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认为中行说叛汉投匈的,我看是没搞清楚状况。不是他背叛汉朝,而是汉朝背弃了他。好好的文景之治,不是说好与民休养生息的吗?为啥还有大汉朝的人,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匈奴去当奴隶呢?

很不凑巧的是,中行说就是这帮奴隶中的一个。由于刘邦白马之围以后,确立了和亲政策,使得汉朝时常都要送一些“公主”到匈奴去。

这些女人一般都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就是这么现实,皇家女子谁舍得送呢?他们如此糟践老百姓,最后老百姓还得拍手叫好,称赞和亲是最划算的买卖,为啥?这叫识大体,顾全大局!

其实和亲压根就没能解决汉匈边境问题,匈奴人没粮食的,照样还是得南下抢掠。汉文帝上台后,觉得匈奴人继续南下,那是因为他们认定汉朝没有诚意,没有派过真正的皇族女子来匈奴。

因此汉文帝就犯了浑,还真的派了个诸侯王的女儿去和亲。当然了,自己的女儿也是不可能派去的。这对匈奴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

翁主去和亲的时候,会携带大量陪嫁,这里面除了金银珠宝外,还有就是男女奴仆。中行说也就被安排在其中。

中行说虽然是宦官,但是这哥们很有骨气。他拒绝前往匈奴,并且表示:如果你们非要让我去的话,我会用一生的时间,给大汉朝制造麻烦!

一个小小的宦官,说出这种大言不惭的话来,当然没人在意。不过中行说却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跟着翁主去了匈奴。那么中行说是怎么做的呢?

一、树立匈奴人的民族意识。

别看中行说是个宦官,这哥们好像什么都懂一样。他到了匈奴以后,立刻就投奔了匈奴单于。老上单于十分重视中行说,毕竟他身边就缺个识文断字的人。

中行说表示,千万不要依赖于汉朝,匈奴人一定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一旦匈奴真的贪恋上汉朝的衣服和食物,那么将来总有一天,匈奴会灭亡。

此外他还诚恳地说明白了一个事实,匈奴人口总数也就汉朝一个郡那么多,而且汉朝只需要拿五分之一的财富,就能彻底买断匈奴。

这可把老上单于给吓坏了,于是老上单于将好的布料做成衣服以后,故意让大家穿着它们在荆棘中纵马飞奔,磨出点洞来才有匈奴人的模样。

还有就是和亲顺带送来的食物,也都被丢弃,以此表明自己是个堂堂正正的匈奴人。一个汉朝宦官,帮匈奴人树立了民族意识,就问你这件事扯不扯。

二、帮匈奴人统计各种数据。

虽说匈奴战斗力强悍,美其名曰也算个国家。可是这个国家跟原始部落其实没什么分别,因为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统计方法都不会。

中行说得知以后,表面上唉声叹息,内心却狂喜不已。为啥?因为匈奴人不懂的,他都懂,这么一来,匈奴人不就要好好重用他了吗?

于是在中行说的帮助下,老上单于和他们的下属们,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统计方法。而且他们还学会了分门别类,有利于匈奴的统一管理。

连自己有多少资本都不知道,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中行说又帮了匈奴一个大忙,这回匈奴人见着中行说,都得竖起大拇指。

三、在汉朝面前,树立匈奴单于的地位。

领袖是一个民族的领头羊,是民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想让匈奴人变得自信起来,树立单于的权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当时汉朝皇帝送来的书信,是写在一尺一寸的木牍之上的,因此中行说劝说匈奴单于,以后给汉朝皇帝回信,一定要用一尺二寸的木牍。

此外汉朝皇帝写给匈奴单于的书信开头,都会写着:皇帝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平安。中行说觉得这地方也得压他们一头,于是让单于写回信的时候,开头写着: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单于恭敬地问候汉朝皇帝平安。

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一条,那就是显示匈奴单于比汉朝皇帝要高一等的感觉。这么一来匈奴人将会更加有自信心。

四、帮助匈奴人与汉朝使者辩论。

汉匈之间,常常会有使者往来。因为匈奴人总是侵占汉朝边境,所以汉朝这边常常会主动派遣一些使者过来交涉。因此免不了会产生辩论的情况出现。

  • 1、关于孝顺这件事。

汉朝是以孝道治天下,尤其是汉文帝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大孝子。后来的汉景帝对自己的老母亲窦太后也十分孝顺。

所以汉朝使者就很不理解一件事,为啥匈奴人好吃的好喝的,都给年轻力壮的人,老人却要忍饥挨饿?这不是违背孝道吗?

