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风靡一时又马上消失了的事物有哪些?

在我们一代身上,曾经大哥大(手机)是港台影视中大佬的像征。我刚进外企时,都只发BB机,只有老板拿大哥大。后来我买了第一个手机,用了八百元买了二手货大哥大,可大哥大却已经不流行了,小师弟们用1500右右买的都是如今薄型的手机。

手机虽然通信丶学习方便了,可BB机又很快消失了。可我还是怀念BB机时代。老板和业务员是猫捉老鼠关系,BB机时代,有的老板对员工苛刻,安排满满的,但BB机能够保护员工劳逸结合。大冬天,我在文化宫抓紧时间学习历史,老板也无可奈何:我坐在沪平公路车上,没办法下来打电话啊!

有一年春节,"恭喜发财"开始风靡大地,鼓励下海创业。人与人,不管守大门的丶管仓库的丶跑长途车,一见面都是喜气洋洋: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小费第一次被女友带回家拜访岳父母,一见面竟习惯了:"伯父丶伯母,恭喜发财!“两老看见小费一手火腿丶一手茅台,眉开眼笑:"恭喜发财丶恭喜发财!"

后来开始转型,小费下岗了,最后一次上门与女友告别,要远走深圳了。可那时"恭喜发财“又不流行了,流行的是"打桩模子"。

敲开门,女友不在。小费向双老深深躹了一躬:伯父丶伯母,我要出远门了,特来辞行了!

噢!听阿囡说侬要下海了,要做"打桩模子了"。

小费强忍泪水:水往低水流,人往高处寒!

两老很善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你发财衣锦还乡啊…

以前风靡一时又马上消失了的事物有哪些?

最近一些新鲜的事物比如垃圾分类、瓶盖挑战、十二时辰等风靡全网,热搜不断吃瓜群众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你还记得以前那些很火,现在却很难见到的事物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吧。

市场上曾经有一些很火的品牌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渐渐淡出大众视野,有的彻底停产消失了你还记得多少

万能充

不是万能充时代的小伙伴,估计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

步步高复读机

小学学英语的必备品

波导手机

曾经手机中的战斗机!!!

非常可乐

以前百事和可口可乐在它面前都是弟弟!

孩儿面

也叫小蘑菇~

除了品牌,还有一大波小时候的零食,虽然说现在也能买到,但是却不及小时候的味道

西瓜泡泡糖

绿舌头

周小玲辣条

香芋味奶糖

正大无花果丝

旺仔摇摇冻

六丁目方便面

大大卷

以前风靡一时又马上消失了的事物有哪些?

一、君子兰热

说起这类浓缩改革开放国人记忆的事物,首先就要说一款今天常卖十来块钱的“普通花草”:君子兰。

君子兰,原产于南非,20世纪30年代时经日本人引入中国长春。改革开放伊始,长春的君子兰驰名中外,还被正式定为“市花”,种植君子兰的热潮也骤然升温——80年代中期的长春市,每户市民一度至少种三至五盆君子兰。长春人见面聊君子兰,串门时互相看君子兰,翻报纸看电视?报纸的副刊名字甚至电视节目的片花,满眼还是君子兰……

君子兰的身价,更是节节暴涨:1985年1月初,就有香港富商来到长春,用一辆九万块的皇冠轿车,喜滋滋换走一盆君子兰。这还是“起步价”,就在同月,一盆卖到哈尔滨的君子兰,售价高达十四万。此后整个1985年,君子兰“卖天价”的消息,动辄就在报纸电视上刷屏。“彩电冰箱住房换君子兰”的奇事,每天都司空见惯。甚至还有不法之徒铤而走险,或偷盗抢劫或贪污腐败,就为一盆君子兰……

那年的君子兰,还有了个新雅号“绿色黄金”。确实,就看这不断飙升的身价,就知这款花草,是当时最强大的“吸金神器”,所谓股票证券期货美元黄金?统统都靠边站。

可如此“火热身价”,说到底严重违背经济规律。于是随着1986年6月,长春市政府的强力干预,君子兰分分钟被打回原形。先前动辄卖数万人民币的君子兰,一度暴跌到“一毛钱一大把”。“疯抢君子兰”的活剧戛然而止。留下的,是叫多少过来人难忘的投资灾难,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刻骨铭心的教训。

