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中收了三个徒弟能力如何?
诸葛亮虽然是千古名相,但是这位老哥用人不咋地,好像也不是什么历史秘密。他的用人水平,跟他的大老板刘备,完全不能比。
虽然才华出众,可惜用人不当,最终导致北伐无功而返。没办法,人无完人,诸葛亮已经是趋近于完美的人物了,哪能处处都沾光呢?
那么诸葛亮用人上犯了哪些错误呢?他收的两位徒弟马谡和姜维,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呢?他唯一的儿子诸葛瞻,为啥一点才能都没有呢?
一、在马谡和魏延的问题上,彰显出诸葛亮用人不当的事实。早在刘备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对马谡做出过评价,认为他言过其实,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诸葛亮当时可是答应的,但是后来又没忍住。
马谡是刘备的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良是很有才能的人,可惜跟着刘备讨伐东吴,结果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了。
马谡第一次建功,是在诸葛亮南下平定南蛮叛乱的时候。当时诸葛亮主张用武力长期镇压,可是马谡却认为,一直武力镇压早晚还是要叛,不如让当地人自己统治自己,这才是长久之计。
正是因为马谡的这个建议,使得南中地区数十年平稳。所以说马谡有才的确不是吹嘘的,但是马谡没有单独带兵打仗的资历,这一直都是马谡心中的硬伤。
在军中没有资历,就算你出再多主意,将来地位也没法提高。因此马谡急切地想要一份军功,这就有了守街亭这件事。
在马谡的一再请求下,诸葛亮居然就把守街亭这种重任交给了马谡。而马谡也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去做,而是选择把兵马都集中到了山上,最终导致一败涂地。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
马谡的失败,其实就是诸葛亮的失败。因为是他把马谡派去守街亭的,而街亭对第一次北伐来说至关重要,失去街亭直接导致了后来蜀汉大军全部无功而返。
魏延是蜀汉中期的头号大将,当时老将们都已经去世了,魏延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他在汉中守了那么多年,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诸葛亮偏偏只把魏延当成普通将领来看待,不提子午谷这件事,单纯看魏延在北伐时期的表现,就能看得出,他并没有像马谡那样被委以重任。
二、姜维有才,但不足以像诸葛亮那样挑大梁。如果诸葛亮对马谡来说,亦师亦友的话,那么姜维便是诸葛亮正儿八经的徒弟了。他本来是曹魏那边的人,后来投降了诸葛亮,自此跟着诸葛亮建功立业。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当初也没有直接担当大任。最初姜维只是仓曹掾,管粮仓的。后来又被封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
姜维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最巅峰时期,只提领了5千多人的虎步军,并不是独当一面的帅才。可见诸葛亮是想要慢慢培养姜维的。
但是诸葛亮54岁就早逝了,这造成了培养计划的中断。姜维在诸葛亮去世以后,逐渐成为了蜀汉的骨干力量。
在魏延被杨仪等人设计杀害以后,姜维被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姜维虽然在地位上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军权依旧没有彻底到手。
一直到费祎被郭循刺杀以后,姜维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可是这个时候姜维九伐中原,有没有什么成果呢?很不好意思,真的没什么成果。
就算过程中有什么小胜利,也无法决定大局面上的胜负。而且他作为大将军,甚至连黄皓这样的宦官都解决不了,甚至还为了避祸主动屯田沓中,错过了整肃朝纲的机会,可见姜维的才能也是有限的。
诸葛亮是内政、外交、军事样样拿得出手,可是姜维只占了军事这一样,还没有很出色的表现,因此不足以挑大梁。
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丧父太早。诸葛亮是54岁去世的,而诸葛亮也是老来得子,所以导致诸葛亮才8岁,诸葛亮就英年早逝了。试想一下,8岁的孩子,能从诸葛亮那儿学习到什么呢?
