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朱元璋在铸造免死铁券的时候留了个心眼,那就是在铁券上写了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老朱本人所有。

这当然是个玩笑,不过也就解释了,为啥老朱颁发了那么多免死铁券,却没有人拿出来用过的原因。其实人家拿出来过,不过发行方对此不认可,你又有啥办法呢?

一、拿到免死铁券的人,基本都是武将。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最重要的帮手,当然都是武将。因为有这帮人在战场上厮杀,才有了老朱家两百多年的江山。

武将在战乱时,作用非常大。可是到了和平年代,武将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反倒是成为了尾大不掉的麻烦。

由于他们都是武将出身,容易在地方上搞事情。所以朱元璋必须要照顾一下他们,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搞了事情,可以免除一些罪行,这就有了免死铁券。那么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券,有多少呢?

  • 第一组、六公二十八侯。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封赏开国功臣,其中就有这六公二十八侯。他们基本上清一色都是开国武将(李善长除外),而且都获得了铁券。

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

二十八侯分别是: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王志六安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凉侯,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黄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宁侯,梅思祖汝南侯,陆聚河南侯。

这些人都拿到了朱元璋的免死铁券,所以就洪武三年这一批功臣统计下来,一共颁发了34份铁券。唯一一份文官铁券,给了李善长(他家有2张)。

  • 第二组、部分伯爵。

我目前查到的资料中,东莞伯何真,在洪武二十年,也获得了一张免死铁券。这哥们理所当然也是武将出身。

所以不排除后来这帮伯爵中,有部分功臣表现不错,得到了老朱的欢心,所以老朱一乐呵就给了他们一块免死铁券。30

二、免死铁券长啥样?

其实颁发铁券,并不是朱元璋第一个发明的。早在汉高帝刘邦一统天下以后,便出现了铁券。只不过刘邦所颁发的是丹书铁券,更像是勋章一样的荣誉奖章,并没有免死的作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也给功臣们颁发了铁券。这个时候的铁券就有点作用了,可以抵消一部分罪责,也可以成为家族的保护伞。

隋唐开始,颁发免死铁券基本上就成了常态了,只要是开国元勋,基本都能拿到。所以说到了朱元璋时代,颁发铁券,基本上成为了奖赏功臣们的一种常例。

到了朱元璋时代,免死铁券就被分成了七等,按照功劳大小,所减免的罪行也是不同的。并不是说你犯了啥罪,都能够用铁券来挡住伤害。那么铁券长啥样呢?

《明实录》里对铁券的模样,有比较准确的描述:

有言台州民钱允一吴越忠肃王镠之裔,家藏唐昭宗所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准其式而加损益,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广一尺六寸五分;其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其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其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其一高八寸,广一 尺四寸五分。伯二等,其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其一高六寸五分,广 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历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 嵌以金为副,九十七副各二分为左右。

也就是说,免死铁券分为七个等级,公爵的铁券有两个等级,侯爵的铁券有三个等级,伯爵的铁券有两个等级。铁券长得跟瓦片似的,外面写着功臣的功劳,里面刻着功臣可以减免的罪责。

三、免死铁券管用吗?

其实从刚才《明实录》的记载里,我们就能发现,免死铁券上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根据不同功臣的功劳,他们所免除的罪行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魏国公徐达的免死铁券上,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 子免一死,以报尔功。於戏!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尔当慎守斯言,谕及子孙,世世为国良臣,岂不伟欤?

这块铁券不仅把徐达的功劳都给写下来了,而且还写下了免死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说可以免除徐达两次死罪,免除徐达的儿子一次死罪。

其实仔细去查找这些铁券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不少人的铁券,都可以免除儿子一次死罪。这一殊荣诱惑力极大,毕竟做父亲的,总是要为自己的儿子考虑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战功还够不到档次,所以只能免除自己的死罪一次,儿子就没机会了。比如说安庆侯仇成和凤翔侯张龙,他们来的铁券只免除自己的一次死罪,儿子没机会。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免死铁券的作用,在朱元璋晚年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你比如说李善长他们家,有两张免死铁券,自己可免死两次,儿子可免死一次,结果全家70多口全部被老朱给宰了。

