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李广能不能封侯?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拆分来看。

  1. 第一,李广在汉景帝时期能不能封侯?能封,但是没有封。
  2. 第二,李广在汉武帝时期能不能封侯?不能封,所以没封。
  3. 第三,李广在后世能不能追封为侯?宋徽宗给出了答案,追封他为怀柔伯。

由此可见,李广真正封侯的时间,其实不在汉武帝时期,而是在汉景帝时期。所以我们不能责怪汉武帝没给他封侯,司马迁在这件事上,的确充满了偏见(我们需要理解司马迁)

一、李广凭什么能在汉景帝时期封侯?

飞将军李广,绝对不是一天就练成满级号的,这需要长期的磨练才行。李广打小就喜欢练习射箭,所以长大了才成了个神箭手。

由于他们家住在边境,所以总是跟匈奴人打交道。李广带着家里人跟匈奴人打过几仗,立了功才成了汉朝的中郎。

那时候正值汉文帝时期,李广总是跟着汉文帝打猎,没什么机会作战。毕竟汉文帝是个韬光养晦的人,所以连汉文帝都为李广惋惜:你小子要是生在高祖那时候,至少是个万户侯。

言下之意就是,你小子落在我手里,就甭想封侯了。的确是这样,由于汉文帝时期无仗可打,所以李广根本找不到任何封侯的机会。

到了汉景帝时期,本来李广也是没机会的,因为汉景帝特别怕自己的老娘窦太后,而窦太后也崇尚韬光养晦,黄老学说,所以正常情况下也没什么机会打仗了。

可这个时候七国之乱爆发了,李广终于得到了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哈喇子流了一地的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着周亚夫对抗吴楚叛军。

在昌邑城,李广拿下了叛军的军旗,立下大功,从此成为了汉朝名将。这事儿本来足以让李广封侯,可是为啥没封呢?因为梁王刘武赐给了他将军印,这事儿触怒了汉景帝,所以李广就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这说明啥?说明李广的政治觉悟不够高。

此后李广担任了边疆的各处太守,在对抗匈奴时,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按理说,汉景帝该给李广一个侯爵,可人家就是不给,你咬他啊?

二、汉武帝时期,为啥李广就不能被封侯呢?

汉景帝这边还没给个结果,就升天了。把李广气得在家直跺脚,因为老皇帝一死,等于他此前的战绩都清零了,如果没有新功,那就甭想封侯了。

毕竟新上台的汉武帝,对你压根就不熟悉,更加不会对你过去的战功认账了。不过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就不用担心没有机会立功了,毕竟汉武帝是打了几十年仗的皇帝。

第一次封侯的机会,无功而返。

由于李广名气比较大,所以对抗匈奴的第一战,李广就成了主帅之一。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打算在马邑伏击匈奴,李广负责这次工作。可惜人家匈奴人发现了,结果李广无功而返。

第二次封侯的机会,被匈奴活捉。

李广并没有气馁,4年以后李广迎来了第二次封侯的机会。他带兵从雁门攻打匈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李广居然被匈奴给打败了。这下子可玩大发了,本来指着这场战争立功封侯的,结果自己还成了俘虏。还封个毛线侯啊,能逃回来就算命大了。

按道理李广战败且被俘虏,回来是要杀头的,可人家有钱啊,所以李广花钱赎罪,成了庶人。

第三次封侯的机会,李广为了报仇错过了。

李广丢了工作以后,跟朋友在山里打猎。结果在霸陵亭这儿得罪了喝醉酒的霸陵尉。本来是一件小事儿,可是李广的手下人偏偏搬出了前任李将军的招牌来吓唬霸陵尉。

人家喝醉了,天王老子来都不认账,何况是个前任李将军?所以压根就不鸟他。这事儿可把李广气坏了,男人可以掉脑袋,不能丢份啊!

汉武帝看李广反思得差不多了,所以就将李广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希望他能够将功赎罪,再立新功,好给他封侯。

结果李广商人以后,立马把当年得罪他的霸陵尉给宰了,并且主动上报承认错误。这事儿可把汉武帝气坏了,霸陵尉好歹也是公务员,咋能为了私仇杀掉国家官吏呢?

所以即使李广在右北平郡干得不错,吓得匈奴个个喊他飞将军,却还是无法让汉武帝给他封侯的机会。

第四次封侯的机会,无功而返很尴尬。

李广成了飞将军以后,虽然没有封侯,却再次得到了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的机会。显然汉武帝是想要提拔李广,还让他担任了郎中令。

结果卫青所领导的几路人马,在攻打匈奴的时候,都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将领们也都因此封侯了,唯独李广这一支人马,啥斩获都没有,庆功宴上尴尬得很啊!

