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帝为何会恢复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钰的帝位?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这哥们简直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那个时候大明王朝已经没了一半江山了,他不想着积极主动地抗击农民军和清军,反倒是开始给古人们一一平反了。
当时他不仅把自己老爹福王朱常洵给追封为皇帝,而且还相继恢复了朱标、朱允炆和朱祁钰的皇帝称号,你说这是不是闲着没事做?
啥情况啊?多铎的大军已经快逼近南京了,你倒好,还在想着古人受委屈了,你不知道你马上也要受委屈了吗?果不其然,这哥们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就被清军给灭了。那么他为啥非要给这票皇帝翻案呢?
一、明朝宗室不得人心,朱由崧想要一改风气。朱标是朱元璋时期的太子,这哥们命不好,做了几十年太子,好不容易要轮到他接班了,他却在自己老爸前面嗝儿屁了,因此没轮到他继承皇位。不过后来也被追封为皇帝。
朱元璋思念朱标过度,所以就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给立为了皇位接班人。结果朱允炆这孩子非要听身边那几个狗头军师的建议,搞什么削藩。结果把他四叔朱棣给惹毛了,一口气从北京打到南京,把朱允炆这个建文帝给灭了。
至于朱祁钰,我觉得这哥们是最可怜的。他哥哥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了,他临危受命,成为了大明朝皇帝。好不容易赶走瓦剌,自己也励精图治做了8年皇帝。可就是因为他没有儿子,因此大臣们跟他离心离德,最终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夺取了朱祁钰的皇位。此后朱祁镇把朱祁钰踢出了太庙,不承认他这8年当过皇帝。
朱棣、朱祁镇的后代里,又出了个崇祯皇帝朱由检。这哥们很勤劳,可是却是亡国之君。为啥?因为他不得人心。
因此同样作为朱棣、朱祁镇后人的朱由崧,要想重新获得人气,是不是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为了让大家再次相信明朝宗室,朱由崧开始给朱允炆、朱祁钰翻案,让他们重新做了皇帝。
反正给个空头衔,大不了就是在太庙里多插个牌子而已,不吃多少亏。但是这种认错的态度,却能够为南明弘光政权带来一定的人气。
二、东林党这帮人,正事儿不会干,屁事儿都要管。东林党是明朝晚期最可怕的一种存在,因为他们这帮人,怼天怼地怼空气,只要你跟他们意见不同,那他们就要拼了命去怼你。
这帮人尤其喜欢跟皇帝对着干,为啥?因为有大唐魏征作为表率,他们怼皇帝,怼赢了,那就是明朝的魏征,怼输了被皇帝宰了,那也能青史留名。
这帮家伙看重名节,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因此你压根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魏忠贤够厉害了吧?号称九千岁,遇到这波东林党,那可是气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啊!杀了那么多东林党人,都没有打压住他们的气焰。你越杀,这波人就越高兴,最后还是被东林党人给清算了。
因此到了朱由崧时代,其实东林党依旧还是充斥在南明朝廷里。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分子,整天在朝堂中咋咋呼呼的。
这帮人没什么太大的本事,但是引经据典,谈古论今,那是一把好手,俗称打嘴炮。那朱由崧要想让大家信服,就必须要装作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
这边说了一个小时,啥实质性内容说不出来,而那边听了一个小时,还得耐心地装作很认真地在做笔记。你说头疼不头疼?
因此这帮东林党人建议给古人翻案,朱由崧自然是只举双手赞成,为啥?给他们一点事情做一做,省得他们对国家大事瞎操心。这些人才就应该全都弄去给古人翻案,反正哪怕全都翻过来,也不影响现在的大局。
三、东林党人给这三人翻案,自然也有自己的目的。东林党其实就是一帮文人搞的社团,这要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这波人就类似红星和东升那种社团类型,你压根就惹不起。
哪怕你是皇帝,都要忌惮三分,为啥?因为这些哥们为了名声,那是一心求死的。以至于他们家里人都不能理解,这帮大爷为啥非要寒窗苦读十年出来做官。
比如说有些哥们早上去上班,下午就被咔嚓了,他们都会提前跟家里人打招呼:晚上不回来吃饭了啊!
