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那其他各朝又“不正”在哪里?

得国正者,惟汉与明?这话我倒是不认可。

因为得国无非两种方法,一种靠拳头,一种靠手段。而任何想要建立新王朝的封建君主们,就算再有手段,也必须要回到拳头这儿来。正如伟人所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由此可见,无论汉朝还是明朝,都是靠拳头夺取的天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出现呢?主要是因为,汉朝和明朝在建立的过程中,并没有依靠多少前朝的力量。

一、从一无所有,到一切都有。

白手起家的故事,在很多人看来似乎都成了神话。因为白手起家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因为你没有强大的家业作为支撑,走到哪儿都会碰壁。

三国时期,刘备就是白手起家,你可以看看他有多困难。20多岁就出来闯荡,46岁都没有栖身之所。年近50,才开始开创基业。再看看曹操,30多岁就有了基业,孙权19岁就称霸江东,这就是家业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的时代,真正白手起家的,还真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

1、刘邦。

刘邦稍微好点,他好歹是秦朝的基层公务员,日常生活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甚至还有点闲钱可以吃喝玩乐。

但是你要说这样的家业能支撑他建立大汉王朝,那就瞎扯了!这些家业最多足够他结交一帮生死弟兄。在弟兄们困难的时候,刘邦可以慷慨解囊,这是俘获人心的最好办法。

因此刘邦的人缘很好,在他造反的时候,这帮兄弟们全都誓死跟随。刘邦就没有借助秦朝的力量,而是自己从几百人的队伍,一直壮大到足以称霸天下。

所以说刘邦“得国正”,这事儿说得过去。毕竟人家是白手起家,能办成这件事的人,可谓天纵奇才。

2、朱元璋。

朱元璋就太惨了,他小的时候,家乡闹饥荒,结果父母哥哥都被活活饿死了。为了生存,朱元璋不得不选择出家做和尚。

做和尚也就算了,寺庙也不富裕,因此他还得到处去化缘填饱肚子。其实就是拿了个寺庙指标去要饭。这出身,可谓是低到了尘埃里,在历代帝王中无出其右。

可就是这种出身的朱元璋,偏偏在后来成为了红巾军领袖,娶了郭子兴的干女儿,从而有了建立明朝基业的基础。

所以说,朱元璋也是白手起家,而且这双手比刘邦还要白。他能够建立大明王朝,的确也算得上“得国正”。

二、你们得国正,不代表人家得国不正吧?

除此以外,真正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君主们,基本上都是靠着前朝的关系上位的。他们依靠前朝的关系,有了很强劲的实力,再夺取帝位建立自己的王朝,就稍微轻松一些了。

  1. 比如说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秦国有着8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秦始皇之前,更是奋六世之余烈,给他攒下了偌大的家业。所以说秦始皇建立秦朝,主要依靠的是祖辈们的积累。
  2. 西晋王朝,是两汉以后,有一个大一统王朝。司马炎也不是创业之君,他的爷爷司马懿夺取了曹魏政权,这才让司马家有了争夺天下的基础。他的大伯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昭,更是帮司马炎铺平了篡位的所有道路。
  3. 杨坚建立的隋王朝,其实也是在北周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隋文帝杨坚,是北周静帝宇文阐名义上的外公,又是执掌大权的辅政大臣。他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继而完成了灭陈大业,实现了一统江山。
  4. 李渊建立的唐王朝,也是在北周王朝和隋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李渊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是北周唐国公,到了李渊这一代,又成了隋朝的唐国公。所以说李渊起兵的时候,本身地位就很高,实力也很强劲。

这些都是大一统王朝,他们的建立者真的“得国不正”吗?当然不是,人家也是靠自己的努力用拳头打下来的江山。

只不过他们在用拳头的时候,平台更加高,所以不需要出太多力气,就能够拿下江山。这也是他们的祖辈和自身的努力给他们攒下的基业。

所以说,这些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实也是“得国正”的。不过跟刘邦、朱元璋这种白手起家的君主,的确是有些差别。

三、元朝和清朝,不也跟汉朝、明朝类似嘛!