第五次封侯的机会,全军覆没,功过相抵。

这回李广是跟博望侯张骞合作,兵分两路对抗匈奴。结果李广的人马遇到匈奴时,张骞的人马还没到。所以李广独自带着4千人马奋勇杀敌,直到全军覆没。

等到张骞来了以后,匈奴也跑了。所以说这回李广算是功过相抵,啥封赏也没有,自然就不能封侯了。

第六次封侯的机会,因迷路受辱而自尽。

漠北之战爆发以后,李广多次请求出战,他对不能封侯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即使年纪大了,还是坚持出战,所以成为了前将军。

结果这次作战过程中,我们的飞将军李广居然迷路了。等到他找到大部队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这回可把老脸给丢光了。

卫青要追究李广迷路的罪过,结果六十多岁的李广不堪受辱,索性就当着卫青的面自尽了。本来是封侯的大好机会,结果却成了李广的殒命之作。

总结:后人也不能强行给他封侯啊!

从以上的多次封侯机会来看,李广最应该在汉景帝时期封侯。他不仅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又有抗击匈奴的功劳,可惜他政治觉悟不高,跟梁王关系搞得太好,自然会得罪汉景帝。

此后汉武帝至少给了李广6次封侯的机会,全都被他完美地错过了。既然汉武帝时期都没能封侯,我们后人又有什么资格给李广强行加封呢?没有任何意义嘛!

不过宋徽宗这货给李广加封怀柔伯,又是在侮辱人了。咋就你事多呢?好好练书法不香吗?非要把李广拖下水干啥?活生生让李广跟宋徽宗这货产生了关联。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李广难封就对了,如果他能封侯,那就没天理了!

王勃在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李广塑造成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悲情英雄,仿佛李广才能卓绝,只是汉武帝眼瞎,不识货。如果命运能给李广多那么一丁点眷顾,让他运气改善一下,封侯拜将唾手可得。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很显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是睁眼瞎,手底下的人几斤几两,他门儿清的很。李广难封这种事儿,压根就不是运气的问题!

李广这个人算是名门之后,其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曾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不少战功。随后,其后人始终都以习武立世,尤其擅长骑射,堪称是传家的武学秘技。

到了李广这一代,李广的骑射水平更是出类拔萃。

公元前166年,这一年匈奴南下,入侵萧关(今宁夏固原),萧关是西北地区进入关中的屏障,异常重要,所以汉帝国大肆征兵,精习骑射的李广也因此从军抗击匈奴。

此战之后,李广被汉文帝任命为了汉中郎。这个职位是汉帝国禁卫军将领,经常随皇帝外出狩猎,也因此,李广得到了在汉文帝面前展示的机会,多次射杀猛兽,让汉文帝心生欢喜,并当众夸赞李广;如果你生在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简直是轻而易举。

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或许就是汉文帝的一句话,封候拜将成了李广一生的执念。

然而,在命运处于上升期时,李广犯下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错误,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仅仅三年后,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命周亚夫平定七国叛军,李广也跟随周亚夫平乱。

这一战比较顺利,周亚夫仅用了三个月便平定了叛乱,李广也在昌邑城下夺取了叛军将旗,立了大功。然而,在平叛的过程中,李广私自接收了梁王刘武的授予的将军印信。

虽然梁王刘武和汉景帝是同母弟,并在七国之乱中协助汉军平乱,但因窦太后偏爱刘武,还意图扶持刘武承袭汉景帝的皇位,所以,汉景帝和刘武有着深刻的矛盾,双方早已反目,想着把对方除之而后快。

所以,李广私自接受藩王赐予将军印信这种事儿引起了汉景帝的不满,他认为李广的行为就是吃自己的饭,还砸自己的锅。因此,李广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驱逐出了权力核心,从中央调到了北方边疆上谷任太守(今河北张家口怀来)。

看到这儿,很多人都为李广辩解,说李广是缺乏政治敏感度,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他的花花肠子是太多了。

当时,汉朝禁止朝廷官员结交诸侯王已经形成了共识,七国之乱几年后,朝廷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如果朝廷官员私自结交诸侯王,情节严重者,会被判处弃市斩首。