而且诸葛亮跟曹操、司马懿的根本区别就是,诸葛亮从来不为了培养下一代而努力,他是一心为公的。曹操从创业开始,就努力带着曹昂、曹丕这些孩子上战场,为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接他的班嘛!司马懿也是这么个套路。
可是诸葛亮不仅生孩子不积极,在培养孩子方面也不积极,自己在外打仗,孩子就扔在成都,最终导致诸葛瞻错过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就等于是一个博士生导师的孩子,由于父母忙着工作,他不仅没享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反而连小学都没毕业一样,诸葛瞻的才能可见一斑。
但是诸葛瞻在蜀汉的地位很高,毕竟是诸葛亮的儿子,但凡朝中有个什么好政策出台,大家都会认为这是诸葛武侯出的主意。
也正是因为长期的荣宠,使得诸葛瞻自己都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在邓艾杀进来以后,刘禅甚至将蜀汉最后那点老本都交给了诸葛瞻,让他去对付邓艾。
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三国志》
邓艾只有残兵数千人,诸葛瞻却有数万大军。结果在绵竹一战,诸葛瞻全军覆没,直接造成了蜀汉的灭亡。诸葛瞻自己没打过仗,他哪来的自信呢?难道想着父亲会附身吗?
总结:诸葛亮不是个好老师。从诸葛亮的徒弟和儿子的表现来看,诸葛亮属于那种不太善于教学的高级人才。有些科研人才,你让他去搞创造发明,他们绝对是一把好手,可是你让他们带几个学生,对不起,还真的做不了。
为啥?他们肚子里的确很有学问,可就是倒不出来你咋整呢?我认为,诸葛亮的自学能力肯定很强,所以他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徒弟们学习能力应该跟他一样强,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总是点到为止,最终导致徒弟们云里雾里,诸葛亮却觉得自己已经教得够多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中收了三个徒弟能力如何?
诸葛亮一生三个徒弟:一麒麟、一狗、一猪。
一麒麟:姜维
姜维,字伯约,号幼麟,那可是与卧龙凤雏冢虎齐名的人物。正史里,诸葛亮夸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作为对手的钟会,写信劝降姜维时,说姜维文武之德、迈世之略。可见,姜维确系三国后辈中出类拔萃之人。 我们看战绩: 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战绩一点不难看,在三国这个大背景下,蜀国国力很弱,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无可奈何,更何况姜维?说他麒麟儿,实至名归。
二狗:诸葛瞻
诸葛瞻,诸葛亮儿子,子承父志,以匡复汉室为己任,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黄崇等人防御绵竹,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战败。悲愤地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慷慨赴死。 我称诸葛瞻为狗并非讽刺,意指诸葛瞻忠心,不胜,则慷慨赴死,不失为大丈夫所为!
三猪:马谡
马谡,字幼常马谡人从小就很聪明,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是深为器重,遇到重要军情都会和马谡探讨,从白天谈到晚上。可以看出,马谡是有真才实学的。 在诸葛亮北伐时,马谡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大家也都知道。 说他是猪,可能冤枉了他,但其实,一点不冤枉。马谡平常很精明,却在关键时刻犯糊涂。逼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以上说法来自网络,个人观点诸葛亮只有一个徒弟是姜维 ,这是有记载的。马谡只是诸葛亮觉得是个可造之材,留在身边有意教导,不入门墙。诸葛瞻是子承父业,也不算师徒。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中收了三个徒弟能力如何?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少有的天才政治家、杰出军事家和千古名相,是三国所有名人中,名气最大,流传最广的人,蜀汉政权虽然是刘备建立的,但是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是不可能成功的,刘备深知诸葛亮的为人,所以在临终前,把整个蜀汉政权、江山社稷以及儿子刘禅都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在蜀汉执政11年,先后解决了自刘备去世后遗留下来的内忧外患,先是与孙权讲和,接下南征南中,彻底解决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之后便是长达8年的五次北伐,最终诸葛亮病死在北伐的军中。
诸葛亮与刘禅
诸葛亮在临死前,皇帝刘禅派人来问谁可以接班,诸葛亮举荐了两个人,第一个是蒋琬,第二个就是费祎,这两个人既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又是诸葛亮的徒弟,诸葛亮把自己毕生所学都传给了这两人。
诸葛亮的第一个徒弟:蒋琬。
