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庆皇太后被康熙誉为“有福之人”,清代最长寿皇太后,为何不愿与夫合葬?
崇庆皇太后也就是孝圣宪太后钮钴禄氏,清乾隆皇帝生母,也是整个清朝最长寿的皇太后。从王府侍妾到贵妃、再到皇太后,钮钴禄氏一生平静却顺遂,富贵无匹。然而,钮钴禄氏成为皇太后之后,却拒绝与雍正帝胤禛合葬。能够与皇帝合葬是多少后妃梦寐以求之事,钮钴禄氏却直接否了。
事出有因,钮钴禄氏为何不愿与雍正帝合葬:
- 第一,雍正帝奉安已久,按钮钴禄氏的话说她不愿打扰;
- 第二,雍正帝在生之时,钮钴禄氏与其之间感情并没有那么好。
古代礼法严格,能够与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然而随着时代变化,继后甚至于生前没做过皇后、因儿子继位得以追封皇后者也能够与皇帝合葬。“生同穴死同衾”也是所有恩爱夫妻的标配,纵然与皇帝的感情没那么好,但作为后妃能够与帝合葬,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孝圣宪太后钮钴禄氏自然是有资格也有机会与雍正帝胤禛合葬的,因为胤禛葬入泰陵时,臣子就询问过乾隆皇帝是否需要为皇太后留一处墓室,以便太后千秋之后与先帝同葬。
乾隆皇帝侍母至孝,自然要询问母亲的意见。然而,钮钴禄氏给的答复却是不愿意。按她的意思来说就是“先帝安奉,若将来再次开启就是打扰先帝的安宁,更何况有顺治朝、康熙朝的先例可以遵循,将来我不愿与先帝合葬。”
不愿意打扰先帝魂魄安宁,相当无懈可击的理由。历史上,孝圣宪太后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太后,年逾八旬而薨。当她离世的时候,已经距离胤禛驾崩数十年之久了。再度开启地宫,自然不太合适。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钮钴禄氏与胤禛没什么感情,压根儿不想跟他合葬。潜邸时期的钮钴禄氏仅是个侍妾,虽然入宫后得以凭子封妃,但她与皇帝之间感情淡薄,与生子众多的年氏、李氏根本无法相比。即便雍正帝元后乌拉那拉氏薨逝、李氏失宠、年妃死去,钮钴禄氏也没能成为继后。
康熙帝玄烨子嗣繁盛,却对弘历这个庶孙青眼有加,还特意召见了钮钴禄氏,认为钮钴禄氏是有福之人。对孝圣宪太后而言,她的人生福气来自于这个儿子,而非与皇帝之间淡薄的感情。即便人死如灯灭,但死后硬要与不爱自己的人合葬,实在是一种折磨与讽刺。
孝圣宪太后索性选择将来自己独葬,免得去雍正帝与孝敬宪皇后跟前儿做灯泡。
崇庆皇太后被康熙誉为“有福之人”,清代最长寿皇太后,为何不愿与夫合葬?
