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邬思道科场闹事后,流浪逃难十年之久,结果在路上被人家打断了腿,本来打算投靠婚约对象兼表姐金凤姑,却差点被姑父金玉泽给害了。

原来邬思道的姑姑已经去世,姑父金玉泽也续了弦。至于表姐金凤姑,孩子已经5岁大了。这一切都只能怨邬思道当年年轻气盛。

金玉泽的女婿,也就是金凤姑的丈夫党逢恩,和老丈人一商量,就打算把邬思道给害了。结果邬思道逃出生天,这才到了雍正的雍王府上做事。

在帮助雍正夺取了天下以后,邬思道随即便离开了京城,那么邬思道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一、邬思道大仇得报,安心半隐。

邬思道那是无锡非常著名的大才子,秀才举人考试,全部都是第一名。这哥们要想考进士,似乎跟探囊取物一般。

康熙三十六年,邬思道参加了南京的春闱,自认为稳操胜券,结果却名落孙山。此后才知道,原来主考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考这次春闱,捞了一大笔银子。

谁孝敬的多,那么就让谁高中。这可把邬思道这帮没考上的大才子给气坏了,于是邬思道带着400多名落榜的举人,一起带着财神进入南京贡院。

这帮人不仅大闹考场,而且还把主考官们给骂了个遍。邬思道还写了一副对联,问题也就出在这副对联上面:

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为了彰显自己有本事,这哥们还特地学习宋江,在最后提上了自己的名字。结果这件事被康熙给知道了,康熙还发现了邬思道的这副对联。

从此邬思道成了朝廷捉拿的对象,因此才有了邬思道流浪十年的结果。被打断腿,未婚妻跟别人跑了,被姑父陷害,所有的故事,也都是从这儿开始的。

此后在帮助胤禛夺取皇位的过程中,其实邬思道本人也是在给自己做事。自己昔日的姑父金玉泽和表姐夫党逢恩,不仅要害了他,而且他们还都是八爷党的人。

因此,邬思道在斗倒了八爷党以后,也等于是给自己报仇雪恨了。结果的确是这样,邬思道帮助胤禛登基,同时击垮了八爷党集团,党逢恩和金玉泽也都落难了。

最终表姐金凤姑和当年救他的婢女兰草,全都投靠到了邬思道身边,邬思道从此以后,过上了逍遥自在的幸福生活,这难道不香吗?

二、邬思道搞个半隐,那就是为了活命。

邬思道是精通帝王之术的人,你要是把这哥们放出去了,万一哪天成为祸害,可就是个重磅炸弹了。

因此雍正在登基的当天晚上,就打算回来灭了邬思道。雍正没有给邬思道想好名分,也压根就不打算再用邬思道这样的人。

夺嫡的时候,这种人是最好的帮手,可是登基以后,这种人的存在,那就是在给雍正脸上抹黑。为啥?因为邬思道的存在,就证明了雍正夺嫡采取了特殊的手段。

可是邬思道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这哥们多鸡贼啊,他知道靠跑路是根本跑不了的。一来他是个瘸子,哪里逃得过清廷的追捕呢?二来,雍正是皇帝了,普天之下都是他的地盘,邬思道跑路该去哪里呢?人口普查的时候,没多久就能把他给揪出来。

为此,邬思道必须要想个好办法,从正面突围。如果雍正这一关过不了,那就不可能有生路。因此除了感动雍正,还有啥办法呢于是一套感情组合拳,就这么打了出来。

  • 第一招:三不可用。

当雍正提出要打算重用邬思道的时候,邬思道连连摆手,表示雍正不该这么想,因为他有三不可用。

  1. 第一,邬思道是康熙朝的罪人,你雍正一上台就用康熙朝的罪人,是不是看不起康熙?这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嘛!
  2. 第二,邬思道是个瘸子,按照功劳这哥们至少是个省部级高官,你让一个瘸子去做省部级的高官,这不利于大清朝的形象嘛!
  3. 第三,邬思道是个善于用阴谋之人,而雍正皇帝应该走一条正大光明之道。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也是他们俩分道扬镳的时候了。

这一席话,可把雍正给感动坏了,你们去看剧中雍正的小眼神,早就已经泪眼汪汪的了。而邬思道呢?还有一招没使出来呢!