诸葛亮评价蒋琬是“社稷之才”,蒋琬是荆州零陵郡湘乡县人,最早是随刘备在公元211年入川的那一批人,刘备在公元215年平定益州后,蒋琬被任命为广都县长,一个小小的县长本来也不算什么,但是蒋琬这个人很特别,刘备与诸葛亮有一次巡视到广都县时,发现蒋琬政事都没有处理好,于是刘备大怒,想杀了蒋琬。
蒋琬
还是诸葛亮在一边求情,诸葛亮称蒋琬是“社稷之才”,而不是“百里之才”,言外之意就是说让蒋琬当个县长屈才了,但身为县长不理政事也是失职,所以蒋琬死罪被免,但活罪难逃,被刘备免官。
刘备当汉中王后,起用蒋琬当尚书郎,这个官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的秘书,蒋琬也因此开始了从政生源,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蒋琬担任诸葛亮丞相府的东曹掾,这个官就相当于丞相府的人事部长,负责选拔官员,担任此官的人一般是德高望重和为人正直的人担任,曹魏那边是崔琰。
诸葛亮去世的四年前,蒋琬开始担任丞相府长史兼抚军将军,这两个官相当于丞相府秘书长和诸葛亮出征时负责留守后方并管军事的将领,等于是蒋琬掌管了诸葛亮丞相府中的军政大权,这都是诸葛亮精心培养的结果,直到诸葛亮去世时,蒋琬就开始接替诸葛亮的职务,出任尚书令兼大将军领益州刺史,成为蜀汉的执政官。
蜀汉四英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蒋琬能力如何呢?
诸葛亮毕竟没有看错人,蒋琬是一个合格的丞相之才,虽然刘禅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废除了丞相之职,但蒋琬实际在做的就是丞相的工作,蒋琬这个位置算是蜀汉的百官之首了,需要处理各种繁琐的政事,蒋琬的特点是宽宏大量、秉公执法、善于团结蜀汉各个阶层的人,就算是诋毁他的人,蒋琬处罚也不带个人恩怨,而是依法处理。
蒋琬的这种能力就是丞相之才,虽然与诸葛亮相差甚远,但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最需要的就是蒋琬这种团强内部并且能够维护大义的人,蒋琬时代的蜀汉基本上沿袭了诸葛亮的各项政治制度,显得政治清明、平稳过渡,但蒋琬也并非全才,至少在军事上蒋琬的的思想就不太成熟,蒋琬在执政期间曾经计划从汉中沿水攻打曹魏的东三郡,也就是上庸三郡,但这个想法是不太切实际的。
蒋琬与费祎、董允、诸葛亮四人一起并称为“蜀汉四相”,是蜀汉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费祎
诸葛亮的第二个徒弟:费祎
费祎是诸葛亮临死前确定的第二继承人,费祎是荆州江夏郡人,他的身份很特殊,费祎的族父费伯仁的姑母是刘璋的母亲,也就是说费祎跟刘璋有亲戚关系,然后刘备又夺了刘璋的益州,于是费祎及其整个家族都投靠了刘备。
费祎从太子舍人(太子的侍从)开始做起,历任皇宫侍从,侍中,丞相府参军等职,直到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被悉心培养,诸葛亮去世后,开始担任朝中要职,实际上在蒋琬执政期间,费祎就开始接替蒋琬担任尚书令了,蒋琬去世后,费祎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费祎的才能跟蒋琬完全不同,费祎这个人表现得八面玲珑、非常圆滑,能跟任何人说得上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万金油式的官员,任何人都吃得开,比如费祎经常调解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还专门去魏延打探消息,魏延起初没有察觉,等有所怀疑时,费祎早走了。
蜀汉四相
费祎还能跟任何人交朋友聊天不动声色,比如杨仪在诸葛亮去世后,不受重用,于是杨仪开始抱怨,当时没人愿意跟杨仪来往,只有费祎经常去,结果杨仪向费祎说了抱怨朝廷的话,然后费祎转身就向朝廷上报,杨仪之后被流放后来自杀,这可是费祎的功劳。
费祎的才能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与沉着冷静上,他可以在曹魏大军来攻时不动声色与来敏下棋,显示出冷静的性格,这种性格正是丞相之才所需要的。但是,费祎却死于一场突然发生的暗杀行动,被魏国降将郭循所杀。
诸葛亮的第三个徒弟:姜维
诸葛亮并没有公开表示姜维是他的徒弟,但从实际行动上看,诸葛亮就是这么做的,姜维原本是魏国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之后,被诸葛亮发现是人才,而受到重用,姜维在投降诸葛亮之后不久,即被任命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并且统领五六千虎步军,以降将身份成为蜀汉有兵权的军事将领,姜维的升迁可谓是破格提拔。
姜维
但是,姜维最大的才能是体现是军事上,蒋琬和费祎偏向政治方向,而姜维则偏向军事方向,姜维继承诸葛亮北伐的理想,并且用一生为之奋斗,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都在北伐,为了北伐,姜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成为蜀汉中后期唯一的军事支柱和顶梁柱。
即使刘禅投降后,姜维仍然没有忘记为刘禅复国进行最后的斗争,直到死在乱军之手,姜维的忠义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如果没有姜维,蜀汉可能会提前几十岁被灭亡,这就是姜维最大的才能。
诸葛亮的这三徒弟:蒋琬是社稷之才,费祎同样也是,更是一个社交之才,但是被暗杀,而姜维则是蜀汉的军事支柱。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中收了三个徒弟能力如何?
