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
一、汉朝最初的分封是为了功臣的利益,郡县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刘邦打天下那会儿,一穷二白,有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身边这帮兄弟为啥拼死拼活跟着你干呢?还不是因为刘邦给他们画了一张大饼嘛:
哥儿几个都听好了,甭看咱们这个集团目前看着像个小作坊,等到我们集团上市了,圈了股民们的钱了,你们几个全都是亿万富翁!
正是有这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才会让这帮人起早贪黑地给刘邦打天下。等天下打下来了,你总不能不搞分封吧?
刘邦的确可以厚着脸皮不搞分封,可是人家功臣们手里都攥着股权呢!这东西可不是你想废掉就废掉的。你敢不认账,人家就敢起兵造反。
既然玩了这个游戏,就要守这个游戏的规矩。于是乎,刘邦一口气封了7个异姓王,每封一个,这心窝子就疼一次。那本来可都是老刘家的私人财产啊!
这7个人分别是: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地盘是一个比一个大,刘邦果然不痛快了。于是乎开始找这帮异姓王的麻烦。因此除了长沙王吴芮死得早以外,其他人都被刘邦给收拾了。
其实刘邦分明知道,郡县制才是正途,可是不许诺这帮功臣的话,这天下是打不下来的。所以才有了汉朝初年的分封。
二、汉朝此后的分封,纯粹为了老刘家的私利。除了功臣以外,还有一个庞大的集团,是刘邦必须要重视的,那就是宗室。别看夺取天下的时候,宗室们未必给刘邦出多少力。在关键时刻,刘邦是得重用宗室。
为啥?因为宗室毕竟是自己人,大家都姓刘,难道还能为旁人着想,牺牲老刘家的利益不成?因此在诛杀了异姓王以后,刘邦便下令:非刘姓者不能称王。
也就是说在汉朝不姓刘,以后是不能封王的!这显然就是在给老刘家内部争取权益了。首先获利的就是刘邦的那帮儿子,他们纷纷都被封为王爷。
其次获利的就是刘邦的兄弟们,他们也成为了王爷。大哥刘伯被追封为武哀王,二哥刘仲被封为代王。四弟刘交被封为楚王。
除了几个亲兄弟外,还有堂兄弟。堂哥刘贾被封为荆王,堂弟刘泽被封为燕王。这么一来,原先封给外姓人的王爵,一下子都落在了老刘家的人手里。
这么一来刘邦心里就放心了,因为只有老刘家的人掌握了天下各地的大权,这刘家的江山才能稳固。
三、功臣们怎么就能答应的呢?卸磨杀驴这种事情,几乎成了一种传统。在刘邦除掉几个异姓王以后,其他功臣是怎么答应的呢?
其实这件事很好理解,给你画个大饼的同时,你肯定给集团发了疯似地卖命。等到集团做大了以后,你肯定也是集团的重要领导之一了。
这个时候董事长忽然宣布,股权无法套现,大家还是领工资过日子。这个时候你肯定不干,于是董事长搬出了杀手锏,那就是分红照样发。
虽然股份不能套现,可是每年都有分红可以拿,你还能有什么小脾气呢?小样,做董事长的,还不把你的那点心思拿捏得死死的?