很多人把眼光主要集中在了汉人建立的王朝上,实际上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元朝和清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元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王朝。从理论上来说,加上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的领土,元朝足有33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绝对是历史上,有人类以来,领土最大的一个王朝。

哪怕就元朝自己统治的范围,也有1372万平方公里。所以说,即使这个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即使这个王朝不满百年,我们也必须要承认这个王朝的存在。

而元朝的创业者成吉思汗,不就是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建立起了大蒙古国的基业吗?虽说是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但也不可否认人家的这种白手起家的方式,和刘邦、朱元璋没什么太大差别,都没有依靠前朝。

至于清朝,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提起的伤痛。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因为我们现在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真的要感谢一下清朝。

清朝占地面积在1270万平方公里左右,是个正儿八经的秋海棠。他的奠基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人虽然是明朝的建州卫总兵,但是他最初也是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

从一无所有,到一统建州女真,再到完成女真部落的大一统。努尔哈赤的确也是白手起家,此后他的子孙拿到了接力棒,入关建立了清朝。

所以说,用白手起家作为标准的话,元朝和清朝,也是“得国”比较正的王朝。你再怎么不愿提起,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总结:拳头代表一切。

说实话,哪有什么真正的“得国正”呢?还不都是靠拳头打下来的天下嘛!刘邦和朱元璋要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夺取天下?

同样的道理,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也是手握重要军事力量,才完成了大一统。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也是手握重兵,打服了周围的诸侯,才有了天下。

所以说,拳头即政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得国正”,只要你的拳头够硬,我认为就是“得国正”的一种体现。

参考资料:《汉书》、《明史》等。

为什么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那其他各朝又“不正”在哪里?

刘邦起事时已经躲入山林,连亭长都不是了,一介布衣反秦最终建立强汉。朱元璋开局一个碗,通过驱逐鞑虏建立大明,正义程度甚至比汉朝还高一点。汉朝后面嘛,曹魏篡汉,西晋篡魏,五胡十六国杀戮暴虐,留下两脚羊的惨剧,南朝宋篡晋,宋齐梁陈一个篡一个,都是权臣起家,隋杨坚篡外孙,李渊篡表侄隋恭帝,五代十国就是从背叛开始的,宋朝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清军入关留发不留头,各地屠杀无数。列数下来,还真是!

为什么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那其他各朝又“不正”在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明白,中国帝王为什么:有人可以封泰山?有人不能封泰山?才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对中国帝王历史总评论上有一个评论说:春秋战国无义战,并且礼崩乐坏。

所以从春秋战国以后,得到国家管理权利的都没有正义的。因为春秋战国属于内斗。

这个没有正义的评语,是以中国古代历史中,对获得王位的人,有一个标准得出来的。

这个标准就是从,有巢氏,燧火氏,神农氏,三位开国第一国君为标准制定出来的。

有巢氏:就是第1个建造出房屋的人。

燧火氏:就是第1个可以钻木取火的人。

神农氏:就是尝百草分出可食用与不可食用植物的人,只不过后来说是第1个找出草药功能的人了。

由这三位的贡献可以看出,第一发明出对整体人群有巨大益处的物品的人,就是帝王的标准。只不过当时记录成:三皇。

所以中国历史上记载成:天,地,人,三皇。

后来又有了一个标准,这就是黄帝,舜帝,禹帝,夏帝,周公。这5个人号称:五帝。

黄帝:

带领整体人群,在自己所居住区域树立轩辕门,穿丝绸,用车与鼓,得号一个“华”字。与炎帝居住在中间位置上,共同构成“中华”一词。

舜帝:

先用大禹的父亲,治理大水失败,采用大禹治水得以成功的。对整体人群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事情。

