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15岁的朱厚熜别提多高兴了,因为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以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居然推荐朱厚熜做了接班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廷和的确是朱厚熜的恩人,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可是在接班的时候,两个人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按照杨廷和的意思,朱厚熜必须要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以皇子的身份继承大位。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给嘉靖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朝中谁说了算。第二可以延续明孝宗这一脉的香火,不至于出现混乱的情况。
可是嘉靖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他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表示:那我走?
杨廷和脸都绿了,啥情况啊?来都来了,这要是走了,岂不是贻笑天下?双方僵持了好一阵子,最终杨廷和还是选择了屈服,不过心里想着:这混小子不简单,不好对付啊!
一、杨廷和跟嘉靖的较量,远没有结束。第一个回合:登基程序问题。
从恩人到仇人,似乎就在一夕之间。嘉靖是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佑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弟弟,从长幼有序的角度来看,的确应该是嘉靖继位。
不过,这事儿毕竟是杨廷和一手操办的,所以算起来杨廷和的确是嘉靖的恩人。没有杨廷和,嘉靖不可能做皇帝。
可是刚到京城,杨廷和就给了嘉靖一个下马威。15岁的嘉靖反倒是显得十分老辣,压根就不吃这一套,最终迫使杨廷和屈服,第一回合嘉靖完胜。
第二个回合:皇考称号之争。
这事儿在很多朝代都有,最著名的就是宋英宗时期。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而是过继来的,因此他登基以后,整天想着把自己的老爹老妈追封为皇帝和皇后。这事儿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双方打了4年拉锯战,最终以宋英宗驾崩而不了了之。
这回嘉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的生母还活着,可是老爹兴献王朱佑杬已经去世了。所以嘉靖打算把老爹追封为皇帝,这样一来他的生母就能名正言顺做太后了。
可是杨廷和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应该追封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而嘉靖的母亲应该为皇叔母兴国太妃。也就是说嘉靖你小子以后就是明孝宗的儿子了,只能叫你的生父为叔叔,生母为婶子。
你说嘉靖能高兴吗?恰好这个时候张璁的上书来了,原来张璁是支持追封兴献王为皇帝的,所以嘉靖高高兴兴地把这份奏疏拿给杨廷和看,可是杨廷和却表示:张璁这个臭小子懂什么呢?气得嘉靖差点跟杨廷和当场开撕。
等到嘉靖的生母兴献王妃来到京城以后,嘉靖再次提出了追封生父为皇帝的事儿。这是最后较量了,没想到杨廷和直接以辞职为要挟,同时让100多名官员严正抗议,最终迫使嘉靖放弃了这件事。所以第二个回合杨廷和勉强获胜。
第三个回合:江南织造事件。
朱厚熜知道杨廷和在朝中的地位,而且也知道他对自己有恩,所以刚继位那会儿,一直在拍杨廷和的马屁。甚至不惜一连四次要封赏杨廷和,可惜都被杨廷和给拒绝了。
这种油盐不进的大臣,又比较执拗,甚至还不听皇帝的话,一切都以祖宗制度为准则,实在是太难搞了!于是嘉靖坐稳了大位以后,便开始打算从这种大臣手里把权力夺回来。
当时江南地区恰逢灾年,可是嘉靖却派宦官到江南督办织造事情。这帮宦官到了江南,那必须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老百姓好好剥削一番,所以杨廷和坚决不奉诏令。
嘉靖和杨廷和再次闹掰了,这回嘉靖没有退让,他警告杨廷和:做衣服是朕的大事,希望你不要多管闲事。
结果杨廷和的嘴就跟机关枪一样,说了一堆让人无法反驳的大道理,最终使得嘉靖感到了羞愧,甚至主动向杨廷和道歉。但是嘉靖依旧还是派了宦官前去江南。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嘉靖已经懂得了一个道理:跟这帮饱读诗书的人吵架,根本不可能赢。直接去做,他们就拦不住了!第三回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二、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为啥又得罪了嘉靖呢?说杨慎,可能大家不知道。但是说起《三国演义》的主题句《滚滚长江东逝水》,那必须每个人都听过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的作者便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这个杨慎可不简单,他是明武宗时期的高考状元,比他老爹的学问还要高。
由于杨廷和多次以辞职为要挟,最终嘉靖居然答应了杨廷和的请辞。杨廷和不免有点懵了:难道这招不管用了?