而七国之乱时,李广已经在朝廷任职十年以上,且经常陪伴皇帝左右,不可能不知道朝廷不成文的规定,以及激烈的派系斗争。

所以,答案只有一个,李广看到了梁王刘武势力的发展,另外还看到了窦太后对梁王的宠爱,试图押宝,一旦梁王得势,自己便有了从龙之功。

不过,可惜的是,梁王刘武到死也没有得势,而汉景帝也对李广的投机行为深恶痛绝。

随后的岁月中,李广也只能在帝国的北方边境抗击匈奴了。

然而,在边疆的历练,李广虽然赢得了飞将军的称号,但却没有为汉帝国立下功劳。

在戍边时,李广对待匈奴的态度是猛打猛杀,只要看到匈奴来犯,必定是出关穷追猛打,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固然震慑了一定的匈奴人,但很容易中了敌人的圈套。

某次匈奴有三人进入汉朝边疆,射伤了汉军几个人,李广就点了一百多人穷追不舍,结果刚擒住这几个匈奴人,匈奴数千人马便围了上来。

当时,匈奴的人也比较谨慎,害怕李广有援军,李广也将计就计,佯装自己是诱敌深入的饵。所以,匈奴人也不敢轻易靠近。

双方僵持一夜之后,匈奴人认为此地距离汉军大本营太近,选择了撤退,李广也因此回到了城池。

这件事不仅暴露了李广做事不严谨,易冲动上头的缺点,更暴露了李广治军的致命缺点。

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城内的士兵竟然没有派兵救援李广,甚至连派个斥候出来打探消息都没有。主将丢了,他们跟没事人一样悠闲自在,可见李广的统军能力如何。

反观与李广同时代的程不识,虽然个人武力不及李广,但由他镇守的边关,匈奴人压根就不靠近。为啥,这哥们向来以治军严格为名,手底下的士兵严格遵循将令,令行禁止,匈奴人来了,根本讨不到便宜。

而李广呢,很多士兵都嫌弃跟随程不识太辛苦,所以选择跟随李广,李广也以恩义结交士兵,对待手下的士兵就向亲朋好友一样。当然,我不是说这种组织形式不好,但这种形式仅限于指挥小团对作战,带兵数量上限太低,根本无法指挥大兵团作战。

也因此,李广在边疆的发展也始终郁郁不得志,不断地在北部边疆雁门、代郡、云中等地抵抗匈奴,根本无法实现从将到帅的蜕变,从而进入权力权力核心。至于封侯,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当然,命运此时并没有放弃李广,还是给了他机会的。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刘彻登基。

命运又一次向李广伸出了援手。

由于李广在北部边疆作战勇猛,时常率军出关,攻杀匈奴人,所以朝廷中有人举荐李广,汉武帝也提拔了李广做未央宫禁军的长官。

公元129年,继马邑之谋后,汉武帝终于开启了反击匈奴的第一战。

此战,作为汉帝国的试水之战,汉武帝一视同仁,分别给了卫青、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四人一万骑兵。然而,此战只有卫青大获全胜,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损失7000人马,被判处死刑,在缴纳大量赎金后,勉强保住了性命,但也被贬为庶民。

至于李广,他是四路中最惨的那个,全军覆没,自己也是靠着装死才逃过一劫,侥幸捡回了一条命。回到汉朝后和公孙敖的遭遇一样,被判死刑,缴纳赎金后被贬为庶民。

在被贬之后,李广的身上还发生了一件事匪夷所思的事情。

有一次,李广带人出城狩猎,结果玩到晚上才准备回家。到了霸陵亭时,霸陵尉喝阻李广,禁止夜间入城,结果李广的手下喊话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反口一句话,现任将军也不行,更何况前任。

如此,李广在霸陵亭外露宿了一宿。

这件事之后,李广怀恨在心,时时刻刻惦记着报复严格遵循国家律法的霸陵尉。

后来,由于右北平太守被匈奴杀死,汉武帝又给了李广一次机会,启用李广做了右北平太守。上任前,李广特地向汉武帝要了霸陵尉,要他一起随行辅佐自己。

汉武帝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但李广到任之后,拔出剑就宰了霸陵尉,随后上书汉武帝,陈述自己犯罪的经过。

汉武帝此时正直用人之际,面对李广藐视国家律法,枉杀朝廷正直官员的事儿也只能忍气吞声。但这种事儿,始终会在汉武帝心中埋下一个解不开的疙瘩,而且,李广的行为也算是开启了臣子恃功要挟皇帝的先河,为李广儿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随后的几年,汉武帝开启了全面的灭匈之战,卫青、霍去病成为了时代造就的英雄。

