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废不了窦漪房吗?为何?
当初周勃和陈平等人,诛灭诸吕以后,之所以选刘恒作为皇位接班人,主要是考虑到,刘恒的母亲薄姬是个生性淡薄之人,而且薄姬的娘家势力也不大,因此选刘恒登基,不会出现外戚乱政的局面。
可万万没想到,刘恒的母亲薄姬的外戚的确不够强大,但是刘恒的媳妇儿窦漪房的外戚,在汉景帝时期却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差点重蹈吕后乱政的覆辙
在汉文帝刘恒登基之初,窦漪房还是蛮受宠的,可是时间长了以后,汉文帝作为皇帝,身边多了一票漂亮的小姑娘,比如慎夫人、尹姬等。
这些小姑娘年轻漂亮,而且十分懂规矩,因此风头很快就盖过了窦漪房。窦漪房失宠以后,为啥汉文帝没有废了她,改立受宠的慎夫人或者尹姬呢?果真是他没这个能力吗?
一、窦漪房的儿女,成了她重要的筹码。刘恒还是代王的时候,是有过一个神秘的代王后的。这个代王后在史料中连个名字或者姓氏都没有,此外代王后和刘恒生了4个儿子,有意思的是,这4个儿子不仅一个名字都没留下,而且在刘恒登基之前,跟代王后一起全部去世。
夭折一两个可以理解,连母亲一起全部夭折,这就有点奇怪了。我之前文章里有过论述,代王后极有可能是吕家的女子,她们母子的头颅,相当于是刘恒给周勃、陈平送去的投名状。
这些孩子都去世以后,刘恒最年长的儿子可就是窦漪房的长子刘启了。而当刘恒刚做皇帝的时候,窦漪房还是受宠的,而且被立为了皇后。
在这种情况下,刘启也被众位大臣拥戴为太子,也就是汉帝国的继承人。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180年,汉文帝登基的那一年。
没多久,窦漪房的长女刘嫖,也被立为长公主,地位尊贵,封邑在馆陶,因此又被称之为馆陶公主。2年以后,窦漪房的小儿子刘武,被册立为代王。
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史记》
代王在汉文帝时期比较特别,因为汉文帝也曾经担任过代王,所以由此可见,汉文帝对窦漪房所生的三个孩子那是比较欣赏的。
尤其是长子刘启,这孩子不仅是太子,而且是最年长的孩子。汉文帝登基的时候,他已经9岁了,等到窦漪房失宠的时候,刘启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汉文帝如果要废了窦漪房,那么必须要将窦漪房的三个孩子都给废了。其中废太子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毕竟有袁盎这些正直的大臣在,这件事可不是汉文帝随心所欲就能办到的。
二、薄太后给窦漪房撑腰。窦漪房没什么来历,父母早逝,人丁单薄,她过去是伺候吕后的,被吕后送给了时任代王的刘恒,从而得到了刘恒的宠幸。
之前文章里有推测,窦漪房极有可能是代王后的陪嫁丫头,代王后如果是吕家的女儿,刘恒则是迫不得已跟她在一起,所以他的心自然要找个寄托,窦漪房就成了最好的寄托。
可以说窦漪房是跟刘恒在患难之中一同走过来的恩爱夫妻,两个人相互扶持,这才让刘恒熬过了吕氏专政的那个年代。
由于窦漪房相夫教子,而且也没有过分的行为,因此她不仅得到了汉文帝的宠幸,而且也得到了薄太后的赏识。
薄太后就是薄姬,那个被刘邦只宠幸了一次,就怀上刘恒的女人。她生性淡薄,自然也比较喜欢出身低微的窦漪房。
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上为立后故,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史记》