最惨的蓝玉,手握一张免死铁券,满以为老朱不敢动他。结果老朱不仅把蓝玉剥皮实草,而且还连累了1.5万人同时被杀。

总结:是免死铁券,还是催命符?这要看老朱怎么解释了。

一时间,免死铁券,基本上成了催命符。调查下来,最初拿到34份免死铁券的家庭,很少有不遭难的。只有汤和跟华高这两家结局稍微好点。

汤和他的5个儿子,不是在战场战死,就是早逝。孙子也多是年幼夭折,所以未曾被朱元璋清算。华高更惨,直接绝后,你没后代谁跟你计较呢?毕竟有子孙才有谋反的理由。

由此可见,老朱颁发的免死铁券,最终解释权,始终掌握在老朱手里。这帮功臣们,似乎小瞧了老朱,误以为手握免死铁券,就真的可以免死,真是个笑话。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曾赐铁券,功臣凭铁券,可免死若干次。

然而,这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功臣,却大多没有真的“免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免死铁券

洪武二年,朱元璋想要大封功臣,经商议,准备推行“铁券”。

“铁券”,并非朱元璋“原创”,而是已有了悠久的历史。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古代流行的特权思想。

“首创”铁券的,正是前一位以屠戮功臣著称的开国之君——刘邦。

此后,直到唐朝,“铁券”都是历代恩赏功臣的常见手段。

只不过,由于唐末五代时,朝廷颁赐铁券过滥,权威性大大降低,没有人再相信这玩意真能“免死”了,所以,宋元之时,不再颁赐了(不过,与宋对峙的辽、金仍有颁赐)。

所以,朱元璋欲作“铁券”时,“铁券”失传已久,手头上却没有模板。

最后,朱元璋通过吴越王钱镠的后人,找到了当年唐昭宗赐给钱镠的免死铁券,以此为范本,制作了大明的铁券。

朱元璋命人作了97副铁券,各分左右,左边的颁给功臣,右边的藏在内府,有事情时合到一起,以此取信。

铁券中,记录了功臣的履历,以记其功,又写明了免罪、减禄的规定,以防其过。

铁券赐给了谁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

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

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洪武二十五年,改制铁券,赐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以及已故的徐达、李文忠、吴杰、沐英,共八家。

铁券中,承诺了一定的免死次数。

其中,“免死”次数最多的是徐达。徐达本人可以免死三次,其子可以免死二次。

而李善长得到的承诺是:本人免死两次,子免死一次。

然而,大家都知道,拿到铁券的人,许多最后都没有真的能够“免死”。

难道朱元璋的承诺就是一纸空文吗?

空文谈不上,但朱元璋的“免死”,是有前提的。

谋逆不宥

在明代铁券中,有的铁券上有“谋逆不宥”、“除谋逆罪外”等字样,有的铁券上则没有明写。

比如,朱元璋给刘基孙子的承诺是:若非谋逆,其余杂役死罪,免一死。

然而,不论是否明写,“谋逆不宥”,都是古代免死制度的基本前提。

颁赐铁券,目的是为激励功臣继续为皇家效力,如果你触犯皇权,那就对不起了,不能免死!

所以,朱元璋要弄死功臣时,只要牵扯到谋逆之罪,那就可以不受到什么免死次数的限制了。

胡惟庸案中,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等,“皆同时坐惟庸党死”。

后来,李善长以及“蓝玉案”中牵连的功臣,无不因“谋反”罪而被干掉。

然而,安上谋逆罪名,并不是剪除“免死”功臣的唯一方法。

积分

颁赐“铁券”后,朱元璋又发布了“铁榜”。

比如:功臣的家奴仆人犯法,功臣要马上治罪,如果你不即使治罪,“比同一死折罪”,要剥夺你“免死”一次。

又比如:如果功臣私以财物结交将领,或者抢占官民的山场、湖泊等,”初犯、再犯免死附过,三犯准免一次“,也要消耗到”免死“次数。

所以,如果功臣老是犯事,即便不是死罪,也要消耗掉”次数“,”细故“多了,也是要被干掉的。

所以,冯胜、傅友德等功臣,都因“细故”,被赐死。

直接消耗“免死”特权

有的功臣,没有留下什么谋反的把柄,也没有太多“细故”被抓,是不是就安全了呢?

