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辕门射戟到底有多大震撼,为何能让大将纪灵同意退兵?
吕布的高光时刻,当然是在辕门射戟的时候。
他把刘备和纪灵都拉到了自己的军营之中,目的就是为了拉架。他在大营门口竖起了一支戟,表示如果他能射中戟上的小支,那大家罢兵言和,如果不能,你们随便怎么厮杀。
那个时候纪灵手握3万大军,是袁术的得力干将,要灭掉几千残兵的刘备,易如反掌。他觉得吕布基本是不可能射中的,于是就答应了。
没想到吕布偏偏还真的射中了戟上的小支,吕布的手下们都在给他造势,表示吕将军神武啊!在这种情况下,纪灵只好跟刘备握手言和。
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三国志》
这是正史里有明确记载的一件事,但是纪灵是奉袁术的命令来灭了刘备的,好歹3万人马拉出来了,就这么回去,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
一、吕布明显在给刘备撑腰。当初陶谦去世的时候,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可惜刘备兵少将寡,没能力守住徐州。恰好吕布来了,刘备本打算让吕布驻守小沛,好跟他形成掎角之势。
这可真是做梦,吕布是一方诸侯,又怎能屈居人下?为此吕布趁着刘备出去跟袁术干架的功夫,把刘备的徐州给抢了。等刘备回来以后,他和吕布换了个位置,自己跑小沛去驻守了。
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以攻备,备求救于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三国志》
吕布始终觉得对刘备有点亏欠,再加上刘备驻守小沛,可以跟他形成掎角之势,防备袁术和曹操的入侵。因此吕布必然是要拉刘备一把的。
这个时候纪灵带着3万大军前来,显然就是要灭了刘备。一旦纪灵灭了刘备,那么小沛就落入了袁术之手。吕布势单力孤,又怎么去跟袁术抗衡呢?再加上还有虎视眈眈的曹操在盯着他,他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处境。
因此在纪灵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吕布跑出来做和事佬,这本身就是在拉偏架。而当时纪灵又在吕布的主场,所以哪怕吕布没射中,纪灵也会揉揉眼睛表示,刚才没看清,吕将军是否射中了?
二、吕布的主场吕布做主。吕布的确射中了戟上的小支,这可把纪灵给震撼坏了,反正他没有这么高超的箭法。这不仅需要足够的瞄准水平,还要有足够的力气。
武将之间的高低,很多时候都是在斗力气。纪灵显然是没有这么大力气,就算有,看看吕布当时的气势,他也就蔫了。
在《三国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三国志》
意思就是纪灵等人都吓了一跳,称赞吕布神勇天威。其实关键就在这“等”字上,除了纪灵以外,还有谁在称赞吕布呢?我认为这就要分成三种情况来看了。
- 第一种可能,纪灵的手下。如果是这种可能的话,那纪灵就更要撤军了,因为他带来助阵的将领肯定不是一般人,如果他们都赞叹,等于是在暗示纪灵悠着点。
- 第二种可能,吕布的手下。吕布的箭刚射中,张辽、臧霸、郝萌等武将就开始高声喝彩,这等于是在给吕布助威,同时也是在给纪灵一个下马威。纪灵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 第三种可能,刘备的部下和吕布的部下一同喝彩。这就完蛋了,人家早就结成一伙了,你敢在这里表态要干掉刘备吗?人家不把你给干掉就不错了。
因此从吕布设下辕门射戟这一活动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纪灵需要屈服了。而且纪灵既然来了,也说明他暂时不敢跟吕布过招,需要看吕布的态度行事。
三、袁术暂时也不愿跟吕布结怨。纪灵虽说手握三万大军,但始终只是袁术的手下。是否放过刘备,其实纪灵说了不算,这得袁术点头才行。
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三国志》
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集团,在遇到如此棘手的问题时,他们内部肯定是开了大会商量过了。给纪灵的权限到什么程度,袁术也肯定是交过底了,我猜测大致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纪灵本来是要来灭了刘备,可是听说吕布来了,所以按兵不动,前去通知了袁术。袁术立刻和手下的谋士团队们开了个会,商量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于是他们得出了这么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吕布有很明显的偏袒意图,那么纪灵你就可以做主撤兵,因为袁术集团暂时不愿意得罪吕布。
第二,如果吕布只是纯粹做个中间人,那么纪灵你可以随机应变,是当场和刘备厮杀还是回去后再动手,你看着办。
那纪灵肯定是要以这两个方案作为基本准则,看看吕布什么态度再说话。结果吕布一上来,就表态了:
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三国志》
完了,这事儿不好整了。按照袁术给出的两个方案,很明显现在纪灵只能选择第一种方案,所以说纪灵土兵,压根就不是纪灵自己的主意,而是袁术在背后操控。
结局:大家互相给个台阶下罢了。纪灵说到底跟刘备没有什么血海深仇,他只不过是给袁术打工的而已。所以没必要在吕布这儿冒着极大的风险跟刘备死磕。
在吕布明显偏袒刘备的情况下,纪灵又得到了袁术的命令,不要得罪吕布。那纪灵这个打工仔,还操什么主公的心思呢!该吃吃该喝喝不就行了嘛!于是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三国志》
也就是说纪灵在吕布这儿,吃了不止一顿酒。第二天就行了还要再吃喝,可想而知他们会在宴会上谈些什么。
纪灵可能会说:嗨!我跟玄德老弟,压根无冤无仇,现在又有神武的吕将军作保,这事儿妥了!就是您不说,我也知道该退军了!
