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为何能准确预料自己的死期?

耶律阿保机是大辽国的开国皇帝,也是契丹民族的领袖,创大辽218年基业。这哥们带着契丹族在唐王朝内乱期间,逐渐壮大自己部落的力量,继而建立了大辽国。

成为一个国家的开国之君,并不是最难的事情,将一个民族带向辉煌,这才是最难的一件事。汉武帝、成吉思汗、耶律阿保机都是这样的人。

因此耶律阿保机身上,有很多神秘的地方。你比如说他的出生,他老妈梦到太阳跑到了自己的肚子里,所以就怀上了阿保机。等到阿保机出生的时候,小屋子里有神光异香环绕。

这是一般中原王朝的起义领袖们,都喜欢搞的把戏。不过后面的记载就有意思了,阿保机刚出生就能爬行,三个月以后,就可以行走,100天的时候便能够说话。

你说这事儿是假的吗?我觉得这事儿还真有可能。能作为带领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领袖,自然是有一些特殊的能力,而且这些记载并没有超过人类的可能性范畴。如果说刚出生就会讲话走路,那是胡诌,但是说他先爬行,再走路讲话,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耶律阿保机善于利用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征服人心。

由于阿保机的幼年比较特别,肯定是很多部族中的人都见识到了阿保机的特殊,所以阿保机从小就受到了特别的对待。

他刚出生那会儿契丹各贵族们为了争权夺利大打出手,阿保机的爷爷就死在了这场斗争当中。而父亲、叔伯全都跑路了,阿保机则被他奶奶藏了起来。

稍微长大了一点以后,阿保机就凸显出了自己的智慧。由于大家都说他是神童,所以他也善于利用这一点。他常常跟别人说,自己左右两边有神人护卫,以此增加自己的神秘感。

一个普通的孩子,当然不会利用这一点去给自己加码。可问题是阿保机的智商是超越常人的。他在童年的时候,就能够品评天下局势,甚至他伯父掌握契丹大权的时候,遇到麻烦事儿还常常去咨询阿保机这个孩子。

你说这事儿还是不可能吗?我觉得可能性很大。试想一下历史上的神童难道还少吗?12岁为上卿的甘罗,9岁品评国事的曹冲,13岁的桑弘羊给汉武帝担任侍中,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7岁就能知道道边多子的李子肯定是苦的。

还有6岁就能写诗的李贺,5岁作诗文的方仲永。这些神童可都是在很小的时候,智慧就已经开通了。为什么阿保机就不能是神童呢?

我认为阿保机肯定有异于常人的智商,才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就利用这一点,不断给自己增加筹码。他早就看透了人心,所以才能在后来成为蛊惑人心的那个人。

二、预言自身的死亡,这可就是千古疑案了。

最让人感到诧异的,就是阿保机这个人,不仅有超高的智商,而且他预言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如果人身体不好,预言几天后可能去世,这还能理解。不过阿保机是预言自己3年后会去世,这用常理来解释就说不过去了。

三年之后,岁在丙戌,时值初秋,必有归处。然未终两事,岂负亲诚?日月非遥,戒严是速。---耶律阿保机

你说是慢性病?那咋能预言到三年以后呢?为啥不是两年?问题是,阿保机果真是在自己预言的三年以后去世的,不得不让人感到汗毛直竖。关于这一点,后世学者们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罗列一下。

  • 1、最简单直白的解释,阿保机就是很神奇!

阿保机在公元924年6月18日,将一大帮人给召集在了一起,告诉他们,自己三年以后,就要挂了。这事儿看似不靠谱,可是三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26年7月27日他果然就挂了。

因此有学者表示,阿保机是创业之主,肯定是有异于常人的能力的。哪怕是有通神的本事,其实也不奇怪。毕竟阿保机的智商在那里,一般人根本比不上。

我觉得这种事儿就太不靠谱了,说他智商高,这个我能理解。但是说阿保机可以通神,对不起,人类说到底也只是很普通的生物之一,神真的忙不过来要管人类的闲事儿。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纯粹就是迷信论,不值得相信。

  • 2、为摩尼教献身。

这个就厉害了,是由现代历史学者王小甫提出来的。一旦跟宗教扯上关系,你就不能轻言否定,为啥?因为现在还是有若干人是信教的,不能得罪一大片啊!

