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在驾崩前,选择弘时而不是弘历做下一任皇帝,那后来清朝的走向会如何?是会继续新政,还是会加速灭亡?
一、弘时应该是个荒唐的家伙。
雍正皇帝选谁都不会选择弘时接替皇位,为啥?因为弘时被雍正过继给了八阿哥胤禩,也就是说他是别人家的儿子了,咋能继承皇位呢?
是胤禩没儿子吗?当然不是,胤禩的儿子叫弘旺,后来胤禩被处理了,弘旺就被雍正改名为菩萨保。既然胤禩有儿子,为啥还要把弘时过继给胤禩呢?
这件事历史上众多纷纭,其中呼声比较高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弘时这哥们夺嫡,而且手段极其卑劣,所以被雍正一票否决了。过继出去,你还争个啥啊?争个寂寞吗?
而且过继的时间点是非常敏感的,雍正四年!这一年恰好是雍正对八阿哥胤禩动手的年份,这一年把弘时过继给胤禩,这是有多讨厌这个儿子呢?
雍正四年二月初七,胤禩被囚禁于宗人府,二月二十八日,弘时就被过继给了胤禩,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要整儿子也没有这么整的吧?
而且胤禩在雍正四年九月初八去世以后,弘时在第二年也跟着去世了。去世前还被雍正撤销了宗籍,算是从家族里除名了。你觉得这样的人,雍正可能会交托皇位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甚至有很多人揣测,弘时之死,跟雍正都脱不了干系。为了彻底给弘历扫清障碍,不再出现九龙夺嫡的惨况,雍正狠心杀掉了自己的儿子,这是有多残忍啊!
这说明什么情况?这说明弘时这个人不是个省油的灯!雍正对他有多残忍,也从侧面证明弘时这个人本身有多残忍。因此《雍正王朝》的编剧,将弘时描绘成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凡这儿子还有一点可取之处,做老父亲,也不可能对他下此毒手。所以我觉得,弘时这个人是个荒唐的人。
二、弘时上台,估摸着干不过乾隆。弘时这个人既然是个铁血人物,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如果雍正的皇位真的由他来继承,那么他会有后来的乾隆皇帝表现好吗?我看未必。
当年八阿哥胤禩在夺嫡的时候,所走的路子是笼络人心,这朝中上下十有八九的官员,都得过胤禩的好处。
但是胤禩做事就不行了,他什么人都不想得罪,这种人怎么可能有改革的志向呢?所以胤禩上台肯定没有雍正干得好。
同样的道理,弘时这家伙整天跟胤禩混在一起,那种不肯得罪人的习气,自然也学了不少。夺嫡之争中弘时同样败北,而且他也没有做过什么正儿八经的事情。
所以说弘时极有可能走上胤禩的老路,那样的话,对大清王朝来说,将会是致命的打击。本来雍正改革就是步履维艰,稍有松动,就可能功败垂成。
乾隆上台,屡次废除部分改革项目,却没有完全否定老爷子的改革精神。这已经算是向百官妥协的一种态度了。
弘时上台的话,为了稳住自己的皇位,自然更加会讨好百官,这哥们极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彻底废除改革的所有政策。
一旦这样,清廷就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一个朝廷,最可怕的就是朝令夕改。因为这么做了,就会使得朝廷没有公信力。
弘时这么搞下去的话,极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造成清王朝灭亡的局面。所以我认为弘时上台,比不上乾隆。
三、乾隆皇帝在封建王朝里,算是比较出色的了。首先这哥们年龄很出色,活了89岁,做了60年皇帝,3年多太上皇。这在历史上是独一份的存在!
其次就是乾隆本人也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虽然他所吹嘘的十全武功,有很多泡沫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认这里面有很多出色的政绩。
你比如说两次平定准噶尔,完成了对新疆地区的彻底统治。两次攻打尼泊尔,使得清廷对西藏的统治得以巩固。
至于修订《四库全书》、六下江南、各种免除赋税等等,就存在不少泡沫成分在里面了。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乾隆皇帝这个人的确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管理这个国家。
而且他从25岁登基开始,就手握实权,一直到89岁去世为止,才把权力给了嘉庆皇帝,这本身就是奇迹。谁能真正在大一统王朝中掌权64年呢?我看只有他一个吧?
