面来看,庞统稍逊于诸葛亮;但从军事谋略上看,他不比诸葛亮差。他将荆州视为累赘,认为不如放弃,山川雄固的益州才是攻守自如、可安身立命之所,确实表现出一定的战略短视。
【插图源自网络】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谁高谁低?
根本不是这回事儿!
庞统曾经跟刘备说过一段话:荆州荒残,人物弹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处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荆州战略地图)
这句话浅显明了,荆州经过大战之后,民生调弊,不可定都或者是将重心放在荆州。
反而是益州没有经过大战,可以在那里发展实力,然后把荆州当作一个向外的跳板,北可上宛洛,东可顺流而下压制东吴。
这跟诸葛亮的规划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冲突之处。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六大战略要地之一,因此它的危险系数极高,历史上难有把京都定在荆州的例子。
而诸葛亮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就为他设定了“以荆州为跳板,吞下益州,待天时有变,一上将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兵以出秦川”的战略规划!
在诸葛亮的规划中,首先是拿下荆州,然后再拿下益州。
荆州是跳板,益州是目的。
而且,在诸葛的想法中,就算奠定天下三分之后,待天时有变,也是“一上将”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这说明了诸葛亮又将荆州当作了克复中原的一块跳板;而“将军(刘备)以出秦川”,这也说明了诸葛亮也是把益州当作了根据地来发展。
诸葛亮和庞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并无冲突之处。
我们不可不注意的是,从西汉刘邦之后,再也没有蜀中势力能夺取过天下的例子了!
光光只一个益州是不可行的,益州山高地险,所以它就像是一个保险箱一样,里面的人很难走出来,外面的人也很难攻进去。
因此,他需要跳板,一个是汉中,一个就是荆州,所以荆州不是累赘,而是一块很重要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长期规划,短于军略,而庞统却长于军略,这两个人本来是互补型的,只可惜庞统死于“落凤坡”。
文——千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