不一定。

朱元璋还能找到借口,直接减少你的“免死”特权。

比如,汤和,因为屡建战功,到洪武十一年时,由侯晋升为公,可以更换铁券。

这本来是件好事。

然而,朱元璋见到汤和后,“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把当年在常州时的过失数落出来,记录到券上,“消耗”掉他的免罪次数。

常州时的罪过,是当年创业早期的事情呀!这都过去多少年了呀!

还好,汤和运气不错,后来到底还是小心翼翼,得以善终。

不过,这也说明,不管你的铁券上说你有多少次免死次数,朱元璋要弄你时,总有办法把你的“次数”填满。

也有“铁券”能保命

当然,确实也有过靠“铁券”保命的记录。

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役中坚决抵抗燕王。

朱棣取胜后,徐辉祖独守父祠,绝不相迎。

朱棣让人审其罪状,徐辉祖只书写其父亲的功勋及铁券中免死的语句。

朱棣大怒,但也没有办法直接处死他,只好削爵、软禁。

此后,朱元璋所赐的铁券,又保过一些功臣后人的命。

比如,沐英的后人沐朝弼,就因罪“诏狱论死”,但因铁券的庇护,保住了他一条姓名。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徐辉祖的妹妹正是朱棣的皇后,沐朝弼更是世代坐镇云南,影响颇大。

铁券能保住他们,很可能是因为天子有其他顾虑,铁券,只是给了天子一个台阶罢了。

总的来说,所谓“铁券”,是天子统治天下的手段而已。

承诺“免死”,是通过给予特权地位,笼络功臣群体,巩固统治集团。

弄死“免死”者,是为了排除皇权威胁,也是为了巩固统治。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天子要臣子死时,曾经的海誓山盟,丹书铁券,都毫无意义。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在文艺作品中,这可是件“威力巨大”的东西,家里有此物者即使犯了死罪,也可凭此免去一死,就连皇帝也无可奈何。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紫砂记”中,恶霸班得五仗着家里有皇太极赐下的免死金牌而横行霸道、鱼肉乡邻,康熙想要杀他也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偷偷换掉了其家中供奉的免死金牌,这才将之绳之以法。

虽然免死铁券在文艺作品中“威力巨大”,但在明朝显然不是这个情况,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封赏功臣时,曾赏赐了三十四面免死铁券,然而正如“引蛇出洞计谋高,免死券是催命符”所言,免死铁券非但没能保住这些功臣的性命,绝大多数功臣或其后代下场甚至很惨,能够善终的也仅仅只有两家而已。这又是为何呢?

朱元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亲赐三十四面免死铁券

《明史·舆服志四》有载,“功臣铁券:洪武二年,太祖欲封功臣,议为铁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钱允一有家藏吴越王镠唐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因其式而损益焉”。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打算封赏功臣时,便决定赐予他们免死铁券,甚至为此派人到台州钱允家里找了样本。

按照《明史·舆服志》的记载,明朝的免死铁券共分为七等:其中公爵两等,一种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一种高九寸五分、宽一尺六寸;侯爵三等,一种高九寸、宽一尺五寸五分,一种高八寸五分、宽一尺五寸,一种高八寸、宽一尺四寸五分;伯爵两等,一种高七寸五分、宽一尺三寸五分,一种高六寸五分、宽一尺二寸五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先后册封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并赏赐免死铁券,其中公爵六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侯爵二十八人,分别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弼、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这些免死铁券,“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运行方式。

免死铁券,可以说是朱元璋给有功之臣的最高奖赏,其最为重要的作用,便是这些功臣将来一旦犯了死罪,只要你没有丢掉丹书铁券,且在被砍掉脑袋之前拿出来,那么就可以免除一死,因此当时很多大臣削尖了脑袋都想搞到一张,但最后也只有以上三十四人。

然而,从朱元璋在位中期开始,大量功臣便开始因各种原因遭到屠戮,即使那些拥有免死铁券的功臣,也并未因此得以幸免。既然免死铁券有免死功能,为何始终没有人用呢?