匈奴人自己不知道咋解释,中行说表示:匈奴的老人需要靠年轻力壮的人去保护他们所以自然年轻人要吃的好一点。反观汉朝在这一点上虚伪得很。

  • 2、关于寡妇的问题。

汉朝使者不能理解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匈奴的女人在死了丈夫以后,并不会守寡,而是会嫁给自己的小叔子,或者嫁给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未免有些违背伦理了。

匈奴人都懵了,他们觉得这不是应该的吗?毕竟他们实行了很多年这种习俗了。可惜他们不会辩解。

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皆从此类。---《史记》

因此中行说又表示:匈奴人这么做是为了保证自己种族的延续,他们生活条件艰苦,一个女人没有丈夫很难生存下去。而且这么做,可以保证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汉朝人虽然虚伪地不愿意这么做,却也导致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难道不是吗?

总结:个人觉得中行说这个人,也是时代的悲剧。

从汉朝的角度来说,中行说这家伙是个十足的大坏蛋!为啥?因为他身为汉朝的人,居然一直帮匈奴人跟汉朝对着干,你说坏不坏?

但是我们回头看看,其实也是汉朝先对不起中行说这样的普通人。凭什么皇族子弟不该为汉匈关系作出牺牲?凭什么每次送去匈奴的女人,都是汉朝的普通女子?难道人家不是爹生娘养的吗?

还有就是中行说这样的仆人,人家已经是宦官了,这命运算是够凄惨的了,为啥还要把他送给匈奴人蹂躏呢?所以中行说的内心其实已经被这种遭遇所扭曲了。

不过中行说的报复,说到底也没有报复在汉室皇族身上,最后受伤的还是汉朝的普通老百姓。因为戍边的军队是老百姓,住在边境的还是老百姓。中行说怂恿匈奴南下,伤害的当然还是老百姓了。

参考资料:《史记》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电视剧《汉武大帝》展现了一个汉奸中行说的嘴脸,因为汉民族从汉朝算起,所以,有人称中行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

中行说,姓“中行”,名“说”(音“月”)。中行是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姬姓。晋文公时期改三军为“三军三行”(所谓的六军),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将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因为官居中行主将,后人以“中行”为氏。荀林父死后的谥号叫“桓”,所以后人称其为“中行桓子”,是中行氏的第一代先祖。

所以,中行说的先祖有着辉煌的历史。中行说本人的身世不明,他出身于燕地,因何被阉入宫史书未交待。从后来的表现看,他算得上有见识的读书人,所以他很可能是士族子弟。

跟电视剧不同,正史中的中行说,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他的事迹也是在这个时期。

汉文帝六年,冒顿单于去世,老上单于即位。按照匈奴人的贪婪秉性,又找到借口勒索大汉了:为了重申汉匈友好,老规矩,嫁一位公主过来和亲吧。

自高祖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汉廷与匈奴达成和亲协议,虽然公主嫁了,可事实上匈奴人的劫掠就没停止过。如果不嫁,匈奴人立刻兴兵,嫁了,能安宁一段时间,大汉被迫饮鸩止渴,不断地给匈奴人送“公主”,送赏赐品。

当然,所谓公主不可能是真的,一般都以宫女冒充。匈奴人也不在乎,他们更看重的是“嫁妆”。大概为了表示诚意,这一次汉文帝下了点血本,将公主的“成色”提高了许多,以宗室女封公主,比宫女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公主出嫁就得由一群陪嫁人员,包括保姆、宫女和宦官。当然,这些人跟公主一个命运,以后终生不得回汉朝。所以,谁也不愿意陪嫁,草原的生活环境,哪是长安的繁华可比,何况他们住惯了富丽堂皇的皇宫。

中行说不幸就在名单中:

“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

中行说明确表示不想去,可这种事那容得下一个宦官挑挑拣拣,你不想去别人也不想去呐。面对强制命令,中行说放出狠话:“如果一定逼我去,我一定会成为大汉的麻烦。”

他的话也没引起任何人的重视,估计也没人想象得出,一个宦官,能掀起多大浪?发泄发泄心中不满而已,都要上路了,也没人跟他计较了。就这样,中行说陪嫁到了匈奴。

没想到,中行说一到匈奴,立刻投降了匈奴,从此走上了与母国为敌的汉奸生涯。可见中行说报复心很强,他觉得自己被祖国抛弃了,所以,就选择投靠敌国,从此终生报复母国。

在汉宫中,像中行说这种读书的人不少见,所以显现不出他的才能,但是匈奴不一样,这是一群成天跟野兽打架的野蛮人,从来没近距离领教过文化的魅力。中行说一出现,老上单于一看,哇!哥哥你太有才了,I服了U。

中行说到底展现了哪些才华,以至于老上单于对他信任有加呢?

