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厉害的太监有很多?

太监代代有,明朝特别多。大家发现没有,无论是正史,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好像明朝的太监都很厉害,从郑和开始,到王振,再到冯保,最后达到顶峰的魏忠贤,把持朝政,权侵朝野。还有大家耳熟能详,臭名昭著的机构——东厂,感觉整个明朝有三分之一的舞台都交给太监了。 高,金庸老先生所一部绝世武功秘籍《葵花宝典》让无数心怀不正的人趋之若鹜,这部武功秘籍出自小说《笑傲江湖》,里面有个一等一的高手——东方不败。练就《葵花宝典》,天下无敌。 《葵花宝典》据说是前朝太监所创。因为是太监,身体有残缺,所以传下这样一句话,“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人要对自己狠一点,有失必有得,狠心割一刀,换得绝世武功,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不自宫先试着练练看的,说不定只是为了神秘,或者作者有意提高入门难度而故意设的卡,说不定在秘籍的最后一页上写着“练就此功,无需自宫”呢。因为有前人达到如此高深的境界,明朝的太监们奉为经典,个个都武艺

朱元璋登基以后,立了个规矩:哪个太监敢干政,老子废了他!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带着一帮太监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醉酒当歌。。。咳咳,总之把老爹的命令给忘得一干二净。

可以说,朱明王朝没有朱棣,就没有太监们的崛起!这帮太监,不光可以上战场带兵打仗,而且还能乘船出去公费旅游(郑和下西洋)!你说过分吧?

朱棣走了以后,他儿子朱高炽还没来得及发挥,仅仅8个多月也跟着下去了。这么一来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就上台了。从此太监乱政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一、朱瞻基给太监们开课讲学。

此前的历朝历代,都是不允许太监读书写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嘛!太监不识字,就算想要乱政,也没有这方面能力。

可是朱瞻基却另辟蹊径,这哥们似乎觉得身边的人没文化,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所以特地在宫中给太监们开了一个补习班。

好家伙,义务教育还没参加,直接一票干进了补习班里了。朱瞻基还给他们聘请了帝国博士后级别的大学士教他们读书写字。

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明史》

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分明是浪费教育资源嘛!教他们读书写字,一个秀才就行了,何必要大学士呢?这就等于是让博士后去教一年级的小朋友背乘法口诀一样。

更可怕的是,朱瞻基有些想不开,他不仅自己要办补习班,还要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得按照他的标准给太监们办补习班。

不光不收培训费,反而免费搭进去一个大学士,这买卖实在是不划算。那么朱瞻基是咋想的呢?难道是斗蛐蛐的时候,把脑袋给斗坏了吗?

其实朱瞻基就是希望宦官集团壮大起来,可以制衡文官集团。毕竟他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子孙们,像宋仁宗那样,被包拯拽着袖子喷一脸口水,也只能自己拿龙袍擦一擦,不敢跟包拯正面怒怼。

二、明朝皇帝对太监有依恋之情。

这种皇帝在明朝就太多了,因为明朝的皇帝,要么是年幼时跟太监玩得好,要么是上位之路比较坎坷。

1、明英宗朱祁镇。

比如说明英宗朱祁镇,他从小就跟太监王振在一起玩,长大了以后,被王振给带进了坑里,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人给俘虏了。

朱祁镇被瓦剌人囚禁了1年,被弟弟朱祁钰幽禁了7年。第二次上台的时候,同样还有太监曹吉祥相助,所以他对太监还是有好感。

2、明宪宗朱见深。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他2岁就成了皇太子,可是老爹被瓦剌人抓了去,叔叔朱祁钰上位了,所以朱见深不久便被废了。

朱见深的童年中,很长一段时间,不是万贞儿陪着,就是太监陪着。你说朱见深能不喜欢太监嘛!连万贞儿这种大了自己17岁的阿姨,他都娶入后宫爱了一辈子,更别说这帮给他卖命的太监了。

3、明孝宗朱佑樘。

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童年日子也不好过。由于万贞儿作孽,把朱见深后宫怀孕的女子都给搞流产了,所以朱佑樘一出生就被藏了起来。

一直到了6岁的时候,朱佑樘才跟朱见深相认。这6年时间里,一个叫张敏的太监,对他无微不至,而且也是他救了朱佑樘的命,你说明孝宗朱佑樘登基以后,会对太监差吗?