当然了,到了晚年的乾隆,不仅有些昏聩,而且骄傲自大。他拒绝了英国使团通商的所有提议,最终使得我们错失了最重要的一次和世界联系的机会。
四、新政这件事,也只有雍正肯干。别以为乾隆就真的执行了雍正的新政,这哥们非常注重名声,所以他才没那么傻,要得罪那么多人。
这其中尤其是得罪读书人的事情,乾隆是坚决不肯干的。当时雍正新政中,最尖锐的矛盾就是士绅一体当差这件事。在读书人眼里,这种政策,那就是在打他们的脸。
为啥?因为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统治者们为了笼络这帮读书人的心,早就给他们开了绿色通道,让有功名的读书人免除徭役和赋税。
现在雍正你让这帮人再服徭役,再交税,这不是打脸是什么?因此天下读书人都很讨厌雍正。乾隆上台以后,不久废除了这一政策嘛!所以乾隆的名声在当时比雍正好得多。毕竟读书人手握笔杆子,掌握舆论导向。
因此就算弘时真的成为了雍正的继承人,我看他也不敢轻易就延续新政的所有政策。这哥们大概率会全盘否定这些政策。
总结:让弘时干,不如让乾隆来干。我看还是乾隆做皇帝,对大清朝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前面几十年,这哥们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甚至有人将他评价为仅次于康熙皇帝的清朝皇帝第二人,这也是没什么太大的毛病的。
至于弘时,在生前就这么得罪雍正,可见这家伙没什么水平。能够被雍正直接除掉宗籍,可见弘时也是个极度荒唐的家伙,让他上台,对清朝绝对没有什么好处。
参考资料:《清史稿》
如果雍正在驾崩前,选择弘时而不是弘历做下一任皇帝,那后来清朝的走向会如何?是会继续新政,还是会加速灭亡?
导读;写给真正爱历史的你们,历史不是花边下文,历史也不是电视剧,乾隆也不是只有情情爱爱,和老龙一起走进这位复杂的君王。
文章背景:这又是一个架空历史的假设问题了!最近很多人黑乾隆,说他好色败家,要知道乾隆在位钱60余年,他和他爷爷康熙被认为是清最出色的两位皇D,可不是网络喷子们断章取义就能黑下去的,要假设弘时做皇D就要先看看乾隆做了什么事儿,宏时有可能做的更好吗,有耐心的朋友我们一件一件的来看看!
《一》:六次南巡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在他南巡的过程中,确实留下了不少风流债,可是这类记载多见于野史,不一定做的了真,六次南下确实耗费不少,可是和隋炀帝南下动不动就开凿大运河不一样乾隆帝南下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惹出阶级矛盾,反拉进了统治阶级和千千万万汉族人民的关系,毕竟爱新觉罗一族对于中原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汉人来说是外来者,乾隆微服私访给民间留下了不少谈资,从某些方面来说,缓和了阶级矛盾,老龙之前的文章就说过了,乾隆皇D是一个把人心和帝王之术玩儿到最顶级的玩家,他从小生活在汉文化的熏陶下,他也了解维护爱新觉罗的统治需要汉人的支持,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嘛?通过南下他在民间树立起了一个“接地气”的皇D的形象,要知道在家天下的时代,皇D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人物,这无形当中拉开君与民的关系,宏时是一个刻板的人物性格,稳重成熟,一生就算做了王爷一生也没有走出过北京城,这一点上宏时做皇D不如弘历!
