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晋书》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这里的帝指的就是司马师,因为司马师后来被侄子司马炎追封为景皇帝。高平陵事变是司马家族夺取曹家军政大权的重要事件。
在发动这场事件之前,司马师早就在民间偷偷养着3000人规模的死士。这些人平日里跟老百姓一样生活,关键时刻突然被召集在了一起,成为了高平陵之变的主要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那个时代是严格禁止大臣养死士的,司马师能养3000死士在民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这就是技术活了,历史资料里是不可能有任何记载的。毕竟成功的临门一脚,谁也不会告诉别人。所以我们也只能推测这个过程。
一、这3000名死士,大概率是官军中的一部分。所谓在百姓中阴养了3000名死士,我认为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如果单纯是养在民间的散乱百姓,一来没有战斗力,二来集中起来未必就那么容易。
因此我认为这3000名死士,至少应该是有规模聚集在一起的人。这帮人或许是屯田的士兵,或许是守城的士兵,甚至于是皇宫禁卫军中的一部分。
至少是几十个人一组,否则召集起来就太困难了。而且这帮人必然是有一定战斗力的,否则养起来也没什么太大作用。
司马师可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他们家钱多得是,只要给足了钱,这帮人自然愿意给司马师办事情。
所以我给出的结论是,司马师撬动了部分官军作为自己的死士。这帮人平常除了拿朝廷的工资外,还能额外接受司马师的一笔钱,那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可司马师平日里也不让他们干活,时间长了,这帮人自然心里有愧。一旦司马师召集他们以后,这帮人自然是要好好效力的。
二、3000死士,真的知道自己在干嘛吗?记得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将军去东北招兵买马,光说招兵没人去,所以将军发了个通告,表示跟着他就顿顿有玉米吃。于是乎这帮人就一拥而上,一眨眼就招到了10万大军。
这事儿还真的发生过,具体年代就不太好提了。所以说司马昭所招揽的这3000死士,真的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吗?我觉得有可能不知道。
或许司马师只是平日里接济他们,关键时刻告诉他们,跟着他去干一票,可以加官进爵。如此诱惑对一个基层士兵或者平头百姓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这帮人肯定是一拥而上,至于是否知道是要对付曹家,我觉得他们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因为这事儿是谋逆大罪,是要诛九族的。
这些人可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去承担如此罪责,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过过小日子,不去招惹大麻烦的。真正肯跟着司马师造反的人,少之又少,基本都是亡命徒。
由此可见,这3000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忽悠来的。他们只知道跟着司马师干活,但是干什么活,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等到司马师把部队派遣到了前线以后,他们才知道对付的是皇帝和大将军。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不过事已至此,再想退缩,依旧逃不脱被灭族的厄运。因此只能死撑到底了,一旦达到了这样的结果,那么司马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3000死士,也是看在司马家的面子上,才愿意跟着干的。司马家族从汉朝开始就是士族大家,到了曹魏王朝,更是老曹家开创基业的奠基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谋反呢?
谁都不可能相信这件事,而且司马懿身居高位,司马师和司马昭等司马家的兄弟们,也在朝中担任要职。
这对于基层士兵和百姓来说,那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家族大人物了,跟着他们混你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人家这么大的家族,都不怕被灭族,你怕什么?
这就好比曾国藩到民间招兵买马的时候,人家只认他钦差大臣的头衔,你是不是还要拉着曾国藩的肩膀去问一下招兵干嘛呢?
所以说司马家族这么一块金字招牌,自然而然就吸引了不少人愿意给他们干活。倒不是说他们真的愿意造反,只是愿意相信司马家族罢了。
四、司马师当时的职位,很重要!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师做什么官呢?这个官职叫中护军,赵云、周瑜、蒋济、费祎这些著名人物,都曾经担任过中护军。
中护军在三国时期,手握兵权,几乎达到了该职位的权力巅峰。所以说司马师手里是掌握兵权的。因此他利用兵权在军队中阴养死士,这是很有可能的!