窦漪房的皇后之位,是薄太后亲自拟定的,这是汉文帝都无法更改的事实。汉朝以孝道治天下,所以说汉文帝就算是为了孝顺薄太后,也不会废了没犯什么错误的窦漪房。
此外,薄太后对窦漪房的恩宠还不止于此,她还将窦太后的父亲追封为安成侯,母亲追封为安成夫人。甚至为这两位故去的老人,打造了一个豪华的墓地,和薄太后的父亲享有相同的安葬待遇。
这不仅仅是对儿媳的怜爱,更是对皇后的一种尊重,对窦漪房皇后身份的一种认可。可见在薄太后眼里,窦漪房是不能被废掉的。
可以说,薄太后在一天,窦漪房的皇后之位就能保住一天。很可惜的是,汉文帝本人都驾崩了,薄太后还活着呢,她到了汉景帝时期还做了两年太皇太后。因此汉文帝是没机会废了窦漪房的。
三、废了窦漪房,真的要立慎夫人或者尹姬做皇后?岁数大了以后的窦漪房,的确没办法让汉文帝提起兴趣,毕竟窦漪房双目失明,年纪又大了。而身边的这个姬那个姬,一个个才十七八岁,全都是漂亮的小姑娘。
汉文帝的心思逐渐从窦漪房身上,转移到了慎夫人和尹姬身上。甚至有时候为了其他女人,生窦漪房的气。
比如说汉文帝曾经在上林苑摆宴席,由于慎夫人受宠,所以将她的位置安排得和窦漪房并排而坐。这可就是在挑战皇后权威了。
于是耿直的袁盎把慎夫人的位置王后挪了挪,结果慎夫人勃然大怒,摊牌了,这顿饭我不吃了!小美人不肯吃饭,汉文帝自然也跟着帮腔,索性也不吃了。留下孤零零的窦漪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实际上窦漪房到了后来,常常遭到汉文帝的这种冷暴力。但是没办法啊,为了谁,她都得熬下去。万一自己垮了,那她的三个孩子岂不是要遭殃?
汉文帝其实也没得选,历史记载受宠的慎夫人和尹姬,其实都没有儿子。如果废了窦漪房,难道让这两个没有孩子的女人做皇后吗?那岂不是要引发夺嫡之争了?
汉文帝是有4个儿子的,除了窦漪房所生的刘启、刘武外,还有不知名的小妾所生的刘参和刘揖。过去刘启是嫡长子,大家不敢抢,如果窦漪房被废了,那4个儿子可就都是庶出了,谁还不惦记着太子之位呢?
总结:汉文帝没有理由废除窦漪房。想要正儿八经地废除皇后,你总得给个理由吧?是皇后不够贤良淑德吗?是皇后喜欢搞外戚干政吗?还是说皇后没有给皇帝生下过一儿半女呢?
这些理由如果成立,那么废掉皇后还勉强说得过去。可问题是窦漪房以上哪一条都不符合。只是因为年老色衰,而且双目失明,不受宠了。
糟糠之妻不下堂,当年窦漪房跟你刘恒共患难的日子,难道你忘了吗?现在为了那些除了长得好看,一无是处的女人,你就要废了昔日共患难的伙伴?这未免太无情。
这种理由摆不上台面,这也是为什么汉文帝刘恒迟迟无法提出废皇后的重要原因。况且废了窦漪房,也没人有资格接任皇后之位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文帝废不了窦漪房吗?为何?
不是废不了,而是不敢废,因为汉文帝刘恒无法承担废掉窦漪房的后果。想要废掉她,最坏的情况需要压上刘恒的全部身家。
刘恒,就是汉文帝,而窦漪房则是汉文帝的皇后,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那个窦太后。
窦漪房原本只是吕后身边的一个小宫女,被吕后派去服侍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
刘恒一眼就相中了他,对她宠爱有加。于是窦漪房摇身一变,从宫女变成了代王的宠妃。二人育有一女二子,可见当时刘恒是多么宠信窦漪房。
后来,刘恒登基继位,当上了皇帝,窦漪房也顺势被封为了皇后。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窦漪房患了一场大病,结果导致双目失明。受此影响,刘恒对她逐渐变得冷淡。这也算人之常情,毕竟当时窦漪房年纪大了,加上双目失明,失宠是必然的。