《二》:治内与外交1:乾隆在很小的时候就陪在他爷爷康熙的身边,康熙相对于清C来说那是一个完美的皇D,康熙为什么要选乾隆陪着他,康熙可是有几十个儿女,他看中的是乾隆的早慧,从下他就在康熙身边陪伴学习,耳濡目染之下,学到了不少康熙治国为君的经验,特殊的时间、特殊的教育,聪慧的头脑使他深谙治国之道,在位60年,不管是权臣还是外戚,不管是后宫乱政还是太监这些困扰这历朝历代君王的问题,在乾隆60年治国期间都被压的死死的,因为崇拜康熙乾隆点治理国jia也继承了康熙皇D的治国政策,不管是在治理内政和外交等方面乾隆时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当然乾隆可以说是站在伟人肩膀上的伟人,经过他爷爷康熙、老爸雍正两朝七十余年的积累和发展,到了乾隆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强大。
2:乾隆是一个懂得用人点君王,他一上台马上给自己的几个叔叔翻案,落得个仁义君王的美名,此举动笼络了相当大一批元L重臣辅佐自己治国,他深知人才不能断层,特地命旨从大学士到三品官员(主要指在京官员)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可以举荐有德行才能的人为官,乾隆在治理国家这个方面,学习的就是他爷爷康熙务实治国的风格,而宏时做皇D我不知道他会怎么做,我只知道这是一个存在感很低的皇子,他没有跟随康熙学习的经历,也没有表现出超过乾隆的智慧,所以说这个方面他宏时做皇D不一定会更好!
《三》:重视农业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我们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性,却很难像一个旧社会人一样体会农业的重要性,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温饱是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很多朝代难以实现的,任何一个高瞻远瞩的君王都是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的,而乾隆自然也是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要知道年景丰歉、粮价涨落可是直接关系阶级矛盾和统治稳固性的重要原因,多少朝代的更替到根本就是阶级矛盾导致冲突最终国灭的,李自成和明朝的失败依旧触目惊心,所以乾隆对农事收成和各地雨晴粮价变化十分关心,在他治国期间非常重视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中如何提高耕作技术,乾隆可谓是一位非常务实的君王了,还是老话乾隆为什么这么重视农业和他多次南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历史是严肃的,切莫把历史当做电视剧一样,历史不是只有情于爱,历史不是花边小说,宏时一生过于刻板做皇D很难身入社会亲身体会人间疾苦,所以他不一定会做的更好!
《劣》1:有这个假设,自然是空穴来风未必没有根据,乾隆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统治禁锢思想,大搞文字Y鼓励揭发文人的不轨文章,这事儿他太爷顺治开的头,到他父亲雍正时期也没有间断,最开始的出发点是为了从思想上统一全国,要知道我中华民族从来不缺有血性的读书人,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要更灵活,也更喜欢乱说话,被认为是不安定的因素,为了防止知识分子反抗爱新觉罗而实行的特殊手段,在乾隆在位期间,文字Y达到巅峰,因为这个事情乾隆杀的读书人可谓不少,有记载清C一共160起文字Y,而乾隆在位期间就有130起!知识分子的被打压对于爱新觉罗家族来说自然是有一时之利,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它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创造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进步的道路上慢慢就落后于世界了!
2:到了乾隆皇D后期,他个人性格进入昏聩无道了,这个时期由于通商海岸的开放资本主义已经早就从明朝开始萌芽了,康熙帝打败郑家虽然实现了国家版图的统一,不过这个过程也封闭了清和外界的来往之路,大航海时代在明末就完成了,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的路上,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西方各国经过各自的工业革命已经实现以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武器也开始往热兵器时代发展,西方各国的士兵在扣动扳机打靶的时候而乾隆的士兵还在挥汗如雨的练习写剑术和骑射之术!
《夜郎自大的小故事》:康熙五十八年的时候,英王特使马戛尔尼带着人数众多的使团到了清C交流,带来最新进的望远镜和火器,作为一个之主的乾隆爷关注点居然不在这些具有极大威胁性的武器上,乾隆的关注点居然在使者们下不下跪上,他说“我是上国的王,你们来见我必须双腿跪在地上,不然寡人不会见你们,我大国物产丰富,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的,不需要和你们交换什么东西,来通有无”。总结:如果换成宏时做王,他必然可能更为稳重,乾隆做了六十多年的王后期昏聩,而宏时死的早,有可能他做王真的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一丝变化,不过要说对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而言,乾隆做王比宏时更好,毕竟文字Y,闭关锁G这些事情不是乾隆开的头,他只是没有制止事情的继续发生,所以宏时做王这些事情照样会发生!清不会存在更久!