刘邦也是一样,功臣们虽然不能封王了,可是还有其他爵位可以封。公侯伯子男,全部都是古代男子们的爵位。每一种爵位都是有一定食邑的。
这种爵位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兵权和政权,只有财权。你可以享受这些百姓的税收,但是想要在这个地方称王称霸,你就不要想了,这帮人还是朝廷的百姓。
换句话说,你有割韭菜的权力,但是没有这块韭菜地的所有权。让功臣们彻底闭嘴的是,这种割韭菜的权力,可以世袭。
这下子功臣们没话可说了,还能说啥啊!老大已经够仁至义尽了,你真的要在人家身上掰块肉下来,人家还不把你给撕了不可!见好就收算了。所以一般情况下,侯爵就成了后世功臣争夺的目标了(李广哭晕在了厕所)。
四、事实证明,分封制和郡县制同时进行,比较容易制造混乱。同一个姓氏的,难道就不会产生矛盾吗?当然会,为了权力,哪怕是亲兄弟、亲父子,在历史上产生矛盾的人都比比皆是,更别说同姓之人了。
所以说刘邦的这种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制度,给后世子孙埋了一口大锅。到了汉文帝时期,地方诸侯王就有点不受控制了。
比如说吴王刘濞就开始私铸劣质钱,还收容朝廷要犯为自己卖命。汉文帝是个乖宝宝,所以把这个问题遗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汉景帝。
汉景帝是个暴脾气,一言不合就要削藩。结果人家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吓得汉景帝赶紧把大忠臣晁错给杀了。最后靠周亚夫才平定了叛乱,即使平定了叛乱,诸侯王依旧是汉朝巨大的隐患。
汉朝要不是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恩令的话,还真的要被这帮诸侯王给搞完蛋。不得不说,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个天才。
西晋时期,也是倡导分封和郡县并行的制度,结果只传了一代,司马家的八位王爷先后带兵崛起,造成了八王之乱。为后来的五胡乱华打下了基础,差点把司马家给灭族。
明朝初年,朱元璋又发了疯似地要搞分封和郡县并行的制度,结果朱允炆登基以后,他叔叔燕王朱棣果断起兵造反,灭了朱允炆。此后明朝虽然依旧实行分封制,可是对诸侯王权力有了很多限制,基本就是圈起来养猪的局面。
总结:分封制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分封制之所以不得人心,其实这要从人的心理去考虑。过去大家交税,只需要养活皇帝这一家贵族就行了(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可是如果实行分封制的话,那老百姓们就要养活若干家大大小小的贵族,这哪成呢?皇帝号称是天子,大家供养他也就算了,你们这帮贵族又算什么呢?
所以说分封制说到底就是严重从明面上侵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自然不会长久。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
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秦朝的重要典籍全部被收藏起来。刘邦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从而得到了秦民的支持。后来刘邦便用汉社稷取代了秦社稷,秦朝的遗产已经完全被刘邦继承了下来。
刘邦当初看到秦始皇的时候,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这句充满羡慕的话语来看,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恐怕也有把自己变成第二个秦始皇的想法。
自古成大事者,总是能抑制住自己内心的冲动。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不是千百年前的史书记载,而是生生地就摆在刘邦眼前。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能怪罪于郡县制,但被他们推翻的秦朝却的确就是采用了郡县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多数人对于郡县制还是有着排斥心理。
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所面临的局面,其实和灭秦后项羽所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区别就在于刘邦的头顶上没有一个义帝在那儿压着。
项羽失败的原因不能归咎于分封制,但当初项羽的确就是搞得猪猴乱窜。而这些诸侯们还不是血缘宗亲,根本就形不成周朝初期那样的格局。
全面采用郡县制的秦朝二世而亡,大封诸侯的项羽当步即亡。郡县制失败了采用分封制,分封制失败了就再采用郡县制吗?