所以说做东林党人的家属,那要做好随时改嫁的准备。那么东林党人为啥要给这三位名不经传的人翻案呢?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可就多了。
首先就是朱标和朱允炆的问题,承认朱允炆的帝位,其实就等于是承认了朱标的帝位,这两位的皇位是捆绑销售的。
而朱允炆身边那一票大臣,忠贞不渝,宁可去死,也要给皇帝出馊主意。你说他们像谁?还不是像东林党人嘛!比如说黄子澄就跟东林党人很类似,本事不大,馊主意不少。
此外像方孝孺这种尽忠殉国之人,更是后世东林党人的楷模啊!他们恨不得一个个都找到被灭十族的机会,只可恨遇不到朱棣这种狠角色。
给朱允炆翻案以后,等于就是给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翻案了。那就是东林党人想要看到的。至于给朱祁钰翻案,其实也就是为了抨击朱由崧的老祖宗朱祁镇做得不对。这跟抨击朱棣的道理是一样的。
总结:只顾着给古人找存在感,忘了自己快存在不下去了。为啥说东林党人祸国殃民,现在我们应该会有一个基本认识了。那时候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不少东林党人南下,在南京建立了新的政权,也就是弘光政权。
可是当时北方大部分地盘,全都在农民军和清军手里。你们东林党人不想着帮明朝收复疆土,去给古人刷什么存在感呢?
结果古人的存在感倒是全都被刷上来了,南明弘光政权却存在不下去了。8个月的时间,南京就被攻破了,朱由崧逃到了黄得功处,结果被清军抓走杀掉了。
而钱谦益这帮东林党人,却在城破的时候,带领文武百官,主动出来向清军多铎部投降。钱谦益本人还接受了清朝的册封,带头剃发,后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你说可笑不可笑。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
南明弘光帝为何会恢复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钰的帝位?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福忠王朱常洵之子,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孙,原封福王世子。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破洛阳,福忠王朱常洵被杀。朱由崧缒城逃脱,暂住怀庆府(府治为今河南省沁阳市)避难。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朱由崧袭封福王。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由于怀庆有警,福王朱由崧前往卫辉府投奔堂叔潞王朱常淓。但是义军随即逼近卫辉,福王又与潞王一同南下,暂住于淮安。
当年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殉国。由于明朝实行两京制,北方虽已残破不堪,留都南京及南方各省仍然在明廷的控制之下。现在皇帝宾天,太子失踪,最终伦序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突破东林党人的阻拦,于五月十五日在南京武英殿登基为帝。
福王继位之后,为了凝聚人心,不但给包括方孝孺在内的大批臣子平反,同时也给三位没有享受应得待遇的皇帝朱标、朱允炆和朱祁钰上谥号和庙号,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清军入南京
追尊朱标父子:迎合南方士子的欢心朱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嫡长子。从朱元璋的角度出发,朱标一出生,就意味着他日后会成为自己理所当然的接班人。所以太祖皇帝对这位长子,可谓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培养。朱标六岁的时候,就拜在了当代大儒宋濂的门下。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朱标被封为吴王世子。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南京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吴王世子朱标也进封皇太子。
朱标的这个皇太子,一向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权力最大,最得父皇信任的皇太子。在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的时候,刚过50岁的朱元璋甚至都当起了甩手掌柜,下旨群臣今后所有的国家大事小事,都先由太子处分。这充分说明朱元璋极度认可太子的能力水平,朱标事实上已经如同副皇帝一般。
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三》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可惜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年仅38岁的朱标去世,谥曰懿文。朱标的死,不但对朱元璋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明朝历史的走向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当时大明帝国建立不过二十多年,开国皇帝本人已经65岁,料来在世之日已然无多。太子死后,到底是让他的儿子,还是让他的兄弟来做新一代接班人,朱元璋为此足足犹豫了四个月多月。
