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时只有十万人,建文帝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

朱允炆作为明朝皇帝,当然可以调动全国兵力跟朱棣抗衡。朱允炆的确也这么干了,比如说先后给了李景隆50万大军和60万大军,结果李景隆带着几十万人马,跑去给朱棣送装备去了,你说气人不?

不过朱允炆手里有五六十万大军,其实资本也十分雄厚了。朱棣的人马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他的几分之一罢了。可是为啥最后朱允炆输给了朱棣呢?

一、朱允炆无法调动藩王的军队。

除此以外,明朝的军队可就都在藩王手里了。朱元璋时期,藩王们大概能统帅5千到3万的府兵,主要负责给朝廷镇守边疆。像宁王这种手握8万大军的,是极少数的。

现在你朱允炆要来收拾藩王了,那人家藩王手里的人马,必然是不会给你用的。比如说宁王朱权手里的8万大军,就落在了朱棣手里。

其他藩王选择观望,也是很正常的。反正谁打赢了,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样。朱允炆赢了,大不了继续削藩,朱棣赢了,也只是藩王最后的狂欢。

就算平均每个藩王手里只有1万人马,朱元璋有24个儿子得到封地,所以就有24万大军是朱允炆无法调动的。

二、藩王手里的兵马,才是明朝的精华所在。

朱允炆虽然有五六十万大军,可是我们会发现在对敌的时候,这些人马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为啥?因为藩王手里的兵马才是真正具有战斗力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几十年以来,明朝内部是无仗可打的。唯一需要打仗的,其实就是负责镇守边疆的部队。

而朱元璋是个对儿子很好的皇帝,他把儿子们都弄到边疆做了实权王爷,所以这些部队,就都落在了这些藩王手里。

这些藩王们时常带着部队北上,和北元干架。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几十年下来依旧十分强大。相对来说,朝廷所领导的几十万大军,则很长时间没有打过仗了,战斗力自然很一般。

所以朱允炆在与朱棣交锋的过程中,才会落得如此下场。朱棣仅仅10万大军,就把朱允炆的60万大军追着打。

三、边疆的军队,还是动不了的。

除了北方边疆,实际上明朝的边疆还有西边、西南等地。只有东南沿海地区是不需要大量驻兵的。

所以说朱允炆再怎么着急,其实也不能动西南地区的兵马。当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由于唐玄宗慌不择路,调西域的人马回来平叛,结果导致西域之地被吐蕃给占了。

因此朱允炆怎么样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而且在朱允炆看来自己手里的这些人马就足以解决问题了。等到发现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再想调西南的驻军来帮忙,似乎已经来不及了。

当时镇守云南的沐家,其实是朱元璋的铁杆粉丝。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他和朱标更是亲如兄弟。早年朱标去世以后,他也因为伤心过度而去世了。

所以说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按道理沐家应该要出手相助的。可是为了西南边陲的安危,再加上这是老朱家内部的事务,所以沐家也没有动身前来勤王。

四、朱棣在朝中是有奸细的。

靖难之役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朱棣手里就那么点人马,想要跟整个大明王朝相抗衡,的确很困难,可朱棣还真的成功了。

关于朱棣的成功,实际上是有很多问题的。其中最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朱棣的内应。我们非常熟悉的李景隆,他是李文忠的儿子,也是朱允炆的发小,按道理不会背叛朱允炆。

可是李景隆这家伙,第一次出征带兵50万,被朱棣击败以后,居然把50万大军的粮草辎重都丢给了朱棣,送装备有这么送的吗?

就算第一次你是失误,那么第二次李景隆带着60万大军,依旧把这60万大军的装备都送给了朱棣,这该怎么解释?怕朱棣的大军没饭吃吗?