再次审视秦朝朝堂上的几次争论,原来不是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而是郡县制和郡封并行制之争。看来并不是只能非黑即白,在黑白之间还是可以有个灰色。
郡县和分封并行虽然被秦朝否决,但看起来却是的确可行。但是刘邦刚刚建立的汉朝,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不同,刘邦面临的复杂情况要比秦始皇复杂得多。
刘邦在采用了郡县和分封并行制之后,就开始致力于清除异姓诸侯王。刘邦当上了皇帝也没能得到消停。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
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刘邦一时难以改变现状。
项羽推翻秦朝后,实现的就是分封制。
刘邦自己就是项羽分封的汉王。
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就是以汉王的身份与项羽抵抗。
刘邦战胜项羽后,分封制并没随着项羽的灭亡而灭亡,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刘邦还分封了不少诸侯王。
如英布就是项羽分封的九江王,刘邦战胜项羽后,改封英布为淮南王。
张耳是项羽分封的常山王,刘邦后来改封张耳赵王。
韩信占领齐国后,刘邦分封韩信为齐王,后来改封为楚王。
彭越原来是魏国的相国,魏王豹死后,刘邦改魏国为梁国,封彭越为梁王。
燕王臧荼、吴王吴芮等是项羽分封的,韩王信是刘邦后来分封的。
以上七个诸侯王,在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存在,刘邦消灭项羽后,这些诸侯王占有地盘,手握兵权,刘邦一时难以撼动,只得允许其存在。
二,历史的经验教训让人捉摸不透。
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创,他的进步意义并没有显现出来,人们对其进步意义也缺乏认识。
秦朝对郡县制就一直争论不休。
复古派淳于越就赞成分封制,建议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对此,李斯表示反对。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实现郡县制。
可是秦朝实现郡县制,却是个短命王朝。
周朝实现分封制却是历史上第一个鼎盛的王朝。
周朝历时几百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到底是分封制具有优越性,还是郡县制具有优越性,当时的人们难以下结论。
三,刘邦心态复杂。
面对七个诸侯王的存在,刘邦的心态很复杂。
项羽分封天下,项羽自己分封为西楚霸王,以此区别于诸侯王。
刘邦现在是汉王,与英布的淮南王、韩信的齐王、彭越的梁王没有区别。
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刘邦玩弄手段,让英布、韩信、彭越等一众诸侯王推举自己做皇帝。
刘邦做皇帝的心理显示刘邦企图如秦始皇那样,实行中央集权制,让权力高度集中。
刘邦做了皇帝后对于那些诸侯王如芒在背。
刘邦又捏造种种罪名,先后剿灭了燕王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
刘邦剿灭这些诸侯王后,顺势推行郡县制,国家内部就不存在分封制了。但是刘邦没有顺势而为,而是在剿灭异姓王的同时,又不断册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国内仍然存在分封制。
刘邦为什么在剿灭异姓王后,仍然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呢?
这同样表现了刘邦的复杂心态。
刘邦担心实行中央集权制会遭到地方势力的反对,朝廷一时无法应对,所以继续封自己子弟为诸侯王,企图借助自己的子弟来拱卫京城。
西汉最初的几代帝王都有如同刘邦这样的心态,所以都继承了刘邦的郡国并行的治理模式。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
AA时光来回答。
按照刘邦的人生轨迹,他经历了战国、秦朝、楚汉三个时期,历史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周朝分封制度,存在着造成天下分裂的弊端,同时秦朝的速亡,也让他感受到郡县制而带来的教训。因此,刘邦在取得天下后,他走出了一条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混合路线,即郡国制。那么,刘邦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很大,为什么采用分封、郡县混合国体制度呢?
一、分封异姓王是刘邦取得天下的必须选项。
我们知道,刘邦的汉王是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其中之一,他只不过是天下一个小诸侯而已,而当时力量最大的是项羽。楚汉争霸的时候,如果单凭刘邦一己之力,想战胜项羽而取得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必须得联合一些各地的诸侯王。但实际上,这些投靠他的人原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地,自治权完全是归属于自己的,只不过现在只是向刘邦这个中心靠拢而已。而刘邦想要将这些稳定下来,那么,封官许愿是不能少的。所以,他必须给大家一一封王。如果不这样做,他就难以战胜项羽,就不能取得天下。
当然,刘邦也从项羽分封中知道异姓王存在的弊端。这些异姓诸侯手里有钱、有军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对你的政权构成威胁,那么老刘家的天下也就坐不稳了。所以,在汉政权基本稳定下来的后,刘邦又逐一清除了异姓王。
二、分封同姓王是巩固汉新生政权的需要。
既然分封异姓王对政权有危害,但站在刘邦的视角,纯粹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也存在隐患。
刘邦在反思秦速亡的教训时,他认为除了秦的暴政的原因外,他还认为秦朝没有采用分封制也是秦亡的一个原因。郡县制虽然相对于分封制,其先进性是没有疑问的,但如果王朝发生了危机,没有这些诸侯施以援手,转眼之间王朝就会覆灭。正是基于这一层考虑,刘邦开始分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并享有封地的财权的军权,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国体。