4、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的上位之路倒是不坎坷,可这哥们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明摆着的继承人。所以他身边早就围着一大帮拍马屁的太监了。

最著名的就是开设豹房的刘瑾了,这哥们号称是八虎之首,深受朱厚照的赏识。朱厚照很爱玩,可是文官集团的人偏偏不让他玩,所以他就利用太监来跟文官集团斗,从而获得玩的自由。

三、为了偷懒,所以重用太监。

别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在明朝,想要偷懒的皇帝一大把。刚才提到的朱厚照,其实就是个想要偷懒的皇帝,毕竟玩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靠太监们帮着挤一挤就有了。

除了朱厚照,后面的几位皇帝,为了能够抽出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也十分愿意重用太监。毕竟有人帮着干活,干嘛不给呢?

1、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照贪玩,结果把自己给玩死了,还没留个儿子,所以他的堂弟朱厚熜就这么上台了,这便是著名的嘉靖皇帝。

朱厚熜比较喜欢躲在后宫炼丹修道,想着渡劫成仙。可是又要花时间来处理朝政,实在是抽不开身。

于是乎他便开始重用司礼监的这帮太监,让他们帮着自己和内阁一起处理朝政。这么一来内阁和司礼监保持了平衡,他嘉靖老爷子就可以乐呵呵地“云在青天水在瓶”了。

2、明神宗朱翊钧。

朱翊钧这家伙更加懒,他想要学习爷爷朱厚熜不上朝也能处理朝政,所以也仿照爷爷的模式走,重用佛系太监陈矩就是证明,可惜万历的能力完全达不到朱厚熜的标准。

后来为了给自己捞钱,朱翊钧又搞了一帮太监到地方上敲诈勒索,搞什么矿监和税监,导致民怨沸腾,逼的部分地方官甚至想撂挑子不干了。

3、明熹宗朱由校。

千呼万唤始出来啊!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终于登场了,我估计有人偷摸塞给了他一本《鲁班秘术》,所以这哥们长大以后,成天躲在后宫搞这些手工艺品。

那不就没时间治理国家了吗?恰好身边有个大太监魏忠贤,看着还算老实:算了就你了,去帮朕治理天下吧!

总结:太监帮着治国,是有先天优势的。

太监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1. 第一,他们不是完整的男人。所以相对来说,不会因为很多男人的欲望,而扰乱超纲,至少不会中美人计。
  2. 第二,太监没有子孙后代。这是皇帝们普遍都看好的。既然没有后代,也就不会贪污太多钱,毕竟留着也没啥用,也就能更加尽心尽力地干活了。
  3. 第三,太监一直陪在皇帝身边。可以说他们每天都在加班,可是皇帝还不用出加班费,你说有这么好的事情吗?你让内阁大臣日夜陪着你加班看看,没多久他们就要骂娘了。双休、节假日假期、加班费一个都不能少。
  4. 第四,太监跟皇帝更亲近。这是内阁大臣们没法比的,因为他们在皇帝小的时候,就在照料皇帝的起居了,自然更容易受到皇帝的器重。

所以说,明朝的皇帝偏爱太监,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太监有好人也有坏人,跟正常人一样,因此不能一棍子都给打死了。

参考资料:《明史》

为什么明朝厉害的太监有很多?

存在即合理,一个人能够成长,必定有适宜他成长的土壤!同样,明朝厉害的太监众多,也是由特定的环境造成的,这个环境的创造者,正是明宣宗朱瞻基,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为了制衡强大的文官集团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导致的!

文官集团的形成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陈宁、中丞等数人, 随着案件不断深入,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同时,权力欲望极强的朱元璋还趁势废除了丞相制度,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然而,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弊端也随之体现,由于原先丞相的权力大部分归集于皇帝一人,皇帝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力不从心。因此,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十七年分别设立了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当然了,此时的内阁的权力还很小,内阁大学士充其量只是参谋顾问的角色,品级也只是五品,而司礼监也只是履行上传下达的职责,同时,朱元璋还定下了“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律。

随着朱棣靖难成功,成功登上皇位,内阁权力逐渐得到强化,解缙、三杨等一批内阁大学士开始崭露头角,但权力依然受到极大掣肘,难有更大作为。而在靖难之役当中,以马三保(也就是后来的郑和)为代表的一批宦官曾经立下过大功,致使朱棣对宦官的信任进一步加深,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内阁权力真正得到大幅提升是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朱高炽在他短暂的十个月的在位时间里,在不违背先祖遗训的情况下,搞出了一个兼职制度,也就是由正二品的尚书或正三品的侍郎等兼任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这样,内阁的权力得到极大强化,实现了质的飞跃,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文官集团。