一、教会匈奴人分类统计管理法

匈奴人落后到让人笑掉大槽牙。举个例子,比如你问负责放牧的,咱们有多少只牲畜,他会张口报给你。你要是再问,有多少头羊,多少头牛?他就得又是手指头又是脚指头地扒拉半天,也算不明白。你如果还想问,牛有多少头公的,多少头母的?一岁牛几头,二岁牛几头......他就得敲碎脑袋。

当然,如果你让他们记录下来,他们更是大眼瞪小眼。

这些事对中行说是小菜一碟,从他来了以后,匈奴人学会了分类管理,学会了数学计算,并由此建立了人口、牲畜、财产的档案管理。

今天我们知道,这些分类管理是生产作业,和生活安排的基本工具。那时候的匈奴人活得就那么“实诚”,连自己家的余粮够活几天都算不过来账。

二、让匈奴人正确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匈奴人看到汉人送过来的布帛、美食,眼睛都绿了。那衣服既精美又柔软,穿在身上舒服贵气。林林总总的美食,对吃惯了牛羊肉的匈奴人来说,真是大饱口福,他们哪见过这么多品种繁多的美食。

中行说对他们当头棒喝:扔掉这些东西,千万别丢了本民族的东西!

中行说告诉他们,匈奴所有人口加起来上不足汉朝的一个郡,匈奴人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也不低汉朝物产的十分之二。如果匈奴人习惯了汉人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汉人的服装和食物,那就糟了,汉朝只需要十分之二的物产,就买了整个匈奴。

中行说用这种最朴素的例子,告诉单于,本民族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要灭亡。咱们骑马穿兽皮,是因为皮衣服适合草原马背民族,我们吃牛羊肉,是老天赐给草原民族强健的肌体。失去这个传统,匈奴人还叫匈奴人吗?匈奴民族还能存在吗?

三、帮匈奴人建立民族自信

为了帮中行说建立自信,他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在“国际交往”中妄自尊大,压人一头;二是污蔑践踏汉文化,抬高匈奴文化。

1.“国际交往”中妄自尊大,压人一头

汉朝给匈奴的国书,竹简长度一尺一寸,中行说让单于给汉朝的“国书”,竹简要长一些,一尺二寸。信函所用印封,也比汉朝大一圈。

汉皇给单于写信,开头会用一句:“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平安”,中行说让单于回信的开头,加上一堆修饰词:“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平安”。你们汉朝不是所天命所归吗,我们也是。

汉朝会在信中说,馈赠匈奴多少礼物,中行说也很“大器”,也要加上馈赠汉朝“几条羊腿,几个牛角”。

总之,我大匈奴不比你汉朝低,还要压你一头。

2.污蔑践踏汉文化,抬高匈奴文化

汉朝使节曾经跟中行说,就汉匈文化问题进行过争辩,只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孝顺

汉使说匈奴人不尊敬老人,有好吃好穿的不给老人享用,是为不孝。

中行说说,我们之所以把最好的留给青壮年,是因为老人年老体弱,不能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年轻人吃好穿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你们汉朝的士兵出征前,父母不也会把家里最好的衣食,拿出来给上前线的男人嘛。这怎么能说是不孝顺呢。

②关于乱伦

汉使指责匈奴人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嫂,是为乱伦。

中行说理直气壮,我们这个习俗是为了保证种姓纯洁,看着乱,但是一个种姓血脉的纯洁性却得以保留。不像你们汉人,假正经,是不娶父兄的妻子,但是亲缘关系疏远,自相残杀,甚至经常改姓。

他一个宦官,说这事不知道哪来的这么多感受。

③关于礼节

汉使指责匈奴人不戴冠服,没有君臣上下尊卑。

中行说再次指责汉人虚伪假正经,说匈奴人讲求简易,没有繁文缛节。汉人虽有礼节,往往礼仪凋敝,上下埋怨,还不如匈奴人管理起来方便。

④关于耕战

中行说还说,你们汉人老百姓平时耕种,修建城郭以自卫,可事实上一到战事爆发,却都不会打仗。在土房子里住惯了的人,哪比得上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善战?

总之,中行说有理嗓门大,无理辩三分,使劲给匈奴人打气,铆劲贬低践踏汉文化,仿佛只有这样,他那身汉人的皮囊,才可以彻底蜕壳。

四、唆使匈奴人与汉民族为敌

中行说最可恨之处,就是他不断唆使匈奴单于劫掠汉境。他曾经恶狠狠地对汉使说:你们给我们送来的棉絮布帛、稻米粮食,数量一定要够,质量一定要好。如果出现数量或质量问题,你们就等着秋天庄稼成熟后,我们的骑兵去践踏你们的庄稼!