很快,刘恒有了新的宠妃,那就是慎夫人,她已经完全取代了窦漪房当年在刘恒心中的位置。
为了体现对慎夫人的宠爱,刘恒甚至不顾窦漪房的感受,让慎夫人与其同席而坐。
按照当时的礼制,妃子的席位是要比皇后的靠后一些,毕竟皇后的地位尊崇,要凸显出对其的尊敬之意。
刘恒此举一方面是表达对慎夫人的宠爱,另一方面则是欺负窦漪房看不见。
不过他敢做的也仅此而已,无论他多么喜欢慎夫人,他也不敢废了窦漪房的皇后之位,另立慎夫人为后。
这倒不是窦漪房的背景有多么深厚,更不是她这个皇后有多大权势,问题的根本主要在刘恒自己身上。
首先,刘恒的皇位并不稳固,如果这么做会给很多人攻击自己的把柄,最坏的情况下,他将皇位不保。
很多人觉得汉文帝和汉景帝一开开创了“文景之治”,是一代明君,那么他的权势肯定很大。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纵观刘恒的一生,你就会发现,他这个皇帝当得真不容易,他一直在避免犯任何错误,以免给别人任何把柄,以此来攻击自己。
发生点什么好事,汉文帝必定大赦天下、赏赐百姓。
一旦出现什么天灾人祸,汉文帝保准主动跑出来背锅,说都怪自己。
对于大臣,你总是封赏居多,偶尔想打压下,还要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绝对不敢和对方撕破脸。
对于宗室也一样,汉文帝也是想方设法安抚,即使面对对视他的齐王刘襄,也只能想办法削弱其势力,根本不敢对他动手。
匈奴多次进犯边境,汉文帝只敢一味防御,最后还是靠和亲暂时解决问题,根本就不敢和匈奴正面冲突。
之所以会这样,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这个皇位是捡来的,因此他坐着不安稳。
当初,在刘姓宗室和朝臣的努力下,消灭了吕氏一族,平定了诸吕之乱。虽说皇帝该换人,但是怎么也轮不到他,因为无论是按照法理还是功劳,都应该由齐王刘襄来继承皇位。
只不过在推举新皇帝的时候,朝臣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才选择了刘恒这个看上去低调老实的皇子,这样便于他们掌控朝局。
因此,他这个皇帝是被朝臣和部分宗室捧起来的,其皇位并不牢靠
而刘恒在当上皇帝后,大臣们才发现看走眼了,这位可不是个好糊弄的主。但是没办法,自己选出来的皇帝,再不喜欢也只能认命了。
不过,这认命也只是暂时的。虽然刘恒通过打压以周勃为代表的个别重臣,同时靠封赏拉拢其他大臣,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但是朝臣们的权利受到约束和限制也是事实,他不能确定朝臣中有哪些人对自己不满。
而更麻烦的还是齐王刘襄,毕竟刘襄被刘恒摘了桃子,人家刘襄冒着风险起兵反抗吕氏,结果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特别是他心心念念的皇位就这么飞了。
更何况其他诸侯王中,又有几个是真正服自己的呢?比如那个以谋反罪处置的淮南王刘长,就根本不把刘恒这个皇帝放在眼里。锤杀朝廷大臣审食其后,竟然还敢跑去和刘恒哭诉,明摆了知道刘恒不敢杀他。后来他越来越膨胀,才敢行叛逆之事。
因此,处处小心谨慎的汉文帝刘恒,根本不敢废掉窦漪房。如果他废掉窦漪房,那么朝臣中肯定有人对他大加指责,以此为导火索,那些诸侯王可能在齐王刘襄的串联下蠢蠢欲动。
“七国之乱”极有可能提前爆发,到时候派谁去平叛?万一朝臣和诸侯王里应外合,再来一次“诸吕之乱”怎么办?