  • 第二招:半隐。

人家给你帮了这么大的忙,现在一脚把人家踹了,这未免有些太说不过去了。因此雍正就问邬思道该咋整。

邬思道表示,自己要去半隐了。啥叫半隐呢?邬思道是这么解释的。他表示自己跟雍正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想要看到雍正却看不到,而雍正有时候想看自己,也可能看不到。

所以邬思道必须要隐居起来,但是一定要找一个雍正可以找得到的地方隐居起来,你说这考虑是否周到?

这等于是说,您老放心吧,我就算是去归隐了,也会让你知道我在哪儿呆着呢!我不会乱蹦跶的,求求你放了我吧!

雍正嗖的一声吸了一大口鼻涕,这感动的眼泪即将夺眶而出了。终于心软了,从而将邬思道给放出去半隐了。

结局:邬思道还是蛮逍遥自在的。

此后邬思道先在江苏巡抚李卫那儿担任幕僚,此后又跑到了河南巡抚田文镜那儿帮衬着,有空的时候,还去了一趟西北大营,督促年羹尧进军。

当雍正南下打算去河南找邬思道的时候,邬思道前脚就已经带着媳妇儿们跑路了。可见邬思道是担心雍正这家伙万一不讲武德,我不是没法闪了嘛!

参考资料:《雍正王朝》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原本是一个平常有才书生,后来康熙三十六年她应试南京春闱,因为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此次考试也信心满满,没想到出榜时他位列幅榜之末,后来经他打探消息得知两位主考官都是搞钱之人,于是邬思道就纠集落榜举人闹科场,此案惊动朝野,被朝廷通缉,后来他就躲了。到了康熙四十六年,太后驾崩,大赦天下他才敢出来,可惜他的腿在逃亡路上被土匪打折了。没想到他的大名、才学深得康熙四皇子胤禛的钦慕,刚好在江南募款赈灾的四爷派人将他找到,请回府里为自己出谋划策、给儿子当老师。

在四爷的夺嫡之争道路上,邬思道给予四爷许多许多高明、切实可行的策略,辅佐四爷夺嫡得嫡位,顺利登基。可是,邬先生知道“与天子共富贵难”的道理,所以,在辅助四爷夺得大位后,邬先生就选择归隐了,当然此隐非真隐,而是半隐。那么邬先生的结果如何呢?原著和剧中都没明说,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剧情推理一番,具体见下:

第一,为什么邬先生一开始选择半隐。

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想活命,生命之本能。

邬先生,在四爷府这么多年,为四爷谋划一些不可见人之人,知道的秘密太多。对于登基为帝行正大光明之道的雍正皇帝来说,他是有一个可怕之人。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他对自己太了解了,他太聪明了。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祖宗江山不能留他。所以必须要将他处死。

可是,在雍正登基当晚回到四爷府处理邬思道时,雍正皇帝被他说动了。其一,是因为彼此相处十多年,感情深厚,刚刚还彼此交心畅谈,且邬思道确实给自己太多太多的指导和帮助;其二,是因为邬思道已经向自己保证不多嘴,且还愿意到自己的心腹手下给监视起来。所以,才放了邬先生一条生路。

当然,决定放邬先生活命,不是因为感情主导,而是因为邬先生的半隐策略让雍正勉强放心。雍正先是用给予邬先生什么名份,来试探邬先生,被聪明绝顶的邬先生用“三不可用”的说辞给化解了。然后,再邬先生说出他自己的态度。邬先生就是邬先生,果然高明。不搞“全身而退”的隐,而是冠冕堂皇的选择半隐。

选择半隐,当然不是像为了吃口饭。他跟四爷那么多年,退隐后像寻常老人家一样吃口好饭、喝口好酒,舒舒服服养老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他选择半隐,还是因为那句“臣和皇上君臣际遇十几年,一朝离别,皇上一定会想念臣,臣也一定会想念皇上。臣如果全隐了,万一皇上想念起臣来,却找不到臣,臣心何安?”就是为了主动接受雍正的监视,让雍正安心。当然,更是他最后全身而退的一个过渡。

