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阳举办了一场举大鼎比赛,结果出了意外事故,秦武王为了彰显武力,结果举大鼎的时候被大鼎给砸死了。
秦武王这一年才23岁,连个儿子都没留下,就这么嗝儿屁了。结果导致了秦惠文王的那些庶出的孩子们,蠢蠢欲动,打算夺取王位。
秦惠文后只有秦武王这么一个儿子,但是她也不甘寂寞,为了保住太后之位,打算扶持秦惠文王的庶长子公子壮继位,估摸着当时公子壮的老妈已经跟秦惠文王下去打牌了。
而芈八子这边也不甘寂寞,这位老大姐本来就有野心,而且给秦惠文王生了仨儿子,分别是公子芾、公子悝、公子稷。其中公子稷在燕国做人质,所以芈八子打算扶持公子芾继承王位。
秦惠文后虽然是太后,可是芈八子有兄弟魏冉在朝中作为支撑,所以双方剑拔弩张,大秦帝国就这么要分崩离析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在一旁闲着嗑瓜子的赵武灵王看不下去了,果断从燕国把公子稷给接到了秦国。芈八子和魏冉一商量,得到赵武灵王相助,那胜算可就大了很多。
因此他们果断调转风向,改为支持公子稷,公子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嬴稷。那么问题来了,赵武灵王好好的瓜子不嗑,为啥要跑来支持嬴稷呢?
一、赵武灵王是个靠多管“闲事”起家的人。赵武灵王赵雍继位以后,还没有开始胡服骑射,就先忙着管闲事了。他管的第一件闲事便是燕国继承人的选拔。
当时燕王哙脑子抽抽了,居然把大位禅让给了自己的相邦子之。可燕国是有太子的,燕太子平立刻联络齐宣王,合伙攻打相邦子之。
这个时候子之还越战越勇,居然击败并杀掉了齐国大将,因此齐国大为恼怒,让匡章带兵斩杀相邦子之和燕王哙。齐国到了燕国以后,各种烧杀抢掠,太子平压根管不了。
这个时候赵武灵王打算出手,他将留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职送回国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
赵武灵王这一手可就厉害了,他这么做等于是解散了韩国和燕国的联盟,以此化解了他们对赵国的夹击。此外又保证了赵国和燕国的联盟关系,燕昭王怎么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这回秦武王暴毙,也让嗅觉敏锐的赵武灵王找到了新的闲事可以管。如果他能够扶植一个新的秦王,那么将来自己的日子岂不是更加好过了?
当时的赵国还没有强大起来,北边的邻居燕国已经被安抚好了,现在西边的强敌秦国如果也能被安抚好,那么赵国才有发展的空间。
因此赵武灵王果断出手,在秦国内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将公子稷从燕国接了回来。如法炮制一般,既解除了燕国和秦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又对秦国新王有了恩情。
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在扶植公子稷之后。15岁就上位的赵武灵王,深知赵国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周围全都是厉害的邻居。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必须要做到和周围邻居打好交道。
打好交道只是基础,想要真正不受欺负,那还必须要进行改革。当时赵国所面对的对手,不仅有秦国、燕国、魏国、韩国、齐国这些邻近的诸侯国,还有北方的匈奴和心腹之患中山国。
在跟其他诸侯国打好交道的基础上,赵武灵王开始对中山国下手。他带兵平定了中山国,解决了心腹之患。
不过这个时候他又发现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很强悍,因此赵武灵王利用他国内乱,自身稳定的时机,开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
从此以后,一支强大的赵国军队就这么诞生了。他们多穿着胡人的衣服,以训练骑射作为基本军事素养,所以赵国的骑兵,是战国时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此可见,不管是扶植燕昭王,还是扶植秦昭襄王,赵武灵王本身都不只是在管闲事,他有自己的目的。
只有争取了秦国和燕国不对自己动武的机会,那么赵武灵王才有足够的时间,在自己的国内实行改革,很显然,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三、赵武灵王出手是很会挑时间的。擅自干涉他国内政,这本来是不道德的一件事,弄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赵武灵王就很会挑时间,不仅成功干涉他国内政,还让人家事后对自己感恩戴德。
比如说干涉燕国这件事,当时燕国正处于内乱状态,太子平压根就摆平不了齐国的军队,以至于燕国面临亡国的危局。
这个时候赵武灵王把燕昭王接回来继位,不仅可以让燕国恢复正常,也给了燕昭王称王的机会,你说燕国上下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赵武灵王?
