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时,如果孙权配合关羽攻打淮南,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孙权要是北伐淮南,那曹操集团就要提前跟大家说再见了!
曹操的巅峰时期,就是在拿下汉中,收服张鲁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曹操,拥有北方绝大多数地盘。可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的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汉中之战的时候,曹操派出了全明星阵容的武将,结果被刘备打得铩羽而归。
关羽北伐的时候,水淹七军,吓得曹操打算迁都北上。没多久曹操就挂了。
所以说拿下汉中以后,曹操的心力和实力都大不如从前了。如果在关羽北伐的时候,孙权同时从淮南出兵北伐,那至少曹操本人是扛不住的。
曹操扛不住了,那整个曹操集团可就要大乱了。南北朝时期的前秦苻坚,跟曹操十分类似,也是一个宽宏大量、宏图大志的君主。可是在淝水之战战败以后,前秦土崩瓦解。所以说曹操一旦扛不住,亦或是荆州、淮南战场出现危机,那曹操集团很有可能崩溃。
一、三方出动,曹操拿什么来挡?第一路,刘备在汉中的北伐,可以作为佯攻。
曹操如果派大军前来,那关羽和孙权那边就能沾光。事情可能有些仓促,但是已经到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地步了。
刘备刚刚跟曹操打完了汉中之战,虽获得了胜利,却也伤亡惨重。如果曹操不派大军前来,那以刘备的军力,攻克关中,拿下长安问题不是很大。
所以说曹操必然会分兵前来对付刘备,保住关中,才能保住他的中原地区。这样一来,刘备北伐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二路,关羽在荆州的北伐,作为主力军。
关羽的北伐效果,的确出人意料。首先围攻襄樊,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压力都很大,紧急请求曹操派兵支援。
曹操派来了于禁和庞德,结果关羽放水淹了于禁的七军,不仅俘虏了于禁和他的三万多士卒,而且还斩杀了庞德。自此威震华夏。
曹操觉得襄阳和樊城几乎是守不住了,于是就有了迁都北上的想法。就在这个时候,魏国属地的荆州百姓们,也纷纷起义。他们饱受曹仁蹂躏之苦,起兵支援关羽。
甚至连曹魏这边的各路山贼、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选择投靠了关羽。一时间关羽北伐的声威达到了巅峰。
只要这个时候孙权不偷袭关羽,关羽绝对有机会拿下襄阳和樊城。因为曹操顾虑到孙权北伐淮南,自然不可能尽全力让徐晃来支援荆州。
第三路,孙权北伐淮南,作为策应。
孙权曾经北伐淮南若干次,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可是孙权想要夺取合肥、寿春之心不死,所以他这个时候北伐淮南,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孙权长期没有经历过大战了,所以国力很强,士兵战斗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在曹魏乱成一团、曹操熊心锐减的情况下,发动对淮南的进攻,绝对是对曹魏的致命打击。
而此时曹操如果把主力军调动到荆州,在徐晃的带领下援助襄樊。那么孙权攻打淮南,就显得很轻松了。反过来说,如果曹操分兵镇守淮南,那么援助荆州的军队就不多,那以关羽当时的气势来说,荆州军北伐成功,就有希望了。
二、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刘备和孙权这边。第一,天时。
所谓天时,指的就是曹操集团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时候不光曹操本人年老力衰,熊心锐减,那些跟随曹操的将领们,其实也都年迈不堪了。
新培养上来的将领,还没有立功表现的机会,所以无法得到重用。因此曹操在走下坡路。反观刘备,虽然年纪也不小了,可是人家在走上坡路。
刘备走了20多年的下坡路,最后这10多年,一直在走上坡路。拿下荆州、益州、汉中、上三郡等地,使得刘备集团的实力空前壮大。
至于孙权,在赤壁大战结束以后,孙权集团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休生养息,那小日子过得的确很滋润。所以国力提升,装备充足,自然也是最好的战斗时机。
第二,地利。
所谓地利,当时曹操集团三面受敌,西边的汉中、中原的襄樊、东边的淮南,全都处于被攻打状态,曹操可谓是心力交瘁。
至于刘备这边,从汉中进攻关中,趁着对方兵源不足,恰好又是居高临下之态,自然胜算在握。而孙权这边攻打淮南,如果曹操兵马抽调走了,那淮南空虚,孙权作为常客,对此地极为熟悉,自然也能拿下。
第三,人和。