免死铁券有没有用,其最终解释权在老朱家

如此多的功臣被杀,却始终没有人使用免死铁券,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免死铁券的解释权在老朱家的手里,而如果要细说,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因牵连胡惟庸和蓝玉案:二十一家。免死铁券虽然有“免死”功能,但却不是所有死刑都可免,如果你犯了谋反之罪,那么就算手里有十张免死铁券,也是没有丝毫用处的。然而,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发生的几件大案,诛杀功臣最为严重的,无疑便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而这两件案子都是谋反重案,因而一旦被牵扯进了这些案子,那么免死铁券便也就毫无用处了。三十四位持有免死铁券的功臣之中,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顾时之子顾敬、郑遇春、费聚、赵庸、杨璟(诈死)、朱亮祖之子朱昱、胡美、黄彬、陆聚、邓愈之子邓镇等十三家因“胡惟庸案”被牵连,常茂、傅友德(被逼死)、韩政之子韩勋、曹良臣之子曹泰、王弼等五家因“蓝玉案”被牵连,另有俞通源、梅思祖、王志三人虽然已死,但仍因“胡惟庸案”而被牵连

2、因其他重罪被诛杀者:三家。免死铁券还有一个典型特点,那便是流传越久、作用越大,原因在于古代倡导以孝治国,对于祖先赐下的免死铁券,后世皇帝一般是不敢轻易推翻的。反之,朱元璋赐下的免死铁券,在其执政时期,作用实际十分有限,毕竟他可以赐给你,便也可以收回,完全在于他的一句话,如果在朱元璋面前仗着免死铁券胡作非为,代价必然是极为惨痛的。三十四位功臣之中,周德兴便因儿子淫乱宫女被杀廖永忠则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事被杀华云龙则因擅自居住在元朝丞相脱脱的府邸、越级享用元朝宫中的物品而在被召回途中病逝

3、直接被朱元璋赐死的:两家。由于免死铁券是朱元璋赐下的,因此其是否有用,完全在于朱元璋本人,如果他想杀你,那么就算你有免死铁券又如何,他完全可以不承认,虽说这种做法有些无赖,但事实却又的确如此。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有两家:一是被“误杀”的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朱亮祖出镇广东期间,多有不法之事,于是朱元璋便命人将朱亮祖父子逮到了南京,虽然朱元璋恨不得杀了两人,但念及其手中有免死铁券,不好直接处死,便命人用铁鞭抽打两人,最终导致朱亮祖父子被活活打死。事后,朱元璋下诏厚葬朱亮祖,并亲自写祭文,表示自己原本只是想惩戒一下,而不是故意要杀死他们。二是被无罪赐死的冯胜,周王朱橚乃是冯胜的女婿,朱橚本就因私自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因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对功臣猜忌心更重,而冯胜又多次因小事而违背了朱元璋的心意,因此蓝玉被杀的当月,冯胜便被召回京师,两年后在没有任何罪行的情况下,冯胜被赐死。

4、靖难前后被杀的功臣:三家。朱元璋去世之后,因建文帝削藩而引发的“靖难之役”,成为了功勋集团的又一次大洗牌,而在这场动乱之中,先后有两家功臣被牵扯其中。一是中山王徐达的两个儿子,其中三子徐增寿因在“靖难之役”中与朱棣来往密切,最终被朱允炆当场诛杀;长子徐辉祖则不仅在战争期间积极抵抗朱棣,在朱棣进入南京后更是拒不合作,被下狱后则强调自己拥有免死铁券,朱棣虽未直接杀他,却削去他的公爵和禄米,将其幽禁至死。二是长兴侯耿炳文,因其在“靖难之役”中曾率军对抗朱棣,虽说朱棣即位后没有过分难为他,但在朱棣登基后的第二年,耿炳文还是因为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而被迫自尽。三是江阴侯吴良之子吴高,因朱棣的离间计,吴高被削爵并贬到广西。

如上,在持有免死铁券的三十四位功臣之中,除蕲春侯康铎、靖海侯吴桢两人事迹没有查明之外,其余功臣本人不被杀,子女不坐胡蓝案者寥寥无几,能免此二劫,又不因靖难而被杀者,仅仅只有信国公汤和与广德侯华高两家,其中汤和因其子、孙、曾孙三代早逝无法袭爵,直到汤和五世孙汤绍宗时才得以续封灵璧侯,仍获诰券;华高则因死后无子,免死铁券被随葬墓中。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朱元璋的“免死铁劵”,就像“催命符”,拿到的人,十有八九被杀,能够善终的没有几个。谁还敢拿出来用啊?你说这要用,不就引发老朱的注意,以致惹来杀身之祸,殃及全家可大不妙。