引入宦官集团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和丞相几乎同等的权力,严重地威胁到了皇权,双方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瞻基为了保持权力体系平衡,开始着重培养另一股政治力量——宦官,但是,宦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论智商、论计谋都远远无法和饱读诗书的内阁大臣们抗衡,朱瞻基因此而设立了内学堂,内学堂就是一个专门教宦官文化知识的机构,在这个机构的运作下,宦官的知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权力体系:内阁负责票拟,提出对某件事的处理意见,请皇帝决策,皇帝形成决策之后,转交司礼监按照皇帝的旨意进行批红,最后下发各部落实,至此,一个由皇权、阁权、宦权组成的全新的权力体系就此形成。

全新的权力体系

朱瞻基构建的这个由皇权、阁权、宦权组成的全新的权力体系,一方面极大地减轻了皇帝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对文官集团形成了有效制衡,但同时,也滋生了产生问题中所说的“厉害的太监”的土壤。因为宦官在接受教育之后,他们的斗争策略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也逐步从温顺的绵羊变成了呲嘴獠牙的猛兽,遇到比较软弱的(如明宪宗、明光宗等)或不管事的(如明武宗、明熹宗等)皇帝,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斗争水平和与皇帝的特殊亲密关系,往往得以插手并把持朝政,形成宦官专权,这才产生了一大票诸如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之流的有名太监。

结语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有很多厉害的太监,主要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为有效制衡文官集团而所采取的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为之提供了成长的政治土壤,正是这片土壤,可以让他们迅速成长为一股强大的权力集团,从这个角度来说,产生厉害的太监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为什么明朝厉害的太监有很多?

明朝是草根皇帝朱元璋创建的。跟历史上大多王朝的初建者一样,朱元璋最忌惮的就是自己创建的王朝不能长治久安。为了吸取宋朝迅速衰败的教训,朱元璋在国家治理层面做了很多改革。主要目的是加上皇帝个人权威,削弱文官集团权力。

燕王朱棣

朱元璋死后,传位孙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为了巩固帝位,拉开了大规模削藩的序幕。可以说历史上每一次削蕃后果几乎都一样,都会引发诸侯王不满,导致叛乱。很不幸的是建文帝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给推翻了。朱棣在做王爷的时候自然反对削蕃,一旦当了皇帝,攻守异形,他继续实行削蕃以加强他自己的统治。为了能及时发现大臣们的不满和抱怨,不至于产生叛乱,朱棣,锦衣卫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新的,更加听自己指挥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的主要领导就是宦官。

明朝“名宦官”多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官集团实在强大到无法制约的地步,甚至皇帝对抗这个集团都不是对手。

历史上,为了加强皇权,帝王大都采取平衡术:扶植新力量节制传统贵族势力。明朝之所以看上了宦官,也是皇帝想通过扶持宦官与文官集团相抗衡,如果扶植对象换成另一伙文官,他们在很多问题上会跟原来文官集团保持一致,比如说:通过儒家的思想约束皇帝。而宦官不同,太监本身没有其他后台,依附于皇帝的权威,对付文官集团有着天然的优势。想干就干,敢想敢干。皇帝用起来顺手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明朝会有那么多厉害太监的原因。

文官集团

当然,这也造成了文官集团曾恨太监的局面,历史上正统的史书都是由由文人执笔,而文人都是文官集团一分子,对太监都都不算太友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今看到的历史书籍也好,影视作品也好,里面对太监的描述都很反面的原因。

为什么明朝厉害的太监有很多?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太监最多,宦员专权最厉害的,莫过于明朝了。明朝的灭亡,甚至有“十万太监亡大明”之说。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很善于借鉴前朝失败教训的人,他建国以后,鉴于历朝历代因宦官而亡国灭家的经验教训,对宦官限制极严,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不许宦官读书识字。还在宫门挂一块高3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朱元璋确实对宦官管制很严,曾有一位做镊工的老宦官,服侍朱元璋几十年了,有一次说话不注意,谈到了朝廷政务,朱元璋立即把他打发回家了。