我是包加索,我来回答:诸葛亮共有三位徒弟,只有一位成才了,其余两位都是草包。
想知道诸葛亮的三位徒弟如何,就要先了解诸葛亮这个人,我们先来看看真实的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国之重臣,诸葛亮对于蜀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从《三国演义》的书中也得知。
诸葛亮舌战群儒碾压东吴文臣、草船借箭抖机灵、借东风呼风唤雨,诸葛亮有勇有谋,英勇善战,博学多才,创下屡屡战绩,不过,有一些事迹却是虚构而来,只是书中所写。
真实的诸葛亮
实际上,诸葛亮身世曲折,在公元181年,他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诸葛亮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
他也并不像小说中那样,又擅长治国又擅长打仗,其实,他的治国才能远高于军事才能,性格很复杂,被人们称之为“双重性格的人”,这也造就了他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虽然,诸葛亮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想要实现真正的淡泊,恐怕诸葛亮自己的境界还差很远。
诸葛亮为什么要收徒弟诸葛亮的徒弟都是无意间收取的,而诸葛亮满腹经纶,如果没有徒弟,岂不是很可惜?
在古代,但凡才学胆识过人的人,会以师傅和徒弟的关系相称,能成为诸葛亮名下徒弟的人,也一定非同一般。
传闻中的三徒弟网上一直流传诸葛亮一生中一共收取了三个徒弟,分别是马谡、姜维、诸葛瞻,其中,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三位“徒弟”的能力如何。
马谡——诸葛亮最看好的人才
当初,马谡并不认识诸葛亮,二人通过打仗才认识诸葛亮,马谡和哥哥马良一起,追随刘备从荆州到益州,当过县令、郡守等职务。
诸葛亮南征时,马谡代表刘禅去劳军,诸葛亮问起南征的策略时,马谡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非常满意马谡的策略,因此留马谡在军中担任参谋。
对于马谡,诸葛亮想要将其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只不过,一切都事与愿违,马谡的表现令诸葛亮有些失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是因马谡失街亭而失败,立下军令状的马谡,只能被诸葛亮以军法处置。
设想一下,如果马谡没有被军法处置,他会不会名垂青史,成为诸葛亮最得意的门下弟子呢?
事实上,蜀汉的人才十分有限,想要找出来第二个诸葛亮十分不容易,马谡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正是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中,精心挑选的人才。
攻心为上也是马谡告诉诸葛亮的谋略,马谡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才能。
除此之外,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同寻常,俩人私交甚好,有了马良这一层关系,马谡在诸葛亮面前也能享受不一般的待遇。
为了能让马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特意让马谡冲锋陷阵,想让他在军中树立起威望。
可实际上,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这一任务十分简单。
对于一个将士来说,只要完成任务即可,并不用出谋划策,可马谡偏偏不这样,他太小看张郃了,不管怎么说,张郃都是魏国的大将军,身经百战,怎么会因为北伐而轻易累垮呢?