如果雍正在驾崩前,选择弘时而不是弘历做下一任皇帝,那后来清朝的走向会如何?是会继续新政,还是会加速灭亡?
雍正皇帝选皇位继承人的时候,选择了四子弘历而没有选择三子弘时。雍正皇帝这种选择,是不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呢?
▲雍正
其实雍正在还没有被确立为继承人的时候,他已经做出了选择。雍正之所以会被康熙选为接班人,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当康熙到圆明园赏牡丹的时候,他把弘历推出来给康熙看,当时康熙考了弘历一些问题,弘历对答如流。这使得康熙非常高兴,因此把弘历带进宫里,亲自抚养。
应该说,这是雍正为自己加分的一步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雍正已经看出来了,康熙在他的儿子中是很难做出选择的。正因为很难做出选择,因此直到他去世前,都没有选定接班人。
既然康熙在他的儿子中无法做出选择,康熙肯定会在他的孙子中选。这话的意思,并不是康熙会直接传位给孙子,而是说他会选定孙子后,就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孙子的父亲。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雍正把康熙邀请到圆明园,并且把弘历推出来,给康熙看。这也就意味着,弘历在那时候就已经被雍正看好。
当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他立刻就采用秘密建储的方式,选定了接班人,并把接班人的名字写出来,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本来这是极为隐蔽的事情,但是雍正自己都忍不住要把他的选择对外曝光,连续两年在康熙皇帝忌辰的时候,让弘历代替他主持仪式,实际上就已经把弘历是他继承人的事实告诉了所有人。
▲弘历
那么,雍正做出的这个选择,对还是不对呢?雍正为什么会选择弘历而没有选择弘时呢?
咱们先来看看,弘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历史上对弘时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历史的只言片语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弘时应该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心里有不平,就会表达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帮助他的八叔胤禩说好话。
雍正当了皇帝以后,其实朝廷内外很多人都是不服的,包括雍正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服。可能在雍正当皇帝之前,几乎没有人认为雍正会当皇帝。因为雍正平时不声不响,康熙也没表现出特别栽培他的样子。康熙那时候着力栽培的是十四阿哥胤禵,而大臣们积极支持的则是八阿哥胤禩。总之,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雍正。
甚至包括雍正身边最亲近的两个人,隆科多与年羹尧,其实也是不看好雍正的。为什么年羹尧和隆科多会专横跋扈?甚至还会说出“要不是我雍正不会当皇帝”类似的话,就是他们压根就没把雍正放在眼里。觉得雍正根本就不够格当皇帝,他当了皇帝,就是自己帮助他的结果。
总之,所有人都不看好雍正。作为雍正的儿子弘时,其实也不看好雍正,反而非常亲近他的八叔胤禩。
▲弘时
有人认为,弘时亲近胤禩,这是弘时不清醒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雍正太过于重视弘历,却不重视弘时,让弘时心里不高兴的表现。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弘时这样做,其实是一种正义的、无私的、真性情的表现呢?