另外,他还主动接受了十三爷送给他的妹子如月,这也是在向雍正表示自己心甘情愿接受监视。当然,如月妹子不一定是监视自己的眼睛。因为,十三爷是出来名的侠王,不至于这么干。可是,也不能排除如月是监视他的眼睛,毕竟他和四爷的关系虽好,却比不上十三爷与四爷的关系,特别是在皇权面前,在祖宗江山面前,侠王不侠王就不一定了。不过,邬先生照单全收,确实是释放了一个让雍正放心的信号,那就是:邬某愿意活在监视之下。

第二,邬先生的“半隐”道路。

邬先生选择半隐也是顶级聪明的。他首先选择了自己提携、教导过的雍正心腹李卫,这样一来,可以让雍正很是放心,自己也不至于受别人的白眼。他在李卫那里,读读书,晒晒太阳吹吹风,寿终正寝都没问题,最多只是一直过着被监视着而已。

不过邬思道是恃才而骄、心高气傲之人,岂能活在别人的监视之下,皇帝也不行!于是,邬思道开始暗寻山头,很快就找到了同样对雍正忠心耿耿,而且有逢君之好的田文镜。到了田文镜那里,同样可以好吃好喝,舒舒服服的生活,因为虽然田文镜不知道他的底细,可是有李卫介绍,而且雍正时不时的问一问他的消息,比啥都管用。可是,对于邬思道来说,田文镜将是他从半隐走向全隐的推手。因为田文镜有几个特点可利用,那就是脾气和想往上爬。后来,在雍正寻访之际,邬思道用言语激怒田文镜,使得田文镜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令,幸矣,邬先生终于可以隐退了。

当然,如月可能是雍正监视他的一双眼睛,不过,如月与那些朝廷老狐狸相比,一介女流之辈,泛不起什么花来。邬先生智斗帝王王爷都可应对自如,更何况如月。只要摆脱朝廷官员的监视,他基本上就自由了。

在邬先生“半隐”期间还是做了几件大事的,必须提一下。其一,就是指导田文镜搞倒诺敏大假案,瓦解了其背后的部分势力,给雍正新朝一把推力;其二,借为田文镜押送粮草之名,点破了年羹尧在西北围而不打的坏心思,化解了雍正朝因西北局势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其三,就是指导田文镜率先参年羹尧,撤年羹尧在河南的势力,为雍正朝干掉年羹尧这个威胁人物。邬思道半隐了,还为雍正朝着想。为的是报雍正的恩情,也是希望雍正在自己全隐之后念着彼此那么深厚的情感,能放他一马就放他一马,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是真想找到他对于皇帝来说也不见得太难。

第三,邬思道全隐。

《雍正王朝》剧中,邬思道在田文镜下逐客令后,匆匆离开后,再无音讯,或许真的全隐了。而原著中,邬思道留给了田文镜这么一段话:

吾将南行,从此永诀于官场矣。感念同事共立之谊,临别代折,题为“参劾年羹尧辜恩背主结党乱政事十二罪”。此奏闻之,即年羹尧势力澌灭崩溃日,谓予不信,且拭目以待。吾此举非为君巡抚任上情,乃报大觉寺仗义执言之义,君自细思。邬思道顿首再拜。

其用意,还是让雍正放心,保证自己全隐之后的绝不会对雍正造成任何影响。当然,也有对田文镜多年照顾的感激之情。

不过,我们可以就此推断一下邬思道去往何方?

邬思道在离开田文镜时,带了钱和如月走的。说明如月很可能不是雍正的眼线,即便是也已经被邬思道调教好了,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全隐。而邬思道本是无锡人,且留给田文镜的书信说他将南行,这里面有两种可能情况。

第一种,邬思道根本不是往南行,而是往西行或者冬行,北方排除,因为他一个中老年,到北方天寒地冻之地养老不是找罪受么?之所以他留信说南行,是用来蛊惑人心,好让他有足够时间逃。至于到底是往东还是往西呢,都有可能,不过不会是到西部极边之地。第二种,邬思道确实往南行,但是不是回老家,因为他在老家的名声还是挺响的,根本躲不住。他留信说自己往南行,是以防雍正熟知他的狡诈,故意往其他方向追。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不过在了解够深的情况下,实则实之,虚则虚之,有时更管用。毕竟若如第一种情况,邬先生一个南方人,跑到不适应的环境养老,瞎折腾不一定还是找罪受。所以若此种情况,邬先生不会在江南,很可能去了福建广东等远离京城之地。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不确定到底是哪种。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邬先生成功隐退了,逃出了朝廷的监视。