朱元璋当皇帝不久,为了大权独揽,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的独裁者,并将此规定制度化。本来,即便是有丞相协助处理政务,皇帝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没了中书省和丞相,朱元璋更是事无巨细日理万机,但这种情形无法持久,于是,不得不依赖宦官。朱元璋说:“阉寺之人,朝夕在人君左右,出入起居之际,声音笑貌,日接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君心。” 建文帝即位后,尽革太祖时的虐政,一时民心欢悦。却对宦官的管制更为严格,左右内侍常常因小过而被诛杀这些宦官心里都怨恨不已,纷纷逃到明成祖朱棣的军中,或者给他暗通消息,明成祖能攻入南京, 夺走侄儿的江山,宦官也立了大功。朱棣称帝后,这些宦官都邀功请赏, 朱棣没办法,又不愿意他们在朝中干扰政务,便让他们到各地去监军或者镇守,以及征税、采办这些事务。 皇帝大权独揽,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就要求皇帝 本身具备足够的才能、精力,否则如何控制全局?然而不幸的是,朱元璋的子孙们虽尽皆聪明,却多是小玩闹,当皇帝懈怠于政务时,太监就会见缝插针,揽权擅权,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部分皇权。明代实行票拟制度——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职权之便擅自更改内阁的票拟。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说:“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制权又在首辅上”。虽有万历时张居正的短暂强力台阁,但这完全是由于其本身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皇帝年幼对师傅的充分信赖和当时大太监冯保的配合。张居正死后 外廷再无可与太监们相抗衡的实力。明朝皇帝鄙视文人,文人士大夫们也习惯了做秀,本身就实力弱于宦官集团,再内斗不休,分散力量,就更无法与宦官们抗衡。纵观历史,能遏制宦官势力的只有皇帝和文人士大夫集团,而明朝在建国之初,通过朱元璋父子的屠杀,已经将文人士大夫们置于尴尬的地位。

于是,朱元璋的遗诏一再被后代子孙突破。

朱元璋立下祖训:“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以为没文化就不能乱政。实则不然,他自己没多少文化不照样做了皇帝么?权力和文化本来就没有必然联系。有了权力,识字不识字并不重要,制约权力的只能是制度,而朱元璋的子孙们却大开制度之门。 宣宗设立内书院,目的是提高宦官的文化素质,以便让他们将来做秉笔太监时,能够遵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批文。宦官熟悉了政务,于 是得寸进尺,为日后宦官在朝主执政时干预政治作了重要的铺垫。 英宗朱祁镇生下来就哭个不停,据说宦官王振是唯一能让他破涕为笑的人,于是宣宗朱瞻基就特令他为太子的“保姆”。朱祁镇的童年就是在王振的陪伴下度过的。朱祁镇9岁登基,是典型的“儿童皇帝”,年少骄纵荒淫,不问政事,大权逐渐旁落于王振之手。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其实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决条件。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王振弄权时,户部侍郎王佑极意逢迎王振。 王佑貌美而无胡须,一天,王振问他,“王侍郎怎么不长胡子呢?”王佑回答说:“老爷您都没长,儿子我怎么敢长胡子?”一个副部级干部,对一个太监如此奴颜婢膝,可见当时朝政如何!

明正统十四年(1449)春二月,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遣人前来进马(事实上是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双边贸易)。当时,瓦刺声言,这次前来贸易的人员是2000多一点,但实际上来了3000人。王振得到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明令扣留马匹,把瓦剌人驱逐出境。

当年七月,瓦剌对明朝边境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明朝在边城大同以北修筑的兵堡全部陷落,瓦刺部队合围大同,并进逼宣化、张家口一线,进而威胁北京皇城的安全。

警报传来,英宗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王振这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惊失色的决定,他力主朱祁镇御驾亲征。尽管大臣因为“事起仓促”而“伏阙恳留”,但朱祁镇在王振的坚持下还是亲征了。

这次仓促“亲征”的结果是大家熟知的,已写入中学历史课本,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课本上没写的是,50万大军未至大同,粮草不继,饿死者不计其数。进至大同,无法作战,只得回师。王振是河北蔚州人,为了在家乡父老面前抖抖威风,竟请朱祁镇到自己的蔚县家里坐一坐,走了不远,又恐大军踏坏自己的庄稼,改道向东去。到了土木堡,距怀来城已不远,大军欲入怀来城,被王振所阻,因王振私人辎重千余辆未至。蒙军追及,混战中,一名叫樊忠的护卫大吼一声:“我为天下除此贼。”一锤下去,王振顿时毙命。