于是大量官员开始请求杨廷和留下,这事儿嘉靖居然提不起兴致,最终杨廷和只好失望地下岗了。杨廷和一走,嘉靖就把册立自己老爹为皇帝的事情,重新弄出来商议了。
没有杨廷和从中阻挠,谁还敢跟嘉靖叫板呢?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当时在朝中做翰林修撰,他一听说这事儿,立刻就表示反对:想要推翻我老爹的政策?这哪成啊?
于是杨慎带头带着一帮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争这件事。又来这一套!嘉靖已经不是刚入宫的小屁孩儿了,于是他果断将杨慎打了一顿,扔到云南去了。杨廷和在还勉强能跟嘉靖叫板,你杨慎当自己是谁啊?也敢跟嘉靖叫板?真是活腻歪了!
总结:清算老杨家,嘉靖开始反制朝臣。明朝的大臣都超牛的,他们以直言不讳为骄傲,总是喜欢跟皇帝唱反调。这习惯到了嘉靖朝发生了变化,为啥?因为嘉靖皇帝不打算再惯着他们了。
杨廷和下岗、杨慎被贬以后,墙倒众人推,不断有人开始弹劾杨廷和和杨慎。到了嘉靖七年,杨廷和更是被确立为大礼议事件的罪魁祸首,被嘉靖削职为民,第二年71岁的杨廷和就死了。
而杨慎一生都再也没有被嘉靖重用,只能放浪形骸于江湖,最终以72岁高龄病逝于昆明。处置老杨家父子,是嘉靖对付朝臣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此以后,主动权都握在了嘉靖手里,谁再敢忤逆嘉靖,老杨家父子就是下场。
参考资料:《明史》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首先纠正一点,杨廷和与杨慎虽为父子,但并非都是状元,杨慎是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但其父杨廷和并不是。
明武宗驾崩后,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即位,对明世宗朱厚熜可以说有拥立之功,同时对明武宗时期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纠正,因而对朝廷、对江山社稷也有拨乱反正之功。然而,有功于明世宗的杨廷和,却在朱厚熜即位后不久,便被迫辞官归隐,其子杨慎更是被发配云南,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便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前,君臣矛盾已经初现端倪杨廷和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入仕,历仕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三朝,自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内阁首辅后,杨廷和虽然成为了明武宗重要的辅臣,但由于正德皇帝实在太有个性,君臣之间矛盾极深。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情加重,司礼监太监魏彬跑到内阁,表示太医已经无能为力,希望朝廷能够拿出万两银子从民间招募名医,然而杨廷和对此却置之不理,反而讨论起了伦理等级秩序问题,显然已经是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了。杨廷和此种行为,显然不是人臣之道。
同年三月十四(4月20日),朱厚照驾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统,在得到皇太后张氏首肯后,杨廷和拟发遗诏,派人前往安陆府(今湖北钟祥)迎接朱厚熜入京即位。
而从朱厚照驾崩,到四月二十一日(5月27日)朱厚熜即位,却有着长达三十七天的空档期,这期间的朝政大权却是掌握在杨廷和手中的。也正是在此期间,杨廷和以朱厚照遗诏的名义,对正德朝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根本性的扭转,虽说此举是为了拨乱反正,但也足见杨廷和在朝廷中的威信和权力。
而就在朱厚熜抵达京城后,杨廷和便将起草好的登基诏书递了上去,结果不久便有文书房的官员跑到内阁,表示想要对诏书进行修改。结果杨廷和反说,“以前有了不同意见,你们动不动说是陛下的意思。现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们一会祝贺新天子即位后,当面上奏,要问一问是谁想删削诏书草稿”。
事实上,在杨廷和与礼部官员拟定的程式中,朱厚熜都是按照皇子即位的惯例来登基的,朱厚熜抵京后,先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百官次日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吉日即位。而朱厚熜看过之后便表示,“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抵达京师后,杨廷和请求按照礼部拟定的仪式办理,朱厚熜根本不听,而是直接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师里边,拜见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
朱厚熜即位之后,虽然对杨廷和仍然极为礼遇,对于他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也都虚心表示了接纳,对于杨廷和贬谪和提拔的官员,也都予以了通过。然而,这只是朱厚熜刚刚坐上皇位的缘故,这对君臣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杨廷和拟定的登基仪式上便已经埋下了。
即位不久大礼仪之争爆发,杨廷和最终被罢官免职新君即位之后,接下来的首要问题,便是关于先帝及其生父母的尊号问题了。同年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按照首辅杨廷和的意思,率领文武大臣上奏,请皇帝遵照汉定陶王、宋濮王的例子,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父亲),而以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考(叔父),杨廷和随后上书附议。侍郎王瓒表示朱厚熜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结果被杨廷和贬调南京。