在干涉秦国王位继承人的时候,也是挑准了时间。当时秦惠文后支持的公子壮,和芈八子、魏冉支持的公子芾,几乎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状态。
秦国内战一触即发,到时候秦国很可能面临分裂,或者是被他国入侵的危险。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将公子稷送回来,解决了所有的矛盾。
他不仅让秦国终止了内乱,还给足了芈八子和魏冉以及秦昭襄王面子,所以秦国上下都要对赵武灵王感恩戴德。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时候的赵武灵王,更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一样,专门负责主持公道来的,自己也不从他国获得直接利益,所以口碑非常好。
总结:如果赵武灵王知道秦昭襄王后来的操作,他估计得后悔。秦昭襄王继位以后,秦国还是存在内乱,所以芈八子和魏冉趁机掌握大权,这一搞就是41年时间,秦昭襄王60岁的时候,才正儿八经地亲政。
此后秦昭襄王开始攻打周围列国,其中被欺负得最惨的就是赵国。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派遣白起为主将,将赵国45万大军打得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留下来的那点家底,在这一战中都被打光了。赵国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机会,不晓得知道这一切以后,赵武灵王还愿不愿意支持秦昭襄王了。
参考资料:《史记》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如果你以为赵武灵王是看上了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那我只能说你太小看他了。
这是一个庞大计划的最后一步,赵武灵王以天下为棋盘,各诸侯国为棋子,下了一盘大棋。此举既使得赵国的国力达到巅峰,又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硕比赛举鼎,结果被龙纹鼎给砸中,英年早逝。他除了留下一个笑话,更是留下一个烂摊子。
秦武王膝下无子,他死后,围绕着秦国王位,引发了一场血雨腥风。
当时争夺王位的是两方势力,一方是当朝太后秦惠文后,她支持秦武王的兄弟公子壮继承王位。另一方则是我们所熟知的芈八子,她支持自己的儿子公子芾继承王位。
秦惠文后是太后,地位崇高,且在此事上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而芈八子这边,她的兄长魏冉是秦国重臣,双方也算是势均力敌,因此一直相持不下。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所有人都以为秦国内乱在所难免的时候,赵武灵王看不下去了,他决定再插一脚。
他既没有支持公子壮,也没有支持公子芾,而是提出了第三个选择,那就是芈八子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此时的公子稷正在燕国做人质。在当时,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或战或和,经常缔结盟约。为了避免对方撕毁盟约,两国往往会互派王子到对方国家去做人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异人了。
由于此前的布局,赵武灵王和燕国打了声招呼,便将公子稷给带走了。芈八子一看,既然赵国支持公子稷,那她也支持公子稷好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支持哪个对她来说区别不大。
最终,在赵武灵王和芈八子的共同努力下,秦国避免了内乱,公子稷成功继承秦国王位,史称秦昭襄王。
赵武灵王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赵国,这只是赵国霸业的开始罢了。
而想要了解赵武灵王的整个计划,则要从他继承王位开始说起。
整个计划的开端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继位,然而他刚继位便面临着一场重大危机。
自古以来,王位更替都会导致政局不稳,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于是魏、楚、秦、燕、齐五国打着参加赵肃侯葬礼的旗号,各派出一万大军护送使者前往赵国,史称五国会葬。
虽然说得好听,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这是打算来赵国捞好处的,如果让他们得逞了,估计半个赵国就没了。
赵武灵王第一次意识到,强大的国力是多么重要,弱者只会被人欺负,而强者则没人敢招惹,你不欺负别人就不错了。