王振已死,但宦官弄权已不可遏止,因为皇帝不只把宦官当成保姆、男宠,而已经把他们当成国家专政的机器了。 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设立专门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掌侍卫、缉 捕、刑狱之事… 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史·职官志》)。它表面上是京城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的二十六卫之一,实际上是由皇帝直接指挥,只对皇帝负责。但锦衣卫到底是外官,在明成祖眼里终不如内官可靠,于是,永乐十八年(1420)增设东厂,职掌与锦衣卫相同,其属官、隶役均由锦衣卫官卒中选任,再收罗一些地痞流氓做 爪牙。所不同的是:皇帝指派亲信宦官做东厂的提督,一般由司礼监秉 笔太监第二人或第三人担任,称“督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 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 这样,厂权高于卫权,宦官又直接控制厂权,拥有随意逮捕、刑讯、杀戮臣民的特权,从而加速了宦官专政的过程那时,每月初一,东厂派出成百上千隶役到各官府及锦衣卫去听会审大狱、拷掠重犯,叫“听 记”;或去各官府、各城门缉访,叫“坐记”。东厂隶役听到什么秘密上报,叫“打事件”,要及时报告隶役长—裆头,再由东厂转报皇帝。连民间琐事、夫妻口角也得连夜报进宫去,弄得朝野内外“上下惴惴,无不畏打事件者”(《明史·刑法志》)。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为加强特务统治又增设西厂,人员比东厂多一倍,以宦官汪直为提督。汪直利用西厂“屡兴大狱”,“自诸王府、边镇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罗列”(《明史·汪直传》),民间斗鸡骂狗,也在缉拿之列。汪直专权6年,“冤死者相属”,公卿慑服。所以,当时的宫廷伶人阿丑也说:“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明武宗正德时,宦官权势更盛。刘瑾等八个宦官“日进鹰犬、歌舞、角牴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渐信用瑾”(《明史·刘瑾传》),让刘瑾掌司礼监,八人中另外两个分掌东厂、西厂,锦衣卫的指挥使也是刘瑾的爪牙,使原来的厂、卫分立,变成厂卫合势,为害愈烈。可刘瑾还嫌不足,又设立内行厂,由他亲自指挥,比东厂、西厂更加残酷凶狠,连东厂、西厂的特务也在受侦察范围之内。特务遍全国,百姓视之如虎狼。百姓见有华衣怒马、操京师语音者,即惊恐相告,远远逃开。京师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大臣上奏要写双份,先用红本送刘瑾,再用白本送武宗。刘瑾不学无术,处理不了奏章,只好“皆持归私第,与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华亭大猾张文冕相参决”(《明史·刘瑾传》)。刘瑾傲然夸口:“满朝公卿,皆出我门,谁敢问我者!”(《明史纪事本末·刘瑾用事》)

由于宦官专权侵犯了皇权,皇帝对奴才也起了疑心。正德五年(1510),刘瑾以谋反罪被杀。朱厚照在位期间,宦官刘瑾滥用权力,犯了一系列罪行,因此被处凌迟。凌迟执行后,他的肉被公开出售,每个人都获准买一小块肉食用,作为报复。刘瑾被处死后,人们从他家中搜出黄金3360公斤、白银725万公斤。明末国库仅得200万公斤白银。刘瑾被《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为在过去一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

万历时,宦官人数由洪武初年的不足100人膨胀到10万人。“帝所遣中官,无不播虐逞凶者”(《明史·宦官传》 宦官肆虐为祸,更加使大明帝国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宦官魏忠贤的登场,彻底奠定了帝国的死局,也把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专权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熹宗大力提拔魏忠贤,让他担任司礼秉笔太监,不久又叫他掌管东厂。魏忠贤在宫内选会武艺的宦官组成一支万人武装队伍,作为羽翼;在外收罗一大批无耻官吏作义子走卒,人称“阉党”。文臣有崔呈秀等“五虎”,武将有田尔耕等“五彪”,还有“十孩儿”、“四十孙”等,“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魏忠贤传》)。他秉笔批红,掌握朝政,从首辅至百僚,都由他任意升迁削夺;他握有军权,可随意任免督抚大臣;他也握有经济大权,派亲信太监总督京师和通州仓库,提督漕运河道,派税监四出搜括民财,“内外大权一归忠贤”。他出门的车仗,形同皇帝,所过之处,士大夫都跪在道旁高呼九千岁。阉党和无耻官吏还竞相在各地为他修建生祠,一祠耗银数万乃至数十万两,祠成后,地方官要春秋祭享,官民入祠不拜者论死。

魏忠贤专权时,厂卫特务更是空前嚣张。天启三年(1623),他自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则是他的干儿子田尔耕。厂卫勾结,大兴冤狱,残害异己官吏,勒索钱财,暴虐百姓。“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戮,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贤传》)。一次,京城四个平民在密室夜饮,一人酒酣耳热,大骂魏忠贤,其余三人不敢出声。骂者话音未了,突有隶役数人冲入,捉四人面见魏忠贤,魏下令将骂人者当场剥皮,另三人赏钱放回。生还者吓得魂飞魄散,险成疯疾。魏忠贤肆虐专政7年,使明末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崇祯即位后,逮捕了魏忠贤,罢逐了阉党。魏忠贤被抄时,抄出白银千万两,珍宝无算。崇祯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监们:“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朋比盗窃一空。

崇祯的“痛心疾首”既让人同情,又不让人同情。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贵为天子,却拿太监没办法;不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太监 头子,他是棵大树,太监是在树上筑巢的鸟,倘若同情皇帝,谁来同情太监呢?