完全一副心理扭曲的奴才相!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在中行说的挑唆下,发动十四万大军入侵朝那、萧关一带,他们杀害地方官员,劫掠汉民,大肆掠夺人口和牲畜,烽火直逼甘泉宫。这次入侵为时一个多月。

此后数年,匈奴人年年入侵,从辽东到北地,数千里漫长边境,横遭涂炭,光代郡、云中一带,百姓伤亡一万多人。

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后元二年,汉匈双方再次和亲,总算又争取到了四年的和平期。

四年后,老上单于死,其子军臣单于立,汉朝与匈奴再度和亲,中行说又侍奉在军臣单于身边。至于这个汉奸后来的情况,史书未作交代,从此这个小丑消失在草原的马粪堆里。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中行说看似投靠匈奴,其实更像是内应,他在匈奴做的事情,不仅没有损害汉朝的实际利益,反而对汉朝有利。

当了解了中行说的一生,你会发现,匈奴只不过是他实现目的的工具罢了。

中行说此人,颇有文采,然而却得不到重用,最终选择给自己来一刀,入宫当了宦官。

他做宦官,不是为了谋生,应该是想要效仿秦朝的权臣赵高,换条路子入朝为官。

在汉朝,想要做官,有没有本事倒是其次,首先你要有关系、有路子。

因为朝廷选拔官员只有两条途径,要么从功臣集团或者宗室子弟里选拔,要么就是有达官贵人举荐人才。

前者占据了朝廷大部分位置,剩下的位置才由后者来补充。

很显然,中行说没有路子,既不是出身于权贵世家,也不认识达官贵人,因此空有才学,就是做不了官。

不过他从赵高身上看到了希望,赵高就是靠入宫做宦官起家的,最后却抓住机会,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臣。

于是,一心想要当官的中行说,就这么成了宦官。

然而,他运气够差的,还没等到机会被汉文帝赏识,他就被当做礼物送人了。

当时,匈奴是汉朝最大的外患,经常纵兵劫掠汉朝。即使是英武的汉高祖刘邦,也没能解决匈奴的问题,最终只得选择与匈奴和亲,来稳住匈奴。

所谓和亲,就是汉朝将“公主”送到匈奴,与匈奴单于联姻,这样大家都是亲家了,也就别打仗了。

当然,匈奴不会仅仅因为“美人计”就停手的,主要还是汉朝给的嫁妆非常丰富,不仅有大量金银财宝,更是有很多匈奴人继续的生活用品。

说白了,这和亲其实就是拿钱买平安。

然而即使如此,匈奴依然偶有犯边劫掠。

“公主”出嫁,自然要有大量随行人员,这些人也算是“公主”嫁妆的一部分,而中行说不幸的被选为了这种嫁妆。

中行说可是一心想着当官的,自然不愿意去匈奴,那地方鸟不拉屎的,有什么好去的?

于是他向负责此事的官员抗议,表示死也不去匈奴。

在那些官员看来,区区一个宦官,根本没资格挑东挑西的,一口回绝了他的要求,强行将他送到匈奴去。

中行说自然不甘心,于是扬言道:如果将他送到匈奴去,他必定成为汉朝的祸患。

所有人都没把他的话当回事,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官。

不过这中行说是说到做到,他一到匈奴,就投靠了匈奴单于。他先后受到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的重用,在匈奴拥有很高的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汉朝君臣都认为他叛汉,这也使得中行说在历史上的名声很不好。

然而,当我们看看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就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中行说做的第一件事,是怂恿单于恢复匈奴的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上,拒绝汉朝食物,回归匈奴传统食物。衣着上,拒绝汉朝的衣物,鼓励穿匈奴的服装。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怂恿匈奴单于当众将汉朝的食物丢掉,以凸显汉朝的食物不如匈奴的。还有穿着汉朝的缯絮衣物,骑马在荆棘丛中狂奔,来凸显汉朝的衣物不如匈奴的结实。

他表面上对匈奴单于的解释是:如果匈奴人过于沉迷汉朝的东西,那么汉朝只需要拿出20%的东西,就能够收买整个匈奴,到时候匈奴单于的命令就没人听了。

这套说辞,颇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味道,从匈奴单于的利益出发,让他做出对汉朝有利的事情,实在是高明。

匈奴单于如果按照他说的去做,必然降低匈奴犯边次数,同时削弱匈奴人的战斗力。

要知道,匈奴之所以是汉朝的心腹大患,主要在于匈奴经常犯边劫掠汉朝的财物。

其根本原因在于,草原上物资匮乏,匈奴无法自给自足。

而一旦匈奴人恢复过去的生活习惯,对于汉朝物产的需求将大幅降低,那么自然犯边劫掠的需求也减少了。

这对于汉朝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同时,匈奴人恢复自己的传统饮食习惯,那么其食物来源只有肉类和奶制品了,长期吃这些东西,会导致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以至于消化不良,据说还容易便秘。

匈奴士兵隔三差五肠胃不舒服,其战斗力自然有所下降了。

中行说做的第二件事,是教匈奴人算账。

中行说传授匈奴人分条记事的方法,将所有物资按条目分类,然后分别核算库存。

没错,匈奴人连算账都不会,是真的惨。估计每次汉朝和亲送嫁妆的时候,都是汉朝说多少就是多少,匈奴人自己根本算不清。

在不会算账之前,匈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剩下的物资够用多久,时刻担心物资不够用了。不够用怎么办?只能去汉朝劫掠。