刘备摸了摸自己的大耳朵,也笑嘻嘻地表示:纪灵老兄,我看你一表人才,颇有报国之志,要不我们找片桃花林拜个把子如何?
参考资料:《三国志》
吕布辕门射戟到底有多大震撼,为何能让大将纪灵同意退兵?
在白门楼上,吕布被手下出卖,绑到了曹操的面前。为了活命,吕布对曹操百般乞怜。吕布到最后甚至说出了自己对曹操已经心服口服,愿意投入曹营为曹操效力。吕布说自己率领骑兵,曹操率领步兵,天下不以平定。这个诱惑力太大了,曹操也不禁为之犹豫。吕布见活命有望,见刘备在旁,就请刘备帮助美言几句。
谁知道刘备向曹操提醒丁原、董卓的下场,曹操马上醒悟过来,下令处死了吕布。吕布临死前对刘备十分愤恨,说刘备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那么,吕布为什么要让刘备为自己讲情呢?这是因为吕布自以为对刘备有恩,在当年刘备遇到袁术的进攻,是吕布辕门射戟,解救了刘备。那么辕门射戟是怎么回事,让吕布念念不忘呢?
一、 辕门射戟的经过。辕门射戟发生的时间,是在吕布趁刘备攻打袁术的时机,袭夺徐州之后。吕布夺了徐州之后,走投无路的刘备只得向吕布低头,承认了吕布占有徐州的事实。在吕布的许可下,刘备得以驻扎在小沛栖身。
但是袁术则不依不饶,他在衡量周围的势力后,决定先消灭刘备。袁术派十万人马去攻打刘备,同时为了拉拢吕布,袁术又送给吕布二十万斛粮食,换取吕布按兵不动。在当时,刘备的手下只有五千人马,根本就不是纪灵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只得给吕布写信,请求吕布的支援。
吕布先是在得到袁术的粮食,答应了袁术的请求,可是这时又接到了刘备求救的信件。吕布对形势进行了判断,认为刘备现在势力弱小,而且在自己的庇护下,不足以对自己产生威胁。可刘备一旦被袁术消灭,自己就形单影只了。袁术再联合泰山的割据势力一起对付自己,就会对吕布不利。所以,吕布决定发兵救援刘备。
不过,吕布一边接受了袁术的粮食,答应袁术中立的要求。另一边他又接受了刘备的请求,要救援刘备。在这种情况下,吕布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辕门射戟。吕布请刘备和纪灵一起到自己军中饮酒相会,在两人面前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吕布让人将自己的方天画戟立在相距一百五十步外的辕门,说自己如果能够用箭射中画戟的小枝,就两家罢兵。如果有人反悔挑衅,那么吕布就加入被攻击的一方作战。刘备和纪灵当下就答应下来。结果吕布一箭就射中了画戟的小枝,纪灵无法只得退军,刘备也因此逃过一劫。正是因为这件事,吕布才认为自己对刘备有恩,在白门楼让刘备为自己求情。
二、 为何纪灵会退兵。吕布辕门射戟一举成功,纪灵率领了十万人马,居然对刘备的五千兵力没有一战就撤退了。难道说吕布的箭术震慑力如此之强,让纪灵见了就丧胆了吗?其实,纪灵撤兵也是万不得已的。
首先,纪灵对吕布的出兵没有准备。本来这一次出兵,袁术方面对吕布方面做了预防的措施。袁术专门派人给吕布送了二十万斛的粮食,只为换取吕布一个中立的承诺。而吕布也收下了袁术的粮食,答应了袁术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袁术才派纪灵攻打刘备。
可是吕布出尔反尔,他在接到刘备的求救信后,在衡量形势后,又来干预这场战斗。我们看吕布的作为,就会知道,他是明显偏袒刘备的。他先是让两家退兵,在纪灵拒绝后,又说如果自己射中了画戟小枝,谁再主动攻击对方,自己就加入被攻击的那一方作战。
我们从双方的兵力就可以看到,纪灵一方人多势众,拥有大军十万,而刘备一方人少势孤,只有区区五千人马。让两家和平罢兵,纪灵当然不愿意。而吕布射中画戟小枝后,刘备见对方退兵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去主动攻打对方。因此,吕布完全是站在刘备的一方。这是袁术、纪灵事先完全没有料到的。既然事先对吕布的举动没有预判,那么从一开始,纪灵等人就陷入了被动之中。
其次,纪灵答应了吕布的要求,如果反悔在道义上有亏。纪灵在被动之中,本能的就准备离开吕布的军营,不想给吕布说话的机会,可是被吕布一把扯回。六神无主的纪灵,惧怕吕布的武勇,只能硬着头皮听吕布的安排。
在听了吕布的和解办法后,纪灵心存侥幸。他认为一百五十步开外射中画戟的小枝,难度很大。如果吕布没有射中,自己就能够单独与刘备交手,必胜无疑。在这种判断下,纪灵答应了吕布的要求。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吕布真的射中了画戟的小枝,这让纪灵哑口无言。如果在这个时候反悔,自己就在道义上有亏,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三个原因,是纪灵自问不是吕布和刘备联军的对手。刘备的军队人数虽少,可是里面有着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纪灵所率领的军队,包括纪灵在内,都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因此,为了以防万一,纪灵才会为了对付刘备的区区五千人马,率领十万大军前来。
可当局势发生了变数的时候,让纪灵措手不及。吕布率领的兵力和刘备加在一起,即便是人数比不上纪灵的大军,但也相比不会过于悬殊。再加上有吕布、张辽、高顺和关羽、张飞这些当时的一流战将,纪灵实在没有战胜的把握。因此,出于以上的这些原因,纪灵最终选择了退兵。
