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李璘为何要起兵造反?
李白写诗是一把好手,可是搞政治却一塌糊涂。
早年他到长安找官做,小官看不上,只愿意做宰相。结果被唐玄宗当成了御用诗人。
李白很不爽啊,于是写信威胁领导:老大,不给个宰相做做,我就不干了!
唐玄宗冷冷一笑:呵呵,我天朝大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既然你不干了,这个月工资我给你算全勤,去财务室结账吧。
李白一下子就懵了,本来只是想要升职加薪,结果把铁饭碗还给搞丢了!可是这老脸不能丢啊,江湖上那么多朋友都看着呢!于是乎李白得了一个赐金放还的美名。
结果人到中年,李白还遇上了安史之乱。大家都在逃难的时候,李白忽然发现自己又有了做宰相的机会,因为他遇到了永王李璘。
一、李白分不清形势,莫名其妙就上了“贼船”。唐玄宗李隆基有30个儿子,其中23个长大成人。永王李璘排名第16位,才能也一般,所以不管怎么算,都轮不到他来做皇位接班人。
此外唐玄宗当时的太子李亨,跟永王李璘的关系很特别。李亨排名第3位,比永王李璘大了9岁。而永王李璘的母亲早逝,所以一直是李亨亲自把这个弟弟拉扯大的,两个人的感情别提多好了。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永王李璘跟着唐玄宗一起跑路到了四川。而他的哥哥李亨则在灵武登基称帝,也就是唐肃宗。
唐玄宗一夜之间成为了不负责任、只懂跑路的太上皇,而李亨却成了肩负平叛重任的明主。所以说历史是瞬息万变的。
你说唐玄宗心里能服气吗?当然不能服气!他可是杀过3个儿子的父亲,现在被儿子抢了江山,他自然打算要扳回一局。
因此唐玄宗二话不说,就要把自己的所有儿子都分封为各地的节度使。这是什么意思?当然就是给唐肃宗李亨捣乱呗!这些儿子手里都有了军权以后,自然就可以跟李亨抗衡了。
永王李璘,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唐玄宗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治所在江陵。权力不可一世,基本总领江淮集团。
当时整个江淮地区的赋税全都囤积在江陵,手里有了权力,现在又有了这么多钱,是个人都会想到谋求帝位。所以永王李璘在这个时候便开始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集团。
也就是说在唐肃宗李亨登基以后,永王李璘被唐玄宗当枪使,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这事儿跟造反已经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而李白这些年写了那么多诗,名气非常大,永王李璘觉得他是个宰相之才,于是就把李白请到了自己的府里担任幕僚。
这两个不懂政治和军事的人碰到一起,其实最终肯定是没有好下场的。而57岁的李白,纯粹就是被永王李璘给拉下水的。
二、永王东巡其实就是割据自雄,没什么好洗的。因为他是李白,所以不少人就都想给李白洗白,认为这事儿不是谋逆。其实我们用理性思维去看待这件事,就会发现,这不是谋逆又是什么呢?这么几件事可以佐证这一点。
事件一、永王李璘不听唐肃宗的安排。
首先唐玄宗还在四川待着,其次太子李亨已经登基称帝。按理说永王李璘总该要归这两位管辖吧?结果人家偏偏不这样,非要在江陵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甚至有人建议永王李璘,直接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那样的江山。
唐肃宗让永王李璘回四川到唐玄宗那儿去,结果永王李璘压根就不理睬唐肃宗,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从此就崩了。
事件二、永王李璘带领大军东巡。
于是乎唐肃宗便让高适担任了淮南节度使,让来瞋担任淮南西道节度使,专门负责收拾永王李璘。
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安史之乱还没结束,他们内部就先要打起来了,这可真是新鲜。永王李璘得知唐肃宗的这一安排以后,立刻带着大军东巡,其实就是要灭了高适、来瞋的兵马,这还够不上反叛吗?
