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能控制西藏?

明朝对西藏的管理被形容为“多封众建、因俗而治”。明朝对于西藏的治理主要是明太祖洪武时代设立了羁縻州府性质的卫所、都司,册封当地的僧侣、俗众担任相关官职。从洪武五年到崇祯三年,不断有西藏僧侣入京朝贡,历时200多年。

然而西藏地区,由元朝蒙古人扶持的萨迦政权不断衰弱、帕竹地方政权不断壮大、后期格鲁派在固始汗的支持下不断发展起来,而西藏内部势力的明争暗斗此消彼长,都极少有明朝介入。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次年派遣使臣前往西藏让各部族首领率众臣服;1372年,故元帝师喃加吧藏布率众前去应天府南京朝觐明太祖,被明太祖敕封为国师。

明朝与后来的清朝不同,对于西藏采取的态度更多的还是温和宽松,如同唐朝的羁縻制度一样,虽然在西藏大规模册封,但是当地僧俗拥有极大的自治权力。明朝后期内忧外患,国力衰微,自然也就丧失了对青藏的控制。

明朝为什么没能控制西藏?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举行会盟,拟定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忽必烈执政后,继承了蒙古汗国对西藏的统治政策,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事务,八思巴喇嘛成了这个新机构的总领。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委任吐蕃萨迦派八思巴喇嘛为“帝师”,密切了元朝和西藏的关系;

1288年,总制院改称宣政院,管理青藏高原全境;

另外,通过对藏传佛教的扶持,忽必烈开始接受佛教,元朝开始走向“政教合一”,忽必烈得到了西藏宗教界的衷心拥护,元朝对西藏的统治更加深入。

忽必烈时期,在青藏地区进行人口普查,建立站赤系统,为青藏地区设计了一个税收体系和兵役体系。并且在西藏驻军和派驻官员。

可以说元朝对西藏的统治是有效而深刻的!

但是,元朝灭亡后,明朝却没有能够有效控制西藏,这是为什么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汉家王朝领土扩张的局限性

和蒙古汗国以及元帝国不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真正的汉家王朝。

明朝的建立使汉人扬眉吐气,但是在领土的扩张上,明朝和之前的元朝以及之后的清朝相比,则由很大的差距。

因为明朝是典型的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宋元以来的重商主义政策,重新推行“重农抑商”,农业成为帝国的支柱产业,这使得明朝对于中原之外的不适应耕种的土地天然地缺乏兴趣,所以明朝在中原之外的扩张非常有限,且不稳定。

在明朝建立,驱逐了元朝统治后,明朝不断向蒙古草原上的北元发起进攻,终于在1388年消灭北元,但是对于草原上残存的蒙古部落,明朝没有办法将其彻底肃清,而且明朝对于占领的漠北土地也缺乏有效的统治手段。

在长城以北,虽然明朝设置了开平、东胜、大宁等卫所,但是也只是巩固了长城以北的土地,对更远的漠北之地则无能为力。

而且,靖难之役后,明朝逐渐撤消了长城以北的卫所,长城成为国界,明朝疆域大幅度缩水。

作为汉家王朝,明朝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手段。这决定了明朝对西藏乃至青藏高原的统治始终不是稳固的。

相比于蒙古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更加不入明朝的法眼,因为这片土地的农业价值更小。如果在青藏高原驻军,意味着明朝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对于明朝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最重要的是青藏高原相比于蒙古高原威胁更小,所以明朝更没有必要占领西藏。

2、天下共主的世界观

和蒙古汗国马不停蹄地跑马圈地不同,作为汉家王朝的皇帝,朱元璋更喜欢当天下之主。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周边的政权只要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定期向明朝朝贡就行。这和蒙元帝国每征服一地就进行直接的统治管理完全不同。

一直以来,汉家王朝都是这样的天下观,明朝继承了这一趋势。这意味着明朝对领土没有特别强的概念,将鸭绿江割让给李成桂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样的条件下,明朝对于西藏的控制自然不如元朝。

明初,在西藏实行的是羁縻统治形式,朱元璋册封原地方世袭首领为卫所的官员进行管理,对于官员没有提名权,只有确认权,不设正式行政机构推行中央的政治经济政策,也不驻军。

因为没有在西藏设置流官,不能对当地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没有驻军,没有能力维持中央在西藏的权威,所以明朝在西藏的实际统治是很脆弱的。

果然,到明朝中期后,和西藏地方形成朝贡关系,地方政权已经开始吞并其他羁縻单位,明显军令不通,同时有臣属架空地方首领,甚至操纵首领废立的情况,而中央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只能以册封的方式追认胜利者,明朝中央在西藏的遣使毫无地位,连名义上的宗主权都彻底失去。

明初,朱元璋设置了朵甘、乌斯藏都指挥使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等羁縻机构。还册封了大宝法王(噶玛派)、大乘法王(萨迦派)、大慈法王(格鲁派)三个宗教领袖和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五个地方领袖。其中三法王没有定规,五王三年一贡。

这说明此时的西藏地位和朝鲜、交趾等藩属国的地位相类似,并不是明朝直接进行行政统治的区域!