摩尼教其实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两者的结合体,到了东方以后,又吸取了部分佛教的文化,因此成了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宗教。

武则天时期,摩尼教传入中土,并且公开在中原地区建寺传教,和佛教的机制是一样的。可是唐玄宗对此却非常厌恶,甚至将摩尼教赶出了中原。

可是摩尼教教众们不死心,于是他们在公元763年传入回纥以后,再次向中原地区渗透。为啥?因为安史之乱后,回纥可是帮了唐朝大忙的,这回摩尼教自然可以顺理成章进入中原。

公元840年回纥被灭,3年以后唐武宗又把摩尼教给禁了。虽然在中原地区一波三折,可是摩尼教在契丹的传播,却非常深远。

而学者认为,阿保机就是利用自己聪明的智商,把自己包装成了摩尼教的圣人。那么圣人总归要有圣人的特点,预言自己死亡的日期,似乎就是一种神通。

因此阿保机故意用预言死亡的方式,加深摩尼教在契丹族中的影响力。而等到了预言日期的时候,他便让述律皇后杀掉自己,体现出他为摩尼教献身的精神。

这个就有点神奇了,因为有关宗教信仰的问题,所以我不做过多评价。不过这种说法,抛开对自己太残忍的角度,还是相当合理的。

  • 3、预言实际上是一种承诺。

在内亚很多游牧民族之中,有一种特别的习俗。立汗位之时,会用丝带将新汗勒昏过去,等到他要醒不醒的时候,质问他可以做几年可汗。如果这哥们说10年,等超过了10年的时候,就不得不找个方式把自己给解决了。

所以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契丹也是这样,而且阿保机在公元907年继位的时候,也曾经采取了这种仪式。阿保机的回答是9年!

可是9年期满以后,阿保机利用权威,称帝建国,所以又给自己延续了9年任期。等到第二个9年期满以后,阿保机还没死,这就说不过去了!

而这个时候,恰好就是公元924年,因此阿保机说再给我3年时间,3年以后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他利用这3年,灭了渤海国。

那个时候的契丹民族,不一定是父辞子继,所以各大贵族都在争夺汗位,因此阿保机的压力的确不小。既然拖延了一次,又许下了诺言,这回再不死,可能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于是在926年,阿保机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告别了人世。与其说这是一种预言,倒不如说是阿保机在践行自己的承诺。

总结:我认为第三种情况说得通顺。

说阿保机通神,对不起我不相信。说阿保机为了宗教献身,其实也很难让大家信服。唯独说阿保机要践行自己的诺言,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阿保机的各路兄弟们曾经发动过多起叛乱,阿保机差点还被宰了。他平息战乱后,虽然放过了自己的兄弟,却也杀掉了不少贵族。

如果这个时候还不践行自己的诺言,很可能会再次引起叛乱。所以阿保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就算他再聪明,似乎也敌不过整个民族跟他叫板。

参考资料:《辽史》

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为何能准确预料自己的死期?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远征渤海归来时,路过扶余城,意外驾崩,终年55岁,但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三年前耶律阿保机就曾语言,自己大限将在三年后到来。

这件事并非是坊间的茶余饭后的笑谈,而是的的确确在史料当中有记载的,如此雷人的事情着实让现在的人非常难以理解,而对于耶律阿保机到底为何能预期,并没有确凿结论。

耶律阿保机是辽朝的建立者,他戎马一生久经战阵,天显元年的时候,阿保机远征渤海,可就在班师回朝的时候,路过扶余城,向来健壮如牛的阿保机忽然病倒了。

按照史料记载,当年的七月二十日,“上不豫”,阿保机很不舒服,夜里有“大星陨于幄”,七天之后阿保机就驾崩了,传说阿保机驾崩的时候,有一条黄龙盘旋在扶余城,黑紫之气蔽天。

实际上在古代,很多君王与其他比较著名的人物,他们在出生还有去世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所谓的异象,但像阿保机这样异象这么多,动静这么大的却很少,此事也被称“扶余之变”。

不仅如此,阿保机的死还有更加骇人的地方,因为按照辽朝史料记载,天赞三年六月十八,阿保机召皇后、太子、元帅、诸臣,进行了一次大朝会,并且准确预言了自己的大限。

刚开始,阿保机细数了自己这大半生的各种功绩,并且安排了后嗣继承,而最后他说“升降有期,去来在我,良筹圣会,自有契于天人,三年之后,岁在丙戌,时值初秋,必有归处”。