这期间,跟随卫青、霍去病的将军们很多都拜将封侯,就连李广的儿子李敢也也因为追随霍去病而立功,受封了关内侯。

而李广呢,不是迷路,就是在沙漠中碰到匈奴主力,导致损失惨重。

很多人说迷路这种事儿天意,是李广运气不好,那为什么卫青、霍去病等人偏偏不迷路,就只有李广迷路了。很大原因可能是李广战前准备不足,寻找向导不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这一战,汉武帝让卫青、霍去病各自领兵5万奔袭漠北匈奴,并没有打算让李广带兵,毕竟李广已经年老体衰,再加上多年战争都没有立下寸功。但李广对封侯有一种执念,不断的请求汉武帝任命自己为前锋部队。

汉武帝无奈任命了李广为卫青的前锋部队,但汉武帝同时也告诫卫青,避免让李广与单于对阵。

其实,这一时期的汉匈战争,是汉朝压着匈奴打,基本上就是一场痛打落水狗的战争。只要找得到匈奴,立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由于汉武帝的嘱托,卫青在得知匈奴大本营具体位置后,果断派遣了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兵,自己则带着公孙敖奔袭匈奴。

这一战,卫青大获全胜,而李广再一次迷路了。

原因无他,没有向导。

看到这儿,不得不说,多少次了,战前努力做做准备,多找几个向导不行吗?毕竟是将军,不是小兵,任务是统筹指挥整个军队,不是单纯的上阵杀敌!

漠北之战后,卫青派人询问李广迷路失期的原因,好给汉武帝一个交代。但李广认为卫青是有意针对自己,感觉受到了侮辱,愤而拔剑自杀了。

李广自杀后,儿子李敢也认为卫青是故意刁难父亲,所以愤怒的将卫青暴揍了一顿。卫青当时并没有反抗,事后也没有报复,反而是替李敢隐瞒了这件事。但霍去病怒了,一来、李敢当时是自己部下,竟然越级暴揍自己的舅舅,二来,李敢对霍去病非常不服气,他认为霍去病是靠卫青、汉武帝的裙带关系才上位的,所以,双方关系一直不融洽。

于是,霍去病在一次狩猎活动中直接射杀了李敢。而汉武帝呢,也本着急需用人的原则,像当年免除李广杀霸陵尉的罪行一样,放过了霍去病。

其实,纵观李广的一生,命运对他已经非常眷顾了,给与了多次机会。然而,年轻时的投机行为导致了其被踢出权力中枢,随后在边疆带兵的历练中又反复逞个人英雄主义,放弃了锻炼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也多次给与李广机会,但李广几乎每一次都把握不住,由于后勤准备不足,多次出现向导不力的情况,从而在沙漠中迷失方向。

而枉杀霸陵尉一事,更是为霍去病射杀其子李敢树立了榜样。

至于李广为何成了悲情英雄,原因就在于后世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

李广死后,太史公在《史记》中毫不犹豫的把卫青、霍去病列入了佞幸列传之中,讽刺卫霍二人是靠裙带关系,以及皇帝宠幸才上位的。随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记录了李广一些无法考证的神奇故事,比如格杀猛兽、射箭入石等等。

如此,作为靠着自己一步步打拼才赢得飞将军名号的李广,形象一下子正面了很多。

于是,李广成为了后人怀才不遇时的情感寄托。

后世的文人一旦感觉到世事不公,怀才不遇,便会借着歌颂李广机会,讽刺世事不公,表达对那些靠着裙带关系而登上高位之人的不满。也因此,卫霍虽然拥有不世之功,却也成为了后世文人不齿的对象。

但这些文人似乎忘了一件事情,命运给与李广的机会很多,李广也因此一出道就曾随侍汉文帝左右,后来的汉武帝也曾努力提拔李广。只不过,李广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他的个人缺陷实在太大,多年的历练后,始终都是一个逞个人英雄主义的将,无法真正蜕变为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无法封侯也成为了命中注定的事情。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问题:“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生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前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最著名一首“边塞诗”,被后世称为唐诗七绝的扛鼎之作。人所共知,诗歌里面的“龙城飞将”,说的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飞将军”的李广。

“飞将军”李广何人也?

李广,职业军人,他的一生充满战争传奇。他戎马倥偬,有生之年先后历经了汉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可谓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他曾任北方边疆“七郡太守”,参加指挥大小战役无数。他身经百战,作战勇猛顽强;他治军有方,且身先士卒,勇冠三军;他的军旅岁月,始终奋战在抗击匈奴第一线,以骁勇善战,令匈奴人闻风丧胆,战功赫赫。

然而,就这样一位“战神”,令人不解的是:他无论如何努力,一生都没有被封侯。“初唐四杰”的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曾调侃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为何“李广难封”?