最终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明太祖册封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意味着皇位将仍然在长子长房之中传承。但由于此时的皇太孙年仅16岁,朱元璋为了确保自己哪天突然驾崩,政权依然能平稳过渡,下死手清除了以凉国公蓝玉、宋国公冯胜和颖国公傅友德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朱允炆追尊其父懿文皇太子朱标为康皇帝,庙号兴宗。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的皇位虽然铲除了武将集团,但同时加强了戍边亲王的军权,以对付北元残余势力对大明帝国的威胁。而手握兵权的皇叔们,显然让朱允炆,和他背后的文官集团认为比蒙古人更为可怕。所以朱允炆在登基之后立刻着手削藩,而他不留任何余地的铁血手段,也终于逼反了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
朱允炆剧照
让建文帝君臣没有想到的是,朱棣如同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般,在三年的靖难战争中以区区北平一隅,竟然顶住了朝廷倾天下之兵发动的无数次进攻。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得到南京空虚的线报之后孤注一掷,率领精锐倾巢南下,并于六月十三日依靠内应攻入金川门。最终奉天殿的一把大火,断绝了朱标一脉子孙所有的皇帝梦。朱允炆死后,朱棣虽然宣称以天子礼将其安葬,但却废除了建文年号,也根本没有给这位侄儿上尊号和庙号,显然是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至于大哥朱标,也在当月二十六日被废去皇帝身份,仍称懿文皇太子,其在太庙之中的神主牌位也被扔回了懿文陵。
戊寅,遣安王楹祭告懿文太子,迁其主于陵园。盖建文初,尊谥懿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升祭于太庙。致是礼官言考之古典,于礼未安。遂命以主置陵园,仍旧谥号曰懿文皇太子,岁时致祭如常仪。—《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朱标和朱允炆父子,一直都是江南地主集团的代言人,在南方文人之中很有市场。福王因为其父福忠王朱常洵的缘故,在南京受到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处处掣肘。为了笼络这股重要的力量,弘光帝朱由崧决定向现实低头,首先将被其先祖朱棣废除皇帝身份的朱标,重新承认其康皇帝的谥号和兴宗的庙号。而对于朱允炆,则默许了靖难之后驸马都尉梅殷为他所上孝愍皇帝的尊号和神宗的庙号。
说起来当时的弘光帝每天焦头烂额,可能没注意到朱允炆神宗的庙号,那么东林党人也没注意到吗?神宗是崇祯帝和弘光帝祖父,也是东林党人最为厌恶的朱翊钧庙号。这些人憋着不发声音,真是其心何其毒也。一直到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七月,朱由崧才发现这个漏洞,下旨改朱允炆庙号为惠宗,重新为其上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东林党人的目的达成了,朱允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明皇帝,可惜这样的内耗白白削弱了明廷抵抗清军的能力。
明神宗金丝翼善冠
追尊景泰皇帝,焕发北方军民的血性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仁宗朱高炽之孙,太宗朱棣曾孙,太祖朱元璋玄孙。在他之上是宣宗的长子朱祁镇,所以朱祁钰在宣德十年被封为郕王,本来的命运是成年之后就藩封国直到老死。如果有子嗣,那郕国还可以一直传承到大明灭亡。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为了对付漠北的瓦剌部落在明朝边境的进犯,同时也为了靠军功来打出自己的威望,朱祁钰的哥哥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而作为唯一在京的亲王,朱祁钰被赋予了居守北京的重任。
八月十五日,明军在土木堡因断粮断水而全军崩溃。包括英国公张辅在内的几乎全部扈从文武大臣被一网打尽,皇帝朱祁镇本人也做了瓦剌人的俘虏。消息传回北京,明廷在短暂的慌乱之后,接受了主战派大臣于谦的建议,强硬回绝了瓦剌一方挟皇帝以令明朝的无理要求。
朱祁镇被俘
九月,郕王的嫡母孙太后下旨立朱祁钰为皇帝,进朱祁镇为太上皇帝。十月,瓦剌人带着太上皇帝一起围攻北京城。朱祁钰坚决重用于谦和石亨等文武大臣,在京师城墙之下一举击败瓦剌大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捍卫了大明的社稷和宗庙,使得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没有在明朝重演。
为了表示和哥哥的彻底切割,朱祁钰将年号从正统改成了景泰。但究竟谁是真正的“正统”,一直是朱祁钰的一块心病。“父有天下,必传于子”,这句话就像魔咒一样深深地折磨着景泰皇帝。自己辛苦守住的江山,难道死后还要还给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吗?我不甘心。