到底寿终正寝没不一定,毕竟一个残疾中老年,带着一笔巨款和一个妹子,被强盗打劫了撸死也是可能的。

结语

邬先生成功从漩涡之中走出,经半隐到成功全隐,具体结果不可知。若没遇到打劫这种情况,他必定可以舒舒服服的过下半辈子,寿终正寝。若是遇到打劫,或被强盗砍死,或被强盗掳去凭他智慧有做了谋士,等等都有许多种可能。不知各位怎么以为的呢?欢迎评论交流。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他深谙帝王之术,每每料事如神,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第一,追缴户部欠款,他支持胤禛去做,最终得到康熙的信任和夸赞。第二,查太子案,他料定胤禛去了必不容于康熙,胤禛听之,果然如此。第三、他教给胤禛“不争是争”,最终使得康熙把大位传给了胤禛,也是对的。第四、康熙巡幸塞北,令诸皇子打猎,弘历(乾隆皇帝)居然能背出,康熙以前的狩猎的成果,令龙颜大悦。这也是邬思道的功劳。第五、举荐新太子,邬思道力劝胤禛推举废太子,也使得康熙对胤禛印象更好。第六、“毙鹰事件”后,胤禛自觉继位无望,是邬思道给他分析时局,令胤禛相信自己才是康熙的继承人。在小说和电视剧里,没了邬思道,胤禛简直就没有继位的头脑了。这自然是“智多近乎妖”了。所以这个角色是作者二月河虚构的,但是书上又确有其人,只不过历史上的邬思道从来就不是雍正的谋士,而只是田文镜的师爷。(邬思道1687--1736,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士。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腿有残疾,正史中确有其记载。而田文镜时任河南巡抚,正是这时候邬思道当了田文镜的幕僚师爷)。那么历史上有没有邬思道的原型呢?历史上有邬思道这么个人,但雍正真正的谋士就是戴铎和雍正他自己。在康熙二废太子之后,胤禛自然也有了坚定地争夺皇位的野心,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取胜,是非常难的。他的家奴戴铎就成了他夺位时一个重要的谋士。戴铎在胤禛迷茫之际献上了“戴铎十启”。他给胤禛一连写了10封力劝其夺取皇位的建议信,并献上了自己的一整套策略和方法。史上于是就有了“戴铎十启”。戴铎写道:“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少报知遇于万一也。”戴铎虽然给雍正制订了夺嫡策略,但戴铎结局很悲惨,因为他还是不够聪明。戴铎在福建由知府升为道员。因生活不习惯,想告病回京,就此请示胤禛,胤禛回信说:“为何说这告病没志气的话,将来位至督抚,方可扬眉吐气,若在人宇下,岂能如意乎?”一句话,戴铎不是一个意志坚定,能吃苦的人。而此后更是离谱。他在福建写信说:向道士替主子占卜以表忠心,甚至斗胆僭越,扬言要在台湾替胤禛招兵买马,为夺嫡失势之后留有退路。而且他还向李光地举荐胤禛为嗣君。胤禛看完这样的信简直是怒火中烧。这样的内容如果流传出去,必然会有谋反嫌疑,招致杀身大祸,还谈什么继承皇位。胤禛直接骂戴铎:“必遭天谴”。在这样的情况下,换成谁都不会再喜欢戴铎了。而在胤禛继位后,雍正实在受不了戴铎的愚蠢,所以他把戴铎放到年羹尧处当官。然而戴铎为了和年羹尧套近乎,竟然把自己和雍正的密信给年羹尧看。然后年羹尧又原封不动的呈报给了雍正。雍正自然是被气得不轻,所以找个借口,指责他为贪官,钻营取巧,蛊惑众听,最后直接处死。戴铎的结局说明了他的大聪明和小聪明,最终害了自己。小说中,邬思道为了保命,想出了一个半隐的方法,既保了命,又感动了雍正。而戴铎利欲熏心,做事不懂得瞻前顾后,而又不考虑帝王心术,所以他的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参考文献:冯尔康《雍正传》、《清史稿》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这个事,是按照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或电视剧《雍正王朝》说,还是按照正史说呢?