朱元璋以布衣之身,荣登九五之尊,全靠手下一帮浴血奋战的功臣。在长达16年的战争里,很多手下为老朱丧命疆场,无福享受得天下后的荣华富贵。朱元璋刚刚当上皇帝那会,还是对这帮烈士心有歉疚,下令工部在京郊的鸡鸣山修庙祭祀。

死去的功臣要祭祀,活着的家人要厚待,朱元璋没有马虎,该上香就上香,该给官职就给官职。那么,对于活着的功臣,朱元璋也是心中挂念,只因建国初期战事颇繁,一直拖延着功臣封赏。

随着徐达北征胜利,四海之内基本平定,朱元璋开始论功行赏。老朱能得天下,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就是采用精细化的管理。就功劳这块,老朱手里有1本账——功劳簿,详详细细记录着大小战役的胜败、斩获等数据。

他命令兵部及大都督府拟议封赏名单,由自己亲自平衡裁定封赏档次,再经中书省、礼部公告天下万民。另外,老朱还特意制作精美的《大明功臣簿》,以便让功臣们永远载入史册。

名义上的爱是不够的,朱元璋必须要给物质的爱,后者的封赏也很丰厚。比如说岁禄,像李善长、徐达这类的【公】为3000石到5000石,像汤和、杨璟这类的【侯】有1500石。而当时,正一品的丞相、御史大夫的岁禄,仅仅是1000石以下。

功臣们还被赐给免死铁劵(丹书铁券),正面刻着相应的功绩和封赏爵禄,背面刻着免罪、减禄的条款。在34名受封的功臣里,拿韩国公李善长来说,除非他犯下叛国谋逆的罪行,否则他可以免死2次,子免死1次。另外,朱元璋后来又追封汪广洋为忠勤伯,刘基为诚意伯。

众所周知,朱元璋最爱子孙,其次才是打天下的兄弟。太子朱标早逝后,朱元璋看看儿孙,又看看功臣们,看后者是越看越不舒服,特别是太子朱标早逝(1392年)。

道理很简单,老朱还活着的时候,作为“领头大哥”,自然手下的兄弟个个不敢闹事。老朱一旦驾崩,这些功臣们不是“叔叔”就是“伯伯”,小辈分的儿孙可不好对付。

皇帝起了杀心,免死铁劵还有用吗?没有用的,朱元璋马上就赖账,皇权和权贵的协议,随时被撕个粉碎。话说,朱元璋是历史上发免死铁劵最多的皇帝,有点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他也是诛杀功臣最狠的皇帝。

早在1380年,朱元璋就以擅权枉法的罪状,诛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10年后的1390年,朱元璋又搞牵连,以胡党为题大杀功臣,76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家人70余人被杀。同时被杀者,还有陆仲亨等列侯多人,前前后后杀掉3万余人。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马上大兴“蓝玉党大狱”(1393年),被杀的人达到1.5万人。

胡惟庸案、蓝玉案,实际上都是朱元璋杀功臣、保皇权的政治手段,毫不念及昔日旧情。经此两案,明初的功臣们被杀的差不多,史称“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轮到要砍头的功臣,免死铁劵也就没有用了,难道它会比皇权更重要吗?如果它真的抵命,只能是在无关皇权的事情上,相关皇权那即便是“莫须有”也是必死。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朱元璋一共铸了大约三十多块铁券,具体数字我们很难查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铁券无一例外都是那些跟着朱元璋打江山后的奖励,获得这些奖励的人大多数是淮西帮将领。

这些免死铁券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些只会打仗的淮西武将说错话、办错事而人头落地。在这其中,有些人还不仅仅只有一枚铁券,像李善长等功勋老臣起码有两个左右,这就代表着可以免死两次。

那么为什么看不到有人拿出来使用呢?并不是没人使用,而是使用后并没有发挥出原本的作用。这是为何呢?因为这种免死铁券的解释权在于皇帝,也就是朱元璋本人,朱元璋想要你死,你拿出这种免死铁券又有何用呢?