朱厚熜接到奏折后极为不悦,多次召见杨廷和表示想要改父亲的尊号,但却遭到杨廷和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朱厚熜只好下旨让大臣们再度讨论,结果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表示应该遵循宋儒程颐的《濮议》,至于兴献王的祭祀,可暂时由崇仁王主持,若是皇上以后生了皇子,可将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
朱厚熜仍然不悦,让杨廷和等人务必从古籍中广泛考证,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朱厚熜将这些奏章留中。与此同时,朱厚熜的母亲蒋氏也怒道,“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朱厚熜更是要辞去天子之位,侍奉母亲蒋氏返回安陆。
同年七月,进士张璁表示汉哀帝、宋英宗虽然是汉定陶王、宋濮王之子,但那是因为汉成帝和宋仁宗无子,因而两人自小便被养于宫中,立为皇嗣。而明孝宗却有明武宗这个儿子,且明武宗此前也曾在位,因此不应该遵循前例。朱厚熜于是将张璁的奏折给杨廷和等人看,杨廷和则以“秀才不懂国家大事”为由,又将奏折送回了宫中。不久,朱厚熜亲自召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给他们一个亲笔指示,要他们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再度遭到杨廷和的坚决反对,直接封还了朱厚熜的手诏。
九月,朱厚熜母亲抵达京城,朱厚熜再次表达了想尊称兴献王、王妃为皇帝、皇后意思,杨廷和当然再度反对,同时以罢免官职相威胁,而大臣中谏诤的也有一百余人。朱厚熜迫不得已,只得在嘉靖元年(1522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王、王妃为本生父母,不称为皇帝、皇后。
嘉靖二年(1523年),张璁与桂萼、胡铎互相辨析大礼议。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提此事,明世宗于是在次年正月要求再次廷议,并于四月召张璁、桂萼至京师集议大礼,行至凤阳,奉敕“不必来京”,遂还南京。不久,张璁、桂萼上书,表示应该去掉“本生”两字,否则再也没有理由争论了,此举立即遭到了杨廷和一派则有多达“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的反对。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眼看皇帝又要作妖,杨廷和再度上书请辞。面对这个先后四次封还自己亲笔批示,上书近三十余篇的首辅,嘉靖帝这次没有再惯着他,直接批准了他的致仕,即使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挽留,朱厚熜也都不予答复。
“左顺门惨案”爆发之后,杨廷和之子杨慎被发配杨廷和被罢免之后,张璁、桂萼于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奉召至京,在朝中群情愤懑的情况下,两人刚抵京城便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甚至面临被捕杀的威胁。不过,此时朱厚熜的皇位已经稳固,在他的支持下,两人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晋升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处理礼仪问题。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在左顺门召见群臣,表示将为生母章圣皇太后之尊号去“本生”二字,这表示朱厚熜将重新议定其父母的尊号。结果,朱厚熜此举立即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表示反对,然而却被下定决心的朱厚熜全部留中不发。
与此同时,朱厚熜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在父亲辞职后多次请辞不成的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大怒,命人“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朝臣们的同仇敌忾之心。
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人,言道,“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多达231位大臣(《明史》称229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朱厚熜多次令引礼监太监劝退群臣,但大臣们却已经抱定了仗节死义”的决心,死谏不退。
朱厚熜大怒,随即下令将134人收监,并对五品以下的180余人施以廷杖,当场打死17人。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最终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病逝于昆明。
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张璁与礼部尚书席书及桂萼、方献夫等奉诏召集大臣于阙右门辨议大礼,这次张璁等人大获全胜。最终,明世宗朱厚熜以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杨廷和、杨慎父子两人一个是朝廷重要人物,辅佐两代皇帝,一个是士林翘楚,在文人之中享有地位,原本都是正德、嘉靖年间显赫之极的人物,为什么父子俩会在新君登位之后短短三年遇到180度的转变,都被赶出北京,真的是小皇帝过河拆桥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恩将仇报吗?