小说和电视剧里,邬先生,也就是邬思道,足智多谋绝不亚于诸葛亮。他在雍正“九王夺嫡”取胜承继大位后,估计到雍正可能杀人灭口,于是悄然而去了。当然,他后来,不是再未现身,只是离开了“舞台中央”而已。

大约和对《三国演义》不能太认真一样,因为再精彩,毕竟也是演义。

在正史中,“邬先生”这个人也确实存在。

不过,他不是很早就在胤禛的亲王府内,而是雍正朝期间,栖身于重臣田文镜府中。

李绂,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能臣,清正廉洁,刚直不阿。

雍正三年,李绂由广西巡抚转任直隶总督。途中,路经河南,因看不惯河南总督田文镜的作为,与其结怨。

雍正四年,李绂开始参劾田文镜。他在奏折的第一款,就说到田文镜府中的“邬先生”——

“闻若上蔡知县张球,本属市井无赖,因将乌姓幕宾荐于巡抚衙门,藉此招摇恐吓同官,抚臣信为心腹……”。

李绂还参奏田文镜横行乡里、揉践士人、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等等。

田文镜得知后,也参劾李绂结党营私等一干罪名。

了解清史者可知,田文镜是雍正朝“总督三杰”之一,深受雍正信赖,多人参劾田文镜无一成功。

李绂也不例外,反而在当年,就被改任工部侍郎,明显是降级处分。

后来,李绂再遭诬告,被投入狱中,以致两次决囚,刀置脖颈而问曰:“此时知田文镜好否?”李绂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

雍正尽管袒护田文镜,但也不是对他完全放纵。“君心不可测”,田文镜自己,其实也万分惴惴。

他得知李绂参劾他之后,马上给雍正写了密奏,尽可能开脱李绂罗列的各项罪状。而密奏的第一款,也涉及“邬先生”。他辩解说——

“臣两任布政使,原无幕友,嗣蒙皇上天恩,简畀巡抚重任,政务殷繁,必得一人检查簿书,浙江人乌思道,系臣素所认识,闻伊觅食上蔡,臣随延至臣署,实非张球所荐。且臣所延之乌思道,不过令其查对文移,核算钱谷而已,至于机密大事以及进退人オ,俱系臣亲自裁決,不但不与之参酌,并不令其与闻。”

田文镜这是说,邬思道并非由张球所荐。

在密折中,田文镜还一再为张球开脱。他说——

张球“才具操守均有足取,前经臣委署光州,今又委署陈州,详革陋弊,政声俱优。访之本任与署任内民情,俱各爱戴。似此贤员,通省不过数人。臣为国家用人起见,所以屡次奏请,并不敢阿私所好,颠倒是非……今臣密访张球,实无藉此招摇……恐吓同官之事”。

这是讲,张球是个难得的人才

以上田文镜密折,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但显然田文镜说了假话。

后来,雍正派出钦差大臣,查出张球不少贪赃柱法事实。按说,田文镜这是欺君大罪,可是,他竟安然无恙。

雍正何以百般呵护田文镜,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此赘述。

但邬思道由张球推荐给田文镜,应无疑义。另外,邬思道大概没少给田文镜出坏主意,也应该是事实,不然李绂不会在参劾奏折第一款就提到他。

关于邬思道,还有一份资料值得关注,这就是光绪朝进士李岳瑞所写的《春冰室野乘》。

李岳瑞曾在光绪朝中做官,颇有学问,清亡后被邀参与《清史稿》编纂。他的笔记类《春冰室野乘》,被研究者引用很多。

在此书中,李岳瑞认为,田文镜能够当时巡抚,并深得雍正信任,与邬思道出谋划策大有关系。

书中说到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邬思道窜拽田文镜向雍正密奏弹劾隆科多。田文镜对隆科多既不了解也无公务往来,更别说还贵为皇舅。显然是邬思道揣摩透了雍正的心思,才促使田文镜冒此天下之大不韪。不想却正中雍正下怀,遂使田文镜一下子称为雍正另眼看待的心腹。