也许在弘时的价值观里,他觉得胤禩才是一个好皇帝。当尘埃落定,雍正已经当了皇帝以后,弘时依然不改初衷,非常欣赏他的八叔,和八叔交往,这可能纯粹是出于一种“正义”的欣赏。
弘时的性格,显然雍正是看不上的。别说雍正,可能谁当皇帝,都不会选一个这样的人当接班人。弘历则更像一个皇帝的样子,胸中有韬略,言行举止比较稳重,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而不是简单根据道德信条判断事情。
假如弘时当了皇帝,他会不会比弘历当皇帝做的更好呢?显然是不会的。一个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心中要有谋略,要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性格上不走极端。弘时不是这样的。
有人会说,清朝的衰落是从弘历当皇帝开始的,如果换做是弘时,肯定能阻止清朝的衰落。
其实,清朝的衰落是制度性的衰落,毕竟当时世界上已经处在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而清朝并没有与时俱进,还一直按照封建皇权社会的那套价值观来运行。在这种价值观下,乾隆皇帝所做的那些事情,其实无可厚非。比如他多次下江南,这在古代的价值观中,是营造太平盛世的表示,是皇帝与民同乐的表现。这种不务经济的做法,是制度性的原因造成的。无论是谁当皇帝,只要制度没有改变,价值观没有改变,社会面貌就不会有改变。
总之,弘时当皇帝,只会干得更糟,不会干得更好。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如果雍正在驾崩前,选择弘时而不是弘历做下一任皇帝,那后来清朝的走向会如何?是会继续新政,还是会加速灭亡?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几个问题:
一、雍正新政有什么:(1)火耗归公。由中央统一耗损(碎银熔炼成整银的消耗)比例来征收赋税、并直接收取,限制地方官征收钱税时多征钱银的自由度,挤出多余水分,减轻了农民负担,充实了国库。(2)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平均摊入田税中,统一征收地丁银,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3)“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官员士绅和平头百姓一样,都要纳税,都要参加义务劳动。
这几项新政,触犯了贵族阶级和官员的利益,刚一实施就遭到“八爷党”和各级官吏、士绅的抵制,阻力特别大,在雍正的铁腕治理和田文镜、李卫等能员的推动下,逐渐破题,有了起色。但新政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逐步持续。
二、乾隆并没有完全推行新政。乾隆继承大宝,把雍正为国家长久计实施的新政推翻了。他总的治国理念是推崇儒家思想的“仁”,施仁政、扭转雍正朝过于严苛的执政方略,并且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皇位,便废除了官绅一体纳粮,导致执政后期官绅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与国家、与百姓争利,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表面上看,乾隆以仁治国创造了乾隆盛世,其实不然,他是吃了他老爸雍正的“老本”的(正是由于雍正当年的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到了乾隆时期才实现人口暴增,劳动力多了,推动了社会繁荣发展),自己没费什么力就坐享其成,所以,雍正的儿子不论是谁继承皇位,只要不胡作非为,哪怕是什么也不干,也能实现国家的发展。
三、弘时的性格与雍正相似:《清皇室四谱》记载弘时“年少放纵”,是一个性格张扬的人。还有,根据雍正的一件朱批记载:“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看来确实如电视剧中所说,弘时参与了允禩、允禟的一些事情,和他阿玛对着干。是个为了皇位而不择手段、心黑手狠、不惜投靠对立面的逆子,因为此事,雍正才处死了弘时。
四、如果弘时接手当了皇帝,会不会继续推行新政呢?会。
与乾隆不同,弘时心狠这一点,和雍正的性格相似。所以弘时继位肯定为了国家的钱粮,继续实施新政,排除阻力的手腕也绝对是硬的。可以想象,又一批官员倒霉了,贵族和士绅势力继续受到打击。施行新政阻力重重,至于会不会如雍正想象的那样,通过新政的深入实施,实现国富民强,还要看弘时有没有雍正的谋略、果决和用人上的不拘一格,以及弘时执政后期是否“宽严相济”,因为治国不能一直硬下去,否则就会出现新的弊端。
如果雍正在驾崩前,选择弘时而不是弘历做下一任皇帝,那后来清朝的走向会如何?是会继续新政,还是会加速灭亡?
