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学朱棣篡位,为何没有像老爹一样成功呢?

朱棣之所以敢于造反,那是因为他觉得自身有李世民的能力。他和李世民有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曾经独自带领过兵团作战,而且取得了大胜。

早在朱棣31岁的时候,就曾经指挥过漠北之战。当时傅友德、赵庸等人,都归燕王朱棣节制。那时候大雪封山,大家都建议朱棣等雪停了再进攻。

可是朱棣却逆向思维,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停止进攻,这就说明北元的人马也是这么想的,那么对方肯定防备松懈,这正是进攻的好时机!

即使趁其不备,朱棣还是打算智取。他派遣部将观童前去劝降乃而不花,可是趁着劝降的档口,朱棣已经趁机击败了北元的军队,最终迫使乃而不花投降。

此后朱棣又击败番将阿失里,率军北征捉拿了敌将孛林帖木儿,击败了哈剌兀。朱元璋让他总领诸王防备边患。

所以说朱棣很早就能够指挥大规模的作战,他心里知道造反的成本和成功的几率有多大,由于心里有底,这才会选择造反。

朱棣的儿子汉王朱高煦有什么拿得出来吹的战绩呢?

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明朝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所以朱高煦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大哥朱高炽成为太子。

但是朱高煦心里不爽啊,大哥要是一表人才也就算了,可大哥朱高炽却是个大胖子,而且胖到走不动路的那种。因此朱高煦便有了夺嫡的想法。

那么朱高煦有什么资本呢?你别说,他还是有点战绩的,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的确立下了不少战功。

朱高煦是个高富帅,单兵战斗力也强,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负责镇守北平,而朱高煦则跟着朱棣一起出征,常常作为先锋。

  1. 战绩一,在白沟河之战中,朱高煦带着骑兵斩杀了都督瞿能父子。
  2. 战绩二,在朱棣兵败东昌时,朱高煦亲自带兵击败了朱允炆的人马,救出了老爹朱棣。
  3. 战绩三,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后,又是朱高煦冲了过来击败了南军。

朱高煦的战绩大概就是这么回事,曾经两次搭救过朱棣,所以朱棣也十分看好朱高煦。但是我们会发现,朱高煦的这些战绩,存在一个缺陷。

朱高煦没有带领集团军作战的经验,只有做先锋部队的经验。所以说朱高煦和朱棣、李世民,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说朱棣和李世民是元帅级别的人,那么朱高煦就是一员单兵作战能力强大的战将。既然有如此大的差距,这也就注定了朱高煦不可能武力赢得帝位。

朱高煦的跋扈,也要怪朱棣。

朱高煦和朱高炽一母同胞,都是徐达的女儿徐皇后所生。所以按道理来说,如果好好教育,应该能兄弟情深。至少朱高炽是个仁义之人,会用行动感化弟弟。

可是这个时候,做老爹的朱棣,有点不像话了。他的一系列行为,都在向朱高煦释放一种信号:你可以夺嫡。

由于朱高煦多次搭救朱棣,朱棣很高兴,所以就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好好干,你哥哥身体不好!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朱高炽不是你朱棣亲生的吗?这话分明就是在诅咒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早点死,这样朱高煦就有上位的机会了。

平时,朱棣也常常高跟大家说朱高煦最像自己,这显然也是在暗示着什么,至少会让朱高煦心里很激动。

朱高炽做了太子以后,朱高煦成了汉王,需要就藩云南。可是朱高煦却厚着脸皮赖着不走,而朱棣却也默认了朱高煦的这种行为,似乎随时有让他接班的想法。

朱高煦发现厚脸皮这一招很管用,所以就各种跟朱棣索要特权,他把天策卫要过来,做了自己的护卫,此后又增加了两护卫。而且常常将自己比作李世民。朱棣对此也是默不作声。

正是在朱棣的各种纵容之下,才使得朱高煦认为自己有夺嫡的很大希望。所以说后来朱高煦有那样悲惨的命运,跟朱棣的溺爱是分不开的。

没有那么大本事,却想着做那么大的事情。

朱高炽继位以后,朱高煦依旧不太老实。尤其是在朱高炽去世时,朱高煦居然打算埋伏杀掉侄儿朱瞻基,可惜没有成功。

等到朱瞻基继位以后,朱高煦觉得自己跟当年父亲朱棣的局面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他就在山东起兵造反了。为啥最后他失败了呢?