关羽北伐,得到了若干人的支持。因为曹仁在荆州实行暴政,那几年造成了不少民间起义。所以说关羽发动北伐以后,这些百姓、山贼几乎是一呼百应,全都选择投靠关羽。
刘备集团又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自然也能勾起不少汉朝旧臣们的思国之情。所以这些人明里暗里,说不定也会出手相助。
总结:一切主动权,都在孙权手里。两虎相争的时候,孙权就成了可以左右天下的关键人物了。他支持刘备,那么曹操就要完蛋。可是他支持曹操,那刘备也要完蛋。
事实也是如此,他最后选择支持曹操。其实我觉得从他个人利益角度出发,他的考虑是对的。因为北伐拿下淮南以后,他未必守得住。
东吴军队以水军为主,陆战实在是不占优势。所以就算拿下淮南,将来跟刘备争夺天下的时候,也会吃亏。
但是拿下荆州就不一样了,过去他们只占有一部分长江天堑,荆州随时可以东进攻打东吴。可是拿下荆州以后,东吴就把自己的整块地盘都包裹在了长江境内(包括支流)。
这对东吴来说是非常有优势的一件事,即使将来刘备被灭了,东吴也可以凭借长江天堑,跟曹操一决雌雄。所以说三国操盘手,还是孙权。
参考资料:《三国志》
襄樊之战时,如果孙权配合关羽攻打淮南,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国争霸谁也别想一家独大,从实力上讲曹魏略强,但也没有能力实现统一。从战线上讲孙、刘联盟,但也是同床异梦,各怀心思。联盟的双方都害怕对方强大起来对己不利,这一点在东吴方面尤为突出。东吴唯有鲁肃具有战略眼光,看透了天下大势和整个格局,力主孙刘联盟才是抵御曹魏的唯一出路,在这方面周瑜、吕蒙望尘莫及。假如鲁肃在位,关羽的襄樊之战可能会免遭东吴的暗算。如果孙权出兵进攻淮南或合肥,曹操的处境就危险了。关羽无后顾之忧奋力攻下樊城,曹操的迁都也许就不可避免了。凭他徐晃也不敢长驱大进,回救许都的可能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了。
这样的话关羽北伐会有作为,直下南阳向洛阳,使刘备进取中原的梦想带来新的转机!
襄樊之战时,如果孙权配合关羽攻打淮南,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
襄樊之战的后半个阶段,孙权勾结曹操阴袭关二爷的后方,夺取了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和杀害了关二爷。这使刘、孙两家结怨成仇。假设,在襄樊之战中孙权没有与曹操合谋,而是采取了攻打淮南,三国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米粒闲聊认为,三国的历史肯定会有变化,并且是巨大的变化。首先,在襄樊战场上,关二爷虽不能扩大战果(徐晃的援军已到,围困樊城的洪水也已退却,其他的援军也陆续到达,关二爷已无力取胜了),曹军暂时也无力“吃掉”关二爷。结果,关二爷会见好就收的。孙权进攻淮南也不会有什么战果(在当年八月,孙权就曾进攻过合肥,无功而返)。那么,变化在哪里呢?在何时发生变化呢?变化就发生在曹操病逝之后。曹操病逝于襄樊之战刚结束后不久的,公元220年正月。假设中的当时的局势是怎样呢?孙权会继续威胁着淮南地区。关二爷的荆州军团还在对襄樊虎视眈眈。刘封、孟达驻军在上庸(今湖北省竹山)、房陵(今湖北省房县)等地,刘、孟所部可东从东面包抄襄樊。而经过汉中争夺战的刘备所率领的益州的军队,已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补充,战斗力是非常可观的。尤为重要的是,刘、孙的联盟关系还存在。在这种态势下,曹操的病逝,无疑预示着刘、孙两家,即将共同北伐的开始。在这种态势下,如果,刘、孙两家同时北伐,这将比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中的两路北伐,还要多岀一路。而且,这还是刘备、孙权两个集团对曹氏的共同北伐。这要比现实中,诸葛亮和孙权在曹丕病逝后,刘、孙两家北伐的实力强大的多。再有,曹氏內部的军心、民心在此种状态下,会可能产生动摇。在这个假设的北伐中,曹氏集团毫发不损,几乎是不可能的。更甚至是,曹氏集团有可能土崩瓦解。这样的话,有可能就没有三国的历史了,而可能只会有两国的历史了。
襄樊之战时,如果孙权配合关羽攻打淮南,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
关羽:孙二哥不掏肛,我就谢天谢地了!
襄樊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一战,这一战导致了三国势力失去平衡,并且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借口,可以说是三国走向统一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并非关羽个人的主意,这还是诸葛亮出的主意,刘备经历汉中之战,觉得自己可以叫板曹操了,错误的判断和指挥调度,导致了襄樊兵败关羽被杀!
配图-1
其中襄樊之战有几个关键事件,是导致关羽兵败的主要原因:
1、关羽的傲气,导致他孤军深入。
2、刘封、孟达拒不支援关羽,导致关羽孤立无援!