终于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羽翼渐丰的朱祁钰废掉了朱祁镇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独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可惜他终究不是真龙天子,一年后朱见济早夭,而他本人却再也生不出一个儿子。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钰突然病重,连续三天难以视朝。此时以徐有贞为首的一批不得志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打开南宫放出被软禁多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镇,并且成功复辟。
朱祁镇重新登基之后,朱祁钰先是被移居西内。随即在二月初一日被废去皇帝身份,复称郕王。二月十九日,孤独之中的郕王朱祁钰去世,年仅30岁。死后被赐予一个恶谥“戾”,并葬以亲王之礼。
景泰帝剧照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当年被朱祁钰废去太子身份的侄子朱见深,为叔父平反昭雪,恢复他的皇帝身份,赐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由于没有庙号,朱祁钰的神主牌位不能进入太庙供奉,仍然算不得一个真正的皇帝。
朕祗服慈训,敦念亲亲。诞告在廷,用成先志。其郕王可仍旧皇帝之号,所有尊谥,礼部会议以闻。务合人心,毌乖典礼。—《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到了弘光帝朱由崧的年代,其实和当年的北京保卫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帝遭难,自己临时继位。当年瓦剌人包围北京,现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清军又在关外虎视眈眈,形势比之当年更为艰难。在这种局面下,弘光帝无疑是想自比当年的景泰帝,能收保卫社稷,再造乾坤之功。同时也希望北方的大明军民能够遥想当年的血性,重新振作,与义军乃至清军对抗。因此朱由崧下旨,给景泰帝重新上尊号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则为代宗。太庙之中,终于有了这位再造乾坤的大明皇帝牌位。可惜此一时彼一时,弘光帝虽有追景泰帝之雄心,明末的形势却已和当年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朱由崧有心杀贼,却也终究无力回天。
景泰陵
结语:“我大清”出于维护其统治正统性的考虑,“我东林党人”出于维护其投降正确性的考虑,双方一拍即合,在弘光帝朱由崧头上撒了无数的污名。但是从他恢复朱标、朱允炆和朱祁钰的帝号来看,这位明安宗绝对有着自己的想法。可惜他是一个无兵无权的空头皇帝,很多时候确实也是无可奈何。
南明弘光帝为何会恢复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钰的帝位?
新朝新气象。
其实你还落下一人,弘光帝一登基,马上给他爹,老福王上了帝号,叫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来又改谥为孝皇帝。为福王争了一辈子的老娘郑贵妃,也做了孝宁太皇太后。
保他的人不少都是当年参与国本之争的东林党,为了不让他爹当上皇帝这帮人差点跟他爷爷万历皇帝拼命。你说他直接这么干得得罪多少人?大敌当前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这些事情只能缓办。
一个月以后,他才想起给殉国的崇祯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同样自杀殉国的周皇后为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显然是为了平衡他给福王上帝号造成的负面影响,他又追尊了三位。第一位是懿文太子庙号兴宗(当年建文帝上的庙号),谥号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第二位就是建文帝,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惠宗皇后马氏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皇后。
为什么选择这两位呢?讨好东林党啊。他所在的地方是南京,就是当年靖难之役成祖朱棣大杀建文帝朝臣的地方。以方孝孺为首的那帮大臣,一向被文人吹捧的跟神人一样。明朝那么多死谏的大臣无不以方孝孺为楷模。给方孝孺等平反,是东林党人发自内心的要求,弘光帝上这二人帝号,是彻底平反方孝孺等所必须的。
第三位就是景泰帝。他追上景泰帝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为啥?因为景泰帝当年就是在皇帝被俘、江山社稷风雨飘摇中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而且景泰帝跟他一样,也是个藩王。景泰帝如果不算皇帝,他算啥?是不是等崇祯的儿子跑出来赶紧退位呀?
当时还真有一位“太子”跑了出来,叫弘光帝把他关起来了。(有没有点景泰帝囚英宗于南宫的感觉?)
把这几位皇帝的事办完,他就开始追谥功臣了。有北京追随崇祯殉国的21人,开国功臣24人,建文朝殉难大臣46人,在正德朝和天启朝死谏的大臣共22人。其中,方孝孺给了“文正”,这是朝臣最高荣誉了。东林党的左光斗给了“忠毅”(他是史可法的座师),杨涟给了“忠烈”。
可惜他没当成第二个景泰帝。
南明弘光帝为何会恢复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钰的帝位?