积重难返,崇祯仍然任宦官、倚厂卫,还振振有词地埋怨大臣:“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知道这样做不好,却还要为自己开脱。 就这样直到明朝灭亡。

从明初的“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直至晚明的“红丸案 ” “ 梃击案”、“移宫案”,宦官以及依附于宦官的“阉党”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宦官势力在明代已经全面地介入到国家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明代宦官专擅朝政局面的出现,严重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速了明王朝衰亡的进程,以至于清初统治者认为 “明亡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宦官”。 宦官专权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痛,人民对宦官专权也深恶痛绝。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在反明的檄文中更尖锐地指出:“宦官皆龁糠犬豚, 而借其耳目”,毒害无穷。起义军攻占北京后,“各营拷职官追赃,内臣加炮烙尤惨”,并把皇宫中的太监全部赶了出去边赶边打,以示人民对宦官的痛恨。

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明朝是“最大的太监帝国”,后来有“十万太监亡大明”之说。

为什么明朝厉害的太监有很多?

如果我们不用歧视的目光看太监,回到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去研究,就会发现,明朝的太监没有理由不厉害。明朝太监之所以厉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团被作为一派政治势力,协助皇帝,用于平衡文官集团。

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为政治势力集团,得到制度层面的保障。当然,这种政治格局的形成是有历史背景的,也有一个演变过程。

明朝太监走上政坛的四次跨越

根据《明史•宦官传》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鉴于历史上的宦官之祸,曾经明令禁止内臣不得干政:“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那么,宦官是如何突破朱元璋的戒律,成长为大明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一派势力的呢?

1.朱棣首开任用宦官先例

朱元璋制定了内臣不得干政的铁律,到他的儿子朱棣手上,就被砸成烂铁。在靖难之役中,不少太监立下大功,所以,朱棣即位后开了太监干政的先河。最著名的就是三宝太监郑和,他作为大明使臣,六下西洋。

朱棣设立东厂后,干脆将东厂管理大权,交给了太监。此外,朱棣还授予太监监军、分镇的权限,公然出现在政治生活的多个层面。

2.朱瞻基开启宦官文化教育之门

朱元璋大概也相信,“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所以他明令禁止太监读书识字。这条戒律被他曾孙朱瞻基破了,朱瞻基虽说是明君,但显然没有朱元璋的工作热情,需要有人帮他打下手,太监首当其冲,不识字就很麻烦。

所以,朱瞻基干脆在宫里开了个学校,称“内学堂”,所有太监都要接受“再教育”。太监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为后期他们走向政治核心层奠定了基础。明朝很多太监的学问都非常高,像魏忠贤这种目不识丁的非常罕见。比如冯保,其书法造诣极高。

3.朱祁镇创造宦官专权的范例

如果说,朱棣破了朱元璋的禁,朱瞻基给太监插上了翅膀,明英宗朱祁镇则是放飞太监的“罪魁祸首”,从他开始,太监不再是隐身的助手,而是变成了政治主导者。

由于朱祁镇的信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利用批红的特权,游走于文官集团,大量培植党羽,讨好明英宗,成为权倾一时的实权派人物。

随着“三杨”的老去,王振事实上控制了朝政,他甚至直接把竖立在宫门前的那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牌子给摘了!

王振的“得意之作”,就是一手导演了“英宗亲征”,把朱祁镇送给了瓦剌人做俘虏。

4.成化年间之后宦官政治的确立

从成化皇帝朱见深开始,明朝的太监,以团队姿态,集体步入政治生活的核心圈。以汪直、刘瑾、冯保和魏忠贤为代表,呈现越来越重要的趋势。

①汪直专权时代

汪直开了两个先河:一是以太监之身总领京师“十二团营”,开了太监掌兵权的先例;二是创办西厂,以“西风压倒东风”的姿态,让大明的步入特务政治最黑暗的时期。

②刘瑾专权时代

刘瑾人称“立皇帝”,比坐在龙椅上的明武宗看着还要高半截!刘瑾恐怕是明朝最通透人性的太监,他一面能把荒诞的明武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一面又把司礼监打造成以他为首的“八虎集团”,同时又上下其手,玩弄文官集团于股掌。