所以说,李景隆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朱棣的内应。偏偏朱允炆还就是信任李景隆,可惜毕竟玩不过老谋深算的朱棣。

此外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做王妃,所以徐达家的几个儿子也有可能成为朱棣的内应。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徐达的第四个儿子徐增寿。

徐增寿这哥们偷偷地给朱棣传递消息,毕竟是自己的姐夫,万一他得了天下,那他们老徐家就更加荣光了。结果徐增寿传递消息这件事被朱允炆发现了,朱允炆将其当场斩杀。

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内应给朱棣传递消息,所以朱棣才能够第一时间调整作战策略,因此朱棣用10万兵马夺取江山,也就不稀奇了。

总结:朱棣不执着于一城一池,直捣黄龙才是目的。

古代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打不下一座城以后,打算绕过去打下一座。因为这么做,首先会折损士气,其次粮草未必就带得够,还有就是会遭到两座城池的夹攻。

朱棣显然也遇到过这种麻烦,他在攻打济南的时候,就曾经被铁铉和盛庸的人马多次阻拦。结果朱棣索性就绕过了济南,换了一条路直奔京城而来。

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事情,因为拿不下济南,整个山东都可能成为朱棣的威胁,朱棣如果在前线受挫,再遇到背后山东的追兵,那朱棣就算是彻底玩完了。

所以说朱棣这个人很厉害,他敢于冒险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曾经单骑会朱权,从而博得了朱权的信任,夺取了他的兵权。也曾经单骑进入济南城,差点被铁铉安排的机关当场砸死。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朱棣这种敢于舍弃一切的精神,最终为他赢得了江山,这是多年戎马生涯得来的精神。而初出茅庐的朱允炆是不可能做到的。

参考资料:《明史》

朱棣起兵时只有十万人,建文帝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

谢邀。

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家业可能会出现儿子打孙子的局面,刚过了一代就这样,老朱会气的爬起来。

朱允炆想削藩,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他的四叔是不好惹的。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当时正是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其他很多藩王都比较老实,实际上是兵力不足,野心不大又没胆子,一个一个被搞定,准备动朱棣的时候,朱棣不是温顺待宰的小羊,加之本来就对他爸把皇位给自己的侄子不满,心一横起兵了,更重要的是他手上是有自己的部队的,虽然只有四万多接近五万人,但是赢了就不止四五万人了,整个江山都是他的,朱棣当时驻守北京,他的任务就是抵御被赶出中华大地的北元,任务很重,所以,他的部队数量比其他藩王多,质量也很好,是会作战的。同时,他不断征招北方各地百姓入伍,在与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对弈之时,朱棣已有近二十万人。

在清君侧过程之中,朱棣又把宁王的朵颜三卫骗到了手。朵颜三卫什么概念,就是现在的二炮差不多,牛逼的很。又通过其他手段收买的部将,实力大增!此时,朱棣部队已超过十万人。李景隆战败后,朱棣收拾俘虏,继续征招,在与盛庸,铁铉的聊城大战中,朱棣大败,张玉战死,损失近八万人,后朱棣短暂修养,内线报京师(南京)空虚,遂改道直取南京,出发时带二十余万人,到京师时,余十五余万。此时李景隆开门献城,朱允炆放火烧宫,不知是死是活,靖难结束,朱棣登基。

朱允炆虽然贵为皇帝当时,但是他本来就不大和当兵的在一起玩,喜欢和文人在一起玩,人虽多,自己能调的动的不多,又经真定之战,郑灞之战,白河沟之战后,葬送了五十余万,另守疆部队不可能全部抽走,等最后京师被围,需要勤王的时候,以来不及了。

朱棣起兵时只有十万人,建文帝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

根本调不动,建文帝根本没有实力操纵天下的军队,这也是建文惨败的悲哀根源。

而关于建文掌握全国军队和朱棣仅有“十万人”的说法,其实真实的情况更加悬殊,因为朱棣一开始根本就没有十万人,只有八百人。

建文削藩,这是古代封建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鲜有在王朝鼎盛的初年,就爆发大型的“内斗”和篡位战争的。

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稳坐大明中央的建文帝朱允炆,理论上握着天下几乎所有的军队,最终还一步步地输了,落得个“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的下场。

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登基,也算是彻底撕破了和四叔朱棣最后的那一张虚伪的遮掩布。

削藩,这是建文和朱元璋立场不同的地方,朱元璋“分封”疆土给儿子们拱卫,想实现“家天下”的统治体系。

但问题是,对于朱允炆而言,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他的叔叔,在亲人关系上,朱允炆就先弱了一头。

其次再是明朝的高度皇权,藩王制度,和明朝的发展并不契合。

于是建文帝要实现当年汉景帝当年做过的事情,先针对性削藩,最好的情况是,不挑起大战。

但如果无法避免,依旧挑起了大战,方法也还是有的,那么便是一战解决这个隐患。

但谁知道,建文帝还是太年轻了。

在朱棣“被迫”起兵之前,建文的削藩行动已经开始进行了,而且还有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是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被废为庶人。