刘邦为了防止再次产生异姓王,在临终之际定下“非刘氏不能封王”的祖训。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有外戚干政的话,那么刘姓诸侯便可制止,很难出现像秦朝赵高专权的现象,后面的吕氏就是很好的例子,吕雉一直都想扶持自家人建立势力,而后被刘姓诸侯王群起攻之。同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就算诸侯王叛乱,可就算是造反成功了,天下依然是刘姓,依然是肉烂在锅里。后代的明朝朱棣造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朱棣起兵造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可是天下依然是大明朝,依然是朱家的天下,并没有落入外人手中。
当然,刘邦设计的中央集权下的分封、郡县共存的国体,也产生很多弊端。由于以后的同姓诸侯的增多,大大缩减了中央控制区域,诸侯势力不断增强,形成尾大不掉的现象,到汉景帝时便出现了七王之乱,成为了社会动乱之源。
结束语,汉初施行的分封制,虽有倒行逆施之嫌,不过这些都是时代选择的产物,它存在着历史试进的过程。我们只能将它放在当时背景下去认识和了解它。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
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彻底郡县制的朝代是秦朝,皇帝是秦始皇,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的眼光太超前,超前得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要知道秦朝支持郡县制的人只有秦始皇和李斯,其他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反对郡县制,建议分封制的,秦朝的灭亡,与这一政治制度不无关系。
因为秦始皇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是实行彻底的郡县制,导致很多原来的六国贵族没处安置,沦为平民阶层,所在秦末时期,当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后,绝大多数原六国贵族开始蛊惑百姓造反,或者亲自造反,比如项梁、项羽是原来的楚国贵族,张良是韩国贵族,魏咎、魏豹是魏国王族,田荣、田儋是齐国王族。
秦朝的郡县制
而真正以平民身份起兵并建立政权的人少之又少,除了陈胜、吴广之外,刘邦算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经过三年的反秦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名义上统一了天下,建立西汉王朝,然后刘邦实行了一种奇怪的政治制度,这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制度。
具体的做法是在汉朝中央管辖的地区实行郡县制,而在中央政权管辖范围之外实行分封制,所谓的郡县制就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所有地方官,官员的职务不世袭,由中央政权进行考核,所谓的分封制就是由皇帝分封诸侯王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王是世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最大的区别就是打破了官员的世袭制。
刘邦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实行分封制最初是为了拉拢诸侯打败项羽。项羽分封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出汉中,还定三秦,东出函谷关,收复中原诸侯,然后联合五诸侯率领56万大军攻入项羽的都城彭城,一举占领彭城,但在彭城之战中,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被项羽的3万骑兵打得大败。
这次失败之后,刘邦迫于无奈,放出话来,谁来助我打败项羽,我可以把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都封给他,于是郦食其趁热打铁建议刘邦分封天下,复辟六国,联合天下诸侯的力量共同讨伐项羽,但是这一分封天下的计谋被张良所阻止,张良认为现在不能分封,如果再次分封,会引发天下再次分裂,张良建议刘邦重用三个人,这三个人是韩信、彭越和英布。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没有大肆分封天下,而是重用了韩信、彭越与英布,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不断拉拢已经存在的诸侯,因为在秦朝灭亡后,项羽已经分封了一批诸侯,这一批诸侯包括刘邦在内共有18支,在楚汉战争中,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兴起,一些诸侯国被灭亡,一些诸侯国仍然活了下来。
西汉分封制
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
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韩信、长沙王吴芮。
其中张耳、英布、臧荼、吴芮四人是项羽朝代就已经分封的诸侯王,臧荼叛乱后,刘邦分封了跟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好友卢绾为燕王,而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韩信则是因为功劳巨大而获得分封的。
刘邦分封异地姓王的根本目的就是联合这些势力一起攻打项羽,仅凭刘邦一个人的势力,无法打败项羽,项羽之所以败给刘邦 ,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政治上,政治就是拉拢盟友一起围攻敌人,把盟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项羽打到最后,成为孤家寡人,没一个盟友,而刘邦打到最后,通过各种政治手段,把全天下的盟友都拉过来了,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所以刘邦分封异姓王是迫于无奈的,刘邦与项羽那是敌对矛盾,与各诸侯王之间则是政权内部的矛盾,先解决了敌我矛盾,实行名义上的统一之后,刘邦就紧接着就开始整合中央政权与诸侯王之间的内部矛盾,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仍然用了七年时间来平定各个叛乱的诸侯王,8个异姓诸侯王中,除了唯一一个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之外,其他诸侯王都因为谋反或者叛乱都被刘邦打败。
刘邦
二、刘邦废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是为了依靠亲情与血缘关系,让诸侯共同拱卫中央政权。刘邦打败了异姓诸侯王之外,并没有废除分封制,而是继续分封刘氏诸侯王,原本这是刘邦废除分封制的一个绝好机会,但刘邦并没有,为什么刘邦不废除分封制,实行彻底的郡县制呢?