三、 吕布至死不悟的道理。吕布这一次辕门射戟,是他自导自演的一次成功的表演。这场表演是吕布的得意之作,一举三得。既让他在世人面前显示了自己超人的武艺,也解救了刘备的危难,还维持了与袁术的关系不至于破裂。从这次事件来看,吕布并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人。
吕布也为这次表演的成功沾沾自喜,并且认为自己对刘备有着拯救之恩。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紧接着刘备就背叛了他。在小沛交锋后,刘备投奔曹操,并且和曹操一起围攻吕布。最终,吕布在白门楼被擒。在临死前,吕布还幻想让刘备为自己求情,可是没有想到刘备落井下石,让曹操结果了吕布的性命。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吕布失败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吕布根本就没有一点政治头脑。在曹操、刘备这样的政治家面前,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他自以为对刘备有恩德,可是至死也没有觉悟到刘备为何要害他。
我们先看吕布对刘备的恩德到底在哪里?不错,在刘备被纪灵攻打的危难关头,吕布是出手帮助了他。他以自己和自己的军队做刘备的后盾,在自己军营中为双方讲和。吕布用辕门射戟的办法解决了双方的争斗,救刘备于危难之中。但是,吕布自己就不想想,你认为自己对刘备有恩,刘备领你的情不领。
首先,刘备落得个被纪灵攻击,走投无路的境地,始作俑者不就是你吕布吗?如果不是你吕布趁着刘备领兵攻打袁术的机会,袭取了徐州,刘备哪会落魄如此。吕布夺了刘备的基业,给刘备一个小沛安身,自己就觉得对刘备仁至义尽了。那么吕布如果和刘备换个位置,你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其次,吕布虽然打着为刘备出头的旗号,实际上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吕布救援刘备,是因为他认为如果袁术消灭了刘备,下一步会对自己不利。出于自保的考虑,他才出兵去阻止纪灵的进攻。而且在此之前,吕布还收下了袁术二十万斛粮食,答应了保持中立的立场。这就能够看出,吕布对刘备的死活根本就不在乎。
接下来,吕布和刘备就因为张飞抢夺自己战马的事情,打得不亦乐乎。刘备由于众寡不敌,只得离开徐州,从此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根据地。
最后,在白门楼上吕布请刘备为自己说情,更是让人感到啼笑皆非。我们看吕布临死前骂刘备的话,说刘备是天下最没有信义的人。从这句话来看,吕布应该在事先和刘备沟通过,请刘备为自己求情,刘备也答应了。可让吕布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到最后,反而会劝曹操杀了自己。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吕布的政治头脑如何低下。且不说你和刘备之间的那么大的仇怨,刘备是否会为你求情。就算是一般人,也会看出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竞争关系。曹操如果有吕布相助,就会如虎添翼。作为他的敌手的刘备,又怎么可能会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呢?就算是破坏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会为你吕布求情呢?吕布死到临头还领悟不到这一点,他的死真是咎由自取了。
结语:辕门射戟是吕布的得意之作,这在他本来就煊赫的武勇名声上,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吕布也为此十分骄傲,认为自己一举解决了袁术和刘备的争端,既拯救了刘备,还没有和袁术伤了和气。可是,让吕布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些想法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现实并非是如他所想象的那样。
刘备的基业是被吕布夺走的,他只是因为走投无路才向吕布求救。因为这些事都是吕布造成的,就算是吕布救了刘备,他和他的部下也不会领情。而袁术则被吕布的出尔反尔所激怒,从此不再相信吕布。在后来吕布被曹操和刘备围攻的时候,袁术并不全力去支援吕布,也是从这件事上而起的。
因此,没有政治头脑的吕布,他的所作所为都如同孩子一样。他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才有白门楼上让刘备为他求情的举动。当曹操被刘备落井下石的话语所打动,决定杀了吕布的时候,吕布还骂刘备不讲信义。那么,吕布到死时是否想一想,他自己又何曾对谁讲过信义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吕布辕门射戟到底有多大震撼,为何能让大将纪灵同意退兵?
