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这个《史记》中有明确答案: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史记殷本纪》
这段话说微子启虽然是老大,但是他的母亲出身贫寒,帝辛年龄小,但是他的母亲是正室,所以帝辛是太子,自然可以接掌殷商大权。
《史记》中说的纣王与微子启等人不是同母的,但是《帝王世纪》记载的说法不一样。
这是一本由西晋皇甫谧创作的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
在书中是这样记载:
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曰微子启,中曰微仲衍,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行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
大意就是帝辛的母亲在生微子启和微仲衍的时候还只是小妾。后来小妾转正室被立为后时生下帝辛,也就是纣王。纣王的父亲认为应该立启,但太史认为帝辛才是正统,就这样成了商朝最后一任天子。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呢?因为商朝离司马迁也有千年多的历史,离皇甫谧更远,所以出现说法不同是一种正常现象,可证的史料太少。
不过如果你看书够仔细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纣王的兄弟都是贤人,唯独纣王是残暴不仁的。你觉得奇怪吗?一大群贤人围着一个大恶人?
所以仔细想想这里面有些问题。
史书记载纣王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也就是说纣王这个人的武力和智力都是超常的,并非常人。
怎么会突然这么昏庸呢?
如果真的很昏庸,商人对他很厌恶,为什么周灭商之后,商部落不久以纣王的儿子武庚为首起兵反抗周朝。虽然当时周朝在朝歌东部设立卫国,以管叔鲜为卫王;西南部为鄘国,使蔡叔为鄘王;北面为邶国,使霍叔为邶王,共同监视武庚。
结果这些人反被武庚说服。
武王伐纣时是有突袭的成份在的,当时商部落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周部落有点蛇吞象的感觉。
当时伯夷叔齐还曾经质问过武王: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史记伯夷列传》
微子启、微子衍他们后来成了宋国的源头,也就是他们的立场是亲近周朝的。箕子这帮人则跑朝鲜去了。
这些种种信息汇总起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纣王的形象应该与真实的纣王还是有些距离的。不过成则王侯败则贼,也是常理之中的。知常容更倾向接受司马迁的观点而不是皇甫谧的观点。因为后世儒家占了上风,儒家尊周。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我们在看封神榜的时候,知道商纣王的父亲就是商君帝乙,并且他还有两位哥哥,分别是微子启和微子衍,也就是说商君帝乙有三个儿子,然而纣王又是最小的一个儿子,那么帝乙为什么要把王位传给他呢?
历史上记载微子启是一个非常贤明的人,纣王在位时,因纣王奢靡,就时常劝谏他,并说他这样下去早晚会亡国;见纣王不听劝,微子启就气得离开了纣王。
后来周武王灭商后,又将微子启官复原职,仍封他做一方诸侯,把商朝的旧都商丘赐给了他,就这样微子启成为了宋国的第一代国君。这件事足以证明微子启不仅贤明,而且在百姓的心中地位崇高。
然而比起暴掠、昏庸、奢靡的商纣王,如此贤明的微子启不是胜过他数倍吗?为何帝乙还要传位于三子纣王?不仅如此,微子启还是属于长子身份,并且他和纣王还是一母所生,传位给纣王如何说得过去呢?