但这并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湘王朱柏因为“削藩”自焚而死,此举挑战了藩王们的底线,也震动了大明的神经。

削藩归削藩,正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凡事不涉及身家性命,便是好商量。

但一旦出了人命,那么事态将会不同。

朱柏乃是建文帝的“叔叔”,是各地藩王们的兄弟,今日有朱柏之死,来日便是其他诸侯王之灾,所以这个时候起,建文帝就把自己推到了藩王们的对立面。

除了朱柏自焚而死以外,建文削藩,总共有四位藩王被“处理”,这不免让人感到“兔死狐悲”。

而处理了这一系列人之后,建文将当时还在世的,最有实力的四叔朱棣列入了主要打击目标,就是这件事,引起了大乱。

其实朱棣“靖难”,的的确确有着几分“被迫无奈”的意味,于是在几个儿子被放回来之后,朱棣选择“起事”,根据朱元璋的遗诏,发动“清君侧”的靖难之役。

在一开始,朱棣的兵力是很少的,虽然有着北京的军队,但终究比不上被禁军、地方军拱卫的南京建文帝。

不过并不是没有破局,建文帝自己造成和藩王们的疏离,就是致命点之一。当时身在大宁府的宁王朱权,就因为削藩选择观望,后来被朱棣发动政变,获得了大宁府的军队。

这支军队,成为靖难军的主力部队。

除了这方面以外,建文帝的决策也有着很大的漏洞。

建文为了“标榜”自己行为的正义,数次下令,不允许“伤害”朱棣,要将朱棣“请”回应天府。

这一个决定,实则是在玩火自焚,建文尚且年轻,而朱棣乃是北征蒙古的实力藩王,如此决策,建文自掘的坟墓,逐渐成型。

靖难之役,主要的战役有“滹沱河之战”、“北平城保卫战”、“白沟河之战”等。

从建文帝本身并不坚硬的决心,还有燕王朱棣的铁血手段两方面,看得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

在滹沱河之战中,朱棣挫败朝廷军,获得胜利。

其实建文帝当时的将领中,能与经验丰富的朱棣对抗的寥寥无几,而建文帝遗传了朱元璋的坏习惯,对武臣高度打压,在洪武朝,大量的能臣武将被几大案牵连,建文时期已经无人可用,空有军队,没有能将。

滹沱河之败后,建文惊惧了,可他恐惧之下做出的反应,更是让后世人“啼笑皆非”,因为建文帝换上了李景隆,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和建文帝的关系很好,而李文忠又是大明重要的开国大将,但问题是,这并不意味着李景隆有着父亲的能力,其次就是,李景隆在整一个靖难之役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十分奇怪的。

在把将领换成了李景隆后,南京决定率军攻打“北平”城,此时守城的是朱棣长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而李景隆带着的军队高达“五十万人”之巨,北平主要军队倾巢而出,北平告急,一个处理不好,朱棣的后方就会被攻破,一切努力都将化为飞灰。

可朱高炽创造了一个“奇迹”,李景隆的表现也跌破了大家的眼球,那就是李景隆数十万人,对北平城久攻而不下,被朱高炽以极少的代价,活生生地牵制住了南京大军。要知道,这可是建文帝几乎的全部家底了,两军的差距就是如此拉开的。

攻打北平无望,朱棣回援,在“郑村坝一战”中,李景隆的“能力”暴露无遗,和朱棣比起来可谓是天壤之别,李景隆大败,丢下了数十万人的辎重溃逃,给予了朱棣大量的有生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景隆此举耐人寻味。

这个时候,天下藩王仍旧在观望,他们带着军队,守着边境,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最大的乐趣,是看自己的兄弟和侄子的内斗,而且此时,有许多藩王其实隐隐支持朱棣,不满建文帝,这是建文走向末路的根本因素。