这也就是为什么汉文帝明知诸侯王的危害,依然只敢采取安抚为主敲打为辅的策略。就是为了让这个不安定因素晚一些爆发,趁着这段时间尽可能地收获人心,为自己的后代创造条件。
即使这样,汉景帝还是因为手里有周亚夫,才能平息七国之乱,而且当时胜得还是有惊无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恒是个爱美人更爱江山的皇帝。虽然他很喜欢慎夫人,但是和江山社稷相比,慎夫人根本不值一提,因此他也不会为了区区宠妃,拿自己的江山去冒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刘恒是一个孝子,而窦漪房得到刘恒的母亲薄太后的喜爱。
上面一个原因是刘恒的理性考量,而这个则是刘恒的感性考量。
了解刘恒的早期经历,就能明白,他对薄太后的孝顺不是装出来的。
刘恒贵为皇子,却没有感受过什么父爱。毕竟刘邦这人,做丈夫做父亲那都是极不合格的,整天不是忙事业,就是宠信戚夫人,对其他的几个儿子基本属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因此刘恒可以说是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
而到了刘邦去世,吕后掌权的时候。情况就更糟糕了,吕后可是大肆打压刘姓宗室,好些人都丢了封地。这段时间,刘恒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时候,能够支撑他挺过来的,也只有薄太后了。
因此,刘恒当上皇帝后,自然是对薄太后百依百顺,想方设法尽孝。
那么,窦漪房和薄太后的关系如何呢?我只能说非常好。
首先,窦漪房能当上皇后,靠的就是薄太后的一句话。
其次,薄太后下旨追封窦漪房已经去世的父母,其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可见薄太后对窦漪房也是喜爱有加,不然她完全没必要管这些事情,让汉文帝自己去处理就好了。
既然刘恒是真的孝顺,薄太后也是真的喜欢窦漪房,那么刘恒又怎么会废掉窦漪房呢?就算刘恒再不喜欢窦漪房,也不能惹得薄太后不开心,大不了少去找她就是了,所以窦漪房废不得。
虽然窦漪房没背景没权势,奈何汉文帝刘恒这人太复杂。他既爱江山,又是个孝子。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同时也为了不让自己的母后不开心,他都不能废掉窦漪房的皇后之位。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皇帝大权独揽、独断乾坤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们到底背负了多少东西。而且,越是好皇帝,往往背负的东西越多,因为好皇帝真的不好当。
文帝废不了窦漪房吗?为何?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文帝废不了窦漪房吗?为何?文帝登基后,对窦漪房没有了感觉!
特别是窦漪房双目失明后,文帝对窦漪房不但没有了感觉,甚至很厌恶。
文帝后来看上了慎夫人,经常带着慎夫人在身边。
文帝这么厌恶窦漪房,怎么没有废了窦漪房呢?
其实,文帝想过废掉窦漪房,但是没有成功。
一个皇帝,要废掉一个皇后,会有难度吗?
一般来说,皇帝要废掉皇后是小菜一碟,但是文帝要废掉窦漪房却是难度很大,以致文帝最后自己放弃了废掉窦漪房的想法。
文帝为什么放弃了废掉窦漪房的想法呢?
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最初,窦漪房与薄太后结盟,让文帝知难而退!
窦漪房这人尽管平民出身,但是在皇宫里时间长了,也摸清了门道。
窦漪房最早是在刘邦身边混,在吕后身边混,后来吕后在刘邦驾崩后,要把刘邦身边的女人都外送出去。
当时窦漪房通过行贿,希望朝廷将她送到赵国,后来阴差阳错,窦漪房被送到了代国,做了当时还是代王刘恒的王妃。
在代王身边,窦漪房又与刘恒母亲攀上了关系。
刘恒进京登基做了皇帝,窦漪房与刘恒母亲的关系处理得更好,由此还结上了亲戚。
窦漪房的长子刘启娶了刘恒母亲的远房侄女。
由于有这种关系,文帝几次要想废掉窦漪房,都被刘恒母亲制止了。
二,平常,窦漪房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关键时候,有人替窦漪房出面。
窦漪房平常很注意处理与朝廷官员的关系。
袁盎是一个有本事的人物,也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物。
周勃就是因为袁盎的缘故,被文帝废掉了。
由此袁盎也与文帝关系日益密切,被文帝当做心腹对待。
文帝平时都带着慎夫人出席宴会,以此显示慎夫人的尊贵。
一次,慎夫人与窦漪房同时出席宴会。
宴会上,慎夫人与窦漪房的座位摆在一起,平起平坐。
袁盎觉得不对劲,窦漪房毕竟是皇后,慎夫人尽管得宠,但毕竟是皇妃,怎么能与窦漪房平起平坐呢?
袁盎将慎夫人的座位往后面挪了挪,以此显示窦漪房的皇后地位。
慎夫人见此,赌气离开了!
文帝也不高兴,与慎夫人一起离开了。
表面看,袁盎闯了大祸!
袁盎主动找到慎夫人,对慎夫人说:“夫人不要忘记了吕后与戚夫人的故事!”
一句话提醒了慎夫人。
慎夫人因此对袁盎感激不尽,文帝也觉得袁盎办事得体。
窦漪房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没有窦漪房平时对人脉的经营,怎么有袁盎不惜冒险,为窦漪房争地位呢?