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是一个谜,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就连老李本人也想不通,于是乎越想越生气。

老子抗击匈奴几十年,为大汉立下如此功劳,朝野上下有目共睹,可为什么一到论功行赏,总是被忽略?一到加官晋爵就没有老子的份儿?

我“老李”到底得罪谁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每次干部提拔都与我失之交臂?这到底是为了哪般?在大汉的历史上,为什么非要“封侯”?“封侯”跟“不封侯”到底有多大区别?
  • 举个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如果不封侯,不管你行政职务有多高,哪怕是公司总经理,也只是个“高级打工仔”,可以拿很高的工资,但没有股份。
  • 如果“封了侯”就另当别论,相当于进了企业“董事会”,自然属于公司“股东”之一,工资不一定能涨多少,但开大会坐主席台,对公司重大决策有表决权,最主要的是可以参与“年底分红”。
  • 更重要的还不是工资待遇问题,而是个“荣誉问题”。公司那么多业绩不如自己的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下属,年纪轻轻一个个都进了董事会,我老李不要面子的吗?这老脸往哪搁呀?
不可封侯,“组织部门”如是说
  1. 了解大汉王朝“论功行赏制度”,以“老李”的功绩早都够封侯条件了。据史册记载:有关部门解释说,大汉军功奖励制度有个硬指标,那就是“人头”即杀敌数量定军功,李将军在边疆威名远扬,所向披靡,匈奴望风而逃,导致杀敌数量总不达标,所以数次落选。
  2. 然而组织部门的官员勉励他:老李呀!不要灰心,继续努力为国杀敌,下次还有机会。
  3. “呵呵!我呸呸呸——老子砍下的人头串起来,能绕长安城几圈你信不信?”,飞将军就是飞将军,瞧瞧这火爆脾气!
不可封侯,“算命先生”如是说
  1. 当官的最讲迷信,“老李”很迷惑,就去找“大师”算命,大师名叫王朔,仙风道骨,星相命理,奇门遁甲,易经风水,阴阳八卦,婚姻事业,星座运势等等无一不精,似乎姓王的都有做大师的天赋。
  2. “老李”虔诚地向大师请教:“打匈奴的战役我每次都参加了,部队里校尉以下军官,水平不咋地的,有几十个人被封侯,我干得也不比别人差,为啥封侯总没我的事儿?是我命该如此吗?大师您给我好好看看是咋回事。”
  3. 王大师微闭双目,偷偷瞄了一眼桌上红包的厚度,掐指一算:“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将军回想一下,干过啥后悔的事儿吗?
  4. 老李苦思冥想:我当陇西太守的时候,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缴枪不杀,只要投降既往不咎,当时有八百多人放下了武器,我一天之内把他们全给杀了,如今回想起来,我最后悔的就是这件事
  5. 王大师当即说道:“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报应啊!没有比杀战俘更缺德更惹祸的事了,这就是将军始终不能封侯的原因。这和那个“王林大师”,异曲同工,不知道有没有渊源?
“不可封侯”的历史原因
  • 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 李广时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驰援梁国,平定诸侯叛乱,大功告成。
  • 梁国大汉诸侯国之一,梁王已故汉文帝的儿子,当朝汉景帝的兄弟,对皇位觊觎已久,兄弟二人素来不和,叛乱平定后,梁王对李广十分赏识,当即授予李广大将军之印。
  • 消息传出,汉景帝很是不爽,心想:你老兄是总部派过去的人,怎么能随便接受当地诸侯(分公司)的封赏?明知道梁王对朝廷有二心,还跟他走那么近,有没有一点政治敏感性?你还有没有一点“政治觉悟”?其结果当凯旋回朝,犒赏三军,论功行赏,唯独没有老李的份儿。难道你老李心里没个数吗?

这似乎才是噩梦的开始,失去景帝信任,调离京城派往边疆,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戍边生涯。老李呀!你这是幼稚病害了你。

自古以来在官场上混,谁不晓得业务能力差点儿没关系,最要紧是对领导忠诚,千万不能站错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例如:上错床是“作风问题”;收错钱是“腐败问题”;吃了不该吃的“药”,那是“智商问题”;说不该说的话,那是“情商问题”;那么站错了队,那可是“政治路线问题”。不可封侯,生不逢时。

据《史记》记载:李广乃先秦名将之后,骁勇善战,力大无穷,尤其擅长骑射。有次打猎,天色已晚,李广误把一块石头看作斑斓猛虎,张弓而射,竟然把箭射进了石头里。唐代诗人卢纶有诗曰: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汉文帝时期,年轻的李广作为随从侍卫,陪皇帝狩猎,临危不惧,数次与猛兽搏斗。文帝就赞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很明显,小伙子太可惜了,生不逢时,要是在高祖时期,战争年代,封个“万户侯”还不小菜一碟。

然而,当战争真的来了,汉朝与匈奴在边境地区连年发生武装冲突,李广四处征战,杀人无数,威震敌胆,以“闪电战”闻名,大漠“飞将”的名号由此而来。

当然,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干活儿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李广曾打过败仗,甚至还被敌人活捉过,而且虽侥幸逃脱,但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

这件事若按大汉军法当斩,李广花了不少银子,免于死罪,被贬为庶人。

李广老矣,尚能战乎?