第二件,说邬思道后来脾气大涨,公开和田文镜闹别扭。田文镜不但对其无可奈何,还低三下气去求他。在田文镜再三央求之下,邬思道开出了条件——每天要给他五十两银子,否则就“恕不奉陪”。邬思道搬到外面单租房住,没天“早九晚五”上班,如果来到门口,看到他房间桌上没有包好的银子,便转身就走。看来,田文镜确有什么把柄捏在邬思道手中,而且,他也知道田文镜离不开他。

书中说,雍正很了解邬思道在田文镜府中的情况,一次还在田文静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死后,据说各地督抚皆高价聘请,但邬思道不为所动。有人在北京看到他,说,他应该是去为雍正做事了。

只是,这个猜测,未得到清皇室文献记载证实。

据《永宪录续编》记载,田文镜府中,确实有坏人,比如,田文静的女婿崔鏏即是,亦不多论。

《春冰室野乘》和《永宪录续编》,都可以在头条搜索中搜到。

关于“邬先生”,大致就是这么多。

很可能让人失望了。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剧中雍正最为倚重和信赖的幕僚邬思道想必并不陌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邬思道的出谋划策,雍正才得以在“九子夺嫡”的进程中占尽先机,并最终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康熙去世后,顺利继承了皇位。

当然,这仅仅是影视文学作品的演绎和杜撰,历史上虽然邬思道确有其人,不过他并没有与雍正见过面,就连雍正得知此人的存在也是在其继位之后的事情的。

那么历史上的邬思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最终的人生结局如何,而他也是不是真的像在《雍正王朝》中那样,深谋远虑、能掐会算?这里,我就来为大家谈谈历史上真正的邬思道。

邬思道,从一介落榜书生,到田文镜的重要智囊。

这里先要说明一点,由于邬思道并没有进入仕途之中,因而他的一些履历以及生平,在官修的《清史稿》以及《清实录》中是找不到的,现在关于邬思道的记载都在一些秘闻野史和清朝实际的文人笔记之中。

邬思道,约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左右生人,浙江绍兴人。邬思道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明好学,只是他在科场上的表现却并不如意,始终没有考中,因而只能以依靠做游走的幕僚为生。后来邬思道便寓居在了河南开封,并在此地继续担任着达官贵人们的幕僚。

随着时间的推移,邬思道也开始在“幕僚圈”中有了自己的名气,其名也被时任河南巡抚的田文镜所知。于是,田文镜主动邀请邬思道入募,并开始为田文镜出谋划策。

就在这时候,邬思道为田文镜出的一个计策,不仅使得田文镜在当时名声大噪,就连他自己也开始为雍正皇帝所知,而这个计策便是劝谏田文镜主动弹劾当朝权臣隆科多。

雍正三年(1725年)的一天,邬思道找到田文镜对其说:

“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

在得到了田文镜的认同之后,邬思道拿出了一份弹劾隆科多的奏章,继续对田文镜说:

“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已经与邬思道相处许久,并且对邬思道极为信任的田文镜便听从了邬思道的安排,将这份奏章呈报给了雍正。

要知道,隆科多是扶保雍正顺利登基“首功之臣”,此时的他正在担任总理大臣,还被加封为太保衔,而雍正也曾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他对于自己这个“舅舅”的宠爱与器重。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然而,隆科多也在这个时候开启了他的“作死之路”。

一方面,他居功自傲,目无君主,甚至还多次大言不惭的强调自己对于雍正的拥立之功;而另一方面,则是隆科多不断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同时还把持着朝中官员的升迁与任免,“佟选”之名便由此而来。

其实雍正早就对隆科多心存不满,只是雍正并没有将其表现出来,只是用一些旁打侧敲的方式来提点隆科多,希望其好自为之。隆科多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继续我行我素,飞扬跋扈,于是忍无可忍的雍正也处理完年羹尧之后,准备对隆科多动手。