一,
大家都知道,明朝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历来被形容比较荒唐。继位时才十五岁,正是飞扬跳脱的青春期,杨廷和正是朱厚照的老师。
朱厚照生性好玩,不爱读书,但不读书并不代表一个人没有学习能力,朱厚照却有一个人不能及的优点,会藏语、梵语,也略懂蒙古语,可能还能说点阿拉伯语。对佛经也比较熟悉,历来被视为玩乐之地的豹房,从某种角度说,是他接触藏僧喇嘛,处置蒙藏事务的地方,对于边疆大局稳定也起到一些作用。
史书记载,朱厚照领军打仗取得胜利,且重视边疆事务,其程度可能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正德年间,国家比较稳定,正直大臣不少,每上书言事,有建议皇帝备战的,有规劝皇帝节俭的,只是皇帝不喜欢说教,自然往往躲避他们,虽然朱厚照不喜欢和古板严肃的大臣接触,但不代表皇帝只想玩,不喜欢处理朝廷事务。
史书明确记载,哪怕朱厚照去宣府、到南京,其实从来都交代要把该他看的奏疏统统送达,只是他什么时候看完可能就要凭心情,这一点和笔者前面说豹房功能一样。
杨廷和是成都府新都县人,十九岁考中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是当时最年轻的进士,父亲杨春当进士都比他晚三年(1481)。他去云南娶妻,一路上不少地方人士希望结交 ,均不受。成化十六年(1480),回朝任职翰林院。
孝宗弘治二年(1489),杨廷和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会典》,副总裁官丘濬大赞杨廷和有良史之才。《实录》完成升为翰林侍读,任经筵讲官,孝宗非常欣赏杨廷和对经书典籍的讲解,让他侍奉皇太子朱厚照读书,当时才四岁,他和未来武宗培养了十年之久师生情谊。
因为杨廷和的文才出众和对经籍熟悉,孝宗基本把杨廷和作为文史教育人才任用,后来负责主持会试,为朝廷选拔后进。
武宗继位初期,朝中有李东阳、谢迁主事,杨廷和再次负责编修《孝宗实录》,成为总裁官,同时为皇帝处理诰命。但刘瑾专横,杨廷和一度被撵去南京。朱厚照离不开杨廷和,不久又招他回来,一步步高升。
正德五年(1510),安化王朱寘鐇(读音至凡)以诛刘瑾为旗号,联络宁夏都指挥周昂等起兵。杨廷和一面起草赦免诏书,一面请提拔边将仇钺、彭泽(为后来杨廷和最器重的文武双全的得力外臣),以瓦解安化王身边的人,果然活捉朱寘鐇。同年,张永(也是宦官)揭发刘瑾,杨廷和晋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荫封其子杨恒(第三子)为中书舍人。
杨廷和文集《杨文忠三录》书页
正德前期首辅是著名文士李东阳,个性比较温和,不仅与杨一清、刘大夏等属于同学好友,对刘瑾的交往也匪浅,历来被视为污点。
李东阳在朱厚照继位后就申请退休,朱厚照一再挽留,可能是杨廷和代表皇帝尊敬老臣的举动,导致李东阳不得不与刘瑾等周旋。刘瑾伏诛以后李东阳才退休,杨廷和继任首辅,正德年间进入一个新阶段。
杨廷和曾在乾清宫发生灾害的时候向朱厚照进谏,希望坚持早朝,关闭皇家设立在民间的商铺,遣散宫中供养的喇嘛僧,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工程,但朱厚照根本顾不上看他的奏疏。
宦官谷大用、魏彬、张雄及其义子钱宁、江彬等都聚集,导致正德后期遇到宁王危机。
正德十四年(1519),位于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谎称得孝宗张皇后懿旨,希望废除贪玩的朱厚照另立贤明,集结千余搜战船,约十万人马起兵(多是鄱阳湖一带盗贼),意图顺江直驱南京。
真实原因是,宁王派入京师的线人(为一个戏子伶人)被查获,江西官员、南京官员都早有奏报提醒京师,实际杨廷和等阁臣都知道宁王的风声,但朱厚照之前一直对这个皇叔很好,宁王也确实在京师交游广阔,包括与杨廷和等都有来往,直到涉及继承人时,朱厚照才有戒心。
平定宁王有大功的王阳明画像
而杨廷和等大臣也警惕,建议要裁撤王府护卫,同时收缴田庄归还百姓,激起朱宸濠要举事。朱厚照当时刚回京师没多久,又要领兵征讨,他化名朱寿,自封大将军,浩浩荡荡又带着队伍南下。