根据《左氏春秋》的记载,微子启和纣王是一母所生,但是他们的母亲在生微子启时还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妾,等到生纣王的时候才成了王后,因此微子启的只能叫长子,而不能叫嫡长子。自古都是立嫡不立长的说法,因此纣王继承了王位。
《史记》中也和上面记载的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他们并非一母所生,微子启母亲是妾,纣王母亲是王妃,因此纣王继承王位,这与刘邦的长子刘肥和次子刘盈的故事有点相似。但终究说的是微子启不是嫡出,因此他无法继承王位。
但所谓的“立嫡不立长”的说法是出自周礼,而商朝是在周朝以前,所以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周礼才这么写的。
除了嫡出这个条件,我认为帝乙传位给纣王的原因更多的还是他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能力,帝乙肯定不会把殷商交给他。《封神榜》中描述了纣王年轻时就能举起一棵大树,显然力大无穷。
其实不只是这一个优点,纣王的能力胜过微子启。《史记》记载纣王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敏捷,接受能力超强,而且力大无穷,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并且让纣王怠政而荒淫无道的原因正是他的这些优点让他骄傲自负,纣王认为他的智慧足以拒绝臣下的谏劝(聪明),他的话语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口才),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威猛)。
这就是帝乙传位于纣王的真正原因,可以说微子启虽然贤明,但在纣王还没有骄傲的时候,他是比不过纣王的。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帝乙一生,一共有4个儿子,除了第三子子期是侍妾所生,另外3个儿子,都是嫡妻所生,他们分别是:长子子启、次子子衍和少子受德(后来的商纣王)。
当时“嫡长子制”已经在王公贵族中深入人心。而且嫡长子子启内有才干,外有贤名,次子子衍也相当优秀。可为什么,帝乙不传位给优秀的长子、次子,最后却传位给幼子受德,以至于最后失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商纣王)
咱们先来说说,受德是怎样失国的。
公元前1076年,帝乙在渭水之滨狩猎时,意外被暴雷击中,一命呜呼。
随之,受德扶柩继位,是为帝辛,也就是史书上大名鼎鼎的商纣王。
帝辛继位后,商朝内部动荡不安,矛盾重重,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其一,神权和王权的矛盾。商朝初期,国君虽掌握王权,但他们出于敬畏鬼神的心理,军政事务都会询问巫觋,以巫觋的结论为准。所以,当时巫觋的权威很高,就连国君都对他们颇为忌惮。
直到第20任国君盘庚在位时,为了巩固王权,才对巫觋进行打压。
到了帝乙在位时,更是看到神权对王权的威胁,为了集中权力,他不仅以木偶为天神,与其打赌,在木偶输掉后,便令人将其痛打;还在囊中装满牛羊血挂在高高的杆子上,然后拿箭射它,称为“射天”。帝辛继位后,对父亲帝乙的做法非常支持,因此他继续扛起了与神权做斗争的大旗。
这样一来,巫觋便成了与帝辛为敌的一股力量。
其二,势力渐大的姬昌。姬昌是当时的四大诸侯之一,也是对商朝威胁最大的诸侯。
他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的农业和军事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他野心勃勃,做好一切准备后,在帝辛继位第二年,便率军攻打他。
其三,东夷反叛。帝辛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号令诸侯在黎城搞大阅兵。
帝辛此举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树威;二是提高诸侯进贡的数量。
结果,东夷各部不等阅兵完毕,便纷纷跑回了家,并且拒绝纳贡。
帝辛大怒,召令诸侯出兵平定东夷叛乱。帝辛打了个打胜仗,不光扩大了商朝领地,还俘获了大批战俘。
(姬昌)
帝辛经此一战后,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他开始骄傲自大,过着酒池肉林、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身边云集了一批阿谀奉承的诸侯,在大家的奉承中,他愈发刚愎自用起来。
同时,帝辛还听信谗言,施行暴政。结果正直的朝臣都被酷刑折磨而死,因此人心惶惶。
子启见百姓怨声载道,朝臣人心不附,万分忧虑 ,于是经常苦口婆心劝说帝辛,但帝辛却反问他:“我不就是奉受天命的国君吗?”
眼见商朝分崩离析,子启无奈“出奔”。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率领诸侯们围攻帝辛所在的都城朝歌。
帝辛的军队早在他征服东夷各部落时,便被派出去驻守那些领地去了。他万万没想到,姬发会造反。可是城中没有可用的军队,只好把俘虏们集合起来打仗。
然而俘虏本就不是诚心归顺,他们又怎么会为帝辛出力呢?
就这样,姬发没费吹灰之力就攻进了朝歌,而帝辛眼见大势已去,万念俱灰下,只得自焚而死。
(牧野之战)
如果当初帝乙把王位传给子启,最终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但他当初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儿子不传位,却传给帝辛呢?