三,最后,就是文帝想除掉窦漪房,也没有了退路。
文帝本来有八个儿子,在窦漪房去代国之前,刘恒就册封了王后,而且有了三个嫡王子。
后来窦漪房去了代国,王后不明不白地患病死了!
接着王后的三个王子也先后夭折了。
文帝登基后,除了窦漪房的两个儿子之外,还有另外三个皇子。
可是到了最后,文帝的另外三个皇子也先后死了。
到了最后,文帝八个皇子,就只剩窦漪房生育的两个皇子。
这个时候,就是文帝想废掉窦漪房,还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就算废掉窦漪房,继承皇位的仍然是窦漪房的儿子!
文帝面对如此处境,不得不让窦漪房稳坐在皇后的位置上!
文帝废不了窦漪房吗?为何?
皇后窦漪房眼盲后,汉文帝专宠慎夫人。大臣袁盎问汉文帝:“陛下忘记“人彘”了吗?”汉文帝想起血淋淋的手、脚、眼、耳、舌全部被割掉的戚夫人,心中凉透。
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因和吕雉不和,在刘邦死后,被做成人彘,扔在粪坑里。
想起那种悲惨的场景,不仅让汉文帝浑身发冷,也让慎夫人非常懊悔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
她想起自己得宠后,处处想压窦皇后一头。
这一次是汉文帝带着宫妃与一些大臣举行宴会,宫人们将窦皇后和慎夫人的座位摆在了同一等级。
大臣袁盎看到后,让宫人将慎夫人的座位摆在下席。慎夫人当场大怒,拂袖离去。
汉文帝也很生气,携宠妃离去,将一个失明的皇后留在原地,窦皇后当时受到多么大的羞辱!
日后窦皇后的儿子,太子刘启上位,慎夫人必然得不到好处。
好在慎夫人还是聪明的,听到袁盎举出人彘的例子,幡然醒悟,赐给袁盎五十斤金。后来与窦皇后相处时,恭敬有加。
为什么一个双目失明、年老色衰、却又不得皇帝欢心的皇后,依然能够坐稳皇后之位,甚至还能够威慑慎夫人呢?
一】汉文帝与窦漪房相识于微末之时,有情
窦漪房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哥哥外出打工,弟弟被人拐卖不知去向。窦漪房孤零零一个女子,四顾无依,她该怎么办呢?
恰好遇到宫里招宫女,窦漪房直接报名,去宫里上班了。
窦漪房伺候的主子是刘邦的皇后,吕雉。稍有不慎,就可能丢了小命。
好在窦漪房心思灵巧,很会察言观色。在谨言慎行中度过了几年战战兢兢的岁月,还得到了吕后的赏识。
后来,吕后将一批宫女分派给各个封地的诸侯王,其中就有窦漪房,她被分配到了代国。
她伺候的人是刘邦的四子,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此时朝中掌权的是吕后,在刘邦去世后,吕后对朝廷内外进行了血腥的清洗。
那些竞相争夺刘邦宠幸的女人们,遭到了吕后残酷的反击。
刘恒的母亲薄姬因为自己以往的隐忍和委屈,反而引起了吕雉的怜惜,成为唯一一个可以与儿子团聚,赴儿子封地享受天伦之乐的妃嫔。
因为亲眼目睹吕后对待妃嫔和皇子们不留任何情面的打击,薄姬一直叮嘱自己的儿子要隐忍和低调。
刘恒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时刻担心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他的封地代国,即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是防御匈奴进犯的要塞。代国的生活非常艰苦,满目苍凉。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刘恒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各方面的关系。
窦漪房虽然是吕后安排在他身边的,可是却十分维护刘恒,在危机重重的岁月中,窦漪房一直陪伴着刘恒,为他在吕后面前周旋,陪他度过人生的青涩岁月。
及至吕后去世,吕氏一族被消灭,大汉朝的皇位出现了空缺。
因为刘恒一直以低调、宽厚的形象示人。在做代王的十几年中,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爱戴百姓,轻徭薄赋,不结党,不争位。
因此各方都感受不到刘恒的强势和威胁,对他上位自然没有太强烈的反对情绪。
推举刘恒继位的大臣们,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薄姬是个清心寡欲的人,没有强大的外戚胡作非为,所以不会再出现吕后把持朝政的局面。