3、糜芳、傅士仁投降,导致关羽被杀。
4、刘备的调度失败,是最大的失误,要是此时张飞或者赵云镇守江陵,孙权定然不敢偷袭。
5、孙吴的短视目光,助力了曹操的胜利。
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可谓是开局不错,曹操一方被搞得很被动。在这个有利的时机,要是刘备派出一支援军,不管是从南边支援还是从西面支援,结局都不会这样!可惜关羽没有援军,直到死都没有等来支援。
配图-2
“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我个人觉得,其中失误最大的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他们是战略制定者,关羽只是战略施行者,假如要是有办法致使东吴不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打刘备,或者说用什么办法争取他们能助攻刘备,是一个理想的局面!
我觉得刘备可以采取两种手段来做这件事情!
1、派重要人物出使东吴,用外交手段加强孙刘关系。我们都知道此时的孙刘联盟,名存实亡,其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问题,其利益点在哪里呢?主要还是荆州的借还问题!
《孙子兵法》: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配图-3
襄樊之战爆发时,荆州的格局是荆州七郡为三家所有,其中襄阳和樊城为曹操所占;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四郡则为刘备占有;江夏和南郡则为东吴孙权所有!
要争取让东吴站在自己一边,外交手段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孙权无非就是惦记刘备占领的四郡,那么刘备是否可以拿出长沙和桂阳的部分作为稳住孙权的条件呢?
有人会说这不是给后面埋下隐患吗?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孙刘之间一定是竞争和合作并存的不可能偏向任何一极,为何不能放弃短期的利益而争取长期的利益呢?要是襄樊一战胜利了,襄阳和樊城不久成为一种弥补?
从战略地理位置来看,襄阳和樊城比长沙和桂阳要重要得多!
2、在外交手段的同时,派出一员大将支援关羽驻守江陵。关羽在前线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却是换来傅士仁和糜芳的背后捅刀子!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刘备的小舅子背叛了刘备,看来最不靠谱的还是娘家人。
糜芳和关羽不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一个是刘备的义弟,一个是刘备的小舅哥,谁都不服谁!这就是刘备给自己埋下的雷。
此时要是有另外一位战将,比如张飞或者赵云这种,镇守江陵,有两个巨大的作用,一是稳住孙权震慑吕蒙,第二是支援关羽。
可惜的是当时只有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个草包在这里镇守,最终导致了悲惨的局面!
配图-4
我们再退一步回到问题本身,假如孙吴不在这个时候攻打关羽,会有什么效果?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淮南地处建业的西北方向不远,中间就一河之隔,假如这个时候孙权出兵攻打淮南,曹操必定要分兵阻击,从形式上来说,是起到了牵制曹操的作用!
不过曹操的主战场一定不会放在淮南,为何?孙权几次攻打合肥,都差点死在那了,可见孙权军力,于曹操兵团来说,并不能构成什么巨大的威胁,加上淮南到洛阳、许都的地理纵深,孙权一时半会打不到那。襄阳樊城方向就不一样了,距离许都咫尺之遥,一不小心就沦陷了,曹操看到关羽来势汹汹,准备迁都避开其锋芒也是有道理的。
假如孙权不攻打关羽并且杀了关羽,那么夷陵之战可能就要往后推了!
夷陵之战,是刘备脑壳发热导致的严重后果,要知道他的战线主要还是在北面和荆州一线,此时攻打孙权,定然是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凡是个脑壳正常的人都不会急于报仇!
早在关羽被杀,孙权将其头颅送到曹操那,其目的就是要嫁祸曹操,嫁祸不成也能拉一个同盟,刘备看不清楚老迈昏庸,诸葛亮能看不明白?