在次年,建文帝固执不已,依旧让李景隆带病御敌,在白沟河一战中,李景隆彻底损失了建文帝最后的主力。

自此,朱棣和建文帝的实力实现逆转,而这一切的“功劳”,都是“草包”李景隆所带来的,在李景隆失败回京后,多数人请求处死李景隆,但是建文帝不肯。

其实在白沟河之败后,建文帝不是没有反转的余地,但还是那句话,建文帝太过年轻。

在朱棣经历东昌之战时,本来有数次可以生擒或者是“击杀”朱棣的机会,可建文帝下令不允许伤害“皇叔”,因此给了朱棣喘息的时间。

一切都在细小的变化中扭转,朱棣经历了几次生死关头,挺了过来,公元1402年,燕军渡过大河,这个时候,在河对岸的朱棣一如数年前朱元璋驾崩之时眺望南京城一样,看着城池里无限的悲伤。

但这一次又不一样,因为朱棣已经完成确定“靖难”成功。

建文帝知道了朱棣必胜,在此之前提出了“割地”等种种条件,但都被朱棣所拒绝。

建文在此之前也发出了“勤王”的号令,但事实上,根本不会有藩王会在这一个关头拯救建文帝,所以在建文帝挥霍完了自己的“军队”后,他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让人讽刺的是,打开南京城门的,正是建文帝十分信任的李景隆,还有为数不多,此前支持建文帝的谷王朱橞。

金陵洞开,江山陷落,但这只是从一个朱家人到另一个朱家人手上的区别罢了,藩王们纷纷隔岸观火,好像在看一场大剧。建文帝在皇宫中“自焚”,实则是下落不明,生死不知,当朱棣成为皇帝后,建文帝的后半生便成了谜。

归根结底,建文的失败的最后,就是已经把自己的“老本”给浪费完了,而所谓“全国的军队”,实际上这绝大部分,都早已经被建文帝推到了对立面,这“绝大部分”,有的时候反而是隐患,而不是助力。

建文的坠落是必然,是削藩背后难以承受代价的必然,而大明也因为朱棣的“晋升”,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明成祖朱棣也将开启他的“削藩”之路,这一路并不顺利,但他完成了建文帝没有做到的事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朱棣起兵时只有十万人,建文帝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有趣的现象,其一,便是历来统一战争由南向北而上则大多败北。其二,历史上以地方诸侯或武装举兵造反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事件,几乎都没成功。

但是这两个现象对于朱元璋和朱棣是例外,朱元璋发起由南向北的统一战成功了,朱棣发起的藩王叛乱篡位之战也成功了。

朱棣的身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但如果从“子类其父”的观点来看,朱棣肯定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就他们体内这不走寻常路的基因,至少可以证明有遗传的成分。

朱棣起兵时,手里其实没有多少军队,反倒是建文帝人马充足。所以,并不存在建文帝调不动全国军队这一说。

不少史料都记载,朱棣起兵时手里仅八百人,难道厉害的帝王都这么类似吗?想当年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时,手中也仅有八百勇士,但他们都神奇的成功了。

两者相比,他们所面临的威胁指数差异较大,李世民的危险系数更高,但所涉及的范围低很多,不像朱棣起兵时面临的是各个地方不同的藩王态度。

所以,玄武门之变以短平快的速度结束了,而朱棣的“靖难之役”一打就是四年。相比之下,笔者认为,一场战争耗时越长,面临的压力和变数越大。所以,朱棣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李世民。

不过,朱棣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起兵的,一切变数几乎尽在掌中。

朱棣虽然是庶出,但朱元璋在封王这件事情上,还是一碗水都端平了,甚至连抱在怀里2个月大的儿子也都封了王。

朱棣11岁被封为燕王,从21岁起就藩居于北平,到起兵时40岁,在北平已经呆了二十年了,这么多年并不是白呆的。

他不比一般藩王那样纵情于声色,而是一直在从事对蒙古的战争。一旦有战事,按照朱元璋的规制,其他藩王或异姓功臣勋将都是听命于他和晋王。多年的北平生涯,他不仅对北平形势了如指掌,而且还树立了绝对的个人威望。

可以说,在北平他不论从军事等级体系,还是从个人上下级之间的特殊关系,他都比远在南京的建文君臣认识深刻。所以,他有胆以800兵力拉开叛逆的帷幕。

朱棣起兵后,对北平最大的威胁就是屯扎在北边怀来的一支3万多人的军队。这支部队不仅人多,而且兵强马壮,也是当时朝廷围剿叛军的有生力量。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支部队中,有不少将士原是朱棣的部下,更为关键的是其统帅宋忠是个无能之辈。朱棣当时集结了八千兵力就轻松拿下了怀来,之后又迎来了开平、上谷、云中等地的守将投降,这样北平及四周基本都成了燕王的势力范围。