  1. 首先朱高煦这家伙没有朱棣那种指挥才能,甭说多年没打仗了,就是当年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也只是个先锋大将而已。
  2. 其次朱高煦没有朱棣那时候的兵权。朱棣当年手握重兵,防守边疆,而且拿到了宁王朱权的兵马。可是朱高煦只是个普通的王爷,手底下只有几千人马,怎么搞事情呢?
  3. 还有朱高煦看人不准。他打算造反以后,跑去联络英国公张辅,似乎铁定了人家会帮他一样,结果张辅把朱高煦给卖了,导致朱高煦造反的事情提前泄露。
  4. 最后朱高煦压根没有决战的勇气。得知朱瞻基亲征以后,朱高煦早就已经慌了,再加上朱瞻基把乐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甚至城内还有叛军。最终导致朱高煦没了决战的勇气,毕竟几十年没上战场了。

所以说朱高煦的失败,最主要还是他个人的问题。自己啥都没有准备,就想着学习朱棣,也不看看自己的老爹当年啥资本。

总结:很多历史是不能复制的。

韩信可以从蜀地暗度陈仓攻占关中,可是诸葛亮就不行,为啥?因为前人的经验教训在那里,所以后世防备自然很严密。

同样的道理,朱棣作为藩王起兵,夺取了天下。这才过去二十多年。大家还记忆犹新的时候,你朱高煦还想藩王造反,你觉得可能吗?

明朝后世的皇帝,对藩王控制之严格,基本等于在养猪。所以说朱高煦的失败,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明史》

朱高煦学朱棣篡位,为何没有像老爹一样成功呢?

汉王朱高煦自比唐太宗,小尾巴翘上天,从来不拿正眼看大哥。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样的人往往是一叶障目的狂妄之徒,必然会成为史书上的一块笑料。

朱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仁宗朱高炽的同母弟弟。与朱高炽肥胖、跛足,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半残废形象相比,朱高煦则是一个赳赳武夫,他在靖难之役中多次立功,数次将老爹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所以朱棣对这个儿子喜欢的不得了,曾经许下一个诺言:世子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啊,爹看好你哟!

这句话颇具杀伤力,谁听了骨头都要轻三两,何况说这话的是皇帝!朱高煦不傻:老爹分明暗示将来要立我做太子呐,您老人家真英明,此举避免了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在大明上演。

从那一刻起,朱高煦觉得自己就是李世民再世,处处以唐太宗自居。

历代开国,一般情况下开国之君庙号称“太祖”,第二任皇帝称“太宗”,是一个王朝中最重要的两位帝王。朱高煦这么不客气,提前霸占“太宗”,把他爹放在什么位置呢(朱棣驾崩庙号“太宗”,后改称“成祖”)?

他提前预定了皇位,可朱棣并不是一个“重合同守信用”的标兵,人家反悔了:你大哥看着病恹恹的,可人家儿子生了十多个,比你老爹都凶猛,我总不能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废长立幼吧?

朱高煦气得想撞墙,口头承诺不作数,还是李世民牛,直接逼李老爹签字画押,生米煮成熟饭,朱老爹你太滑头,都怪自己太嫩了!

让朱高煦更加愤愤不平的是,太子大位没捞到还被老爹一道圣旨赶到云南就藩,他质问朱棣:我究竟犯了什么罪,把我发配到蛮荒之地?我要求到南京!朱棣因为毁约感到心虚,只好同意朱高煦留在南京。

朱高煦显然觉察到了老爹的气短,他贼心不死,又提了个要求:我想在王府设立“天策卫”,以保护我的安全。

王府增加少量护卫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关键在“天策”两个字,“天策上将”乃高祖李渊赐予秦王李世民的特殊地位,历史无二。朱高煦心中的那个“太宗梦”显然没死!

没想到朱棣居然答应了!朱高煦又趁热打铁:护卫人数有点少啊,请再给我增加两卫!就这样,朱高煦一次次突破朱棣的防线,向“太宗”悄然迈进。

这期间,朱高煦还略施小计,将太子朱高炽的死党夏原吉、金幼孜、黄淮、解缙等人悉数下狱。其中解缙、高得抃、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等人死于狱中。

朱高煦心花怒放,太子党如此不堪一击,老爹这么好糊弄,看起来自己真的有“太宗”命呐。既然如此,为何胆子不能再大一点,步子再迈开一点呢?于是他省略了请示,私下招募三千精兵,还顺手击杀了朝廷兵马指挥使,老爹的御用器物他也提前享用起来。

老造反派朱棣心里一惊:这小子准备跟我掰手腕啊,小子,你还嫩了点!朱棣南京一日游,顺便把朱高煦带回北京,囚禁于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

说翻脸就翻脸,朱高煦像只待宰的羔羊,内心把老爹恨了大窟窿,两腿又忍不住打哆嗦。好在朱高炽仁爱,在他的求情下,朱高煦只被削夺了两护卫,赶往青州就藩。

按理来说,事情到这一步朱高煦该死心了,可千锤百炼的他韧性十足,在青州暗中积蓄力量: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靖难之役又不是没参与过!

仁宗朱高煦即位第二年就驾崩,朱高煦得报,在山东境内设下伏兵,准备将太子朱瞻基截杀在从南京回北京的路途中。岂料朱瞻基有如神助,居然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越过了朱高煦的防线,顺利回京登基了!