曹操和孙权达成了同盟,对刘备来说是灭顶之灾。
总的来说,要是刘备在樊城之战,稍微有点作为,哪怕是派一支队伍救援关羽,都不会是这种历史走向。
襄樊之战时,如果孙权配合关羽攻打淮南,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事不好预测,因为历史是复杂的。
中国历史有这样观念,守江必须守淮,如果守住江南,最好守住淮南,这一带有缓冲地带,尤其河流湖泊众多对北方以骑兵为主军队非常不利。
襄樊之战,如果孙权攻打淮南,对曹魏政权十分不利,但是要消灭曹魏政权还是有些难度的。虽然219年襄樊之战爆发,220年曹操就去世了,但是曹丕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曹魏毌丘俭两次捣毁东北高句丽王国,隋炀帝三次东征都没有解决高句丽问题。司马懿曾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家族势力。可见,曹魏还是相当有实力的。两汉期间,经济重心还是在北方,孙权所占据的江东军事、经济没有曹魏强。
关羽水淹七军,但是徐晃带兵阻止了关羽兵锋,已经打败了关羽。孙权配合关羽攻打准南,曹魏面临两面作战压力,但是东吴陆作作战能力不强,东吴、曹魏合肥之战看出东吴陆战能力很差,合肥之战中的逍遥津之战张辽、乐进、李典曾以少胜多大败东吴军,差点没有抓住孙权,以致东吴人吓唬小孩都提张辽来了。由此可见,东吴进攻淮南既使占领淮南也不对曹魏造成致命危胁。
刘备军政集团取得汉中之战胜利,达到鼎盛时期,但是汉中之战曹魏虽然损失了名将夏侯渊,但是整体实力损失不大,曹操是不想打汉中之战,主要是给养困难,再加担心后方不稳,年龄已高,曹魏军队是主动撒离了汉中。曹魏政权如果占据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关中西北地区,孙权、刘备就很难消灭曹魏政权。
秦依靠关中西北灭六国,刘邦依靠汉中、关中得天下,刘秀依靠河北突骑就纵横天下。曹魏占领地区有马匹、多精锐劲卒。这是孙权、刘备很难打败曹魏的原因。
曹魏政权也是曹操招兵买马,消灭多股割据势力一点点干起来的,一步步做强做大的,还控制着汉献帝刘协,以东汉朝廷来发号施令,孙权和刘备想彻底消灭曹魏有困难。诸葛亮那么有能力,几次北伐也是收效甚微。姜维,名将,人中豪杰,北伐也是没什么收获。而曹魏灭蜀汉却是没费特大力气。赤壁之战以后,东吴跟曹魏交手基本没占到什么便宜,如果没有长江阻隔,曹丕南征大军很可能让东吴存在下去都困难。
从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来看,孙权配合关羽攻打淮南,能够给曹魏带来一定影响,但是不致于彻底消灭曹魏政权。
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后人也就是猜测罢了,不一定准确。
襄樊之战时,如果孙权配合关羽攻打淮南,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道题我看了一下@江湖小晓生的回答,我比较认同他的观点,但是底下的评论却多持反对意见。这里,我在他的基础上补充一下我的一些见解,大家再来进行探讨、交流。
关羽北攻襄樊的时候绝对是刘备的巅峰期,也是强势期。
当然我们都知道,轮综合实力,鼎盛时期的刘备集团加孙吴集团依旧不如北方曹魏。
但是我们不能只关注实力,还要注意“势”,在最近的回答中,我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
“势”有几种,我们逐一分析。
势力、实力
这个上面我们说了,孙加刘小于曹,这是不争的事实。
势头、气势这才是决胜的关键。
当年的项羽够强大吧!国民党够强大吧!结果呢?
所以这个势头、气势很重要。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势者气势如虹、势如破竹;失势者兵败如山倒。
自赤壁之战后,刘备连得荆州、益州、汉中,兵锋所指、无攻不破。
此时天下已经进入到了刘备的节奏。
形势、大势什么是形势?形势在哪里?
当时的天下大势在于士族阶级。
曹操自官渡之战后就开启了法治思想,虽然是利国利民,但是却严重影响了士族阶级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曹魏内部的阶级矛盾十分严重,以至于内乱不断。
刘备那边则是大力任用各政治派系的人才,由此出现了士人争相竞功的盛况。
孙权也逐渐完成了对军政大权的过渡,实现了以吴治吴的内部管理方针。
简单来说,曹操是逆着形势走,而孙刘则是顺着形势走。
在气势、大势面前,综合实力已不那么重要了。
现在我们再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关羽围攻襄樊,曹操派出于禁,于禁败。之后又派出徐晃,同时张辽也进入到了待命状态。
张辽就是问题的关键。
在关羽围攻襄樊之前,孙权就在进攻合肥。见关羽势大,孙权答应了与曹魏合作,曹操才敢调离张辽以及东南战区兵团。否则张辽以及东南战区兵团根本不敢妄动。
如果孙权配合关羽而进攻淮南,又或者说孙权卖曹操一波,表面答应与曹操合作,待到曹操放松对吴的警惕,再突然向淮南发起进攻。
曹操真的就危险了。
当时曹操的兵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同时面对关羽和孙权,如何解决?
主要对付关羽的话,孙权肯定能够突破没有张辽的合肥,甚至拿下徐州。
主要对付孙权的话,情况可能就更糟了,当时不少曹魏地区纷纷响应关羽,遍地开花的反曹势力,如果曹操不施以压制的话,整个黄河以南都将落入关羽之手。
不管是徐州还是襄樊,任何一个地方丢失,曹魏都将失去抵御南方兵团的天然屏障。
曹操大势已去,表面强大的实力也只是虚胖。没有孙权在后面替曹操解决关羽问题,甚至还配合关羽伐魏的话。
很有可能就一波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责怪孙权的目光短浅。
因为如果孙权真的配合关羽进攻曹魏成功了的话,孙权的战果肯定不如关羽辉煌。照此事态发展下去,一旦曹魏被灭之后,刘备占了大头,下一个被消灭的就是孙权了。
孙权是在遏制刘备的发展,他想要的是在消灭曹魏的同时还要占据联盟的主导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