再之后,东北区的大宁府出兵十万来讨伐朱棣,被朱棣施计巧妙瓦解,驻守在松亭关按兵不动,这样也等于解除了来自东北的威胁。

至此,朱棣于七月初六起兵,在二十天时间里,他不仅占领了北平全城,而且连续夺取了通州、蓟州、密云、遵化和怀来等军事重镇,在东、北、西三面筑起了屏障,但是人马与即将大军压境的朝廷北伐军相比,还占不到人家的四分之一。

七月二十四,建文帝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30万大军北伐,实际仅有十三万人。八月二十,北伐大军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并且分营驻扎在真定城外的滹[hū]沱河南北两岸。

与此同时,在莫州有潘忠,在河间有徐凯,雄县还有九千先锋军,三线形成对朱棣的围攻。面对眼前的朝廷大军,朱棣没有慌乱,先是偷袭了雄县的先锋部队,全歼九千将士。随后又设伏击败了前来救援的潘忠、徐凯,并俘虏了潘忠,探明了莫州城的情况,一举又拿下了莫州城。

耿炳文的北伐军还未正式开战,朝廷军就已折损近三万将士。而在随后八月二十五的真定大战中,耿炳文又折损兵马三万人(《明太宗实录》记载)。

耿炳文大败后退守真定城不出,朱棣围攻了三天后宣布撤兵。朱棣虽然走了,但建文帝的撤职令也来了,在得知耿炳文吃了败仗之后,建文帝一怒之下,将耿炳文撤换下来,并启用李景隆发起对朱棣的第二次北伐。

八月三十,建文帝给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去征讨叛军,但朱棣反而笑了,通过分析后,他认为李景隆根本不是一位可以统帅五十万大军的人才,双方交战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

第二批北伐军来了五十万,朱棣心想这是几十倍于北平城的兵力,与其正面交锋必死无疑。所以朱棣选择了出城到辽东去,去干嘛呢?找他的好弟弟宁王朱权联络一下感情。

朱棣走时给守城的儿子朱高炽留了一万人马,然后去往大宁,顺路解了永平之围。他去找宁王朱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借兵。在他连哄带骗带恐吓的情况下,宁王朱权只好答应他的要求。

这样一来,朱棣的兵力大增,他从宁王处得“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关键还得了从北元投降过来朵颜三卫蒙古骑兵。朵颜三卫分别是指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骑兵,全是蒙古人,在当时大明算是战斗力最强的骑兵。

至此,燕军的兵力起码接近十万人左右。

李景隆大军来袭,一改耿炳文谨慎之态,一上来就发起了对北平城的猛攻,但令人意外的是,朱高炽凭借着各种优势居然抵住了李景隆的进攻。

随后,朱棣回师北平,与李景隆集结的三十万在郑村坝进行了决战。在这场决战中,燕军人数虽少,但勇猛无比,毕竟朵颜三卫也不是吃素的。

正史记载,燕军“斩首数万级,降者数万”。在这次战斗中,有学者估计双方死伤人数合计达五、六万人。客观地说,谁也没占到便宜,朝廷军的优势还在,就看主帅的心理素质和作战部署了。

不过当天夜里,李景隆就坐不住了,他被燕军的勇猛强悍吓破了胆,连夜逃往德州,而且还奉送给朱棣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郑村坝一战中,朱棣收编了朝廷战马两万匹。之后朱棣与北平城内的燕军里外夹击了留在城下的五万朝廷军,又“所获兵资器仗不可胜计”。

郑村坝之战后,朱棣的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腰杆子更硬了。依据他在写给建文帝的“恐吓”信中所言,“臣亲帅精兵三十五万,直抵京城索取去也”。可以得知,此时燕军兵力将近三十五万左右,就算有水分,二十五万左右还是有的。

朱棣与李景隆的终级之战在白河沟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朝廷军损伤十万余人,“委弃器械辎重山积,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杀溺蹂躏死者复数万,横尸百余里”,而燕军如果没有史上最强妖风的神助攻,朱棣就此被灭了也是有可能的。