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上疏,嘉靖心不喜,准他退休,而杨忧心京城,劝戒“端坐闲官”,没想到自此身陷政治风暴漩涡。
7月,嘉靖皇帝下昭称献帝“恭慕皇帝”,朝臣抗争不从,杨慎已然。嘉靖大怒,令锦衣卫逮捕8人,杨慎等纠众撞左顺门,嘉靖皇帝火冒三丈,134人全部下狱,当场杖毙16人。
这场争论,谁是谁非,莫衷一是,虽然杨氏父子有可疑之处,却也难掩其中的拳拳之心。铮铮铁骨。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引用的那首《临江仙》,想必所有的三国迷都耳熟能详。其实这首词的作者并非罗贯中,而是明嘉靖年间的杨慎。
杨慎的另一首诗: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这首诗名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是杨慎死前20多天写下的,语极凄伤,可谓字字血泪。诗的背后,隐藏的是明朝状元杨慎一生的巨大悲剧。
杨家三代官员中,官做得最大的当数杨廷和。他入仕46年,除嘉靖三年丁父忧回家守制三年外,余下43年全在京城为官。到武宗皇帝驾崩时,杨廷和已是首辅。
杨廷和谙熟朝廷掌故,朱厚熜来京后,他便要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办一个法律手续,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这样,朱厚熜将以孝宗的儿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来嗣位。这种做法叫承祧。朱厚熜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答应,这个皇帝就轮不到他做了。
应该说,杨廷和坚持的是正确的东西。历史中关于“承祧”的游戏规则,在他看来不可更改。这是文人政治家可爱的一面,亦是可悲的一面。就在大礼争执陷入僵局,皇帝与首辅处于对峙的阶段,有两个人站出来打破了平衡,他们就是桂萼与张璁。
桂、张到了南京,又迅速纠合在一起,就大礼案继续给皇上写奏章。嘉靖皇帝有了奥援,态度变得非常强硬,导致内阁大臣的总体辞职。
杨廷和一走,文官中再没有像他这样精明强干坚持原则的强势人物了,相权再也无法制约皇权。杨廷和致仕回家时,嘉靖已经18岁。经过3年的磨炼,他已从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变成了猜忌刻毒的政治家,不但懂得报复,也懂得权术。于是变本加厉,决定提拔一批忠实于自己的官员。在他眼里,最应该受到重用的,当然还是桂萼和张璁。但他知道单单提拔桂萼和张璁,会引起朝臣的非议。于是采取迂回措施,决定补充八名翰林院学士,将桂萼与张璁放于其中,打头的,却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
但杨慎不买这个账。得知任命的消息后,由他领头,翰林院36位同事一起附名,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内中有这样一段:
太庙香炉跳,午门石狮叫。
好群黑头虫,一半变蛤蚧,一半变人龙。
无疑,桂萼、张璁都是蛤蚧之类;而杨慎则是受人敬重的人龙。但是,蛤蚧之流从此居庙堂之高,而人龙则只能处江湖之远。
八月份,正当杨慎在缇骑兵的押解下,离京前往谪戍地云南永昌之时,张璁骤升为二品大臣,入阁参赞机务。兹后不过三年,张璁便荣膺首辅之职,桂萼也中秋,便带着妻小离开京城,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谪戍之路。一路跋涉近五个月,于嘉靖四年正月来到永昌。一到军营报到,换上罪卒的衣服后,杨慎立刻感到失去了尊严。孤苦无助中,他写了《军次书感》这首诗:
凭高一望倍凄然,日暮乌啼生野烟。
天地侧身孤旅外,江湖短发乱兵前。
屈平憔悴渔翁问,韩信栖迟漂母怜。
何事穷愁无伴侣,东风独坐感流年!