事件三、永王李璘攻打吴郡、广陵等地。
吴郡太守李希言写信质问永王李璘的意图,结果永王李璘立刻派兵攻打吴郡,同时派遣大将攻打广陵。这已经很明显是在谋反了,毕竟这些地盘可都是唐肃宗李亨的地盘。甚至连丹徒太守阎敬之都被永王李璘给杀了。
所以说李白这个时候跟着永王李璘,那不就是跟着他对抗唐肃宗李亨嘛!但凡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也该明白这一点,李白的确帮着永王李璘对抗朝廷,是正儿八经的谋反。
三、《永王东巡歌》成了李白的政治污点。永王李璘战败是必然的结果,但是李白却浑然不知。那你支持就支持好了,结果李白的职业病又犯了,非要给永王李璘写诗唱赞歌。
写就写好了,结果李白一口气写了11首《永王东巡歌》的组诗,最可气的是,李白的名气太大了,这些诗一眨眼功夫就传遍了天下。
所以当时天下人都知道李白在给永王李璘打工。大哥啊,你好歹低调点好吗?难道真的就不计后果地摇旗呐喊?万一永王李璘战败了呢?
结果如你所愿,永王李璘果然战败了,因此李白的宰相梦再次破灭。我们来欣赏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吧: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把永王李璘比喻成了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雄主,甚至比他们还要雄,直接跟唐太宗李世民有的一比。
吹牛是文人的本分,但是吹过头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永王李璘战败以后,李白也成了政治犯,下了大牢。
总结:从唐肃宗对李白的处理来看,李白压根无足轻重。唐玄宗虽然导致了安史之乱,但是这位老哥看人的水平还是比较准的。他知道李白就是个喜欢打嘴炮的才子,让他写诗骂人他是好手,让他搞政治,绝对不行。
所以李白在唐玄宗这儿混来混去,都只是个御用诗人,没什么大出息。难道到了永王李璘那儿他就脱胎换骨了吗?当然也不是,李白依旧在政治上没有作为。
唐肃宗对李白的处罚其实也比较轻,关了一段时间后就给放了。但是由于有政治污点,所以永不叙用。此后李白便开始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归宿。唐肃宗知道李白翻不起大浪,所以也没打算对他动真格的。
当然了,李白在政治场上一塌糊涂,但是在文学场上,却成了一颗永不坠落的明星。再过一千年,李白还在闪耀,可那些搞政治的人呢?他们给后人留下什么了吗?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李白、李璘为何要起兵造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陷入了兵荒马乱的烽火之中,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李白也躲在庐山隐居。恰巧这时,皇室永王李璘带领大军东巡,李白被征辟当了幕僚。之后,永王欲学东晋故事,割据江南称帝谋乱,不幸被部下反叛,战死大庾岭,李白则被抓进了浔阳监狱。
后来,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叛乱被连累,无缘官场。
史料是这点史料,深入挖掘才发觉,“李璘谋反”事件一直是历史学界的谜题。
一,李璘是不是真谋反?历史学界一贯认为李璘是造反的,他们依据的是唐朝官方给出的标准答案,甚至唐玄宗也公开斥责永王造反,后世很多史料也说永王欲学东晋故事谋反割据。
玄宗称永王南下为:“擅越淮海,公行暴乱。违君父之命,既自贻殃;走蛮貘之邦,欲何逃罪?据其凶悖,理合诛夷”。《国子司业严公墓志铭》书写为:“永王璘,阴有吴濞东南之乱。”
历史既然定性李璘为谋反,那么,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