吕布辕门射戟,令所有在场的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纪灵更是心惊胆寒,他知道这就是做给他看得,看着吕布超酷的表演,纪灵失去了打下去的勇气。
袁术派大将纪灵率五万兵马来攻打刘备,把屯兵小沛的刘备吓坏了,他的人马才几千人,怎么能挡住纪灵的几万大军呢?刘备只得派孙乾去向吕布求救。吕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带一队人马来到小沛城外。
纪灵纳闷了,主公袁术发兵的时候给吕布送去二十万斛粮食,算是买通了吕布,说好纪灵攻打刘备的时候吕布不帮忙,怎么吕布来凑热闹了。
这也不能怪吕布背信弃义,袁术也没安好心,他打算灭了刘备以后,回过头来再打吕布。吕布和刘备当时都很弱小,需要互相依存,这一点吕布心里也明白,但袁术给送礼,先得点实惠在说,至于拿了人家的手短,我就不出兵帮刘备了,想个别的办法帮刘备解决困境还是可以的。
吕布派人约请刘备和纪灵过来赴宴,刘备不敢怠慢,这一仗能有转机,全指望着吕布呢,他收拾了一下带着关,张来到吕布大营,吕布亲自出来迎接,互相寒暄几句,吕布对刘备说:“我今天为你解除危难,以后我有危难的时候可别忘了我,”刘备表现出十分感激的样子,但心里想:以后再说吧,早晚我要统一天下,把你们都灭了。
再说袁术大将纪灵,此时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他担心自己和刘备打得正热闹,吕布突然照自己屁股来一脚,那自己不就趴下了,所以也不敢贸然开战,正想摸清情况,吕布的请帖到了,纪灵心想:正好去探下虚实,于是也带几个随从来到吕布大营。
等他一进吕布大帐,见刘备端坐在客席上,关张二将立在刘备身后,纪灵心说不好,这是不是要在酒席宴上把我拿下,掉头就往外走,守门的士兵伸手阻拦,哪能挡得住,纪灵也是有名的大将,使用的兵刃也是六十多斤重,这些士兵被纪灵推得东倒西歪,吕布见了大喊:“纪灵将军慢走,”几步从大帐里走了出来,伸手把纪灵的脖领子抓住了。
纪灵还想挣扎,就觉得吕布的手像铁钳子一样,哪里挣脱得了,吕布稍一用力,纪灵的整个身子悬到了半空中,吕布就像提着个小鸡崽子,轻轻松松的把纪灵拎回大帐,放到了椅子上,这是给纪灵留了面子,如果吕布把纪灵放地上,估计纪灵立马躺倒在地上。关羽,张飞在心里也对吕布之勇十分赞叹。
纪灵心里害怕,问道:“吕将军这是要杀我吗?”吕布答道:“非也,”纪灵又问:“那是要助我杀刘备吗?”吕布答:“也不是,”纪灵糊涂了,酒喝着也不踏实,勉强坐了会恢复了镇静,就起身告辞,他打算先回去调兵,等刘备回去的时候半路劫杀。张飞早盯着纪灵,他粗中有细,明白纪灵的用意,大喊道:“纪灵匹夫,先和你三爷大战三百回合在走。”说完拔出了宝剑,纪灵见走不成了,也拔出了宝剑。
吕布大怒,一掌拍在桌子上,盘子,碗都飞了起来,纪灵马上不敢吱声了,张飞在吕布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敢造次,吕布吩咐:“抬我的画戟,”然后领刘备等人来到帐外,吕布命人把画戟插到辕门口,众人都不解其意。
吕布对刘备和纪灵说道:“我想为你两家化解干戈,你们却一心要战,那就让老天来做决定,这里离辕门一百五十步,如果我能用弓箭射中画戟,你们两家立刻退兵,如果射不中,我回徐州,你们两家开战于我无关。”
纪灵看了看这距离,估计都超出了弓箭射程,就答应了,刘备这时候心里没底,既然吕布说出来了,也不好说什么,就只能暗地祷告吕布能射中画戟。
吕布命人取来了自己的宝雕弓,说:“我要用箭射中戟上的小枝,你们看好了,”刘备一听心想:这下完了,怎么能射中那么小得目标。关羽,张飞投来了怀疑的目光,他们心想:一会你要射不中,看这面子往哪搁。只有纪灵心里有些得意。
吕布说罢,张弓搭箭,就听嗖得一声,接着就是金属碰撞的声音,箭头正中画戟的小枝。
吕布辕门射戟到底有多大震撼,为何能让大将纪灵同意退兵?