而当匈奴人学会算账后,匈奴人很多时候就会发现,物资够用,不用去汉朝劫掠。

这样,自然而然地减少了汉朝的损失。

中行说接下来做的两件事,都是帮匈奴单于找回面子。

首先,是传授匈奴单于“精神胜利法”。

当时,甭管匈奴和汉朝私下如何争斗,但是在明面上,双方是“亲家”关系,即使是做做样子,也要显得一团和气。

因此,匈奴单于和汉文帝经常有书信往来。

汉文帝给匈奴单于写信,都是使用长度为一尺一寸的木条。

中行说教匈奴单于使用长度为一尺二寸的木条,给汉武帝回信。将印章和封泥也做大一号。同时还将匈奴单于名字前的称号加多加长。

总之,就是让匈奴单于在形式上压过汉文帝一头。

为此,匈奴单于还洋洋得意,殊不知,只有没实力的人才会做这种无聊的事情,纯粹是自我安慰罢了。

其次,是和汉朝使臣辩论。

当时,汉匈双方除了书信往来外,逢年过节的,还会派遣使臣互访。

由于双方关系实在不好,因此每次互访都成了双方的另一处战场,不过他们比的是文斗罢了。

我们都知道,匈奴根本毫无文化可言,文斗基本上就是汉朝单方面碾压匈奴,匈奴单于每次都被气得高血压发作。

有一次,汉朝又派使臣出访匈奴,匈奴单于为了一雪前耻,派出了中行说。

汉朝使臣表示,匈奴不尊重老人,把好吃好喝的都给了年轻人,老人有时候甚至要忍饥挨饿,没有大国风度。反观汉朝,提倡孝道,老人吃得好穿得好,匈奴应该多向汉朝学习。

中行说则回击道:双方国情不一样,草原上不止匈奴一股势力,各势力间竞争激烈,因此战争才是匈奴第一大事。

在匈奴,好吃好喝的给年轻人,是为了让他们有力气上战场,保护老人,保护自己的家园。

反观汉朝,每次遇到战事,老人还不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给要上战场的年轻人?

汉朝使臣无言以对,于是转移话题,说匈奴人生活混乱。兄长死了,他的妻子会嫁给弟弟,如果弟弟都死了,那么就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系太混乱了。

中行说表示,草原上条件艰苦,又时常有战事。一旦丈夫战死,妻子很难独自生存下去。匈奴的做法是为了保住女子的性命。

而且此举还能加深亲属间的关系,使得匈奴充满亲情。

反观汉朝,关系是梳理得很清楚,但是亲情也淡了许多,这方面还不如匈奴。

汉朝使臣被中行说说得哑口无言,干脆闭口不再说话,这次文斗,是匈奴赢了。

这两件事,看上去都是匈奴占了便宜,匈奴单于很有面子,其实真正获利的却是汉朝。

匈奴犯边,看上去都是为了劫掠,但是有的时候,真实原因是匈奴单于要立威。

匈奴看上去是一个势力,其实是由大大小小的部族组成的联盟,匈奴单于的地位并不稳固。汉朝经常在文化方面碾压匈奴,使得一些人借此质疑匈奴单于的能力,匈奴单于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战争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罢了。

也就是说,汉朝自以为是的文斗,其实增加了匈奴犯边劫掠的次数。

而当匈奴人觉得自己在文化方面占到上风后,出兵汉朝的需求自然减少了,汉朝受到的损失自然也就减少了。

所以,从实际利益考虑,其实是汉朝赚了。

那么,中行说做了这么多,他到底图个什么呢?

很简单,他还是想回汉朝做官。

中行说做了这么多事情,其实就两个作用,一方面是显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刺激汉文帝。