可以说,正是由于汉家王朝天下共主的观念,导致明朝没有对西藏加强统治的动力。

另外,由于明朝是汉家王朝,不可能像元朝那样将佛教奉为国教,因此明朝中央始终和西藏地方无法建立宗教上的紧密联系,要知道,元朝统治西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政教合一。每个元朝皇帝都有佛教法号,并且西藏萨迦派活佛还被聘为元朝帝师,这保证了西藏和中央的紧密联系。

明朝对西藏“名义”上统治的弊端在中后期暴露出来,明朝中后期,国力衰落,对边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蒙古鞑靼部俺答汗晚年皈依藏传佛教的格鲁派,1578年,他赴青海修建了仰华寺,赠索南嘉措以达赖喇嘛的尊号,同时,索南嘉措,即三世达赖为俺答上尊号为“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承认他为成吉思汗的化身,为全蒙古的大汗;

1588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圆寂。藏传佛教达赖四世的转世灵童云丹嘉措诞生在土默特部。这是历史上唯一的蒙古族宗教领袖;

1639年,蒙古的顾实汗进军西藏,消灭了藏巴汗,建立了统治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廷,对此明朝无力干涉!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明朝为什么没能控制西藏?

公元1247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之子阔端邀请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同自己会盟,这次会盟最重要的产物就是《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正是这一文件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公元1260年十二月蒙古忽必烈可汗册封吐蕃萨迦派的八思巴为“国师”并命其率吐蕃语言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文字。1269年二月由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制成,由忽必烈正式颁行,同时忽必烈为奖励八思巴的功绩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统领全国佛教。与此同时忽必烈设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由“帝师”八思巴统领。1271年忽必烈在自己的汉族幕僚建议下仿照中原汉制建元称帝,与此同时忽必烈对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今天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辖,在地方上设置有辽阳、岭北、甘肃、陕西、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和河南江北十个行省,与此同时吐蕃旧地由宣政院管辖,同行省平级。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此后明朝和北元政权长期对峙,这使明朝的疆域版图比起元朝少了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然而相比传统的中原汉族王朝而言:明朝的版图是有所扩张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继承了元朝的版图的——云贵高原自唐代起就脱离中原版图,成为独立的南诏政权,后为大理政权取代,唐、五代、两宋皆不曾管辖此地,然而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并最终使这一地区永远保留在了华夏版图之中;燕云地区在此之前已有四百余年的胡化历史,然而明王朝收复了这一地区并于洪武二十年迫使辽东元将纳哈出降明,永乐年间又遣亦失哈巡视黑龙江下游,设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机构管辖东北地区。至于题主所说的西藏实际上也在明王朝的控制之下:

公元1370年明军攻取洮州、岷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元顺帝病殁后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明朝收缴了元朝授予他们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并准予其子孙世袭。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1372年元朝册封的帝师喃加巴藏卜降明并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区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两大地方行政机构。

明朝在确定藏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贡、嘉玛等故元万户府首领为乌思藏的行都指挥使或都指挥佥事等职,然而元朝扶持的萨迦政权已不可逆转地走上衰败之路,而噶举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势力却日渐发展壮大。在对帕木竹政权的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后明朝就开始任命帕木竹政权的主要宗本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并且进一步在内邬宗和仁蚌宗这两个最大的宗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但是重要官职的袭职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崇祯三年(1630年)乌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贡,这是藏区领袖最后一次入贡明朝。

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文中“西据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时期的史籍中对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的惯称。明朝先后在西北藏区设立洮、河、岷、西宁四卫,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区以及卫、藏地区设置“朵甘卫”和“乌思藏卫”。藏区各部族首领均被明朝委任为同中原官职相同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职,所不同的是内地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而藏区官吏则允许世袭,但新任官吏承袭官爵时必须经北京的大明朝廷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

鉴于藏区政教合一的格局,明朝除了在当地设立卫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各派首领的管控——明朝在藏区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各级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规则定期入京朝贡,各级僧官的承袭同地方卫所官吏的承袭一样必须获得朝廷的认可。明朝对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为“多封众建、因俗而治”。

明朝为什么没能控制西藏?

这要看怎么定义明朝之于西藏的影响。

如果是现代意义上的统治,即新中国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那是西藏社会改革以后的事,也才几十年。

如果是有效控制,那是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之后,乾隆时期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清朝对西藏的管控达到最高水准,但也不强,驻军少,只是个威慑,清朝灭亡后,西藏轻而易举就进入到半独立状态,直到解放军入藏。

如果是羁縻统治,毫无疑问从元朝开始西藏就被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明朝继承了这一地位,继续实行羁縻统治。

那么,羁縻统治算不上控制?我认为,还是算的。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实行了数千年的政治制度,直到现在仍然在用,但不能说没有在中央集权制下的领地就不是中央领土,并非只有流官统治才是真正的统治,就是如云贵,明朝也沿用了两百来年的土司制度,即便改土归流,也是到清朝时期才完成的,但没有人会质疑明朝没有控制云贵。