刘瑾擅权根本不需要遮遮掩掩,甚至都不怕皇帝知道,更不惧反对派的攻击,傲立权力顶峰游刃有余。

刘瑾曾经创下几项骇人记录:一次性廷杖数百名官员,公开杀害反对派官员,罢黜内阁成员。

③冯保与内阁合流时代

冯保的权势其实不亚于明朝历史上任何一位太监,但是他有两点好处,一是明大局,自觉做张居正的后盾,二是有道德约束,不敢肆意妄为。因而,冯保是明朝少有的权倾一时,下场不算太凄惨的大太监。

④魏忠贤专权时代

魏忠贤是明朝太监中,将权力运用发挥到顶峰的权宦。他的故事耳熟能详,不赘述。

明朝太监受到皇权青睐的原因

明朝太监之所以受到皇帝的青睐,并且群体性崛起,最终成为政治生态的一极,绝不是偶然因素。大体上,它跟皇权的三个需求有关。

1.情感因素

历史上有三个王朝,太监的权力很大,一个是东汉,一个是晚唐,还有一个就是明朝。东汉的太监是“狐狸”,借着皇权的虎威装腔作势。晚唐的太监是“老虎”,不高兴连皇帝都吃。明朝的太监是“家犬”,对主人是忠心耿耿。

明朝虽然有以谋反罪处死的太监,但事实上,所有的太监都对皇帝忠心耿耿。他们自幼与皇帝相伴,与皇帝形成近似血亲的情感认同。而且明朝的太监文化素养很高,有的还扮演着皇帝启蒙老师的身份,这种优势是别任何一个朝代所没有的。

2.工作需求

从情感依赖上升到工作需求,几乎是无法摆脱的必然。老朱是工作狂,满以为子孙们能跟他一样珍惜屁股下的龙椅,可事实上,养尊处优的子孙们,肯定是一代不如一代。能力不行,热情下降,处理公务费力劳神,恨不得只保留享受权,别的都扔给别人。

朱瞻基让太监们背书包上学,其实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没人打下手,根本玩不转。

3.政治诉求

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古皇帝与文官集团就是一对冤家。文官集团嘴上喊着“圣明”,骨子里恐怕根本看不起皇帝,变着法子从皇帝手上抢权,时时刻刻玩弄皇帝的智商。

明朝以前有宰相制,皇帝只需要对付宰相就行了,但是朱元璋“粗暴”地废除了宰相制。这种状况下,皇帝不是省心了,而是不得不面对更庞大文官群体。

皇帝一个人玩不过文官集团,骨子里也不信任他们,但是政务还需要他们维持,怎么办?找信任的人监督并制衡他们。

这就是宦官集团走向政治前台的根源。跟文官集团不同,宦官没有家,他们视皇帝为自己的根,又基于朝夕相伴的情分,宦官对皇帝的忠心更单纯,远非文官集团可比。虽然这个说法太绝对,大体上是这个状况。

明朝太监在政治生态中的作用

客观来讲,明朝的太监在政治生态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也可以说,他们的正面作用,还是要远大于负面作用的。

1.皇帝的耳目

锦衣卫、东厂这些特务机构,虽然名声很臭,但是客观讲,如果没有这些机构的存在,皇帝必然会成为聋子瞎子,在帝制政治环境下,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2.内阁的平衡器

明朝以前的宰相制,有一套完整的相互制约机制,比如三省六部制。但是明朝的内阁制是个四不像,既不是宰相制,有类似于宰相制,还没有监督制衡机制。这就是明朝中后期,内阁辅臣内部斗得你死我活的原因之一。

内阁之间斗争,皇帝还能放心,可是万一内阁成员一团和气,甚至同气连枝怎么办?所以,必须要有第二支掣肘的政治力量。以印太监为首的司礼监掌,成了平衡内阁权力的利器,形成了内阁是“外相”,掌印太监是“内相”的相互制衡格局。对内阁专权,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

3.君臣的桥梁

司礼监的权限后期不仅局限于“批红”和承旨盖章,还直接将触角伸向六部执行机构。这个职能,既是对内阁权力的延伸性监控,更对外朝与皇帝的沟通,起到了嫁接作用。

我们知道,明朝的皇帝“很懒”,经常不上朝。尤其是嘉靖和万历两任皇帝为代表,很多大臣当了一辈子朝臣,竟然不知道皇帝长啥样。在这种状况下,司礼监代表皇权,与外朝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总结

总的来说,明朝的太监之所以权利那么大,是有历史根源的,是对大明内阁制政治生态的有效补充。明朝的太监与内阁,形成了“内外朝制”,也屡次爆发太监专权的现象,不过,客观地说,明朝的太监,没有脱离基本规则存在,他们的作用还是以正面为主。之所以名声不佳,其实受累于个别案例,以及士族阶级对宦官鄙视的立场。

为什么明朝厉害的太监有很多?