据《新唐书·李璘传》记载,安禄山造反时,玄宗下诏,命令永王为荆州大都督,又兼领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李璘到江陵赴任后,招募得几万人马。
江淮乃大唐赋税重地,李璘眼馋这块肥肉,想据为己有。却说太子李亨在灵武那边,竟然已经继位为肃宗了,他察觉了李璘的野心,下诏命这个兄弟李璘赶紧放下一切,去四川觐见太上皇玄宗,出乎意料的是永王李璘拒诏了。
注意了,这里有很多信息隐藏,那就是太子李亨即位,是没经过玄宗同意的,是强行称帝的;但是玄宗已经失去了威望和人心,尤其是军方势力偏向了太子李亨。玄宗没有实力反对,只能被迫接受这个结果,但他肯定不甘心放权,于是历史学界猜测,李璘就是玄宗反对新皇李亨的一枚棋子。因此,肃宗下诏,叫李璘去四川和老爹玄宗相聚,李璘拒诏不遵,是得到了玄宗的授意。
这就是著名的“玄肃之争”假说的一部分。其实,“玄肃之争”是史学家们猜测的,并不存在。为何说不存在呢?大家请看这则诏令:
“颍王、永王、丰王等。朕之诸子,早承训诲。……今者皇帝即位,亲统师旅,兵权大略,宜有统承, 庶若振纲,惟精惟一。颍王以下节度使并停。其诸道先有节度等副使,并令知事。仍并取皇帝处分。李岘未到江陵,永王且莫离使,待交付兵马了,永王、丰王赴皇帝行在。”——《唐大诏令集·卷36》
这则诏令是玄宗入四川2个月,肃宗已经即位后,玄宗亲自颁发的。从诏令可以看出,玄宗就是为了加强新皇的权力,发出了停止这些实权藩王的诏令。
既然并非“玄肃之争”,那么李璘是真的谋反咯?要不为何后来玄宗又公开说李璘是谋反作乱呢?
(肃宗剧照)
我们看史料,李璘在东巡之中,有一句“携儿女及麾下遁去”,说明他是带了一家老小的,问题是他若谋反,进军广陵的话,是不可能带家眷的;其次,若是谋反要占领地盘,在地方守军还没反应过来前,应该是奇袭或速战速决,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战果,史料却记载李璘在和李希言书信往来;最后,“璘与偒登陴望之,有惧色”,说李璘父子他们看到广陵三千守军在阅兵,就感到了畏惧,这根本就不像谋反。
那不是谋反,永王去东巡干啥?
江夏郡太守元结给出了答案,他上表说,朝廷怀疑永王作乱,却不知永王是为了防御盗寇(安禄山乱军),才带兵东巡的。希望朝廷明察。下面摘抄元结的上陈表部分:
“近日(永)王以寇盗侵逼,总兵东下,傍牒郡县,皆言巡抚。今诸道节度以为王不奉诏,兵临郡县,疑王之议,闻於朝廷。臣则王所授官,有兵防御、邻郡并邑,疑臣顺王,旬日之间,置身无地。”——《全唐文·为董江夏自陈表》
结合《旧唐书·肃宗本纪》里说的,“贼将阿史那承庆攻陷颍川郡,执太守薛愿、长史庞坚。甲辰,江陵大都督府永王璘擅领舟师下广陵。”
这就说得通了。
永王东巡,根本不是谋反,他只是想抵御阿史那承庆的贼军。但是,肃宗刚在北方强行继位不久,他还没发出调令,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永王却私自调动大军,不得不令他心头疑云丛生,以为永王要搞小动作。
肃宗却没有想到,他没即位前,玄宗在入四川途中,就加封永王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本就有抵御乱军的职责。
因此,永王不是谋反,被肃宗和玄宗怀疑成了谋反,而李白只是一个可怜的理想书生而已,抱着匡扶李唐皇室的梦想,期待和诸葛孔明一样建功立业。
二,李白是不是存心附逆?李白出生在富二代家庭,他爹是任城尉,师傅是剑圣裴旻,从小天资聪颖,文武双全,便自命不凡。
他当官进仕途,不是正经科举考进去的,而是一个叫吴筠的道士举荐的,有人考证说李白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而是他的身份没法通过“政审”一关,唯有走后门拉关系。
他被举荐当了翰林后,又恃才傲物,领导玄宗叫他写诗,他不但唧唧歪歪,还让高力士脱靴子,才肯写,上班时间又经常喝酒、醉酒,玄宗只得把他赶出官场。
李白想不想做官?肯定想了,都走后门了。李白有没有抱负?有肯定是有,什么样的抱负就不知道了。
但是自从被玄宗赶走后,他只能灰溜溜的隐居庐山,还写下一些类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