只能说诸葛亮爱才心切,马谡的表现也让他十分失望。
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的将才
诸葛亮这样评价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能得到诸葛亮极高的评价,说明姜维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初识姜维,他是曹魏的一名领将,本来是对等的敌人,诸葛亮却放过了姜维,这一点让姜维感激不尽,对于姜维,诸葛亮心中只想“惜才”。
姜维本人文武双全,诸葛亮看到了姜维身上不同于常人的能力,在战场上,姜维也硕果累累,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
我认为,在姜维的身上,诸葛亮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身影,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于姜维,诸葛亮只想要把自己一身的本领都传授给他,直到诸葛亮临死之前,还将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交给姜维。
诸葛亮真正的期望:姜维既年轻又能干,充满着无限可能,是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诸葛瞻——文韬武略根本谈不上
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父亲的关系十分亲密,诸葛亮也想把一身的本领都传授给诸葛瞻,只不过,诸葛瞻的年龄太小,一切都还没有领悟到位。
只能说,诸葛瞻并没有遗传到父亲的好头脑,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没有过于出色, 他只是一个品行良好的人,文韬武略根本谈不上。
不为人知的“四徒弟”——司马懿众所周知,司马懿和诸葛亮一直都是对立的关系,有人说,司马懿才是诸葛亮想要收的徒弟,无论是文采还是武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两人始终都不在同一阵营内。
总的来说,以上这几位传闻中的“徒弟”,各有千秋,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最想收的徒弟就是司马懿。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中收了三个徒弟能力如何?
诸葛亮一生共培养过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马谡、姜维、诸葛瞻。其中姜维是三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马谡是三人中最受诸葛亮喜爱的一位。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生子,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只有7岁,由于诸葛亮常年在外征战,诸葛亮对诸葛瞻的教育并不多,这也是诸葛瞻成年后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马谡马谡是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后,着重培养的继承人。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将马谡带在身边做参谋,马谡向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的计策,帮助诸葛亮平定了南中之乱。后来诸葛亮每次出征,都将马谡带在身边培养,大有让马谡做接班人的意思。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派遣马谡担任街亭主将,想要通过街亭之战历练马谡的能力,同时提高马谡在蜀军中的威望。然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度,导致了蜀军在街亭之战惨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开始重新培养姜维作为新的继承人。
姜维姜维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理想继承人,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多次率领蜀军北伐曹魏,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蒋琬和费祎先后去世后,姜维担任蜀国的大将军,掌握了蜀国的军权,是诸葛亮“徒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诸葛亮没有正式收徒,只是培养过马谡、姜维、诸葛瞻)
蜀国灭亡之后,姜维假装投降钟会,想要利用钟会谋反的时机复兴蜀汉。结果钟会叛乱被平定,姜维也在乱军之中被杀死。姜维能够继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为蜀汉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不愧为诸葛亮“匡复汉室”事业的继承人。
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生子,诸葛亮早年一直没有儿子,被迫领养了兄长的儿子继承宗庙。一直到了诸葛亮47岁的时候,诸葛亮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诸葛瞻。诸葛亮小时候非常聪明,诸葛亮曾经悉心教导过他。不过由于诸葛亮去世过早,诸葛瞻并没有学到诸葛亮的真本事。
诸葛瞻成年后做了刘禅的驸马,凭借着父亲的功劳,诸葛瞻在蜀汉朝廷里面很受照顾。邓艾偷渡阴平之后,诸葛瞻率领蜀军和邓艾决战,由于诸葛瞻的性格刚愎自用,蜀军在绵竹之战被邓艾击败,诸葛瞻也以身殉国。
总结总的来看,在诸葛亮的三个“徒弟”中,能力最强、成就最高的人就是姜维。姜维能够继承诸葛亮的衣钵,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完全对得起诸葛亮的悉心教诲。马谡和诸葛瞻的头脑都很聪明,但是两人都刚愎自用,最终马谡兵败被斩,诸葛瞻兵败身亡,两个人都是以短取败。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中收了三个徒弟能力如何?