二、迪斯科热

“德云社谦儿哥”的电影《老师好》里,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们砸锅卖铁卖录音机,然后扛着录音机找地方热舞的搞笑剧情,看得多少“00后”笑弯了腰。其实,这就是八十年代“迪斯科热”时,年轻人们常见的火热状态。

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娱乐生活却相对贫乏,在当时全国各地热映的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里,那炫目的“迪斯科舞”场面,也就瞬间引爆青春期国人们的激情。1985年左右,扛着录音机的十七八岁男男女女们,或是在卧室客厅里,或是在广场空地上,经常把录音机一放,“吉米,来吧”的印度语歌声响起,瞬间就沉忘我的劲舞起来……

当然,《老师好》里中学生热舞的浪漫画面,还有艺术加工成分。1986年电影《二子开店》里,青年陈佩斯与美女英子开着录音机撒欢大跳,吵得奎大爷(陈强)破口大骂的一幕,才是原汁原味呈现。

这激情场面,代价也是不菲。单说这专用装备“双卡录音机”,最便宜的也要100多元,贵的更要上千元,就连一盘空白磁带也要五块钱,许多年轻人买不起音乐磁带,都常拿空磁带互相倒录。要知道,1985年中国当红影星杨在葆的月工资,也只有88元。可以想象,除了少数土豪外,当时每一群围着录音机欢快跳迪斯科的年轻人,都必然有一段或“砸锅卖铁”或“汗滴子摔八瓣”的青葱回忆。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这种“围着录音机公共场合热舞”的奇景象,在下一代年轻人里也越来越少,甚至更年轻的一代人,也越发难理解“前辈们”公共场合说跳就跳的“激情”。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一代人或情窦初开,或活力满满,永难忘的青春。

三、轻骑(燃油助动车)热

20世纪90年代,工薪阶层生活节奏加快,自行车的速度不赶趟,被称为“轻骑”的燃油助力车,突然就成了消费新宠。

当时的“轻骑”,到了90年代初时,品牌就多达上百种,价格分低中高三档。低档3000元左右,中档6000元左右,高档万元以上,而1992年中国城镇职工平均年收入是2711元。可见,就算买辆“低档”的,这钱也不轻松。

可即使如此,也拦不住大家的消费热情:就以上海为例,1993年时,全市燃油助动车的数量,就暴涨到八万辆,1994年时上海每月增加六千多辆“,1995年全年更增长了十五万辆——单这增长数量,就是同年的意大利,全年油助动车销量的近五十倍。

1995年12月的上海《新民晚报》,还绘声绘色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上海街头崛起了一支“助动车大军”,每天上班高峰期,各种“进口的、组装的、国产的、甚至自己改装的助动车穿行在慢车道与快车道间”,大有取代先前“自行车人流”之势。

如此热潮,也带来了当时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城市污染加重,交通事故飙升。于是到20世纪末时,燃油助动车也遭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直到淡出城市。

也同样是在燃油助动车火热的20世纪90年代,1991年中国私家车的保有量是96万辆,相当于2018年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的百分之三。27年间,从抢购燃油助动车到拥有私家车,曾经的“轻骑热”,当年那支今天已难想象的“城市轻骑大军”,诠释了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

四、电子鸡

对于“80后”“90后”们来说,电子产品的更新潮流,永远都是那么快。从“BP机”到“大哥大”,或是从“小霸王”到“台式电脑”“MP3”,经常是眨眼间,许多火热一时的物件就“过时”了。但其中一款曾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更堪称绝唱:电子鸡。

电子鸡,1996年日本万代公司职员真板亚纪开发的游戏产品:这款手表大小的掌上电子游戏机,操作任务看似简单,就是玩家要“饲养”液晶显示屏里的电子宠物,要通过操作按键,给这“小鸡”喂米倒屎,为了保证“小鸡”心情好,还要一起做游戏。手里捧个这玩意,一天都要搭上去。可就是这么一款“小游戏”,亮相后就持续火爆,以至于日本学生“人手两只ji”,一部电话机,一部“电子鸡”。