原因很简单,刘邦也认为分封制是秦朝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当天下人反秦时,秦朝显得很无助,因为秦始皇没有分封自己儿子做诸侯王,全部留在咸阳,结果被秦二世胡亥全杀了,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所以分封自己的儿子及兄弟到各地为王,希望有朝一日,如果汉朝遇到这种情况,同姓及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会起兵来维护汉朝的统治,这就是刘邦实行分封制的一个原因。
吴楚七国之乱
三、汉朝中央政权无法控制偏远地区,需要分封诸侯王来控制。秦朝统一天下后,所有的地区都实行郡县制,由于华夏地大物博,当时的社会虽然名义是统一,但在偏远地区,秦中央政权的权威是没有人在意的,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从咸阳到山东有900多公里,如果是步行,一天只能走50里,如果是骑马,一天可以走100里,传达一个诏令需要的时间至少是18天以上,再加中各种突发情况,一个月也不奇怪。
所以对边远地区的控制是很难的,如果偏远地区发生叛乱,要派兵平定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耗时耗力,所以刘邦干脆把偏远地区分封给同姓诸侯王,让他们来管理,刘邦一口气分封了7个同姓诸侯王,分别是:
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
这7个同姓诸侯王的封在都在偏远地区,从辽宁沿海一直到浙江沿海一带,离长安都比较远,从分封的位置也能看出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镇守偏远地区,因为这里是秦汉中央政权都无法管理的地方。
汉朝政治制度
四、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收容了大量认同分封制的人。华夏历史上,从夏、商、周到汉朝建立之初,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分封制,所以分封制深入人心,也更为人所接受,不管是中高级官员,还是儒家学者,又或者是普通平民百姓,基本上都认同分封制,刘邦保存分封制的原因之一就是靠分封制拉拢这一批人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学者。
秦始皇时期,天下都统一8年了,还有大量的儒生反对郡县制,建议恢复分封制,以淳于越为首的儒生就力劝秦始皇恢复分封,最后这一事件导致了焚书事件,虽然如此,不代表这批儒生就不反对了,刘邦保留分封制就有迎合这一批儒生的意思,毕竟刚建立天下,稳定最重要。
秦始皇
刘邦的这种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有一定的合理性,是西汉初年保持政治稳定的原因之一,并且在刘邦建立汉朝的22年后,还挫败了吕氏一族企图阴谋夺权的举动,这一事件就是吕雉在位期间,大肆分封吕氏子弟为官,占据了朝廷的重要职务,连周勃、陈平这样的人开国功臣都没有实权,实权全部掌握在吕产和吕䘵的手中,这两人是吕雉的侄子。
吕雉去世后,吕产和吕禄准备做乱,而在朝廷之中的朱虚侯刘章得知消息后,通知了自己的兄长齐王刘襄,于是刘襄起诸侯国之兵维护刘氏江山,起兵清君侧,诛杀吕氏,另一方面在朝廷之中的大臣周勃、陈平,也利用计谋准备铲除吕氏。
吕雉乱政
最终结局就是以刘襄、刘章为首的诸侯王势力及与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功臣势力联合起来铲除了吕氏的作乱,维护了刘氏江山,如果没有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就没有22年后的刘襄起兵,没有刘襄起兵,周勃和陈平就很难铲除吕氏,这是环环相扣的,也是刘邦早就想到的,所以不得不佩服刘邦当初分封同姓诸侯王的高明。
但任何事有利也有弊,刘邦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到了后来就成为汉朝中央政权的威胁,比如汉景帝时期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这个倒是刘邦始料未及的,不过好在汉景帝打败了诸侯王联军,然后在汉武帝时期用推恩令则彻底地解决了诸侯王威胁的隐患,才让汉朝有了四百余年的繁荣。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
刘邦之所以要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主要是出于当时的特殊时局考虑。