哈喽,您好,我是爱胡扯的老马,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在清朝的历史上,雍正皇帝应该是最勤勉的帝王,他在位的十三年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因此才能够承前启后开创了大清朝绵延100多年的康乾盛世,其在位时实施的新政几乎影响了清王朝整整数百年的时间。
剧照
雍正是康乾盛世真正的奠基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颁布的最重要一条政策就是“摊丁入亩”,这一政策改变了在我国历史上实施了几千年的“人头税”,极大地减轻了普通老百姓的税赋负担,刺激了人口增长,也正是因为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清朝的人口数量呈几何倍数直线增长,到了乾隆年间人口数量更是突破3亿人,使历史上的大清朝在人口数量方面真正成为了世界级大国。另外,与这一政策相对应的则是废除贱籍制度,使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生活,打通了底层民众向上晋升的通道。总之,雍正所做的这些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化解了民族矛盾,使得清王朝得以蒸蒸日上、不断发展。
剧照
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雍正在加强皇权方面虽然只做了一件事,却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皇权“集中”到了巅峰,而这件事儿就是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相当于雍正皇帝的秘书团,所有的军政大事都由军机处整理然后汇报给皇帝,皇权在这一时期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朝堂的大小官员只有建议权,只有皇帝一人才有决策权。
乾隆坐享六十年帝王路雍正皇帝的勤勉为他的继位者、也就是其子弘历留下了辉煌的大清朝,乾隆皇帝继位后完全不需要面对任何困局,只是延续执行雍正的相关政策做个“守成”帝王即可,我们纵观乾隆执政的六十年间,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西域各地、设置伊犁将军,将西域各地纳入清政府的管辖范围。其次大力“花钱”抚恤灾民,保证了民众的矛盾不至于爆发,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而乾隆皇帝能够做到这一切都来源于其父雍正皇帝打下的财富基础。
剧照
但是到了乾隆皇帝执政的下半场,他的昏庸逐渐占据上风。他重用大贪官和珅为军机大臣,致使清朝官员贪污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这也为清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在乾隆在位期间,中西方进入了一个频繁交流期,但是面对着西方开放思想的传入,乾隆担心会影响其执政根基,因此采取“闭关锁国”之策,这也成为后期清王朝落后于世界诸国的根本原因。
剧照
弘时继位与弘历类似,清朝结局不会改变首先来讲,弘历继位后并没有改变雍正的政策,而是依然延续执行且效果甚好。那么如果弘时继位会不会改变雍正的这些政策呢?依老马来看,弘时也不会贸然改变其父的政策,毕竟这些政策的实施确实对当时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只能试着分析一下如果弘时做皇帝,会不会与弘历一样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呢?
弘时是雍正皇帝的第三子,排在弘历之前,按照传统来讲,弘时更有资格继位为帝,其母是雍正皇帝的齐妃李氏,李氏其父是知府李文烨。别看《甄嬛传》中的齐妃就是一个争宠夺权的傻女人,历史上的齐妃可是深得雍正皇帝的宠爱,早年间她在雍正皇帝还是贝勒爷就成为了侍妾,身份地位也随着雍正不断提高。雍正皇帝虽然是“秘密立储”,但又怎么可能真的瞒过所有人,所以身为更年长的弘时当然希望争一争皇位,只是结果就悲剧了……
剧照
我们不去谈论弘时的悲剧,单说弘时如果当皇帝清王朝的未来会如何?史书上对于弘时的记载并不多,但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即:放纵不谨。意思大概是说弘时这个人因为目无皇权,过于放纵,不知道谨慎从事,粗枝大叶,所以受到了皇帝的惩罚。那么清王朝的历史上如果有这么一个极其放纵的弘时为帝,会带来什么改变呢?
或许弘时皇帝会领兵征战四方,也许会战无不胜成为一代明主,也有可能会因为一场战役的失败,从此彻底失去征伐的勇气。当这样一位帝王面对一个世界性的变局时,他会如何抉择?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面对封建王权和西方自由的冲突,他会与他兄弟一样选择“闭关”还是会勇敢面对变局,赌一个未知的明天?老马宁愿相信弘时可以放纵的赌一个未来,或许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如果雍正在驾崩前,选择弘时而不是弘历做下一任皇帝,那后来清朝的走向会如何?是会继续新政,还是会加速灭亡?
差不许多,天下大势也不是一个皇帝能决定的,国祚也不会超过三百年,这是历史和王朝发展的规律,西方列强还是会侵略中国,日本还是会有侵华战争,新中国还是会建立并强大起来!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回去研究研究袁天罡的推背图,哈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