这个弘光帝朱由崧是个什么人物呢?他是那个不爱上朝的万历皇帝的孙子,不过不是后来的朱常洛的儿子,而是福忠王朱常洵之子,算是比较近的皇族,但是他还是比较不能被南明那群士大夫。
朱由崧这个哥们原本是个皇族王子,他爷爷给他爸爸封了太多土地,给了太多钱,所以福王这哥们太招人恨,于是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下岗国企工人李自成带着大军攻破洛阳,福王朱常洵被农民起义军杀了,听说是被人做福寿宴,反正死相不会太好看。
而福王世子朱由崧看到乱军杀过来了,于是连忙缒城逃脱,也就是被人绑着绳子放下城池,这哥们就开始疯狂逃难了。后来跑到怀庆府避难,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朱由崧袭封福王,政治地位得以恢复。不过还是要继续逃难,因为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怀庆府也被农民起义军惦记上了,福王朱由崧继续跑路,跑到卫辉府投奔堂叔潞王朱常淓,后来也是跟着朱常淓闹矛盾。不过农民起义军没打算放过他们,于是福王又与潞王一同南下,暂住于淮安。
崇祯皇帝上吊以后,虽然北京所在的北方都破烂了,但是留都南京及南方各省仍然在明廷的控制之下,而且还很富裕,于是大家换个地方继续享福。既然崇祯帝没了,大家就开始考虑继承人了,大家没心思光复大明,就开始为南明政权争来争去,东林党人没少得罪福王,所以这些士大夫就想扶持潞王朱常淓,但是实权人物马士英决定扶持福王朱由崧,于是在实力面前,东林党人根本不够看,所以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登基为帝。
福王继位之后,东林党人被大明惯坏了,啥本事没有,就会抬杠了,明里暗里就说福王不配当皇帝,所以为了凝聚人心,加冕为弘光帝的福王就开始搞事,反正先追封自己的父母为皇帝,皇后。当然了,他的心思大部分放在纳妃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碰上这种荒唐皇帝,大明灭亡也不奇怪。
然后弘光帝这哥们为了跟这些胡言乱语的东林党人争话语权,于是就给朱允炆这几个皇帝祖宗正名,最主要还是觉得自己得位比较勉强,所以需要树立一些典型。晚明的读书人和士子,节操还不如秦淮河的妓女,所以在对于这种没用的繁文缛节上,大明的大臣和士子比抗清热情更为高涨。
不过这种举动倒也没持续多久,因为南明一下子就没了,弘光帝跑路的过程中还被抓了,马士英被大明士子骂成奸臣的人物殉国,满口忠君报国的大明文臣直接或间接当二臣,最典型的就是大明文坛领袖钱谦益,这哥们假惺惺说要给大明殉国,他娶的妓女老婆说跟着他一起跳水殉国,结果跳到一半,他就爬上来了,比他娶的妓女老婆跑得还快。大明士子领袖都是这样的狗东西,大明不赶快灭亡还等啥?
南明弘光帝为何会恢复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钰的帝位?
1644年,在崇祯皇帝于北京煤山自缢殉国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不过在大明大厦将倾之际,弘光朝也仅坚持了八个月。但是,在弘光朝廷却发布了一道诏书,承认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宗朱祁钰的正朔地位,将其纳入宗庙,“弘光初,追尊惠宗让皇帝,入太庙,复其年”。发布诏书之时,已是满清军队大举入关击败李自成军队继续大举南下的时候,南明弘光朝廷发布这样一道诏书用意何在?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却有着政治意义。
有明一代,发生过两次大的宗室内部非正常帝位交替事件。一是朱棣武力夺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帝位。由于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因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引发燕王朱棣兴兵南下借“清君侧”名义夺取帝位,史称“靖难之役”。夺位成功后,为彰显自身正统性,朱棣下令消除建文帝的合法痕迹,甚至都不承认建文帝在位四年这一事实,将建文元年称为洪武三十二年,不承认建文帝帝号的合法性,也顺带不承认建文帝即位之初追封其父朱标的明兴宗帝位,只承认其为懿文太子。二是在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面对英宗被俘国无君主的窘境,监国的皇弟朱祁钰在于谦等大臣的拥戴下称帝,史称景泰帝。后因景泰帝病重,英宗利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并在景泰帝死后不承认其帝位的合法性,不允许其葬于十三陵一带。上述以强制手段不承认既有事实,并不足以让人信服,也不利于笼络人心。于是,在朱棣和明英宗朱祁镇去世之后,不断有朝野人士提出正视现实,恢复上述三位帝王的合法性。
等到了万历朝,在朝野的呼吁之下,万历帝在万历二十三年,下令“诏以建文事迹附太祖高皇帝之末,而存其年号”,就是说正式恢复建文纪年年号,但是同时要求编写国史时,将建文朝事迹附在朱元璋之后,但这样处理还不够彻底。
于是,在满清铁骑压境大明江山危在旦夕之际,为团结皇室内部力量和皇室成员人心,凝聚江南士子和百姓的人心,在弘光朝多位大臣的强烈建言之下,弘光帝决定彻底了断这两桩历史悬案,恢复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宗朱祁钰的正朔地位,承认其帝位的合法性。不过此举仅具有政治和道义上的意义,在需要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抵抗满清及其归降军队的进攻,承认上述三位帝王的合法性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无力挽回弘光朝乃至隆武永历朝败亡的结局。
南明弘光帝为何会恢复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钰的帝位?