对于邬思道来说,他之所以能够看清雍正想要惩治隆科多的想法,实际上还是从雍正处理年羹尧的整个过程中,找到了“灵感”。

雍正在处理年羹尧的时候,先是重用了一批与年羹尧积怨已深的大臣,如蔡铤等人,并安排这些人秘密搜集年羹尧的罪证。随后,雍正有目的敲打年羹尧,以削弱其势力及影响力,并将自己的想法在有意无意间向周围朝臣进行暗示。最后,雍正以年羹尧错用“夕惕朝乾”为借口,将其调离西北,在对年羹尧进行彻查的同时,进一步发动百官对年羹尧加以疯狂弹劾。于是乎,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最终下旨赐死年羹尧就更像是受到了百官的“胁迫”,而不是他主动而为之的。

而此时的雍正也在对隆科多也开始进行着“敲打”。

雍正先是罢免了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都统的职务,算是剥夺其手中的兵权,紧跟着又以“品行恶劣”为由,罢免了隆科多次子隆玉柱的全部职务。不仅如此,雍正在平时也几乎不再对隆科多进行如同此前一样的尊敬与褒奖。这些无不在说明,雍正已经在为除掉隆科多做着准备了。

就这样,邬思道准确的把握到了雍正的心思和想法,并为田文镜撰写了奏章以弹劾隆科多。

当雍正看到田文镜的这份弹劾奏章的时候,并没有对其进行廷议,也没有回复田文镜,对于隆科多也没有进行任何的斥责以及安抚,或许是雍正认为,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真正动隆科多的时候,于是没有对这份田文镜的奏章进行任何的表态。不过,雍正却对田文镜主政河南的政绩进行了大肆的表彰,而这无疑也是在暗示田文镜奏章中的内容与雍正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然而,知人善任的雍正也非常清楚,田文镜是必然想不到在这个时候弹劾隆科多的,他的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就这样,在雍正的询问下,田文镜向雍正道明了邬思道的存在,而邬思道也就这样为雍正所知。

在之后的时间里,田文镜在邬思道的辅佐下,很好的推行了雍正实施的“新政”,并且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政绩,不仅被雍正升任为其专设的河南山东总督,更是与李卫、鄂尔泰一起成为了全国封疆大吏的典范。

可邬思道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离开了田文镜。

而田文镜在其晚年的时候却是“昏招频出”,不仅用人不当,行事苛刻,成为了河南官场和百姓口中的“酷吏”,甚至还在瞒报河南灾情,险些让自己是晚节不保,与之在此前的卓著政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也可见邬思道的能力,以及其对于田文镜的价值和作用。

邬思道,绍兴师爷的“开山鼻祖”。

“师爷”,就是官府以及大户人家幕僚的代名词。而在清朝时期,最有的师爷群体,便是绍兴师爷了,尤其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几乎所有地方督抚的府上,担任重要角色的幕僚都是出自绍兴。

其实,绍兴之所以盛产师爷,还是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

浙江省素来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称,尤其是绍兴地区,多山多河,耕地有限,因而许多人都是以读书作为自己的人生出路,所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这里就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绍兴人便非常热衷于读书参与科举以博取功名,这就使得绍兴地区除了涌现出大量的进士、举人外,也有着不少“名落孙山”的人士,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就同邬思道一样,选择成为了游幕,以维持自己的生计。

再回来继续介绍邬思道。

在为雍正皇帝所知后,邬思道的可谓是名声远播,而邬思道也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就此选择了急流勇退,婉言谢绝了田文镜,回到了绍兴老家。

回乡后的邬思道除了潜心编书,写下了《游梁草》、《抚豫宣化录》等著作外,就是开设专门的“学堂”,教人读书识字的同时,也在分享自己在担任幕僚时期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和他一样,能力出众的幕僚师爷,绍兴师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大噪。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邬思道便成为了越中地区公认的“幕僚祖师爷”,并就此享有了绍兴师爷“开山鼻祖”的美誉。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简单地说,在《雍正王朝》剧中,邬思道先生作为幕后总策划在“雍正夺嫡”中可谓是居功至伟,其结局也是雍正潜邸家奴、宾幕中相对比较好的一位。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邬先生这个人,其在剧中和现实中的结局到底是什么?且听土鳖君慢慢盘来。