好在,各国并不齐心,这才给了赵武灵王可乘之机。
首先,他下令全国戒严,同时赵国开启军队总动员,做出随时准备开战的样子。
然后,他当机立断与韩国、宋国结盟。三国形成了一张并不严密的包围网,一旦开战,秦、魏、楚、齐四国便要面对两面、甚至三面受敌的情况。
此举的目的在于威慑,使得四国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为赵武灵王后面的行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接着,赵武灵王花费重金,换来越国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和越国本身就有旧仇,因此双方一打起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
赵武灵王又故技重施,请动了楼烦王出兵攻打燕国和中山国。燕国实力较弱,面对楼烦王的攻势,只能全力以对。
至于攻打中山国,由于其地处赵国腹地,经常跟着其他国家趁火打劫,所以赵国不得不防,干脆先下手为强好了。
自此,五国联盟只剩三国,还要面对赵、韩、宋三国联盟,这三国只是想捞些好处的,本不想真的开战,加上赵国军队已经动员起来了,只得放弃原先的计划。
最后,五国只得按照赵国的要求,让护卫的军队都停留在赵国边界,只派使者进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一点好处都没占到。
而此事之后,赵武灵王发誓要让赵国强大起来。但是他首先要搞定两个国家,那便是燕国和秦国。
插手秦国前,先拿燕国练手想要搞定燕国和秦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两个国家实力不俗,不是那么好拿捏的,必须等待时机。
不过赵武灵王的运气真不错,他先等到了搞定燕国的机会。
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内乱。燕王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被人忽悠准备将王位传给权臣子之。
问题是燕王又不是秦武王,他是有太子的。燕国太子自然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于是上演了烂俗的桥段,燕国太子向齐国借兵,许诺事成之后给予对方天大的好处。
此举技能削弱燕国,还能捞到一大笔好处,齐国自然乐意出兵,当即派出了将军市和燕国太子一起出兵燕国。
结果,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人们的想象,齐军大败,市被斩杀。于是事情升级成了两国战争,齐军派出大量援军,杀死了燕王和子之,然后又大肆劫掠,燕国太子根本无力控制局面。
本来事情到这里便可以结束了,从此以后燕国便是齐国的小弟,和它一起愉快地欺负赵国。
不过此时出现了一个不守规矩的观众,竟然跳上舞台,强行要求加戏,此人便是赵武灵王。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燕国大局已定的时候,赵武灵王却表示支持公子职争夺燕国王位。
当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子职正在韩国做人质。不过这也好办,当时韩国和赵国是盟友,赵武灵王给韩国那边打了声招呼,韩国便放人了。
于是在赵国军队的护送下,公子职很快便回到了燕国。由于此前齐国军队的暴行,燕国百姓普遍对燕国太子不满,于是纷纷支持公子职和赵军。
赵军本就占据了地利和人和,又让公子职请动秦国出兵,很顺利地击败了齐军,公子职正式继位,便是后来的燕昭王。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燕国和赵国都关系和睦。而在搞定了燕国后,赵武灵王便开始寻找机会搞定秦国,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切。
那么,赵武灵王送秦昭襄王回国,到底有何图谋?最核心原因:为了赵国的崛起做准备。
赵武灵王选择的赵国崛起之路是增强武力,具体做法则是实行胡服骑射。让赵国人从习俗到生活方式,乃至作战方式全面效仿胡人。
这种移风易俗的事情,实行起来必定困难连连,赵国国内上至权贵下至平民必然会有很多人反对,如果此时再有别国介入,赵国就危险了,最差的情况也是持续衰败下去。
所以赵武灵王必须保证周围国家不会在此期间对赵国出手。
而赵国周边的几个国家,韩国与赵国是盟友,有着共同的利益;燕国刚经历内乱,忙着恢复国力,加上燕昭王欠赵武灵王一个人情,不好意思出手;魏国不足为虑,于是只剩下秦国了。
搞定秦国有多种选择,虽然等着秦国内乱,持续衰弱下去也是一个选择,但是赵武灵王选择了扶持一个亲近赵国的秦王。
毕竟,秦国家大业大的,一旦其陷入内乱,想要等到其彻底衰败,无力干涉赵国事务,时间太长,存在太多变数,很多国家都会介入其中,到时候就算赵国想置之事外都难了,哪里有空去实行胡服骑射?