其实,最初帝乙是很看好嫡长子子启,打算让他继承王位的。
谁知道帝乙的想法,立刻遭到了太史的反对。
据《吕务春秋·当务》中记载,太史据理力争,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都是一个妈生的,太史为何这样说呢?
原来,帝乙的王后起先只是身份低微的侍妾,她凭着姣好的姿容再加上又生下子启和子衍,很得帝乙宠爱。
不久,帝乙的原配王后去世,帝乙便把她封为王后。在她成为王后不久,便生下了少子受德。
也就是说,生子启和子衍的时候,她还是妾。生受德的时候,她已经是王后了。所以,受德是王后之子。而子启和子衍是侍妾之子。
正是这个缘故,以太史为首的朝臣们才会激烈反对。
经过太史等人这样一说,帝乙也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于是改变了初衷,转而立受德为继承人。最终酿成了失国的悲剧。
(参考史料:《孔子世家》《史记》《吕务春秋·当务》)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我是履和斋史话。帝乙传位幼子,有自己的道理,也完全符合礼制。
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帝乙为什么传位给小儿子的问题。
帝乙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小儿子就是纣王。
三个儿子同父同母。但微子启和微仲衍出生的时候,他们的妈妈还没有被确立为王后。因此他们只能算庶出、庶子。
后来他们的妈妈当上了王后,又给他们生了个小弟弟,这就是纣王。纣王是嫡出。
在古代,庶出和嫡出的身份是有很大区别的,嫡出高贵。所以按照父亲帝乙的精神,纣王顺利登基。
其实,在确立继承人问题上,殷商分为两派。以箕子、比干为首的老臣坚持按照长幼原则,支持微子继位。不过没有成功,而且微子也受到了纣王的猜忌。
纣王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本来叫辛,也叫受、受德。受德称帝之后应该称作帝辛。
为什么受德(纣王)得到了帝乙的器重呢?不仅因为他是嫡出的长子。受德(纣王)确实有非凡的能力。
纣王力大无穷,能统兵打仗,而且聪明,极具战略眼光。在纣王当政期间,殷商实现了最大疆域,即使有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掌管军权,纣王打败西伯侯也是易如反掌。从这一点上来说,帝乙选择受德是对的。
纣王正因为有才能,才恃才傲物,征伐擒获了大量的奴隶,执政改革有得罪了殷商权贵,这是纣王政权的隐忧。纣王晚年喜欢声色犬马,独宠妲己,酒池肉林等等是他荒淫无道的另一面。
武王伐纣就发生在纣王荒淫之后,纣王的军力均在外地作战,武王轻松夺得殷商政权,纣王跳火自焚。
从此,周朝开始。由于当时殷商势力仍然强大,周邦不敢轻举妄动,周朝没有帝,只有王。周武王特意给纣王降格,从帝辛降为最恶毒的名字——纣王。
平心而论,纣王也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帝王。
再说纣王的两个哥哥。微字启,早有贤名,箕子与比干曾力主微子启继位。纣王后期,微子逃离京城隐居。微子启与箕子、比干并称“殷末三仁”,在儒家看来,他们是殷商和周代的道德标杆。
不过,在殷商收到周武王攻击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出来反抗。比干早死,箕子被囚,微子逃离,一说主动请降。
周朝建立后,特别是平定武庚叛乱之后,周公将殷商遗民归到宋国,微子启做第一任国君,保住殷商宗祀。微子启死后,二弟微仲衍继任。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周朝建立者贬低纣王,同时扶持微子以安定团结。
后来儒学出现,孔子是宋国根红苗正的王室成员,自然更加重视对于微子的宣传。因此,微子和纣王的形象差距仍在加大。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个人能力突出!