《晋书》里还有这么一个记载:
会赵王伦废贾后,诏遂以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领中护军。允性沈毅,宿卫将士皆敬服之。伦既有篡逆志,允阴知之,称疾不朝,密养死士,潜谋诛伦。伦甚惮之,转为太尉,外示优祟,实夺其兵也。
这里讲的是晋朝八王之乱的时候,司马家族内部矛盾大爆发。司马炎的儿子司马允,为了除掉独掌大权的司马伦,也曾经阴养死士。
那么当时的司马允担任什么职务呢?也是中护军!这么来看,一切都解释得通了,司马师利用中护军的职位,在军中培养了不少自己的亲信。
这些人平日里一直给朝廷干活,没少接受司马师的好处,到了关键时刻,愿意跟着司马师一起干。因此阴养并不是在暗处养着,而是偷偷地养着,相当于给他们一个兼职副业罢了。
总结:司马师成为了高平陵之变的干将。说实话,司马懿没有司马师的支持,很难搞定高平陵之变。那个时候司马懿已经把司马家的所有人,都捆绑在了一起。
如果成功了,大家就一起享受荣华富贵,一旦失败了,那对不起,大家都得承担灭门大祸。所以司马家的所有人都很积极。其中作用最大的就是司马师。
司马师这个人很不简单,在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昭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可是司马师一躺下就睡着了,这就是心理素质上的差距。难怪他能阴养3000死士了。
参考资料:《晋书》
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这件事,说句幽默一点的话,可能连这“三千死士”,他们在长安城里住的糊里糊涂,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是死士。
“养”字,大家可以理解,但这个“阴养”却是博大精深了。
也不是明养,天天带着身边显摆,哟呵,三千个保镖,大家敬而远之。也不是暗养,藏在自家地窖里,收到命令了才冲出来干活。
这个阴养就是让三千“死士”生活在洛阳城里,他们各有各的职业,看起来都是平民百姓,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身份,那就是“死士”。
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而且都聚集在一个城中,不说司马懿的心机多么深重,他这个儿子就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平陵之变前一晚,司马昭难以入睡,司马师心都放到了洛河底下,靠的就是这三千死士。但是三千人啊,这数量很有可能就是实指,他们怎么都“卧底”素质这么好,也没人多嘴一句,最后集结的时候默契地暴露身份。
真有这么高保密性、高演技的三千人队伍,司马一家何不如早点夺取天下?
其实看待这“三千死士”,真的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因素组成,三千人很多了,在古代已经属于一个精锐的小军团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其次,把这几千号人连接起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靠“利益”,结合组织+利益的角度再看,其实这阴养的三千死士没有这么玄乎,这里面还是司马师的攻心术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司马师,一个可以称“虎父无犬子”的传奇人物。
魏明帝驾崩后,曹爽与司马懿顾命辅佐曹芳,其实此时的魏政权已经落入了两大家族的博弈状态,曹爽嚣张跋扈,但是却无心篡位,司马懿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一切皆有可能,显得很怂,但是野心最大。司马师作为司马懿长子,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阴狠,更是个天生的政治家,早年潇洒君子,一表人才与夏侯玄、何宴齐名。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
其中夏侯玄通玄学,而何宴更是集美貌与才华一身,都是当时的顶尖才子,可见司马师的起步就不低。
不过若是真的以看待“何宴”这种“比女人还漂亮的男人”的目光去看待司马师,那可就是诋毁了司马师,除了外表之外,司马氏有着一颗不逊色于司马懿的野心,最重要的是,他把这种想法隐藏得很好,当司马懿被曹爽打压的时候,司马家一家子都很沉默,仿佛老实人一样被欺负,但实际上,司马师连“三千死士”都埋好了在洛阳城。