那么都有哪些人获得了这种免死铁券呢?这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在开国三年后封赏的六个公与二十八个侯爵,其余有部分的铁券也送给了伯爵的武将,但是数量不多。

这其中六个公我们大多数都是耳熟能详的,包括赛萧何的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大元帅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冯胜被封为宋国公,邓愈被封为卫国公、常茂被封为郑国公。这里边只有常茂可能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由于常遇春在战争之后突然病死,所以他的爵位便由他的儿子带领,否则以常遇春的能力绝对不在徐达之下。

其余二十八个人得到了侯爵,他们有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席、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获得善终的汤和被封为中山侯,为建文帝守城的老将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那么还有一些伯爵武将的确也有得到过免死铁券,但是具体是谁史料上记载的并不是很详细,这里不做深究。

说了半天的免死铁券,这个东西到底长什么样子?朱元璋之前也有人用过吗?接下来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

颁发铁券可不是朱元璋的专利,因为在此之前有很多皇帝都曾打造过铁券用来赏赐有功之臣。但是最开始颁发铁券的功能可能和朱元璋有所不同,朱元璋的铁券是用来免死的,而早期的皇帝颁发的铁券多为一种对大臣的关爱,得到铁券好比得到了一个奖杯一样。

早在汉朝时期,刘邦就曾经打造过类似的铁券,但是叫法略有不同,刘邦颁发的铁券叫做丹书铁券,而且没有免死的作用。

丹书铁券也不仅仅是汉人所独有的创作,在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也曾经给手下的大臣颁发过诸如此类的奖励。

在隋朝时期以及后来的李世民,都曾经给有功之臣颁发过免死铁券,并且在这之后的所有皇帝几乎都曾使用过这种奖赏制度,所以朱元璋打造这种铁券也是完全按照前朝的皇帝来办的。

但是大家不要天真地认为,只要是拥有的铁券就能免死。因为即使皇帝说话算数,也不可能免除所有的罪行。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免死铁券虽,然外表长得一样,但是里边所雕刻字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人所立的战功与经历的战斗都是独一无二的,跟着朱元璋的时间长短也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对于免死铁券的使用方法,当然也是有所区别的。

因此,根据各位臣工所立功劳的大小被封为不同的爵位后又被授予不同的免死铁券。理论上,有多少种爵位就有多少种免死铁券。就拿公侯伯三种爵位来说,每一种爵位也有几种不同的免死铁券。

以开国的武将之首徐达举例,朱元璋给他的免死铁券上边写满了徐达的战功,至于徐达的过错应该是比较少的,因为徐达本人是比较谨慎的,所以朱元璋给了徐达一家三次的免死机会。其中两次落在了徐达本人的头上,还剩一次免死则送给了徐达的儿子。

朱元璋送给徐达儿子的免死铁券则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待徐达的肯定程度,因为如果自己死后能保证自己的子女一生无忧则是非常大的赏赐,因此这种奖赏会极大的笼络自己的将领,很难有人拒绝这样的诱惑。

其余将领大多数都不能达到徐达这样的待遇,很多人的子女并没有获得徐达一家这样的待遇。

但是你以为有了三次免死机会就是稳了吗?答案是,不。因为古代的皇权能够主宰一切,它可以给你免死,当然更可以杀死你,其中李善长和蓝玉则代表了这一类情况。

韩国公李善长也获得了三次免死的机会,其中一张归儿子,两张归自己,但是结局怎样呢?不可谓不惨,全家老小70多口人全部被杀死,算是被株连了九族。虽然,李善长并没有谋反的证据,更不会谋反,但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并没有让朱元璋对这个早就退休并且假意花天酒地的老人躲过一劫。

蓝玉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蓝玉虽然比较骄纵,但是并没有谋反的铁证,最终的结果却是更惨。不仅全家被杀,自己还被剥皮这种酷刑折磨。

难道蓝玉和李善长的免死铁券还比谁少吗?不都被朱元璋杀死?难道他们临死前不想着依靠免死铁券获救吗?恐怕不是,而是他们明白,即使拿出免死铁券最终也难逃朱元璋的杀戮。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那就是收拢人心的,其实屁用没有。最终解释权在皇帝那,想杀你随便都可以,比如收回免死金牌,多给你定几条死罪,办法多的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