古人但凡有点名气或者学识、技术、技艺的,都会约定俗成的按师徒规则传承下去。
诸葛亮作为满腹经纶的大学者,当然也不免会想找个传人,好继承衣钵。
然而,正史上是没有记载诸葛亮收过姜维为徒的,说姜维是诸葛亮徒弟的多出自演义、小说、戏曲。史书有记载,诸葛亮中意的后生,只有2个人:马谡和姜维。
刚开始,诸葛亮是看好马谡的。当时马良的家乡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流行一句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家5兄弟中,只有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
但是,马良的年纪只比诸葛亮小6岁,两人是以兄弟相交的。
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三国志·裴松之注·马良传》
爱屋及乌,马良的弟弟马谡也因饱读诗书,进入了诸葛亮的法眼,他起初像是带弟弟一样带马谡的。
等到诸葛亮个马谡接触过后,更加喜爱,每每与他通宵谈论,真是喜欢得不行,就连刘备的临终告诫也不听,当初刘备死前说马谡夸夸其谈,爱放嘴炮,无啥本事,但是诸葛亮早已先入为主,不听刘备的话。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裴松之注·马谡传》
公元225年,刘备死后三年,诸葛亮掌权,他在南中平定战中,采用了马谡的建议,对南蛮各族采取攻心战略,所以多次击败蛮族首领孟获,最终令他们心服口服而不再造反。
马谡对南蛮的战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志·裴松之注·马谡传》
马谡作为战略理论家,是非常合格的,他也有这个本事,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战术实战家,他这种情况是擅于打嘴炮,实际行动却不行了,典型的思想巨人,行动矮子。
所以诸葛亮在被他理论中折服后,心甘情愿的直接提拔统军大将,留守街亭。
当时还有魏延、吴壹等众多有资历有战功的名将请战,诸葛亮都没给指挥权,而把指挥权强硬给了他偏爱的马谡。
公元228年,果然不出刘备所料,嘴炮的马谡在街亭下被张郃打大败,回到蜀中,被诸葛亮忍痛杀掉。
本来这马谡可能是诸葛亮最看好的传人候选,可惜,他吃了这个败仗送了命,只能跟诸葛亮有缘无份,无法做成师徒了。
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襄阳记》
就在街亭败仗后,诸葛亮在天水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发现一个绝世好苗子,那就是天水麒麟儿姜维。
“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三国志·姜维传》
诸葛亮实在是喜欢姜维,一得到他后,立即迫不及待的给他封官赐赏。
先是赐他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又立马给了统领五六千军队的实权。
再写信给蒋琬,说他比马良等谋士还要有才,不久又升他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公元249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随军的姜维,回到成都后,被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全面接掌诸葛亮的军权。
再成都的日子里,他在蒋琬的庇护下,先是迁为司马,后又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4年后,又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这时候,他被费祎排挤,他的军权被费祎严重制约。
“每欲兴军大举,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姜维传》
等到8年后,费祎老死,姜维才重新执掌大权。
然后开始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姜维多次北伐,胜多败少,但是规模都不打,而且影响不深。
姜维的能力是有的,但是他没有机会进行大规模战争,川蜀之地,就像一个保险箱,锁死了蜀汉出去的通道。
其中,姜维最值得后人称赞的是继承诸葛亮的北伐遗志,诸葛亮心心念念要光复汉室,但是倾尽一生也做不到,姜维虽然也做不到,但他也是心存汉室的人,也一直在努力北伐了,这估计就是后人猜测姜维是诸葛亮徒弟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姜维传》
最后,很多人说或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他老爹的衣钵,笔者想说,不然,根本没有的事。
世界上有学渣,有学霸,他生来愚痴蠢笨或者聪慧敏睿,都是天生脑根决定了的。
但是知识的积累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掌握,一个聪慧的人,比一个蠢笨的人,他掌握知识的速度是蠢笨人的很多倍。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天才,他的儿子却只是个普通人。
当他活在老爹诸葛亮的阴影下长大,他所有的骄傲都是别人烘托出来的。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三国志·姜维传》
被别人夸多了,这孩子就不知道自己蠢了,就像今天的女人打开个美颜相机,或者化妆品一抹,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丑了。
因此,公元263年,诸葛瞻被攻入川蜀的邓艾,随便阴险的一引诱投降,诸葛瞻就像受了奇耻大辱一样暴走,并迅速被邓艾阵斩。
历史不是演义,诸葛亮并无徒弟,若要牵强附会一下演义,他唯一的徒弟就是姜维。
文:梁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