吃了败仗的李景隆一路逃遁,又给朱棣留下一笔“财富”,建文二年五月九日,“燕兵遂入德州,籍吏民,收府库,获粮百余万石”。

至此,建文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也就是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朝廷给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溃散了,朱棣的燕军开始大举南下。

不过,朱棣刚抬腿,就在济南遭遇了惨败,害得朱棣只好又折回了北平。这样朝廷军又组织好了第三次北伐讨贼的人马,以盛庸为首,总领平燕诸军,与定州的吴杰、沧州的徐凯,分兵三路军马再次对北平发起攻战。

就在盛庸快到北平时,朱棣又一次不走寻常路的出城了,这次没有弟弟叙感情了,而是去偷袭沧州城,结果大获全胜,斩杀万名朝廷军,活埋三千。

沧州一战不仅提振了士气,而且打乱了朝廷军围攻北平的战略部署。但盛庸并非李景隆之流,在东昌大战中,朱棣遭遇了他起兵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次失败,带出去的燕军精锐差不多被全歼,大将张玉也阵亡,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相反地,朝廷军方面则是收获了最大的一次胜利。

其实双方交战到建文二年十二月末,朱棣仍旧不占多少优势,如果后期朝廷军指挥得当,战略战术过硬,建文帝赢得机会更大。但没办法,建文帝本身就是北伐军最大的阻碍,他竟然下令不能伤他的"好叔叔",这就很无语了。

建文三年二月中旬,朱棣再次南下,盛庸的二十万人马驻守在德州,吴杰、平安的偏师屯扎在真定。双方在三月初进行了一场大战,即夹河大战,同样朱棣也不占优,但天意难为,又是一阵妖风袭来,给燕军助入了神力,反败为胜。

建文三年闰三月十日,朱棣再北伐偏师大战,即藁城大战,朱棣率数十万大军,“斩首六万余级”。但尽管第三批北伐军都吃了败仗,但他们并未溃散,仍时不时地给朱棣制造些麻烦。可见,朱棣的南下之路迂回曲折,也很艰难,或许真有天意这么一说,总之,他最后还是赢了。

至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内仍有朝廷的二十万守军。由此可见,建文朝在兵力上,相较于燕军,一直处于压制的态势,但最终还是输了,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此时躺在坟墓里的朱元璋该后悔了,如果当初不大开杀戒,那些开国名将及他们的后代,至少要比李景隆之流要强许多倍,也或许建文帝的朝堂还在。

但即使这样也没关系,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只不过是经历了一场家庭矛盾而已。

朱棣起兵时只有十万人,建文帝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

大家好,我是老王。

建文帝其实在兵力上一直占优势,朱棣的北军和建文帝的南军在山东地区处于胶着状态。朱棣依靠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奈何南军兵多!朱棣刚打败耿炳文的30万大军,马上李景隆就带着50万人来了。50万打十万,已经占优势了,还想怎么着?

而且,我分析南军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兵力少,而是以下三点。

第一,建文帝对朱棣态度暧昧,竟然下令别伤了朱棣。那这仗怎么打?下面将领只能站着被朱棣打。毕竟朱棣是建文帝叔叔,都是一家人。下面打仗的军士们,谁真要是伤了朱棣,建文帝可能会杀了自己。

第二,李景隆和耿炳文实力不行,根本不是朱棣対手。兵比朱棣多得多,还打不赢,一群废物。朱允炆需要铁铉这样的大将。所以,打不赢朱棣,并不在士兵多 少,而是没有好的将领。

第三,朱棣终于不再犯逻辑错误-----死磕山东,而是绕过铁铉这些大将驻守的山东,直奔兵力空虚的京城!一定要打山东吗?后来,朱棣估计这样问过自己。江山是老朱家的,只要让南京的建文帝下台,剩下的地方官员马上就会臣服于自己。

再加上建文帝也犯了逻辑错误,以为只要山东守住,南京就没事。没想到他叔叔不按照这个逻辑干了,直接绕过山东,直奔他而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李景隆这样的“名将”叛变,打开金川门,朱棣才打进南京。

朱棣起兵时只有十万人,建文帝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

靖难之役时,朱棣准备的非常仓促,他身边一共也就千把来人,哪有十万大军?至于建文帝朱允炆,他可没对自己的四叔客气。第一次下令征讨朱棣时,就是十三万大军,由老将耿炳文指挥,对外号称三十万。后来耿炳文兵败失利,朱允炆再次调动五十万大军征讨,这一次可是第一次的三倍多兵力,几乎就是明朝调动兵力的极限了。

所以,从哪里看出来建文帝没有调动全国的军队镇压朱棣?不调动全国的军队,他从哪里凑几十万大军远征他四叔?