后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知道司马昭带人杀了曹髦,使曹魏彻底没有崛起的机会,为晋朝的建立打下铺垫,但实际上,当年司马懿的高平陵之之变,压根就没带司马昭玩,司马懿起事全程都在和司马师沟通: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最无语的是,司马懿还最后关头才告诉司马昭,把司马昭吓得一整宿没睡,熬夜带着黑眼圈政变,也不知道父子俩是多么看不起司马昭。
司马师的杀手锏是“三千死士”。
高平陵政变那一天,曹芳带着曹爽出去盗墓,司马家一家子立马封锁了洛阳城,还把重要的军权,官职全部换人,这就是高平陵政变,但实际上,高平陵政变更像是一场和平演变,但演变不是为了篡位,只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司马师在政变的时候出的这招让大家冷汗直冒,无缘无故洛阳城多了三千死士,这换谁谁都会怕,也不知道司马师有没有和司马懿说过这三千死士,要是没说过的话,司马懿估计都吓得一跳。安排卧底不可怕,但是你安排三千个就很过分了,这就有一种,除了将军以外,其余士兵军官都是卧底的荒唐感。
可其实细细想来,司马师的这“三千死士”,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史料记载是,三千死士,散于人间,而他们是忽然蹦出来的,在此之前,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原来是死士。
前文说到,其实这三千死士的集结,本质是一场组织+利益的表象。
首先我们知道,高平陵政变中,几乎没有流血事件,曹爽最后是自己乖乖被抓,把别人的哭劝当放屁,自己自投司马家落网。而这三千死士,其实他们负责的工作也很简单,负责镇场子,类似于当雇佣的保镖。
因为本来危险就小,司马师在安排这三千人的时候,可能真正核心的死士也不过才100个,甚至五十个,而这核心的少数人,才是组织起这三千人的关键,其实,这就是组织。
司马师给这三千人安排到洛阳城,或者又是在洛阳城本地让手下的人召“死士”,当时宣传的时候可能不是招聘死士,就是类似于便衣保安一样的东西,你说让这三千死士全都光鲜亮丽地开店当老板,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让他们开店当老板,说不定他们就会喜欢开店做老板的感觉了,谁还当死士,脑子没病的都会背叛司马家。
所以这“三千死士”,很有可能都是一些河道码头,搬运工,酒肆伙计之类的底层人物,这类人有一种特点,只要给钱就干活,不威胁生命安全,受点伤也可以。
这其实就和去叙利亚打暑假工是一个逻辑,工资高,补贴高,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会死。
然后司马师手下核心的一些真正的死士,就去去有效地联系这批人,可能这批人到了政变那一天,都不知道自己居然是在参加政变,可前面也说了,这场政变压根就没流血,心理战更强于肉搏,这群“死士”听到召唤,换上装备,可能戴上面巾就出发了,感觉就好像黑社会集结一样。
只要没有发生搏斗时间,谁拿把砍刀对峙都是看起来最狠的,是龙是虫真的只有砍起来的时候才知道。
说起来没动手,但是这“三千人”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震慑。
司马师给人一种极为深不可测的感觉,第一张底牌就是这“三千个”临时工,而实际上,司马师到底还有多少后手我们也是不知道的,因为曹爽很快就投降了,说不定司马师还安排了第二计划,第三计划,因为司马师就是一个比他父亲还要可怕,心思更为深沉的人。
但回到三千死士的问题上,可真的别太神化这三千死士,如果政变当天发生了大面积临时工死亡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三千死士”反而会变成司马家的祸端,可能就有死士大喊:
“不是说好了不死人吗,这可不行啊,要加钱”
可问题是司马家早就计划好了,几乎就不可能发生战争,这也是司马懿一开始就占领曹爽的军营的重要原因。
三千死士,就是“组织+利益”结合的心机产物,给别人看到的,却是一个可怕至极的司马家的能量,但实际上,三千个悍不畏死,忠诚的死士,这布置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军队尚有不战而逃,把家国摆在他面前都能选择放弃,更遑论三千死士,说实在的,司马家在东汉末年、三国的历史上,有可能收获这么多死士种子,只忠诚于司马家吗?