所以,赵武灵王选择了相对稳妥的第二个选项,扶持一个亲近赵国的秦王,不过这秦王的人选也是有讲究的。
当时,秦国已经有两个王子在争夺皇位了,赵武灵王不管支持哪一个,都只能算锦上添花,效果不大。而最合适的人选,最好是最惨的王子。
在当时,王子混到最惨的地步,除了国灭,就是去别国当人质了。而赵武灵王的运气不错,燕国就有一个秦国王子,便是公子稷。
由于此时赵国有大恩于燕国,想要接走公子稷简直是易如反掌。
而选择公子稷还有一个原因,他是芈八子的儿子。
从赵武灵王帮助燕昭王夺得王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一直在避免赵国投入过多资源。毕竟,他不想过多消耗赵国国力,助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罢了。
而一旦赵武灵王支持公子稷,芈八子必然也会转而支持公子稷的。毕竟对她来说,只要是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就行了,至于是哪个儿子,她并不在意。
这样,由于赵国的介入,即使不用派兵,仅仅是表个态,秦惠文后与芈八子之间的平衡就已经被打破,芈八子这边占据了优势,公子稷继位基本问题不大了。
赵武灵王基本不用出兵,就帮自己看上的王子夺得王位。然后秦国和赵国的关系必然进入蜜月期,加上秦昭襄王还要处理秦惠文后的势力,秦国是不会干涉赵国内政的。
至此,赵武灵王终于可以施展他的胡服骑射计划了。
总结赵武灵王费尽心机,帮秦昭襄王夺得王位,为赵国的崛起创造了机会。随后,凭借着胡服骑射,赵国的军队威震天下,即使是强大的秦国也要避其锋芒。
然而,几十年后,秦昭襄王领导下的秦国,凭借长平之战,歼灭数十万赵军,使得赵国的国势急转直下,到后来最终被秦国所灭。
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赵武灵王光顾着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却没有考虑过将领的培养,于是出现了赵括这样的“人才”,将他多年的努力都付之一炬。
如果他早知如此,不知道还会不会将秦昭襄王给送回秦国。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赵雍就是赵武灵王,赵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君,没有之一,在位期间实行胡服骑射,灭亡中山国,收复林胡与楼烦两个胡族,让赵国迅速成为与秦国、齐国、楚国并立的强国,赵武灵在位期间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拥立在燕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嬴稷为新一任秦王,而嬴稷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46年后,秦昭襄王发动了长平之战,由秦国名将白起指挥作战,一战就灭亡了赵国45万大军,秦国打得赵国几乎要亡国,这个时候已经去世35年的赵武灵王如果泉下有知,他会不会对当初自己拥立秦昭襄王的决定感到后悔?那么问题就来了,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干涉秦国内政,并且拥立在燕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嬴稷为王?
赵武灵王
这一切还得从前一任秦王秦武王说起,公元前307年,秦惠文王嫡子秦武王嬴荡在周王室因为举鼎而死,当时的秦武王嬴荡年仅23岁,连个儿子都没有,秦王一死,于是秦武王的弟弟们开始争夺王位,秦国朝政迅速变得混乱,随后朝中分为两派:
一派以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秦武王的正妻武王后拥立秦国庶长公子嬴壮为继承人,还包括朝臣甘茂等人。
另一派以秦武王父亲秦惠文王的妾宣太后、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宣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芈戎等人一起拥立宣太后的二儿子公子嬴芾为继承人,还包括朝臣向寿、公孙奭以及秦国宗室秦武王叔父樗里疾等人。
秦国朝堂一下子分为两派开始争斗,从继承地位上看,前一派是有优势的,因为公子嬴壮是长公子,还得到正太后惠文后与武王后的支持,但是从力量上看,后一派是有优势的,因为拥立公子嬴芾的这一派得到宗室和权臣的支持,力量更大。
宣太后与秦昭襄王
正当两派相争不下的时候,赵武灵王决定干涉秦国内政,一方面派人到燕国迎立公子嬴稷回国,一方面派人对秦国施加压力,必须拥立公子嬴稷为秦王,否则燕国和赵国会对秦国采取手段。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宣太后当时有三个儿子:长子嬴稷,在燕国当质子,也就是人质,次子就是嬴芾,也就是宣太后起初要拥立的儿子,当时在秦国,三子嬴悝,当时也在秦国,宣太后最初之所以要拥立二儿子而不是长子的根本原因就是:嬴稷人在燕国,想要把嬴稷迎回来,需要复杂的政治手段,还需要和燕国、赵国沟通此事,时间上来不及,所以就拥立二儿子嬴芾与嬴壮竞争。
赵武灵王参与此事后,迅速影响了秦国政局,最主要就是宣太后一派及时更改了战略:放弃二儿子嬴芾为继承人,改立长子嬴稷,因为都是宣太后的儿子,对宣太后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还能得到燕国和赵国的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秦昭襄王
为什么赵国的干涉能影响到秦国的继承人选呢?