商朝末年,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四大诸侯所领的八百镇诸侯严重威胁着商朝的统治,虽然都以商朝为尊,但各地叛乱不断,所以继承人得慎重考虑。
此时,帝乙当政,有商容,梅伯,闻仲等一干大臣,眼看这些人渐渐老去,商朝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
这一天,帝乙带着大儿子微子启,二儿子微子衍,三儿子寿王和一干大臣去御花园散散心,此时老三已经被封为了寿王,这足以说明他比两个哥哥优秀,但是,江山社稷,这是头等大事,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一直困扰着帝乙。
此时,正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大家正专心的欣赏牡丹,突然,一阵妖风刮来,飞云阁塌了一梁,向众人砸去,众人被吓得瑟瑟发抖,眼看就要被砸中了,说时迟那时快,寿王单手接住了将要砸住众人的梁,托梁换柱这个成语由此而生。
寿王救下众人,众人自然心存感激,少不得在帝乙面前说他的好话,帝乙本来觉得老三是个败家玩意儿,做一个闲散的王爷就够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老三从小好色,好斗,没事的时候喜欢和狗熊老虎之类的玩玩自由搏击,看见漂亮姐姐就走不动道,把江山交给他实在是心里没底。但是老大老二,性格软弱,如何震慑这八百镇诸侯?算了,只有在矮个子中找拔尖的,于是,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
为了保险起见,还替老三取了东伯候姜桓楚之女,听说老将黄滚有一儿子勇猛无比,为了拉拢他,于是又去黄滚家下聘,将来黄滚的女儿长大了将成为贵妃。就这样,帝乙把能够拉拢的势力都拉拢过来了,临死前,还托孤于闻仲。
果然,纣王不负众望,当上了天子,他本人也颇具军事才能,屡次打败不服他的部落,但是,因为好色,最终还是葬送了江山……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帝乙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微子启
二儿子——微仲启
三儿子——纣王·受德辛
这三个人同父同母,一奶同胞。
依照常理来说,有长子微子启在前,身为第三子的受德辛并没有争夺王位继承人的权力。
但命运的女神似乎更加垂青受德辛,他的出生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受德辛之所以能够成为纣王,靠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运气。
根据《左氏春秋》记载,子启、仲启的母亲在生下他们时还是只是帝乙妃子,所以子启虽然是长子,但却是“庶出”。
而在生德辛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从嫔妃一跃晋升为王后,俗话说“水涨船高”,德辛虽然是第三子,但却成为了王后所生的“嫡出”。
根据古时候的封建礼法,王位的继承人必须率先选择由王后所生的“嫡子”
如此一来,出生最晚,地位却最高的德辛便等于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总而言之,德辛成为纣王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制下“子凭母贵”的结果,至于子启和仲启只能悲惨的哭晕在厕所。
当然,这个说法也并不准确,因为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出自周礼,而且也不是这么个算法,随着母亲被封为王后,微子启他们其实也该是嫡子。
所以商朝有没有这规矩,倒不是很确定。加上年代久远,很可能是后人依据周礼做出的一些杜撰。
这一点在《史记》中得到了改正,司马迁干脆讲帝辛和微子启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妈生的。所以他是嫡出,那两位只是庶出。
除了血统论,对此其实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母凭子贵”,即当年纣王乃是因为自己的才能而得到父亲的认可,从而被选为继承人,其母亲也因此而走上正妻子的位置。
历史上真实的纣王,或者说应该叫帝辛,其远没有小说里面那般不堪。他是一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并与西边的周部落发生了冲突,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周文王因此被俘。这才有了《封神演义》那一大串戏码。
而所谓的武王伐纣,那其实就是一场双方的争霸战争而已,谈不上正义不正义。而且当时商军主力正在征伐东夷,朝哥西线薄弱,最终为周朝大军所攻破。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有关于纣王登上皇位的描述与《吕氏春秋》其实也是偏向于纣王能力,话说帝乙带领着文武群臣在御德园一边赏花,一边讨论立储的问题,飞云阁中的大梁突然倒塌,文武百官霎时间乱作一团,
力大无穷的德辛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良机,仅用一只手就托住了重达千金的房梁,而后托梁换柱,平息了这场飞来的横祸,帝乙对德辛的表现非常满意,遂扶立德辛为太子。
帝乙过世之后,托孤大臣文太师扶持德辛继任皇位,成为纣王。
至于后面成了一个暴君,那也是九尾狐引诱的一个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