禹帝:

治理大洪水成功以后,受舜帝禅位,得了帝号。

夏帝:

就是大禹的儿子,继承了他父亲的帝位,建立了夏朝。并且同黄帝的“华”号,共同拼合成了“华夏”一词。

周公:

传承了伏羲八卦,只不过将三爻八卦,改成了六爻八卦。从而也立为帝号了。

这就是老百姓口里面说的:三皇五帝。

由位置排次上看,皇比帝靠前排位的,这就是皇比帝要大一些。

可见:皇是皇,帝是帝,两个互不掺和的。

实际上皇,就是忽现忽不现的太阳,悬在地平线上,模模糊糊似有非有的状态。属于上天的表示。

而帝,就是极远极远处的地平线,隐隐绰绰的,似清楚又不清楚的,模模糊糊是圆非圆的一种现状的表述词。属于大地的地。

这才是,天地,人,三皇的来历。

也就是,皇与天一样,帝与地一样,从而才有:天地人合一说。

这与后来的,儒释道合一说,是一致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以为自己很厉害很伟大了,就把皇与帝合并起来,称自己为皇帝了。后来所有的帝王都称自己是皇帝了。

但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并不符合真正的皇帝的标准。所以有的皇帝可以封禅泰山,有的皇帝不能封禅泰山。

后来有人评议各朝各代的皇帝的时候。

又把刘邦建立的汉朝,和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认定为是正统正宗的王朝。其他各代王朝就不算正统正宗的了。

因为刘邦是反匈奴,平天下的,对中原人群不受外族侵犯立了汗马功劳的。并且形成了汉族人群。

而赵匡胤,结束了唐朝以来中原大地上政权更替的乱象,使中原大地的人们进入了和平时代。

而朱元璋,是反蒙元帝国的,使蒙元帝国建立的种姓制度被废除了,解放了中原人。

而其他历朝历代的国王,都属于内讧内斗,争权夺势,自己人相残,夺取国王位置的。从而不算是正统正宗的国君了。

因此排列下来:

三皇五帝,汉朝,宋朝,明朝。可以入选为正统正宗的帝王。

这都是对整体人群有巨大的宜.益.利贡献的帝王,也就是要么有发明创造,要么抗灾救难,要么排除外来侵扰,使整体人群进入和平祥和年代。从而成为了对帝王标准的确定。

比如说反对秦始皇以后形成的战乱局面,由刘邦彻底解决了。并且向西抗击匈奴成功了。

而唐朝则不行。干得好好的隋炀帝被他给推翻了,把人群引入了战乱了。虽然对外开放是唐朝华盛一时,篡权的名声是改不了的。

宋朝是结束了唐以后的乱局。

元朝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其中长江以南的汉民。是最低微的人群。

明朝结束了这个三六九等的等级制度。

清朝实际上也是把汉族看成是很低微的人群。康熙以后才渐渐的好了一点。

但是清朝末年将中国陷入了没有过的奇耻大辱之中。把一个住木屋,穿丝绸,用瓷器,佩金佩银佩玉,追求奢华的中华人群,弄成了外国列强任意掠夺而极穷,又受尽欺辱的东亚病夫。

清朝末期以前的中国,不论怎么战乱,怎么互相内部起哄斗争打仗,抢夺资财,弄来弄去仍然是在中国本地转攸,没有流失出中国以外的。所以一旦内讧打仗停止,立刻就恢复起了,繁荣昌盛了。

清朝末年以后,从1840年算起,由孙中山带头推翻满清政府,到新中国建立的1984年,中国才渐渐的恢复起原来的生产规模和状态。并且开始步向小康了。

可见这次浩劫。耗费了中国人140多年的时间才恢复起来。

由上述所述,可见中国帝王的标准一共有:

1.自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惠益于整体人群。此样的人号为皇。

2.对整体人群有抗灾斗难的功绩作出,使整体人群脱灾解难。此样的人号为帝。

3.组织整体人群抗击外来侵入,使整体人群过上和平的日子。此样的人号称国君。

4.依据自己整体人群的力量实力,对自人群和外人群,完成了开疆拓土的业绩。这号的人称为帝王。

5.团结自己整体人群,又同周边人群建立友好关系,形成友好往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号的人称为王。

其中。

国君,就是不惹事,不怕事,完全可以自保。

帝王,就是顺者,昌逆者亡。

王,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和气和睦,建构各式各样的友好关联关系。

国君,帝王,王。就是秦始皇改称的皇帝。

但是,帝王的开疆拓土,原本是用自己的产品制品物品销往各个地方去,扩大销售地区。后世传于外地,被那里的人理解成了,对他人地盘儿的夺取掠夺占有。从而帝王就有了两种形式不同的标准。

从而,得国正与不正,依据的标准就是上述的状况。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为什么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那其他各朝又“不正”在哪里?

原话是:“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意思一目了然,就是自夏商周三代以后,得国最正的也就是汉朝和明朝了。

不是说得国正的只有汉朝和明朝,题主不知是对于文字理解有限,还是别有用心,竟然能硬生生将这句话的意思给说成就汉朝和明朝得国正,其他朝代得国不正,简直是绝了。

这段原话出自《明史讲义》中的第一章“开国”,作者孟森先生,是中国近代明清史学家。

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呢,孟森先生的理由是:“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简而言之是有三个理由:一、是出身布衣,是白手起家靠自己,不是靠家族啊或者其他什么外力。

二、不是前朝身居高位拥有巨大权势的重臣或者一方诸侯,没有吃着前朝的饭砸着前朝的锅,道义上说得过去!

三、初心是反对压迫为民除暴,是站在维护农民的立场上,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为了自己登上皇位的野心,而生灵涂炭,不是视人命如草芥,视天下为棋盘,自己为棋手,其他人皆为棋子,为了赢,什么棋子什么人都可以牺牲的。

要以这三个条件来看,能同时满足的也就是汉太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所以评价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相对来说也算客观,不知道某些人如何想的,不就事论事对这句话来进行评价,反而是变相扭曲这句话意思,简直是滑稽。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为什么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那其他各朝又“不正”在哪里?

这句话出自史学家孟森的《明史讲义》――第一章,开国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孟森给出的理由是:

1,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权之嫌;

三代以下,名为禅让,实乃篡夺,得国惟以革命为正大。

禅让,本是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王权更迭方式,后来由王莽开始,至曹丕正式完成了“禅让”的操作流程。

所谓禅让,其实就是篡位,有机会篡位者,不是权臣,就是悍将凭借的正是“威权”。

汉朝以降,曹丕(魏)、司马炎(晋)、刘裕(宋)、萧道成(齐)、萧衍(梁)、陈霸先(陈)、杨坚(隋)、李渊(唐)、赵匡胤(宋)无不如此。

刘邦和朱元璋是例外,二者都是白手起家,以布衣之身一统天下。

2,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刘邦也好,朱元璋也罢,最初造反都是反抗暴政。由于远离权力中心,所以最初并无称帝之心。

“革命之起,急于称帝称王者,篡夺之心理也,惟以吊民伐罪为号召,则不必以己身之名号驾乎为国为民之上。”

历代由“禅让”而来的王朝更迭,都是先有篡位之心,一步步按拜相、封王、加九锡等步骤完成改朝换代,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不同。


所以,所谓的汉与明得国最“正”,前提是定义了什么是“得国正”。简单的说,就是白手起家、没有凭借威权篡位,最初也没有改朝换代之心。

显然,在这一定义之下,只有汉与明符合这一条件,其它朝代得国都“不正”――基本上都是预窥神器、凭借威权篡位。

为什么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那其他各朝又“不正”在哪里?