它在当时中国的火爆程度,也可以参考上世纪90年代末的好些经典电视剧。比如古天乐袁洁莹主演的《廉政追缉令》里,青涩的古天乐就是靠一只电子鸡,与欢喜冤家修成正果。二人一起“喂鸡”的甜蜜时刻,不知虐了多少“单身狗”。

而在1997年,当电子鸡登陆中国市场后,尽管128元的售价,对当时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天文数字,却也迅速火遍校园。“孩子养电子鸡耽误学习”的抱怨,也常见诸报端。各地学校也一度出台了“禁带电子鸡”的禁令。二十三年前,这个曾伴随了多少人青春的“小生命”,随后也像一阵风一样销声匿迹。

但是相信,也许“电子鸡”会被遗忘,但那个青涩的年华里,多少次“喂鸡”的欢声笑语,青春时代的每一刻欢乐与尴尬,相信对于经历过的朋友们来说,永不忘。

时光荏苒,时代变幻,流行的潮流,总是一阵风般掠过,但相遇相识,结下的缘分,无论科技如何改变,记忆之中,终是永久。

参考资料:域鉴《长春君子兰泡沫:“绿色黄金”的破灭史》、钱跃,陈煜《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张延群《职工工资水平及城镇居民收入分析》、王永文《我看电子宠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以前风靡一时又马上消失了的事物有哪些?

时代瞬息万变,很多事物都是风靡一时又立马消失。接下来我们回忆一下当年那些很火的事物。

小灵通

从哔哔机到智能机过度的产品,当时有一个小灵通好像是特别酷的事,但是那些年手机发展的特别快,翻盖的,滑盖的,还有插一直牙签笔的,直到现在触屏的。

开心农场

应该没人不知道这款游戏的吧,当时每天都流行收菜,偷菜,给谁浇水施肥,乐此不疲,谁偷了自己的菜可能气个半死,偷了别人的菜窃喜半天。记得当时还有qq牧场,qq餐厅,QQ宠物,抢车位,都是回忆啊。

三鹿奶粉

20年前的三鹿还没有问题,我女儿当时也是喝三鹿长大了,现在很健康(好庆幸)。相信到现在还有很多二十岁左右的人群喝过三鹿,当时在超市随处可见三鹿各种奶粉。后来无良商家所做的事情令人发指,引起了轩然大波,三鹿也从此消失在货架和电视广告上。

背背佳

当年背背佳的广告也是红极一时,印象中还是时长很长的那种广告。当时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被广告所吸引,仿佛从广告中立马看到了自己驼背的孩子的希望,应该有不少人买过吧,反正我就交过这个智商税,用了两年发现啥效果都没有。

悠悠球

当年悠悠球火的时候不亚于前两年的小猪佩奇,大街小巷都是卖悠悠球的,玩悠悠球的,悠悠球的品种和花式也很多,记得当时拥有一个发光的悠悠球是特别骄傲的事。电视上还经常放悠悠球大神把悠悠球玩得特别炫酷,羡慕不已。是不是边甩绳子还要喊相应的咒语来着?

俄罗斯方块

记得当年还是那种老年机的时候,俄罗斯方块是每个手机上都自带的游戏,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沉迷其中,大人一边批评小孩玩俄罗斯方块要把眼睛玩瞎,一边躲着背地里悄咪咪地玩,还记得那时候总是等四格长条的心情吗?

万花尺

小时候小朋友很喜欢玩的东西,很便宜,门口摆摊的阿姨能轻轻松松用这玩意儿完成一幅“大作”,那时候小朋友看了直呼神奇,纷纷解囊,几乎人手一个,上课画,下课画,能画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一个人晚上一整天也不会腻,每天都期盼玩出新花样。

还要什么东西风靡一时很快就消失了?欢迎给我留言。我是裁缝方师傅,谢谢。

以前风靡一时又马上消失了的事物有哪些?