出身官宦世家的杨慎,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变成囚徒,物质与精神两种优越感顷刻间丧失净尽。但是事情并没有终结,记恨的嘉靖皇帝,在处分了杨慎之后,又于嘉靖七年褫夺了致仕在家的杨廷和所有封赠与爵秩,将其削职为民。第二年,这位有功于社稷的大政治家,便含愤罹疾,死于家中。
时至嘉靖二十七年,因大礼案谪戍的140多人在吏部的一再提请下,赦还归田的有136人。丰熙、杨慎等八人,属于永不赦还之列。嘉靖对杨慎的仇恨太深了,他深居大内,几十年中,总不会忘记杨慎,经常问:“杨慎云何?”常言道,凡事不怕忘记,就怕惦记。有嘉靖皇帝这么“牵肠挂肚”,杨慎就不会有出头之日。
嘉靖与杨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状元;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一个代表政统,一个代表道统。两人都拒绝和解,拒绝屈服,都在与时间拔河,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不幸的是,杨慎比嘉靖大了17岁,年龄上不占优势。他病死戍所后,嘉靖还当了7年皇帝才离开人世。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这事儿还真不能怪嘉靖皇帝,都是杨延和、杨慎父子干了一件奇葩事情,他们逼着皇帝不认自己的爹,还要给皇帝指定一个爹,惹怒了嘉靖帝。
公元1521年皇帝朱厚照去世,这位爱玩儿的朱皇上,天天光顾着玩儿,还没来得及生孩子,他这一死,也没给大明帝国留下一个接盘的人。
杨延和作为首辅,他提议,兄终弟及,就让朱厚照的兄弟来接盘吧!
接盘的人便是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他是兴献王之子,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
就在朱厚熜进京登基的时候,杨延和给他出了个难题!
进入皇宫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东安门进宫,到文华殿暂住,再行登基大典。这条是太子登基要走的路线。
第二条是走大明门,进奉天殿!这条是皇帝走的路线。
意思很明白,您现在还不是皇帝,得先成为太子,才能名正言顺地登基!
怎样才能成为太子呢,那得把自己过继朱厚照的爹,这样他就和朱厚照不是堂兄弟关系了,而是名义上的亲兄弟关系了,再立为太子,再登基,就明正言顺。
简单说吧,就是明孝宗和朱厚熜的爹兴献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现在的意思是,让朱厚熜管明孝宗叫爹,管兴献王叫叔叔……
这下朱厚熜就不干了,他拿着朱厚照的遗诏出来,我是拿着法律文书来继承皇位的,不是来认爹的,在和群臣僵持不下之际,这位朱老兄干脆就说,不让我走皇帝正门,我就不当这个皇帝了,群臣一听就慌了,于是他们妥协了,放了朱厚熜过去。
但事情远未结束,当时整个朝廷因此掀起了一场“议礼事件”,持续好几年。反正整个事件的中心就是杨延和为首的群臣逼着皇帝认明孝宗当爹。
朱厚熜不干,他心里纳闷:怎么回事?当个皇帝竟然连爹都当没了?不能认自己的爹,我爹是谁还得你们给我指定一个?这种事还能强行摊派?双方因此斗争好几年。
在第一场交锋中,在皇帝新提拔的人以及嘉靖的母亲等人的攻势下,以杨延和为首的大臣做出了一点妥协,他们同意尊嘉靖帝的爹兴献王为兴献帝,嘉靖的母亲为兴献后。
嘉靖帝得知此事后,大喜过望,但他母亲不干了,非得要求在称号里面加一个“皇”字儿。
这下杨延和又不干了,我都让步了,你还得寸进尺?
于是杨延和出了一个狠招:辞职!
嘉靖才刚刚当上皇帝,没有根基,作为内阁首辅的杨延和如果辞职,留下一个烂摊子,朝廷里又都是杨延和的人,嘉靖是无法收拾残局的。
于是嘉靖做出了妥协,就这样双方各让一步,“大议礼”事件消停了短暂的时间。
不久之后,嘉靖帝提拔了张璁、桂萼这俩人,充实自己的实力,这俩人上来之后就谋划了一场攻击杨延和,要求重新“议礼”的浪潮。
在这次的交锋中,可能杨延和也感到厌倦了,就主动辞职回家养老了,这一回合,嘉靖完胜。
接下来,杨延和的儿子杨慎登场,这位仁兄可不得了,年纪轻轻便高中状元,少年时期便学名传遍天下。
而且这家伙十分厉害,让人匪夷所思,在后面被嘉靖流放后还过得相当滋润,这都是后话了。
杨延和辞职后,杨慎认为张璁告了黑状,皇帝赶走了他爹,这个仇不能不报!