崇庆皇太后是乾隆帝生母,于1704年被指婚于时年26岁的胤禛,由于她父亲的身份官位不高,所以她一直是格格身份,也没有因为生下弘历提升地位,十余年间皆号格格。
乾隆初年,负责修建清西陵的恒亲王弘晊和户部尚书共同上书,请示乾隆帝是否在泰陵地宫内,是否为皇太后预留存棺椁之位。这么重大的事情乾隆帝自己是无法决定的,于是请示皇太后,而皇太后下的懿旨却让所有人都很感意外,基本意思是:宗宪皇帝入藏后应力求安静,若将来再度开动地宫,心里不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也就是不与雍正帝合葬。在封建时代,死后能够与皇帝合葬那是所有妃子们的最大心愿,但是皇太后却自己给阻止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主要在于其入宫后与雍正帝之间的感情决定的。
【一】她的身份出生的影响。他的父亲如上所有,官职地位不高,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即便是普通百姓都十分注重门第,何况是皇室,所以,对于出身不高的她,在众多出身优于她的众位美女的面前,她不会得到多少宠爱,所以,和雍正帝的感情可想而知。
【二】她的性格决定的。对待一个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就拿入宫当妃子这件事情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机遇,自己可以调动一切因素和心计来获得皇帝的宠爱,以便寻求受宠,万一生下儿子被封为太子那不就是一步登天了。有的认为这就是一个牢笼,自此就彻底失去人生自由。而崇庆皇太后当时入宫应该就是这种心情。侯门一入深似海,何况皇宫。所以,在无欲无争的状态下,自然受不到皇帝的专宠。
【三】她其实并不受雍正帝的宠爱。她也许和薄姬薄太后的境遇有些相似,薄姬就是因为刘邦的一次宠幸生下了代王刘恒,而最终刘恒被立为帝而母凭子贵,崇庆皇太后进宫后应该比薄姬好很多,但是她在生完弘历之后再也没有所出,就可以看出雍正帝对其的态度。
所以,纵观崇庆皇太后入宫后的整个生活来看,她生活的应该不是多么的如意,宫里的人情冷漠、追名逐利、相互欺诈让崇庆皇太后看清了这一切,活着无法脱离,死后就要彻底脱离这样的境遇,所以,她才有不与雍正帝合葬的想法。最终葬泰东陵。
崇庆皇太后被康熙誉为“有福之人”,清代最长寿皇太后,为何不愿与夫合葬?
崇庆皇太后的老公是雍正,儿子是弘历也就是乾隆,按道理说:应该是夫妻和睦一家恩恩爱爱,但在帝王家根本就没有有儿女情长的土壤。
和雍正没感情
作为四品武官的女儿嫁给雍正,史书上连她的名字都没有,还不是做正妻,只是一个只有封号叫做格格的小妾,估计长的也不行,所以不是很得雍正的喜爱。然而发生的一件事情让雍正从此喜欢上了她,那年雍正生了一场大病,她殷勤服侍照顾,正是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让雍正恢复健康。事后雍正很是感动,和她一起生下了后来的乾隆皇帝,按道理说母凭子贵,很可惜雍正并不这么想。待遇虽然提高了,格格的封号还是陪伴了她十年,直到雍正登基做了皇帝,才封为熹贵妃。
史书上面居然说雍正对其钟爱有加,真是不要脸,什么叫钟爱有加汉武帝时期的卫子夫最有发言权,就因为生了一个儿子直接从宫女升为皇后。再说一个史书上都没有留下姓名的皇太后,凭什么认为她受雍正宠爱。
儿子不孝顺
史书上说乾隆非常孝顺她,没有逾越礼制和家法,纯属美化。因为崇庆皇太后对乾隆说想要修缮一座废弃的寺庙,结果乾隆寺庙是修缮了,还借机对太后的侍从训斥下次再发生修庙的事情要劝诫太后。乾隆自己下江南,大建土木兴造宫殿,把他爹雍正攒下来的六千万两败光一次下江南就败光,还去了六次。为太后修一座修缮一座小小的庙宇都不肯,这是一个不孝顺的儿子才有的行为。
还有一个时期,太后的弟弟进不了后宫,只能对着苍震门感谢太后,事后被乾隆知道后对太后身边的人一顿痛斥。姐弟不能相见,这就是一个孝子乾隆的所作所为。
崇庆皇太后被康熙誉为“有福之人”,清代最长寿皇太后,为何不愿与夫合葬?
崇庆皇太后即孝圣宪皇后,姓钮钴禄氏,乾隆皇帝的生母。十三岁时进入雍亲王府做了格格,雍正登基后被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升为熹贵妃,乾隆登基后被奉为皇太后。崇庆皇太后是清朝最长寿的太后,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享年86岁,葬于泰东陵。
我们知道雍正是葬于清西陵的,那么作为雍正的妃嫔,崇庆太后为什么没有与雍正合葬,而是葬在泰东陵呢?