“辕门射戟”这种听起来很戏谈的事,如果放到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只不过是射一个戟,怎么就可能让交战双方罢兵呢?这也太不尊重战争了吧。
可事实上,“辕门射戟”这件事还真不是演义中编造出来的,而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而且,类似于“辕门射戟”这种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事,在古代还真不少见。
分析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中国的历史尽是“吃人”二字。鲁迅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这么一剂猛药,而且他所谓的“吃人”也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然而,把“吃人”刨除去了,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既“可笑又可爱”的精神。放到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在古代确实就是发生的。
以《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斗将”情景来说,放到现在没有人觉得两个军事主官交锋一场就能决定战争的结果,可这种现象在古代确实发生,虽然不多见,但也并非没有。
除此之外,“斗阵”也是古代,尤其是先秦时候经常会发生的一种战斗模式。交战双方不必交手,各自摆阵,通过比较“阵法”的高低决定战斗的胜利。
- “骑士”的决斗
很多人说,中国缺乏“骑士”精神,我觉得这是对中国古人以及现代人的一种误读。中国人不仅有骑士精神,而且这种骑士精神要比西方更浓厚。
先说“骑士”,在西方,想要成为一个“骑士”,首先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支撑,否则的话,再想当一个骑士,社会都不允许,堂吉诃德不就是例子嘛。
其次,西方的骑士是一个阶级的象征,是一种利益集团的代表,也同时是一种制度的体现,他们所谓的“骑士决斗”,无非是个人虚荣心的怂恿罢了。
至于说把“骑士精神”演变到后来的“绅士风度”,也不过就是向辜鸿铭老先生说的那样,够“绅士”,但不够“博大”。是一种凋谢了的花,是一种模式,缺少了个人的“人的精神”。
个人觉得,中国也是有“骑士精神”的。而且,这种精神不需要向西方需要经济支撑,成为利益集团代表,而是只要你想,你就有机会成为“骑士”。
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其实就是中国底层贩夫走卒的“骑士精神”的核心体现。只不过在中国他们不叫骑士,而是叫游侠亦或者刺客。
最为典型的刺客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暗杀秦王嬴政的荆轲。他不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他刺杀秦王是九死而无生,可他依旧一去不回头,无关乎利益与金钱,只是荣誉与承诺。
高渐离,荆轲的毕生好友,他为什么刺秦,同样与利益、金钱无关。他所为的只是情义,以及当初对荆轲的一诺。
被人嘲笑了千年,谩骂了千年,诋毁了千年的宋襄公,他因为自己的“仁义”而在“泓水之战”中打了败仗。世人嘲笑其迂腐,殊不知襄公背后写满了骑士精神的核心——公平。
上到一国的君主,下到贩夫走卒,在中国的历史上,只要你具有“骑士精神”的信念,就可以为自己的荣誉、承诺、信仰而去争斗。
与西方的条条框框相比,东方中国的历史,其实才是最适合骑士精神的土壤。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可这种精神与执着始终没有停止,无非是换了方式罢了。
- “辕门射戟”与“骑士精神”
发生在三国历史上的“辕门射戟”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
袁术派纪灵率三万大军去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此时,吕布的手下建议他借袁术之手除掉刘备,可吕布却不同意。这个时候的吕布,表现出了他少有的“有谋略,不图小利”的一面:
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以攻备,备求救于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
于是,吕布率领“千余骑”前往救援,纪灵听闻消息后暂停了向刘备的进攻(此种行为在南北朝之前非常正常,如果战争出现了调解方,会暂时罢战)。等吕布到来后,双方开始了“友好会谈”:
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灵等闻布至,皆敛兵而止。布屯沛城外,遣人招备,并请灵等与共飨饮。
接下来,一幕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来了。吕布跟一般人的调解方式不同,一般人是谈利益,讲道义,反观吕布则有点黑道大佬了事的意识:
布谓灵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
吕布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刘备是我小老弟,今天你们俩人要干仗,我得给我小老弟撑撑场面,不过我身份高,不想跟你们打,给个面子,这事就算了”。
当然,吕布想让人给面子也不能白让人给面子,吕布自己也得卖派卖派:
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谢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纪灵等人真的会害怕吕布的“辕门射戟”么?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三万大军打千余骑,吕布再如何悍勇,也不会是三万大军的对手。
要知道,吕布以及其手下的骑兵虽强,可此时的袁术正是巅峰时刻,三万对一千,基本是没有悬念的胜利。
而纪灵等人之所以退兵,还是因为在吕布提出调解方案的时候,他们都“默许”了。既然已经默许了,那就是“诺”,而既然“诺”了,那就算不愿意也是以后的事了,现在是不该“反悔”的。
结语与其说“辕门射戟”是纪灵等人担心吕布的兵威,倒不如说是当时的文化精神所促使的。
都是“刀口舔血”的悍将,一方是三万人,一方是几千人,纪灵又何可畏惧的。要知道,同袁术相比,不管是吕布还是刘备,其势力都不值一提。
只不过,在三国尤其是前三国时代,虽然“易主”之事常常发生,但还是有很多人极其重“诺”的。不管这种重是虚伪的还是真实的,起码很多人都这么表现的。
而此时,纪灵等人守“诺”退兵,对袁术的影响并不大。一方面,的确有“诺”我退兵了,可以赢得一个“口碑”。另一方面,吕布既然来了援兵,虽然纪灵等人不必畏惧,可从大处着眼还是暂时罢兵,等吕布走了以后再进攻刘备更妥当。
吕布辕门射戟到底有多大震撼,为何能让大将纪灵同意退兵?