这是因为一国之君是一个诸侯国的根本,尤其是在新旧君主交替期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其他诸侯国趁此机会攻打本国,更需要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拥立,至少能让其他诸侯国保持中立也是一种胜利,赵武灵王干涉秦王人选的行为就是对秦国的一种威胁,如果秦国不答应,宣太后一派就会以赵国会攻打秦国为由对另一派进行打击,就会在秦国占据优势。
如果秦国妥协选择同意赵武灵王的要求,就会得到赵国和燕国两个盟友,如果秦国不同意赵武灵王的要求,就会得到赵国和燕国两个敌国,你说秦国会怎么选?赵武灵王的外在威胁,无意中导致了秦国内部宣太后一派的胜利,所以在燕国当人质的宣太后长子嬴稷就成为秦王。
这种一国干涉另一国国君人选的事,在春秋战国经常发生,比如秦穆公不是支持流亡在外的晋国公子重耳为晋国国君,就得到秦晋之好的两国结盟吗,这在政治上是有好处的,因为赵武灵王帮助了嬴稷成为秦王,嬴稷自然要感激赵武灵王,两国就能获取政治上的利益和好处,当然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选择干涉秦国内政,拥立嬴稷为王,不是为秦国着想,恰恰相反,他是从赵国的利益出发,为赵国着想的,当时的赵国正处于国力的上升期,赵武灵王是一代明君,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灭亡秦国,他拥立嬴稷为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赵武灵王的理想分二步走,第一步:强赵,灭中山国,收复林胡、楼烦。第二步:灭秦,让赵国强大,进而统一天下。
赵武灵王即王位时只有15岁,然后魏国、楚国、秦国、燕国、齐国五国想趁赵国上任君主去世,新君年幼的机会,寻找机会灭亡赵国,或者趁机捞一把赵国的利益,五国各派出一万士兵打着为前任赵国国君吊唁的旗号云集赵国边境,当时的政治形势对赵国极为凶险,稍微没有处理好,很可能赵国就会面临亡国之险。
战国形势图
15岁的赵武灵王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用重金行贿越国攻打楚国,分掉楚国注意力,以同样的方式重金行贿楼烦攻打中山国与燕国,然后与韩国、宋国结盟,对抗魏国、楚国、秦国、燕国、齐国五国的威胁,这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之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
然后赵国就在赵武灵王的一路带领下,开始渐渐强国,不断与其他诸侯国合纵连横,赵武灵王最先拉拢的是燕国,燕国自燕哙王禅让子之发生动乱后,被齐国入侵,赵国帮助并护送在韩国当人质的燕国公子职,并派出与齐国交战,最后还利用政治手段联合秦国打败齐国,之后公子职成为燕昭王,感谢赵国的相助,于是与赵国联盟,赵国就这样稳定了自己北方的边境。
再经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开始加强,赵武灵王又把在燕国当人质的嬴稷送回秦国当秦王,有一个目的就是稳定赵国西南边的秦国,从而让赵国集中力量攻打中山国,赵国攻灭了中山国,并且收复了林胡和楼烦两个胡族,赵国的士兵中很多林胡和楼烦的骑兵参与其中,赵国强大后,赵武灵王开始了灭亡秦国的军事计划,并且以使者身份进入秦国打探消息,准备等待合适机会从秦国北边绕过函谷关攻打秦国。
秦昭襄王
为了专心攻打秦国,赵武灵王还把赵王之位让给幼子赵何,主抓赵国军事,一心一意研究如何灭亡秦国,可惜赵武灵王走错了一步棋,就是封幼子为王后,还想把代地分封给长子,这等于是分裂赵国的行为,后来当幼子赵何主政了赵国后,赵武灵王又想拿回自己的权力,结果引发了沙丘政变,连自己也被活活饿死。
如果赵武灵王不死,他接下来肯定会谋划从上郡和云中郡向南经河套地区绕开秦国的天险函谷关,攻打秦国,赵武灵王死的时候,秦昭襄王已经在位11位了,赵武灵王没有想到,他亲自立的秦王,会成为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秦王,并且还是秦国的一代明君,赵武灵王没有想到会在他去世后,这个秦昭襄王就成为灭亡赵国的最大功君。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公元前307年,大力士秦武王在洛阳举鼎,意外地被鼎砸死,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秦王的位子就成了悬案,这时候,最有机会的就是在秦国的公子壮,他是武王同父同母的弟弟,也是当时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秦武王一死,惠文后和公子壮就筹划着继位,这时候看起来,无论如何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时候宣太后、公子芾一系虽然有争夺王位的想法,但是实力不济,公子壮又得到樗里疾的支持。