当然,相比云贵,明朝对西藏的控制要弱得多,原因很明显,西藏的海拔太高,交通非常不便,而且不适宜农耕,对以农业为根基的明朝并无多大吸引力,如果没有元朝开个头,明朝估计也是把西藏当属国,而不是进一步的羁縻统治。

元朝从蒙古汗国窝阔台时期就把手伸进了青藏高原,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号召吐蕃各部归顺蒙古。到了忽必烈时期,更是尊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在西藏户口普查,设十三万户,作为灌顶的供奉献给了八思巴。

随后元朝设立了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朝由于游牧民族出身,很是喜欢跑马圈地,一圈就把历代农耕民族看不上的西藏圈了进来,并且元朝君主对宗教非常宽容,承认藏传佛教的地位,以宗教纽带拉住西藏,比起单独的羁縻统治要强得多。

农耕民族虽然对青藏高原兴趣不大,但圈都圈进来了,怎能让你出去,明朝以元朝继承者自居,自然获得元朝所有领地。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基本上继承元朝,但是比元朝要弱很多,毕竟没有帝师身份加成,西藏的地位要弱很多。

明朝前期在西藏册封了大宝法王(噶玛派)、大乘法王(萨迦派)、大慈法王(格鲁派)三个宗教领袖和阐化王(帕竹政权)、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五个地方领袖。

三法王没有定规,五王三年一贡,明朝上贡往往是赚钱买卖,所以即便危险重重,贡使的人数还是经常超标,一路上吃喝招待,地方上不堪重负,还不时有各种假货骗吃骗喝。

不过明朝只管收贡品给赏赐,对西藏的事务基本不插手,西藏内部五王明争暗斗,明朝根本不管。

到了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出兵青海,占领了青海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一带。晚年的俺答汗尊奉格鲁派,与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互赠封号,俺答汗尊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喇嘛(一世、二世为追赠),索南嘉措为俺答上尊号为"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承认他为成吉思汗的化身,为全蒙古的大汗。

后来,俺答汗的曾孙云丹嘉措成为转世的四世达赖喇嘛,蒙古接受藏传佛教。

基本上打这起西藏和明朝的羁縻统治也结束了,因为西藏有好长时间没去进贡了,明朝自顾不暇,也没空管它。到1642年以后,固始汗建立了和硕特汗国,赠与罗桑却吉坚赞四世班禅尊号(前三世为追赠),并向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称臣纳贡,和明朝彻底没关系了

明朝为什么没能控制西藏?

诚邀,如题,明朝为什么没能控制西藏,窃以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明朝不需要控制西藏

明朝是朱元璋创建的汉人王朝,其目地就是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明朝实际上只对宋朝的疆域有合法的继承权而不是元朝。西藏在宋朝是吐蕃的领地,并不是朱元璋要统一的目标。再者,西藏地处高原,并无多少能耕种的土地,人口也不多,并不能给明朝提供多少赋税,既然如此,明朝要他何用?

其次,西藏的地理位置

西藏地处高原,高原反应严重,汉人军队上去不容易,想或者下来就更难,实际上明朝还面临着北方蒙古的威胁,自然不愿意在西藏耗费太多兵力。这也是明朝未能完全控制西藏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明朝为什么没能控制西藏?

有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那就是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和管理的,往往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元朝是这样,清朝也是这样。

西藏地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元朝时期,西藏第一次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管辖之内,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全国的佛教事物及西藏的军政事物。除丞相担任的主管官员以外,副使一般由帝师推荐的僧人担任。元朝政府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实现了对西藏真正意义上的统治。

清朝时期,清政府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此后历世达赖、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在元朝的基础上,清朝对西藏的统治更加彻底。

而明朝时期,虽然继承了元朝对西藏的国家主权,也规定了西藏官员受中央政府任命,但其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是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领出任,中央政府并没有派驻官员到西藏地方。相比元清,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其实就是后来说的羁糜统治,只要你承认我这个中央政府,那么我就封你做官,自行管理域内一切军政要务。

因此,明朝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力,其实更多的是存在于名义上的统治,并没有做到向西藏派遣官吏,并进行有效管理。

这就很像是东汉皇帝赐给日本的“汉倭奴国王印”是一样,难道日本就真的成为东汉的国土了吗?

严格来说,并不算。那么明朝为何没能有效控制西藏呢?其实答案大家比谁都熟悉,那就是大家天天都在喊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错,这就是明朝,大家仔细理解一下,是否可以这样解读:明朝的国力并不足以开疆拓土,因此只能被动地防守,守住国门就很不错了。

拿西北来说,新疆就不说了,原本吐鲁番等地都是明王朝的疆土,可是后来明朝也最终退回了嘉峪关,嘉峪关以外的领土都丢给了别人。这就是明朝很尴尬的地方,国力并不是很强盛,唯一强盛的时候,却把国力用到下西洋去了,全世界炫耀了一番,貌似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

因此,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国力的问题,我并不是说下西洋不好,个人只是觉得,如果把国力用到其他地方,或许对明朝的意义更大一些。

大家觉得呢?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点赞评论,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