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翎飞箭到时。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这是对温侯吕布箭术的称赞,因为这一箭不但让吕布的箭法冠绝天下,还让刘备免去了被袁术吞并的危险。当然这一箭也极大的震撼了袁术手下大将纪灵,让纪灵不得不退兵而回,只得要了书信便回寿春向袁术复命去了。
吕布辕门射戟到底有多大震撼,为何能让袁术手下大将纪灵同意退兵?
这要从袁术为何攻打刘备说起。刘备自从在陶谦手中接过徐州后,天下众诸侯无不眼红,尤其是曹操,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和谋士们一起商议如何削弱刘备势力(此时吕布已经投奔刘备),夺取徐州。谋士荀彧建议用“二虎竞食”之计,写书让刘备诛杀吕布。可惜此计被刘备识破,刘备告诉吕布曹操的计谋,并且二人像以前一样团结。
然后荀彧又献计“趋虎吞狼”让刘备率军攻打袁术,刘备如果和袁术大战,自然就有机会夺取徐州了,不想吕布却趁机拿下了徐州,并且听从陈宫的建议,让刘备驻扎在小沛。
袁术此时大怒,因为弄来弄去,自己才是最窝囊的。于是听取谋士杨大将的建议,用重金贿赂吕布,让他不要帮助刘备。又命大将纪灵率军数万攻打刘备,已报无故相攻之仇。可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弱者从来都是被欺负的。
刘备自知兵力悬殊,不是袁术的对手,于是向吕布求援。吕布虽然从无信义,但此时也明白如果刘备在,能帮助我镇守徐州。但如果刘备被灭,袁术再勾结泰山诸将,那自己的徐州就永无宁日了,所以心一横,还是对不起袁术吧,率军驰援刘备。
纪灵大军“昼列旌旗,遮映山川;夜设火鼓,震明天地”,浩浩荡荡杀奔小沛。刘备只好率军对战,但只有区区五千人。眼见就要开战了,突然两方见吕布居然也率军来了,明眼人一见就知道吕布来救刘备了。所以纪灵马上就书信吕布,说其无信。吕布也不知道在哪想出了个主意,命人请刘备,纪灵来军中赴宴。当然这就是三国中著名的“辕门射戟”。
吕布劝他们不要厮杀,而纪灵根本不干,因为受主公之命,岂能随意撤军。刘备自然是不想打仗,毕竟根本没有胜算。但张飞却按捺不住,叫嚣纪灵。吕布一见两家还是要打,于是说道:“我把方天画戟立在辕门,距离一百五十步,如果射中画戟小枝,你们两家就罢兵。如果射不中,随意厮杀。如果不听,我就和另一家一起对抗。”纪灵无话可说,只得答应。
原著中写道:纪灵私忖:“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应允。待其不中,那时凭我厮杀。”便一口许诺。玄德自无不允。
但是吕布的武艺确实不是盖的,居然射中了,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帐上帐下将校,齐声喝彩。纪灵大惊,只得如实相告:“我奉主公将令来攻打刘备,今日如果轻易退兵,怎么向主公交代?”吕布好言相劝:“我自会写信给袁公。”所以纪灵无奈,只得拿着吕布书信灰溜溜地回淮南了。
为何纪灵这样听话呢,难道辕门射戟把纪灵吓破了胆子?其实纪灵无路可选,只得退兵,如果不听吕布之言,估计就要坏大事了。这是为何呢?