由此可见,刘恒的皇位最初并不稳固。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强大可靠的势力可以倚仗,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和仅有的几个可信之人,一点点将权力牢牢抓在手中。
窦漪房就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信任的人。
长达几十年如履薄冰的岁月中,刘恒和窦漪房利益一致,相互扶持。
最初刘恒可能因为窦漪房的姿色而喜爱她,后来他们之间更多的是靠亲情和信任来维系感情。
那些过往的岁月,不是轻易可以抛弃忘却的。在窦漪房没有犯错的情况下,汉文帝是很难狠下心来夺掉她的后位的。
二】窦漪房得到薄太后的支持,汉文帝是孝子,不可能违逆母亲
窦漪房是个情商和智商双高的人物。
进入代国后,窦漪房立即发现刘恒是个孝子。
刘恒有多孝顺呢?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亲尝汤药”说的就是刘恒孝顺薄姬的故事。
薄姬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刘恒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姬病床前。给薄姬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窦漪房敏锐地发现,母亲薄姬在刘恒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地位,薄姬对待她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她在刘恒心目中的位置。
于是,她处处谨小慎微,侍奉薄姬十分尽心。
薄姬的人生经历本就颠沛流离,她本是魏王的姬妾,刘邦将魏国覆灭后,将魏王的姬妾全部纳入自己后宫。
此后几年,薄姬在织布房中日日劳作。机缘巧合之下,被刘邦宠幸了一次,怀上了刘恒。
刘邦后宫中争宠的姬妾很多,皇后吕雉又泼辣狠毒。可想而知,薄姬在后宫中的生活是多么的战战兢兢。
看到年纪轻轻就入宫的窦漪房如此乖巧,她难免会想到自己的过往,因此对窦漪房多有疼惜。
窦漪房由于出身低贱,刚到代国的时候根本就不认识字,是薄姬手把手教会她读书认字。由此可见两人平时的关系相当融洽。
刘恒登上帝位后,由于曾经的代王妃早已死去,后位空虚。
已经成为太后的薄姬对刘恒说,你的儿子都是窦氏所生,应该立窦氏为皇后。
窦漪房多年在薄太后身上的用心没有白费,关键时刻薄太后发了话,窦漪房顺理成章成为窦皇后。
薄太后还下诏给相关部门追封窦漪房死去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可见,薄太后对窦漪房是满意和喜爱的。在这种情况下,废了窦漪房,势必让薄太后不满和愤怒,以孝治天下的汉文帝是不可能违逆母亲的意思的。
三】窦漪房一言一行符合礼制,得到群臣支持
窦漪房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底层平民跃升为最顶层的人物,从一个宫女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谋略和手段相当高明。
在史书上,从未记载过窦漪房犯过什么错误。不仅言行完全符合礼制,还因为她曾经经历过贫穷的生活,因此非常节约,生活并不奢华。
她偏爱黄老之术,黄老之术的核心部分,就是“无为而治”。因此窦漪房在为人处事上并不偏执,对待后宫妃嫔相当和善。
即使慎夫人明显地争宠,并且多次让窦皇后脸面受挫。她也没有采取严厉的报复手段,而是顺其自然,保持了后宫的和谐。
她的黄老之术,对于汉初刚刚经历了秦朝严苛剥削,以及秦末农民战争的社会而言,这种“无为而治”恰恰是最利于民间生产力恢复的。
因此,经历了吕氏外戚干政的混乱后,窦漪房在朝臣中颇有声望,被视为一代贤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汉文帝强行废后,将会引起群臣不满,以此为导火索,有很大的可能会引起朝政动荡。汉文帝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四】窦漪房儿子羽翼丰满,是公认的下一代天子
刘恒为代王时的王后,没有记录姓氏,没有陵园,没有追封。在刘恒入长安登帝位前去世,在他称帝后的两个月内,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通通病死。
代王王后姓是名谁,哪里人氏,何时去世,埋在何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好像在隐晦什么......