可是谁知道,就在宣太后处于劣势,公子壮即将登上王位的时候,远在赵国的赵武灵王插手秦国王位,他联合燕王,直接用大军压境的办法威逼秦国同意立在燕国作人质的嬴稷为王。即便当时秦国一致反对庶出的嬴稷,但是形势比人强,刚刚遭遇国丧,力量又被王位争夺削弱,跟本没实力和赵国争夺,以来宣太后一系又加紧游说活动,最终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嬴稷成功的登位。嬴稷即位,就是后来的秦昭王,最终在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如果没有赵武灵王,那么这个肯定会改写历史。而公子壮呢,还不死心,和惠文后一起自立,号称季君,但是被秦昭王以叛乱的罪名处死。惠文后也被处死。在当时,嬴稷之所以成功,一来受到宣太后的活动,一来是受到赵武灵王的协助,所以能够轻松击败名正言顺的公子壮。 在赵武灵王看来,当人质的嬴稷成功继位,在国内没有根基,又是赵王和燕王一起拥立,将来肯定对他们有好处,然后还可以分化拉拢秦国,给秦国制造内乱,压制秦国的势力,当然事与愿违,赵武灵王成功的立了一个对手,后来秦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就是秦昭王时期拉开的。为何公子壮会失败?歪史以为,占尽优势,又名正言顺的公子壮之所以失败,就是当时非常孤立,即使朝臣支持,不过没有强而有力的外援,所以赵武灵王的大军一到,秦国上下立刻动摇。再来宣太后运作比惠文后要高明一些,他知道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而惠文后抱着身份不肯曲意也失去了一些支持者。后来宣太后为了平定义渠,曾经给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光这魄力,惠文后就比不上。再者,一开始,惠文后和公子壮认为大事已成,没有抢着先机,俗话说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提前登位可以名正言顺,等到后来已经物是人非,错失了最好的时间。所以不仅错失王位,还赔上了身家性命。他本人则成了赵武灵王和宣太后的牺牲品。但是,对于秦国来说,简直太划算了,秦昭王在位56年,期间打残韩魏,重挫赵国,击溃楚国,牢牢的保持秦国的领先地位,如果是公子壮又是另一种结果。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公元前307年,在东周太庙里,正在举行一场举重比赛,只不过举的不是杠铃而是周鼎。当着祖宗的面,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被人举着玩,周王室的处境也着实可怜。
在这次举重比赛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运动员受伤致死事件。运动员之一的秦武王举鼎不慎砸断胫骨。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秦武王自然是活不了了。这事儿能不能上第二天的《东周日报》体育版的头条暂且不论,秦国内部却炸开了锅。秦国家属们哪里会想到,秦武王就是去参加一场国际比赛,竟然会出这么大的意外。最重要的是,秦武王死时年仅23岁,没有儿子,秦国的王位继承就成了个大问题。
正在秦国内部为争夺王位,忙得不可开交之时,有个赵国人赵固风尘仆仆地赶到秦国,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忙活了,我家大王赵武灵王说了,你们在燕国有一个做人质的公子稷,大王很满意,我们准备把他送回来。”
这可不是商量,而是命令,加之此时“胡服骑射”的赵国国力强盛,赵武灵王胳膊粗,秦国人没办法,只好立公子稷为秦王。
(公子稷剧照)
战国时期,各国的生存压力和外交活动,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更复杂,大家合纵连横,小帮派,大团体,抱团取暖是常态。有机会拥立别国之君,这种大好事儿没有谁会放过,好处也是多多。新君即位,对拥立之人,多少会有一些情感上的联系。多一个盟友,也可以缓解自己的战略压力,这事儿在春秋战国并不鲜见。况且赵武灵王干这事儿,也不是第一回,轻车熟路,而且早已尝到了甜头。
九年前,前315年,燕国太子平,约齐宣王出兵攻打子之,后齐将匡章杀死子之和燕王哙,他们在燕国大肆烧杀掳掠,燕国内部烽火连天,动荡不安。赵武灵王瞅准机会,拥立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回燕国称王。