首先,袁术为何要送给吕布金银珠宝,难道是没事套近乎吗,肯定不是。因为吕布从刘备手中夺得徐州,兵精粮足,势力不可小觑。现在吕布要强行保护刘备,如果此时纪灵不听,必定会受到刘备与吕布的两面夹攻,那样必败无疑。
其次,吕布辕门射戟,武艺已经大大超出了纪灵的想象。都知道百步穿杨,一百步射中目标都算神射手的话,那一百五十步呢,岂不是超神的存在。而且在原著中写道:纪灵下马入寨,却见玄德在帐上坐,大惊,抽身便回。左右留之不住。吕布向前一把扯回,如提童稚。面对吕布这样的绝世猛将,如果当面闹翻,估计纪灵都别想活着走出吕布的军营。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纪灵只得答应吕布,拿着书信撤军。
最后,纪灵此次的目的是剿灭刘备,已报无故相侵之仇。送给吕布金银礼物,那是不想和吕布闹翻。如果此时纪灵不听吕布劝告,强行进兵,自然会让吕布站在袁术的对立面,对袁术以后图谋徐州是极为不利的。而且纪灵此后还向袁术献“疏不间亲”之计,建议袁术迎娶吕布女儿为儿媳妇。一个能想出如此计划的大将不可能是一个莽夫,所以这些事情纪灵都明白,现在还不是和吕布闹翻的时候。所以只能撤军回去复命,不然就耽误袁术大事了。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吕布辕门射戟到底有多大震撼,为何能让大将纪灵同意退兵?
事实上,吕布辕门射戟,确实是非常厉害的,但真正令纪灵愿意退兵的原因,可并不是吕布的箭术,而是纪灵心中有愧,担心吕布彻底发飙!
吕布辕门射戟
很多人认为,吕布辕门射戟乃是三国演义杜撰的故事,实际上在三国正史中,这还真的发生过,吕布还真的干过这件事情!只不过吕布射的并不是传说中的方天画戟,因为方天画戟是宋代才有的,吕布射的戟乃是汉朝的卜形戟!
当时袁术派纪灵率领三万士兵进攻刘备,而刘备这边只有数千军队,很明显,刘备并非纪灵的对手,于是他被迫向吕布求援!而当时吕布和刘备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微妙的,所以对于是否要去救援刘备,吕布曾和手下有过一番争论。
《三国志》: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
吕布虽然占据了徐州,但本质上来说,他其实是一个外来者,原本徐州是属于刘备的,吕布是趁刘备外出作战偷袭占领徐州的,所以后来吕布和刘备虽然表面和好了,但他们私底下其实都是比较讨厌对方的。有人会疑惑,吕布抢了刘备的徐州,刘备讨厌吕布是很正常的,这说得通,但为何说吕布也讨厌刘备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吕布心中有愧!虽然传说中世界上有不少脸皮很厚的人,但事实上这些人还是有羞耻心的,只不过他们都没有让人看到他们愧疚的一面!要想保持心安理得,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就是离那个让你感到愧疚的人远一点!然而吕布在拿下徐州后,竟然放了刘备一条生路,把刘备安置在了小沛城,虽然两人没有时常见面,但每次吕布想到有个刘备在不远处,心理其实就非常不安!这就是做了亏心事的人,内心会有一种不自觉的羞愧!
这种长时间的羞愧,发展下来就慢慢变成了愤怒,愤怒于刘备为何不离远一点?为何要离吕布这么近,让他经常想起偷袭徐州之事?
事实上,整个吕布集团对刘备都有这种愧疚的心理,毕竟刘备之前好心收留了他们,他们却背叛刘备,偷袭了刘备的徐州,这事怎么看也是他们理亏。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他们其实都想把刘备给消灭掉,这样他们就不会心中有愧了,反正刘备死了嘛,一切都了了。现在袁术派人进攻刘备,这完全就是在帮他们的忙啊,杀了刘备,一了百了,所以不少人劝阻吕布,就这样坐山观虎斗好了,不要去救刘备。
道理吕布是懂的,但是他考虑的还有更深一层,那就是刘备死了后,他如何对抗袁术?当年吕布在偷袭了徐州之后,之所以选择和刘备握手言和,而不是痛下杀手,就是想要刘备帮他抵抗袁术,现在刘备要是被袁术杀了,谁来帮他干这活呢?到时候袁术北连太山诸将,估计吕布会有很大的危险,所以吕布虽然也想杀了刘备,但没办法,此时刘备还不能死,他对于吕布来说还有更大的作用!