刚说完不能折腰事权贵不久,永王一来征辟,这货又屁颠屁颠的跟去了。
作为低级幕僚的李白,根本不会得知此行东巡的政治交锋,他还以为匡扶社稷的壮举,大有自己化身诸葛孔明,应刘备(永王)之邀出山平定天下的幻想。因此,做了一些东巡诗词。
后世苏轼等人,出于对李白的崇拜,为其洗白,说他是被胁迫的,大家只要一看他写的十一首《东巡歌》就知道,他根本不是被胁迫的,这货还想建功立业呢。
如: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璘东巡事件”被肃宗和玄宗怀疑,定性为谋反后,李白也就傻眼了,在浔阳监狱里,苦苦求朝廷放过,他老婆宗氏也是到处奔跑托关系。
虽然后来被郭子仪求情,得以赦免死罪,但是依然被叛终身流放夜郎;2年后在白帝城遇到朝廷大赦,立刻就坐船下江陵,沿途写下《早发白帝城》。
后来,李白一直想做官,但已经不可能了,晚年只得吟诗作乐,病死在当涂。
李白、李璘为何要起兵造反?
李白,大家都很熟悉,提起他想到的首先是他的诗,再就是酒,然后是剑。这三样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仗剑天涯的书生剑客,给人的印象是才华横溢,但也放荡不羁,怎么也不会和造反联系起来。而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李白和他在一起确实有过造反。这件事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往蜀中,太子李亨灵武即位,这件事让李璘起了小心思,于是准备造反,并且以对抗安史叛军的名义欺骗了李白。
公元756年七月二十八日,玄宗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成都,玄宗想起一路上的艰辛,不禁感慨万分。八月二日这天,玄宗发布了一道圣旨大赦天下,并开始任命官员,其中太子李亨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兼任“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命他“南取长安洛阳”,并任命了李璘和其他几位皇子为各方面的节度大使。但早在半个月前,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并尊玄宗为太上皇,这一刻大唐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同时有两位皇帝。
为了唐朝的未来,玄宗纵然不想让出皇位,但事已至此唐朝已经再也经不起波折了,于是玄宗得知李亨即位之后,就正式下了退位诏书。而之前玄宗发布的诏书却引起了另一个隐患。永王李璘按照排位是一辈子与皇位无望了的,但安史之乱给了他这一个机会。太子李亨可以擅自即位,现在他李璘有玄宗让其自领一方兵马平叛的诏书,把他对权力的野心给撩拨了起来
得到玄宗的任命后,李璘立马动身离开巴蜀前往了江陵,在当时江淮地区的财赋都要在江陵中转,所以江陵府库财宝堆积如山。李璘到江陵之后立马用这批财宝招兵买马,短时间就招募了数万兵马。
但好景不长,想要依靠江陵占据半壁天下的李璘刚踏出第一步就被生死覆灭了。之后他的一大批党羽也被诛杀,其中李白也差点死在这其中。
李白在文学和诗歌上的才华确实震古烁今,但在政治上却不尽如人意。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隐居在庐山,永王李璘入江陵的时候向他发出了邀请。李白一直都想着当官报效国家,在当时李白看来,永王是受旨招兵平叛的,投入他门下就可以建功立业,救黎民于水火,挽国家于危亡。于是同意了永王的邀请,并作了《永王东巡歌》“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直到李璘的事情败露,李白才醒悟过来,后悔不已,但已经为时已晚。所幸得到了郭子仪的多方营救才免于一死,最终被流放夜郎。
李白、李璘为何要起兵造反?