福王朱由崧经过大臣史可法、马士英及军队重要将领左良玉、高杰等的最终拥戴后在南京即帝位,史称南明弘光皇帝。
弘光皇帝随即恢复已故三帝的帝位,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目的。(《论语.学而》曾子)
曾子(孔子的儒家学派重要弟子)的这句名言成为后世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虔诚祭祀远代祖先必遵的规矩。
朱标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称王时的世子,以后的皇太子。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朱标继承皇位的地位不接受挑战。
令人遗憾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朱标薨,时年仅37岁。
也许是朱标意外的早亡,导致悲伤的朱元璋立朱标儿子朱允忟为皇太孙,由他继承皇位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推翻了建文帝朱允忟的政权,朱允忟下落不明,朱棣无法、也不可能对朱允忟追赠庙号与谥号,于是这段历史成为朱姓皇室不可名状的空白。
朱允忟曾经在建文元年(1399)追尊自己的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这个举措在当时来说,天经地义,没有毛病。
朱棣虽然没有取消这个尊号与庙号,却在日后淡化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这个“不可说”的“难言之隐”。
朱祁镇与朱祁钰都是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儿子,朱瞻基其人的故事,电视剧已经作了详细的演绎,余不~
(朱祁钰)
朱瞻基是一个个性鲜明、颇有一番作为的皇帝,至今口碑尚可。
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却有点差强人意,尤其是长子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面对蒙古瓦剌也先部落的挑衅,亲率二十万可谓是乌合之众的大军,盲目离京征伐蒙古也先部队。
怀来地区土木堡,明军被漫山遍野的也先骑兵包围,在激烈的交锋中,饥渴难耐的明军大败,英宗被俘,一百多名随行官员全部力战而死。
面对刀斧凿砍的威胁,英宗表现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凛然正气,端坐泥地不动,凛凛正气,值得点赞!
大明王朝失去皇帝,朝野震动,皇帝成为也先的人质,是对朝廷最大的威胁。
留守大臣徐有贞认为,皇帝被俘,北方边关大同、宣府将告急,京师势如累卵,为了大明的延续,皇弟朱祁玉应该仿宋朝,南下迁都,因为金陵陪都应对危机有预案,机构框架保留着的。
但是,忠贞不渝的侍郎于谦坚持要在北方击败也先,关键时刻,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太后支持了于谦,答应宣宗皇帝的次子朱祁玉登基称帝,是为代宗景皇帝;为了向朝野表示这个措施的不得已,同时册封被也先扣为人质的英宗,刚一岁的长子为太子。
应该说这个非常时期的特殊应急预案是成功的、正确的。
当时失去价值的朱祁镇回到京师后,被兄弟朱祁玉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
朱祁镇左右密谋者如徐有贞、石亨等人,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于景泰八年(1457),趁代宗重病不能上朝的机会,集结400禁卫军,将居住在南宫的英宗抬进皇宫,宣布复辟帝位成功。史称“夺门之变”。
应该说这是一次严重的、典型的“阵变”,其实质是利益之争。同年三月十四日,软弱、老实的朱祁玉听着上朝的钟声去世。
所以明朝的英宗皇帝非常罕见地建立了正统、天顺两个纪历。
离景泰八年(1457)的“夺门之变”到崇祯十七年(1644),时间过去了187年。
崇祯皇帝巳经“龙驭宾天”,他的三个儿子朱慈良、朱慈灿、朱慈焕均已失联。
但是,淮河以南仍是明朝天下,南京保有一套完备的中央机构。
而此时的北方李自成正在与清军作殊死搏斗。明朝军队在南方尚有百万大军和左良玉、高杰、黄得功等大将。
但是,首先要保证皇室继承有人,否则天下群龙无首,就失去凝聚力了,那就谈不上要重整河山,收复失地。
经过激烈的幕前幕后操纵活动,最终由福王朱由崧“弟终兄及”,继承了皇帝位。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与福王朱由崧都是神宗显皇帝朱翊钧(万历)的孙子,光宗贞皇帝(泰昌)的嫡庶儿子。
鉴于南方地区军民关系的复杂,为了获得南方军民的认可,维护南明王朝的权威和正统,统一思想和行动,南明弘光朝庭作出与福王血缘关系较远的三位先帝帝号的追尊,就不难理解其目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