公子职为何在韩国呢?原来燕韩二国有夹击赵国的盟约,公子职便是应盟约而为质的。此次赵武灵王将公子职送回燕国为王,燕韩二国夹击赵国的盟约便不攻自破,赵国还多了燕国这个盟友,可谓是一箭双雕。
此次有机会拥立秦君,赵武灵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作为一代明君的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在军事和外交上游刃有余。但改善周边战略环境的渴望深埋心中,从他即位的那一天便已开始。
(赵武灵王剧照)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即位。一代枭雄赵肃侯的葬礼,前来吊唁的人自然来自五湖四海。这时传来消息,魏、秦、楚、齐、燕五国使者前来吊唁,而且每人还各自带了上万人的精锐之师,作为送葬队伍。这一下子大家都明白了,这哪是来送葬?分明是趁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年幼来闹场子、占便宜的。
赵武灵王在托孤大臣肥义的辅佐下,迅速展开各种外交活动和军事准备,先与韩、宋结成同盟,成品字型结构,拓展自己的战略回旋空间。然后重金贿赂越王,让其攻楚,分散楚国的注意力。同时贿赂林胡等草原游牧部落,让其出兵猛攻燕国和中山国,让二国自顾不暇。同时全国进行戒严和总动员,摆出一种鱼死网破的决战姿态。五国看到此种情形,只得派使者入赵都吊唁,“五国会葬”最终失败。
此时的赵武灵王年仅14岁,继位伊始就感受到了生死存亡的气息和外部世界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也使得赵武灵王非常重视外交活动,想方设法改善周边的安全环境。“五国会葬”后不久,赵国便与韩国联姻,与魏国修好,送公子职回燕国,与燕结盟。此时的秦国,对赵武灵王而言,不过是燕国的翻版而已。
在秦王继承人问题上,此时有两个人最有发言权,一个是秦惠文王后,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芈月传》中的芈八子——宣太后。前者要立公子壮,后者要立公子芾,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并非首选,也不被朝臣所认可。而正是在赵武灵王的武力迫使下,以及在宣太后和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才最终登上王位。
(燕昭王剧照)
对于赵武灵王而言,成功拥立公子稷为王,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如果失败,把公子稷送回秦国,搅乱秦国政局,进一步激化秦国的内部斗争,对于赵国来讲也非坏事,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公子稷被赵武灵王拥立为王,46年后的公元前 260年,正是这位已经成为秦昭襄王的公子稷,令大将白起攻赵,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底儿一扫而空,这或许是赵武灵王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吧。
赵国果然是人杰地灵之所在,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好地方。赵武灵王送回燕国的公子职,后来成了称霸一时的燕昭王;送回秦国的公子稷,更成了叱咤风云的秦昭襄王。“长平之战”后,又有一行人,先后从赵国,风尘仆仆地赶往秦都咸阳,这群人中,有秦异人、赵姬、吕不韦、嬴政。而最终,秦王嬴政要了赵国的命……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在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个国家,它原本是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分离出来的,但是实力绝对不可小觑,尤其是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之后,赵国的实力更加雄厚,赵武灵王毫无疑问是赵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国王之一。
至于赵武灵王有多出色,或者说他为赵国的建设做过些什么事情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了解一下,其中有一件最为惊奇的事情,那就是赵武灵王在秦国内部争夺王位的时候,把远在燕国的公子稷弄回秦国,使其成为秦昭襄王,也许很多人比较疑惑,赵武灵王为何这样做呢?