明朝时期宦官专权,出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很多有名的大太监,更设有东厂、西厂等宦官干政机构,所有在很多人眼里,明朝的宦官之患格外严重。

宦官专权的形成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感觉到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威胁,于是朱元璋先后杀了他在位期间出现的四位左丞相,分别是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于是胡惟庸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并且还引发了著名的“胡惟庸党案”,牵连诛杀3万多人。

随后,朱元璋撤销了丞相一职,但这样一来,皇上就不得不直接与大量的六部官员直接打交道,没有了丞相这样一个可以调和的中间人后,皇权与文官集团时常会爆发一些矛盾。于是朱元璋就需要另外一种力量来平衡文官集团,用谁呢?自然是他身边的人,那就只有宦官了。但是,朱元璋对宦官管理十分严格,为了防止太监干预朝政,不准他们识字,并且“不得兼内外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官服,官无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 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预外事,预者斩。 ’诸有司不得与文移往来。 ”

宦官正式走上明朝政治舞台,是在“靖难之役”后。“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 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 ,故即位后专倚宦官。 ”所以,永乐朝对宦官很是优待,并开始重用宦官。永乐十八年,成祖又增设了东厂,由宦官掌握,“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诚如《明史》所言:“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拉开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序幕。只是成祖有文韬武略,勤于政事,还能维持局面。

但成祖之后的皇帝就不一样了,他们极度腐朽,甚至数十年不上朝。 而逐渐有“丞相之实”的内阁又不能为皇帝所容,致使宦官专权有了可能与条件。至宣宗朝,改太监不识字的祖制,“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到了成化年间,又增设了西厂,还让宦官担任提督这样重要的职位,宦官专权逐步走上了政治前台。

宦官专权的危害

明太祖朱元璋心狠手辣,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在他们在位期间,宦官没有什么作为。但之后明朝的历代皇帝,对宦官的倚重越来越大,对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平衡掌握不到位,导致宦官专权,危害越来越大。

有明一代宦官专权第一人当为英宗朝的王振。 英宗年幼即位,对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依仗皇帝宠信,权高内阁,贿赂公行,卖官鬻爵,诛杀功臣,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明武宗时更加宠信宦官,出现了所谓的“八虎”,而八虎之首的刘瑾即是世人所说的 “立皇帝”。刘瑾利用掌管司礼监之机, 侵夺内阁权利, 甚至将奏折于私宅拟行,死后,其家产共计“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七百两,元宝五万锭,银八百万,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独揽朝政,皇上为“万岁”他就自称“九千岁”,其党羽遍布朝廷要位,爪牙遍布全国给各地,大臣们纷纷依附,将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专权推向了巅峰。

明朝宦官之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大,均为中国历史之首。

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

第一,利用宦官对抗文官集团。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都是存在矛盾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虽然大权独揽,但却不得不直接面对大量官员,缺少了调和余地,宦官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走上了政治舞台。

第二,利用宦官处理朝政。废相之后,皇帝就不得不事必亲躬,事无巨细,日理万机,自然会累得疲惫不堪。太祖、成祖尚好,后面的皇帝工作就没有那么努力了,宦官逐步将权力抓到了自己的手里。

第三,皇帝更倾向于宦官集团。在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皇帝其实更倾向于宦官集团,这是因为在皇帝眼里,外臣多是精英,一旦专权很可能导致政变篡位,而宦官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也更擅长拍须溜马、阿谀奉承,且宦官是“无后之人”,相对来说谋朝篡位的可能性较低,所以皇帝往往更倾向于相信宦官。

综上所述,明朝宦官之患,实则是在朱元璋废相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由明朝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产物。

当然,明朝最后一位皇帝除掉了大太监魏忠贤,试图重振朝纲,但此时已经病入膏肓,突然一剂猛药下去,自然会不堪重负,最后也只能落得个吊死煤山的下场。值得一提的是,崇祯帝死时,唯一陪在他身边的是一名太监,名叫王承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