中行说这行为,就有些像分手的情侣,被甩的一方总希望用各种方法让对方后悔,最好能回心转意。

所以,中行说是希望汉文帝后悔当初将自己送到匈奴,进而对其进行招揽,授予高官厚禄。

毕竟,中行说为了这个目的,可是狠心给了自己一刀。不实现目的,那一刀就白挨了。

至于匈奴单于的器重,他根本看不上。匈奴那地方,又穷又破,匈奴贵族过得还不如汉朝的地主。

即使是匈奴单于,过得也就比汉朝的县令强些,还不如汉朝一个郡的太守。

因此,匈奴的生活对他毫无吸引力。

所以,中行说在匈奴的时候,看上去为匈奴做了很多事情,结果都是虚的。汉朝实际的利益并未受到损害,因为他还想着回到汉朝,享受荣华富贵。

其实,中行说就是时代的悲剧,他可谓是生不逢时。

他有才华,却没有步入仕途的机会,无奈之下做了宦官,却又被送去匈奴。

可以说,是汉朝自己塑造额中行说这个叛汉者,如果不是汉朝一意孤行要把中行说送到匈奴,他也不会为匈奴效力了。

说到底,这一切其实是汉朝自作自受,不能怪中行说。

好在中行说只是把匈奴当做工具,他心里思思念念的还是回到汉朝做官。因此他并未损害汉朝的实际利益,甚至他的所作所为对汉朝反而更有利。只是不知道,下次再发生类似事情,汉朝还能不能这么走运了。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中行说,西汉时期人物,可能大家看到这个名字都觉的有些奇怪,会读成zhong xing shuo,其实是错的,应该读成zhong hang yue,"中行"是姓氏,"说"是名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春秋战国时"中行氏"起源资料,这里不多说了!下面我就来说说为什么中行说是汉朝第一汉奸,以及他为什么要出卖汉朝吧!

一、历史背景

大家都知道白登之围吧,当时匈奴有一个叫冒顿单于的,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差点没出来,后来刘邦之后就通过和匈奴和亲的办法,来维持着边关稳定!过了很多年,强大的冒顿单于终于死去,他的儿子稽粥成为新的单于,称为老上单于。

这时汉朝的皇帝是汉文帝,为了边关稳定,决定再派一位皇族公主嫁给这个新单于,但是需要找一位能当和亲的附属品做为陪嫁,陪着公主一起去,精挑细选终于找到了燕国人中行说!

二、投降匈奴

中行说听到后,真的是不想去的,要知道去了以后,就回不来了,永远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大漠中吃沙子了!于是他找到汉文帝说自己不愿去,不想离开汉朝,不要强迫他这么做。皇帝肯定不会同意的!这不是他说不去就不去的!中行说也明确表态:“如果非要让我去匈奴,将成来你们一定会后悔的。”但当时谁也没当回事,汉文帝也不在意,于是中行说到后,就决定投降匈奴单于,单于特别开心,认为这个人有才,一定会对匈奴有帮助的,这是汉朝的大礼物啊!后来,老上单于去世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成为新的单于,中行说从此开始全心辅佐军臣单于!

三、出谋划策

当时,匈奴边关还是和汉朝有交易的,大漠之中产出少,就要通过交换来换取汉朝的物品,他们喜欢的是汉朝衣服、食物,中行说对单于说:“匈奴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衣服和食物跟汉人不一样,可现在如此依赖汉朝物品,就会慢慢的被汉化的,如果跟他们一样了,到时我们一点优势也没有了,还怎么打汉朝”单于觉得他说的对!中行说又开始教匈奴人数数,来记录人口和牲畜。匈奴人因此也慢慢变聪明了!后来汉朝送给单于的书信,用一尺一寸木牍,中行说就劝单于用一尺二寸的木牍回信给汉皇帝,并在开头语写得很傲慢!因当时匈奴国力强盛,汉朝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受此羞辱。

四、反驳汉使

匈奴人一直都重视年轻人,轻视老人,这是跟他们的风俗分不开的,有一次汉朝使者来了,说匈奴人轻视老人,中行说反驳说到,匈奴人知道战争最重要,老弱人都会把美食给年轻的人,这样才能保卫自己,父子才能相互保护!

汉朝使者又说匈奴人父亲死后,儿子要后母做妻子的事,不懂朝廷礼节。中行说反驳说父子兄弟去世,娶他们妻子做自己的妻子,这样种族就不会消失,会越来越强大,可汉朝不娶他父兄妻子,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有的还会相互残杀,这在匈奴不会发生!汉朝使者无言以对!

五、教导匈奴

这时的中行说开始教匈奴等待时机!最初因中行说熟悉汉朝,在老上单于时,就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开疆扩土,击月氏平西域,侵扰汉朝边境,据说有一次还到了长安附近。等到军臣单于时,中行说帮助匈奴对抗汉朝,让匈奴选在秋收时节入侵,这样直接打击了汉朝经济的经济,造成了汉朝百姓的恐慌。

六、最后结局

中行说后来病死,临死前他教会匈奴人制作瘟疫!在汉武帝时期,匈奴人用中行说教的方法,把死羊马牛放到水中,汉朝将士喝了后死伤惨重,这些士兵回去后又传染给了其它人!不过好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持续打击,匈奴已经不成气候了!