显然是不现实的。
司马师是厉害,但是不会真的强到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阳,而朝廷无人知。如果真的是这样,司马懿就早可以登基了,毕竟这条件比当年老东家曹操劫持了汉献帝更好得多。但后来司马懿死后,司马师自己都为了晋朝的根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历史总有让人学习的魅力,司马师这一招“人海战攻心术”,的确是历史上计谋的重要的一章。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事儿发生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看起来很玄幻,其实在当时来说并不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3000死士,并没有对政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真正的胜负手还是司马氏通过权谋和政治手段,迅速掌握了中军。
说回养死士的问题,司马懿本人在曹真死后,成为曹魏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无论是北伐公孙,还是西灭孟达, 还是西拒诸葛, 他都作为一个重要的救火队员,在战场上驰骋,也就是威望非常之高。
而他的儿子司马师,也曾被他安排在中军之中,担任护军,两年左右被免。
曹魏的军事制度,分为三层,核心层为中军,外层为外军,最边缘为州郡兵。
中军和外军都是世袭兵户,战斗力、装备均为最强,为了控制这些士兵,他们的家口,都在曹魏的都城集中居住,之前在邺城,之后在洛阳。
曹丕在位迁都洛阳,为了增强首都防御力量,迁徙冀州士家(兵户)十万家到洛阳,可想而知,这十万家军人家庭,全部都在洛阳周边,乃至城内居住。
而外军,则又分几大集团,一处为许昌,一处为淮南,一处为长安。
其中许昌兵力最重,后在邓艾的建议下,迁移五万户到淮南淮北,也就是东移了。
这些邓艾的屯田旧部会有多少人被拉入司马氏的集团里?
而邓艾也好,石苞也好,都是司马懿这个朝廷高官在寒微中推荐选拔出来的人物,邓艾是屯田小吏,石苞是长安卖铁之徒,可见出身之低。
这俩人是成名角色,那么,以推荐引用人才著称的司马懿,又有多少没有成名的门生呢?
另外,司马师本人属于非常厉害的社交核心,也在他的二代圈子里,大量结交勋贵子弟,同时也重视有才华的人。
也就是说,司马懿父子两代, 即使不用什么旧部的部曲,只把他们家门私恩交结的人凑一凑,也就不止3000人了。
至于这些人的藏匿,呵呵,洛阳的十万士家居住,有多少是司马氏门下?
可不“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
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因为朝廷大臣普遍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所以司马师的作为他们会帮忙遮掩,有朝廷大臣站台,“阴养死士三千”而不被发现就很正常了。
曹睿死后,司马懿、曹爽同为顾命大臣。司马懿是朝臣的代表,曹爽是宗室曹家人的代表。曹爽重用曹氏亲友,把持朝政,曹爽一党中,何晏是曹操的养子,丁谧是曹操同乡兼好友丁斐之子,毕轨是曹睿的亲家,夏侯玄是夏侯氏之子相当于曹家人,曹爽一党的性质是曹氏宗室把持政权,这引起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满。
而曹爽对朝廷大臣也心黑手很,曹操时代的谋士蒋济身为护军将军,掌握禁军军权;高柔身为廷尉,掌握司法大权,都被调为三公,虽然地位尊贵,但是职务清闲。掌管选举的卢毓被罢官,曹睿留下来辅佐曹爽的孙礼因为跟曹爽意见不合,先被外放后被罢官。可以说曹爽一党横行无忌,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司马懿还有一定实力,是扳倒曹爽的希望。司马懿是托孤大臣,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务,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掌握了部分禁军,加上司马师散养的三千死士,司马懿是朝廷大臣翻盘的唯一机会。