严格来说,永王李璘和李白并不算造反,因为在他还没正式对李亨发难的时候就已经宣告失败了,李璘只是不服太子李亨继位做了皇帝,所以继续沿用着老父亲玄宗的昏庸,继续割地自立的同时扩张地盘而已。
在马嵬坡之变后,已经没有前途的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带着亲属兵马去了四川逃难,而太子李亨带着大部分兵马去了灵武,打算招罗军队对抗安史叛军。
由于在危难关头敢于面对,李亨一行人得到了地方官员和百姓的支持,在去往灵武的路上,李亨沿路收服了不少散兵败将,更是得到了大唐养马地平凉的数万匹战马,兵势愈加强盛。
在到达灵武后,朔方镇留后杜鸿渐和朔方官员主动交出了整个朔方镇的兵粮军马,并力劝李亨称帝,在玄宗的威势下战战兢兢地活了十几年,再加上马嵬坡之变的形同逼宫行为,李亨此时巴不得继位登基,尽快将权力握在手上。
天宝十五年七月初九,李亨在灵武举行登基大典,大赦天下,改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年,遥尊远在四川的父亲李隆基为上皇天帝,发布讨贼诏书,召集天下兵马讨伐安禄山、史思明,可就在此时,南方却也不安稳起来了。
李亨初继位,摆在他面前的就有两大敌对势力,一方是北方士气正盛的安史叛军,另一方就是位于南方,手握山南东路、黔中、江南四路,坐镇南方重镇江陵的永王李璘,控制着长江流域的经济命脉,拥兵数万不服李亨。
李璘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兵力,主要还是在于唐玄宗的恋权,即使在如丧家之犬逃进四川后,唐玄宗还是想着牢牢捉紧大权,继续做着他的无上至尊之位,可是在四川难以遥控全国,唐玄宗想了个馊主意,派出身边的儿子们出川,分散于天下各地为当地都督,全权掌管地方事务。
在李亨继位之后,虽然立刻就派人将消息送入四川,但早在李亨继位前三天,唐玄宗就下诏,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统辖朔方、河东、河北、平卢北方四镇,永王李璘为江陵府都督,统三镇兵马,其余的还有盛王李琦,丰王李拱等,各自分封地盘。
就在唐玄宗的诏书出去之后,几乎同一时间,李亨称帝的消息也传到了四川,唐玄宗一听自己已被架空,顿时心如死灰,只能同意了这个既定事实,可是唐玄宗还是留了个后手,他虽然承认李亨的继位,但却不将自己已经发出的诏书作废,在各地给李亨埋伏下一个个定时炸弹。在李亨称帝后,除了唐玄宗外,各地的兄弟们也有很多不服气的,其中又以永王李璘最为激进。
李璘为唐玄宗第十六子,因为幼年丧母,长兄为父的李亨一手一脚地将其抚养长大,但李璘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感恩,在马嵬坡之变时,李璘也身处其中,亲眼见识到了兵变的威力,在被父亲派去南方做了大都督,掌管四镇节度之后,李璘的野心也日趋膨胀,不听哥哥李亨的号令,依旧声明支持唐玄宗的皇帝地位。
对于这个不听话的弟弟,李亨为了不耗费精力,将力量全部用在平定叛乱之上,也不愿多动刀兵,于是下诏让李璘前往四川拜见太上皇,李璘虽然长于深宫之中,心机不深,但也不是傻子,知道一入蜀就如龙困浅滩,所以直接回绝了李亨的命令。
李璘在南方收揽士卒,又得南方赋税,身边也聚集起了不少文武之士,其中就有当时的大文豪李白,他在安史之乱时避入庐山,应永王之邀出山,做了永王的都督从事,兵精粮足的李璘在李亨继位当年的冬天,以借口东巡的名义,带着大军直奔广陵。
而李亨早在李璘不服调配的时候,就派了亲信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管辖广陵十二郡之地,来瞋为淮南西道节度使,管辖汝南五郡,分派心腹领兵分布于江南诸镇,全面包围李璘,后李璘出兵进攻吴郡、广陵、当涂等地,李亨事先摆下的诸镇立刻起兵回击,大战立开。
李璘军队虽然强大,但国难当前,李璘不思为国出力反而对已经尽得人心的李亨发难,自然是不得人心的了,在高适等军的进攻下,李璘军节节败退,大将季广琛带着数千精锐脱离李璘,李璘兵败如山倒,只好带着老婆儿女,如惊弓之鸟般逃窜,最后死在了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手里。
而在四川的唐玄宗,在听到李璘起兵的时候,就下令将其废为庶人,流放房陵,希望可以借此保住李璘全家,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李璘还是被杀死在乱军之中,李亨也因为李璘为其亲手抚养,况且兄弟相残,传出去也对当时的局势不利。
所以李亨也没公开说李璘谋反,而把皇甫侁等人处死,再封李璘的儿子们为王,直到代宗继位,才彻底地为叔叔李璘平反。因李璘“谋反案”而受牵连的李白,在永王李璘兵败后,李白于浔阳获罪入狱,后流放夜郎,在走到巫山的时候遇到大赦,虽留了一条命,但也从此与仕途无缘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李白、李璘为何要起兵造反?