无论如何,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的死去,直接推动了窦漪房的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
刘启不负众望,天资聪颖,颇有谋略,也会笼络人心,很得群臣拥护。
刘恒除了代王妃所生的早死的四个儿子以及刘启外,还有三个儿子,刘参、刘揖、刘武。
刘参的生母地位低微,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所以他也不受待见。
刘揖,他是刘恒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可是在年轻的时候就坠马而死。
由此可见,即使刘启被废掉太子之位,能立为太子的也只有刘武。而刘武也是窦漪房所出,所以废掉窦漪房的皇后之位毫无意义。
五】在汉文帝心目中,爱美人,更爱江山
汉文帝虽然宠爱慎夫人,也多次有一闪而过的念头,想废掉皇后窦漪房,扶自己的宠妃上位。
可是在他心中,却清清楚楚地知道。能够帮助他维持重情重义的明君人设,能够辅佐太子,稳定朝纲,和谐各方关系的,非窦漪房莫属。
窦漪房作为皇后,才是对大汉江山最有利的局面。
作为一代明君,汉文帝爱美人,更爱江山。美人如衣袍,可以随时换,可是江山却要千秋万载地传给子孙,马虎不得。
果然,汉文帝死后,窦漪房这个集颜值、智商、情商于一体的女强人,权倾朝野。
她影响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是“文景之治”中的关键人物。为开创大汉王朝千百年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
欢迎关注@橙皮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文帝废不了窦漪房吗?为何?
在很多年前,窦猗房这个赵国平民家的姑娘,因为长得漂亮,被选送进长安皇宫中,成了吕后宫里的一名宫女;在刘邦去世后,吕后把刘邦的七个庶子全部送出长安前往封国,每人赐送五名宫女。窦猗房也在其中,她把所有的钱财用来贿赂主管太监,希望能回到赵国,至少离家近一点,可是她却阴差阳错的进了代王随行的名单。
那时候的窦猗房虽然不情愿,但也无法可想,随着其他四名同伴,来到了代王身边。同伴们各展所长,希望能被代王看中,只有窦猗房还沉浸在失意与绝望里,可就是这种特别,却恰恰让代王刘恒上了心,选上她作为自己的妾室,她的肚子也很争气,一口气生下了三个孩子,长女刘嫖,长子刘启,次子刘武,此后,窦猗房抚养着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几年过去了,代王后病逝了,她代理王后,打理刘恒的后宫。
此时的长安,各种厮杀开启,远在代国的刘恒,却幸运的被周勃等人扔下的大馅饼——皇位给砸中了!于是,窦猗房,重回长安皇宫。
在公元前180年,刘恒正式称帝,即汉孝文皇帝。在不久后,刘恒的四个嫡子,一个个的都病死了,刘恒要立叔伯兄弟为继承人,可是大臣们不乐意了,于是再三劝谏,立嗣立子就好,经过几番考量,窦猗房的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与此同时,薄太后主张立窦猗房为后,就这样,窦猗房成了大汉历史上的第四任皇后。
可是,窦漪房在被立为皇后,很快她也就失宠了,汉文帝作为皇帝,后宫自然不缺美女了,后来出现了更美丽的慎夫人,汉文帝就专宠慎夫人。慎夫人比起窦漪房来说就漂亮多了,而且她擅长跳舞和乐器,由此可见自古帝王都是爱美女,色艺双绝的美人更容易得到皇帝的宠爱。
可是为何汉文帝还是不废窦漪房呢? 其实啊,主要还是因为怕麻烦,因为如果真的要换一个人当皇后,又得好好操作一番。何况窦猗房本人,也一直谨小慎微,克己守礼,哪怕是泽惠百姓,也是文帝主动提出的,有薄太后的榜样在前,窦猗房也没有为自己家争取什么。文帝给的够多,这样的知情识趣,汉武帝为何要无缘无故的废了她?
倘若真的废了她,那么又置太子于何地呢? 窦漪房她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同时她自身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她的手段又是非常高超的,所以才会让人奈何不了她啊!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帝废不了窦漪房吗?为何?