结语: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中行说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在汉朝不被重用,却被当做陪嫁品给了匈奴,他本来是爱国的,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不得已远去匈奴,背井离乡,是每一个人最痛苦的事吧,仇恨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导致他尽力帮助匈奴对抗自己的国家,这一切真的是他的错吗,我想不一定吧!要说到底是对是错,应该各占一半吧,那些嫁给匈奴的女人不痛苦吗,可他们为了国家嫁给匈奴,只为了自己的国家能少死一点人,让国家休养生息,等待国家强大后再报仇!中行说对错只能说各占一半吧!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中行说(音月),别读错了,我这里杞人忧天一下。中行说,作为汉文帝时期的太监,有记载的第 1 位汉奸,确实做过不少祸害汉朝的事儿,但也别太抬举他。

汉奸自汉朝始,中行说正好踩在点儿上(刘邦)

中行说背叛汉朝投降匈奴,被人称之为有史书记载的第 1 位汉奸。名头很大,不过时也运也罢了。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汉族族群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定型,才有汉族一说。大家关注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其族群皆为华夏族。自汉以后的历史人物,才称汉族。

中行说生活的汉文帝时期,乃是汉朝第 3 位皇帝,属于汉初时期。这个时期汉民族的民族族群意识刚刚萌芽,后人冠之以第一位汉奸,无非踩在点儿上罢了。

中行说「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 剧照)

汉文帝时期,大汉初立,国力尚弱,需要休养生息,于是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时值汉匈和亲,中行说被任命为和亲队伍的随员。中行说不愿去,但最终还是被迫去了,心生怨恨。

大漠的生活条件确实不好,但中行说的心胸和格局也着实小了些。公主都能去,你咋去不得?

当时中行说就说「必我也,为汉患者」。意思是非要我去的话,我一定要祸患汉朝,给你们找事儿。

此话倒也不假,中行说要「为汉患者」,他确实是汉文帝时期的「宦者」。中行说是燕人,他确实是个「阉人」,历史就是这么爱凑趣儿。中行说都干了哪些坏事儿?

当时和汉高祖同时期的匈奴冒顿单于病逝,其子老上单于即位。老上单于死后,其子军臣单于即位,中行说前后辅佐两任单于。

中行说教导匈奴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生活习惯,不要贪恋汉朝的衣物和美食,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又在各种外交礼节上处处压制汉朝,抬高匈奴的地位,多方为难汉朝使者,为匈奴的各种生活习惯辩护,同时还以侵犯边境威胁大汉朝廷,要求更多的赏赐。教授匈奴人算数,计算自己的人口,牲畜,土地等,也算是匈奴文明的启蒙者之一。

数十年后的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率领百万汉军,纵横驰骋,席卷漠北,小小的中行说安在?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中行说做“汉奸”,乃是被逼的。

说起中行说这个“叛徒”,其实这个故事是这样:

西汉年初,中原跟草原之间的关系不好,可是大汉朝面对匈奴,多多少少是很有些忌惮的,在白登之围后,彻底暴露了汉朝在对峙中的劣势,刘邦无奈开启了“和亲”的路子。

刘邦生前交代过,后面的皇帝要厚积薄发,要忍得住和匈奴和亲带来的耻辱,当时机到来时,再抗击匈奴,所以汉惠帝时期、吕后时期,这个“和睦相处”的政策始终不变,到了汉文帝时期,和亲还在继续。

匈奴出现一个对匈奴历史有着开天辟地影响的人物,那便是冒顿单于,在冒顿单于去世后,他的儿子稽粥继承了单于之位,史称“老上单于”。

为了稳定草原新单于不会心血来潮发疯攻打大汉,汉文帝率先提出了和亲的意思,要安排一个皇族女子前往匈奴嫁给匈奴当“阏氏”(yan zhi),这个“阏氏”也是匈奴人“嫡妻”的意思,相当于汉文帝派一个女子去匈奴当“皇后”。

面对貌美如花,温柔似水的中原贵族女子,老上单于自然是开心到不行,这种好事打灯都找不到,自然不会拒绝,知道老上单于应允,汉文帝开始安排人准备北上。

送公主和亲,需要“使臣”,在汉朝,和亲的使臣一般惯用“宦官”,就是这个原因,“中行说”被选中了,可是这个中行说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很抵触前往草原,他还放出威胁,若真的逼着他北上,他就要造反了。

中行说的出身,按理来说是不差的,在秦汉交际,祖上是不是贵族,看姓氏就能看出来,中行这个姓氏乃是曾经春秋霸主晋国的“六卿”之一,威风得不行。

而中行说为什么混成了宦官,无人知道背后的原因。

最初的中行说,对于匈奴是很抵触的,但是统治者哪里会管他的意见,他们权当中行说是闹脾气,且北上匈奴是九死一生,说不定这些匈奴人留下了公主,却杀了使臣,这种情况下,只要中行说骂得越凶,他就越得去。

就这样,中行说成为了联姻使臣,还成为了“赠品”,被迫前往草原,在离开大汉的国土时,中行说发誓,一定要说到做到,背叛大汉。

到达大汉后,中行说开始换了一个样子,他对于新上位的单于老上单于百般讨好,他表示自己不回大汉了,就留在匈奴当单于的“顾问”。

而中行说也的确是个人才,他懂得很多中原政治的逻辑,按照他的见识来看,他必然是汉文帝身边的近臣,能得到中行说这样的人的助力,老上单于自然是来者不拒,十分欣喜的,他同意了中行说留在匈奴。