李白:我是无辜的,我一快六十的老头,哪还有心情折腾?
首先我觉得李白肯定没有造反,毕竟在李璘所谓的造反时,李白已经是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了,他没有必要参与这种掉脑袋的事情!
那么李璘是怎么走向这条不归路的呢?
唐玄宗在开始还不错,但是到了后期就开始沉溺杨贵妃的温柔之乡,他把朝政交给了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俩人玩弄权术,蒙蔽玄宗,朝政开始腐败混乱,这让安禄山有可乘之机!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影响非常大的“安史之乱”。
配图-1
但是唐玄宗和太子李亨都被迫急忙应对,玄宗带着皇室一伙人往四川逃往,而李亨则组织人员兵马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等,而李亨则被朔方诸将拥戴,自行登基,这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正当国内形式焦头烂额难以收拾的时候,南边的李璘受到别人的蛊惑有了反心!
其实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李璘,当初李亨登基,李隆基也是心里不服气的,他把所有的儿子都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军政大权!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等安史之乱平息之后,给李亨捣乱造反!
毕竟他才是受到加冕的皇帝!李亨是自己私自登基的!是不得大家伙认可的!
而这个李璘是被唐玄宗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路节度使!总部设在江陵!可以说他所统辖的范围就非常大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国土都在其治下!
配图-2
而此时的李白,正在庐山退休度假,我们都知道李白虽说无官无职,但是他的名气非常大,玄宗对其也是礼遇有加!在唐朝对诗人这种文化人还是比较有认可的,这不李璘对其也是拉拢看重,三番五次的请李白出山给他当幕僚。
李白这个时候应该有56-57岁了,在唐朝这算是高龄老年人了!后来经不住他们的诱惑还是出山了,在永王帐下做了幕僚!其实李白在政治上是很迟钝的,他有给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只是拿来当做一个话筒而已!
李璘在江陵大肆的招募兵马,此时的他还只是想怎么壮大实力自保,毕竟哥哥都称帝了,自己要死没有点实力,万一那天看自己不爽,挨打怎么办?难道要像老爸这样东躲西藏,忍气吞声?当然可能也还有别的目的!
配图-3
后来李亨用房琯,结果房琯在陈陶斜大败,这让李璘看到哥哥的弱点,他不太会用人,这样下去大唐江山不能交给他!
这个时候李璘身边的人都劝他自立,不说抢哥哥地盘吧,就建立一个以南方大片土地为基础的小国也行!包括李璘的儿子和身边的幕僚都怂恿他,他开始有点心动了!
本来这还没有执行的想法,却不知怎么地泄露了,李亨听到自己曾经那么照顾有佳的弟弟造自己的反,很是伤心难过,但是李璘还没有开始做什么,于是李亨准备原谅他,并且下旨要他回到四川李隆基身边!
配图-4
可是李璘没有听李亨的,他下令大军,沿着长江而下,攻击了吴郡(苏州)和广陵(扬州),并且杀了丹徒太守阎敬之,这就坐实了谋逆的罪名了!李亨连忙派人讨伐李璘!