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边境争端,对匈奴发动了著名的“漠北之战”,大胆启用年轻一代的卫青、霍去病为统领,远征匈奴本部。

这时体弱多病,已经退居二线的李广听说后,跃跃欲试,积极要求参战。软磨硬泡之下,武帝任命李广为“前将军”,归大将军卫青统辖。

然而年轻气盛的“后浪”——卫青根本就不想用李广。他认为这些老家伙,战术思想落后,只知道猛拼硬打,还动不动就摆老资格……总而言之,不好指挥。

在发动总攻的时候,卫青自己带大部队从正面进攻,命令李广带一部分人从东路,经过沙漠,迂回包抄。

其结果因为导航失误,倒霉的李老将军在沙漠里迷路了,等好不容易走出来,战斗已经结束,汉军大获全胜,但单于溜之大吉。李广寸功未立,十分沮丧。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后果。

依照军中惯例,每一场战役结束后,要给朝廷写战况总结汇报材料,卫青派秘书到李广军营中了解情况。罗列出一系列其所犯的低级错误,让李广感受到了巨大的侮辱。

已经天命之年的老将军义愤填膺,一怒之下,竟然拔刀自尽。据史册记载:“李广死后,三军恸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诗云: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时间到了南宋,著名军旅词人,“豪放派”一代宗师辛弃疾夜读史书,当他读到“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后,感触同命相连,感慨万千,继而作《八声甘州》词一首: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结束语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有偏见吗?综上所述,一目了然。

我们在替古人惋惜的同时,同样应当“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几千年前的人和事总归是过眼烟云,但留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依旧熠熠生辉,值得后人深思!

@兵法天下 如是说

【打油诗•茂陵感怀】

文/@兵法天下 【原创】

汉家五陵气宇宣,咸阳紫气槐里烟。

国兴君崩贪奢华,文治武功惜圣贤。

辅国当效骠骑后,论功堪赞冠军前。

祁连卢山两相望,马踏匈奴趁少年。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敬请文友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我是@兵法天下 ,诚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一话题,此文纯属个人观点。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汉武帝)

“李广难封”,并不是汉武帝的偏见,而是李广自身的问题。

李广自身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李广治军没有法度,不适应进攻性战役。

李广同时期的名将程不识曾将自己与李广的治军经验做过总结。

程不识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意思是说李广治军没有法度,随意性强,只重视感情交往,忽视正规的军纪军规训练。

尽管程不识为了照顾李广的面子,说李广带兵很少遭遇对手的袭击,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特别是处于进攻状态,李广失误很多。

李广带兵进攻匈奴的时候,多次遭遇失败,甚至还有过全军覆没,自己被俘的惨景。

二,李广格局太小,不适应大兵团作战。

李广的主要战功或者说黄金时期是在文景时代,文景时代对匈奴的战争主要是防守。

这个时期的战争特点正好适应李广这种小格局的将领发挥特长,李广也确实在这方面显示了特长,所以名声很大,被视为“飞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代,都是大兵团作战。都是大迂回、大包抄作战,所以那个时候只有卫青与霍去病才适应那种大格局。

特别是霍去病,深入到匈奴腹地千里之内大迂回、大包抄、大兵团作战,才把匈奴打蒙了头。

卫青、霍去病之后,西汉与匈奴争锋就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这个时期的李广无论是单独作战,还是跟着卫青作战,都无法适应。

三,李广居功自傲,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李广最后一次跟随卫青作战,居功自傲,说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与匈奴作战,这一次才有机会和匈奴正面交手,一定要做先锋。

卫青不同意李广的主张,李广就私自行动,最后因迷失道路,错失战机,影响大兵团作战。

对于这次行动,汉武帝曾有意提醒卫青,说李广年纪太大,不能让李广单独作战,恐怕失误,影响大局,也影响李广本人。

李广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执意要做先锋,结果被汉武帝不行言中。

卫青派人调查李广的过失,李广担心受辱,自行了结了性命。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不识汉武帝的问题,而是李广自身的问题。

相反,汉武帝对李广是很包容的,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翻阅《汉书》有关李广的记载。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意思是说冯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缘施展,等到机会来时却垂垂老矣,李广军功显赫却始终没有封侯。王勃是想借此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的确,李广作为西汉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封侯,令人遗憾,也令人费解。到底是李广的功劳达不到封侯的条件,还是汉武帝对李广心存偏见呢?