阿保机的这些话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生老病死都是人之常态,谁都避免不了,三年之后的秋天,他的生命必然走到终点,这段话仿佛是预言,但又肯定地似乎是一种承诺。

自然,阿保机说完这些话,吓得群臣抖似筛糠,“闻诏者惊惧,莫识其意”,并且阿保机断言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远征渤海等事情,必须要赶紧进行了,不然再没有机会。

传说契丹贵族之内的可汗原本是伯克们推举,在继承的时候就要许下承诺,说定担任期限,如果将来到了期限尚未去世,那么就要被伯克们强行“送走”,但这种说法并不足为信。

对于古代大多数君王诞生跟驾崩的时候,出现的各种异象,历来都将其作为笑谈,然而阿保机准确预言自己的大限这件事,实在无法随便否定,毕竟这种事情,也不好说清楚。

清朝的赵翼在《二十四史札记》中提及“辽金之祖皆能先知”,认为以往契丹与女真的不少首领先祖,都有“与神为谋”的特异能力,但这样的事情实在让人难以想象,不能太过相信。

除此之外,关于阿保机之死还有个更加神秘的契丹传统,那就是“神授传统”,在契丹、突厥等诸多北方部族之中有个古老传统,那就是新可汗继位的时候,需要执行一种仪式。

萨满等要当着权贵们的面,用细腻的丝绸之类裹住新可汗的脖子然后收紧,让其陷入神志不太清醒的状态,让其说出继位的年限,将来要做多久的可汗,就以说出的数字为准。

在那个年代,人们觉得可汗在神志不清的时候说出的数字,那就是上天的意思,不能违背,阿保机自然也遵循了这样的传统,可阿保机后来却建立的辽朝,契丹不再是粗糙的部族。

辽朝建立之后,阿保机开始修改继承制度,但他仍旧无法完全突破传统,他本是可汗,后来以成为皇帝再次延展继位的年限,而到了天赞三年,他的大限即将来到了。

阿保机开始,契丹本来的兄终弟及与推举制传承逐渐消失,采取中原的父死子继,而阿保机的所谓三年之期,其实是他对于一种传统的遵循,他可能并不是突然因病去世的。

在辽代典籍之中,并没有记载阿保机到底是因为什么病去世的,而阿保机很可能是三年的时间到了之后,自己甘愿上路的,这种古代奇葩的传统制度,并不是现在人能理解的。

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为何能准确预料自己的死期?

公元926年七月二十七日,耶律阿保机在在吞灭渤海国后不久,突然驾崩于半年前攻拔的扶余城。

虽然历史书上,认为其是病死。但有一种声音认为,耶律阿保机之死有更多内情。

有个说法是他在三年前准确的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按《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于天赞三年(甲申岁,924年)六月十八日,“召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及二宰相、诸部头”,说了一段“闻诏者皆惊惧,莫识其意”的话。“三年之后,岁在丙戌,时值初秋,必有归处。然未终两事,岂负亲诚?日月非遥,戒严是速。”

这就是当着大家在说,这与其说是预言,倒不如说是一种约定。即说他有两件事没完成,也就是不能现在就死。

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在三年这个数字上,因为契丹可汗有三年一选的说法。一般认为,契丹人每三年会举行一次选汗仪式,但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可汗会连任。

但这种制度肯定是和阿保机“以家为国”建立帝国的想法是冲突的。

于是,面对阿保机总是不下台这事,阿保机的弟弟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联合迭剌部和其他部族贵族,自911年开始,一共发动了三次叛乱,是为“诸弟之乱”。形势最为严峻时,阿保机的大本营被袭击,辎重、庐帐被烧,象征可汗权威的旗鼓、神帐被夺,但阿保机还是在妻子述律氏的帮助下击败了叛军。之后,阿保机对反对他的贵族进行了大清洗,仅913年正月一次就处死了三百多名亲贵。不过,阿保机还是赦免了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

阿保机平定“诸弟之乱”后不久的915年(后梁·贞明元年),契丹其他七部的酋长联合起来“逼宫”,谴责其迟迟不肯换代。阿骨打不得已归还了象征可汗权力的旗和鼓。之后,他采用其妻子述律氏的计策,派使者通告各部酋长,说:“我有盐池,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我。”诸部以为是,共携牛、酒会于盐池。阿保机设伏兵于盐地之侧,发伏兵尽杀之。由此,阿保机终于扫清了所有障碍,于916年称帝,正式将此前松散的契丹部落联盟转变成世袭的封建国家——契丹帝国。

可阿保机虽然平定了“诸弟之乱”,也靠“盐池之变”解决了其他部族首领,但他仍然要面对着“可汗是需要世选”这个传统观念的强大对手。所以,最后阿保机才会最后跟契丹贵族们定了一个三年之约。然后等三年到期的时候,给了大家一个交代(自杀?),换取契丹贵族对于其儿子登基,父死子继的认可。

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为何能准确预料自己的死期?