一方面,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郡县制确实要比分封制更强。郡县制可以保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但同时,另一方面,之前秦朝就是全面实行郡县制,最后却导致了秦朝亡国。这就说明,郡县制是有一定副作用的。所以,刘邦不得不采用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
如此一来,刚刚诞生的大汉王朝,既可以通过郡县制,实现对国家大部分地区的直接管辖,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之前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一些弊端。
至于说为什么刘邦会选择两种制度并行,这主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那段历史,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207年,随着项羽在咸阳大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就藩汉中,历史终于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但同时,从项羽恢复分封制,分封各大诸侯王的那一刻开始,矛盾就已经出现了。
对于项羽本人来说,项羽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六国旧贵族的后代,项羽脑子里充斥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那一套。在项羽的意识里,郡县制根本就是不可行的,只有分封制才是王道。
在这套制度下,项羽本人作为最强的诸侯,可以依靠强大的武力,辖制整个天下,迫使其他诸侯对他臣服。在项羽看来,这种制度,远比秦朝的郡县制,更加好用。
但问题是,项羽所封的这些诸侯,本就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他们从起兵反秦开始,利益就各不相同。所以,就在这些藩王就藩之后不久,战争就开始了。
首先开始的,是被项羽分封在山东地区的齐国。项羽封的那个齐王,根本就镇不住场子,所以齐地很快就发生了叛乱。此时项羽刚刚分封诸侯不久,就有人公然反叛,显然是在打他的脸。所以,项羽当即决定,亲率麾下主力,进入山东地区作战,打算扫平这个反叛的齐国。
项羽的这个做法,其实很像是春秋时代,那些称霸中原的霸主。自身的利益很重要,但同时也没忘了帮自己的小弟撑撑场子。但问题是,项羽率兵进入山东之后,没过多久,刘邦便率军暗度陈仓,正式攻入关中。
随着刘邦攻入关中,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接下来的四年当中,中国历史的主题,就是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刚刚出关中,乃至刚刚占领整个关中的时候,实力其实都比不上项羽。
既然比不上项羽,那该怎么击败项羽呢?
答案很简单,联合其他诸侯王啊!
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其实就是在不断拉拢其他诸侯王,和他一起揍项羽。至于那些支持项羽的诸侯王,则是一个又一个被刘邦定点清除。
所以,就这样打了四年之后,到了公元前202年,项羽忽然发现,几乎所有支持自己的诸侯王,都已经被策反或者被消灭了。反倒是刘邦那边,变得人多势众起来。
于是,就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带着一堆诸侯王,在垓下一顿围殴,最后终于不得不自刎于乌江之畔。
项羽自刎之后,项羽麾下的势力,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此后不久,刘邦在其他几大诸侯王的支持下,正式称帝,汉朝也自此开国。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刘邦需要考虑一个新的问题:新生的汉王朝,到底是选择以郡县制治理天下,还是要重新实行分封制呢?
从此时刘邦的角度来说,显然都不行。
首先,如果单纯选择分封制的话,那就等于是重蹈了项羽的覆辙。项羽直接会失败,正是因为分封诸侯,导致自己麾下无法集中力量,所以最后才会覆灭。
也就是说,如果刘邦此时同样分封诸侯,把自己麾下的那些功臣,大肆分封一通的话,肯定会重复项羽之前的故事。虽然分封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很爽,但用不了几年,刘邦自己说不定也会被其他诸侯王消灭。
那么,全面恢复秦朝的郡县制,是否可行呢?