我们先看看一代名将李广,到底立下了哪些军功?

自古英雄出少年。将门之后的李广,少年时期就已声名远播。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李家世代习武,尤善骑射,李广的箭术更是出神入化。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十六岁的李广以良家子弟应征入伍抗击匈奴。李广精通骑射,一入伍就峥嵘显现、出手不凡。他射杀匈奴近百人,斩匈奴首级二十有余,被破格提拔为汉中郎。随后,担任汉文帝的亲军侍卫,又多次立功。在汉文帝狩猎时,李广与猛兽赤身肉搏,汉文帝十分赞赏李广的威猛,说:你若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景帝时期,李广迎来最风光得意的时刻。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李广任骁骑都尉,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更加名声显扬。调任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匈奴人闻之色变。匈奴每次侵犯汉朝边境时,都要绕开李广的防区。在担任上郡太守时,汉景帝的亲信宦官来边境督战,差点被匈奴人射死,李广带着一百骑追击匈奴人,射死两人,活捉一人。返回时,遭遇匈奴大部队,他命令士兵下马解鞍,以此迷惑敌人。匈奴人以为有伏击,不敢靠前。李广还一箭射死了匈奴出阵试探的白马将军,吓得匈奴人连忙退军。后来他陆续担任边郡、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因无一败绩且作战英勇、箭法精准而享有“飞将军”的盛誉。匈奴人既害怕他,又敬重他。

李广时运太差,虽有军功但终究无缘封侯。

实事求是的讲,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就已经达到了封侯的条件。但是,他的时运太差了。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叛乱。在七王之乱中,他立下两大奇功。一为守城之功:他作为梁王的主将,在极度危险的形势下坚守睢阳数月,几乎弹尽粮绝,叛军却久攻不下,为周亚夫组织反攻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二为夺旗之功:在反攻叛军最重要的据点昌邑城时,他率军冲入敌阵,以一当十,竟夺得叛军主帅军旗,彻底瓦解了叛军军心,赢得了最关键的反击战。仅这两项战功,李广就完全超越了封侯的条件。

但悲剧的是平叛之前,李广被调到了梁王麾下,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从名份上讲,他成了梁王的属下。如果梁王不举荐,即使李广有再大的功劳,汉景帝也不能绕过梁王给李广封侯。可问题恰恰在于,心直口快的李广把梁王得罪了。七国之乱时,汉景帝为平息叛乱,不得不倚重他的亲弟弟梁王刘武,甚至还亲口承诺过:若平息叛乱,将立梁王为太子。梁王也因此特别卖力。平叛结束后,梁王想让李广继续留在麾下,并许诺他登基后让他当大将军。李广不仅没有答应,还劝梁王不要有非分之想。这件事让梁王很不痛快,故而在军功簿上没有推荐李广封侯。就这样,李广错过了最重要的封侯的机会。不过,当时的李广还很年轻,也没太在意,认为以后封侯的机会还很多。

李广戍边时期,虽赢得飞将军称号,匈奴人谈之色变,但他并没有主持过大规模的军事战役,因此这个时期的李广是无法通过军功封侯的。李广戍边十多年里,汉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可是,李广凭借个人的能力,打出了名气,赢得了飞将军的称号。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担任未央宫禁卫军都尉,长达八年之久。等到汉武帝发动对匈奴作战时,李广已经五十多岁了。可是这个时期,横空出世异军突起的卫青和霍去病太闪耀了,在他们面前,李广几乎就成了多余的人。在参与对匈奴作战时,不但无功,还闹了很多笑话。

汉武帝是否心存偏见,故意刁难李广呢?