汉文帝要废窦漪房,肯定能废,但是为什么不废,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汉文帝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1.年少夫妻老来伴,念及过往,不舍得废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他的母亲薄姬不受刘邦宠爱,同样的,他也不受刘邦的重视。刘邦一心一意只为了真爱戚夫人而废了吕后的嫡长子刘盈,造成了吕后心态发生扭曲,在刘邦去世后,将戚夫人做为人彘,屠戮汉朝宗室。而刘恒母子,因为不受宠,逃过一劫,在刘邦死后,刘恒带上母亲薄姬,前往贫瘠的代地就藩。
刘恒活得小心翼翼,就这样仍旧没逃过吕后的监视。吕后派遣了一批批宫女前往各个藩王的封地,其中就包括窦漪房。窦漪房阴差阳错到了代地,却被刘恒看重,成为代王后宫的一员。刘恒与窦漪房年纪相仿,但是苦难的生活让窦漪房明白了生活的残酷。
窦漪房的父亲因为不满秦朝的暴政,带着家人到偏僻的地方隐居,却在钓鱼的时候不幸落水死了。柔弱的母亲受不了打击,不久也撒手人寰。为了生活,14岁的窦漪房作为良家子进宫当了婢女,大弟弟勉强养活自己,小弟弟不幸走失,成了别人的养子。
苦难,让窦漪房深深明白,在深宫活下去,得懂眼色。所以聪明如她,能被吕后看中,成为伺候吕后的婢子之一;有出宫机会,马上求主管的太监一定要将她分到离家乡近的赵国;阴差阳错到了代地,仍旧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接受这一切。
她的温柔与美貌,与已生了四个嫡子的代王后完全不同,让年少的代王看中,并很快独宠代王后宫。虽然这时候的汉文帝没有办法给窦漪房正室的名分,感情上能做到独宠,也是很不容易。
付出的真心,随着汉文帝刘恒成长为合格的帝王、身边的美人越来越多、窦漪房渐渐年老色衰、眼睛也瞎了,渐渐变得没有那么真诚,但这份不那么真诚的真心,也足以让窦漪房在后宫生存。
感情甚好的少年夫妻。图片来自网络
2.母以子贵,窦漪房的长子成了太子
刘恒因以其及母亲仁善,被害怕重演吕氏之祸的朝臣们拥立为皇帝。他战战兢兢,生怕堕了父亲刘邦的英名。因此当朝臣奏请他要早立太子的时候,他还想着将皇位让给其他有能力的弟弟或者侄子们。
大臣们认为文帝的长子刘启(代王后的四个嫡子莫名其妙死了,刘启成了长子),也就是窦漪房的长子,贤明又仁善,是继位者的最佳人选,于是刘启在汉文帝当上皇帝没几个月就被封为太子。
又过了不久,大臣们又请汉文帝早立皇后。薄太后则认为窦漪房贤惠,又是太子的母亲,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汉文帝一向孝顺薄太后,加上窦漪房名声很好,又是自己的心头好,于是顺水推舟将她封为皇后。他为了给窦皇后做名声,从国库里拿出一大笔钱,给鳏寡孤独以及老弱病残一定量的肉及布匹,让百姓更为爱戴这个皇后了。
汉景帝刘启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3.找不到借口废后
窦漪房被封为皇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派人寻找失散已久的两个弟弟。她深深地明白,薄太后刚刚封了娘家,自己不能顺着杆子往上爬。还是薄太后看不过去,命令人帮忙找窦皇后的娘家弟弟。而且找到弟弟以后,也不让他们当高官,而是听从朝臣们的建议,让他们闭门在家,请正派的大儒来教导他们。
西汉文景期间,外戚没有像吕氏那样跋扈,这多亏了窦皇后的约束。这点让朝臣及百姓们高看皇后娘家一眼。
后来窦漪房年纪渐长,生了病,眼睛渐渐瞎掉。汉文帝宠爱的慎夫人竟然与皇后并排而坐,窦漪房都能笑笑就过去,反而直臣袁盎看不过去,在慎夫人起身时将她所坐的席子撤掉,并让汉文帝忍下一口气,心服口服。
不得不说,在忍功及借力打力上,窦漪房是其中的高手。她不争宠,不犯错,文帝再宠爱慎夫人,也没有借口废了皇后,毕竟皇后毫无过错,不能因为皇帝个人的喜好,就儿戏般地废了皇后,朝臣们哪能答应。
总的来说,并不是文帝废不了窦漪房,而是要废掉窦漪房,反而让自己受人诟病,这与文帝想当一个明君的愿望背道而驰,而且也划不来,再说母亲薄太后将娘家人嫁给了太子刘启,也是明白地告诉文帝:我得保娘家荣华富贵。
孝顺的汉文帝自然也不会不为母亲实现这个愿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