契丹天赞三年(924年)六月十八日,契丹(后改国号为辽)帝国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宣布自己于丙戌年(926年)秋天“必有归处”。蹊跷的是,他正是在926年秋天去世。是阿保机果真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还是另有隐情?

天赞三年(924年)六月十八日,契丹帝国(后改国号为辽)的缔造者——耶律阿保机突然召集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及二宰相、诸部头,对他们说了如下一席话:

上天降监,惠及烝民。圣主明王,万载一遇。朕既上承天命,下统群生,每有征行,皆奉天意。是以机谋在己,取舍如神,国令既行,人情大附,舛讹归正,遐迩无愆。可谓大含溟海、安纳泰山矣!自我国之经营,为群方之父母,宪章斯在,胤嗣何忧?升降有期,去来在我。良筹圣会,自有契于天人;众国群王,岂可化其凡骨?三年之后,岁在丙戌,时值初秋,必有归处。然未终两事,岂负亲诚?日月非遥,戒严是速。

以上是《辽史·太祖本纪》中的记载。这当然是经过后世史臣润色加工的文言文,原话应该是阿保机用契丹语说出。他所表达的意思是:我得到上天眷顾,东征西讨,缔造了堂堂契丹帝国,接班人的问题也不用担心了。三年后的丙戌年秋天,我就要走了。但还有两件事没做,时间这么紧,就赶快完成吧!

换言之,耶律阿保机预言了自己的死亡时间——三年后(古人算年份的方式与今天有别,类似虚岁)的丙戌年,即公元926年的秋天。史书记载在场的契丹贵族“皆惊惧,莫识其意”。而令阿保机牵挂的“两事”,一件是征服吐浑、党项、阻卜等“西南诸部”,另一件就是消灭东边的世仇——渤海国。天赞四年(925年)十二月,阿保机说:“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于是御驾亲征渤海国。在完成灭亡渤海的大业后,阿保机于返回皇都的途中过世于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时间恰恰就是天显元年丙戌秋七月辛巳日(926年9月6日)。

辽太祖纪功碑,碑文中亦记载天赞三年六月训谕(《内蒙古日报》李倩 摄)

耶律阿保机果真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想必读到这段史料的人,都会有这种疑惑。关于阿保机这段“预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看法:

  • 第一种,把这件事当做灵异事件,认为阿保机具有特异功能。清代学者赵翼就以此事及其他一些帝王“预言”为例,说:“草昧开创之主,亦必有异禀,与神为谋……岂非所谓宿慧性成,鬼神相契,有不可以常理论者耶!”
  •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小甫的解释,认为这是契丹从回鹘接受摩尼教(俗称明教)的结果。阿保机为了把自己塑造为摩尼教的圣人,故意安排好自己的死期并以“预言”的方式公布于众,等到死期(丙戌初秋)到来时让述律皇后作为遗嘱执行人来杀死自己,体现出“宗教献身精神”。
  • 第三种,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另一位教授罗新的解释,他也认为耶律阿保机是有意“安排”自己死期、然后到死期时自杀或让述律皇后杀死自己。不过,他并非从宗教上解释,而是从契丹为首的草原民族所共享的政治传统来考证的。

在这三种说法中,最有意思的当属第三种说法。是什么样的政治传统逼得耶律阿保机自杀或让妻子杀死自己呢?我们先来看《周书·突厥传》所载的突厥可汗即位过程:

其主初立,近侍重臣等舆之以毡,随日转九回,每一回,臣下皆拜。拜讫,乃扶令乘马,以帛绞其颈,使才不至绝,然后释而急问之曰:"你能作几年可汗?"其主既神情瞀乱,不能详定多少。臣下等随其所言,以验修短之数。