其实这件事情是崇庆太后早就决定好了的。乾隆登基不久,负责修建清西陵的的大臣们就曾向乾隆奏请,在泰陵的地宫中是否为皇太后预留棺椁位置。乾隆看到奏折后请示崇庆皇太后,得到的回复是,若是以后再开动地宫,会扰了宗宪皇帝(雍正)的清静,况且祖上也有不合葬的先例,所以不必预留位置了。
这意思就是她死后不会与雍正合葬了!可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古时夫妻对“死后同穴”是很看重的,况且能与皇帝合葬是很多嫔妃想都想不来的,崇庆太后要不是生了乾隆,她还真没有与雍正合葬的资格呢,只能葬入妃陵。这好不容易才有的资格,她怎么就放弃了呢?
我猜想这应该是她对雍正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和抱怨。事情还要从崇庆太后的身世说起。史料记载,崇庆皇太后姓钮钴禄氏,出身镶黄旗,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后代。但她的身世却一直被后人猜测,我们看到的小说、电视剧如《书剑恩仇录》、《甄嬛传》、《延禧攻略》等也都对她的身世说法不一。所谓无风不起浪,人们之所以对她的身世有诸多猜测,是因为历史对她的记载有许多矛盾的地方。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雍正下旨册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格格钱氏为熹妃,格格宋氏为裕嫔,格格耿氏为懋嫔。
这里的熹妃不是钮钴禄氏,而是钱氏。难道写错了吗?雍正给出的答案就是写错了!
《雍正二年六月上谕十七道》:初五日宗人府奏,管理礼部事物贝子允裪误写妃姓,将允裪革去贝子降为辅国公,照例留三佐领,其余佐领俱归公。
雍正的意思就是草拟圣旨的允裪把乾隆生母的姓氏写错了。可是钱和钮钴禄长的又不像,连字数都不一样,怎么会写错,就算是写错了应该马上就会知道的,为什么要一年多以后才又拿出来说呢?答案应该是乾隆生母就是姓钱,雍正元年二月份允裪起草的圣旨没有错。只是同年八月份,雍正秘密立储,乾隆(当时是皇四子弘历)被立为储君,可是钱氏出身低微,雍正为了抬高乾隆的出身,而把他母亲的姓改为钮钴禄氏。所以为了自圆其说,雍正只能说圣旨上乾隆生母的姓氏被写错了,允裪成了背锅侠。
雍正改乾隆生母的姓氏,以此来提高乾隆的出身,这是为了乾隆好。因为他就受到过子凭母贵的好处。雍正的生母包衣出身,起初身份低微,不能自己扶养孩子,所以雍正是被孝懿仁皇后扶养长大的。雍正正是用着孝懿仁皇后养子的身份,才拉拢到了大臣隆科多(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助自己赢得了皇位。雍正也一直奉隆科多为舅舅,来显示自己的出身。所以他认为抬高乾隆生母的身份对乾隆有好处,对稳固大清江山也有好处。
对于乾隆的生母熹妃而言,赐姓钮钴禄氏本是件荣宠非常的事情,可其实就是面子好看,里子吃亏。顶着别的姓氏,抛弃了自己的姓氏,谁心里好受呀!而且雍正此举等于完全抛开了她的娘家,既便后来乾隆贵为皇帝,她的娘家也享受不了皇帝外祖家应该享受的荣耀。所以崇庆皇太后对雍正的这个决定肯定非常不满,心里有很大的隔阂,不想与他合葬。