决定了要去营救刘备,吕布便带着人马出发了,不过就当时吕布带去的兵马来看,其实他应该只是去劝架的,并不是打架的!因为他只带了一千余人的步兵,二百余人的骑兵。而纪灵等人,虽然兵力强大,但当他们发现吕布前来时,也没有再继续进攻刘备了,三方势力都暂时安静下来了。之后便是著名的辕门射戟故事了。
吕布邀请纪灵等人饮酒,趁机说刘备是自己的兄弟,希望纪灵不要大动干戈,不要再打了。而纪灵奉命而来,自然也是不敢轻易答应,于是吕布便直接对纪灵说:我吕布在营门外放上一支戟,若一箭射中,你们便停止进攻,打道回府吧。
《三国志》: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
当时在座的诸将,都是久经战阵之辈,而常年打仗之人,哪个不会射箭呢?只在于箭术的高低而已!然而吕布此举,看似轻飘飘,却直接射中了戟上的小支,这令众将领非常佩服,大家都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自然是懂得吕布这一手意味着什么了。这就好比吕布拿个硬币来抛,说抛出的硬币立起来,大家就退兵,这本来就是个小概率事件,大家自然是答应了,结果没想到吕布还真做到了,这太令人意外了!
事实上,如果单看吕布辕门射戟这一行为,也就只能说明吕布射箭的技术好而已,哪里能吓退纪灵数万军队呢?纪灵之所以撤退,乃是因为下面这个原因!
纪灵撤退的真实原因
吕布在射箭之前,其实已经和纪灵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刘备是自己的兄弟,自己一定要救刘备的。纪灵又不傻,吕布都说这种话了,说明再去攻打刘备已经是没有多大的胜算了,辕门射戟只不过是让纪灵有个台阶下而已。除此之外,纪灵也怕真的惹怒了吕布,招致吕布和刘备的联手,毕竟在此之前,袁术他们对吕布曾干过一件恶心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吕布是知道的,他只是一直隐忍未发而已!
就在纪灵出兵进攻刘备的四个月前,袁术曾导演了一场徐州偷袭战,这一战,倒是有点类似于当年吕布偷袭张飞一样!
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吕布正在城内休息,突然接到了城池遭到攻打的消息,由于天色已晚,根本分不清敌军有多少,是谁在叛乱,吕布担心自己遭到俘虏,于是便带领家眷慌慌忙忙的跑到了高顺营寨。要说高顺这人能力也真是逆天,吕布这个正主都不知道谁在造反,不知道该去平叛谁,但高顺仅凭叛军中有河内人口音这条线索,便判定此次叛乱者乃是郝萌,最终快速的平定了叛乱。
《资治通鉴》:布将河内郝萌夜攻布,布科头袒衣,走诣都督高顺营。顺即严兵入府讨之,萌败走;比明,萌将曹性击斩萌。
吕布手下郝萌叛乱,似乎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这件事情牵扯出的背后人物,却都非常出名。因为他们一个是袁术,一个是陈宫!经过审理,吕布发现,郝萌之所以发动叛乱,乃是袁术在背后鼓动,而除了郝萌,其实吕布的内部还有一个袁术的同盟,这个人就是陈宫!这就非常好玩了,从这段故事来看,很明显陈宫和吕布并不是一条心,相比于吕布,陈宫似乎还是更加喜欢袁术!只不过吕布碍于陈宫的颜面和其背后的士族势力,暂时没有和陈宫翻脸!
《后汉书》: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吕布没有处理陈宫,但这并不意味着吕布忘了这个仇!袁术你搞策反都搞到吕布身边了,这让吕布如何容忍?这要是换成三国演义中的单纯吕布,估计早就借机把纪灵给斩杀了!不过正史中的吕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城府的,为了大局着想,他并没有立即和袁术撕破脸皮,而是选择了把这件事情放在心里,小心提防,等到日后有机会再报复给袁术。
吕布的心思和想法,袁术又何尝不知呢?纪灵又何尝不知呢?别看现在吕布对你笑嘻嘻的,好言相劝,要真把吕布惹恼了,他不顾大局,和刘备联起手来搞袁术,新仇旧账一起算,这也够袁术喝一壶的了!要真的翻脸,估计纪灵的这三万人,不一定能扛得起吕布和刘备的联手一击!
结语
吕布辕门射戟,确实是厉害,也确实震惊到了纪灵等人,但就凭这个箭术就想吓退纪灵三万大军,是非常不现实的!事实上,纪灵之所以选择了退兵,乃是因为吕布此举背后富含深意,一方面吕布已经挑明了,刘备是他兄弟,他就要帮刘备。另一方面,袁术他们在此之前曾策反过吕布的部下,包括陈宫,已经惹怒了吕布,只不过吕布为了大局着想,选择了隐而不发,若是这一次真把吕布逼急了,纪灵也不敢保证,吕布会不会真的狗急跳墙,选择和刘备一起硬刚袁术。一旦刘备吕布这两大敌手通力合作,那袁术再想拿下徐州,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为了大局着想,纪灵只能卖吕布一个面子,选择撤退,谁叫他们心中有愧,之前曾坑过吕布呢?
(本文主要参考《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