于是,在他的带领下,针对“大议礼”群臣掀起新的一轮政治攻势。
他联合250多个大臣上书皇帝,坚持他爹杨延和时期对“大议礼”的结论!这妥妥的是在逼皇帝啊!
这时候的嘉靖已经不是几年前刚刚登基时的皇帝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力量,足以震慑群臣!
于是嘉靖立刻下旨召张璁、桂鄂回京助战,杨慎等人听到风声就慌了!
因为这俩人一旦回京,他们是辩论不过这俩货的,毕竟道理不在自己一边。
逼着皇帝不认自己的亲爹,还要给皇帝指定一个爹,这么奇葩的事情,能有道理么?
于是众人商议,杨慎提议趁张璁等人进宫时,在半路上找人把他打死,这样就没有后患了。
在进入皇宫的路线中要经过左顺门,在这里打死人是不用偿命的。明朝有些奸臣就是在这里被群殴致死的。
结果张璁多留了个心眼,知道有人想害他,就躲起来,找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进了宫。
另外那位桂鄂先生缺了点心眼,没想到有人害他,结果走到左顺门,突然发现不对,撒腿就跑,躲过了被打死的命运。
就此,杨慎的计划落空!
之后的事情就更热闹了,以杨慎为首的群臣和以嘉靖为首的帝党互相攻击,唇枪舌战,堪比菜市场大妈吵架。
作为一个资深愤青,杨慎又想了另一个更狠的招,他直接召集群臣,朝廷的六部去了五个部门高官共200多人,到好皇宫示威!
意思很简单,你要是不干,我们就闹腾到底!面对这个情况,嘉靖索性就不理他们了,躲进深宫不出来,也不理会,你们闹你们的,我该吃吃,该喝喝。
结果这帮人干脆就在大典里大哭起来(其实就是鬼嚎,没掉眼泪),这哭就哭吧,可那声音有点尴尬。
就像是皇帝死了,群臣大哭,跟追悼会现场一样!而且这帮人还不准备罢休,连被子都带来,准备打持久战!
在深宫的嘉靖身体开始发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愤怒!
中间派了几波太监劝说大臣回去无果之后,干脆就武力镇压,直接派锦衣卫去把人抓起来打。而且在场的人都要登记名字,以防漏掉。
杨慎被打了两顿,然后流放云南永昌,那时候这地儿还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尚未开化,属于蛮荒之地。
可这位仁兄实在太有本事了,人家流放痛苦不堪,他却是如鱼得水,杨先生一无权二无钱,刚去没多久,就和当地官员建立了深厚友谊(难以理解),开始称兄道弟,人家不但不管他,甚至还公然违反命令,允许他回四川老家探亲。其搞关系的能力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此后,嘉靖还时不时地问身边的大臣,杨慎过得怎么样,这言外之意就是,要是过得好,就再整你一下,要是过得不好,就算了,得亏杨慎这人搞关系的本事不错,大臣都一个劲的说他过得不好,才躲过一劫。
而杨慎,也凭借其搞关系的能力,在流放的岁月里,小日子过得比当官还滋润,时不时带老婆出去旅游一下。
还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写成一本权谋经典之书——《韬晦术》,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本文部分史料参考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神书,简直是通俗历史类书籍中的经典神作,作者的语言魅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对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十分中肯,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作为嘉靖的恩人是因为:
一、朱厚照南巡期间落水,惊吓过度因此而久病不愈,最后死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死后他没有继承人,按照朱元璋开国后所编撰的《皇明祖训》的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所以只能在他兄弟中选择一人。当时的杨廷和是内阁首辅,因此在朱佑樘众多儿子中选择了朱厚熜,他的皇帝身份确实是杨廷和给的。
作为嘉靖的仇人是因为一场政治斗争: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宗朱祐杬,而此时朱厚熜继位后想要尊他的父亲为帝,然而杨廷和认为朱厚熜必须要尊称朱佑樘为父亲,而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叔叔,嘉靖非常生气,因此将杨廷和罢免。
杨廷和辞官后,后来他的儿子杨慎因为这个问题继续和嘉靖做斗争,最终也是因为此事被流放云南,终生不得回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