到了匈奴后,中行说不仅没有被小看,反而因为学识广博而受到匈奴人的尊重。

过了不久,老上单于去世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登上单于之位,正式重用这位来自大汉的宦官,礼待非常。

有的时候,大汉的使者北上,出面接待的也是中行说,跟汉朝有着摩擦争执,出面讲道理的也是中行说,反正中行说代表着汉匈外交的重要沟通桥梁,而中行说,在每次和汉臣的交锋中,都是帮助匈奴。

他果真说到做到,当一个“汉奸”。

跟所有人提倡草原人“汉化”不同,中行说作为一个汉人,率先提出让单于阻止草原人民高度汉化,反而是要大量保存匈奴草原民族的风范,“去汉存胡”,减少采用大汉的布帛,减少食用食物。

中行说提倡草原子民要多穿皮衣,要多食用动物乳制品,以此来摆脱大汉在生产力上对匈奴造成的“汉化”,单于觉得中行说提出的意见很有道理,也觉得大汉是不安好心,于是放开手让中行说去做。

若从别的角度来看,或许还会觉得中行说是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故意打压想要汉化的匈奴,让他们一直处在落后,然后被大汉的军队击败,但是中行说却是在匈奴教导匈奴人民利用中原的办法来进行生产和活动。

中行说教会了匈奴人用简便的计数法来计算牲口和人数,匈奴人一时之间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单于和匈奴人很看重中行说,也知道中行说是一个比匈奴人都要痛恨大汉的中原人。

在汉文帝给予单于的书信中,中行说擅自进行更改,扭曲了其中的意思,将单于放在卑微的地位,旨在故意制造汉匈统治者的矛盾,这一招可以说是很“损”的,中行说巴不得大汉被匈奴打废。

可能是因为在两个地方受到的待遇不同,中行说彻底迷上了当“汉奸”的感觉,他没有后代子嗣,更加地肆无忌惮,汉朝的使者来到了匈奴后,汉朝使者指出匈奴的道德不全,竟有“收继婚”这样的制度。

而中行说又直接抨击汉人的缺点,说汉人才是表里不一,看似遵纪守法,将就礼仪道德,实际上冠冕堂皇,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把大汉的使者说得非常郁闷,因为任谁都想不到,这是一个汉人说出来对自己民族的诋毁之话。

借着匈奴的背景,中行说开始“威胁”大汉使者。

他不喜欢再进行口齿之辩,在汉文帝时期,朝堂还是实行了“安抚”政策,每年都对匈奴输送一点物资,譬如衣物和粮食,为的是让匈奴的军队不跨过边界来糟蹋中原的稻田,说白一点,就是大汉暂时认怂,交“保护费”。

中行说拿着这个问题来说事,他威胁大汉使者,如果大汉送来的粮食和衣料都是不好的,那么匈奴的骑兵就要跨过边界去掠夺中原人民的粮食了财富了,这把大汉使者吓得哑口无言,匈奴人自己都懵了,怎么这个汉人这么狠。

要是从姓的角度来说,中行氏还算是周代王族的后人,要知道中原自古以来和草原都是敌对的,匹夫都有责抗击匈奴,但是中行说却是“投靠”匈奴,也不知道是大汉给了他多大的委屈,还是他不可去匈奴,被什么难言之隐触痛内心。

关于这位“汉奸”,历史对他的记载没有善终,他后面的结局如何,因为匈奴人压根就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于是模糊了,但可以基本确定的是,靠着出卖自己的同胞,中行说在匈奴混得并不差。

这就是匈奴收拢人心的高超手段了,立这一个投靠的中行说,以“策反”更多的中行说,在朝堂不得志的人绝不在少数,一个宦官都被如此礼遇了,若是其他的文臣武将岂不是被单于奉为座上宾。

但大汉也是一个有节气有骨气的王朝,被迫于和亲是很无奈的举动了,不至于为了荣华富贵而出卖自己的同胞,整一个大汉,跟中行说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后来被草原人抓到“北海”(贝尔加湖)牧羊的苏武。

苏武坚韧不屈,而中行说是主动投敌,差距是很大的。

也就是中行说是一个宦官,不可能被单于委于太大的重任,不然的话,中行说不管是当武将还是文官,只要和汉人接触到,想必十个人就有九个人想要把他挫骨扬灰,这样的人,实在太招恨了。

这一位“汉奸”,不仅是在汉朝,在整一个中华历史中,名声都是很不好的,有的人同情中行说,认为他也是被统治者逼迫的无奈人物,但中行说却不应该以匈奴骑兵来威胁边境人民,当他伤害到了无辜的同胞时,他就已经无法回头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