作为一名70后,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承载着我们所经历过的年代与满满的共同回忆。是时代的产物,有些更是一去不返,权当留作追忆与怀念吧。

1、小人书

以前在街面上可以看可以租可以借,丰富了历史与文化知识,也有不少好故事,后来从街面上消失,无影无踪。

2、玻璃球、彩色画片、滚铁环、飞盘、街边弹珠游戏机

这些我们还是小孩子时用来玩的好东西,现在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电子产品与电子游戏等。

3、老式爆米花机

可还记得沉闷的那一声“轰”响,与香飘四溢的爆米花?

4、老式玻璃罐头、小包酸梅粉、老式点心纸包

现在这些带着年代感的好吃的东西已经很少见,或者改头换面了。那是儿时味蕾中深刻的记忆与感觉,很难再找到了。

5、的确良、喇叭裤、踩脚健美裤

6、算盘

7、暖水壶、军用水壶、搪瓷缸

8、痒痒挠

9、火柴、煤油灯、老式手电筒

10、烧炭式暖手宝、浴罩

11、火钳子

12、脚踏式缝纫机

13、收音机、留声机、球面电视机

14、老式照相机、胶卷

15、录音机、卡带式录像机、随声听、磁带

16、MP3、电子宠物

17、CD、VCD、DVD、光盘

18、大哥大、BP机、各款老式手机、万能充电器

19、老式台球厅、录像厅

20、马戏团、路边耍猴

21、迪斯科、霹雳舞

生活是在时代的大环境与大背景下徐徐展开的。此回答展现了部分带着时代印记的产物与事物,希望能与大家从共同的回忆里追寻美好,追寻永恒。

还有哪些曾经风靡,后来又马上消失的事物呢?大家也不妨从记忆里仔细找一找。

找图片与文章编辑花了不少精力,大家顺手点个赞鼓励一下吧!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以前风靡一时又马上消失了的事物有哪些?

1、迪斯科,记得84年左右,正读初二,几个同学拿个三用机,那声音真不敢恭维,然后在操场跳起迪斯科,必须穿喇叭裤,裤脚可以扫马路的那种,留长头发,头发盖过耳朵才算,后来跳到学习成绩下降才收摊。

2、霹雳舞,好像是87年,同学们不会来个擦玻璃的招式,就不算那个时代的人了,那时县里还举行全县霹雳舞比赛,我的一个同学获得金奖,被称为“霹雳王子”,很受女同学崇拜的样子。

3、BB机,应该是93年,裤头没挂个BB机很没面子,那时公用电话不是很多,得很久才能够回消息,在公共汽车上,经常会听到车上BB机响个不停,响也没用,只能下车再回,那时,我有一个摩托罗拉BB机,常年挂在裤头没落下过。

4、大哥大,手提电话机,那时真的是风靡一时,似乎成了身份的象征,装在口袋里太大太重了,只能放在包里或直接拿在手上,到别人家里就放人家桌上,又顾忌别人认为自己高调,后来有了套子,挂在裤头,有时候连皮带都被扯得变形了,真的是不方便,大哥大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防身用。

5、幸福牌摩托车,93年,如果拥有一部幸福牌摩托车,那就是大款了,用时风靡一时,那种声音似乎还在耳边响起,只有三个档位,爬坡平路都如履平地,不知道,后来怎么就销声匿迹了。

6、小灵通,那时翻盖手机已经很多,但用小灵通的用户更多,轻巧收费低,买个卡片自己充值,收集卡片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很不错的,我记得当时的号码有6个9,前面好像也是吉祥数字,多加了一些钱买个容易记的号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风靡一时的小灵通也销声匿迹了,只记得当时不用小灵通后,换了一部滑盖厦新手机。

7、五十铃、三菱货车,也是92年93年之间,路上货运几乎被日本进口车垄断,跑长途的短途的大部分用这两种车,那时候,如果自己有一部这样的车跑运输,在村里被人羡慕得不得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两种车从人们的视线消失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也不清楚,只知道后来国产货车开始崭露头角。

8、本田、铃木摩托车,记得当时一辆鹰牌本田摩托车市场价是一万八,农村山路非它莫属,来去自如,风靡农村,城市主要是铃木125居多,后来也没有了踪迹,都是国产的鹰牌摩托车。

欢迎转发、点赞、批评、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