真实情况是,建文帝就是调动了全国的兵力参与镇压,只不过中央军每次都打不赢。最后朱棣的兵不仅没有越打越少,反而越打越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才变成了十万大军。

至于中央军为什么打不赢,这就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问题了。因为在《明史》中,有三次记载了中央军快要大胜的时候,却吹突然来一阵怪风,帮助朱棣反败为胜的奇怪事件。

第一次是白沟河,明朝中央军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夹河战役,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象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战,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妖风,朱棣难道是玉皇大帝附体了么?

说实话,北方多风沙也不算什么,吹妖风也很正常。但是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的时候突然刮?

对此我只能猜测,要么就是史官写史时,故意把朱棣的获胜描述成了运气爆表和天仙大神的帮助,这样不会得罪人;要么就是讨伐朱棣的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的打,大家一起放水,然后文武官员商量好了,一起去糊弄朱允炆。今天你用这个理由糊弄,我们装作看不见,明天我也用这个理由糊弄的小皇帝时候,你也别戳穿了。

对于这两个猜测,我觉得都是有可能的。明清的史官,不能要求太高。至于镇压朱棣的大军故意放水的问题,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没有。毕竟邓愈、傅友德、蓝玉这样的大将虽然一个都不在了,但耿炳文、盛庸、平安等人水平也并不弱。就算弱,那也没理由在拥有几十倍兵力的优势下,还打不过朱棣区区几千人。

所以朱棣成功的真正秘诀,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对手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因为朱允炆和黄子澄、方孝孺这三人一直在瞎折腾,目的就是要把文臣武将,勋贵皇亲手中的权力都集中到他们的手里。藩王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文臣武将了!

大家都不傻,下一个受死的就是自己。还能给那几根葱去卖命?若是朱元璋在世,大家可能还不敢搞小动作。但若是那几根葱,那就只能说抱歉了。

并且在文臣武将的眼里,朱允炆也好,朱棣也罢,这叔侄俩都姓朱。一个是太祖的孙子,一个是太祖的儿子,打来打去都是老朱家叔侄间的那点烂事,大家何必要那么认真?能糊弄就糊弄,意思意思就行了。

并且朱允炆还在圣旨中明文申明,大军讨伐朱棣的时候“莫伤我王叔”。

苍天啊,大地啊!真是想瞌睡了有人给送枕头啊!

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那么大家不就可以明目张胆的磨洋工了么?打了败仗根本不用怕,回报朱允炆时就说:“哎呀,不小心又败了啊。本来其实能赢的,但是因为你叔叔他又带头冲锋了,我们怕刀枪无眼误伤了你叔叔,只好战略撤退了。”

朱允炆能怎么说?这是你自己下的旨意,大家只是遵守圣旨罢了。

到了靖难之役的后期,这种故意磨洋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当朱棣打到长江边时,他发现自己没船过江,便派人找水师提督(驸马梅殷,朱棣的姐夫),向他劝降,并且还下令说,如果不想投降也可以,只要愿意借道就行。对于这种要求,梅殷当然是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但是当朱棣收集船只绕道渡江的时候,梅殷却按兵不动,不管不问。这很明显,梅驸马对朱允炆这个外甥皇帝的态度跟所有的文武大臣基本一致——我绝对不会主动向朱棣投降,但是也不会真心为你朱允炆卖命,只要他朱棣不来打我,我就装作没看见。

朱棣进入南京后,也很懂规矩。为了获得文武官员的拥戴,他只列了一份奸臣名单,除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罪在不赦外,其它人只要投诚,便既往不咎,于是文武百官基本上全都立即投靠了朱棣。

朱允炆看似牢不可破的大帝国,就这么瞬间完蛋了。

当然了,后来朱棣也不讲信用,也报复了一些人。但那些都是后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