汉武帝一生尚武,对武将的偏爱远远胜过文臣。据史料统计,汉武帝在位54年,一共封侯89人,其中将军封侯者53人,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降汉封侯者29人,而其他非军功封侯者只有7人。可见,汉武帝对有军功者是极为厚待的。

汉武帝对李广没有偏见,更不存在故意刁难之说。汉武帝一继位,就任命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都尉,皇宫大内的安全、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了李广,可见汉武帝是非常重视也非常信赖李广的。可是,卫青、霍去病太优秀了,他们的新谋略、新战法、新理论确实要甩李广几条大街。特别是在马邑之围的时候,李广错失绝佳的战机,让匈奴单于白白溜走。而漠北大决战时,李广也竟然迷路,确实闹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那汉武帝怎么不念及景帝时期李广的功劳,特别开恩照顾一下老同志呢?汉景帝没有给李广封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梁王没有推荐,另一方面是李广自身的问题,他长久未能封侯后,到处找人诉苦抱怨,搞得世人皆知,让汉景帝很被动。汉武帝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自然有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汉景帝未给李广封侯,其中的原因汉武帝是心知肚明,自然也不会得罪先皇来替李广翻案。

要封侯,就要拿出真本事,军功要凭数据说话。汉朝凭军功封侯,需要满足几个硬性的条件:一、斩杀或俘获敌方高级将领;二、率部斩敌首级过千;三、指挥重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四、父亲立功而死,儿子承袭军功。可是在汉武帝时期,李广确实没有什么战功能拿得出手,没有一项符合条件。更何况,军功封侯是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动力,汉武帝怎么可能在大战之期去违背原则呢?

总结:对李广而言,终生未能封侯,确实是一件挺遗憾的事。但对于后人来讲,不管封侯与否,都不影响李广的英雄形象。从李广的历史地位来讲,他是汉匈对战中第一个让匈奴人惧怕的对手,一扫西汉开国以来对抗匈奴的颓势,为后续汉武帝讨伐匈奴树立了信心。

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正因为李广终生未能封侯,也让后人对他增添了很多同情和惋惜。再加上李广最后自刎而亡,保全了英雄的气节,更增加了悲壮的色彩,从而让后人对他更加崇敬和仰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老话,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这是为什么呢?

李广难封原因何在?

首先就是他的运气太差,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其次,还有个人性格原因。综观李广战绩,勇不必说,其智谋就表现得不够出色,极少以少胜多或以计克敌的战例。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是一个将才,却不是一个帅才,他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做不成一个好的元帅。

李广虽然难封,但他效命疆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却让后人敬仰。

李广数奇

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他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在他一生的战斗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立功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准备彻底击败匈奴,他派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深入漠北作战。李广并未派在出征将领之列。但他壮心不已,自请出征。武帝见他年事已高,初不应允,经李广再三恳求,才勉强同意,派他为前将军,归大将军卫青统辖。

出师前夕,武帝对卫青说:“李广老,数奇(命运不好),毋令当单于。”意即不让李广担当主力与匈奴对敌。出塞后,卫青决定兵分两路,自率主力正面进攻,而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为东路军,采取迂回堵截,与他两面夹击匈奴。李广深知东路路途迂回绕远,且一路上水草少,部队人吃马喂困难,不能聚结行动。李广请求卫青说:“我自结发(20岁)与匈奴作战,盼望的就是能与匈奴单于交战,今为前将军,愿做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因为在出征前,暗中得到过武帝的警告,皇帝都认为他是一个背时的人,恐怕老天不会让他如愿以偿,如果派他当先锋能否取胜,不可预料,再说,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也在军中,公孙敖已经三次随从卫青出击匈奴,配合很好,卫青给他请过功,曾封合骑侯,后来在随霍去病攻打匈奴时,因行动迟缓,没有按命令与主帅会合,按军法处斩,赎为庶人,削去侯爵。卫青为了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立功封侯,便决定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去打单于,以便建功立业。

一代名将,无奈自刎

李广是前将军,属于先头部队,却不让他主攻,心中十分恼怒,但是军令不可违,只好充作东路军配合主攻。部队行进中,由于没有向导,有时不免迷失道路,会师时,落在了大将军的后面,没能与卫青按作战计划合击匈奴、坐失战机。可是,卫青孤军作战打得也很好,大获全胜,凯旋。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卫青就追究了李广和赵食其的责任。命令他的长史(秘书长)调查他们迷路迟到的原因和情况,查勘他们的行军文书记录。调查清楚后准备向皇帝报告,给他们处罚。

李广对长史说:“我手下的校尉都没有什么过失,迷路误期的责任全由我一人承担。回去以后我将亲自到你们军府接受审讯。”李广回到自己的幕府后对部下说:“我20岁起就与匈奴交战,大小战斗经历七十余次,这次有幸随大将军出战单于,大将军又令我迂回远行,行军又迷失了方向,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今60多岁了,总不能还去和那些刀笔吏打官司呀!”说完抽刀自刭。

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老幼都为之悲痛落泪。

一代名将李广,就这样陨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