壹丨书中的邬思道

小说《雍正王朝》中的帝师邬思道是二月河先生虚构的人物。在书中,邬先生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愤青”,早年间因大闹考场而被革去了功名,回乡途中又被剪道的强人打断了双腿,只能江南流浪卖文为生。

机缘巧合之下,被同窗戴铎(请留意此人,后面着重讲)举荐给当时还只是个阿哥的胤禛,从此成为了四阿哥的心腹谋士,顺便给几个皇孙当老师。

在康熙心目中,自家的老四绝对是一个办事的好材料,但其性格过于孤傲和狠辣,没有帝王应有的雍容和大度,九五之尊的大位基本是与他没有什么缘分的。

邬思道深谙帝王心术,在追缴户部欠款,巧夺《百官行述》,弘历在木兰围场扬名立万,举荐废太子以及推荐十四皇子当大将军王等事情背后频出良策,一方面向康熙展示了雍正的办事能力,另一方面向康熙展示了其宽仁的性格,最重要的一方面还给了康熙一个“好圣孙”,让胤禛在康熙心中的形象不断地扭转,渐渐生出了传位之意。

夺嫡之夜,邬思道坐镇雍王府,放出十三阿哥,接管了丰台大营,从后背捅了逼宫的八爷党一刀,为雍正的顺利继位彻底扫清了障碍。

从书中来看,邬思道绝对是雍亲王府里的张亮,是雍正之所以能成为雍正的第一功臣。

贰丨真实的邬思道

很多人认为清末翰林李岳瑞所著的野史笔记《春冰室野乘》中的田文镜帐幕里的师爷“邬先生”便是其原型。《春冰室野乘》中说这位“邬先生”主要负责田府的文书往来,曾替田文镜代笔了一封弹劾隆科多的密奏,大得雍正赞赏。从此,邬先生深得田文镜倚重,凡是奏折皆由其代笔。后来,田、邬二人意见不合,邬先生甩手而去,而田文镜让别人所写的奏折则次次遭雍正训斥。没了办法的田文镜只能请邬先生回来。结果邬先生大摆架子,要求先把每天五十两纹银的工资先结清才肯提笔。田

文镜死后,各府纷纷寻找邬先生,但即便是重金悬赏也一无所获,邬先生最终不知去向。

在土鳖君看来,李翰林就是写了一个自己杜撰的典故,他笔下的邬先生其实就是套用了当年吴宗宪幕后的徐渭,大家当个故事听听就好。

那么邬思道的原型到底是谁呢?土鳖君觉得,应该就是前文所说的戴铎。

戴铎,是胤禛府里的包衣奴才,也是其潜邸智囊团非常重要的成员,后被放了外任,在福建、四川等地担任地方官,雍正继位之后,因为知道的秘密太多而砍了脑袋。

戴铎此人在历史中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九王夺嫡时期他给主子写那10封出谋划策的信,这被称为“戴铎十启”。

这10封信中最有名的是戴铎于康熙五十二年所写的那封。

此信堪称“胤禛夺位行动”的总指南和总纲领,在信中戴铎替胤禛分析了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康熙的心理,分析了康熙身边哪些人可以为我用,这些计策都被二月河先生收入了《雍正王朝》之中。

叁丨邬思道的结局

在《雍正王朝》一书中,邬思道是一个深谙“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人。在雍正继位当夜他就提出了“退休计划”,在征得雍正同意之后,带着“小密探”如月就远走高飞了。当然邬思道知道,雍正绝不会让他就此失踪,于是他就专找“又能吃饭,又能让雍正找到他”的地方跑。这就是所谓的“半隐”。

他先是去了雍正的铁杆心腹李卫处,后来在李卫的推荐之下,他又去了信臣田文镜的府中,后来还跑到年羹尧的帐中为其出谋划策,雍正相信谁,他就往谁那里钻。

经过了一系列的考验之后,雍正对邬思道算是彻底的放了心,放松了对他的监视。

于是,邬思道趁机激怒了田文镜,带着4000两银子和如月,留下一句“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时失之易”便消失在江湖之中。

带走4000两银子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向雍正表明,他已经为彻底隐退带够生活费,不会再“入世”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