就一条,不能篡位,排除了一大批朝代。

大一统的王朝中,司马氏上位,西晋是标准的篡位,杨坚废北周,算是篡位,李渊废杨侑,且本是隋朝贵族,也算篡位,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篡位也不必说了,很多人都不认可是大一统王朝。

再排除外族入主中原,这些肯定不算“正”,伴随的是大量的杀戮,肯定被排除的。

南北朝乱世,相互篡位,五代十国篡来篡去,这都不用说了。

一番操作下来,这就只有汉、明相对靠谱了。

这两个王朝都是草根起家不算篡位,更重要的一点是顺从了当时的民心,《易经》中讲顺天应人,一般反抗暴政的口号都会用到。这是占据了所谓的“大义”,因为他们的前朝都有“暴政”的名头,铲除前朝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是替天行道。

事实也是差不多,虽然他们都有铲除功臣的行为,但对老百姓来说,整体生活环境还是在往好的一面发展。

个人对隋唐两朝倒是有点看法,隋文帝杨坚虽然属于篡位,但换个角度看,也算是恢复汉家江山,平定了数百年的乱世,以及开皇之治,这个功业还是很大的,一代雄主也。

唐朝又不一样,李渊的“篡位”是篡了个寂寞,因为这个傀儡杨侑本来就是自己立的,你不立,他就不存在篡位。

至于说李唐占了大隋江山,那就是另一个说法了。

李唐起兵之前,杨广已经被天下义军赶到江都半死不活了,这时候咱老李还在乖乖地在晋西北打山贼呐,都打成一锅粥了。

你杨广自己把江山搞没了,这也不太好怪到李唐的头上,人家还没动手,你就已经废了,而且也不是我把你搞废的。江山已经丢得七七八八了,我不动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得利。

再说李渊是隋朝的臣子,是贵族集团,这个身份跑不掉了吧。那也不好说,这唐国公的身份是北周时期就有的,李渊属于世袭爵位,他爷爷李虎,他爹李昞都是唐国公,又不是你隋朝给的,两家作为合作干掉北周的伙伴,隋朝只是承认并延续李家这个身份而已。

话又说回来了,隋朝能代北周,灭南陈,攻高句丽等李家也是出了大力的,这么论的话,李唐好像也不欠隋朝太多东西。

李唐起家的军队大部分都是自己招来的义军山贼,也不是原本的隋军,李秀宁一人就收编了七万义军部队,也是溜得飞起。

至于李唐江山也是从太原出兵起,一刀一枪打下的大唐盛世,南征北战击败无数强敌的结果,这又跟隋朝有什么关系呢?这跟其他依靠“原政权”力量而形成的篡位形式有本质的区别,这点挺重要。

抛开二者之间的那点亲戚关系,李唐也没干啥出格的事,就篡位而言,李唐的“锅”属实不该那么大。最后平定乱世,一统天下这功劳也足够了,毕竟这乱世又不是李家搞出来的,而是李唐结束的。

唐初的二十万突厥大军南下,确实是李世民挡下了一次兵灾,其中危机着实令人后怕,搞不好又是一次中原大地的生灵涂炭。这个账也该算到杨广头上,他老爹隋文帝已经玩废的突厥,被杨广不断放养,又赏赐大量物资,致其兵强马壮,史称“控弦百万”,才有这次危机。

所幸咱李二哥雄才大略,整备军力很快就灭了这个强敌,拓地千里,将大唐版图扩至贝加尔湖以北,成就“天可汗”之威。个人认为这是能媲美汉武帝破匈奴的壮举,只是大唐一系列军功太盛,反倒没那么突显了。

说了这么多,主要意思是大唐虽然与前朝关系上有点纠葛,但也没有传言那么不堪,还算是比较“正”的,虽比不了汉明,但也排得上号了。当然,你要非说野心家之类的,那汉明也跑不了,水至清则无鱼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