失去耐心的朱高煦终于撕破了脸,宣德元年八月,他公然打出反旗,准备再复习一遍“靖难之役”。

然而,朱高煦都没走出安乐城,就被朱瞻基御驾亲征,包围在城内。在朝廷大军用神机铳向城内放了一顿“烟花”表演后,第二天朱高煦就不顾不下反对,偷偷摸摸抄小路跑到朱瞻基大帐前,向侄子投降了。

一场预谋了十几年的“太宗梦”,竟然就这么碎了!让后世的影视作家都很尴尬,不得不替他编写一些有嚼头的桥段。

曾经在“靖难之役”中神勇无比的朱高煦,怎么就不能复制老爹的成功呢?

其一,朱高煦的能力跟朱棣相比,顶多就是一个拎包的角色。

其实朱高煦的能力被严重高估了!捋一下他的生平,我们就会发现,朱高煦最出彩的经历,无非是几次激战中的神勇表现。固然其个人战力配得上一朵小红花,可那也仅仅限于作为一名猛将的奖赏,而不是军事指挥家,更不是战略家的高能。

朱高煦不缺展现自己“硬核”的机会,可惜他露出来的却是一肚子稻草!

比如,他从举兵到灭亡,几个月时间居然窝在安乐城寸步未行。这太搞笑了吧,难道坐在安乐城就能吓死朱瞻基?就算你不主动出击,起码得做好防御准备,不能让朝廷大军大摇大摆就把安乐城围了吧?

更有意思的是,自己准备了十几年时间,居然一枪未放就出城投降了。这说明朱高煦十年时间白活了,净想着龙袍的炫酷,根本就没考虑过其中的艰辛。

肚子里是稻草,就该干拉车的活,非要当驭手,那岂不是找死!

其二,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也远比朱允炆高出一个档次。

对手的强弱也是自己能否成功的关键。朱允炆的一系列骚操作,表明他只是个书房里的三好生,绝不是治理国家的能手。

其实“靖难之役”成功的概率极低,只要朱允炆少犯一两个错误,估计朱棣都不可能成功。比如假如削藩的第一刀就砍在朱棣头上,他还能有准备时间吗?再比如从一开始就不用李景隆,会输得那么惨吗?

总之,朱允炆创造了一个“没做一件正确事”的奇迹,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回头再看看被朱高煦一辈子看不起的朱高炽,那个肥胖敦实的身形里,藏了多少智慧!朱高炽一辈子遭受父亲和弟弟的猜忌打压,甚至被挖坑,可人家总能使出化骨柔绵掌,顺利解围。

这就是政治家的韬略,表面上他处处受制于人,可正是他这种低调内敛的性格,对老爹来说有安全感,对大臣们来说有亲近感,你甩都甩不掉他。

再看朱瞻基,人家虽然年轻,但道行绝不浅。比如平定朱高煦叛乱时,杨荣劝他御驾亲征。朱瞻基本不想去,夏原吉一句“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就立刻让他读懂了其中的含义,并决定亲自上阵平叛。

有时候不是皇帝身边缺好帮手,而是有的皇帝不能用好帮手。

其三,相对于朱棣的帮手,朱高煦一伙更像山大王。

我们承接夏原吉的“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来说说朱高煦身边的人。夏原吉的意思是:皇上啊,你不能忘了,当初靖难之役是谁背叛了朱允炆打开了城门——李景隆,建文帝最信任的人,正是他两面三刀,暗中卖主求荣,才毁掉了建文帝。

朱瞻基立刻明白了:原来朝中的武将们,有一批骑墙派!朱高煦毕竟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在军中有一定的根基。自己刚刚坐上皇位,在军中并没有广布恩泽,假如把平叛的责任交给别人,骑墙派们很可能临阵倒戈,投进朱高煦的怀抱。

要真是那样的话,形势真的就被朱高煦逆转了!

朱瞻基身边有夏原吉、杨荣、杨士奇这样的明白人,让他避开了各种陷阱!朱高煦呢?他身边有这样的高参吗?很遗憾,没有!

朱棣当初成功就是靠自己一身武功吗?且不说朱棣个人的政治才华远胜于朱高煦,就一个黑衣宰相姚广孝大和尚这种能搅动天下的战略家,估计朱高煦都意识不到,他才是靖难之役的灵魂。

朱高煦自己不行,身边的人也不行,对手还很强,失败不是很自然吗?虽然他接受过靖难之役的培训。

朱高煦学朱棣篡位,为何没有像老爹一样成功呢?

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明朝宗室,成祖朱棣次子,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

朱高煦学朱棣篡位,为何没有像老爹一样成功呢?

朱棣这厮造反能成功主要是因为朱允炆自己作死,无识人用人之能,偏偏还被一帮庸碌无能之辈蛊惑,一错再错,直至最终万劫不复,所以朱棣的成功几乎是建立在对手的无能和失误之上的。朱高煦则恰恰相反,对手冷静理智几无失误,而他自己却有勇无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哪一样都不沾边,能成事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