在面对讨伐大军的情况下,李璘的手下纷纷叛变!这让李璘大跌眼镜!都还没有打,你们都投降了!这算什么事?他急忙带着家眷往岭南逃跑,但是在大庾岭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
而作为李璘幕僚的李白干了什么,让李亨非得杀他呢?李白当了李璘的宣传委员了!他写诗赞扬李璘!
《永王东巡歌》总共十一首!其中一首是:
“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单从字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谋逆的痕迹,只是单纯打夸奖,但是在那个年代,你要是夸奖了逆臣,那你就是同伙,李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给抓了,后来在郭子仪的营救之下,才得以保命!
所以李白其实没有参与李璘的叛变,只是他站队站错了行列,最终受到牵连!
李白、李璘为何要起兵造反?
安史之乱是改变唐朝国运的一场大乱,唐玄宗李隆基畏难而躲进了四川(四川易守难攻),太子李亨则借着平叛离开了李隆基的控制。这时一代诗仙李白,没有去投靠旧主李隆基,也没有投靠太子李亨,而是选择去做了永王李璘的入幕之宾。此时的李白的行为,是打算为国建功,还是为己立业呢?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是一直未变的主旋律,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不过李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虽然至今对他的身世都没形成定论,但他不能正常参加科举,是我们一直都知道的。虽然他很早就以诗名红遍了大唐的大江南北,但是他依然有一颗入仕为官的心。既然正常途径走不通,他就开始走“终南捷径”,这是一个先想办法出名,然后让君主主动邀请的路线。公元742年,过了不惑之年的李白终于如愿以偿。
不过现实很快就让李白体会到“世界那么大,没钱真可怕”。在外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李白准备再次重返仕途。但是此时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没有选择去投救主,因为李隆基连着自己的女人都没有能力保护;李白也没有去投靠太子李亨,因为他认为李亨不会是叛军的对手,他还曾写诗讽刺二人“二圣出游豫, 两京遂丘墟”
不过现实很快就让李白体会到“世界那么大,没钱真可怕”。在外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李白准备再次重返仕途。但是此时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没有选择去投救主,因为李隆基连着自己的女人都没有能力保护;李白也没有去投靠太子李亨,因为他认为李亨不会是叛军的对手,他还曾写诗痛斥二人“二圣出游豫, 两京遂丘墟”;他最终选择去投靠自己心目中的“贤王”,永王李璘。
投靠永王之后
此时的永王李璘是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的军政一把手节(节度使),并领江陵大都督一职。在李白看来,李隆基已经如冢中枯骨,而李亨身陷兵凶战危的前线,江北早晚是安禄山等人的囊中之物。只有李璘坐拥江南,远离战乱,极有可能是未来之主,所以李白认为李璘会是最大的潜力股,而且此时李璘连太子也不是,此时去“烧冷灶”,未来一旦成事,那就会有拥立之功,这对于仕途不顺的李白,无疑有着绝大的吸引力。
进了李璘帐下之后,李白一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文学上宣传李璘的威望,如写出了不少歌颂李璘的诗句“聚散百万人”、“秋毫不犯三吴说”。另一方面是为李璘积极献言献策,他对自己的作用也做了记录“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那么他是怎样为李璘出谋划策的呢,详细的细节骆驼没有找到,但是骆驼从《资质通鉴》中,找到了一些李璘谋士言论,由此可以看出一些李璘的想法。
最直接的,当属李璘核心谋士薛镠的“宜据金陵 , 保有江表, 如东晋故”。也就是说,李璘没有打算跨江收复失地,击溃叛军。他想的是占据江南,效仿东晋司马睿,划江而治。作为李璘幕僚的李白,应该是知道,并赞成李璘这一计划的。所以李白当时应该不是想为国建功,而是想为自己的前程博一把,不过他失算了,作为一个诗人,他可能游刃有余,但是作为一个政客,他就差得太远了,他的老朋友高适早就对李亨说了“璘必败之状”。所以后来高适平步青云,而李白却郁郁而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