显然也不行。
因为这个时候,除了刘邦之外,还有好几个强大的诸侯王。如果刘邦此时宣布,要实行郡县制,那也就意味着,这些诸侯王的封国,都要被裁撤掉。这个结果,这些诸侯王显然不能接受。
只要刘邦敢这么宣布,顷刻之间,其他几大诸侯王就会联手反叛。到时候,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又会再次陷入战乱。而且,汉朝还能否存在,都是一个大问题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如何分蛋糕的问题。
如果实行分封制,那就是把蛋糕给大家都分了。这样,大家确实会满意,但刘邦自己的利益也会受损。而如果实行郡县制,就等于是刘邦独吞了其他整个蛋糕,其他诸侯王连毛都分不到。
所以,此时的刘邦,能够选择的最佳方案,就是实行双轨制。
已经属于刘邦的那份蛋糕,谁也别想让刘邦分出来,刘邦肯定是要实行郡县制无疑。但属于诸侯王们的那块蛋糕,刘邦则是暂时不动,暂时实行分封制。
于是,就这样,这个问题暂时完美解决了。
不过,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了,但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失了。以刘邦的无赖脾气,自然不可能不眼馋那些诸侯王手里的蛋糕,肯定是想独吞的。而且,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说,过于强大的诸侯王,也不利于国家统一。
所以,接下来刘邦在位的七年时间里,主要工作就是去抢那些诸侯王手里的蛋糕,解决这些尾大不掉的藩王。
在接下来的七年当中,几位昔日帮着刘邦一起围殴项羽的诸侯王,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燕王臧荼首先被灭,燕王被灭后,刘邦改封自己的发小卢绾,做了新的燕王。然后韩王叛逃匈奴,而后被杀。
再之后,赵王因为部下谋反,遭到刘邦问责被废。梁王因为参与了谋反行动,直接被杀,功劳最大的韩信,先是被封为齐王,而后又被改封为楚王和淮阴侯,最后更是直接被处死。
还有淮南王英布,见到其他几位诸侯王,先后被平定,自己也打算奋起反叛,最后却被刘邦平定了。至于刚刚被封几年的卢绾,见到这些人都先后被杀之后,干脆直接逃去了匈奴……
等到刘邦打完这一套组合拳之后,还剩下的诸侯王,就只剩下了最弱的长沙国了。此时的长沙国,虽然还存在,但却也无力威胁汉朝的统治,其规模也就相当于是汉朝的一个郡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刘邦基本上已经是铲除了所有的异姓王。此时的刘邦,完全有能力,去除掉所有的封国,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实行郡县制。但是,此时刘邦的身体,却不允许他再做出这样的改变了。
此时的刘邦,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最需要考虑的,是为国家选择下一任皇帝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诸侯国的问题。另外,在之前消灭异姓王的过程当中,刘邦每消灭一个异姓王,并没有直接除去这个诸侯国,而是改任自己的儿子作为诸侯王。
尤其是在除掉所有诸侯王之后,刘邦更是下令,以后只有老刘家的亲戚,才能被封王。所有不姓刘的功臣,最多只能被封为侯爵,而不能被直接封王。
而且,刘邦临终之前,还是很信任自己的儿子们的。在刘邦看来,以后的皇帝和诸侯王,都是一家人,都是他的子孙后代。大家既然都是一家人,老老实实共享权力,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不是很香吗?
但可惜的是,就算刘邦可以建立汉朝,可以击败项羽这样的绝世霸主,他还是没有预知身后事的能力。刘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儿子这一代,或许还能靠着手足之情,和睦相处,至少不会发动叛乱。但等到自己孙子那一代,面对权力的诱惑,可就忍不住了。
所以,到了后来汉景帝的时代,汉朝发生了七国之乱。不过好在,当时的汉朝中央政府,还比较强大,所以仅仅不到一年之后,这些诸侯王的叛乱,就全部被平定了。
总之,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刘邦之所以要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双轨制,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限制。从刘邦的角度来说,只有这两种制度并行,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才能维持汉朝的统治。
说到底,刘邦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汉朝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