赵武灵王送回秦昭襄王大家都知道,在秦惠文王去世的时候,把王位传给了秦武王赢荡,这个皇帝虽然年轻气盛,可是其在位短短的几年期间,还是很有建树的,但是因为秦武王举鼎而死这件事情,对秦武王的影响确实很大,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秦武王就是一个粗鲁之人。
秦武王去世的时候仅仅二十多岁,太过于年轻,更加关键的是秦武王还没有儿子,所以在秦武王去世之后,继承人一事成为一个难题。当时秦武王的兄弟们得知秦武王去世的消息后,就纷纷开始为继承王位活动起来。
在秦武王的兄弟中,有2个人是比较有实力的,第一个是公子壮,其乃是秦惠文王的庶长子,在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中,至少他是占据长子角色的,还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第二个是公子芾,此乃秦国时期著名的女强人芈月之子,实力雄厚。
当时秦国国君的继承人就在两人中展开激烈角逐,其中公子壮背后有着秦惠文王的皇后撑腰,秦惠文后娘家属于魏国,所以当时自然是得到魏国的支持的,公子芾背后的势力自然就不用说了,有芈月以及芈月的娘家楚国,还有芈月的弟弟魏冉。
双方实力都不差,所以在秦武王去世之后很久,还处于僵持状态,并且一不小心就可能爆发一场内战,可以说秦国此时的形势十分危急,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导致灭国,一旦秦国出现问题,既得利益者必然就是魏国和楚国。
当时受到秦国影响最大的四个国家分别是魏赵韩以及楚国,如今秦国出现危机,对于魏国和楚国而言,是有利益的,可是对于韩国和赵国来说,就弊大于利了,适逢赵国赵武灵王正打算对国家进行改革,要是出现什么差池,那问题就严重了。
就是在这种节骨眼上,赵武灵王出面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赵国借助与燕国之间不错的关系,从而把正在燕国当质子的公子稷弄回秦国,想要让公子稷当秦国国君。公子稷原本就是芈月的儿子,再加上此时公子壮和公子芾之间的王位争夺实在过于激烈,所以最终经过商议,秦惠文后以及芈月一方都选择支持公子稷当国君。
就这样,在赵武灵王的一番操作之下,公子稷顺利成为秦国国君,史称秦昭襄王,只是可惜秦昭襄王上位初期,国家的实权基本上是掌握在母亲芈月和舅舅魏冉手上的,自己就是一个傀儡,一直到芈月死后,秦昭襄王才算正式亲政,获得实权。
秦国的国君之争,原本与赵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为何赵武灵王要出面当和事佬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分析研究一番。
赵武灵王为何出面事实上,赵武灵王当和事佬干涉他国内政,送回秦昭襄王这种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干了,早在当年燕国出现王位之争的时候,赵武灵王就做了一件同样的事情,当时燕国有质子在韩国,就被赵武灵王帮忙送回燕国,顺利成为燕昭王。
赵武灵王为何要这么干呢?当时燕国和韩国用质子来达到联盟的地步,对赵国影响颇大,赵国借助将燕国质子送回燕国成为国君一事,一方面解除了燕国与韩国之间的联盟,一方面又对燕国国君有恩,就相当于和燕国顺利结盟,以后赵国有什么事情,他燕昭王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有了之前的胜利经验,赵武灵王当然愿意再次尝试一下,用这种方法解决秦国问题,从而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与秦国之间建立友好关系,这样一来赵国将会有更多时间进行内部改革。
说到内部改革,想必这才是赵武灵王最核心的目的,毕竟当时不管是燕国还是秦国,对赵国的发展和稳定都是有影响的,赵武灵王只有和他们建立起来友好关系,大家才不会轻易去干扰赵国,这样一来赵国进行内部改革,就会顺利很多。
果不其然,在赵武灵王和诸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之后,赵武灵王开始对赵国内部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促使赵国内部产生一群战斗力惊人的队伍,这些精锐在后来赵国的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就是因为有了赵武灵王的高瞻远瞩以及改革,赵国才会逐渐强大起来,甚至后来能够和秦国争霸一时。
只是赵武灵王在取得一番成绩之后,自己觉得应该退休了,就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宠妃儿子,自己选择安静当一个将军,奈何后来自己的嫡子表现得楚楚可怜,赵武灵王有些不忍心,就把江山一分为二,嫡子章负责管理北部地区。
赵武灵王的这个举动直接导致兄弟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嫡子章发动政变,却被新王所灭,新王为了防止父亲赵武灵王继续影响自己君权,就直接把赵武灵王软禁在沙丘宫,就这样赵武灵王在沙丘宫被活活饿死,一代雄主凄凉落幕,可悲可叹。
在赵武灵王去世之后,秦昭襄王逐渐对赵国进行攻击,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45万大军被秦国歼灭,至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争霸,只能成为秦国案板上的鱼肉,要是赵武灵王尚且在世,一定后悔当初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结语读史以明智,赵武灵王运用自己的雄才大略把秦昭襄王接回秦国并且顺利成为国君,虽然对秦昭襄王本身而言是最有利的,可是对于赵国而言,当然也是利大于弊,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要是没有足够多的利益,赵武灵王才不愿意白白浪费精力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