所以朝廷大臣普遍支持司马懿搞政变,不让曹爽继续把持政权。“高平陵之变”是诸多朝臣一起发动的,只是推司马懿为首而已,因为有这么多朝臣支持司马家,所以对于司马师散养死士一事,他们必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司马师自己行事也比较缜密,这死士才养得悄无声息,最后在政变中发挥了作用。
高平陵之变,司马家只是朝廷大臣里带头的,只不过完事以后利用这个机会独揽大权,开始了化家为国的历程,让大家误以为高平陵之变是他们谋朝篡位的活动了。
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所依赖的力量有两支:一支是反对曹爽专权的朝廷元老,另一支就是长子司马师秘密培养的三千死士。史书上记载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在全国戒备最森严的地方——魏国的首都洛阳,为什么司马师养了三千死师还能做到“众莫知所出也”。
我们从这句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来看,司马师并不是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一支私人武装每天训练,这样做肯定是找死,曹爽正愁没把柄彻底扳倒司马家。司马师是“阴养”,怎么个“阴养”法呢,“散在人间”。
司马懿作为抗击蜀国大军的元帅,掌握权几十年自然会有很多追随者。而且这些追随者很多都是高级将领,后面司马懿虽然被剥夺了军权,但是追随他的这些高级将领仍然掌握军权。而这些追随司马懿的高级将领也会有一些追随者,就跟现在的三级分销一样,通过自己的追随者控制三千死士完全不成问题。宋朝后期的武将调动频繁就是为了防止司马懿这种情况出现。
宋朝有过“杯酒释兵权”,予功臣元老以田宅土地,黄金万两让他们交出兵权。司马懿也属于这种情况虽然没了兵权,但是国家每个月都会给他花不完的钱财。司马懿就让司马师用这些钱财犒劳自己的追随者,也就是阴养的三千死士,让他们生活无忧。当然司马师不会告诉他们我养着你们是为了以后谋反,就连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昭也是政变前一天才知道父亲和哥哥明天要谋反的,为此吓得一夜都没睡。三千死士也是一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司马家保他们大富大贵,生活无忧,关键时刻他们就得力挺司马家。
能力超凡,雄才大略的人往往都会有大批追随者,图的就是某日能升官发财,甚至封王拜相。当然失败了也跟着一起毁灭!
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阴”,一个是“养”。司马师要做到这两点,都离不开父亲司马懿的支持。
先说说“养”。
司马师的死士,相当于黑社会老大手下的小弟和打手,需要的时候可以为老大撑场面,干脏活,极端的时刻,敢于为老大去死。
做为交换,老大要在经济上给他们一份足够体面的收入,最起码可以养家糊口。同时又要给他们提供强大的庇护,并对他们的未来有所许诺。
那么,司马师在经济上有没有能力豢养三千死士呢?他是散骑常侍,后来做了中护军,相信收入并不太高,他自己没有足够的财力。
而司马懿在朝廷享受的各项特殊待遇当中,有这样一项:“嫁娶丧葬取给于官。”什么意思呢?就是司马懿家里一切大事的花费,都由国家来承担。所以,司马师完全可以放手去花钱养死士,再由父亲承担这些费用,而最终还是转嫁给国家。
再说说“阴”。
司马懿深谋远虑,城府极深。他早就要对曹爽动手,而且只与大儿子司马师商量过此事,连二儿子司马昭都瞒着。
所以不难想见,司马师在外面秘密培养自己势力的时候,一定也极为小心。他应该是通过自己的亲信,层层发展死士。这些亲信和死士当然不知道司马师的计划,司马师只要求他们能够效忠他,关键时刻能够为他拼命。
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幼主,共执朝政,他们代表了当时最强大的两股政治势力。所以,司马师发展自己的私人武装,只要能瞒住曹爽一方就可以,其他的人就算知道一些底细,也绝对不敢说出来,去冒犯强大的司马家族。
所以,偌大的洛阳城虽然戒备森严,司马师还是能够秘密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