事实上乾隆也并不领雍正的情,雍正死后,乾隆很快便把允裪升为履亲王,加以重用,就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后来他所立的储君嘉庆帝的生母魏氏同样出身低微,但他却并没有像父亲那样做。反而是给魏氏全族抬旗,赐姓魏佳氏,并追封已经过世的魏氏为皇后。同样是提高储君生母的身份,乾隆比雍正做的要人性的多。
回到正题,除了这件事之外,崇庆皇太后不愿与雍正合葬还跟两人的感情有关。崇庆皇太后出身低微,长的也不出众,所以并不受宠。她十三岁就进入了雍亲王府,十九岁才生了乾隆,而且此后也再无生育。她在雍正潜邸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格格,哪怕生了儿子身份也没得到任何提升。所以她应该是很不受宠的,跟雍正没有什么感情,也就不是很在乎跟他合葬了。
既然不受宠,那么崇庆皇太后跟着雍正的日子应该不好过。无论是在雍正的潜邸中,还是后来在后宫中,没有家世又不受宠的妾室应该都是很难挨的。虽然不会像宫斗剧那样动不动被打入冷宫、被害小产等桥段,但是受到正妻和宠妾的压迫、被穿小鞋肯定会有的。崇庆皇太后有可能受到过雍正正妻孝敬宪皇后的刁难,而不愿死后再受她的辖制,所以选择不与雍正合葬。
后来崇庆皇太后一人独自葬在了清东陵,陵寝规模很大,延续着她在生前的福禄、富贵。
崇庆皇太后被康熙誉为“有福之人”,清代最长寿皇太后,为何不愿与夫合葬?
崇庆皇太后即雍正皇帝的熹贵妃,乾隆皇帝的母亲,也是影视剧《甄嬛传》中的主角甄嬛。她出身为满洲镶黄旗钮祜禄氏,父亲凌柱只是个四品典仪官。康熙四十三年,年仅12岁的钮祜禄氏被许配给26岁的四皇子胤禛为妻。因为凌柱在朝堂没有什么势力,所以导致女儿在雍正王府也抬不起头来。
事情发生转机是在雍正染上疫病后。康熙年间,雍正感染疫病,其他妃子都怕传染,避之唯恐不及。在这生死关头,是钮祜禄氏衣不解带的照顾雍正,直到雍正康复。雍正病好后,对钮祜禄氏开始宠爱,而钮祜禄氏也于康熙五十年生下四皇子弘历。弘历出生后,钮祜禄氏地位也没有丝毫变化,还是之前的“格格”身份。后来是康熙看弘历聪明,将弘历接到宫中抚养,所以雍正才开始高看了钮祜禄氏一眼。
雍正继位后,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之后又晋封她为熹贵妃。而熹贵妃的儿子弘历,也被雍正秘密立储,所以熹贵妃完全是母凭子贵。对于熹贵妃,雍正并没有多少感情,否则不可能在历史上连她的名字都留不下。在雍正看来,熹贵妃最大的用处就是生了弘历这么个好儿子。得不到丈夫的心,也得不到丈夫的人,熹贵妃对于雍正早已看淡。
雍正过世后,乾隆继承皇位,这个大孝子立刻把母亲熹贵妃尊为了皇太后。熹贵妃在雍正时期活不出来,但在儿子乾隆时期,却成了后宫的真正主宰。乾隆元年,负责为雍正修建泰陵的官员向乾隆请示:是否为皇太后在泰陵留出棺椁位置?按照满洲祖训,妃子在去世后,都是要陪葬在帝王身边的。但康熙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却开了先例,不陪葬皇太极,而是葬在了儿子顺治身边。所以乾隆便征求了一下母亲的意见。
果然,成为了皇太后的熹贵妃也并不愿意葬在雍正的泰陵。因为她觉得,只要在雍正身边,她就永远是那么渺小和卑微,活着时就算了,死后她课不愿再让雍正掌控。所以崇庆皇太后让儿子乾隆给她重找一块儿地方。乾隆侍母极孝,既然母亲不愿意,那就随她好了。于是乾隆命人修建了泰东陵,让崇庆皇太后享受那独一份的尊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