根据上述记载可知,突厥可汗继位过程,先被大臣抬在毡上,顺时针转九圈,然后被扶上马,用丝巾绞住新可汗的脖子,直到快断气时才松开,接着众臣问新可汗:“你能作几年可汗?”此时新可汗处于半昏状态,在此状态下迷迷糊糊地随口说个年份,众臣记住,以便将来验证是否符合。由于萨满教认为这种神志紊乱的状态下说出的话属于“天意”,另一方面也是新可汗尊重其他汗位竞争者的承诺,所以“预言”自己在位年份的环节,可谓一种兼具宗教和政治性质的重要仪式。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可汗在自己所“预言”的在位年份内死亡,也就罢了,如果超出了“预言”年份呢?10世纪阿拉伯帝国地理学家伊斯塔赫里的名著《道里邦国志》中,记载了伏尔加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可萨人(哈扎尔人)的立汗仪式。这个与突厥关系密切的民族,同样也采取了可汗被勒住脖子至半昏状态后“预言”自己在位年份的环节,并且记载了可汗在位超出“预言”年份的后果:

尽管可汗其实是由伯克们任命的,—当他们要任命可汗时,他们抓住他,用一条丝绸勒他的脖子,直至他濒临死亡然后问他:你希望统治多久?他回答:若干若干年。如果他在那年限之前死了,那还好,不然的话,在接近那年限的时候,他就会被干掉。

换言之,新可汗在即位时所“预言”的在位年份,可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绝对不能超出这个年份。一旦在位时间超出这个“预言”年份,那么他就会“合法”地被臣下弑杀。总之,这种“预言”代表“天意”,具有强制性。

以上是突厥和可萨人的立汗过程,但这绝不局限于突厥和可萨人,这是因为,欧亚内陆(所谓“内亚”)游牧族群虽多,但往往共享着同样的政治文化,正如东亚的朝鲜、越南、日本也跟中原共享着大量政治文化。阿保机时期的契丹,虽然已经开始吸收中原政治文化,称帝建元,但依旧无法摆脱浓厚的“内亚”游牧色彩。所以,当时的契丹采取跟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类似甚至同样的立汗仪式,这种可能性很大。

罗新:《耶律阿保机之死》,收录于《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海豚出版社,2014年)

罗新教授正是注意到这一点,大胆地推测了耶律阿保机“预言”自己死亡时间的来龙去脉:

公元907年,阿保机作为第一位出身迭剌部的契丹可汗,认真地执行了包括勒脖子后“预言”在位年份等环节在内的一整套传统的立汗仪式。在阿保机被勒昏了头后,众臣问他能做几年可汗,阿保机迷迷糊糊地回答了“9”。

阿保机当然不甘心只干九年,在第一个九年任期内,他平定了“诸弟之乱”,铲除了汗位的威胁者,树立了自身权威,即将到期时,无人能取他性命。阿保机还想继续干,于是采取了中原的“皇帝”尊号,于公元916年称帝建元,将契丹从部落联盟改造为“帝国”,从而为自己“续”了九年。

等到第二个九年任期即将到期时,阿保机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席话,隐晦地向契丹贵族们提出再宽限三年,让他完成未竟的“两事”,到时候他“必有归处”(没明说死亡)。换言之,阿保机并非“预言”自己的死期,而是一种承诺、一种保证。

阿保机兑现了这个承诺,在征服西南诸部和灭亡渤海国“两事”完成后,于丙戌年(926年)秋天在扶余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具体方式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让述律皇后杀死自己。这样也可以解释述律皇后在阿保机死后深受刺激、大肆杀人并自断手腕的惊人之举。

阿保机死后,契丹帝国的皇位继承逐渐向中原式世袭制过渡,游牧民族的旧制亦被不断扬弃,不再有契丹君主因在位超出“预言”年份而死的事情发生。阿保机“向天再借九年”、“再借三年”,最终还是按自己许诺的时间交出自己的性命,堪称“旧制度”转型过程中的牺牲品。

当然,罗新教授的上述观点还谈不上是“历史真相”。阿保机对自己死亡时间的“预言”,可以说是一桩历史迷案。但这种建立在史实和史料基础上的猜测、推理,可以启迪我们进一步思考契丹的建国过程、政治文化及其与欧亚内陆其他游牧民族政治文化的关联性与相通性。历史并非透明,留下许多谜案,人们通过已知的史实和史料去探究、“侦破”这些历史谜案,即使有些历史谜案可能永远无法“破案”。这不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